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上海高考作文題目范文

上海高考作文題目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上海高考作文題目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上海高考作文題目

第1篇:上海高考作文題目范文

高考作文是對高考生學習成績和綜合能力的測試,但同時,作為一種主觀表達意愿和空間非常大的考題,更是對考生高考后無論是走向社會還是到大學深造,所要具備的學習、工作、生活等態(tài)度和能力的一次引導。

相比于此前“仰望星空”“手握一滴水”“兩條魚在河里游”等虛幻、抽象、宏大的題目,2013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題目,明顯“親民化”了不少,“接地氣”了不少,大多題目言之有物,讓考生有話可說,聯(lián)系實際,飽含哲理,具有人生啟迪與引導意義。

比如直擊學生時代、青春等問題,緊扣學生學習與生活實際,讓其在作文中反思和受到啟發(fā)。像江西高考作文題目,要求考生圍繞“中學時代,學生有三怕:一怕奧數(shù),二怕英語,三怕周樹人,但有些學生喜歡對前面的‘兩怕’”發(fā)表看法;如浙江卷的作文題目分別引述了中國、英國、美國三位作家的一句有關青春的話,讓學生就“青春”發(fā)表看法,讓正值青春歲月的高考生,有很多話要話。比如全國卷高考作文(大綱版)的“同學關系”,更是直接:“如果同學關系緊張,原因是什么?”

比如引導學生思考、關注實際。像安徽卷作文題目以蕭伯納的名言為題,讓考生對已經發(fā)生的事情“為什么會這樣”和從未發(fā)生的事情“為什么不能這樣”發(fā)表看法。很明顯,此題目的亮點在于,引導學生思考事物存在及其原因,引導學生用辯證與發(fā)展的觀念看待問題。如四川省作文題目“過一個平衡的生活”。什么是平衡的生活,如何來過一個平衡的生活,想象空間很大,但卻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如全國卷新課標版作文題“經驗與勇氣”,切開一顆珍珠,除了經驗還需要過人的勇氣,這樣的命題可謂引人深思。

比如關注時事熱點、文化現(xiàn)象等。像全國卷“愛心傳遞”,廣東卷圍繞“富翁捐款給三人,得到接受、猶豫著接受表示會還以及拒絕三種不同態(tài)度”的作文,均將目標和焦點對準了慈善和愛心,這在紅會等慈善機構事件不斷的當下,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像山東高考作文,更是直接將焦點對準了該省高密市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讓考生根據“《咬文嚼字》雜志讓讀者給莫言等一系列知名作家挑錯誤,莫言等獲知后非常感謝雜志和給他挑錯誤的讀者”這一材料寫作。

第2篇:上海高考作文題目范文

[主持人]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北京的符號》是北京市自2001年實施自主命題以來,作文題首次突破兩個字。您認為這個題目是否符合考生的思維習慣?就您的學生而言,他們是否能夠發(fā)揮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陳天敏]北京單獨命題已經有很多年了。我認為今年是北京命題作文題最好的一年,首先它的時代性特別強,范圍比較寬泛,誰都可以寫,不會因為拿到題目不知道該寫什么?!侗本┑姆枴奉}目特別好,有實的方面:北京的建筑物,比如故宮,還有商業(yè)、飲食。虛的方面:文化、藝術,比如老舍、北京人藝、相聲,能夠體現(xiàn)北京特色的東西太多了。

高中語文課本里有《胡同文化》一文,胡同也是北京的符號,如果寫好了也是很好的文章,只要你平時關心生活就能寫好。但今年有很多同學反映不會寫,什么原因呢?主要是訓練的模式不對,是按照過去的高考模式寫,什么題、怎么寫,開頭怎么寫、結尾怎么寫、中間怎么寫。這種模式對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題就不合適了,所以有的考生寫的不順暢,結果也不是很理想。

上海題目《我想握住你的手》學生覺得有的寫

[主持人]隨著上海高考作文題的曝光,“握住你的手”以黑馬姿態(tài)一夜之間成為上海流行詞匯。對考題外延的無限遐想如火如荼,專家們對考題的爭論也似乎剛剛開始。全國高考作文題您認為哪個最有新意?

[陳天敏]《我想握住你的手》題目很好。凡是作文題拿出來,學生覺得有的可寫,這就很好。去年北京高考作文題目《說安》,有一些形象思維特別好的同學可能會受到影響,和實際水平會有一些差距。

今年考生有多大本事都可以使出來,平時能力高的考生在高考作文中就能夠顯出來?!段蚁胛兆∧愕氖帧房梢詫懞苡H近的人,也可以是外國朋友,內容很寬泛,但要寫好不容易,所以區(qū)分度很好。限制型和開放型都非常清楚的題目,我認為都是好題目。所謂限制性,因為高考作文必然有某些限制,不可能像平時練筆,但必須有很大的開放程度。如果開放程度小,學生會受到束縛。

作文絕不是突擊出來的是功到自然成的東西

[主持人]高考剛剛結束,閱卷尚未完成,自制“滿分作文”已出爐,您能談談對這問題的看法嗎?

[陳天敏]這種現(xiàn)象不奇怪,可以說是炒作。我們看作文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但“滿分作文”里也有很好的文章。北京市2001年有110多篇“滿分作文”,大家反映都比較好。高考作文和平時寫的作文不一樣。高考作文很難十全十美,會有錯別字,滿分作文你可以整理材料,從網上或者各種渠道完善作文,顯得很完美,反而不可信了,但這種炒作確實沒有必要。

[主持人]被網友稱為“中國作文打假第一人”的劉加民喊出了“關心作文,呵護成長”的口號。倡議提醒大家關注作文教學和練習在未成年人心靈和身體的成長過程中的獨特意義,請您談談對這問題的看法嗎?

[陳天敏]我不太清楚“中國作文打假第一人”,但“關心作文、呵護成長”的口號很好。作文絕對不是靠突擊出來的,在作文上突擊、投機取巧是寫不出好作文的。抄襲畢竟很不好,去年北京市有一個考生抄《讀者》17期的文章,當時就被發(fā)現(xiàn)了,只給了十來分。隨著考生認識能力的增加,讀書的增加,對事物分析、辨別能力也越來越強,寫作文是功到自然成。老師在課堂里只是引導學生,告訴他怎么做,不是灌輸給學生。

[主持人]現(xiàn)在考生及家長最關心的是分數(shù)。那么高考計算機網上評卷是怎樣進行的?其公平性和公正性又如何呢?

[陳天敏]網上評卷在全國有的省市實行了,北京目前還是靠人工閱卷。網上評卷也是人工的,先由兩個老師背靠背看,有的老師喜歡抒情散文,抒情散文分就給的商一點,這是目前避免不了的。網上作文閱卷可以減少這樣的弊病,兩個老師閱卷,如果分數(shù)相差比較近,一個給40、一個給42,這就差不多,最后平均除以2。如果差距比較大,必須有第三個老師看,取中間分數(shù)。

[主持人]您已經親歷幾年高考了?這幾年經歷的心路歷程又是怎么樣的?考試期間教師是否和學生以及家長一樣緊張?

[陳天敏]1985年第一次帶高考,后來基本帶高二、高三。高考趨勢的變化是從過去知識型、能力試題轉換。高考趨勢的變化要求我們把功夫下在平時,而不是商三這一年。我看到太多的商三老師和同學的辛苦,做功做的都是無用功,外地、北京考生都是這樣,用時間、試題占滿了高三這一年,可以說心里很不好受。

高考是一門科學,我提倡科學備考,就是弄清楚大綱要求,弄清楚高考是怎么命題的,從理論上分析,首先老師去分析,老師弄清楚后就不會讓學生無目的、盲目地大量做題。如果老師心里不清楚,沒底的老師才是拿題讓學生做。

高考是值得研究的,不是照老一套做,要做到科學備考,高考的要求是什么、考點是什么、答題的思路是什么,都值得我們研究。研究透了以后,高考是很輕松的。我前幾年帶班的時候,始終沒有覺得帶高三是很累的一件事。他們印很多的試題,我都不讓學生做,比如詞語、字的讀音、字的書寫,我給學生600個字的詞語,里面涉及到是常用、常讀錯的詞,還有多音字,電影、電視里經常容易讀錯的,總結一些出來就足夠了。

[主持人]今年高考作弊嚴重么?您認為高考作弊現(xiàn)象能杜絕嗎?

[陳天敏]現(xiàn)在已經有了屏蔽的技術,高考考場都有攝像頭,情況好得多。高考最怕的作弊是把試題弄出來,后果非常嚴重,國家是要判刑的,個人作弊是要給零分的。

[主持人]從語文學科角度來看高考命題的趨勢是什么?

[陳天敏]從語文學科角度來看,發(fā)展一直比較平穩(wěn),國家考試中心已經研究了很多年的高考命題,對高考的考點、難度、每一道題的區(qū)分度摸得比較透。1998年以后高考命題一直很平穩(wěn)。高考作文的變化相對來說稍微大一些,1999年起是話題作文,話題作文的形式會有一些變化,不會象過去明確的以…為命題,但自立定義、自擬題目,自選文體。

今年考了錯別字,讀音沒有考,明年可能會考讀音,這是一些常規(guī)的變化。閱讀題的考點沒有太多的變化,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語句,篩選重要的信息,把握作者的觀點,只要把這些能力點弄清楚,就能順利參加明年的高考,不用特別緊張。寫作還是要很好地去把握,從全國性的命題來說,一種命題方式不可能永遠下去,一段時間以后會有變化。

第3篇:上海高考作文題目范文

歷來,高考的作文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廣受關注,今年,上海高考的命題作文《他們》更是受到了一致好評。本文擬從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的命題和評價兩方面,來探究作文教學的價值導向,也為我們的作文教學改革提供了一些啟示。

在世界許多國家的作文教學中,命題作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我們指責命題作文的不夠開放性,另一方面,在日常的作文課堂教學中,命題作文依然是作文訓練的普遍而重要的方式。作文訓練的目的在于訓練學生掌握作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那么高考作文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檢驗學生是否達到了應該掌握的作文能力標準??疾旖衲晟虾5母呖甲魑念}目《他們》,可以總結出這次命題作文的特點有如下幾點。

第一,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參與社會、面向未來。以前,我們的作文題目過于提倡創(chuàng)造性、多樣性的開放命題,一些題目離學生的生活非常遙遠,比如以詩句為題目,導致一些基礎不扎實的同學甚至無法讀懂題目的意思。以前,我們的寫作教學重心往往是放在審題這一步上,認為審題的正確性與否決定了作文的得分,一些偏離了題目的學生即使平時寫作能力再強,也無法取得好成績。由此可見,命題作文的題目的深淺不一,也成為了限制學生思維的枷鎖,學生只能圍繞命題亦步亦趨,唯恐走偏,在限制與創(chuàng)造的兩極間無所適從。

這次的作文題目《他們》則簡單易懂,從“他們”一詞的內涵上來看,命題主要貼近現(xiàn)實,題材的要求也趨于社會化,更多地啟發(fā)學生思考生活中的他人,以擺除自我中心、漠視社會現(xiàn)實的問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由此可見,今年高考的作文命題,已經開始推行功能性教學,即主張教育要重在轉變學生的態(tài)度和行為以順應社會規(guī)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適應能力,從而成為一名公民參與社會。

引導學生認識到并且積極參與到社會中,關注他人,關心社會的熱點問題,從而增強社會責任感,這種命題方式不但鍛煉了學生的心理素質,也提高了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的意識和能力。毋庸諱言,從學生智力結構和文化素質來看,要評價一些社會問題,并且達到一定的深度可以說很難,“他們”這一題目可以寫大寫小,可以比較客觀,也可以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這都與學生平時的生活經驗有關。通過對這一命題的考察,還同時帶來了另一效應,在輿論上,造成作文立意的正確導向,作文應該關注現(xiàn)實,應該關注身邊的人物、事件,而不是閉門造車,也不是單純地將作文的寫作步驟和寫作“技術”的訓練作為寫作教學的主導。

第二,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寫作。要想在命題作文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潛能,對作文的命題就要求要恰到好處。所謂的創(chuàng)造性寫作,既不是把一些空洞的內容加上優(yōu)美華麗的詞藻,也不是嘩眾取寵地一味求得標新立異。從今年高考滿分作文描寫農民工一文中,我們發(fā)現(xiàn),作文的亮點,在于真誠、有情感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威廉?W?韋斯特認為創(chuàng)造性寫作有三個方面的標準,真誠即要求內容真實,不說假話;有感情指要寫出自己的個性,內容確是觸及心靈的東西;獨創(chuàng)性是指自己在處理材料時,要選用生動、形象、能吸引人的形式來表達。

《他們》這一命題,以“他們”這一類人為觀察對象,有助于學生定向地選擇觸及自己的真實生活,這類重敘述類的命題,一般側重于讓學生深刻地認識自己,挖掘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個人獨特的經歷,從而把學生內心的情感訴諸文字。因此這一命題也具有不唯一性,可以在不同學生的筆下寫出不同的情感內容,為學生提供了創(chuàng)造性的空間,可以啟發(fā)不同層次的學生認真思考,激活思維,從而毫無約束地、客觀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第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人格。美國寫作學家認為,命題如果沒有引起學生的寫作的興趣以激發(fā)學生調動其寫作的各種智力和能力,是達不到寫作訓練的目的的。因此,作文命題應該從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為學生表達自我提供可行性的途徑。時值汶川地震發(fā)生不久,有一部分學生選擇從這一角度出發(fā)去寫“他們”,也有學生以身邊的人為對象,由此可見,學生的表達的欲望已經被激發(fā)了,他們可以主動積極、自覺地表達自我,這一命題也為學生的內心情感的自由表達提供了途徑,說明寫作不應只是對寫作能力的機械的考察,也是出于培養(yǎng)和健全自我人格的需要,以“他們”來命題,就是希望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要學會平等、關愛,要懂得學習他人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精神品質,要學會用正確的觀點去評價他人等等。

高考的“指揮棒”效應,不可避免地影響著課堂教學,那么,從2008年上海的高考作文來看,應該能對我們的作文課堂教學或多或少地產生一些啟發(fā)和影響。

第4篇:上海高考作文題目范文

古人有文無定“法”之說,但并不等于說文無“法”。也就是說,高考作文應該有一套獨特的寫作之“法”,是有“法”可循的。其實,高考作文不管用哪種命題題型,都只不過是題型變化而已,最終的寫作能力考查和選拔目標都是不變的。所以,探討命題規(guī)律,總結寫作竅門,這些都是作為備考的我們必須要做的。我比較贊同徐飆老師的《我的非教育寫作觀》一文提出的觀點,即我們可以把寫作分為教育寫作和非教育寫作,那么學生的高考作文寫作就屬于教育寫作。起碼來說,學生的寫作大多都是為應考而作,這也是千百年來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最原始、最有效的手段。

按照多年的備考經驗,我將高考作文寫作的內容劃分為三個大類別。

[作者簡介] 張宇,教育部“十二五”課題組高考作文研究專家,河南省高考語文評卷組專家組成員,中學名師,中國語文教育協(xié)會會員,市模范班主任,從事高考語文教學與研究16年。其高考作文課題――“高考寫作熱點問題教學策略研究”獲教育部課題組表彰,參與教育部課題實驗教材的編寫工作,參與編寫高考語文書籍8部。

1 和乃萬事萬物之本

和,有相安、諧調以及平靜之意。我們這里所說的“和”,主要包括人與客觀世界、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集體、集體與集體、國家與國家等諸方面的和諧關系?!昂汀边@一話題涉及許多方面,例如,和諧、和平、祥和、和藹、和美、和睦、溫和、和氣、和悅、和煦、和約、和議、和順、和暢 、和好、和緩、和會、和解、和局 、和樂 、和暖、和洽、和善、和婉、和衷共濟、溫和清朗、溫和美好、惠風和暢、和藹可親、和風細雨、和顏悅色等等。

高考作文試題中體現(xiàn)“和”這一話題并非偶然,因為不管哪個國家和民族,如果沒有“和”就談不上自由,更談不上發(fā)展。所以,“和”這一話題是高考關注的,是社會發(fā)展應關注的,更是人類社會發(fā)展要關注的??梢?,2011年高考江西卷作文中引用孟子的“君子三樂”之論讓考生探討“和”這一主題就并非偶然了。古人注重“和”,今人更應注重“和”,“父母俱存,兄弟無故”是家庭之“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自然人際之“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國之“和”。無論作文題目的客體怎樣變,主體情感是不變的。你可以把客體換成“舊書”“鏡子”“國家巨大政治經濟成就”“假蘋果”這些具體的物象,還可以換成“寓言故事”“名言名句”“漫畫”“哲理學說”等抽象客體,主體的愛國愛家的“和”之情永遠不變。

【高考真題歸類解析】

2010年廣東高考作文題 “與你為鄰”,是一道典型的寫人際關系方面的題目,當然這道題目中“你”涉及的對象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另外,題目背后也隱含著“與你為鄰”的另外一個對象是“寫作者本人”。

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題的材料告訴考生,不要用細密的漁網在池塘里捕撈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魚。實際上,這就涉及了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

2011年江西高考作文材料取自孟子關于“君子三樂”之論述,是典型的把和諧具體化的作文。一樂為和諧中的和睦,二樂為和諧中的和洽,三樂為和諧中的和弦。

……

2 人乃茫茫宇宙之尊

不管是以人為本的提出,還是人文、人本思想在歷史中的巨大作用的體現(xiàn),都足以證明人類這一地球的主人在整個地球環(huán)境中的作用和地位。一切的事物與人發(fā)生關系之后才是活生生的精彩生活的體現(xiàn)。人有情感、心理、意志、思維等內在因素,有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因素,也有教育、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現(xiàn)實、未來、科技等外在因素。人的發(fā)展,人與自然的斗爭,人的道德、幸福指數(shù)、喜怒哀樂等因素都可作為命題的范疇?!叭恕鄙婕暗脑掝}很多,例如人才、人品、人性、人權、人文、人山人海、人各有志、人跡罕至、人情世故、人滿為患等等。

聯(lián)系到高考作文層面,“人”這個話題并不大。以人為本,構建和諧,并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空洞的。人本身有具體、有抽象的理解。作文應以主體――人為中心去命題、去創(chuàng)作。從重視客觀載體到重視人的情感體驗,正是作文變革的一個重要理念。歸根結底,一切客體只不過是作文命題人拿來考量主體的載體罷了,最終還要歸結到主體――人對客體的理解與看法上,即怎樣達到人與客體的和諧上。在這里,作文命題與寫作中的人則具體指寫作者這一主體,如果這道作文試題主要涉及考生的自身成長問題等,那么我們就說這道作文題是傾向于“主體”的作文試題,如果這道作文試題是傾向于“客體”在主體感知中的地位,我們就說這道作文題是傾向于“客體”的作文試題。當然,一切文章都是寫主體與客體相互關系的文章。只不過這個關系有些人能理得順暢些或者有條理些,有些人理得就不那么順暢、不那么有條理了。

再具體些說,比如,某一道作文試題考查的是考生本身的人品、人格、情感趨向、人生感悟、人生成長這些問題,也就是說考生本人傾向自我一類的作文,我們則把它定位為“主體”式作文。比如,我的童年,我的幸福,我的誠信價值觀,我的人生畫卷,我的職責,我的奮斗等等,這類文章我們說是傾向于考生內心深處的靈魂觸動性的東西。

【高考真題歸類解析】

2010年江西高考作文題 “找回童年”,直接涉及社會中一類特殊的人群――考生自己。要找回童年,作者就要對自己的童年有所憶,有所感。童年不單單是童年的具體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之類的,但是,找回的方法、理由等問題也是作者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2010年高考遼寧卷作文題 “幸福是 ”,給考生留下了自由創(chuàng)造標題的空間。幸福的可感性離不開考生,離不開現(xiàn)實中活生生的人生,所以,這道試題也是把命題的目光投向了考生本人,這也是高考作文近幾年“向內轉”的具體體現(xiàn)。

2011年高考江蘇卷 “拒絕平庸”這一命題作文緊緊扣住了“人的性格和意志”這一內涵,深刻挖掘自身的價值,培養(yǎng)人的高尚品性是命題的主旨所在。

2011年高考重慶卷的“情有獨鐘”話題是典型的“人之情”話題。

2011年高考四川卷的作文題 “總有一種期待”,題涉及人的期待心情,是一個心理學話題,更是一種人文情感話題。

……

不難看出,這些都是涉及考生本人的話題,直接讓考生去體驗,讓考生用自己的眼觀察世界,真正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以考生為本的理念,是大勢所趨。

3 客乃人類生命依存

客在這里指“客體”,也指除人之外的一切客觀事物?;\統(tǒng)地說,它可以是天、地,以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也即整個客觀世界。物象、自然規(guī)律、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污染、世界氣候、就業(yè)環(huán)境、就業(yè)條件、生活條件、生存條件、公共設施等一系列話題都可作為客觀世界的客體進入考生的視野,走進考生的高考作文寫作之中。

這里所說的客體,一方面,從命題人的角度講,命題人選擇某類素材中的具體物象就是命題人考查考生能力的切入點,也可能是迷惑考生的障眼物。另一方面,從考生寫作的角度講,考生應抓取命題人設置的具體物象這一客體,去理解、感知命題人要求考生怎么想、怎么寫才是符合命題人的要求的。由此看來,這里有一點像馬克思發(fā)現(xiàn)剩余價值一樣,這一切似乎都應該豁然開朗了。

比如,2011年新課標高考作文試題,命題人提供“祖國的發(fā)展變化”這一抽象又具體可感的客體,讓考生去寫對客體的感受,而不是考生自己本身的變化、本身的性格特征、本身的情感歷程等,可見這一道作文試題是傾向于“客體”感悟的作文。像這樣的作文試題,在作文中主體情感就不能體現(xiàn)太多,甚至不能直接體現(xiàn)出。

可見,對客體的關注與感知,是未來高考命題的主要內容和主要命題方式。

【高考真題歸類解析】

2010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題“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星空”和“大地”都是考生所要面對的客體。這兩種客體既可以是具體的物象,也可以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兩種概念的交織??忌还軓木唧w下筆還是從抽象入手,必須對客體――“星空”和“大地”有深刻理解,才可能寫出符合要求的精彩文章。

2010年高考天津卷的作文試題“我生活的世界”,是一道把“主體――我”和“客體――生活的世界”融合得最好的一道作文試題。它給考生指明了寫作的方向,這個客觀的世界不是離開人的世界,是“我”真切感受的活生生的世界。

2011年高考山東卷的“這世界需要你”這一命題作文,把“客體――世界”與“主體――你”之間的關系作為寫作命題的重心,可謂綱舉目張,條清理晰。

2011年江西卷小作文是將魯迅先生的畫像作為“客體”讓考生去感知,將“人物”作為客體是這一作文的典型特色。

2011年浙江高考卷的作文題 “我的時間”,與安徽卷的“流逝的時間”十分相似,而“我的時間”更具體突出了“主體――我”和“客體――時間”之間的關系。

2011年高考廣東卷“回到原點”,“原點”是一個典型的“客體”,前面加上“回到”一詞,將“主體”與原點之間聯(lián)系起來。當然“主體”可以是“人”(主要指人),也可以指人之外的“生命體”。由此看來,弄清楚主客體之間關系命題是命題者的最終意圖。

2011年高考新課標卷則是一道典型的“主體”(即考生)對 “中國的六條巨大變化”這一大大的“客體”的具體感知的試題。

第5篇:上海高考作文題目范文

一、近五年高考作文命題趨勢總結

綜觀近五年的高考作文命題,可謂是守正出新、穩(wěn)中有變,還是有規(guī)律可以遵循的,大體表現(xiàn)為如下六點:

1.題型穩(wěn)定,“新材料作文”唱主角。

2.關注生活感知與情感。

新課程標準要求中學生積極地深入生活,正確地認識生活,及時地總結生活體驗,更深刻地認識社會,以期將來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高中生在社會生活中或親歷,或目睹,或耳聞,有著自己獨特的感悟與認知。所以,近年來有相當一部分的高考作文題在生活感知、關注情感方面有明顯的體現(xiàn)。

3.富有時代氣息。

4.弘揚社會正能量。

高考作文命題總體上體現(xiàn)出高考改革方向,弘揚時代精神,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創(chuàng)新能力等四個方面的考查,形成“一點四面”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材料立意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法律規(guī)范和主流文化導向,實現(xiàn)高考作文試題獨特的教育功能。

5.思辨色彩濃厚。

新課程標準提出,應培養(yǎng)學生“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認識。”因此,理性認識、思辨能力的考查是作文命題的一個重要目標。如,2011年上海卷的文題,直接給出兩句看似完全對立的銘文:“一切都會過去”與“一切都不會過去”。在這種對立中,需要考生思考“都會過去”的是什么,“都不會過去”的又是什么,為什么“都會過去”又“都不會過去”。在這種對立思考中,考生的認識深度與思辨能力得以更充分地展現(xiàn)。

6.文題具有啟發(fā)性。

近年高考作文題,多選取了富有暗示性與啟發(fā)性、較為彈性的材料,既為考生預留了較為寬廣的空間,便于考生多角度打開思路和多樣化立意,又能讓高者得其高、低者得其低,使不同層次的考生發(fā)揮出各自應有水平,從而很好地體現(xiàn)高考的區(qū)分和選拔功能。

二、高考作文命題趨勢展望

在前文對高考作文命題總結的基礎上,我們簡略地對高考作文命題趨勢做一梳理:

1.材料作文依然會占上風。

材料作文經過近幾年的發(fā)展、完善,人們對這種命題形式特點和功能的認識逐步深入,其考查效果獲得一致認同,因此,越來越多的考區(qū)采用這種命題形式。同時,材料作文更具開放性和啟發(fā)性,增加材料與生活的聯(lián)系點,引發(fā)更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便于做更廣泛的關于社會生活的邏輯引申,同時也為考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寫作空間,使考生的立意能力得到更好的考查。因而,在材料作文命題探索不斷取得積極進展的情況下,這一命題趨勢短時期內不會被逆轉。

2.思辨色彩依然不會減弱。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中作文“發(fā)展等級”中對“深刻”這一項的陳述是:“透過現(xiàn)象深入本質,提示事物的內在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fā)性。”這一說明其實也就是強調了寫作文要有思辨色彩。注重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維,是近五年高考作文的“常態(tài)”。如2015年,四川卷的“老實與聰明”,湖北卷的“蓄積與噴涌”,浙江卷的“‘言為心聲’‘文如其人’”與“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格有可能是背離的”,像這種或體現(xiàn)思辨性,或為二元對立型的作文題目,將依然會是近年高考作文命題的趨向。如此文題,需要系統(tǒng)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思辨方式與辯證思維能力。

3.主流文化導向依然是風向標。

考生所寫的作文,思想觀點和感情傾向要健康、積極,要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法律規(guī)范和主流文化導向,這不僅是考綱作出的要求,更是社會對每一個健康成長的青少年提出的要求。哪些內容能體現(xiàn)出主流文化的導向呢?比如,傳遞正能量的時代熱點、道德模范人物、國家倡導的價值取向等,都有可能會成為高考作文命題的風向標。

4.注重體驗依然是基調。

高考作文命題要貼近生活、“接地氣”,要能夠“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要促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因而,注重體驗、引導考生關注生活與社會,將依然會是高考作文命題的基調。

三、高考作文備考方略

1.兩個關注。

一要關注生活,二要關注社會。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可以使他們感受生活,從生活中感悟出情感的珍貴,領悟到人生的哲理;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可以使他們發(fā)現(xiàn)社會中的真善美與假丑惡,使其明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另外,關注生活與社會,也是學生獲得寫作素材的最好途徑。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要走進生活,體驗生活,關注社會,感悟社會,激發(fā)寫作欲望,這樣才能寫出自我風采。

2.三個提升。

一要提升觀照力。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叫視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才叫眼光。在高考作文中,觀照力主要指審視文題的眼光和眼界。有眼光,才有審視的長度;有眼界,才有審視的寬度。

二要提升開掘力。角度決定觀念,“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蛟龍”。在高考中,開掘力主要指開掘的角度和深度。展開多角度開掘,才能整體把握,從片面走向全面;展開深度開掘,才能由表及里,透過現(xiàn)象揭示本質。

三要提升思辨力。理性思辨代表思維的最佳視角,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決定著高考作文等次的高低。在高考作文中,思辨力主要指統(tǒng)籌考慮、辯證分析的能力。只有統(tǒng)籌考慮,才能把握事物各個要素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只有辯證分析,才能把握事物矛盾的運動、發(fā)展、變化的內在規(guī)律。

3.三個強化。

一要強化審題意識。高考作文的第一個要求是“符合題意”,即指文章的主旨必須符合規(guī)定。所以教師指導學生學會審題,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關鍵的。

第6篇:上海高考作文題目范文

考作文命題改革的關鍵,究竟是什么?從高考作文命題的盲區(qū)又可以反觀到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當中怎樣的缺失呢?本報特約請高考研究專家、福建師范大學教授孫紹振先生撰文評述全國高考作文命題,以饗讀者。

孫紹振

福建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上世紀90年代末發(fā)表《炮轟高考》以后,在高考改革方面創(chuàng)建了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可操作的系列方法,在教育界產生重大影響。

全國高考作文命題述評

高考作文命題改革的關鍵,就是封閉性與開放性的矛盾。

高考作文命題改革的關鍵,就是封閉性與開放性的矛盾。應該說,對于千差萬別的考生,作統(tǒng)一的命題,本身就帶著對于個性的限制性,命題針對的只能是考生智能的最大公約數(shù),一定程度的限制性,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改革前的命題,把限制性推向極端,變成了主題的嚴酷封閉,把命題和主題混為一談,強行規(guī)定惟一合法主題,既扼殺考生個性,也窒息了多元話語空間,與高考檢驗考生素質的任務背道而馳。改革以來的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代表),最大的成就就是把限定主題轉化為無主題或者開放性主題,主題的獨特建構、深化,成為寫作的前提,這無疑有利于顯示考生在知、情、意、文四個方面的區(qū)分度。故在一個時期,此等命題,橫空出世,風行天下。然而,不久之后,某些此類命題,卻暴露了某種內在的悖論。一些話題材料作文,表面上是無主題或者開放性主題,但隱含的潛在取向成為不言而喻的選擇,潛在主題篡奪了有待建構的主題,開放主題又變成了封閉主題。這樣的情況,早在改革之初,就屢見不鮮,如以“誠信”、“救人”的寓言故事為題,盡管題面上還標明了“選擇”的詞語,可一旦涉及某種共識,開放性變成了聾子的耳朵——擺飾。顯性的題面(多元化)就為隱性價值的一元化所窒息,選擇性變成別無選擇。

本以為此等矛盾在改革初期,為經驗匱乏所致,但是,連續(xù)十年,此等弊端如揮之不去的幽靈,直到今年,不止一個省仍然未能免俗,不過程度和水平有異而已。寧夏和海南同題:從關鳥于籠中到放飛小鳥的故事,再加上“放生活動”的邀請,環(huán)保主題的硬性封閉,昭然若揭,可以說是一種典型的偽開放性命題。當然這樣粗糙的封閉性,是很罕見的,另一種封閉性則是以優(yōu)雅的語言掩蓋著的:湖南以“草色遙看近卻無”為題,本來思維的空間是比較空闊的,可是命題者似乎不準備讓考生有太大的自由,緊接著就來了嚴酷的規(guī)定:“詩句的意境是美的,隱含的哲理也很豐富。它使我們領悟到:置身太近,有時反而感覺不到實際存在的東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時需要跳出這一事物;人對事物的看法與對美的感受同距離是有關系的……”用這樣優(yōu)美嚴密的語言把主題加以限定,無異于將天鵝絨套著鎖鏈,不但有極大的片面性和遮蔽性(下文將詳述),而且降低了對考生抽象理性挑戰(zhàn),從開放性的角度來說,還不如山東的《春來草自青》和安徽的《帶著感動出發(fā)》那樣樸素的題目富于多角度、多層次的暗示。同樣,廣東的《不要輕易說不》,就相對的開放性而言,也比它廣闊,甚至深邃得多。

命題的開放性,本來是改革的核心,但是,十年的改革,遠遠還沒有達到普遍自覺的程度。同樣今年以四川抗震救災為題,全國1題和四川題在開放程度上,就有著不可忽略的差別。四川題就是兩個字“堅強”,顯然不如全國題提供四則新聞,在第五則別點出“一樣的愛心,不一樣的表達”。前者是一元化的“堅強”,后者則提示多元化的“不一樣”(當然,在一般情況下大事件不適宜用來作為考試作文題,容易套題,不利于獨特個性的發(fā)揮。今年情況例外,雖然是共同話語的大題目,但是對許多學生來講,的確有話可說,四川有很多考生一面寫一面流淚)。

當然,這種不自覺的封閉現(xiàn)象并不是全部,甚至可以說是比較少見的,大多數(shù)的材料和話題作文,都顯示出一方面在話題和材料上求新,一方面盡可能在限定性與開放性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如福建的三人不同選擇,一人選擇果汁,因其甜,一人選擇咖啡,其苦中有甜,一人選擇礦泉水,因其平淡。就并未加上湖南省那種畫蛇添足的哲理性闡釋,北京卷的裝滿一個杯子的種種思路,雖然材料比較陳舊,但也保持了足夠的開放性。當然,這只是一種從思想上求新的風格,江西卷的題目,以去年洞庭湖鼠災為背景,妙在在形式上求新,規(guī)定以田鼠或者以田鼠天敵的口吻敘述。這本來有點驚險的限定性,但是,田鼠和田鼠天敵口吻而拓開了想象的空間??啥喽嗌偕儆行┻z憾的是,對于幾十萬考生而言,敵我兩方的選擇以外,就沒有任想象的余地了?可能命題者對二元對立的思想方法的局限性認識不足。

材料比較有新意,而且開放度的自覺性比較強的還有好幾個省的命題。如,遼寧以對讓座、喧嘩、隨地吐痰等的社會調查為題,重慶卷關于“自然”的三種定義,浙江卷的觸摸城市感受鄉(xiāng)村,湖北卷的舉手投足之間的生活細節(jié),不但以自由度較大而且以難度較大見長。自由度與難度是相輔相成的。自由度越大,似乎是越易為文,實際上,現(xiàn)象和思緒也就越紛紜無序,這就是《文心雕龍》所說的“云蒸霞蔚,萬途競萌”;而為文卻要求條貫統(tǒng)序,一脈相承又起承轉合。

高考作文命題之盲區(qū)

命題者似乎都不約而同地回避直接以抽象觀念來命題。

命題之要義就是在自由度的紛紜與統(tǒng)一性的矛盾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以張馳有度為上:過張,過緊,則僵化,過寬,則茫無頭緒。值得注意的是,過窄,并不一定窄在表面的題義上,而是窄在內在的價值觀念上。就現(xiàn)狀來看,共同的傾向就是,單純的、過多的詩意、抒情,情感價值潛在價值,有時簡直是惟一的選擇。為了把問題說得比較清楚,請允許我以江蘇近年命題為例。今年江蘇以好奇心為題,可以說是一大突破。首先突破了江蘇省歷年偏于詩情畫意的模式。自主命題的第一年的“山的沉穩(wěn)、水的靈動”,表面上是開放的,實際是把一種風格的詩意當成封閉的限制。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說,以靜止的、固定的眼光看事物,是形而上學的。就是從審美價值觀念來說,根本不存在固定的沉穩(wěn)的山。越是超越沉穩(wěn)越有審美價值:王安石筆下的山就是動態(tài)的:“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書湖陽先生壁》)山都沖進門來了,還沉穩(wěn)嗎?辛棄疾眼中的山肯定是與沉穩(wěn)無關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賀新郎》)。至于說水的靈秀,則更是坐井觀天,完全不顧大江的奔騰,大海的浩淼、瀑布的飛流。所失在于,以一種詩意風格作為惟一的立意準則。和前年的以“鳳頭、豬肚、豹層”與人生相比,二者雖命意有殊,但是思想方法卻如出一轍,那就是以詩意的片面性的美化遮蔽復雜的矛盾的現(xiàn)實和人生。把為文立意的理想境界,和人生命運的復雜曲折混為一談。古典詩意的思維定勢顯然控制著命題者的潛意識。今年,則突破古典審美思維,比較尊重心靈和生活現(xiàn)實的多元化的矛盾和錯綜。詩意價值僅僅是命意的一個方面。好奇不但與積極的、詩意的心緒(發(fā)現(xiàn)、智慧、高尚、驚喜、快樂)有關,而且與消極的情思(煩惱、平庸)相聯(lián)系,更有深度的是,還和智性的“質疑”發(fā)生聯(lián)系。突破還在于,對于這樣紛繁錯綜的現(xiàn)象和好奇心的關聯(lián),并沒有作明確統(tǒng)一的定性,只是用了一個浮動性很強的比喻“影子”,如影隨形:這樣,就為多元價值留下了空間。從為文來說,提高了從無序中提煉出有序的思緒的難度。

當然,從創(chuàng)意來說,當然是上海卷更有水平,“平常大家關注更多的也許是‘我們’,如果把視線轉向‘他們’,你會看到什么,又會想到什么?請以《他們》為題為文?!边@樣的題目至少沒有被局限在詩意、審美價值方面。“他們”所提示的,不僅僅是感性的抒情,而且是智性的思考:還多多少少隱含著“他者”的含義,似乎具有哲學的、智性的內涵。這里還顯示高考命題的另一種追求的萌芽,那就是把感性的審美抒情和智性的分析結合起來。這種傾向不僅在上海卷中有,在全國卷2“老鷹和海龜”,山東的“春來草自青”,湖南的“草色遙看近卻無”,重慶的關于“自然”的三種解釋以及北京卷的填滿杯子中表現(xiàn)出來。所有這一切,似乎有一種共同的處理方式,那就是把智性的思考隱含在感性的話語材料之中。好像有一個無聲的命令,使命題者不約而同地回避直接以抽象觀念來命題。在高考作文中,這是惟一的法門嗎?抽象的命題難道就不適合高三學生的思維特點嗎?

這是值得懷疑的。我們還是來看看法國高考作文的命題:

文科:1.“我是誰?”——這個問題能否以一個確切的答案來回答?2.能否說:“所有的權力都伴隨以暴力”?3.試分析休謨《結伴欲望和孤獨》一文的哲學價值“‘結伴’是人類最強烈的愿望。而孤獨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懲罰”。

經濟科:1.什么是公眾輿論能承受的真理?2.“給與的目的在于獲得”,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則?3.試分析尼采論《罪行與犯罪》一文的哲學意義,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問題:“輿論在了解了犯罪動機和作案具體情況后,即能遺忘錯誤”,這是否有悖倫理原則?

理科:1.能否將自由視為一種拒絕的權力?2.我們對現(xiàn)實的認識是否受科學知識的局限?3.試分析盧梭論《人類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學含義。盧梭說:“我們對同類的感情,更多的產生于他們的不幸而不是他們的歡樂。為共同利益聯(lián)系在一起的基礎是利益,跟共處逆境團結在一起的基礎是感情?!?/p>

再來看美國的“高考作文”(SAT)命題:

1.“如果我們不滿意環(huán)境,就設法改變它,但是,從我們的角度來說,最重要最有效的改變很少發(fā)生,這就是說,我們不必為改善身邊的環(huán)境焦慮,而是應該考慮改變自我,使之更適合環(huán)境。”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比改變環(huán)境更有利嗎?(2007年1月)

2.“媒體不僅僅傳播消息和文化,而且決定什么消息是重要的,這樣,他們就幫助形成文化價值”。(柏恩斯坦)報紙、雜志、電視、收音機、電影、互聯(lián)網等等,能夠決定多數(shù)人意識中什么是重要的嗎?(2005年1月)

3.在某些情境中,奉承是不可或缺的,新娘永遠是美麗的。注視某人的藝術作品,我們總是說些敬意有加的話語,訪問有孩子的人家,我們有義務說孩子是聰明伶俐的。在這種情況下,什么也不說,是粗魯?shù)?。我們互相抬舉,因為我們知道奉承可以使生活順暢發(fā)展。稱贊他人,明知過度:這也是生活的一個必要部分嗎?(2005年11月)

4.“每一項重要的發(fā)現(xiàn)都是由于耐心、堅持和專注,有時候,甚至要長年累月地專注于一個問題,為了發(fā)現(xiàn)新的真理就要一直被一個問題所吸引,就要對任何與此無關的問題漠不關心。”(圣地亞哥·.羅曼·卡赫羅)所有的重要發(fā)現(xiàn)都是對一個問題的長期專注的結果嗎?(2006年1月)

5.出名帶來幸福,似乎這是人們最向往的東西,我們相信不管以什么方法出名是一種自我證明。但是,那些出了名的人士常常抱怨名氣是一種可怕的負擔。實際上把出名當做成就,注定要付出浪費時間和精力的代價。(科拉考夫斯基)是出名的人幸福還是不太出名的人更幸福?

對比法國、美國和中國的高考作文題的區(qū)別是很有趣的。中國的高考作文題,具有明顯的抒情的、詩意的、審美的傾向,基本不涉及理性的抽象,即使蘊含著某種智性的內涵,也總是竭力以感性語言和生活現(xiàn)象為題干。而美國和法國的高考作文題卻并不追求任何詩意,往往是直截了當?shù)靥岢隼硇缘膯栴},即使涉及某種現(xiàn)象也常常是概括的,而不是具體特殊的感性場景,抒情的詩句出現(xiàn)在作文題目中,是不可思議的。他們考核的重點,并不在感情感覺的審美價值,而是提示一種觀念(往往是權威的)或沒有結論的普遍現(xiàn)象,要求學生拿出自己的觀點來。他們的評分標準是:是不是具有批判性思維,能不能發(fā)展自己的論點,用邏輯和恰當、清晰的例證支持自己的觀念,能不能在首尾一貫的推演中,使之深化。文章是否組織得有序,論題是不是統(tǒng)一在焦點,是不是自如地演進,語詞是不是豐富而句法結構是不是有變化。他們的題目不叫命題,而是提示,他們的要求,不是按題為文,而是討論和評論;很明顯,這些要求,和抒情審美散文毫無關系,從文類來說,這些都是議論文的要求。

教育觀念中培養(yǎng)目標的缺失

這樣的缺失長期存在,是因為有一種視而不見的勢力在頑強拒斥。

為什么出現(xiàn)這樣巨大的差異呢?當然,可以用歐美與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來解釋,例如,我們是一個詩歌傳統(tǒng)源遠流長的國家(“不學詩無以言”,以詩取士),但是這種解釋并不有力,因為即使像新加坡這樣受到大中華文化圈巨大影響的國家,他們的高考作文題,也是理性的議論為綱的:如“科學提倡懷疑精神,鎮(zhèn)壓(quell)懷疑精神,你對此認可多少?”“哲學只是提問而并不回答,為什么學習它?”“海外留學是一項被高估的經歷,你認為呢?”“閱讀幻想小說只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逃避,除此沒任何其他意義,你同意嗎?”“全球暖化會如何影響今后的政治?”“外國人對你的國家?guī)淼膯栴}比他們帶來的利益多?”“討論一下生活中自我約束的價值”“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只會一種語言絕對是一項劣勢”“我們崇拜年輕人而嘲笑老齡人,你對此有什么看法?”新加坡規(guī)定,高考作文只能寫議論文,但考生可以在這些考題中選擇其一。網上有人稱贊這樣的考題:“對比我國2008年高考試題,感到主題更深沉,含量更豐富,論域更宏大。過細看,這些題其實分別包括政治、科學、藝術、人文和社會幾大類,每類兩道題左右。”作為一種導向,顯然是要讓學生在重大的社會問題面前拿出理性的見解來。

也許我們也不應該妄自菲薄,我們的考題自有不可忽略的優(yōu)勢,例如,比較貼近學生的感性經驗詩化的追求也有利于審美價值的熏陶,但是,這種審美思維占優(yōu)勢的傾向,有一利必有一弊,對學生的理性思維的誘導和規(guī)訓卻不能不嚴重忽略。新加坡方面認為,高中生與初中生不一樣,必須培養(yǎng)理性思維能力。當年強調,初中生著重演講,高中生則應該在辯論中提高智慧,二者可謂殊途同歸。

第7篇:上海高考作文題目范文

【關鍵詞】深刻;審題;立意;閱讀

“深刻”隸屬作文評分標準里第二層等級要求――“發(fā)展等級”。可見它高于“基礎等級”要求,是作文“發(fā)展”必須突破的瓶頸,更是作文備考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因為作文不深刻則顯膚淺,膚淺則流于平淡,缺乏競爭力,更與高分失之交臂。 “深刻”涉及內容多,涵括面廣,在寫作中往往不知如何給力。其實,作文的“深刻”需要一個較系統(tǒng)的思維訓練,筆者認為不妨從如下三個方面給力“深刻”。

一、從審題角度提升作文的“深刻”度

審題是作文的第一步,不會審題,審題不深就被作文拒之門外,無法諳熟作文之道。因此必須對審題予以重視。在實踐中,我們驚喜發(fā)現(xiàn)了“通往羅馬”的多條“道路”。

(一)大小互化

1、化大為小,添枝加葉。

這類作文寫作范圍較大,面對大界限的話題,不能隨意為之,否則顯得空洞散漫。應選擇一個突破口,使它聚焦到一點,方能深入探討,這就需要對文題“添枝加葉”――在話題前或后添加其他語法成分或相關的內容。

(1)【2007】以“傳遞”為話題。

(2)【2009】談談與“常識”有關的經歷或看法。

“傳遞”是個動詞,傳遞什么,誰傳遞;“常識”為平常、普通的知識,考生雖不易偏離卻會因寬泛而顯得無從著筆。因而很有必要為它們“添枝加葉”如:

(1)A 技藝在傳遞中日益精湛,科技在傳遞中發(fā)展。(聚焦“技藝、科技”)

B民族精神之火需要傳遞,奉獻精神之火亦需要傳遞。(聚焦“民族精神、奉獻精神”)

(2)A感恩是常識,我們要牢記在心。(聚焦“感恩”)

B打破常識,與時俱進,改革創(chuàng)新。(聚焦“打破”)

2、化小為大,以小見大。

對這類看似角度單一的題目,我們不該停留在表層理解,要從看似“小”的話題中插入大內容、大道理,達到“窺一管而見全豹”之效。

【2010】以《與你為鄰》為標題。

對題中的“你”、“鄰”,若停留在某個真真切切的鄰居,那么立意就顯得膚淺欠缺意蘊,不妨對照范文中的實例:

A 與你(農民工)為鄰,我為你的偉大而驕傲,為我的渺小而羞愧。

B日本,與你為鄰,我們應當相互尊重、學習,共創(chuàng)更燦爛的文明。

(二)虛實相生

1、化虛為實,尋根究底。

這類題目往往顯得很“虛”,不能眼觀手觸。可是它們也并非不能把握。只要展開聯(lián)想,我們能在生活某個熟悉的范圍里找到對應的實物。也正因為對社會生活的聯(lián)結,使得思考回歸本源更加深入。

【2006】以“雕琢心中的天使”為話題。

“天使”是神話傳說中的信者,現(xiàn)實世界里無以得見,可是我們依據天使“真、善、美”的特點,就可以在現(xiàn)實中找到相關的對象――親人、朋友、心中想象的某個形象、某種美好道德等。

A他們心中都有一個愛的天使,心存責任之天使。(天使有愛、有責任)

B我想起了媽媽。原來她一直希望我善良、真誠,像天使一樣美好?。ㄉ屏肌⒄嬲\的人是天使)

2、變實作虛,由表及里。

這類題目的信息實在,能從生活中找到原型??墒菍忣}時卻不能只停留在實在對象上,否則行文如同嚼蠟毫無意蘊。作者要展開聯(lián)想想象,透過表面實物,挖掘內部聯(lián)系。

【2008】以“不要輕易說‘不’”為題。

出題者絕不僅是讓考生討論實在的“不”字,對此題的思考則要聯(lián)系社會生活中的“不”有什么內在含義,深刻意蘊。

A說“不”在智者那里,是一種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絕。(“不”是睿智拒絕)

B說“不”就是選擇放棄、逃避。不輕易說“不”,這是一種堅強。(“不”是放棄逃避)

(三)聯(lián)結社會、人生,表達科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高考作文絕不只是為了寫文章而寫文章,作文的目的是考察學生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和思考,又或是引導關注社會現(xiàn)象,或幫助建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且我們不乏看到“談談你生活中有關的經歷”“請你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受”這樣的要求,可見社會生活、個人成長歷程等是寫作的源頭也是創(chuàng)作的回歸。文章審題只有聯(lián)系生活才顯出生命,才顯出意義,也才會深刻。脫離社會人生的思考,一切立意都是空中樓閣。

1、紀念,為了不能忘記的過去;也為了更好創(chuàng)造未來。(對未來的思考【2005】以“紀念”為題。)

2、面對失敗與挫折,不要輕易說“不”; 面對未挑戰(zhàn)過的事,也不要輕易說“不”。(對生活的感悟)

3、勿忘“廉潔奉公”常識,生命之樹方能長青。(對社會現(xiàn)象和生命的認知)

二、從立意的角度提升作文的“深刻”度

立意,即擬寫題意。它是深刻的第二步。在寫總觀點與分論點時學生往往有詞不達意之困,即便思考聯(lián)結深刻,可是表達如果不得當也會讓深刻的力量減少一半。因此,立意也需給力。

1、精確選詞,善用修辭

(1)說“不”,在輕浮者那里,是一種無知淺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則是一種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絕;說“不”在意氣用事者那里,是一種狂妄的表現(xiàn)和無謂的犧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則是一種大義凜然的堅守和毫不怯懦的抗爭。(運用對比手法遞進深入剖析題意,而且“輕浮”對“無知淺薄”,“智者”對“洞明世事”,“意氣用事”對“狂妄無謂”,“勇者”對“大義凜然”等精確的選詞都是體現(xiàn)嚴謹而深入的思維。)

(2)人不能忘本,“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高貴的心靈銘記苦難,咀嚼苦難過后,理智地紀念苦難。(運用引用,內容之間產生對比?!巴洝睂氨撑选保熬捉揽嚯y”、“理智紀念苦難”又體現(xiàn)“高貴心靈”。)

2、善用關聯(lián),辨明邏輯

(1)語言不光是口頭上的,更重要的是心靈上的溝通。(遞進關系)(【2004年】以“語言與溝通”為話題。)

(2)對一般常識,我們嚴格遵守;但某些常識隨著科學文化的發(fā)展而顯出其不合理性,我們就要打破常識。(轉折、對比)

(3)假如溝通是一扇門,那么語言就是這扇門的鑰匙。 (假設、比喻修辭)

(4)紀念,為了不能忘記的過去;也為了更好地創(chuàng)造未來。(目的、遞進)

(5)傳遞中需要發(fā)展,發(fā)展才是傳遞的根本目的。(對比、遞進)

可見,擺脫對句意的一般陳述,運用常見關聯(lián)詞能多角度解讀話題,助擬意深刻一臂之力。

3、運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句式闡述社會生活、生命成長之理。如:

(1)為人子女,應對父母常懷感恩之心,有報答之情,因為這是常識。(是什么、為什么)

(2)愛,是天使的化身。天使,是用愛雕琢出來的。(是什么、怎么樣)

(3)恰如其分的語言表達,利于親情的溝通。(怎么樣)

三、從積累的角度提升作文的“深刻”度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積累就是寫作的源泉,它兩者好比根與花的關系,根深才能葉茂、花紅,同樣,閱讀積累多了,寫作才能得心應手。上海特級教師程紅兵曾說:“書讀得多了,才形成了思想。尤其哲學對人的提高是極為重要的,它能幫助人培養(yǎng)自己思維的深刻性、認識上的整體性、人格上的進取性,使人站在新的高度。” 閱讀有助于幫助積累,幫助學生突破表象,深入認識,提升思想高度。這和寫作形成“深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程老師還說:“如果一個學生的知識面狹窄,不單無法和教師產生共鳴,而且妨礙學生個人的成長。文化素養(yǎng)的缺乏會造成人身與社會經驗的缺乏……學生不該只是習題人,更該成為讀書人。”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最后,在閱讀積累中應及時思考人生、生命,主動聯(lián)系相關作文題目,對已考的題目進行深加工,對可能考的內容作好預備,真正明白“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這樣。我們的閱讀積累必定能對寫作起到積極有益的幫助,幫助我們去了解生活、思考人生,提升作文的“深刻” 度。

當然,以上三方面訓練能讓學生把作文的審題立意積累變成一種愛好,把思考當成習慣,提升作文的“深刻” 度,但提升作文“深刻” 度的方法絕不止這些,這就有待我們不斷探究、不斷發(fā)掘,幫助我們的學生,令其作文立意由淺入深,由平淡變精辟,使作文綻放“深刻”之光華。

第8篇:上海高考作文題目范文

生:想到慈祥的臉、兇惡的臉。(出現(xiàn)短暫的啞場)

師:看來同學們都很看重自己的“臉”,所以不敢貿然發(fā)言了。

我現(xiàn)在出示三個人名,如果要你將三個人名與這個題目掛起鉤,看看有沒有困難?能說得出來嗎?我出示的人名是:孔子、魯迅、喬丹。

(學生思考)

生:孔子四處奔走講學,辛勞的臉上總是掛著謙虛。

從魯迅先生嚴肅的臉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膫ゴ笄閼选?/p>

喬丹的臉上始終充滿了自信,當他扣籃成功之后,總會將他的得意和舌頭一起,伸得很長很長。

師:剛才這位同學的發(fā)言已經注意到了材料與題目之間的關系,已經注意從題目所要求的角度來敘述事例了。

其實要寫好這個題目的作文,要把這個題目和我們平時積累的材料掛起鉤來,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析題,將題目做透徹的解剖,分解為若干個小題目(板書:題)二是調動自己的素材積累,并對這些材料做多角度分析。(板書:材料)這樣題目與材料和諧對接的可能性就大了。

先講析題。

有一個事例給我的印象很深刻。有一年上海作文競賽的題目是:1+1=?。很多參賽者都茫然不知所措,但一個參賽者將這個題目轉化為若干個子題目:

一場考試+一個分數(shù)=一根繃緊的心弦

一次落后+一場無淚的痛苦=一股奮進的力量

一味地自以為是+一味地目空一切=一個深深的泥潭

一座小屋+一對恩愛的夫妻=一個和睦的家庭

一點隱瞞+一點猜忌=一陣狂風暴雨

一次機遇+一次冒險=一生的轉折

一個遠大的理想+一生的努力=一生的充實

一個壯麗的事業(yè)+一個和睦的家庭=一生的無憾

一個英雄人物+一個歷史時期=一場社會變革

一點犧牲精神+一點主人翁態(tài)度=一個國家的希望

一群忘我的人+一個前仆后繼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一個民族的騰飛

然后從中選取一個來寫,結果這個參賽者獲得一等獎。又如遼寧省2005年的高考作文題是《今年花勝去年紅》,這是一道富有詩意和寓意的作文題。如果把自然界的“花”遷移到社會生活中去,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社會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有許多“花”都開得勝于“去年”。說得具體點,可以寫姚明NBA的三年歷程,一年比一年成熟;可以寫和率領的中國女排在雅典奧運會上“絕地反擊”比在世界杯上的勇冠三軍更令人蕩氣回腸。此外,還可以這樣寫:“去年花”是少年時的懵懂天真,“今年花”是青春歲月里的成長;“去年花”是我國的氫彈、原子彈升空,“今年花”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的太空遨游。

那么如果我們將“臉”這個題目加以分解,可以分解出哪些小題目呢?

(學生回答,教師將它整理)

愛臉,丟臉,變臉,爭臉,露臉,洗臉;

大人臉,小孩臉,老人臉;

爸爸的臉,媽媽的臉,奶奶的臉,老師的臉,同學的臉;

厚臉,薄臉,美麗的臉,丑陋的臉;

魯迅嚴肅的臉,畢加索恐怖的臉,屈原剛毅的臉,祥林嫂木刻般的臉,中國女排姑娘布滿汗水的臉,袁隆平滿是泥土的臉,包拯的黑臉,關公的紅臉,曹操的白臉;

個人的臉,班級的臉,學校的臉,城市的臉,國家的臉,地球的臉;

師:由“臉”與其他事物的關系,還可分解出這樣的題目:“臉與心”“笑臉與社會的和諧”,再進一步引申,還可以分解出這樣的題目:“要臉就要講尊嚴,知廉恥”“要臉但不要圖虛榮、講排場”……其實講到“尊嚴”,就把“愛國、自強、廉潔、團結”等內容都涵蓋了,講到“不圖虛榮”就把“節(jié)約、批評、反思、謙虛”等內容也都涵蓋了。這樣面對“臉”這個題目,我們就不會感到茫然,相反還有一種文思泉涌、胸有成竹的感覺。

下面再講調動自己的素材積累,并對材料做多角度的分析。

許多同學苦于手中沒有適合的材料,因而發(fā)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感慨。是不是真的沒材料?不是。有一個事例給我的印象也很深刻。2002年,北京市的高考作文題是“規(guī)則”,其中一個考生寫的是《一個人的戰(zhàn)爭》,全文只用了一則材料:郭品正的材料。郭品正,當時是浙江省唯一的腦外科博士,因為拒拿黑錢,有些同事、領導看不慣,被“優(yōu)化組合”下崗。下崗后,他曾到國內多家醫(yī)院求職,都被婉拒。他不得已在互聯(lián)網上發(fā)了一則求職信息,美國加州一所大學附屬醫(yī)院竟不遠萬里派人來到中國,當面考查后高薪聘任了他。就這么一則材料,許多人都知道,但這個考生用得不同凡響,讓人擊節(jié)。

(教師念考場優(yōu)秀作文《一個人的戰(zhàn)爭》)

一個人的戰(zhàn)爭

北京一考生

現(xiàn)在已經午夜了,我坐在桌前,沒開燈,黑暗像水一樣無聲無息地在我周圍散開,緩慢而堅定。明天應是一個好天氣,飛機會準時起飛,然后降落在加州的大地上。

我已經很長時間沒像現(xiàn)在這樣平靜了,報紙上的話過于矯情,我也愛我的國家,愛我的病人。但當我為人的原則、我行醫(yī)的規(guī)則被人恥笑時,我不得不選擇離開。

我這幾個月的遭遇,大多數(shù)人已經知道。我因為拒拿黑錢而在醫(yī)院年終評比中被評為最差,被“優(yōu)化”下崗了,我無法容忍在白大褂的掩護下握著金錢來來回回伸縮的手,無法忍受在病人的中卑鄙地竊竊私語。他們玷污了醫(yī)生這個崇高而圣潔的名字,他們違反了這個社會的規(guī)則,違背了自己的良心。當我拒絕與他們同流合污時,他們笑著對我說:“嘿!人生不就是一場游戲嗎?”可是他們忘了,游戲也是有規(guī)則的,誰也無法逃避。于是我決定用我還未嘶啞的喉嚨,發(fā)出真正屬于自己的聲音――我將事情告訴了領導。但我太天真了,我的一腔熱血撞在現(xiàn)實的鐵壁上,徒然淋漓了。我,從一個國內著名的腦外科醫(yī)生,變成了社會最底層的一分子。

就這樣,我開始了一個人的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是被動的,力量是懸殊的,是看不見硝煙的。我因為捍衛(wèi)人生游戲的規(guī)則,捍衛(wèi)我為人的原則而被迫打響了這場艱苦卓絕的戰(zhàn)爭的第一槍。沒有醫(yī)院愿意要我,我過著失業(yè)的生活,我實在很失望。因為這一切,使這場戰(zhàn)爭看起來如此可笑,像我一個人的自我慰藉。直到有一天,美國加州一所大學附屬醫(yī)院聘我任職,我才過上了正常的生活。

我一直信奉,規(guī)則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精神支柱,是一個人的尊嚴,是一張在社會中行走的通行證。失去規(guī)則,丑惡將到處滋生,善與愛將迅速枯萎,人們將會活得盲目而驚慌。

我,叫郭品正,人品的品,正直的正,一個腦外科專家,我打了一場一個人的戰(zhàn)爭,結果輸?shù)袅恕?/p>

但,我不后悔!

以上,是我在臨行前的自白。

我猜測這名考生在考前對這則材料做過反復咀嚼,從理想、道德、個性、團結、愛、人才觀、生存、學會說“不”、合作與獨行、挑戰(zhàn)自我、牽掛、人類與科技等角度去思考,如果出現(xiàn)某個題目我該從什么角度去適應它,方方面面他都考慮了。因此,當看到“規(guī)則”這一作文題時,他也能把這則材料用得絲絲入扣,切合題意。這個例子給我們這樣深刻的啟示:寫考場作文一定要在材料的積累和運用上多花一點心血,這樣題目與材料和諧對接的對應點就多了。就以郭品正拒收紅包,結果被“優(yōu)化下崗”這件事來說,它也包含著與“臉”這個話題有關的對應點。能看出來嗎?誰來說說。

生:從正直與丑惡對比的角度分析,可以把那些醫(yī)生收受黑錢,職業(yè)道德敗壞和郭品正救死扶傷、善良正直進行對比。

師:你看出這則材料所包含的思想內容,并對運用何種寫作技巧做了設想,但一定要注意材料與題目之間的關系,要注意根據題目來敘述事例。

生:用郭品正的材料來寫“臉”,我打算從這幾個方面來寫:工作時郭品正關愛病人的臉;周圍人對郭品正疑惑不解、妒憤的臉;受排擠下崗后,郭品正對小人憤怒的臉;郭品正上網求職卻不被聘用,充滿失落的臉;郭品正堅持做人的原則,充滿正氣的臉。

師:這個同學很聰明,善于根據題目來分析材料、使用材料。

下面請同學們看發(fā)下的2004年十位“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然后圍繞“臉”這個話題選用其中的一則材料或幾則材料來說一段話。

(學生閱讀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并思考,準備發(fā)言。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是:梁萬俊、任長霞、田世國、袁隆平、明正彬、徐本禹、劉翔、桂希恩、牛玉儒、孫必平、中國女排)

師:請幾位同學來說說。

生:科學家說,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屬于他自己的唯一的一張臉,但我卻要說不,因為任長霞就有兩張臉。她做過整容嗎?不。那她會易容術嗎?不??墒撬娴挠袃蓮埬?。

面對惡勢力,她拍案而起,鐵面無私;面對平民百姓,她柔情似水,噓寒問暖。

師:你說的雖短,但你已經掌握依題敘事這個本領了。你說的每一句都很切題。

生:他不是農民,但他被曬黑的臉上卻烙下了犁田般的皺紋;他不是農民,但他卻每日臉朝黃土背朝天,游走在鄉(xiāng)間的稻田之中。在他的臉上,你找不到高傲,更感覺不到一絲身為世界著名科學家的傲慢,你能看到的只是樸實。

在科學面前,他的臉上有的只是嚴謹;在成功面前,他的臉上有的只是欣慰;在榮譽與財富面前,他更是那樣的灑脫;只有在農民朋友和豐收的水稻面前,他的臉上才會流露出喜悅。因為他就是一個農民,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師:這位同學把袁隆平的品質歸結為幾點,再把這幾點聚集于他的臉上。這就很切題。

生:當劉翔身披國旗,躍上頒獎臺時,歷史定格了,人們也將永遠記住這一刻。在這一刻,十重欄桿不再是東方人的障礙;在這一刻,十重欄桿的頒獎臺上出現(xiàn)了中國人的臉;在這一刻,人們將不再記住劉翔臉上的那些痘痘,而是將記住他那臉上寫著:誰說中國人不能在110米欄奪得金牌,誰說……今天,我就要證明給大家看,證明中國人也是好樣的,中國人不再是東亞病夫。

師:這位同學很聰明,他引用了劉翔的話,但不說“劉翔說”,而是說這話是寫在劉翔長滿痘痘的臉上,這樣材料與題目就很切合了。

生:他,一位感動中國的緝毒英雄,在毒犯面前,他勇猛抗爭,用自己英勇的身軀保護著人民,保護著他熱愛的祖國。

他的臉,刻滿了對毒販子的憎恨,對勝利的渴望,因此也留下了歲月無情的痕跡,可是他依然勇往直前。面對各種誘惑,在千萬張丑陋、奸惡的臉面前,他面不改色,堅定地從事著自己的事業(yè)。無論是臥底偵查還是沖進槍林彈雨,他都有著一張最真實的臉,正因為有了它,毒販子們才束手無策。

他的使命決定了他不能停歇,于是他時刻堅守著這個特殊而又重要的崗位。每天,他都經受著生與死的考驗,他的臉上看不出一絲猶豫,那么的義無反顧,他是為了人民,為了祖國在奮斗?。?/p>

這樣的一張臉如何使我們不感動?這樣的一張臉怎能不令無數(shù)人肅然起敬!他是人民真正的守護神,有了他,毒販們便無處藏身,所有的罪犯,都將受到懲罰。

明正彬,他燃燒自己的人生,為的是照亮所有人!

師:你能通過寫明正彬臉上表情的變化:“憎恨”“渴望”“毫不猶豫”,來寫明正彬的事跡,又寫這張臉讓無數(shù)人肅然起敬?!澳槨背闪诉@則短文敘例的線索。

生:上機前他(梁萬俊)的表情,使我安下了心,我相信他會創(chuàng)造奇跡。因為他的臉上充滿了勇敢、果斷、冷靜、自信,還有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熱愛。這是一張充滿希望的臉。中國需要這樣的臉。

是的,他回來了,而且是勝利地回來了。他創(chuàng)造了奇跡,讓億萬中國人為之驕傲的奇跡。他慢慢地走下飛機,臉上洋溢著微笑,振奮人心的微笑。他的臉深深映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藍天的廣闊沒有使雄鷹茫然,萬丈的高山沒有阻擋住攀登者毅然的決心,而面對一次次死神的微笑,梁萬俊從容地握著方向盤,駛向勝利的彼岸。他的臉上依舊平靜。――因為他相信奇跡。

師:這個同學是從梁萬俊戰(zhàn)友的角度來寫的。寫梁萬俊上機前的表情使“我”放心;梁萬俊戰(zhàn)勝困難、創(chuàng)造奇跡勝利歸來,令人難忘的也是他的臉。作者的目光始終聚焦于梁萬俊的臉。

第9篇:上海高考作文題目范文

為了解北京基礎教育“深綜改”的價值取向、頂層設計和實施路徑,本刊記者對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李奕進行了專訪。在采訪中,李奕主任指出,學生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最終體驗者和消費者,基礎教育領域的改革要取得成效,必須將“以學生為本”落到實處,不斷提升學生的實際獲得感。同時強調,把學生放在改革的中心,就是教育工作的群眾路線,就是講政治。

:201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印發(fā)的《關于推進義務教育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的意見》明確了到2020年義務教育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的總體目標。北京市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的關鍵詞是什么?

:從北京這一輪改革來講,我們深層次的思考是教育質量觀。教育質量觀在指向上,最終要聚焦于學生的實際獲得。校長、教師以及政府部門的工作如果沒有落在學生的實際獲得上,那么,這個教育質量觀是有問題的。因此,北京市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的關鍵詞是實際獲得。

群眾路線的本質是關注人民群眾的實際獲得,2015年在新年賀詞中指出,要讓廣大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A教育領域的群眾路線,就是關注學生的實際獲得。在考試招生、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學校治理等方面都要有變化。考試評價堅持群眾路線的最明顯標志,就是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考試招生讓學生自主選科,就是讓學生用自己的優(yōu)勢參與競爭。比如浙江、上海的高考改革,取消文理科,學校選兩科,高校選一科①,雖然難度大,但是,這把學生放在了教育的正中央,讓孩子用優(yōu)勢參與競爭,而不是綁在政府規(guī)定好、專家論證好的文綜、理綜上。

北京在落實考試評價方案改革上,沒從高考方案入手,而是從中考入手。2014年以來,北京市整體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形成了一個以中高考考試改革和招生錄取改革為龍頭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改革鏈條。從2015年到2016年,新的考試方案帶來新的變化:科目可以選擇、賦分可選擇、考題可以選擇、答案具有開放性。最顯著的是語文作文,比如今年高考作文有“老腔何以令人震撼”“神奇的書簽”兩個題目可以選擇,一個是議論文,一個是記敘文。兩個文體離散度很大,這是為了滿足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學生。在這樣的高考題當中,不同類型的孩子找到了自己展示的空間,真的讓高考(決定學生12年基礎教育知識、能力、方法積累運用的兩個半小時)變成可選擇、可發(fā)展的考試方式。我們看到不同類型的孩子,在兩個題目中都有不同的表現(xiàn),兩種文體都可以出現(xiàn)滿分作文。這樣的大思路同樣體現(xiàn)了群眾路線,把學生放在正中央,讓學生根據能力傾向愛好來選擇。從考試評價到課程設置,基礎的服務是支持學生成長的,而不是評判學生的弱項。

2015年,北京市的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從實際發(fā)生向實際獲得邁出了堅實的一步,2020年,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總體目標是關注學生的實際獲得。讓不同類型的學生得到同等發(fā)展的機會,是后均衡發(fā)展時期的重要目標。我們認為,前均衡發(fā)展時期,包括教育部進行的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督導驗收,還都是以差異系數(shù)為基本標準來檢測實際發(fā)生的。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均衡發(fā)展,是讓不同類型的孩子,包括拔尖優(yōu)秀人才、普通孩子和特殊群體的孩子,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公平的增長和同等的發(fā)展機會,這才是真正的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這也是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群眾路線。我們所說的實際獲得,是每一個孩子的實際獲得,是每一個類型孩子的實際獲得;所謂優(yōu)質,是對每一個孩子的優(yōu)質,而不是對政府、對專家的優(yōu)質。

:教育公平無疑是均衡發(fā)展的一個關鍵詞,“擇?!薄肮步ㄉ钡葻嵩~被“信息采集”“學區(qū)制”“九年一貫制”等新詞所取代。在優(yōu)質教育資源相對集中的情況下,北京市如何解決教育資源配置問題,讓老百姓切實感受改革的成果?

:北京這一輪落實十提出的學區(qū)制管理,其實根本用意不在于緩解擇校矛盾,而是要形成一種新的供給方式,這種供給方式也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實際獲得。一方面,以“學區(qū)制下的區(qū)域教育供給”替代和優(yōu)化過去的“單一學校教育供給”。比方說,以前我是某所學校的孩子,這所學校是我的供給方,現(xiàn)在這所學校是在一個學區(qū)內,區(qū)域教育供給替代了單體學校供給;另一方面,“9年、12年一貫制”“普及高中教育”替代和優(yōu)化了“對學生分段加工、層層選拔”?!耙回炛啤本褪且獮閷W生提供一種持續(xù)的、穩(wěn)定的、鏈條式的供給。對學生而言,真正的教育應是連續(xù)、穩(wěn)定、可靠的,而不是一段一段割裂開的。與此相配套的措施是,東城區(qū)、西城區(qū)、海淀區(qū)之間實行“鎖區(qū)”,互不招生。鎖區(qū)是為了進一步鞏固“一貫制”,引導學生在本地完成9年、12年的消費。

學生的興趣和素養(yǎng)積累是從義務教育階段做起的,甚至是從一年級開始的。因此,義務教育階段要致力于保護學生的個性、愛好和特長,這個階段學生的培養(yǎng)質量高,高中的改革和質量就水到渠成?;A教育階段,要著重保護和培養(yǎng)孩子的探究欲望、質疑精神和批判能力,我們的真正著力點是在9年,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通過學區(qū)制和一貫制的改革調整教育供給,落腳在學生的實際獲得。

那么,有人會問,在人大附中、中關村中學和在藍靛廠中學,學生的實際獲得沒有差別嗎?我們現(xiàn)在比較的不是單體學校之間的差異了,因為我們實行的是學區(qū)供給。海淀區(qū)和東城區(qū)現(xiàn)在學區(qū)供給的課程越來越多,學區(qū)供給優(yōu)于單體學校供給,也順帶化解學校之間的不均衡?!?年、12年一貫制和普及高中教育”替代和優(yōu)化了“對學生分段加工、層層選拔”,這是對學生興趣愛好的最大保護。這種“一貫制”可以是學區(qū)間的“一貫制”,也可以是校際之間的“一

貫制”。

:當前深化基礎教育改革,供給側改革是關鍵。北京市在推進教育供給側改革方面有哪些值得推廣的經驗?北京市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2015年底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大行其道是在2016年初。教育的供給側,是源于消費,是源于消費需求。教育里有很多低端的產能,需要騰籠換鳥。2014年、2015年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根據國家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和學生成長的需求,調整基礎教育領域服務的供給。這里的調整包括供給結構和供給端的質量。

一方面是結構調整,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教育資源、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服務模式的新供給側結構。具體表現(xiàn)在用“學區(qū)制下的區(qū)域教育供給”替代和優(yōu)化“單一學校教育供給”,用“9年、12年一貫制和普及高中教育”替代和優(yōu)化“對學生分段加工層層選拔”,用“考試科目自主選擇”替代和優(yōu)化“文理分科統(tǒng)一科目的考試”等一系列改革著力點上。

另一方面是供給端的轉型升級,提高教育供給端的質量、效率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其更貼近學生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習慣,做到既能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又能對準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具體落實在對教育領域原有供給、服務的改造和轉型上,體現(xiàn)在培養(yǎng)方式、學段銜接、課程設置、考試評價等諸多領域。

在供給端的質量上,我們提倡“玩”“慢”“寬”“活”,即學前“玩”、小學“慢”、初中“寬”、高中“活”。這既是消費狀態(tài),也是供給節(jié)奏。我們以前的節(jié)奏不是這樣,以前是往前趕,超學現(xiàn)象嚴重,而我們的供給也在支持這種超前?,F(xiàn)在,我們努力去掉一些過剩的產能,為新的產能提供空間。比如英語,從2014年至今,英語考試的閱讀、作文都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是,用英語介紹一個你喜歡的歷史人物。英語與歷史、語文等學科的邊界被打破了,試題體現(xiàn)了教育的導向,也體現(xiàn)出消費和供給之間的關系。英語學科的供給應該回歸英語學習的價值,應該基于學生的母語背景和中國孩子學英語的方向。再比如數(shù)學,有人說試題難度下降了,其實不然。我們讓學生解釋北京市的階梯水價、介紹北京地鐵票價的分段計價、考察閱兵中的大數(shù)據,目的在于讓學有用的數(shù)學,題目本身不難,難的是把學過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中考、高考不僅僅是一個工具,更要成為服務于學生12年成長的平臺,甚至是“助推器”。

:教育領域的供給側改革對干部和教師提出了哪些新的更高

要求?

:供給側改革,從政府到區(qū)縣到學校到教師,都存在結構調整的問題,挑戰(zhàn)最大的、需要自我超越和調整的是干部和教師。從群眾路線、“三嚴三實”到“兩學一做”,重心越來越下降,對于每一位在崗在編的校長和教師來說,群眾路線、“三嚴三實”和“兩學一做”其實才剛剛開始,真正的轉變作風從現(xiàn)在才開始。

教師如果一味制造低效的課堂、無用的作業(yè)、多余的考試,浪費的是學生的生命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精力,這種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給社會和國家造成的影響和危害很大。因此,教師必須轉型升級,騰籠換鳥。圍繞孩子的成長需求,主動貼近國家、中央和地方改革的措施,領會國家教育改革的精神,理解透北京基礎教育改革的理念與設計。

回到群眾路線和十之后黨和國家面臨的形勢,我們現(xiàn)在需要什么樣的人。這里涉及人才體制機制管理問題,釋放人才的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性是一脈相承的。中小學釋放的活力就是批判性思維、獨立意識和探究欲望。本科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不是單靠大學的幾門創(chuàng)新課程就能培養(yǎng)起來的,而是要靠義務教育階段和基礎教育階段9到12年的積累。國家的政策是連貫的,需要各個階段的教師共同努力,

在這個過程當中,就需要有一些犧牲。

比如說,以往我們的教師都是擅長加工的,但不擅長發(fā)現(xiàn)和保護。教師習慣面向課標、面向考綱進行教學,更多的是在意分數(shù),而不在意人。但是,按照現(xiàn)在的考試方式,如果想讓學生得高分的話,教師就必須特別在意每一個孩子,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的優(yōu)勢所在。教師應該是教人的,而不是教分的。真正的名師名校長,要為國家和民族培養(yǎng)出有優(yōu)勢、有特色、身心健康的人才。分類加工正是這一輪考試評價改革要求的核心能力,讓學生自主選科,考察的不是學校的優(yōu)勢學科,而是每一個學生的優(yōu)勢學科。這對干部教師的挑戰(zhàn)是特別大的,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補短板。

另外,對教師和校長的重要變化就是自我的成長方式,包括教師繼續(xù)教育方式和自我成長方式的變革。2015年9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這次的職稱改革有兩個顯著的變化,一個是建立統(tǒng)一的中小學教師職務制度,中小學教師也可以評正高級了,這實際上是配套9年、12年的“一貫制”。再一個是取消英語、計算機,這是典型的去產能,以前許多教師都是因為英語、計算機不過關評不了職稱,但其實這兩項技能并沒有那么重要。去掉低效產能之后,加進來新的產能是什么呢?說課講課、面試答辯??梢?,教師職稱改革呼喚的是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

教師成長的供給側結構也要開放。北京從今年開始,教師培訓實行線上自主選擇、線下自主執(zhí)行,不再是辦班請專家做培訓,而是讓教師自己選擇骨干教師的實時公開課。政府的采購方式也發(fā)生了變化,先服務,后付費。下一步,我們會把培訓向社會開放,體制外的優(yōu)質資源,助力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政府在教育供給側改革中應扮演怎樣的角色?發(fā)揮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