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城市設計對建筑空間設計的啟示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城市設計對建筑空間設計的啟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城市設計對建筑空間設計的啟示

城市空間就是人們在城市中用來交往的場所,建筑內部空間就是人們在建筑內部用來交往的場所。城市設計提出城市空間體系的結構,決定空間的功能和空間的形狀、大小、尺度,有時還決定作為空間界面的建筑物的功能性質組合、建筑物高度和造型等方面的要求。在城市中,建筑自身的角色含義是確定的,而好的建筑空間,應是對城市空間的回應和深化。建筑空間與城市空間都是人們生活的場所,建筑是構成城市的基本單元,因賦予城市街道與廣場精神而使之變得生動有趣。我們將城市街道平面與建筑平面之間的關系用“格式塔”心理學的核心理論——“異質同構”來推敲:如圖1把某公共建筑單體平面中的功能空間和剩余空間分別采用黑白填色后,將其與同手法處理的城市街道平面進行對比。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該公共建筑單體平面填色圖與城市街道填色圖有著不可否認的相似之處。從某種角度來看,一幢公共建筑的內部空間,就是城市空間的縮影。特別是大型公共建筑,其明顯地表現(xiàn)出開放性、綜合性和與城市一體化的特征。城市與建筑二者在模式和結構上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城市空間在建筑空間的特征上也有一定的體現(xiàn)。援引蘆原義信先生的著作《街道的美學》中的一句話:“城墻內部就形成了具有一幢大建筑般‘內部秩序’的街道?!奔热豢梢园岩蛔浅乜醋魇蔷哂薪ㄖ恪皟炔恐刃颉钡耐獠靠臻g。反之,我們是否也可將一幢建筑看作是具有城市般“外部秩序”的內部空間呢?似乎城市空間設計和建筑內部空間設計的手法并不是相對獨立的,使用者在兩個不同級別的空間中也會有著相似的行為心理訴求??梢姵鞘性O計的某些空間秩序也是可以與建筑內部某些空間秩序相互借鑒的。

一、與公共建筑內部空間設計的互通

歐洲傳統(tǒng)城市空間形態(tài)總能讓人與建筑空間聯(lián)系到一起,將公共廣場稱為“城市的客廳”便是最生動的比喻。城市的空間形態(tài)總是與構成它的建筑形式息息相關的,而它們的形成又離不開歷史經濟與文化的大背景。傳統(tǒng)的城市空間與建筑形態(tài)是信息時代之前,工農業(yè)時代下的產物——那時的城市交通速度與廣度、信息傳播速度與范圍都遠不及信息時代的今天。工業(yè)化之前的歐洲傳統(tǒng)城市中,人們喜歡更多地享受室外空間帶來的體驗,因為就那時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特點來看,在外部空間可以獲得更多信息、文化、交流,甚至是沖突、矛盾,所以當時的公共建筑也就受上述原因及營造技術的影響,體量與空間有限,功能單一。那么就今天及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情況來看,高速的信息流連接著城市每一個角落,室外空間品質的重要性的確有弱化的趨勢,取而代之的是在建筑內部功能的高度復合以及由之引起的空間極大豐富。

一方面,從設計人員的角度來看,新階段的一種設計手法發(fā)展趨勢可大體歸納為:用一個平靜的外表隱藏建筑內部各種功能的矛盾沖突,將功能與流線在建筑中復雜并置。但其不同于文丘里所推崇的充滿復雜性與矛盾性的建筑之處,在于它的復雜多樣性不是建筑某一種功能的幾個方面,也不是追求建筑形態(tài)的多義,而是多種不同功能空間的并存;它的矛盾性不是某種功能空間內部的矛盾,而是各功能空間之間的矛盾;功能區(qū)之間的串聯(lián)使人感到如同在店鋪林立的商街中穿梭一般,而不是簡單且機械地排列。例如,德國的里爾會展中心(圖2)用一個水平向的組織方式,像串燒一樣地把三個不同的功能區(qū)塊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座巨大的建筑。這三個功能區(qū)由北至南分別是音樂廳、會議中心、展覽中心。一般情況下它們都可以單獨成為一個建筑,但是也可以模擬城市街道空間有機地將它們組織在同一個表皮下,每個功能區(qū)域既可以互不干涉獨立運作,也可以相互穿行,甚至可以打開隔斷使各個空間相互連通。不同的功能空間分區(qū)又擁有各自獨立的表皮,音樂廳包裹在黑色混凝土墻內;會議中心擁有一個帶玻璃的外廊;展覽區(qū)則使用了波紋鋁板。整個建筑功能混雜,卻統(tǒng)一在一個巨大的橢圓形屋頂下,使這組既復雜又抽象的建筑功能空間很好地達到彼此間的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

另一方面,從由流線出發(fā)的立體感官角度來看,人們沿街道行進過程中的視覺運動通常還是上上下下,伴隨著行進方向的變化,使人產生一種動感,而每前進一程,三維空間形式的變化都會引發(fā)人們心理空間的變化:時而會在窄巷中感到壓抑,時而又因來到教堂前庭或廣場而感到豁然開朗。特別是在一些場所感最強烈的西歐城鎮(zhèn)中,無論是外出辦事行走在城市街道上的人,或是在盛裝表演行列及軍隊游行隊伍中行進的人,抑或是參加宗教游行隨隊體驗過這種審美經驗的人,都能從東拐西轉的游行隊伍中的其他人身上(仿佛從鏡子當中一樣)看到自身前進的形象——于是,這些活動的參與者同時又成了參觀者。這是沿一條筆直的大道上游行所決不可能產生的感覺,也不是從單純二維平面上的軸線視線分析可以得到解釋的。由此,在討論較具體的設計手法時,我們或許可以嘗試在建筑的內部空間中將各層平面連續(xù)在一起,以構成一個連續(xù)的街道界面(圖3)。使建筑各樓層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單調地依靠樓梯間與電梯井進行轉接,而是打破建筑平面尺寸的束縛,將其相互連接以延長空間感受,融匯成一條充滿趣味的建筑內部“街道”。這條“街道”可以穿越建筑的各個功能,在塑造一個又一個流動空間的同時,最重要的是營造出一種漫步于城市中的感受,猶如“建筑”的功能用房就散落在“街道”的旁邊,而不再是單一生硬的方盒子。公共空間也不再是房間以外的獨立空間,或是從房間割裂出來的消極空間,而是可以有如歐洲的廣場,在建筑的圍合下,在街道的轉折交叉處,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出來的有明確邊界的積極空間。

總而言之,這里提出的“城市之于建筑”的思想更多地是在設計中運用的一種理念,其關鍵點在于如何有機地控制建筑功能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如何在建筑空間中組織猶如城市街道一般生動的流線,而非建筑的形式和體量。因此,正如一座摩天樓可以是功能簡單的住宅或辦公樓建筑,一幢小屋也可以是充滿復雜功能或流線的建筑。只能說,在體量巨大的建筑中,建筑師將有機會擁有更多的發(fā)揮余地,賦予城市空間設計理念于建筑單體空間設計,將其在建筑內部空間中顯著地體現(xiàn)出來,而不應將這種思維僅僅局限于規(guī)模龐大的建筑組群空間設計。

二、建筑中的城市街道

下面主要選取國內外的兩個實例,通過具體分析借以說明,希望能以小見大,探討城市設計思想對于建筑設計的意義。

1柏林荷蘭大使館

荷蘭建筑師庫哈斯的柏林荷蘭大使館項目(圖4)受前西柏林傳統(tǒng)規(guī)劃準則的限制,新建筑的設計一定要與基地附近19世紀風格的舊建筑有所呼應,而業(yè)主仍希望有一個風格獨立的建筑。最終,庫哈斯將其分成兩部分,一個獨立的立方體作為辦公樓;另一個“L”形圍墻狀的建筑為大使館人員的住宅,作為舊建筑街道界面的延續(xù),補全了舊街區(qū)體塊的空白。兩個建筑之間圍合出一個“L”形庭院,辦公樓通過四座天橋與住宅樓進行聯(lián)系。首先,在空間形態(tài)方面,荷蘭大使館獨具魅力的辦公樓內部空間使其完成了對柏林城市空間的延續(xù)。一條曲折迂回其間約200m長的建筑內部“街道”在這個小“城市”中,從底層一直延伸到樓頂,穿過門廳到圖書館,再到會議室,經過許多辦公室,直至健身房,最后到達頂層的餐廳(圖5)。其次,其內部自身不同功能空間的轉接處理得非常巧妙,所有的功能房間都沿著“街道”的一側或兩側有機地組織,每個樓層的平面都隨“街道”的穿插以及錯層的出現(xiàn)而不盡相同。房間也如同街道上功能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建筑,只有街道是它們之間共同的聯(lián)系,使得漫步于這條“街道”中的行者不經意間即可完成對整個建筑的體驗。最后,在空間藝術的潤色方面,這條在建筑中不斷轉折的“街道”帶來了豐富的轉角空間和休息平臺,為辦公樓創(chuàng)造了重要的交流活動空間。宛如中世紀西歐城鎮(zhèn)中的人們走出房屋來到街道和廣場上與他人交流一般,不同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都可以走出房間來到這條打破樓層阻隔的“街道”上,獲得更多的交流。甚至在一些“地段”還可以發(fā)現(xiàn)使用對景手法的痕跡。例如在其中一段兩邊封閉“街道”中,向上望去,透過窗口和住宅樓的一個開口,可以意外地看到遠處的柏林電視塔——猶如在密集的城市夾縫中抬頭仰望到了教堂高聳的鐘樓(圖6)。通道在立面上切割出來的斷面成為建筑立面上最具特色的景觀。建筑內活躍的步行路線也成為城市街道在建筑內的意象延伸。

2HPP事務所中國國家大劇院競賽方案

作為與城市聯(lián)系緊密的大型復合建筑空間,在設計中還應充分重視與城市環(huán)境文脈的有機結合。一方面對社會公眾開放的建筑內部公共空間本身便是城市環(huán)境文脈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內部空間與城市環(huán)境文脈的結合也有利于建筑與周邊環(huán)境的和諧共存。針對于東西方城市文化的差異,在此借HPP事務所中國國家大劇院競賽方案加以闡述(圖7)。該競賽方案將國家大劇院所有的組成部分布置在一個共同的、透明的、均勻分割的大屋頂下,使其以簡潔的形式寧靜地嵌入北京城市的肌理,能夠有機地續(xù)寫不斷生長的城市形態(tài)。在大屋頂下,由軸線關系組織的歌劇院、戲劇院、音樂廳、小劇院以及其他功能部分共同形成一個對公眾開放的文化廣場,并與屋頂下的圍合空間形成一個空間中的空間。建筑由兩條貫穿的交通空間形成兩條主軸線,在南北軸線上是主、次入口和一個貫穿各層的室內林蔭大道,這是對周圍城市空間的引申和延續(xù)。玻璃天頂下的敞廳,以綠化流水將各個功能分區(qū)有機地連接在一起,并創(chuàng)造了一個舒適愜意的休閑空間,為中國傳統(tǒng)的城市街道空間作了新的解釋。城市設計思想對建筑內部空間設計的借鑒,對于促進建筑與城市的綜合互動具有重要的意義,其設計的方式包括建筑公共空間對城市空間體系的完善以及融入城市空間體系。但是其功能和作用的實現(xiàn),還有賴于遵循空間形態(tài)的連續(xù)性與一貫性,包括空間的連續(xù)、圍合界面的連續(xù)以及環(huán)境配置的連續(xù)等。作為城市公共空間體系的組成部分,應該盡可能地實現(xiàn)城市空間的連續(xù)和溝通,才能更好地共同塑造完整、連續(xù)的城市公共環(huán)境。其次是使用者行為的連續(xù)性,在使用者由城市空間進入復合公共空間時,應能保持行為的連續(xù)性,不致讓人感到空間和環(huán)境氛圍的突變,才能更好地吸引城市人流的進入與停留,使建筑內部公共空間的社會效益得以更好地實現(xiàn)。

三、結語

在城市空間設計思想下,如何去看待這個時代下的建筑空間形態(tài),與背景城市空間的契合,以及它的未來發(fā)展?如何更好地組織功能越來越復雜的建筑內部空間?如何創(chuàng)造一種更富有時代感和生命力的建筑空間形式?筆者認為這些探討所能提供的是一種以綜合考慮建筑與城市之間問題作為建筑設計立足點與切入點的可能,沒有固定的法式可尋,它期待著建筑師自己去尋找不同情況下何如用建筑表達自己的方式。其重點在于對城市空間問題的建筑表達是否關注的態(tài)度。借助城市空間設計的建筑設計方法是能夠提供一些啟發(fā)和參考意義的。(本文作者:梁岑、賀冠男 單位: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上海聯(lián)創(chuàng)建筑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