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計算機病毒特征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計算機病毒特征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計算機病毒特征分析

摘要:在使用計算機的過程中,人們或多或少地都受到過計算機病毒的困擾,計算機病毒往往會破壞計算機中的重要數據,嚴重的會造成計算機癱瘓。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交易的快速發(fā)展,計算機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話題。通過分析計算機病毒的特點,研討了近幾年來計算機病毒的發(fā)展趨勢,并給出了一些計算機病毒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計算機病毒;特征分析;策略措施

計算機病毒是人們安全使用計算機的巨大威脅之一,在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還是Win95的90年代,計算機病毒已經開始出現并蔓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計算機不斷更新換代的同時,計算機病毒也在不斷地“武裝”自己。在21世紀,隨著網絡的普及,人們越來越依靠計算機,特別是近幾年互聯網交易平臺的飛速發(fā)展,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購物、看電影、工作、交易等,所以,計算機安全對我們來說越發(fā)的重要。計算機安全技術進步的同時,計算機病毒也在不斷地升級,并變得越來越強大。近幾年來,很多地方都出現了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的的計算機病毒,給群眾財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可以說計算機病毒的防治工作已經刻不容緩。

12003年以來惡性病毒統(tǒng)計

2003年被稱為“計算機病毒年”。因為在這一年,全球受到病毒攻擊的計算機數量超過以往的任意一年。在這一年里,因為計算機病毒入侵而造成經濟損失的案例層出不窮,很多公司深受其苦。往往還沒有研發(fā)出來對付舊病毒的安全防護系統(tǒng),新病毒就已經出現,若以造成危害程度來說的話,最臭名遠揚的要數以“沖擊波”為代表的蠕蟲病毒。這類病毒的傳播是以郵件或互聯網為媒介,令人防不勝防,給很多計算機用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在2004年,某科技公司根據計算機病毒的危害程度公布了這一年危害最大的10大病毒。從公布的數據中可以看到,蠕蟲病毒是對計算機安全威脅最大的一種計算機病毒,因此這種復合型病毒是計算機領域長久以來嚴加注意的防治對象。

2新時期互聯網復合型病毒的特征

2.1傳媒途徑更多,傳播速度較快

新時期復合型計算機病毒與傳統(tǒng)病毒相比,具有傳播媒介更多,傳播速度更快等特點。傳統(tǒng)病毒的傳播途徑比較單一,在傳播時只能以拷貝文件或者是發(fā)送電子郵件為媒介,但是,新時期復合型計算機病毒可以通過各種網絡頁面、軟件的安裝等渠道進行傳播。此外,因為復合型病毒傳播速度較快,若一個系統(tǒng)內的某個計算機感染了病毒,就會使整個系統(tǒng)內的計算機感染病毒,造成更大的危害。

2.2病毒變種衍生周期更快

計算機病毒在感染計算機后,會通過繁衍變種為其他種類的病毒。例如“網絡天空”這種病毒,從首次出現到現在為止已經繁衍了十幾種,這就增加了防治的難度。再比如“雛鷹”病毒在2004年被首次截獲,十多年來由這種病毒變種而來的計算機病毒多達20多種。計算機病毒的每一次變種意味著它的危害程度更大、破壞性更強。

2.3破壞性更強,危害性更大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互聯網交易,復合型病毒在感染計算機時,病毒者會針對性地竊取計算機用戶的各種隱私數據,來獲得高額的經濟利益。例如在2000年,“ILoveYou”情書病毒造成全球近100億美元的損失?,F今,計算機用戶點擊網絡頁面或鏈接后,銀行卡存款被盜的事件更是時有發(fā)生。

2.4欺騙方式更加隱蔽

傳統(tǒng)的計算機病毒主要就是通過文件來傳播的,小心處置一般可以避免。但是復合型病毒通過發(fā)展已經變得更具有欺騙性,這些病毒的傳播者給計算機用戶發(fā)送一些具有誘惑性的信息或文件,人們往往因為好奇而打開,殊不知打開的同時電腦已經感染了病毒。比如在2005年給人們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尼姆達”病毒,就是利用人們的獵奇心理達到感染用戶計算機的目的。

3計算機病毒呈現的發(fā)展新趨勢

(1)病毒技術變得越來越復雜。隨著互聯網平臺變得越來越開放,病毒感染計算機的手段越來越多,令人防不勝防。其中有些病毒在感染計算機后可以自主地衍生出許多同類型的病毒,就如生物學上的細胞分裂一樣。由于安全軟件往往只能查殺一種病毒,無法應對這種會無限繁衍的計算機病毒。

(2)計算機病毒變種的速度極快,并向多樣化發(fā)展。現今,一種計算機病毒在爆發(fā)后,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該病毒就會變種為其他類型的病毒,而且變種的病毒危害性更大。在2009年,反病毒服務提供商Sophos公布了一份改年5月份的病毒報告,從這份報告中可以看出,很多病毒都是由老病毒變種而來。

(3)計算機病毒的攻擊手段呈現多樣化。相關計算機安全防護技術提高的同時,計算機病毒的編制技術也在不斷提高,傳統(tǒng)計算機病毒只能夠通過復制自身給其他程序來感染計算機,現在的計算機病毒種類繁多,有傳統(tǒng)文件型、腳本型、引導型等,它們具有蠕蟲的特點,不再像傳統(tǒng)病毒那樣僅僅依靠文件復制傳播,而是可以依靠網絡進行傳播。此外,有些病毒來感染計算機后,會有目的地竊取用戶的隱私資料,來滿足病毒傳播者不可告人的目的。

(4)病毒可以利用操作系統(tǒng)漏洞傳播。操作系統(tǒng)是計算機的核心部分,如果病毒利用操作系統(tǒng)的漏洞來攻擊計算機那么后果不堪設想?,F在最常用的就是Windows操作系統(tǒng),雖然該操作系統(tǒng)近些年來鮮有因為漏洞而被病毒攻擊,但不可忘記2003年的“沖擊波”,2004年的“震蕩波”都是利用Windows漏洞感染計算機。相信隨著使用Windows系統(tǒng)人數的增加,針對Windows系統(tǒng)的計算機病毒也將成為主流。

(5)經濟利益將會成為計算機病毒發(fā)展的最大動力。從以往計算機病毒的發(fā)展歷程來看,計算機病毒的制作者往往是計算機愛好者,但是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獲取高額經濟利益已經成為計算機病毒編制者最大的動力。尤其是在網絡交易興起之后,這些病毒會有針對性的攻擊用戶的網上銀行、信用卡密碼等隱私數據。

4現代計算機病毒防治策略

4.1基于用戶的病毒

從計算機用戶方面來看,防治計算機病毒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1)用戶在使用計算機的過程中如需使用光盤,應使用正版的光盤,切忌安裝使用盜版的光盤。另外,平時接發(fā)郵件時,不可隨意點擊來路不明的鏈接。(2)用戶在使用計算機時,要養(yǎng)成定期利用安全軟件對計算機查殺病毒的習慣,及時修補漏洞和查殺木馬,防止病毒感染計算機。(3)及時更新計算機安全防護軟件,以防因為安全軟件的落后,導致計算機感染病毒。(4)平常工作的時候,養(yǎng)成將重要文件、信息、數據備份的習慣,以防計算機感染病毒時造成這些文件、信息、數據丟失,給用戶帶來損害。

4.2基于服務器的病毒

如果計算機的網絡服務器被病毒感染的話,那么整個網絡就會無法正常運行,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危害。對服務器來說,定期地進行計算機病毒掃描是必不可少的。此外,還可以在網絡服務器上安裝防毒卡,切斷計算機的傳播途徑,以此來防止網絡服務器感染病毒,達到保護計算機的目的。

4.3基于工作站的病毒

為創(chuàng)造良好的計算機安全使用環(huán)境,工作站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工作站應定期地進行病毒檢測,做到未雨綢繆,確保工作站具有良好的防病毒性。(2)可以在工作站中安裝防病毒卡,達到防治計算機病毒的目的。但是,安裝防毒卡會降低工作站的運行速度,一般不使用此法。(3)通過將防毒芯片插入網絡接口的方式,達到病毒檢測與防治的有效結合。

4.4提高計算機網絡管理水平

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計算機病毒防治技術起步較晚,那么為了更好地防治計算機病毒,可以從提高網絡管理水平方面入手。在日常的網絡操作中,要加強網絡系統(tǒng)管理員操作程序的規(guī)范性;增大網絡站的病毒檢測力度,從源頭上防治計算機病毒的入侵;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及時公布最新病毒的信息,增強計算機用戶的防毒意識,做到“以防為主,查殺為輔”。

4.5云計算時代的病毒

現在,隨著“云”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各行各業(yè)也來越重視“云”技術的運用。其中“云”技術在防毒軟件中發(fā)揮了良好的效果?!霸瓢踩笔乾F今網絡安全的新體現,它結合了計算處理、病毒行為判斷等技術。它可以通過大量客戶端對網絡的異常行為進行檢測,并且可以通過檢測獲得網絡中的木馬與惡意程序的信息,之后通過運算得出解決方案并發(fā)給客戶。“云”技術的安全防護特點在于:識別計算機病毒不再僅僅依靠本地的病毒庫,而是依靠整個網絡。“云”技術可以通過龐大的網絡,進行病毒檢測與查殺。整個互聯網就像一個大的防毒系統(tǒng),連接的人越多,每個用戶就越安全。

5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計算機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計算機的使用過程中,其容易受到病毒的感染,不僅會嚴重破壞計算機系統(tǒng),而且還會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所以,做好計算機病毒防治工作成為保證計算機系統(tǒng)安全的關鍵因素,對此要加強對計算機病毒特點和傳播途徑的了解,建立一系列的病毒防治工程。計算機病毒的防治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制定一項系統(tǒng)化、長期化的規(guī)劃??傆幸惶煊嬎銠C病毒將會徹底被消滅,那時就可以更放心地讓計算機來為人們服務。

參考文獻

[1]韓筱卿.計算機病毒分析與防范大全[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6.

[2]陳寶賢.計算機病毒防治教程[M].北京:商業(yè)出版社,2000.

[3]李旭華.計算機病毒防治完全手冊[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鄭士芹 單位:北京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