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實驗動物科學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本文對荊楚理工學院2013級60名大一學生進行了武術套路課程的互動教學實驗,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班學生相比實驗班在學校態(tài)度、課堂參與及教學效果上均有顯著差異,呈現(xiàn)出正向的積極作用。故而,研究得出了互動教學模式有利于高校武術套路課程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的結論。
關鍵詞 高校 武術套路 互動教學 有效性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其實質就是交往與互動;互動教學中對于教與學的要求更為明顯;互動教學的本質就在于尊重或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在民主與平等的情境下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參與,進行多維信息的深入交流。為了驗證互動教學對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作用,本文以我校武術套路課程教學踐行進行了實驗研究。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荊楚理工學院2013級(大一)大學體育(武術套路項目)選項課實施互動教學,選擇實驗班級人數(shù)60人,其中男30人,女30人;對照班級人數(shù)60人,其中男30人,女3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wǎng)、萬方網(wǎng)等數(shù)據(jù)庫對互動教學及教學實驗進行了針對性地檢索。綜述文獻,認為普通高校體育課堂互動教學是一種教學觀念或教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通過交流、溝通、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經(jīng)驗和知識,豐富教學內容,獲得新知,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方式,是發(fā)生在師生雙方間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響。從形式上看,有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個人與小組之間的互動、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互動;從內容上看,有情感上的互動、智力上的互動、思維上的互動、認知上的互動等。
2.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共進行了兩次問卷調查,分別是實驗前和試驗后。實驗前主要是對所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進行有關武術套路學習的情況調查。調查項目主要的內容有對武術套路學習的態(tài)度、知識的掌握程度、對授課教師的評價等。實驗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的對比調查主要內容除第一次調查的內容之外又增加了學習成績情況調查和教學方法反饋調查。
3.實驗對比法
為了驗證互動教學法有利于高校武術套路教學有效性提高的假設,研究采用了教學實驗對比法。其中選取選項武術套路的大學生120名,分成A、B、C、D為4個教學班,其中A、C教學班采取傳統(tǒng)教學法,B、D教學班采用互動教學。實驗時間為一學期,共計18課時(教學16課時,考試2課時),教學內容為武術基本功、初級長拳第三路、24式簡化太極拳(考試項目)。
二、結果與分析
(一)實驗前問卷調查結果情況
實驗前4個班的問卷回收率都是100%,有效率也都是100%。
1.在實驗班中學生對武術套路的感興趣度為86.7%,對照班級學生對武術套路的感興趣度為83.3%;2.對武術套路知識的掌握情況來看,實驗班學生的情況是一般了解的有18.3%、比較了解的有41.7%、非常了解的有12.3%,對照班級的學生情況為一般了解的有16.7%、較了解的有44.5%、非常了解的有10%;3.對任課教師的態(tài)度上選擇喜歡的實驗班為78.3%、對照班為75%,非常喜歡的實驗班為15%、對照班為13.3%,不喜歡的實驗班為6.7%、對照班為8.3%。從調查問卷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來分析,4個班對武術套路都比較感興趣,這也是學生選此項目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數(shù)據(jù)中我們看到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對武術套路知識的掌握及對任課教師的態(tài)度都有利于此項教學任務的完成。
(二)實驗后問卷調查結果情況
實驗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問卷調查中,問卷回收率都是100%,有效率也都是100%。1.實驗班中學生對武術套路的感興趣度為92.5%,對照班級學生對武術套路的感興趣度為65.5%;2.對任課教師的態(tài)度上選擇喜歡的實驗班為88.5%、對照班為57.5%,不喜歡的實驗班為2%,對照班為23%;3.對教學法的評價上實驗班學生中認可的有89.5%,對照班中學生認可的百分比為35.5%。從上述數(shù)據(jù)較實驗前的相比,實驗班學生呈現(xiàn)出的正向提高,而對照班則是負向性的,這對教學目標和任務的完成時不利的。
(三)實驗后太極拳考試成績情況
在采用統(tǒng)一的考核標準的基礎上,實驗班學生成績的情況是優(yōu)秀級65%、良好率90%,不及格率為0;對照班學生成績情況是優(yōu)秀級為26.7%,良好率為68.3%,不及格率為13.3%。其中,實驗班中的30名女生成績中優(yōu)秀率高達75.5%,而對比班30名女生的成績中優(yōu)秀率僅為56.5%。從數(shù)據(jù)中我們可以看到對照班和實驗班學生成績存在著顯著差異,女生要好于男生。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鑒于上面所述,本文得出的結論是高校武術套路教學中運用互動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有利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二)建議
根據(jù)實驗研究過程中所思所想,本文認為在以后的互動教學實踐中教師務必要吃透互動教學的本質,對其有一個比較系統(tǒng)性的掌握,要對教學的過程熟練駕馭。另外,在武術套路教學中運用此法,教師要對學生的基本情況有一比較翔實的調查,掌握其興趣取向、學習習慣等情況,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會更大范圍地促進我們互動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左斌.師生互動論――課堂師生互動的心理學研究[M].2002:120-130.
1.1 課堂教學中互動的含義
教學中的互動是主體之間的交往。它是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過程。在教學中,互動存在著師生間的互動和生生間的互動。
互動的本質屬性是主體性,承認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系。
1.2 課堂教學中互動的意義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活動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活動的核心是交往?,F(xiàn)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難說發(fā)生了教學。把教學的核心定位為交往、互動是現(xiàn)代教學改革的要求,是現(xiàn)代教學目標的要求。它不僅在理論上超越歷史上的“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現(xiàn)實中的“學生特殊客體論”和“教師主導主體論”,而且在實踐上也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互動強調師生間、學生間動態(tài)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xiàn)師生、生生間的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這才是教學相長的真諦。對教學而言,互動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意味著學生是教師的資源,教師是學生的資源。它還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互動不僅意味著心態(tài)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xiàn),個性的張揚,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更是學習方法、學習意識、思維習慣等學習方式的改變。對教師而言,互動意味著上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yè)成長和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互動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xiàn)代教學活動中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
2 課堂教學中互動的實踐研究
2.1 把教學內容通過問題的方式來表述有利于互動展開
根據(jù)PBL理論,學習是從問題開始的,提倡以問題為本位的學習。因此,知識的學習以問題的形式出現(xiàn)對互動的展開可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是把教學內容設置成若干個問題來研究。比如,在我們現(xiàn)在通用的高中一年級的物理教材《運動學》一章《直線運動》部分的內容,通常是按《時間和時刻》、《路程和位移》、《運動快慢的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和位移》這樣一個順序來展開的。章節(jié)的內容大體上都是描述性的語言,考慮的角度多半是學科的邏輯性、嚴密性和系統(tǒng)性。與現(xiàn)實生活關聯(lián)不大。學生學習興趣也不大,缺乏學習應有的動機。
如果教材內容的展現(xiàn)形式是以一個一個專題,某一個專題下又以若干個問題組成。在教學方式上則是密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以師生、生生討論的方式展開,讓學生在聯(lián)系中把握學習各具體知識的意義,效果則大不相同。
在《運動學》一章中,可以將運動學的問題集中到一輛“運動的車”上,把“運動的車”作為一個專題來對待和探究在對這輛“車”的研究環(huán)境中,學生從自己的經(jīng)驗出發(fā),通過猜測、想象、共同討論、閱讀與查找資料、邏輯推理、實驗驗證等方式來展示自己的觀點和論據(jù),讓大家一起分享研究成果。
在介紹時間、時刻、路程、位移等概念時,教師可提供問題:要對一輛運動的車進行描述需要引進哪些物理量?
學生反應:先是感到困惑。用學生的話來說是:“這個問題看似十分簡單,要用自己的話來描述還真不知道怎么說才好”。在此情此景下,學生感到問題的新奇,表現(xiàn)出好奇與興趣。有的在獨自思索,有的在相互討論。不久就有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
結果:學生在爭論和質疑中把描述運動學的物理量:時間、時刻、路程、位移、參照物、速度、平均速度、瞬時速度一一揭示出來。在各自展示自己的思考成就時,學生把位移與路程、時間與時刻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講得清清楚楚。整個課堂,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把自己的困惑、思想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下面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有學生說“用路程來描述車離參照物的距離就夠了”,馬上就有學生談到“車做曲線運動的距離與車走的實際路徑長度就不一樣”。接著又有學生補充道:“車向北、向西走的距離相同,但也應區(qū)別對待”。如此一來,引進“路程”來表示車運動的軌跡長度,用“位移”來描述車的位置的變化就成了學生的共識。但問題并沒有這么簡單,有些討論最終是向“權威”——課本的內容提出了挑戰(zhàn)。在描述車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的定義上學生就產生了嚴重的分歧。部分學生認為:“比較車的運動快慢可以用車通過的位移與通過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之比來表示”;而另一部分學生認為:“車運動的快慢可用車經(jīng)歷的時間與這段時間所通過的位移之比來表示”。我們看不到在此環(huán)境下學生有厭學的情緒,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飽含激情、充滿生命活力的探索者。由此看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只有在一個合適的土壤中才能發(fā)芽成長。
又如,在《運動學》一章中要算“瞬時速度”和“加速度”這兩個概念較抽象了。以往教材中更多的是文字上的描述。比如,在教材中瞬時速度是這樣闡述的,“我們要確定汽車經(jīng)過A點時的瞬時速度。從A點起取一小段AA1,求出在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爱斘灰谱銐蛐r,所得的平均速度就等于汽車經(jīng)過A的瞬時速度”。
學生讀后,教師解釋后總形成不了一個清晰的概念。教師提出下列問題:如果車運動速度時刻在變化,那么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如何計算呢?效果就明顯不一樣。
學生反應:有的學生說:“要是精度要求不高的話,用包含該位置的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就可以了”。有的學生補充道“精度要求高也無妨,只需位移取短些,再短些即可”。這些話從學生口中說出來,沒有灌輸。不僅理解了瞬時速度的本質,還觸及了高等數(shù)學中極限的研究方法。大家沒有因為概念的抽象感到困難,而是以討論達成的共識重新構建著自己的經(jīng)驗。特別是有學生用老教材中打點計時器打出來的紙帶的排列再現(xiàn)平均速度與時間的關系這種形象直觀的圖象時,學生對研究瞬時速度的極限法不再感到抽象。當學生在該圖象上進一步把時間間隔縮小時,瞬時速度形象直觀地在圖象上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學生具有用多種的方法、多變的手段來表達同一問題的能力,只要教師不斷提供有助于學生積極思維的情景。我們還發(fā)現(xiàn)學生自己互相質疑與師生互質在很多情景下起作相同的作用。許多問題的解決可以通過學生共同合作來完成。
2.2 課堂教學民主是互動的關鍵
教學民主首先是尊重平等的發(fā)言權、尊重各自的觀點,平等交流以理服人。教師雖然是教學的組織者,但也只是“平等中的首席”而已。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下面我用一個案例來說明:
電場線教學案例
老師開始講述一個保險人給他推銷保險的故事:保險人介紹該公司的業(yè)績時,用了許多時間介紹其公司的發(fā)展又用大量的數(shù)據(jù)來說明投保獲利情況但老師仍感覺是一頭霧水。后來老師要求人能否用一種辦法讓人一目了然地知道其投入一份保險每年的收益情況。最后,人展
開了一張各年收益的柱型圖,使老師很快地了解到這公司經(jīng)營情況并作出投保決定。之所以能迅速作出決定在于這張“形象直觀圖”。下面請同學介紹在日常生活中用形象直觀的方法表達問題的事例:
在學生興趣有了,知道“形象直觀”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后,老師要求學生用形象直觀的方法來描述一下過于抽象的電場。
學生開始思考。有的同桌開始在小聲地討論;有的開始在紙上設計。過了幾分鐘,老師要求愿意展示其設計作品的同學到黑板上畫出來。結果有學生上黑板畫圖,有的學生在繼續(xù)思考,有的學生在觀看,有的學生在繼續(xù)爭論。一幅幅形象直觀的電場圖展示在黑板上(如圖1~圖5所示):它們都是以單個點電荷作為場源,有以顏色深淺代表電場強弱的;有以圓圈的疏密(類似于等勢線)來表示電場強弱的,有用標數(shù)字來顯現(xiàn)電場大小的,也有用箭頭的長短來表示電場大小的,還有用線的疏密來代表電場的強弱的。
老師請同學發(fā)表意見:有位學生認為用顏色來表示電場的強弱充分發(fā)揮了人的視覺功能,效果最好(后來了解到這位學生對繪畫感興趣);有許多學生對數(shù)據(jù)表示法提出了批評,其意見是不直觀、太煩瑣;對短箭頭的畫法也提出了類似的批評,即過于煩瑣,但有一個好處是能較好地表示電場強度的方向(有一部分同學開始意識到電場強度的矢量性)。這時,學生開始意識到圖形4與圖形5其優(yōu)點是形象直觀地表示了場強的大小但未能表示場強的方向。大家激烈地爭論著,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老師要求同學再完善一下設計圖:既要表示場強的方向又要表示場強的大小。學生在圖4與圖5中作了些修改:圖4的贊成者用圓圈的疏密來表示場強的大小,用法線來表示該點場強的方向;圖5的贊成者用直線的疏密來表示場強的大小,用直線上的箭頭來表示方向。
老師針對圖5的修改提出問題:如果場源是兩個電荷,某點的場強方向是否是該點與另一點電荷的連線上嗎?學生己具備了場強疊加知識,也有的學生看了課本,因此建議用曲線上該點切線方向來表示場強方向。學生此時對圖4也提出了問題:如果是兩個點電荷作為場源,球面應改為一般性曲面。
老師指出:我們用線的疏密來表示場強的大小,用曲線上某點的切線表示在這點的場強方向,并把這樣的曲線叫電場線這一協(xié)議達成了,請同學畫出如下幾種場源的電場線:學生很快完成圖6、圖7的電場線作圖,但對圖8、圖9的電場線作圖有些問題:有討論的,有住筆的,也有大膽畫的老師把圖8、圖9的電場線作圖學生中錯誤的情況畫在黑板上。老師請同學談談這些畫法是否遵循了剛才的規(guī)定?學生提出問題:等量異號的兩個點電荷電場線應是對稱的。老師及時指出,有了規(guī)定就不能隨意畫,要按規(guī)則辦事。(平時結合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強調規(guī)則的作用,有助于學生接受社會法律法則的約束,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有學生又提出問題:這些曲線的切線方向真的與正電荷在該處受力方向一致嗎?這時學生一片嘩然,才知道規(guī)則一旦制定再行為要受到如此強的制約,而不是可以隨意地畫。老師要求學生再重新畫好此四種場源的電場線。在此之后老師要求學生根據(jù)電場線的規(guī)定及圖6~圖9電場線的特點總結一下電場線的性質,學生能回答到以下程度:電場線起于正電荷終于負電荷,只有正電荷的場源起于正電荷終于無窮遠,只有負電荷的場源起于無窮遠終于負電荷。
老師又提了一個問題:“電場線能否相交”,學生又爭論起來。很快同學發(fā)現(xiàn)電場線相交有麻煩。馬上有學生說:如果電場線相交,相交點有兩條切線,但電場方向卻只有一個,因此,按照規(guī)則作圖,電場線不能相交。
最后,老師要求同學思考不等量的異號電荷的電場線;學有余力的同學繼續(xù)思考更直觀的表達電場的方案。
本課結束后,老師找了部分學生座談,讓學生談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學生談論最多的是諸如“是不是所有的抽象問題都可以形象直觀化”,“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應該形象直觀化”等等。不少同學也談到“看上去電場線與現(xiàn)實無關,但研究的方法和思路與現(xiàn)實緊密相聯(lián)系”。
從本案例來看,有些問題是老師提出來的,有的問題是學生在討論中、質疑中產生的,教師只是“平等的首席”時,學生的互動才能真正充分展現(xiàn),學生的個性才能真正充分張揚與發(fā)展。學生才能感悟到集體的作用。
尊重學生的話語權不僅有上述的功效,它有時還能使教師更快更準確地掌握某些知識的難點與學生思考中遇到的困惑。
比如:有一次我在講有關閉合電路歐姆定律中有關電源輸出功率隨外電路的電阻的變化時,原來我一直認為學隹在接受時是沒有問題的。但每次作業(yè)學生都出現(xiàn)各種其它問題。教師也不清楚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可有一次一個同學說這個變化是怎樣的呢?外阻不同可否得到相同的輸出功率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大部分學生認為外阻不同輸出功率相同是不可能的。也有同學認為是可能的。后來老師提出要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什么?同學才明白要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是把輸出功率與外電阻的關系式找出來,要直觀的話再把把輸出功率隨外阻變化的圖象作出來問題一找準,學生馬上就產生共鳴。不僅找出了輸出功率相同的兩個電阻與內阻的關系,還得出了外阻等于內阻時輸出功率最大及最大值也同時得出有一個同學還從圖象中發(fā)現(xiàn)輸出功率相同只能是兩個值不可能是三個或更多。也有的同學從圖中看出在外阻大于內阻時隨外阻增大輸出功率變??;在外阻小于內阻時隨外阻的增大輸出功率變大;在這位同學說完后,大部分同學都發(fā)現(xiàn)外阻越接近內阻時,輸出功率越大。
尊重學生的話語權,尊重學生的觀點、意見,是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而不是說要承認他們的錯誤。尊重學生的觀點、意見是說讓他們表達觀點的權力與老師發(fā)表自己觀點的權力相同。應在同一個平臺上平等發(fā)表意見。讓意見在全班同學中爭論,形成共識,老師只能是其中討論者的一個成員,不是老師“強加”給學生。是通過多方的質疑、批判,達成共識的過程。這種方式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中產生共鳴。
2.3 互動必須要有充足的時間作保障
下面通過牛頓第二定律的學習來看看問題是如何展開和實驗是如何進行的。
教師提出問題1:請學生結合自己的已有經(jīng)驗猜測一下物體的加速度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提出與物體加速度有關的因素。教師與學生對各因素進行分析,讓學生把猜測的理由即生活中能提供證據(jù)的例子表達出來,師生共同分享。
教師提出問題2:學生設計一些實驗證明自己的推測,最好能得出它們定量關系。
學生反應:對預習過教材的學生很快能按照課本上方案在紙上設計出來,用兩輛相同小車在不同大小力作用下從相同位置同時起動來測量物體的加速度與物體受到的力之間的關系;用相同大小的力對不同質量的小車從相同位置同時起動來測量物體加速度與物體質量之間的關系;也有一些學生在查閱資料后提供了另外的一些設計,比如用不同力的作用在同一輛小車上,通過打點計時器計算出加速度,然后又利用相同的力作用在不同的小車上,分別算出它們的加速
度,找出物體的加速度與物體的質量、物體受到的力之間的關系。學生基本上都能用控制變量的方法來研究。
教師提出問題3:教師把學生需要的實驗器材提供給學生,讓學生按他們各自的設想進行實驗,并由學生自己記錄數(shù)據(jù)處理數(shù)據(jù)。
學生反應:第一組設計方案的學生在操作中首先發(fā)現(xiàn)小車不能作為質點,不知從車的前部還是從后部作為起點來計算位移。后來學生商量還是以小車中點(重心)作為起點。實驗進行中,學生測了六組數(shù)據(jù)列表呈現(xiàn)出來最終只是得出了一個定性關系。即質量不變物體受到的作用力越大,物體的加速度也越大;在作用力不變時,物體的質量大時,物體的加速度小。
第二組設計方案的學生,把力和質量都分別用彈簧秤和天平秤出,得出一組一組數(shù)據(jù),但是它們被單獨記錄(大約十組),看不出數(shù)據(jù)之間的關系。在學生反復觀察與琢磨后,發(fā)現(xiàn)還是用列表的方式記錄數(shù)據(jù)。最后基本上得出加速度與作用力和質量的定量關系。
師生共同分享學生的設計和實驗成果:學生認為第一種設計理論上可行,但操作時不方便:質量增加減少不是任意值,代表性不強。由于小車不是質點,位移測量誤差較大。學生普遍贊同用第二組學生的實驗來得出加速度和質量與力的關系。
教師提出問題4:第二組學生實驗的數(shù)據(jù)在表示加速度與力及物體質量的關系時不夠直觀。特別是因數(shù)據(jù)有誤差,看上去物體的加速度與質量的成反比的關系也不夠明顯,有無辦法更直觀形象些?
結果:學生基本都能用α-F圖象和α-M圖象表達。幾乎沒有學生用α-1/M圖象來表達。
教師提出問題5:“與M成反比的關系,因α與M的單位不同,如何看得出?
學生終于在爭論中提出了α-1/M圖象,把數(shù)學圖象活用到解決物理問題上來了。真正實現(xiàn)了知識的遷移。
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要互動必須有大量的時間作保障。學生思考要時間,學生實驗要時間,出現(xiàn)問題學生討論要時間,相互學生質疑也要時間。但這個時間的花費是值得的。因為學生在互動中重新建構知識體系,在互動中學會了思考、尊重、寬容,他們在互動中成長。
可是課時是有限的,怎么會有這么多時間呢?
原來許多需要教師反復強調的內容所占時間讓位于師生討論、生生質疑,學生在討論與質疑的互動中已經(jīng)深化;原來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診斷的練習已成為多余,因為在質疑聲中已經(jīng)暴露無遺了;需要反復操練才能鞏固的作業(yè)課也因在大家對問題的爭論、交鋒中強化而減少。更重要的是學生在互動中有了興趣,學會了思考,這就使學生學習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了。這一切的一切都為有限的時間騰出了空間。看來不是時間夠不夠的問題,而是時間怎樣使用的問題。
關鍵詞:任務驅動;任務設計;活動探究
文章編號:1008-0546(2013)03-0011-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3.004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最早出現(xiàn)在上世紀的德國,當時稱為“范例教學”,其代表人物為克拉夫基。“任務驅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xié)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模式。它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建。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jù)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jīng)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huán),充實和豐富自身的知識、能力,從而培養(yǎng)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筆者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金屬鈉的性質與應用》這節(jié)課上做了實踐嘗試,期望能總結出該教學模式與化學教學相結合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以期能對同行們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有所啟發(fā)。
一、創(chuàng)設情境
需要創(chuàng)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習者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習更加直觀和形象化。生動直觀的形象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聯(lián)想,喚起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的知識、經(jīng)驗及表象,從而使學生利用有關知識與經(jīng)驗去“同化”或“順應”所學的新知識,發(fā)展能力。
[問題]大家都知道水是能滅火的,但有同學知道水能點火嗎?
[演示]用水來點燈芯里裹有金屬鈉的酒精燈,引入金屬鈉,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
上述情境的設計,利用了學生認知之間的不協(xié)調,引起了認知矛盾,把學生引入一個多疑、好奇的境界,從而讓學生產生了濃厚的求知欲望。而且類似魔術表演的實驗演示,有利于化學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和化學美育的滲透。
二、確定任務
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下,選擇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任務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任務。任務的解決有可能使學生更主動、更廣泛地激活原有知識和經(jīng)驗,來理解、分析并解決當前任務,任務的解決為新舊知識的銜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臺,通過任務的解決來建構知識,正是探索性學習的主要特征。
[任務1]觀察金屬鈉樣品的保存,切割鈉并觀察新切面顏色、光澤的變化,探究鈉的物理性質。
[任務2]書寫鈉的原子結構,根據(jù)結構決定性質的規(guī)律,推斷鈉應具有怎樣的化學性質。
[任務3]參考教材上的演示實驗,根據(jù)實驗室提供的藥品,設計實驗驗證鈉的化學性質。
[任務4]根據(jù)鈉的化學性質,了解鈉的用途,討論鈉的保存。
在任務的確定環(huán)節(jié),要把握好任務的具體性和關聯(lián)性。任務的具體性決定了課堂的效率和效益,如果[任務1]這樣布置“觀察金屬鈉樣品,探究鈉的物理性質”,由于任務不夠具體,會使學生無從下手,可能會導致學生“卡殼”,課堂“冷場”。任務的關聯(lián)性是指任務之間在知識層面要發(fā)生關聯(lián),盡可能地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體現(xiàn)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符合知識的邏輯順序。[任務2、 3、4]的設計,就體現(xiàn)了物質的結構決定物質的性質,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這條化學知識主線。把相關知識設計成一些可供學生解決的任務,讓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實現(xiàn)對知識的建構,比單純地傳授給學生知識,效果更佳。
三、協(xié)作學習
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任務,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任務的有關線索,如需要搜集哪一類資料,從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料等。倡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任務探究,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而且對一些發(fā)散性任務,通過組內討論交流,可以提高任務探究的效率。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和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任務的解決方案。
[實驗]觀察金屬鈉樣品的保存,切割鈉并觀察新切面顏色、光澤的變化。
[結論]鈉的物理性質:銀白色,有金屬光澤,質軟,密度比煤油大。
[討論]鈉原子最外層只有1個電子,在化學反應中很容易失去形成鈉離子,所以鈉的化學性質活潑,表現(xiàn)出強還原性。在空氣中鈉的新切面漸漸失去銀白色的光澤變暗,最終生成白色粉末。
[實驗]在球形干燥管中,放入一小塊鈉加熱。
[討論]描述觀察到的鈉著火時火焰的顏色和生成物的顏色、狀態(tài),并把現(xiàn)象記錄下來。
[結論]鈉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黃色火焰,干燥器壁上有淡黃色的固體出現(xiàn)。干燥器上出現(xiàn)的淡黃色固體物質是過氧化鈉,它是一種不同于氧化鈉的新物質。說明鈉與氧氣的反應條件不同,得到的產物也不相同。
[實驗]在盛水的小燒杯中滴幾滴酚酞,取一塊綠豆大小的鈉,用濾紙吸干表面液體,投入小燒杯中,蓋上表面皿。
[討論]描述觀察到的鈉與水反應的現(xiàn)象并解釋,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結論]鈉很活潑能與水迅速反應,浮――鈉的密度比水??;熔――鈉的熔點低,反應放熱;游、響――反應產生氣體;紅(滴了酚酞的水溶液)――反應產生堿;2Na+2H2O=2NaOH+H2。教師能用水來點燈芯里裹有金屬鈉的酒精燈,是因為鈉與水反應放熱。
[實驗]取一塊火柴頭大小的鈉,用濾紙吸干表面液體,投入盛有稀鹽酸溶液的小燒杯中,蓋上表面皿。
[討論]為什么鈉與鹽酸反應比鈉與H2O反應劇烈。
[結論]因為Na與H2O反應的實質是鈉與H2O電離出的H+反應。鹽酸溶液中溶質電離出的H+濃度遠大于水電離出的H+濃度。
[實驗]取一塊火柴頭大小的鈉,用濾紙吸干表面液體,投入盛有硫酸銅溶液的小燒杯中,蓋上表面皿。
[討論]為什么鈉與CuSO4溶液反應不是析出紅色的Cu,而是生成藍色沉淀。
[結論]因為Na先與H2O反應生成NaOH,NaOH再與CuSO4反應。由于鈉的化學性質很活潑,有著廣泛的用途,實驗室用煤油保存鈉。
在協(xié)作學習環(huán)節(jié),教師扮演的角色不是導演或主角,而是配角或群眾。作為配角,教師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提供一種促進學習的氣氛,或為探究方案設計有困難的小組適時點撥促成突破,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有序性;作為群眾,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感受,欣賞各小組的勞動成果,贊揚學生的相互協(xié)作。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使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有了更多的溝通機會,學生們在相互討論、合作交流、分析探究中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過程得到了展現(xiàn),學生之間的學習方法、個人觀點得到了交流,學生之間的自評、互評和老師的指導、點撥,使得學生的智力得到發(fā)展,視野更加開闊。
四、效果評價
對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方面是對學生是否完成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的過程和結果的評價,即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評價,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對學生自主學習及協(xié)作學習能力的評價。
從學生的角度說,任務驅動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它從淺顯的實例入手,帶動理論的學習和實驗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化學學習的效率和興趣,培養(yǎng)他們協(xié)作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學習能力。一個“任務” 完成了,學生就會獲得滿足感、成就感,從而激發(fā)了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huán)。
從教師的角度說,任務驅動是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理念,轉變?yōu)橐越鉀Q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xiàn)式教學轉變?yōu)樘骄渴綄W習,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jù)自己對當前任務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jīng)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為每一位學生的思考、探索、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開放的空間,使課堂教學過程充滿了民主、充滿了個性、充滿了人性,課堂氛圍真正活躍起來。
五、“任務驅動”化學教學模式中應注意的問題
1. 關于“任務”的問題
設計好學習“任務”是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關鍵。設計的“任務”要有明確的目標,畢竟我們的教學任務是在課堂上完成的,有了明確目標的“任務”,便于學生朝著一個明確的方向努力,也便于任務完成后的評估。要設計具有內在的激勵因素的“任務”,使之能提供挑戰(zhàn)性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具體的設計中既要注意方法和知識體系,又要適合學生特點,使任務生動有趣,易于接受。
2. 關于“分組”的問題
合作是現(xiàn)代社會謀求共同發(fā)展的基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任務探究,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而且對一些發(fā)散性任務,通過組內討論交流,可以提高任務探究的效率。我按4人一組把全班分成若干個小組,并指派了小組長。任務布置后由組長牽頭進行分工,然后制定方案,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研究等手段,運用已學知識,小組合作,探究金屬鈉的性質。另外還設計了“開題報告”,要求各小組把探究過程記錄在“開題報告”中,這樣既促進了小組協(xié)作,又為過程評估提供了依據(jù)。當然在分組之前最好對學生深入了解,不要隨意分組,要避免組內的“偽合作”。
3. 關于“評價”的問題
論文摘要:動物實驗是醫(yī)學基礎課程實驗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學生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職業(yè)素養(yǎng)的形成、科研素養(yǎng)的啟迪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動物實驗是護理教學、科研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學中,動物實驗以其獨特的直觀性加深了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能起到可觸、可感、可悟的功效。近年來,我校在醫(yī)學基礎課程實驗教學中充分利用條件開展了小白鼠、家兔、豚鼠、牛蛙、蟾蜍等動物的實驗。通過動物實驗,讓學生感受到近似于人體對各種藥物、各種刺激的反應。因此,動物實驗是護生適應護理教學、工作的第一關,只有讓學生逐步接觸動物,才能使護生不斷適應專業(yè)。同時,通過動物實驗,對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的形成、科研素養(yǎng)的啟迪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動物實驗在護理專業(yè)的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為學生學習專業(yè)知識打下良好基礎
醫(yī)學基礎課程包括《人體解剖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原生物與免疫》、《病理學》、《藥理學》等課程,是護理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學生在尚未學習專業(yè)課程、在沒有臨床體驗的情況下學習這些課程有一定難度。因此,積極開展動物實驗,在動物實驗教學中給學生以臨床真實情景的呈現(xiàn),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如《病理學》的空氣栓塞實驗,實驗中由指導老師指導學生在正常的家兔靜脈內注射空氣,然后及時觀察并記錄家兔因空氣栓塞而發(fā)生的一系列病理變化,讓學生既復習了解剖生理知識,又加深了空氣進入血管后可以引起靜脈栓塞導致死亡的認識,為其今后從事護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又如《病原生物與免疫》的豚鼠過敏反應實驗,讓學生觀察給豚鼠注射發(fā)敏物質后迅速出現(xiàn)煩燥不安、全身抽搐,呼吸急促、大小便失禁、休克直至死亡的過程。讓學生真實體驗到Ⅰ型起敏反應對豚鼠(人體)的危害性,增強了護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注射青霉素等易引起過敏性休克藥物必需做皮試重要性的認識。
2 為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的形成打下較好基礎
護理工作涉及病人的身體健康及至生命,護理人員除要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精湛的專業(yè)技能外,并要具備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目前,職業(yè)教育迅猛發(fā)展,學生素質良莠不齊;加上入學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由于父母的過度關心和寵愛,學生嬌生慣養(yǎng),常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表現(xiàn)出自私自利、缺乏愛心、缺乏工作責任心的現(xiàn)象。因此,職業(yè)學校要加強對學生進行職業(yè)素養(yǎng)教育,使學生在校期間接受良好的素質教育,并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職業(yè)行為。就教師而言,在教學中要注重職業(yè)素養(yǎng)教育的滲透。
3 為學生科研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打下一定基礎
高職護理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是要為各用人單位培養(yǎng)具有扎實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精湛的專業(yè)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高職護理專業(yè)學生要初步具備從事研究工作的能力。醫(yī)學科研通常采用動物實驗來進行,而醫(yī)學基礎課程的許多實驗也要通過動物實驗和動物模型來完成。因此,職業(yè)學校應充分利用醫(yī)學基礎課程的實驗教學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科研活動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科研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打下基礎。老師在設計動物實驗時,可穿插科研基本程序,如《生理學》心血管活動的神經(jīng)調節(jié)實驗,可引導學生來設計實驗。因為這個實驗涉及到神經(jīng)調節(jié),要研究的是反射弧,即感受器、傳入神經(jīng)、神經(jīng)中樞、傳出神經(jīng)和效應器中不同部分在調節(jié)心血管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些作用可用人為的方式來改變,以此觀察感受器、傳入神經(jīng)、神經(jīng)中樞、傳出神經(jīng)和效應器與心血管活動的關系。設計時要確定觀察心血管活動的指標,如血壓,可以設計一個具體的反射弧,用頸動脈竇主動脈弓壓力感受器反射來設計實驗項目。實驗結束時應向學生解釋,作為科研過程的實驗觀察必須反復多次的重復,結果需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才能做出結論,使學生大致了解科研的基本程序[1]。 轉貼于 4 為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關懷素養(yǎng)打下堅實基礎
同情之心、仁愛之心是醫(yī)學人文觀的主要內涵,是每一位醫(yī)務人員必須具有的職業(yè)素養(yǎng)?;颊卟粌H需要護理人員具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護理人員具有濃濃的人文情懷[2]。動物實驗是醫(yī)學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在醫(yī)學基礎課程的動物實驗中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同情之心、仁愛之心,要求學生具有尊重一切生命的理念,嚴肅對待實驗,在實驗中最大限度地人性化對待動物,尊重試驗動物的生命,在人道的實驗過程中培養(yǎng)醫(yī)學生的人文關懷素養(yǎng)。如在實驗中,不任意折磨有感覺的動物,不讓動物處于疼痛難忍的狀態(tài),不能將未完全死亡的動物隨便扔進垃圾箱或掩埋等處理,培養(yǎng)學生樹立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
5 為培養(yǎng)學生的倫理道德打下良好基礎
目前,隨著我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在全面推進醫(yī)改的大背景下對醫(yī)務人員的倫理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對醫(yī)學院校學生開展倫理道德教育意義重大。護理教育應抓住醫(yī)學基礎課程開展動物實驗課的機會,加強倫理道德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到護理工作中處處有倫理,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護理中的各種道德問題,促使護生養(yǎng)成忠于職守的素養(yǎng),為今后工作中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能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感去護理每一位病人、為提高護理效果打下良好基礎;在動物實驗課中,鼓勵學生提出、維護、質疑或反省各種護理中的道德評斷,讓學生認識到因為動物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而引起的各種爭議,努力按動物保護法規(guī)定的有關動物福利與實驗倫理進行操作[3],促使護生養(yǎng)成良好的尊重病人生命、尊重病人人格與尊嚴、尊重病人生命價值等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
綜上所述,醫(yī)學基礎課程的實驗教學中常要開展動物實驗,衛(wèi)生職業(yè)學校在開展動物實驗教學時要與專業(yè)崗位相結合,在實驗教學中,讓人體的正常和病理反應在動物身上呈現(xiàn),促進學生對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注重職業(yè)素養(yǎng)教育的滲透,促使學生工作時能做到一絲不茍,具有有強烈的責任心;適當傳授科研的基本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素養(yǎng);樹立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倫理道德,為用人單位培養(yǎng)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朱智勇,周文琪.在學生生理實驗中培養(yǎng)科研素質[J].昆明大學學報,2006,17(1):74~76.
關鍵詞:高職學生;任務驅動;項目化教學;印染CAD
在紡織品染整加工過程中,對紡織品顏色的準確測量和評價是染整產品生產和貿易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對顏色的測量和評價由傳統(tǒng)的人工測色逐漸轉向計算機測色,并且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CAD是隨著計算機及其設備、數(shù)字制造技術、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等發(fā)展而形成的一門多學科綜合性新技術,是當今世界發(fā)展最快的技術之一,并已在各行各業(yè)得到廣泛應用。印染CAD在紡織行業(yè)已成為從事染整技術的人員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
“印染CAD”是染整技術專業(yè)的一門必修課程,為了緊跟時代的步伐,符合職業(yè)教育的特點,培養(yǎng)市場經(jīng)濟需求的高等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國內出現(xiàn)了一些符合高職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專門教材,為該課程的講授提供了幫助。然而受課程發(fā)展時間短,人機比等因素影響,多數(shù)老師還是慣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完全由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一種填鴨式教學模式,所以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的技術技能、自主探索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夠,企業(yè)對我們培養(yǎng)的畢業(yè)生認可度存在差距。目前在其他課程都在進行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為學習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我們也有必要對“印染CAD”這門課程進行改革,探究新的教學模式。
一、概念及其特征
(一)定義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模式。它強調學生的學習生活必須與任務相結合,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讓學生達到對知識進行意義建構的目的,適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相對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xiàn)了“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特征。
(二)特征
1.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主導地位,體現(xiàn)在“向導”“引導”“指導”上,既要“授之以魚”,更要強調“授人以漁”。
2.強調知識只是達到提高技能和素質的必備條件和橋梁,鼓勵學生去查找資料,鍛煉自學能力,強調知識運用的綜合性。
3.教學過程主要是“學生學”而不是“教師教”的過程。力圖改變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記的填鴨式教學過程。
4.突出技能和素質培養(yǎng)。把素質培養(yǎng)明確地列入教學目標,體現(xiàn)了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的特色要求。
5.考評方法獨特。單項記優(yōu),多項累加,以能力考核為中心,注重素質,既全面、又真實。學生成績的確定依據(jù)是“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和“任務完成后所獲得地成果”。在過程中評價素質,以學習成果為依據(jù)評定技能。學生的成績是知識、技能、素質的綜合反映。
二、教學目標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能有效傳遞所要傳授的知識點,特別是在實踐性較強的教學中使用。它能高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培養(yǎng)學生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著積極的作用,對提高職業(yè)技術院校學生的職業(yè)素質能力、實際操作能力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具體實施
(一)教學程序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教學程序可概括為如下圖所示程序:
(二)設計原則
(1)實用性和知識性相結合
“任務”的目標要明確,在設計時,把認知目標分為三個層次:了解、理解、掌握。操作過程中則把目標分為初步學會、學會、熟練應用三個層次,能做到舉一反三。在教學中,教師對知識講解、演示后,關鍵的是要讓學生動手實踐,這樣學生才能在實踐中掌握方法。所以,在設計“任務”時一定要注意“任務”的可操作性。
(2)趣味性與成就感相統(tǒng)一
每個“任務”的知識點不宜過多,一般不能多于兩個以上的重點、難點,否則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每個“任務”應當充分發(fā)揮生動直觀的形象有效激發(fā)學生聯(lián)想、判斷,這樣學生才會因完成一個“有味道的任務”產生成功的自豪感,進而才會有興趣繼續(xù)做下一個“任務”。
(3)漸進階梯性
“任務”在設計時應當考慮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年齡、興趣等特點,由淺入深、化繁為簡、由點及面,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對新的知識點或有難度的任務,教師要先進行示范、講解,并給出詳盡的操作步驟,這樣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才能實現(xiàn)自主學習、操作。
四、任務驅動的教學案例
譬如,在項目“紡織品測色”中,首先對學生們提出如果我想知道一個織物的顏色和客戶交付的顏色之間的差異,就必須對目標進行測色,那么如何進行測色?它牽扯到哪些步驟?知識點?學生們在未學習之前能夠對顏色之間的差異定性描述,但如何把它轉換為數(shù)字語言?需要借助什么樣的工具得以實現(xiàn)?就需要對任務進行分解,它包括“1織物色差的計算與測量”、“2同色異譜顏色及其評價”、“3織物白度的評定”,在每一個子任務中又有相關的“任務導入”、“任務分析”、“相關知識鏈接”、“任務實施”,每一個步驟都是對前面所學知識點的回顧和鞏固,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生們分組(一般3~4人/組)進行,每一個同學都有具體的工作任務,學生可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去接收、消化所學習的新知識,大家共同完成。這個階段是學生由不會到會、由初識到熟練掌握的階段,也是學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發(fā)揮各種能力的階段,學生們在這期間發(fā)現(xiàn)的問題會在后面的交流討論期中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再由教師對其查漏補缺,講解一些共同的難點和重點,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引入企業(yè)實際生產案例讓學生練習,達到知識的延伸和拓展,例如由顏色的測定引申出染整加工的質量管理和控制問題等等。
五、教學效果
1.減輕了教師勞動強度
任務驅動教學法倡導精講與引導,鼓勵學生動手實踐,減輕了教師的體力勞動強度。
2.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講的多,學生聽不懂,又很被動,自然就沒有興趣,任務驅動教學法通過教師提出引導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解決,每堂課都有收獲。做得好的當堂表揚,不能完成任務的后進生給以鼓勵,這樣就會使學生學習的興趣越來越高。
3.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
由于課堂上有明確的學習和訓練任務,每個學生都必須動腦、動手,一方面學生可以互相討論,另一方面,也方便教師個別指導,因人施教。
4.突出了團隊合作精神
任務驅動教學法中的“任務”具有一定的綜合性,有些任務并非學生能夠獨自完成,而需要與他人交流、溝通、分工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在現(xiàn)代社會,絕大部分的工作都需要通過團隊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對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非常必要。
5.達成了課程教學目標
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的目標是以技術應用能力和素質培養(yǎng)為主線,即突出技術應用能力,知識、能力、素質三者協(xié)調發(fā)展,核心是提高素質。任務驅動法最有效的實現(xiàn)了這個目標。
總之,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是圍繞如何完成這個具體的任務進行,實現(xiàn)符合CAD系統(tǒng)的層次性和實用性。利用教學目標拉動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知識的轉換并將教學目標貫穿于任務的始終。它為我們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層深入、逐步求精的學習途徑,便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好CAD的知識和技能。教師教學思路清晰,學生學習目的明確,更容易掌握學習內容。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趣味性和實用性,這些都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習的過程,能夠把枯燥乏味的知識和技能學習變成活生生的具體任務的解決方案,能夠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極大地發(fā)展了學生的個性,順應了素質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宋秀芬.印染CAD/CAM[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
[2] 楊曉紅.測色配色應用技術[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0.
[3] 姜大源. 職業(yè)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4] 沈道云.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Photoshop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yè)教育版研究, 2006(12):90,91.
[5] 馬香萍.“任務驅動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6(10):103,104.
關鍵詞: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建設;實踐與教學
中國東盟十國包括東南亞泰國、越南、緬甸、柬埔寨、老撾、印度尼西亞、文萊、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東盟藝術一直是中國藝術研究的一個重要點,作為與東盟國家有著密切的經(jīng)濟文化往來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舉辦的東盟文化博覽會促進了中國與東盟的經(jīng)濟、文化、藝術交流,使東盟藝術在中國得到了較好的傳播。東盟十國中,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qū)都有其極具地方特色的舞蹈素材、舞蹈民俗、舞蹈風格特征,將東盟十國舞蹈文化進行相關研究,打造特色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是神秘的東方宗教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一、東盟舞蹈國內研究現(xiàn)狀
(一)與東盟藝術相關的一些期刊
廣西師范大學蔡昌卓教授著有《東盟教育》一書,從東盟各個國家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制度出發(fā),把東盟教育理念進行了相關研究。
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黃小明教授編著的《東盟文化研究叢書:東盟藝術》一書中詳細介紹了東盟十國的文化地理環(huán)境;民族構成、歷史源流及其分布;經(jīng)濟模式與傳統(tǒng)音樂文化;舞蹈概況;宮廷與民間舞蹈;舞蹈特征及風格;美術、繪畫和雕塑等相關東盟文化,為中國了解東盟文化藝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廣西大學紀可、陽國亮編著的《中國·東盟民族習俗比較研究》一書,從東盟民族習俗方面出發(fā)進行相關論述。
(二)東盟舞蹈藝術有關的論文
馮雙白教授于2006年中國文化報中發(fā)表《和平發(fā)展的歷史見證——記《2006中國—東盟舞蹈論壇南寧聯(lián)合聲明》的誕生與簽訂》一文,提出中國東盟文化交流的主題。農春雀、李躍飛《芒種》2012年第8期《中國與東盟舞蹈的“佛性”審美體現(xiàn)》,蔣玲于《藝術教育》2011年第5期《用舞蹈架起中國—東盟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梁》提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的交往,促進了印度文化、宗教文化的傳播以及不同藝術類型之間的相互影響滲透。
由此可見,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蹈研究在高校中的研究是較為薄弱的,如果能夠打破傳統(tǒng)舞蹈教育模式,提出具有高校地方特色化舞蹈教育模式,緊抓與東盟國家臨近的地理優(yōu)勢,挖掘相關的舞蹈專業(yè)素材,提煉舞蹈動作元素,編排東盟代表性民間舞組合,讓東盟舞蹈走進高校課堂,是有效促進地方特色化教學與東盟文化交流的有效手段。
二、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建設的創(chuàng)新之處
(一)教學內容新穎性
目前各大高校舞蹈學專業(yè)中,外國代表性民間舞課程一般以歐洲各個國家民族舞蹈為主,授課內容大多為波洛涅茲舞、波爾卡舞、瑪祖卡舞、俄羅斯民間舞、西班牙民間舞的基本姿態(tài)、基本手位、基本步伐以及基本舞蹈組合等為主,對于其他國家民間舞并無相關課程內容設置。經(jīng)過調查了解和掌握的情況來看,大多數(shù)普通高等院校舞蹈學專業(yè)學生除了掌握所開設的歐洲代表性民間舞蹈之外,對于其他國家民族舞蹈的了解相對較少。
東盟外國代表性舞蹈課程目前沒有一套系統(tǒng)的舞蹈教學模式以及舞蹈教材,如何讓舞蹈學專業(yè)的學生掌握具有東南亞十國地方性特色的民俗音樂與民俗舞蹈相結合,將東盟舞蹈文化融入到課程實踐性舞蹈教學中,讓地方性特色舞蹈文化服務于地方是可行的。
(二)教學目標實用性
為了使實用性教學更好地服務于地方性,推進外國民族舞蹈的傳承與發(fā)展,我們提出了“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設置,這是非常有助于研究東南亞十國民俗舞蹈文化的一個工作。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的音樂與舞蹈的素材,都需要我們去挖掘并且將之融入課堂教學中。包括開設泰國、越南等東盟舞蹈教學,將兩國典型原生態(tài)民俗舞蹈添加到課程內容中,打造特色舞蹈專業(yè),目的在于讓民俗舞蹈文化更好地服務于當?shù)氐钠髽I(yè)、旅游業(yè)、社區(qū)等社會的團體,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對民族文化的重視以及傳承,從而提高學生就業(yè)率,充分地挖掘東盟十國的原生態(tài)民俗舞蹈文化,推進東盟民俗舞蹈文化的教育,開展實踐性舞蹈教學,結合當?shù)氐拿袼孜璧肝幕_設實用性課程。
(三)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性
1.提高實踐型、應用型、服務于地方經(jīng)濟文化、旅游文化等相關藝術單位的人才培養(yǎng)需要。
廣西與東盟進行相關的舞蹈文化交流,能夠促進文化地理環(huán)境;民族構成、歷史源流及其分布;經(jīng)濟模式與傳統(tǒng)音樂文化;舞蹈概況;宮廷與民間舞蹈;舞蹈特征及風格;為中國了解東盟文化藝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區(qū)域性、地域性民俗舞蹈文化傳承以及實踐型、應用型專業(yè)舞蹈人才的培養(yǎng)。
定期深入泰國、越南等東盟國家進行實地調研與相關理論研究,進行民間音樂、民間舞蹈調研,搜集并整理該國家各個地區(qū)相關的民族舞蹈文化,提煉民族舞蹈元素,結合地方性特色,進行舞蹈編導與創(chuàng)作,打造適用性東盟代表性民間舞教材與教學法,將該教材用于舞蹈學專業(yè)外國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實踐性教學中,運用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力圖建立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地方特色舞蹈教育實踐性舞蹈教學模式。該課程實踐與研究將為我國研究東盟民俗舞蹈文化研究提供嶄新的數(shù)據(jù)、資料和客觀的事實依據(jù),同時為高等院校舞蹈專業(yè)教育提出良好的建議,推進東盟舞蹈文化在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實施,促進舞蹈專業(yè)發(fā)展以及廣西高校開設地方特色教育的目標實現(xiàn)。
三、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實踐與研究
(一)教學目標
1.以泰國、越南兩國代表性民間舞為主要研究對象,開展具有實踐性的東盟代表性民間舞教學改革實驗,探索廣西地區(qū)東盟舞蹈文化教育改革之路以及實施措施。
2.改變當前漓江學院舞蹈學專業(yè)傳統(tǒng)課程設置,打造特色精品課程,改變與創(chuàng)新授課方式,在外國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內容中加入泰國、越南等東盟代表性民間舞組合與作品。
3.將廣西民間舞與東盟民間舞進行對比研究,促進地域性文化交流。
(二)教學內容
1.《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內容教材的建設。
包括泰國、越南代表性民間舞舞蹈風格、動作元素、舞蹈文化等。
2.《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教學設計。
包括搜集并整理泰國與越南所分布的各個國家與地區(qū)的民族音樂材料、民族舞蹈材料,課程設置增添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主要以泰國、越南兩國民間舞為主要授課內容。
3.《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舞蹈文化理論研究。
包括教材的編寫、精品課程的建設、教學理念的改革、教學措施的增加、教學方法的突破、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等。
(三)教學理念
首先,研究主要根據(jù)目前外國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在各高校的教學實施情況調研,從而探索如何挖掘東盟十國的民族音樂以及民族舞蹈,將實地采風與國外民間調研活動中所了解的音樂、舞蹈素材融入高校課程設置和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究實踐性舞蹈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實用性課程設置。
其次,收集泰國、越南等東盟國家民族音樂以及舞蹈語匯,對東盟十國進行舞蹈教材編寫,編排東盟各國的舞蹈教學組合,舞蹈劇目以及舞蹈小品,打造東盟代表性民間舞特色精品課程,為培養(yǎng)實用型專業(yè)人才走出一條新型道路,使各個國家的的民族舞蹈藝術深入到各高校的課堂教學中。
堅持地方性特色,以區(qū)域性民俗特點出發(fā),用實踐性教學貫穿地方性特色,區(qū)域性特色,從地區(qū)實際出發(fā),推進地方特色的民俗音樂舞蹈文化發(fā)展。
第一,注重學科內容的地域性、真實性、實踐性等教育方針政策。
第二,改善高校音樂、舞蹈教育的現(xiàn)狀,把更加豐富多彩的外國民俗音樂舞蹈文化融入課堂,彌補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一些區(qū)域性音樂舞蹈教育的空白,促進高校舞蹈專業(yè)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
第三,對于東盟國家地域性舞蹈文化交流與傳承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四、東盟舞蹈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
(一)區(qū)域性文化傳承
實地調查研究泰國、越南兩個國家的分布區(qū)域、民族構成、歷史源流、經(jīng)濟模式、傳統(tǒng)音樂文化、各國舞蹈概況、宮廷舞蹈、民間舞蹈、舞蹈特征及風格,以及搜集相關音樂舞蹈素材,進行圖片、視頻的拍攝,搜集相關并且整理一套適用于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教學的資料。將整理出來的東盟音樂舞蹈文化素材運用到高校舞蹈學專業(yè)的外國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學習中,開設實踐性東盟舞蹈教學課程,進行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改革,使廣西特色東盟舞蹈文化走進高校課堂,將優(yōu)秀的舞蹈作品到廣西各地旅游景區(qū)、文化社區(qū)、企業(yè)等團體進行展演,與其它國家進行民俗舞蹈文化交流,研究并撰寫東盟十國舞蹈文化與東盟實踐性舞蹈教學的新課程設置以及課程教學內容,提高高校課程設置改革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二)特色化文化傳承
東盟舞蹈文化包含佛教文化、印度文化等宗教、禮儀文化,圖騰崇拜、自然崇拜等原始的宗教舞蹈深深的植根于東盟傳統(tǒng)文化中,這是特有的東方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例如:泰國代表性民間分為南部與北部舞蹈,宮廷舞劇、民間舞劇是泰國舞蹈的主要組成部分,其舞蹈形式與佛教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大多數(shù)舞蹈素材以及編導靈感來源于宗教文化。印尼舞蹈主要以巴厘舞、巴東舞、爪哇舞、面具舞、交誼舞為主,其中巴厘島和爪哇島的舞蹈深受印度文化影響,舞蹈素材以印度民族文化為主要內容。
因此,東盟十國的舞蹈文化史特色化的文化傳承,佛教特色文化與印度特色文化等課程內容的設置,對東方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播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金秋.外國舞蹈文化史略[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于平.關于籌建“東方舞蹈”專業(yè)的若干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1997(2).
[3]蔣玲.用舞蹈架起中國—東盟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梁[J].藝術教育,2011(5).
關鍵詞:任務驅動 教學法 實踐研究
中等職業(yè)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技能、就業(yè)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職業(yè)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職業(yè)技能,增強學生在職場的競爭能力。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內涵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以“任務驅動”為主要形式,以學習任務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師通過對學習任務的細化、示范和操作,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學生通過完成學習任務各環(huán)節(jié),獲得知識的鞏固與實踐能力的提升,同時能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自我評價,是一種具有“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基本特征的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教學法摒棄了單純的從知識傳授為方式的教學,走向以問題解決、任務完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在教學中只起到組織、引導、促進、控制和咨詢的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求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任務驅動法指導下,理論應用與實踐操作同步。針對所需解決的問題,學生通過探究式、主動式和合作式學習,利用自有或共有知識,在實踐中學習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任務活動過程中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學習由被迫演變?yōu)閷W生的內在需要。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踐應用
配送作業(yè)實務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學科。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接受能力,將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知識融于任務之中,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1.設計工作任務
設計任務要求以能力為目標,以學定教,將每一項任務分為:設計任務,制定方案,方案實施,檢查和評價四個階段完成,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考慮周全、保證任務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盡量覆蓋預定教學目標的各個知識點,形成一個循序漸進、種類多樣的任務體系,實現(xiàn)知識和能力的雙重教學目標。經(jīng)過分析,我們把配送作業(yè)實務課程按照配送作業(yè)的環(huán)節(jié),設置成不同的工作任務(表1)。
2.制定工作任務方案
依據(jù)課程大綱要求和學生所具備的知識水平,針對不同階段的教學內容和技能要求,制定能涵蓋相關知識點的工作任務方案。通過任務之間的知識遞增、內容互補、難度和全面性的不斷提高,課程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在不同任務的應用中得到鞏固和提高。在實際教學中,學生能在真實的工作任務情境下學習新知識,探索新技能。這里我們以揀貨工作環(huán)節(jié)中的即摘即播揀貨作業(yè)為例,制訂出即摘即播揀貨作業(yè)工作任務方案。
(1)工作任務名稱:即摘即播揀貨作業(yè)。
(2)工作任務內容:根據(jù)所學揀貨專業(yè)知識和相關訂單資料,填制揀貨單,并完成揀貨作業(yè),最后將揀取的貨物合理堆放在指定理貨區(qū)。
(3)工作任務使用物品/單據(jù):模擬貨物,小組工作任務書,訂單資料,空白揀貨單。
(4)工作任務要求。
①正確選擇揀取方法(20分)。
②揀貨單填寫制作正確、完整,每錯一處扣2分,扣完即止(45分)。
③將揀取的貨物合理堆放在理貨區(qū)域(20分)。
④實訓小組成員分工合作,積極參與,認真完成任務,具有團隊精神(15分)。
(5)工作任務步驟。
①建立小組:5~6人/組,并確定小組長(1分鐘)。
②小組接受實訓任務(5分鐘)。
③小組討論并制訂工作計劃(15分鐘)。
④小組按要求填制揀貨單(10分鐘)。
⑤小組按要求揀取出貨物(20分鐘)。
⑥小組按要求將揀取貨物合理堆放在理貨區(qū)(8分鐘)。
⑦小組討論并填寫工作總結(10分鐘)。
3.任務實施
制定每一個工作任務的方案后,按照課程計劃實施工作任務,實施任務是任務驅動教學的核心。在任務實施前需作好充分的準備,需要提前準備相關的設施、設備、物品和單據(jù),避免因為準備不足而影響工作任務的實施。
任務下發(fā)后,學生以小組形式來實施任務。每組選出一個組長,主要負責具體組員的工作組織、分配和協(xié)調等。首先,根據(jù)工作目標,通過小組討論研究,制定本組的實施方案,做到目標細化、責任到位;其次,分配角色和任務,如分配訂單處理、確定揀貨方法、摘取式揀選、播種式揀選、理貨、復核等工作的角色和任務,做到人人有崗位、人人有任務;最后,按照實施方案和要求完成工作任務。
在小組進行任務實施工作的同時,教師應不斷巡視進行指導和管理,及時檢查各小組的工作情況和進度,針對在任務實施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指導,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同時,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在工作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方法也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學生產生滿足感和成就感。通過完成任務,提高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達到了學生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教學目標。
4.任務評價
教師的總結與評價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課堂表現(xiàn),適當、及時、激勵性地給學生評價。
教師對學生評價要客觀、科學,評價要采用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個人評價和小組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評價的內容應包括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自主學習能力、協(xié)作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四個方面。不僅要展示和評價每個學生或小組任務完成的結果,還要評價學生個人或小組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學習主動性、討論問題積極性、與他人合作態(tài)度和方法等方面的表現(xiàn)。在團隊協(xié)作學習中,要把小組整體評價和成員個人評價相結合。對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團結協(xié)作好、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小組進行表揚,對沒有認真進行合作學習、任務完成得不理想的小組提出改正和希望。而個人評價則可采用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評價當中,以保證評價的公正性、客觀性。
三、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效果研究
2014年9月,我們嘗試了在14春物流管理A班和B班進行兩種教學方法的對比教學。A班為實驗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B班為對照班,則采用傳統(tǒng)“講授法”教學法。兩個班級都由筆者授課,除了教學方法不同,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完全相同。
1.兩種教學方法的對比
實驗班采用“任務驅動法”教學,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5~6人,以組長為核心,小組成員合作完成任務。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負責答疑和指導,解決任務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對照班則采用傳統(tǒng)“講授法”教學,除了沒有布置課程任務外,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如觀看配送中心作業(yè)視頻、展示作業(yè)設備模型等,均與實驗班相同。此外,為提高教學質量,在課堂教學中還引入“啟發(fā)式”教學等手段,以提高課堂上的互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由于人們對“講授法”的探討已足夠深入,在此不再贅述。
2.教學結果量化分析
到學期期末,使用自編調查問卷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問卷調查,對學生在學習趣、學習態(tài)度和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橫向差異的顯著性檢驗和分析(表2)。
通過學生問卷調查,對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結果表明,A班(實驗班)和B班(對照班)的學習主動性和動手操作意愿兩個比較項目的數(shù)值相差無己,無明顯差異,前者證明了職校學生普遍學習主動性差的特點,但后者則證明了職校學生喜歡動手操作的特點。
數(shù)據(jù)結果表明,A班與B班的學生對配送作業(yè)實務課的學習興趣有明差異。A班學生對配送作業(yè)實務課學習明顯感興趣的占52.1%,而B班只占30.6%,說明A班學生對配送作業(yè)實務課學習有更大興趣,而同時A班對配送作業(yè)實務課學習沒有興趣的學生也比B班少很多。
在課堂上,學生上課明確能聽懂的A班占47.9%,而B班占26.5%;在課后A班有45.8%的學生明確表示收獲大,B班只有22.4%。A班較B班好,差異顯著。
實驗結果表明,在職校配送作業(yè)實務課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專業(yè)技能水平,從而大大增加學生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教學效果明顯。
四、小結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改變了傳統(tǒng)的被動教學模式,讓學生變成教學的主體,讓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吸收知識;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學到理論知識,提高實際操作技能,還可以提升團隊合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與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因此,在職業(yè)教育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以 “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教學模式,是各類實踐性和操作性較強課程教學的重要模式。
參考文獻:
[1]錢曉菩,馬玉娟.試論任務驅動教學法[J].中國電化教育,2008(9).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含義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是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直接講解教學內容,而是把教學內容分解到精心設計的一系列“任務”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和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xié)作的學習,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通過任務的完成來實現(xiàn)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從而掌握新知識。
二、“任務驅動”的分類
“任務驅動”大致分為四類:本能驅動、成果驅動、情感驅動、生活驅動。
1.本能驅動
以學生角度出發(fā),抓住他們愛玩、好奇心強的特點,從一些娛樂(如游戲、動畫、智力競賽等)方面入手,這是一種最直接的驅動方式。
2.成果驅動
通過展示優(yōu)秀作品,使學生對作品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從而吸引學生完成作品。
3.情感驅動
以某種情感感染學生,讓其在心理上對某種事情、問題產生興趣和意愿,主動用不同形式來組織手中的信息資源,用以表達思想。
4.生活驅動
圍繞生活(學習)所需技能進行任務驅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三、教師應該如何設計任務
設計任務要考慮趣味性、擴展性、可操作性;結合信息技術學科內容的知識結構,充分研究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根據(jù)總目標,結合所學內容,分層次、分階段、分課時地設計教學任務。
“任務驅動”教學法關鍵在于“任務”的設計和編排,只有“任務”明確、編排合理,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四、“任務驅動”教學實施的主要步驟及方法
1.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任務
創(chuàng)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帶著真實任務進入學習。在情境的作用下,激發(fā)學生聯(lián)想,喚起已有知識經(jīng)驗,從而快速接受新知識、技能的學習。
分析課程目標、學生基礎與興趣,提出一個能夠應用教學目標才能完成的任務。
2.確定(分析)任務
通過啟發(fā)或幫助,讓學生對任務進行分析,產生一系列子任務,并找出哪些地方需要應用已有技術,哪些需要學習新技術,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從而激發(fā)學習新知的積極性,有助于形成解決問題的正確思維、學習方式。
3.完成任務
通過師生、生生的引導、交流,最后解決問題。在任務的完成階段,教師作為一個幫助者和指導者,多給學生鼓勵,及時地為他們提供幫助,還要觀察學生,發(fā)現(xiàn)容易出錯的問題,特別是共性問題,及時給予指導,同時在學生完成任務之后也要對此類問題進行強調、講解,并由教師或學生直接示范,進行點撥,從而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4.交流與歸納(評價)
通過相互評價,提升學生對作品的評價能力,鼓勵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有特色的作品。總結完成任務的過程與方法,討論新技能的作用,促使學生反思,把學會的知識與技能內化。
五、設計任務時應注意的問題
1.任務要現(xiàn)實有趣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信息技術課要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因此,我們要以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物為素材向學生提出任務,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主動積極地完成任務,提高其學習效果。
2.任務要有事可做
《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當學生明確任務后,就應該在教師的指引下,或通過同學之間討論,或自己探索來完成具體的事情。而提出的問題應該有實質性的內容,而不是讓學生感到無事可做,或者由教師自導自演,這樣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也違背了信息技術教育的初衷。
3.任務要有果可評
評價是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有效途徑,可以為教師設置下一任務提供依據(jù)。
4.任務要具有情境性
設置讓學生在密切系學習、生活經(jīng)驗和社會實際的情境中完成有意義的任務,讓學生感興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六、關于“任務驅動”的思考――任務的界定
【關鍵詞】移動學習藥物分析教學模式PBL教學法
移動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它是移動通信、網(wǎng)絡技術與教育的有機結合,移動學習平臺是指為學習者提供一個隨時隨地的互動式電子教學環(huán)境。據(jù)統(tǒng)計,目前在校大學生手機使用率在99%以上,基于大學生對移動設備的普遍使用,我們構建移動學習平臺,并將其應用于藥物分析理論及實驗教學過程中。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以問題為導向,強調先問題、后內容,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而教師起引導作用。PBL教學理念由美國神經(jīng)病學教授Barrows于1969年首創(chuàng),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流行的教學方法[1]。藥物分析是藥學類專業(yè)的必修課,是一門綜合性強的應用學科,課程內容龐雜、知識量大[2,3]。為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加強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探索符合學科特點的新教學方式和方法,我們嘗試在《藥物分析》中對實用性較強的章節(jié)引入基于移動學習的PBL教學法,通過問題情境,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課堂討論。本文就PBL教學法的實施過程、教學效果以及手機移動學習平臺的應用等進行探討,結合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展開思考。
一、PBL教學實施過程
(一)課前設計
課前設計即課前準備工作,是PBL教學法能否順利實施的基礎和前提。
1.教師的準備工作。教師查閱PBL資料,參加PBL教師培訓以及PBL公開課等。組織集體備課,討論教學內容,設計PBL教學案例、撰寫教案等。
2.學生培訓及分組。授課對象為藥學類專業(yè)大三學生,學生之前未接觸過PBL教學法,因此在實施前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培訓。利用學校天空網(wǎng)絡教室平臺,將收集、整理的PBL資料到該平臺讓學生進行移動學習,使得學生對PBL教學有所認識。并且以班級為單位,每班按照學生學號順序分3組,7-12人/組。
(二)布置問題
根據(jù)教學大綱,針對重點、難點,設計問題,到學校天空網(wǎng)絡教室。要求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移動學習,梳理主要知識點。自學時間要求是課堂討論前1-2周。
(三)課堂討論
PBL課堂討論時,學生是主體,老師90%的時間退居幕后,起引導作用,討論時由各小組長負責組織、協(xié)調,由書記員負責記錄討論、情況、問題等。各小組進行組內討論,每班3組同時進行,各小組組之間還有交叉討論,討論內容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針對該章主要知識點進行討論、歸納,各小組之間還進行交叉討論,隨后利用手機移動學習平臺進行課堂測試。第二階段,現(xiàn)場給出藥物分析相關的實際案例,讓學生展開深入討論,問題可能涉及面更廣。討論期間可現(xiàn)場查閱資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
(四)全班交流
結合案例討論情況,進行整理歸納,明確結論,組織全班進行匯報交流,闡述觀點和結論。各組匯報時,另外兩組需積極參與,進行點評,可提出不同觀點、進一步展開討論。教師做適當引導,總結。
二、學生的評價與反饋
調查學生對此次PBL教學內容的滿意度,要求學生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并給出反饋意見。調查顯示94%的學生表示滿意此次PBL教學內容,90%的學生愿意繼續(xù)開展PBL教學討論課,從教學效果方面,有62%的學生認為真正達到自主學習,效果顯著,課堂生動。
三、手機移動學習平臺的應用
充分利用學校的無線網(wǎng)絡資源、智能手機天空網(wǎng)絡教師,建立藥物分析的移動學習平臺,讓學生實現(xiàn)隨時隨地的移動學習。利用手機移動學習平臺,完成了對學生的PBL教學前培訓、分組,實現(xiàn)了學生的課前自學、課堂測試、課后反饋。根據(jù)學生登陸移動學習平臺的記錄,建立了學生的形成性評價,考核學生的平時成績。
四、教學體會與思考
(一)基于教學效果方面的體會
PBL教學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特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但討論小組的學生人數(shù)過多會影響教學效果,建議學校有更多資源、更高成本的投入。
(二)基于移動學習方式應用的思考
本次PBL教學的實施突出了手機移動學習方式的應用。在此基礎上,我們計劃將進一步完善手機移動學習平臺,豐富學習資料和制作學習視頻,考慮結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開展實驗教學。比如在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上構建了藥物分析實驗課程網(wǎng)絡多媒體教學模式,包括教學資源、儀器設備、互動空間、實驗預習、實驗報告等模塊,內容以文字材料、圖片和實驗演示視頻為主,學生則可以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進行個性化的學習。
參考文獻
[1]方洪壯,孫長海,任恒鑫等.藥物分析理論課教學中PBL教學法的嘗試[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06,29(1).
[2]苑廣信,朱國巍,杜培革,等.PBL結合傳統(tǒng)教學法在藥物分析教學中的應用[J].成都醫(yī)學院學報,20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