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高中地理教學的教學方法解析(9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地理教學的教學方法解析(9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高中地理教學的教學方法解析(9篇)

第一篇:高中地理學的有效性提升

摘要: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本屬于邊緣學科的地理學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地理學科作為“+3”中的一門,地理學習的成績直接關系到他們的未來。因此,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目前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師都應認真思索的問題,文章就此問題進行了實踐和探索。

關鍵詞:高考改革;有效教學;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

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本屬于邊緣學科的地理學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地理學科作為“+3”中的一門,地理學習的成績直接關系到他們的未來。但與此同時,在中小學中普遍存在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的情況,尤其是“六多三少”問題特別突出——課程多、教材多、教輔資料多、考試多、作業(yè)多、補課多,活動少、娛樂少、睡眠少,一直摧殘著廣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影響著他們的成長。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日常的地理教學中提升教學有效性便顯得更為迫切和具有實際意義,筆者就此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優(yōu)化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會學

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強調:“學校的最大浪費是學生在校接受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蔽覈酝鲗W科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照本宣科地將書本內容灌輸到學生腦中,并通過大量訓練培養(yǎng)出一個個“做題機器”。但當學生步入社會后,在一段時間內卻會感到很難把自己的所學應用到生活實踐中,面對待解決的實際問題,感到在校期間不但學業(yè)負擔重,而且是一個“無用的學習”過程,這完全違背了學習的初衷。針對這一狀況,筆者覺得不如在日常地理課堂教學中做一些“加減法”,減少課堂中死板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營造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這樣不但能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而且還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并主動學習,提升他們的地理素養(yǎng),使他們在日后的人生中受益。

1.減少理論灌輸,增加技能培養(yǎng)

雖然地理屬于文科,但如果教師直接把書上的概念、規(guī)律等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這種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妥當,最終只會讓學生對課堂越來越不感興趣,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所以筆者認為應減少對書本上一些知識內容的死板教授,而增加以提升學生地理技能為目的的趣味式教學,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地理素養(yǎng),大大地提升了教學有效性。

例如,較大的地震災害近幾年來在我國頻繁發(fā)生,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4·14玉樹地震”、2013年“4·20雅安地震”等災害的發(fā)生,震醒許多人,整個社會開始意識到這方面的教育是多么重要,而學校教育在這方面非常欠缺。筆者作為地理教師也開始反思自己以前的課堂教學,僅僅只關注了課本上關于地震的基礎知識,將它們一股腦兒灌輸給學生,但日后如果學生真遇到地震,這些書本上的知識毫無幫助。雖說身處上海的我們很少經歷地震,但是世界兩大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分布影響范圍十分廣闊,而我國又地處這兩大地震帶的交界處,另外學生們去國內外旅游留學甚至生活的話,仍有可能遇到地震災害,他們需要了解一些地震后的求生技能。于是經過充分備課后上《板塊運動》這個專題,當介紹到地震時,筆者會花上近一節(jié)課的時間來讓學生了解地震發(fā)生前的先兆,知道地震發(fā)生時正確的自救方式和應對突發(fā)狀況的策略,以及在地震發(fā)生后還要學會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受困者。每次上完這樣一堂課,學生們參與討論的熱烈程度及臉上認真的表情告訴筆者,他們喜歡學習這樣的知識,而且相比于課本上的內容,他們也更需要這樣的地理技能。

2.減少空洞說教,增加直觀演示

地理空間能力是具有學科特色的地理能力,同時也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它主要包括地理空間定位能力、空間格局觀察能力等,但是在日常教學中如果一味地使用講授法,純粹用語言解釋各種地理問題,很難提升學生的空間能力,往往會造成他們聽不懂或不理解的狀況發(fā)生。所以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在課堂中會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將生澀難懂的地理知識利用直觀的演示,生動形象地展現給學生,讓他們通過動手、動口、動腦,輕松愉快地掌握這些知識,喚起他們的思維共鳴。

例如在《地球的伙伴-月球》這一專題中,有一個重點難點內容為解釋“我們在地球上為何始終只能看到月球正面”,書本上的解釋是由于月球本身的自轉與公轉周期方向都一致所導致的地理現象,但這樣講授的結果往往是大部分學生根本不能理解這一原因,甚至有的學生會將地球自身的運動聯(lián)系進去,最終得到了錯誤的答案。于是總結經驗,經過思考和設計后,筆者在教授這一內容時使用了演示法:讓兩位學生上臺分別扮演地球和月球,要求扮演地球的學生完全不動,并強調這個問題的答案和地球自身的運動無關,而扮演月球的學生則以“地球”為中心繞其旋轉,同時還要保持始終面對“地球”,并且為了讓學生觀察得更加真切,筆者還讓演示的學生放慢旋轉動作甚至做四分之一周期的分解動作。演示時,臺下學生全都目不轉睛地觀察兩位演示學生的活動,而在演示過后,幾乎每位學生都能說對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相信他們腦海中肯定映射出地月之間空間運動的影像,這樣一堂課對他們空間能力的提升幫助一定是巨大的。

3.減少被動接受,增加開放討論

“以學生為本”是現代教育教學的核心理念,提倡不能把學生看作知識的被動接受器,而是要看作知識的主人。教師的作用則主要在引導學生向正確的學習方向前行,而不是限制他們將來要走的道路。所以筆者在日常教學中往往會將開放式討論作為研究地理問題的主要方法,讓學生擁有開放的可以開展積極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使課堂教學更好地適應學生自主發(fā)展的要求。

例如,產業(yè)的區(qū)位條件是高一人文地理部分的重點內容,但不論農業(yè)、工業(yè)還是商業(yè)都離學生的生活相對較遠,要讓他們通過這些產業(yè)的特征去理解區(qū)位條件是非常困難的,于是筆者就嘗試在教學中貼近他們生活,聯(lián)系到在上該內容前曾帶領他們去青浦采摘草莓的事例,讓他們分小組進行關于“生產草莓需要哪些條件”的開放性討論。通過一組組熱烈探討,“氣候”“地形”“土壤”“市場”“科技”這些影響農業(yè)的主要區(qū)位條件一一被學生提出,達到了教學目標,而且通過討論,群策群力,學生就能得到較為全面的答案和結論,語言也更加嚴密、科學、準確。

二、精心設計作業(yè),改變評價方式,注重能力培養(yǎng)

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延伸,通過有目的有針對性的作業(yè),可以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學習的重點,鞏固課堂中已學的知識,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但是傳統(tǒng)地理作業(yè)往往存在題量過大、題目形式單一、作業(yè)評價單調等弊端,導致作業(yè)效率低下,對課堂所學起不到應有的鞏固作用。筆者認為,不妨去除大量機械重復練習,而是以關注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為主旨,對作業(yè)各環(huán)節(jié)進行重新設計,這樣才是提升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

1.調整練習時間,從課后入課堂

教育部門明確規(guī)定,高中生每天在校時間不超過八小時,作業(yè)時間不超過兩小時。但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每天完成各門學科的課后作業(yè)用時遠遠超過兩小時,有的學生甚至做到凌晨都完不成當天作業(yè),但如果不布置課后作業(yè),那么學生將很難鞏固當天所學的內容。所以筆者采取的對策是,在課堂上講完某一知識點后,都會將一部分原本準備布置的課后作業(yè)轉化為隨堂練習。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減少學生課后作業(yè)量,減輕他們的學業(yè)負擔;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師在課堂上就能很快了解學生的真實接受程度,及時彌補缺漏,及時講評,讓學生強化對知識點的正確認識,澄清模糊的概念,真正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

2.改變作業(yè)形式,減書面增趣味

傳統(tǒng)的地理作業(yè)往往為書面形式,要么是機械抄記,拘泥于課本的重復練習,要么是封閉單一的題海戰(zhàn)術。這樣的作業(yè)對學生來說,成了一項艱苦的勞作、沉重的負擔,以致部分學生“望作業(yè)而興嘆”,產生“作業(yè)恐懼癥”,甚至最終讓他們放棄作業(yè)乃至放棄學業(yè)。筆者認為,只有改變這種作業(yè)形式,才能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從而讓他們喜歡上并會認真地完成地理作業(yè)。例如每年寒假里筆者幾乎不布置書面作業(yè),而是會讓學生們以小組形式來制作自己感興趣的地理課題內容,并不限定作業(yè)類型及框架,最終學生們呈現的成果也是主題不一、形式多樣的。有些學生用PPT展現了宇宙的奧秘,有的用FLASH制作了氣象氣候知識,有的則用電子書和視頻形式描繪了國外的風土人情,等等。只要和地理有關系的內容,不管是自然部分還是人文部分,都能在他們的作品中看到。要完成這樣一份作業(yè),學生不但需要用到課本上的知識,更多地還要通過課外書籍、報刊、網絡等去獲得課本以外的內容。這樣一份作業(yè)的完成,是學生們將自己真正喜歡的地理課題呈現出來,同時也意味著他們最終掌握的、真正能運用的知識是靠自己學得的,而不都是教師教給的。我們說教學“所教是學”,就是指教學首先要教學生如何主動學,使學生有渴望學習的態(tài)度、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他們將來就能適應社會,適應科技的千變萬化,成為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

3.倡導綜合評價,變被動為主動

作業(yè)是學生和教師間的一根的紐帶。在對作業(yè)進行評價時,教師要做到準確無誤,并對部分學生的作業(yè)適當地寫一些簡短的評語,而學生渴望看到的也是教師對自己作業(yè)的正確評價,就像心理學家詹姆斯所說,“人生中最深切的稟質,乃是被人賞識的渴望?!睂W生完成作業(yè)后想得到教師的肯定,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后階段的學習也具有指導意義。但是現在有不少教師對學生作業(yè)的評價非常機械和單調,只有對錯,沒有任何評語,而且對于錯誤的答案還會懲罰學生機械地抄寫,這樣最終就會導致學生越發(fā)喪失對作業(yè)的興趣,最終甚至不愿意去完成作業(yè)。所以筆者在批改作業(yè)時,只要時間允許,都會給予其細節(jié)上的修改和評價;此外對前文提到的一些自主性開放性作業(yè)進行評定時,還會進行班級展示,并讓每一組組長也參與到對各組作業(yè)的評價中來。通過這種評價方式,學生由被動變?yōu)橹鲃?,不但能夠對比出自身作業(yè)的不足之處,思考并改進學習方法,取長補短,共同提高,而且在評價過程中,鞏固了自身所學知識,并提高了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審美能力,從而使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三、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現學以致用,鼓勵實踐創(chuàng)新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huán)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筆者認為,要學好地理,不僅僅是掌握課堂內對書本的解讀及完成相關作業(yè),還應該去發(fā)現生活中的地理,思考發(fā)生在身邊的地理現象,并且不斷拓寬視野,激發(fā)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這樣才能有效地探究地理的真諦。

1.開展課外實踐,明悟自然之道

地理以人地關系作為研究的對象,揭示出人與自然應是平等、共生、共存的和諧關系,要理解并感悟這樣的關系,光靠課內的地理教學肯定是無法達到的,只有自身通過觀察和實踐去了解自然,明悟自然之道,才能更為深刻地明白人地關系的真正涵義,因此筆者在日常教學后會結合教學內容開展一些課外實踐活動。例如,在學習“月相”部分內容時,讓學生們拍攝一個月中每晚看到的月亮的照片,并在照片后標注上所對應的公歷及農歷日期;在學到巖石部分內容時,恰逢學校組織去南京進行社會考察活動,一部分學生從南京帶來各自挑選的漂亮的巖石,便進行了相關巖石類型和成分的研究;在學習了天氣系統(tǒng)部分內容后,讓學生對比天氣預報與實際天氣狀況的不同,通過衛(wèi)星云圖對這些不同之處進行簡單的可能性分析。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當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任何一種能力都是在相應的實踐中發(fā)展起來的?!蓖ㄟ^這些課外實踐活動,學生建立了正確的地理觀念,更增長了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能力和生存智慧。

2.倡導自我探究,提升全球意識

新課改實施以來,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調動學生自主動手、樂于探索的有效學習方法之一,但不少學生僅僅是為了完成一門必修課程而進行研究性學習,完成后根本得不到太多收獲。針對這一現狀,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研究性學習時,筆者會特別強調選題時不能好高騖遠,要盡量從生活出發(fā),將關注點著眼于身邊。在確定課題后要制訂出詳盡的研究計劃,再通過諸如問卷、觀察、訪談、查閱文獻資料等形式去獲取研究必需的資料,最后對這些資料進行加工處理,得出研究結論。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最終的研究成果不僅僅只是賦予了學生所需的學分,更能使他們正確認識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人類活動影響環(huán)境的不同方式、強度和后果;使學生能夠結合現實中出現的人地矛盾的實例,分析原因,提出改進建議,建立良好的人地協(xié)調觀。對于地理這樣一門貼近生活的自然科學,研究性學習更能啟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強化全球意識,使他們會用全球視野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現實,這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

例如,2010年筆者指導幾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同時也參與了上海市第十二屆“殼牌美境行動”方案實施活動。當時學生們關注到了一個發(fā)生在身邊的情況,就是在吃午飯時,大部分學生使用一次性筷子,這從表面來看是一件大家習以為常的事情,但從深層次看,這樣的行為可能對自身健康帶來危害,并對世界植被量及氣候產生重大影響,所以就確定了以此為課題進行相關研究,在制訂了詳細計劃后,動手開始收集必要的資料,既有對學生們使用一次性筷子情況的調查統(tǒng)計,又有對砍伐一棵樹生產多少雙一次性筷子的數據研究,還有對一次性筷子制作過程的明察暗訪,去了解在生產過程中添加了哪些對人體健康有危害的物質。在對這些資料進行研究和總結后,呈現了成果并且獲得了該項目的實施經費,之后用這筆經費采購了大量不銹鋼筷子。這個項目最終獲得了不少區(qū)級甚至市級的獎項,但相比于得獎,學校的師生們如今都使用上了不銹鋼的筷子,一次性筷子已經從校園中徹底消失,這才是最大的收獲。由小及大,如果全社會全人類都能做到這一點,這樣一個研究性學習最終呈現出的效果將是無法估量的。

當然,筆者在進行以上探索時,還是遇到了不少問題和困難有待解決,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了更多開放性討論、隨堂練習等內容,雖然可以較好地達到教學目的,但卻加重了學科課時的“負擔”,如何很好地平衡這兩者成為了關鍵,筆者也一直在這方面進行著思考和實踐。另外,如何在進行這些教學環(huán)節(jié)變化的同時也能滿足等級考試的要求,不讓學生唯考試而學,但也要讓所學有助于考試,將是每位地理教師都要重點關注研究的課題。最后,筆者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要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師自身素養(yǎng)的提升尤為關鍵:其一是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一堂高質量的地理課,往往與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密切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地理專業(yè)知識,也要在哲學、文學、藝術、歷史等各方面具有較高的修養(yǎng),還要有教育教學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對于中青年教師來說,由于教育教學經驗有所不足,這些方面通常是有一定欠缺的,就需要通過繼續(xù)學習和教育來提高;其二,也是更為重要的,則是教師德育素養(yǎng)的提高。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只有具有較高德育素養(yǎng)的教師,在教學中才能充分地展現自身的人格魅力來吸引學生甚至感動學生,形成課堂的同心力和凝聚力,最終使教書育人獲得最大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袁孝亭.新地理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及其解讀[J].現代中學教育,2001,(10):18-19.

[2]翟博.教師新視野[M].北京:北京教育教學出版社,2015.

[3]俞彩芬.淺談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J].讀寫算(教師版),2009,(3):109-109.

[4]張家輝.試析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體系[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5):4-7.

[5]錢宇,周義欽.基于高考改革新方案的高中地理教學策略探究[J].地理教育,2015,(8).

作者:雷捷 單位:上海市第二中學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學的教學法運用

〔摘要〕在高考改革和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高中地理拓展型課程部分更適合采用單元教學法。本文從什么是單元教學法、單元教學法相比課時教學法的基本特點、以及地理教學中如何運用單元教學法等幾個方面,對高中地理單元教學進行了初淺探索,并以滬教版“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為例作具體說明。

〔關鍵詞〕單元教學法;高中地理;生態(tài)環(huán)境

一、關于“單元教學法”

1.單元教學法

單元教學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歐美“新教育運動”的興起而出現的。首先比利時的德克樂利提出教學整體化和興趣中心原則,是單元教學的萌芽。之后美國教育家杜威主張實用主義的單元教學,他的學生克伯屈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設計教學法(又稱單元教學法)的理論。1920年該理論隨杜威來華傳入中國,并對我國語文教學產生重大影響。1931年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莫里遜提出“單元教學法”,讓學生在幾天或一周時間內學習一項教材或解決一個問題,教學過程分為五步:探索-提示-自學-系統(tǒng)化-復述。該理論將兒童中心和教師中心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論折衷,在當時具有一定代表性。

筆者理解的單元教學法是:以單元為基本單位,以單元主題為線索,運用系統(tǒng)方法有機重組教學內容,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組織教學過程,進行連續(xù)課時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完成相對完整的單元學習,從整體上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方式。

2.單元教學法的基本特點

(1)教學設計整體架構

單元教學突出從整體進行教學設計,教學目標兼顧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重視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長期培養(yǎng)熏陶和體驗積累,教學內容合理協(xié)調整體與部分、課內與課外、單元與單元之間的關系。

(2)教學內容異課同構

單元教學內容的選擇圍繞單元主題采用類聚原則,集中呈現相關內容,異課同構,重點突破。有助于學生在比較異同的學習過程中,進行知識和方法的歸類(即“同構”),同時關注不同內容各自的特色,突出共性與個性,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思維能力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遷移能力。

(3)教學過程循序漸進

單元教學更注重教與學的過程,通過循序漸進地設計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各課時之間前后關聯(lián),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從基礎到提高,為學生設置合理的坡度和階梯,在一段時間內組織學生由學習過渡到運用遷移。

(4)教學方法多樣組合

單元教學可以梯度選取教師精講、合作學習、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等多種方法。各種方法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將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有機結合,使教學處于一種有序和可控的狀態(tài),對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教學目標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地理單元教學的優(yōu)勢

新高考方案出臺后,高中地理拓展型課程調整后的教學內容更加突出培養(yǎng)學生討論和研究“地理問題”的能力,如資源問題、能源問題、環(huán)境問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等。從地理學科的基本特征來看,首先“地理問題”以區(qū)域為載體,體現地域性;其次,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需要學生具備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視角,并運用比較、歸納、概括、分析、評價等綜合能力解決問題,體現綜合性。

在“地理問題”教學中運用單元教學法可以更好地滲透地理學科地域性和綜合性兩大基本特性。首先,單元教學把地理問題歸類,形成“單元”。其次,在每一個單元中,選擇不同區(qū)域的案例作為教學素材,既聯(lián)系生活豐富教學內容,又強調了區(qū)域獨特性和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再次,在單元教學過程中,異課同構,舉一反三,有助于學生運用綜合地理思維能力解決地理問題。

二、地理單元教學的設計與實施

1.基于教材,重組教學內容,設計“單元”

進行單元教學,首先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形成單元。筆者對滬教版高中地理拓展教材以單元教學進行整合,設計如下單元。

2.立足整體,優(yōu)化教學設計

首先,從單元著眼設計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整合教學內容,以基于教材和源于生活為基本原則,盡量選取學生熟悉的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如在“氣象氣候災害”的教學中,對上海學生而言,他們常常會在剛經歷連綿陰雨的梅雨帶來澇災之后,馬上又經歷伏旱帶來的旱災。教師若能跳出教材框架結合時事選材,呈現這一對矛盾,教學將是事半功倍。其次,根據學情、梯度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如對于學生比較陌生的教學內容(資源跨區(qū)域調配、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等),可以采用從教師精講向學生自學過渡的方法,而對于學生比較熟悉或有一定基礎的教學內容(氣象氣候災害等),可以先學生自主探究,再教師歸納總結。再次,教學中突出“異課同構”,即通過“異課”多次運用分析同類問題的地理方法,在“同構”中落實方法,達成目標。

3.關注細節(jié),夯實學生基礎

首先要重視學案設計,尤其在采用學生自主學習方法時,更要關注學案的細節(jié),使學生在恰當的“支架”和提示下進行有法的自主學習。其次,要重視對學生課堂回答和學案作業(yè)的評價,提高評價的成效。既要對學生的優(yōu)秀回答給予積極肯定,又要一針見血地指出學生回答的不當之處,幫助學生在不斷勘誤的過程中糾錯,從而朝正確的地理分析方法和規(guī)范的地理語言表述方向邁進,提高地理學科能力。

4.把控全局,恰當處理課堂生成

因為單元教學是圍繞重點教學內容的連續(xù)課時教學,所以對教師緊扣單元核心、把控全局的能力提出較高要求。特別在自主學習課時,既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fā)思維,又要尊重學生的不尋常觀點,對其獨特見解給予積極肯定,同時還不能偏離單元的教學主旨,恰當的處理課堂生成。

三、單元教學實施案例

1.基于課標,構想總體思路

“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是滬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拓展部分第三篇區(qū)域開發(fā)的一個專題?!渡虾J兄袑W地理課程標準》將這部分的教學要求定為“學會閱讀區(qū)域圖文資料,分析區(qū)域開發(fā)條件,對某一區(qū)域開發(fā)方案進行評價”。根據課程標準和學業(yè)水平等級考要求,將單元教學目標設計為:

(1)說出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主要表現;閱讀相關圖文資料,分析區(qū)域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用條理清晰的地理語言表述觀點。

(2)學習分析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一般思路與方法;運用該方法分析各類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造成的后果;根據區(qū)域背景分析造成各類問題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治理措施。

(3)養(yǎng)成關注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習慣;增強生態(tài)保護意識,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

教材選取三個案例,分別是“亞馬孫熱帶雨林的開發(fā)與保護”“黃土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和“三江平原濕地開發(fā)與保護”。圖1是三個案例共同運用的分析方法,以此為線索.

2.循序漸進,實施單元教學

課時1:任務驅動,授以方法

單元教學的第1課時統(tǒng)領整個單元,是后續(xù)課時的樣板,因此采用任務驅動法突出教師主導作用,具體任務為:

課前預習:閱讀相關圖文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黃土高原的區(qū)域背景。

任務一: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帶來的危害。

任務二: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任務三:分析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可采取哪些措施。

小結:分析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一般方法。

每個任務完成后師生交流評價,通過連續(xù)的任務將教學過程步步推進,最后完成課堂小結。

在此基礎上歸納分析“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一般方法是:①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個方面進行區(qū)域背景分析;②從自然和人為兩方面分析產生該問題的原因;③從原因入手,抓住主要原因提出治理措施。

課時2:學案導學,鞏固方法

本課時在單元教學中承上啟下,教師在第一課時之后,布置自主學習作業(yè):運用分析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一般方法,自主學習“三江平原濕地開發(fā)與保護”,完成學案。課堂進行交流評價。

課時3:繪制導圖,應用方法

單元教學的最后一課時是學生自我實踐、反饋強化的過程。教師在第二課時后布置開放性作業(yè):借鑒案例一、二,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對“亞馬孫熱帶雨林的開發(fā)與保護”進行梳理歸納。課堂上學生交流講解,師生點評。

3.重視細節(jié),關注課堂生成

(1)教師詳細設計學案,從第一課時到第三課時逐步放手,既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依托,又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大膽表達見解的平臺和機會。

(2)教師在課堂上應對學生回答進行有的放矢的評價與指導。如在任務三的交流環(huán)節(jié),學生對于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往往想到哪里說到哪里,需要教師指導他們分析此類問題的思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人為原因是主因,所以主要從人為角度思考措施,一控制人口,二發(fā)展產業(yè);但也不可忽視其自然原因,人類已經采取了許多綜合防治措施將自然因素揚長避短,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從而總結。同時,調整產業(yè)結構是許多環(huán)境問題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具體如何調整,學生往往只會泛泛而談。此時同樣需要教師點拔:分別從一、二、三產業(yè)入手,因地制宜,延長產業(yè)鏈。

參考文獻:

1.黃金鑫.中學語文單元教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2.陳曉波,劉彩祥,鄭國民.對“主題單元教學”的幾點思考[J].人民教育,2005,(8).

作者:曹嶸 單位:上海市天山中學

第三篇:高中人文的地理教學探究

【摘要】高中人文地理部分與自然地理相對應,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與我們實際生活連接最為緊密的部分,這使得我們在教學中更應該重視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這也符合高考改革的大趨勢,在新課標改革背景下的人文地理教學將成為我們教學方式改革的一個新的實驗點,我們應當以此為突破,在人文地理教學上有所轉變,促進學生走出課本,走進生活。本文著重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論述人文地理教學中的師生角色和教法學法。

【關鍵詞】人文地理;教法;學法

高中教學中對于人文地理部分,以往都是比較忽視或者重視程度不如自然地理,自然地理偏于理性,強調思維的活躍性,而人文地理部分則強調分析和邏輯,強調縝密性,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沒有重視,只是一味的用模式和套路去答題,使我們逐漸學會了模式化的東西,讓學生失去了思考和邏輯性,這越來越不符合高考所要求的生活化的實際,所以我們必須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有所改變。

一、教師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1.脫離生活實際

人文地理是強調生活性的學科,所以人文地理應當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沒有認真把握這一重要原則,只是照本宣科,從不脫離課本,從不引申,使得學生對于本課的理解也是相當的偏頗,只能停留在課本上,而運用不到實際生活中,這對于學生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很不利。另外也對高考改革形成了誤讀,沒有正確把握和分析高考的形勢,這樣固步自封對學科教學將產生極大的負面效應。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以實際生活案例為結合點,使學生能夠具體感知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縮小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差距,使學生理解課本、記憶知識更加深刻,課堂效率將會大大提高。

2.教學缺乏引導性

教師在照本宣科地基礎上,仍舊是不出課本范圍,對于理論的解讀忽略,同時也沒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課本內容進行粗淺的釋讀,學生聽的一知半解,沒有一個合理的引導。比如對于“區(qū)位因素”的解讀,一些老師只是說一些區(qū)域形成的條件和有利因素,而沒有分析具體的條件,也沒有結合實例,這樣使學生抽象的理解,并不能夠讓學生有進步和提高,相反容易使學生與其他概念混淆。在引導學生方面,教師仍舊要結合生活實際,比如在分析區(qū)位因素時可以以“雄安新區(qū)”為例,從自然和人文方面,從政策、交通、科技到水流、土壤等方面,全面解讀有利于新區(qū)發(fā)展的因素,這樣帶領學生進行分析,能夠有效地調動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3.教學套路根深蒂固

對于人文地理,老師總是會以經驗式的答題模式,為同學們鋪好路,把各種應試技巧都給學生羅列出來,可是我們看近年的高考題,總會出現一些我們沒有總結的答案,這說明套路式的題型已經越來越不適合高考的要求,也能夠看出,高考試題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跟我們的高考宗旨基本趨同,這是值得我們應試教育下的所有學校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不能一味的為學生做一些本不屬于教師應做的事,教師應當做好引導和對教材的深入解讀。教師應該在這方面有明確的認識,要擺脫模式化的教學,這樣對老師對學生都有利??梢曰钴S學生思維,也可以使老師在新問題和新思想上得到補充,不斷的思考問題,促進教師自己的發(fā)展,而不是使教學和思維僵化。

4.自身分析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有待提高

在教育隊伍中,大部分的教師專業(yè)素質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仍舊有一部分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有待提高。時代在變化,知識的儲備不能僅僅停留在大學所學到的層面,而要實時更新,與時俱進。另外地理教師在邏輯分析能力上應當有進一步的提高,在模式化的教學之下,教師的思維出現了固化,這也對教師個人能力產生了限制,所以教師在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上要有所改進。

二、對學生學法的現狀和建議

1.脫離實際

在學生方面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學生對于新聞的熱情永遠沒有對娛樂的熱情高,所以在時事熱點的關注上少之又少,這對于地理人文模塊來說是很不利的。人文地理是需要有一定的生活認知和時事熱點的聯(lián)系能力的,高考的導向也是想把學生引向實際生活,在學生脫離實際生活、缺少實踐經驗的情況下,關注新聞時事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學生不僅要有娛樂的心態(tài),同時也要有生活的心態(tài),多接觸自然,多去實地考察、多去看時事評論和分析,培養(yǎng)自己的分析能力和生活經驗,能夠為我們學好人文地理學科做很多有益的幫助。我們不應該做一個高智低能的學生,也不應該紙上談兵,而要做到學以致用。

2.不做筆記

很多學生都對教學產生了一種依賴,學校會給學生印很多的輔導資料,然后學生就懶于動手去做筆記,僅僅依賴于學習資料,自己不會總結,使自己的錯題積累成堆,而沒有集中地反思,等回顧錯題時又找不到相應的題,很是散亂。這樣的習慣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弊端。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養(yǎng)成做筆記的良好習慣,總結自己不熟悉的知識點有利于學生把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也能夠使自己及時復習錯誤的知識點,促進自己對于人文地理的學習。

3.懶于動口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自己不懂的問題,總是羞于向老師詢問,懶于動口,不敢洞口就不能進步。學生可以向同學詢問解決,同時應該克服自己的害羞,大膽地向老師提問題或者請教不懂的知識點,這樣對自己的學習才有進步,同時能夠讓自己更加仔細,對于人文地理學科有一個全新的了解,在更高的層次上去想人文地理的一些問題。有勇氣洞口,才會有更大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收獲。

作者:王炳煒 單位:萬全區(qū)萬全中學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學的現狀

在素質教育中,各門學科都應該受到重視,各學科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有正確對待每一門課,才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素質,推動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地理是高中的一門基礎課,但是,在眾多的高中學習科目中,地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長期以來,地理被放到了副科的位置之上,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在平時,應該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語數外、理化生的學習之上,地理學習不重要,也不需要深入理解,只要在考試之前結合課本簡單看看,記住相關的內容就可以了。即使學不會地理也沒有關系。由于學生對地理學習存在著誤區(qū),導致學生們在地理課堂上表現不積極,地理課堂的教學氣氛沉悶,課堂教學效果自然不高。

地理是一門重要的學科,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首先自己要認識到地理學習的重要性,擺在地理教學的位置。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向學生逐步滲透地理學習的重要性,綜合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地理教學工作,以激發(fā)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

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組織課堂教學,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呢?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學實踐,談談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舉措。

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低的原因。

(一)教學方法單一。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過分注重“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不能做到“教”和“學”的有機結合。這種“重知識傳授”,輕“學生能力發(fā)展”的課堂教學模式,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更不能促進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單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到厭倦、乏味,學生在課堂上不能集中精力聽教師講課,自然不會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對地理學習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

一直以來,許多學生和家長都地理學習都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他們認為,地理學習不重要,沒有給予學習地理的充足時間。及時在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時,他們也是根據教材和教師的講解進行進行機械記憶,不能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進行知識的學習,由于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導致地理學習的效率低下。

(三)學生的認知及思維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地理知識包括的內容廣泛,有些地理知識比較抽象。由于高中生的生活閱歷有限,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也沒有發(fā)展成熟,在學習地理時,對于一些不熟悉,尤其是抽象的地理知識難以理解,在地理學習上遇到了攔路虎,削弱了他們地理學習的興趣,影響力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措施。

(一)運用直觀教學法進行地理課堂教學。

高中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對于形象的事物他們最感興趣,印象也更深刻。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直觀教學法,以便于給學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在地理課上,教師可以使用地理圖冊、地理掛圖、圖片、實物等為學生再現地理現象,進行直觀教學。通過直觀教學教學,能夠讓學生從生動形象的畫面中獲得感性認識,學生對感性認識進行處理加工之后,最終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形成理性認識。運用直觀教學法進行教學時,還可以把問題深入淺出的為學生講解清楚,學生在理解知識時會感到更容易,教師講解起來也更加方便,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地理課堂教學。

多媒體技術是輔助課堂教學的先進手段,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進行地理教學時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把地理場景更加生動、形象的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讓學生感到興奮,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多媒體技術能夠把教學內容以豐富的形式展示給學生,由于多種展示形式相結合,學生感到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教學內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學習《地球的公轉》這一部分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把“地球繞日運動”、“太陽光照射地球示意圖”等制作成多媒體課件。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能夠把眾多的信息生動、有序的展示給學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輕松,興趣更濃。

(三)理論聯(lián)系實際。

地理是一門實用的課程,在我們生活當中,我們身邊的許多地方都要用到地理知識。單純按照課本講解地理教學內容,就會使地理課堂變得空洞,脫離實際。在地理教學中,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既能夠幫助學生輕松理解地理知識,又能夠促使學生把所學地理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

為了更好地做到地理知識的學習和生活實際相結合,教師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從中挖掘出地理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有聯(lián)系的部分。在平時,教師還要多讀書看報,關心時政熱點,以豐富自己的知識,以便于把教學內容和生活更好地結合起來。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手段豐富多樣,每種教學手段都有著自身的優(yōu)勢,我們不能單純的評定哪種教學手段的優(yōu)劣。只要是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教學方法就是有效的。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就要找到當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問題尋找解決對策。只有找到正確的教學方法,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識,從而構建出高效的課堂。我相信,只要教師不斷努力,一定能夠發(fā)揮出教育在學生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田丹 單位:重慶市奉節(jié)中學校

第五篇:高中區(qū)域地理教學探討

【摘要】一直以來,在學習高中區(qū)域地理相關知識的時候都會發(fā)現其中涉及的內容不僅廣泛而且雜亂,針對這種學科特點,教師能做的就是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打開一條學習區(qū)域地理的大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采取整體法、差異法、比較法、聯(lián)系法等這幾種教學策略來逐漸提高學生學習區(qū)域地理的興趣和能力。

【關鍵詞】高中地理;區(qū)域地理;教學策略

區(qū)域地理作為一門涉及范圍廣、綜合性思維強的地理學科分支,對學生的要求也由初中階段的“原則上不涉及較深層次的成因問題”的低層次上升到高中階段的“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guī)律等”的高層次?;谶@樣的教學要求,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教師必須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指導學生進行區(qū)域地理的學習,只有這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整體法

在地理中,有一個專業(yè)名詞——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它具體是指組成陸地環(huán)境的各個要素,其中包括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趯@一概念的理解,我認為在區(qū)域地理的教學中也應該貫徹這一教學思想,即以整體法教學來作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的一項綜合策略。所謂整體法教學就是在高中區(qū)域地理的教學中指導學生從宏觀的角度著眼掌握全局,然后再根據具體的教學任務要求引導學生從細節(jié)出發(fā),把握重點,了解并掌握區(qū)域地理中位置、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各項因素之間的關系及相互作用。

比如,在學習“印度”這一板塊的內容時,先帶領學生從印度的地理位置這一因素開始分析,然后繼續(xù)分析印度的地形、氣候、河流、土壤、生物等,這樣學生就能從整體上掌握印度的基本內容了,當學生掌握住這些內容后,教師可以從氣候與糧食生產、資源與工業(yè)發(fā)展、人口與外包產業(yè)等一些細小的方面去分析。通過這種分析,才能使學生從整體著眼,從細節(jié)處落實,逐漸地掌握學習區(qū)域地理知識的方法與模式。

二、差異法

在高中地理中,區(qū)域其實就是一個具體的地理位置,它是可以度量的。對于區(qū)域地理的教學,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進行學習,還應該指導學生從差異中更好的掌握區(qū)域地理,只有尋找差異,才能使學生更加透徹的理解本區(qū)域的特點。

比如,在講授“氣候”這一內容時,我就是以中國這一區(qū)域為例來展開的,然后又從三個具體的區(qū)域來闡述他們的氣候特點。即東部季風區(qū)為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西北干旱半干旱區(qū)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干燥,降水少,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均較大,多大風天氣;青藏高寒區(qū)為高原氣候,氣溫低,日照強,風力大。這樣的講解不僅使學生理解了區(qū)域之間的差異,還能使學生明白,區(qū)域不同也會導致氣候不同、糧食作物不同、生產方式不同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傊ㄟ^這樣的對比學生就能明白區(qū)域內部有相對的一致性,但又不是絕對一致;不同區(qū)域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性,但是臨近區(qū)域又有相似的地方。

三、比較法

在高中區(qū)域地理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運用比較法去學習地理。比較法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法,通過比較學生不僅能發(fā)現相似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還能發(fā)現其區(qū)別。這樣的方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還提高學生自身的學習效率。

學生就能清晰的發(fā)現兩者的相同點,即“煤炭資源、交通、市場條件都很優(yōu)越;以及兩者的不同點,即:魯爾區(qū)內鐵礦資源不豐富,遼中南水源供應緊張。這樣的方法就縮短了學生學習的時間,提高了學生學習區(qū)域地理的效率,所以在區(qū)域地理的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采用這種方法來幫助學生識別區(qū)域、辨析差異、提高能力。

四、聯(lián)系法

在高中區(qū)域地理的教學中,我們講授的內容雖然是區(qū)域性的,但是這些內容不是孤立,而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不管是大洲的分區(qū)、世界的分區(qū)還是國家的分區(qū),區(qū)域的分區(qū)都是彼此聯(lián)系、彼此依存的。因此,在區(qū)域地理的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用聯(lián)系的觀點和方法去學習這一內容。

比如,在講授“尼羅河的治理和開發(fā)”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分析長江的治理與開發(fā)。這樣學生們就會根據阿斯旺大壩的建立自然的聯(lián)系到了長江三峽的開發(fā),還有學生們還能從尼羅河的治理和開發(fā)中聯(lián)系到其他河流的治理和開發(fā),如中國的黃河。這些內容都是共性的內容,所以讓學生用聯(lián)系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特定區(qū)域的理解,還能啟發(fā)學生的學習思路和思維。因此,在高中區(qū)域地理的教學中,教師要用聯(lián)系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具有共性的地理問題。

五、熱點關注法

關注熱點地區(qū)及其與地理有關的熱點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用地理的視角加以分析,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熱點地區(qū)和熱點問題如:西部大開發(fā)、南水北調、青藏鐵路、朝鮮半島問題、中東問題、巴以問題等。通過對這些熱點問題進行熟悉和了解,能夠幫助學生更加順利的找到學習區(qū)域地理的思路,這樣一來在碰到相似的問題時就可以很容易的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提高整體的學習效率。

總之,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掌握高中區(qū)域地理,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用整體法使學生從宏觀上把握區(qū)域地理,用差異法使學生在區(qū)域中辨別不同,用比較法使學生提高能力,用聯(lián)系法使學生掌握區(qū)域共性,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段美娟.高中區(qū)域地理教學策略研究[D].河南大學,2015年5月.

[2]胡超.基于教學過程分析的高中區(qū)域地理教學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5月.

[3]王英杰.高中區(qū)域地理教學中學生地圖能力培養(yǎng)策略研究[D].魯東大學,2014年10月.

作者:吳健鋒 單位:廣東省惠東縣平山中學

第六篇:高中地理教學下的創(chuàng)新教育

摘要:創(chuàng)新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詞語,有關創(chuàng)新的標語和口號經常出現在我們的周圍,每個人對創(chuàng)新有著自己的認識,從個人而言,學生對解題方法的創(chuàng)新,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業(yè)者通過創(chuàng)新出色地完成工作。從國家和名族的角度而言,改革創(chuàng)新解決了一系列難題,提高了綜合國力。大家都說,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為人才的競爭,而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的產生必定離不開創(chuàng)新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創(chuàng)新教育視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學必須要改變以往的知識教學模式,應在遵循地理教學一般規(guī)律的同時,尊重學生既有的客觀實際,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關鍵詞:創(chuàng)新教育;高中;地理教學;素質教育

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知識大爆炸時代的到來,使得通過不同階段的教育,讓學生學量知識已經變得意義不大,尤其是互聯(lián)網技術、信息通訊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廣泛運用,更加要求學生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已使用和主導時代飛速發(fā)展的大潮流。地理教材的很多知識幾十年下來基本沒有改變,但是與生活聯(lián)系非常緊密,具有較強的社會實踐性,綜合性,因此對于教師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具有先天的優(yōu)勢,將創(chuàng)新教育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學中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造具有非常大的幫助。

一、創(chuàng)新教育的前提是認識到學生的個性差異

創(chuàng)新教育是以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是以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不僅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內容的更新,而是教育觀念、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帶有全面性、結構性的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教育必須以以人為本,認識到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差異性的,它要求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而個性化的發(fā)展。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的第一條中指出:”對一個學生來說,5分是成就的標志,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3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現代教育觀念認為,人的各種能力及其發(fā)展有類型和層次上的差異,每個人都是具有獨立個性的人,都有著自己的不同的發(fā)展優(yōu)勢和發(fā)展方向。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教育策略

1、以高中地理教材為核心,抓住基本知識,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堂教學的主角讓給學生。離開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而談創(chuàng)新,無異于空中樓閣,根本不可能實現,創(chuàng)新教育的前提是對基本知識的深刻掌握和運用。以《宇宙中的地球》一課為例,如果組織學生要討論是否存在外星人,就必須理解和掌握外星人是否屬于生命,生命存在的宇宙環(huán)境是什么?只有知道這些最基本的知識,學生的討論才能有意義,討論中所產生的創(chuàng)新才能有意義。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在創(chuàng)新教育環(huán)境中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承擔的是引導者與組織者,因此教師要改變以往控制課堂的模式,改變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被動聽的模式,地理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或者小組討論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2、加強理論聯(lián)系實踐,從實踐中發(fā)掘有用素材,積累素材,以專題化學習為基本結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恩格斯說過:“從事實踐活動是能力發(fā)展的基本途徑?!钡乩碚n程以綜合性和實踐性為突出特征,跨越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兩大領域。教師教學不能只依賴教材,要引導學生拓展地理學習的視野。以教材中《北京的自行車多了還是少了》為例,教師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調查自己所在城市的自行車的狀況,學生通過走訪調查、查找資料,發(fā)掘有用素材,形成背景資料,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并且創(chuàng)造性地加以解決,最后形成一個專題,交流討論。這種搜集和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對學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極為有利。

3、實現地理創(chuàng)新教育,就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以故事、趣事、實例激勵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熱情。比如在學習《宇宙中的地球》這章內容時,倘若教師提到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的轉變,學生們都會想到哥白尼,對哥白尼的故事也都有所了解。請讀者想想,大多數學生在小學或者初中知道了哥白尼的故事,但是限于學生理解能力低,教師可能在介紹哥白尼的時候往往簡單化處理,所以學生對哥白尼的本人和為真理獻身的精神的理解淺顯。所以教師有必要給學重新介紹在科學發(fā)展道路上那些復出巨大努力和心血的偉大地理學家和其他科學家,尤其要介紹某些地理重大發(fā)現和創(chuàng)新詳細過程,激勵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為科學的獻身精神。

4、充分利用現代地理教學手段,加強互聯(lián)網運用。過去一支粉筆加一本教科書的教學手段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素質教育發(fā)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互聯(lián)網+行動實施背景下,地理教師要緊隨時展,迎合當代學生的特點,建立以互聯(lián)網平臺為依托的地理教學手段。高中地理教學的核心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是從專業(yè)知識學習中獲得的,因此高中教師要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內容,充分挖掘課本中具有創(chuàng)新架構的知識體系。同樣以《地球自轉的地球意義》為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探索課本中以外的知識,以此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

5、學會批判與反思,完善評價考核機制。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強調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個人認為思考必須包括兩種狀態(tài):學習中的思考和學習后的思考,缺一不可,由于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性和惰性的原因,許多學生缺乏反思,教師要布置課后作業(yè),課后作業(yè)必須要有一下特點:靈活性、啟迪性、迷惑性,從而引起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疑惑,發(fā)現課堂學習的不足,進而反思,不斷總結,形成知識網絡,學活知識,慢慢培養(yǎng)批判精神。完善評價考核機制,一方面要完善地理學科課程評價機制,改變以外專注于考試成績的模式,從能力要求方面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的考核,將對學生的考核由期末考試成績?yōu)橹鬓D變?yōu)橐詫W習過程、期中考試以及實踐鍛煉相結合的評價考核模式;另一方面完善地理教學評價考核主體,將學生家長、教師以及學生納入到評價考核體系中,以此促進地理教學體系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三、結語

據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創(chuàng)新地理教學勢在必行。作為教師我們應利用各種手段創(chuàng)新教學過程,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以此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全面提升高中地理教學質量。

作者:黃冬冬 單位:甘肅省天水市一中

第七篇:微課下高中地理教學的應用

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是虛擬網絡技術與實際教學模式兩者的有效結合,適應了時代的發(fā)展。微課的存在明顯縮短了教學時間,以更形象的動態(tài)視頻或者圖片等形式來加強學生對高中地理的學習與認知,也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平臺。下面筆者就微課的可行性與應用優(yōu)點進行分析。

一、微課在高中地理實際教學中的可行性分析

在網絡技術普及以及教育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微課的出現是必然的,并且在逐漸發(fā)展中獲得了教育專家、學生家長、教師的認可和充分肯定。微課的出現完善了現有的教學模式,深化了高中地理教學,并豐富了教師的知識體系。在繁重的高中課業(yè)背景下,學生的精力和時間有限,高中地理課本上靜態(tài)死板的圖畫和文字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對高中地理的學習積極性。而微課的及時出現成功解決了困擾學生已久的關于如何高效利用時間、加深對高中地理的理解、鞏固已學的高中地理知識等問題。

二、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優(yōu)勢

1.微課優(yōu)勢體現在多媒體教學中。

微課是利用計算機中相關軟件將地理知識轉化為具象化的實例。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很多自然現象的細微變化無法親自體驗、見證,只能通過枯燥的文字進行理解,而微課則能借助現代技術設備將一些看不見的變化直觀立體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例如,關于“水圈與水循環(huán)”的學習,學生無法直觀地觀察水循環(huán)的過程。而通過多媒體制作動態(tài)視頻則能真實呈現水循環(huán)過程,生動易懂。直觀立體的觀察有效地彌補了學生對地理教學理性認識的缺乏,吸引了學生的目光,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有效地彌補了技術的局限性,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細微的地理現象。

2.以網絡為媒介,具備網絡教育的優(yōu)勢。

微課可以利用多種教學資料,可以跨國家、跨地域使用資料,資料信息的互通共享可以為學生查找所需資料提供便利。同時,學生可以與教育者隨時隨地進行網上交流,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的傳播范圍。網上學習沒有時間、地點的約束,靈活性強,提高了學生對學習時間的利用效率。

3.微課的教學時間明顯縮短,但是效果明顯,主題突出,應用方便。

微課教學中應用的動態(tài)視頻是教師根據具體的知識點或者理解誤區(qū)制作的,主題突出,針對性強。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都是統(tǒng)一授課、統(tǒng)一提問,微課教學則打破了這一固有格局,靈活生動,能夠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4.微課教學可以創(chuàng)造輕松的學習氛圍,使課堂教學氣氛更加活躍,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發(fā)現學生上課精力不集中,在老師反復提醒的重要知識點上仍然錯誤不斷,課堂氛圍很壓抑。通過詢問學生得知學生對老師所講的知識聽不懂,對高中地理不感興趣。而微課則輕松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從靜態(tài)學習到動態(tài)學習的轉變,使學生耳目一新,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生動有趣的教學模式既多角度激發(fā)了學生的潛能,又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一舉數得。

5.集多學科優(yōu)勢為一體,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

人文、自然、社會等在高中地理中都有集中體現,也就是說,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在微課教學中,地理學科知識與人文、自然、社會的有效融合,為學生的地理知識學習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理解、領悟方向,實現了多學科知識的交叉式教學,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與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歷程實現了完美統(tǒng)一,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地理知識。

6.視頻講解生動形象化,使學生的課堂疑問迎刃而解。

在傳統(tǒng)的高中地理教學中,主要依靠老師的枯燥講解和課本上的靜態(tài)圖畫,學生無法在腦海中構造相應的動態(tài)模式圖,只能依靠死記硬背。而微課中的視頻教學就解決了這一問題。例如,在《晝夜長短的變化》這節(jié)課中,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而課本上只是依靠幾張靜態(tài)圖進行簡單介紹,學生對地球如何公轉、如何自轉、傾斜度等存在著疑惑,但是得不到解決。在微課教學中,老師可以制作或者查找相應的視頻進行講解。在視頻教學中,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晝夜變化的全過程,加深了記憶。

根據對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分析,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微課的獨特優(yōu)勢。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合理應用是當今時展的必然產物,在我國目前的社會發(fā)展中最具發(fā)展前景。其獨有的趣味性、微小性、多元化的特點贏得了更多的肯定和認可。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目前的微課教學只是起輔助作用,不能完全取代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只有兩者的有效結合才能充分發(fā)揮作用,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作者:高順 單位: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學校

第八篇: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摘要:在日常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學是教師一直在探究的話題。就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學而言,培養(yǎng)學生學習思維的靈活性,并使其思維具備一定的模式,是教學的重點,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地理;學習興趣;認知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

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不應該只是將地理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更應該是讓學生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當然,這并不是講不對學生進行地理知識的講授,而是要求在地理知識的講授過程中,培養(yǎng)起學生學習思維的多種模式,讓學生能夠切實有效的將教師所講授的知識進行內化,從而能夠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地理知識理論體系,進而在地理學習中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根據我自身的教學經驗得出,課堂教學是學生地理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關鍵途徑,只有注重地理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并將其串聯(lián)起來,建立起有機的聯(lián)系,再在教學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進行多元化的學習,才能使得高中地理課堂能夠切實有效的起到教學的作用。

一、設置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新課程標準中的高中地理教學與傳統(tǒng)高中地理教學相比有較大的改變,新課程要求教師能夠在緊扣教學目標的前提下設置情境用于地理教學。這樣做一方面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培養(yǎng)起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并能養(yǎng)成對問題主動進行探索的良好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生自行領悟能力的全面提高,使得學生的學習能力能夠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

例如,在進行“世界自然帶分布規(guī)律”這一部分知識的教學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要和學生一起來繪制出“理想大陸自然帶模式圖”,將書本上的圖重新繪制到黑板之上,在這一過程中邊繪制邊引導學生認真地去讀圖。教師在繪制時還可以問學生下面該怎么去繪制,充分的將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起來,讓學生完全的參與到圖的繪制中來,讓學生能夠通過仔細閱讀書本上的圖及其相關知識,反過來告訴教師該怎樣去繪制。同時,教師在圖的繪制過程中,還要根據繪制的進度來向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跟著問題來更為深入的去了解圖的內容。教師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給予學生一些提示,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這樣學生就能充分的調動已掌握的地理知識,將其運用到對問題的思考中來,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活躍了起來。

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借助豐富的教學道具,如地球儀、地理掛圖、地理模型等能夠對學生進行直觀教學的教具,這樣一方面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這些教具讓學生對原本抽象的地理知識有一個較為直觀的全面認識,從而使學生能夠將地理知識學懂、學透。當然,多媒體教學設備也是高中地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輔助工具,教師可以借助投影、幻燈片、錄音錄像來將書本上的知識進行“三維立體”呈現,讓原本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識瞬間有趣起來,讓學生能夠在一種形象生動的直觀展示中和地理知識進行零距離接觸,從而在向學生傳輸地理知識的同時,還培養(yǎng)起了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思維模式多樣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思維模式進行多樣化培養(yǎng),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方法多元化得到保證。這樣的教學思維模式,一方面能夠將地理課程的豐富性進行更為全面的突顯,另一方面能夠使學生更為積極主動的進行地理學習,從而讓學生全面掌握地理課程中龐雜的知識,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例如,在進行“人類面臨的主要環(huán)境問題”這一部分知識的教學時,高中地理教師就應當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因為環(huán)境問題是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提升,對環(huán)境問題也愈發(fā)的關注,而且這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切身感受到的一大問題。在地理課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去進行資料搜集,對搜集的途徑不做任何限制,等到上課的時候,讓一部分學生到講臺上展示收集到的和環(huán)境相關的資料,圖片、視頻、文字資料以及一些老人口述的真實事件均可。讓每個學生對照自己的材料進行必要的說明,將材料中所反映的環(huán)境問題講出來,并對該問題進行必要的分析,指出其主要危害在哪兒及解決該問題的主要方法有哪些》這樣學生在高中地理課堂上的積極性就被充分調動了起來,大家都樂于在課堂上對環(huán)境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通過這樣的教學,一是激起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去進行學習;二是教會了學生學習的途徑,讓學生知道如何去發(fā)現生活中存在的地理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

三、將教學進行延伸,幫助學生養(yǎng)成創(chuàng)新精神

當前的高中地理教學對學生的要求有所提高,要求學生在掌握了基本地理技能的前提下,對創(chuàng)新精神進行進一步的培養(yǎng)發(fā)展。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地理教學時,要注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較為全面的掌握,使得教學內容能夠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來進行適當的安排,且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水平來制定差異化的教學目標,這樣才能讓因材施教不是一句空話,也只有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fā)展。這一方面是為了能夠滿足學生學習發(fā)展的實際需要,為學生樹立起學習地理的信息,另一方面是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使學生能夠對地理學習產生興趣,從而在學習中充滿激情,進而促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得到一定程度的培養(yǎng)。

四、課堂之外亦是課堂,借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高中地理教學的最終目的并不是讓學生將書本吃透即可,而是要讓學生關注全球問題,關注我國改革開放中的問題,關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問題,這些才是高中地理教學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因此,教師還要組織好地理課外活動,因為僅憑一周那么幾節(jié)課的時間是無法達成這一目標的,所以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地理課外活動,讓地理教學能夠得到合理的延伸,通過課外活動來將課堂教學進行一定程度的拓展。

在當前的高中地理教學中,要求教師充分發(fā)揮好自身的主導作用,并以此為前提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地理教學中得到完全發(fā)揮,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嚴格按照地理課程教學標準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并努力使地理教學的內容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地理教學中嘗試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順利的激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從而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證,進而幫助學生順利的發(fā)展和成長。

作者:譚世健 單位:重慶市萬州區(qū)第三中學

第九篇:高中地理教學的案例開發(fā)策略

摘要:教學案例在課堂教學中被廣泛應用,文章就高中地理教學案例的開發(fā)策略展開分析與探究,為其它研究這一課題的教育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案例開發(fā)

在高中的地理課堂教學中,案例教學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模式。教學案例可以將所學的地理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所以如何開發(fā)出好的高中地理教學案例,是每一個高中地理教師都應關注的問題。

一、高中地理教學案例開發(fā)的概述

教學案例是一種以教學內容為中心的真實案例。在現今高中地理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用到一些地理知識的教學案例,形式大多數以文字敘述為主。而教學案例的開發(fā)就是指以教學內容為主題,老師收集相關的資料數據,然后進行整合,編寫出適合在地理課堂中進行展示的教學案例的過程。

二、高中地理教學案例開發(fā)的特點

(一)真實性

地理學科的知識大多數都是來源于現實世界的真實情況,而學習地理知識的目的也是為了能更好地了解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所以在進行高中地理案例的開發(fā)時,也應當遵循真實性的原則,所開發(fā)的案例都是真實可靠的。

(二)代表性

開發(fā)高中地理案例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地理課堂教學。因此,要在最短的時間里,讓學生對學習的知識掌握全面、了解透徹,就要求老師所開發(fā)的教學案例一定要有代表性,便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舉一反三,開闊眼界。

(三)互動性

在教學中添加案例是為了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要達到這一點就需要在教學的案例中,增加與學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將學生作為地理教學的主體。通過案例的互動提問,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進行發(fā)散思考,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在教學的案例中,讓學生進行互動體驗,可以增強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印象,更好地將案例中潛在的知識挖掘出來,深化擴展學習的過程。

(四)可操作性

在進行高中地理案例開發(fā)時,針對一個課題,老師可能會收集到許多的案例素材,這就需要老師對這些素材進行適當的取舍。在這一點上,老師應該去編輯那些耗時相對較少、可行性更高的案例素材。開發(fā)時所需要的材料,最好在老師的能力范圍之內。

三、高中地理教學案例的開發(fā)方法

(一)了解案例開發(fā)來源

在高中地理課程中進行教學案例開發(fā),首先需要熟悉掌握案例的開發(fā)來源渠道,這是進行開發(fā)的前提條件。一般來講有三個開發(fā)渠道:首先是高中的地理教材。當前的高中地理教材經過幾次改革,其內容已經包括許多的地理經典案例,這就為我們進行高中地理案例開發(fā)提供了相對便利的條件。老師可以以教材作為依據,結合課本中的案例進行開發(fā)。其次是一些高中地理的教輔書。隨著我國的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創(chuàng)新,大部分地理學科的教輔書也一直在進行修改?,F在大部分的教輔書中也會有大量地理教學案例,而且相比于教科書中案例,地理教輔書中的案例會更豐富一些。這些案例對于老師進行高中地理案例開發(fā)也有著很高的借鑒意義。最后是電子圖書館、互聯(lián)網數據庫等。近年來信息科技飛速發(fā)展,為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提供了便利。老師可以在網絡或電子圖書館等地方進行信息查閱,尋找自己需要的地理教學案例。這種渠道有著范圍廣、數量高的優(yōu)勢,但同時大量復雜的信息也給高中地理案例開發(fā)帶來了困擾。例如在人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將農業(yè)的地域分成三類比較性案例分析,水稻的種植區(qū)主要是在亞洲的東部、南部以及東南部,大型的牧場放牧區(qū)主要在南美洲南部的潘帕斯大草原,商業(yè)谷物種植主要在美國的大平原地區(qū),而混合型農業(yè)則主要在澳大利亞的達令盆地。

(二)使用正確的開發(fā)方式

在進行高中地理案例開發(fā)時,應當選用合適的開發(fā)方式。通常開發(fā)的方式有三種:第一,以一個主題為中心,針對一些地理材料進行研究,研究的范圍可以是書本、期刊等文字資料,也可以是在網絡中搜索查詢到的資料。然后根據查找到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在結合課堂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制定出一些符合學生興趣愛好的地理教學案例。這一開發(fā)方式中,需要老師自己從各種渠道去獲取開發(fā)資源。這些資源大多數可以直接獲取,相對來也說比較簡單,是一種廣泛適用的地理教學案例開發(fā)方式。第二,是進行詳細調查獲取開發(fā)資源的方式。為了獲取開發(fā)資源,需要老師進行一些社會的調查。這一類的開發(fā)方式一般適用于人文地理、地域類地理的案例開發(fā)。第三,用實地考察的方式進行高中地理案例開發(fā),許多自然地理都可以依據現實條件進行實地考察案例開發(fā)。

(三)整合收集的案例資料

在采集到第一手案例素材之后,需要對這些資源進行加工處理,對資料進行補充完善。第一,有的案例素材太過單一或者簡練,對于教學來說,可能內容豐富性較為匱乏。這就需要老師在進行高中地理案例開發(fā)時,對案例素材進行填充,豐富教學案例的內容。而有的案例內容對于學生當前的理解能力來說還太難懂,所以老師在案例的素材中需要進行講解說明。第二,有的案例資源內容信息量過多,在有限的教學課堂上難以全部展示出來,這就需要老師在進行案例開發(fā)的時候,將這一部分素材進行提煉精減,使整個教學案例語言精練,內容充實。而有的開發(fā)素材是一些已經成型的完整案例,老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進行刪減,將案例的一部分空出來,讓學生自己進行想象發(fā)揮,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第三,在一些案例開發(fā)素材中,有的內容已經被歸納總結,這樣的信息不利于學生學習,需要老師重新展開來講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第四,在許多案例素材中,都是針對一些地理現象進行展示,其中的地理理論知識卻并沒有被提及。對于這樣的案例素材就需要老師進行拓展。通過這些表面現象去學習其中的理論知識。例如對德國魯爾工業(yè)區(qū)知識點進行學習時,根據其煤炭資源豐富,但是缺少鐵礦這一地域特點,將案例的內容進行擴充。在二戰(zhàn)時期,德國首先侵略的國家,如挪威等,都是主要的鐵礦產區(qū),所以為滿足德國的戰(zhàn)爭需要,德國將一些出產鐵礦的國家和地區(qū)作為首要侵略的目標。

四、結語

開發(fā)高中地理教學的案例,可以將學生難以理解的地理知識形象化,便于學生進行學習理解,將高中的地理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擴展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幫助老師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提高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余錦.高中地理教學案例的開發(fā)策略研究[J].才智,2015(14).

[2]舒姣.高中鄉(xiāng)土地理教學策略探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3]李水.高中地理教師案例教學能力發(fā)展策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作者:劉敏 單位:山東省濱州市北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