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學歷史的方法范文

學歷史的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歷史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歷史的方法

第1篇:學歷史的方法范文

直觀的感覺和深入的調(diào)查研究向我們表明一個事實:長期以來,我國廣大中學生基本上都是以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歷史的。這種學習方式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正因為如此,新一輪歷史課程改革把變革歷史學習方式作為主要目標之一,也正因為如此,川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下冊也將有利于轉(zhuǎn)變學生歷史學習方式作為一個重要原則。從目前的情況看,這兩冊教材的確為學生轉(zhuǎn)變歷史學習方式提供比較充分的條件。然而要真正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轉(zhuǎn)變,還需教師和學生都作出艱苦的努力。下面我就如何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下冊教學中,實現(xiàn)學生歷史學習方式轉(zhuǎn)變問題談一下看法。

一、引導學生主動接受歷史教育

從知識的來源看,學習可分為接受學習和發(fā)現(xiàn)學習兩大類型。接受學習在兒童、少年和青年(尤其是在校學生)的學習中占重要地位。接受前人積累的知識、接受間接知識、接受書本知識是他們的重要任務。在各科的學習中,接受學習對于歷史學科學習的重要性,相對突出,歷史難以“目睹”,難以“發(fā)現(xiàn)”,接受前人的記載和老師的講述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式。否定接受學習的觀點是錯誤的。這種觀點會把歷史教育引入誤區(qū)。但是,接受學習可分被動接受學習和主動接受學習兩種類型。我們倡導的是主動接受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學習。

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接受學習?

(一)形成主動接受的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主動接受的動力首先來自興趣。沒有興趣的接受往往是被動的,一旦有了興趣,接受就會主動起來。新教材中的導語、“小字”部分、“史海拾貝”,以及豐富的插圖,多樣化的活動,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除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激發(fā)學生興趣外,還可根據(jù)自己的特點或特長、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多種方式方法激發(fā)學生興趣,并使其興趣長期保持下去。

僅有興趣是不夠的。主動接受的更大的、更持久的動力來自對歷史學習的意義的認識。因此,要讓學生認識到、感受體驗到學習歷史是“有用”的。學習歷史可以豐富知識,活躍思維,啟迪智慧,更深刻地認識現(xiàn)實,把握未來。學生的感受一般是發(fā)生于細處,如通過中國古代史的學習,知道了很多成語的來源,他們會感到學習歷史對學習語文大有好處。又如用所學歷史知識,去評價一部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分析該作品是正說、戲說歷史,還是亂編,他們會感到,學不學歷史的確是不一樣。因此,教學中應從細處著手,大處著眼,提高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認識。

對歷史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對歷史學習意義的正確認識相結(jié)合,主動接受學習就有了不竭的動力。

(二) 保持主動接受的狀態(tài)

主動接受學習要求學習者接受知識和培養(yǎng)接受能力時保持主動、積極、能動的狀態(tài),注意力集中,認真聽講,積極思考,主動回答問題,主動與老師和同學討論爭辯。從教師的角度講,講述必須有吸引力,要善于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同時,還要注意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是有時間限制的,不可能40分鐘內(nèi)都高度集中。因此,要把一節(jié)課分為兩三個或三四個時段,教學要有張有弛,要抓住開始、、總結(jié)三個關鍵時刻,讓學生始終保持主動積極的接受態(tài)度。

(三) 從心理層次上實現(xiàn)主動接受

區(qū)別被動接受和主動接受主要是在心理層次上。如果按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圖示理論來解釋,被動接受過程是消極的記憶或背誦老師灌注的“圖示”的過程,而主動接受過程是學生自己在“前圖示”的基礎上主動自覺地構(gòu)建新的“圖示”的過程。比如講中國境內(nèi)的早期人類,老師要求學生記住如下圖示“猿猿人人”,學生通過背誦記住了這一圖示,這就是被動接受。而主動接受則不同,他的學習過程是:

1.當老師介紹元謀人、北京人體質(zhì)特征時,學生主動與自己腦中小學階段已形成的前圖示“猿人”相聯(lián)系。

2.學生對“前圖示”進行充實和改造。如思考元謀人、北京人在“猿人”這一圖示中是什么位置?什么概念可揭示出他們的本質(zhì)特征?

3.通過主動的努力,形成新圖示A:“猿元謀人、北京人人”,或形成新圖示B:“猿猿人現(xiàn)代人”或形成新圖示C:“猿古猿猿人人”。

類似的例子可以舉出很多,如學生通過《三國演義》以及三國題材的影視作品等,頭腦中已形成關于曹操、諸葛亮的“前圖示”,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課時,他們?nèi)绻麑⒔滩暮屠蠋熖峁┑氖妨?,主動與自己的“前圖示”進行聯(lián)系,并對其進行充實或改造、順應或同化,最后形成關于曹操、諸葛亮的新“圖示”,這個過程就是典型的主動接受學習過程。

以上所舉例子,均屬知識的接受,除知識外,能力、方法、以及感情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同樣也應引導學生主動接受。

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與接受學習相對應的是發(fā)現(xiàn)學習。實際上,無論是杰出科學家,還是學前兒童,都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都在進行發(fā)現(xiàn)學習。因此,發(fā)現(xiàn)學習有很多類型。目前我國廣泛提倡的是探究式學習或研究性學習實質(zhì)上是中小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的基本方式。在新一輪歷史課程改革中,在使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下冊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以促進歷史學習方式的變革。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下冊為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創(chuàng)造了諸多條件,這是新教材與傳統(tǒng)教材質(zhì)的差別之一。這些條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歷史學習活動的安排及其相關建議的提出。從一定意義上說,組織和開展好歷史學習活動是進行探究式學習的核心和關鍵。

七年級歷史教材的活動安排在輔欄和“學習與探究”之中,除此之外還有七個“主題活動”,按規(guī)模可分為以下三類:

小型活動:如讀、寫、說、議、練(測評)等。

中型活動:如討論、辯論、制作等。

大型活動:各主題活動基本上屬此類,其特點是綜合性、實踐性強,涉及人多(全班乃至年級),準備時間和活動時間較長(不僅課內(nèi),還要占有課外時間)。

對于教材安排的活動,一般說來,教師都應發(fā)動組織和安排學生去搞。當然,教材的安排意見是指導性意見,教師可按教材的精神安排其他活動以代替之,但絕對不應輕易取消活動。活動需要一定的條件,教材安排活動時,對此是有考慮的,如歷史考察活動,教材已作了這樣的建議:按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國家、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依次選擇考擦對象。一般來說,級別越高,價值越大,不得已則可求其次。教材還指出,如學校所在地缺乏考察對象,則可利用某一歷史遺址或名勝古跡的照片、圖片或音像資料進行“模擬考察”。這樣一來,可以說任何學校都可以找到考察對象。

活動需要動手動腦動口,有些活動還要動腳,即走出學校到社會上去調(diào)查和走訪。但其關鍵是動腦,也就是任何活動的核心都是思維的活動?;顒拥哪康氖桥囵B(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組織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從而獲得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這是活動的最高境界。當然,對于初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或創(chuàng)新,我們不能過高要求,只要是“新”于教材內(nèi)容、“新”于教師的講述和理解,應該說就有創(chuàng)造性。

歷史教師是歷史學習活動的指導者,但歷史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自己。在開展歷史學習活動過程中,一定要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尤其應發(fā)揮好以下一些同學的作用:一是歷史興趣小組同學的作用,讓他們參與多種活動的設計、主持、評比和總結(jié)工作。二是有某種特長的學生的作用,如書法、美術、音樂、詩歌、戲劇方面有特長的學生在相應的歷史學習活動中,都可發(fā)揮很好的作用。

對歷史學習活動要及時認真地總結(jié),建立起以表揚為主的激勵機制。對學生的每一點成績,尤其是閃爍著創(chuàng)造智慧的成績或成果要充分肯定。不能人為地劃分“優(yōu)生”和“差生”,很多其他學科考試成績平平的學生,在實踐性綜合性強的活動中,可能成為出色出眾的積極分子。老師的一句話一次表揚可能對學生產(chǎn)生深遠影響。

三、倡導新的學習方法應注意的問題

(一)將主動接受學習與探究式學習有機結(jié)合起來

上面我們將主動接受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亦即發(fā)現(xiàn)學習)分別作了說明,實際上二者不應分開,應將主動接受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結(jié)合起來。如學生在認真聽講、主動接受老師講解青銅器司母戊鼎時,同時就在想:什么是青鼎?它與一般的銅有什么不同?與紅銅、黃銅有什么不同?它是干什么用?司母戊鼎和很多寺廟中燒香用的鐵鼎怎么很相像?這實際上就是將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結(jié)合起來。又如進行歷史遺址或名勝古跡考察,是較典型的探究式學習,但學生的年齡小知識畢竟有限,需有人加以講解或指點。學生既聽別人或老師介紹,又自己加以考察,這也是將主動接受學習與探究式學習結(jié)合起來的一種表現(xiàn)。

(二)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要做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者,歷史教師自己首先必須進行研究性學習或研究,做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者。通過自己研究和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豐富了感受,積累了經(jīng)驗,就可以提高教學的水平質(zhì)量。就具體做法而言,要注意以下幾點:教師必須改變一講到底的灌注式教學方式,采取啟發(fā)教學,師生互動的方式進行教學。

第2篇:學歷史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歷史 教學活動 創(chuàng)新能力

中學歷史教學,雖然涉及的是歷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fā)展的重要意義。這是因為通過歷史教學,既可以使學生掌握歷史知識,了解人類的過去;又能夠促進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發(fā)展和歷史意識的生成,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使學生學會以全面、客觀、辨證、發(fā)展的眼光來認識人類社會。從這樣的意義上講,歷史教學活動和教學方法的基本理念,應該強調(diào)以下幾點:

1.歷史教學活動所追尋的是學生對歷史的建構(gòu)和認識,因此教學的整體目標應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能力為基礎,并把歷史思維能力視為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從而把歷史教學的基本模式由傳授知識的類型轉(zhuǎn)變?yōu)榘l(fā)展思維的類型。

2.歷史教學活動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學生的歷史學習活動,而這種活動不應該是對歷史知識進行機械記誦的模式,而應該是學生對歷史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的模式,側(cè)重于學生正確地建構(gòu)其心目中的歷史,使學生能夠識別各種對歷史的解釋,并提出他們自己的歷史解釋。

3.歷史教學活動的方法運用,主要是圍繞使學生對歷史的感受、了解和認識,側(cè)重于訓練學生掌握探究歷史的具體方法,尤其是透過師生對各種歷史資料的運用,培養(yǎng)學生在掌握證據(jù)的基礎上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

在當前,素質(zhì)教育觀念下的歷史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涉及到歷史教學的很多領域,諸如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學評估、教師培訓等等,每一個領域都可能會制約教學實際的創(chuàng)新。教師在教學中是起著主導作用的,是教學改革的生力軍。教師教學觀念的轉(zhuǎn)變,主要是通過教學方法的運用而體現(xiàn)出來的,而且教師可以用主要的精力,充分利用對教學實際的主動權來探尋教學方法的改進。

中學歷史教學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與以往不同的特點:

1.以思維訓練為核心。

歷史學習不應該是促成思想固化的過程。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講,歷史本身和歷史學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種僵化的模式中。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發(fā)散式的思維、復合式的思維,需要廣闊的、全面的、客觀的、辨證的、變化的、發(fā)展的視野,尤其是對歷史上因果關系的思考,是對人的思維水平的檢驗。學生學習歷史,像學習數(shù)學一樣,也是思維的訓練和強化,是思考的過程,是獲得思維成就的經(jīng)歷,是積累經(jīng)驗的機會。所以,任何教學方法都要以激話、調(diào)動、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為主,促動學生歷史思維的活躍發(fā)展。

2.以探究問題為目的。

沒有問題是談不上學習和研究的,有人曾說:正是問題才把只不過是小碎石的東西變成了歷史的證據(jù)。然而,以往的歷史教學往往是固定式的,對于學生來說,并沒有產(chǎn)生真正的探究性問題,或只有膚淺的問題,要不然就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如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重復)。歷史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于使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討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所有的教學方法都應該是為了探究問題而設計的,都要給學生機會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況,使學生去深入探討。

3.以學生參與為形式。

使學生參與教學,而且是積極、主動地參與,是使教學得以真正展開的關鍵性問題。只有讓學生投身其中,從做中學,才會激發(fā)動機,引起興趣;才能使學生思想活躍,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體驗到挫折感與成功感;才能看出學生的鑒別力、理解力、創(chuàng)造力;才能使學生多與教師、同學交流,建立親密的合作關系。因此,教學方法的設計和運用重在調(diào)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

4.以史料運用為條件。

人們認識歷史的前提是獲取承載歷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獲取史料的過程也是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的過程。在對歷史信息進行處理時,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和儲存,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學習歷史的本來意義,甚至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使學生對學歷史感到厭倦。所以,要改變歷史學習是對現(xiàn)成知識的記憶這種傳統(tǒng)的模式。教學方法的運用要使學習的過程與結(jié)果得以統(tǒng)一,而不是分離。我們提倡把學習歷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認識歷史,這就要訓練學生去掌握和理解歷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過對史料的匯集、整理、辨析、推論,把史料作為證據(jù),用以解決歷史的問題。所以,歷史教學方法的運用,是離不開對史料的運用的,尤其是學生對史料的運用。

5.以周密設計為準備。

任何教學方法的運用,都不是隨意的,甚至不是隨機的,都要有事先的準備和安排,有具體的目標,有明確的設計思想,體現(xiàn)出一定的教學觀念。方法的實施,是有步驟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教師以認真的和客觀的態(tài)度來對待。前蘇聯(lián)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優(yōu)化教學,在教學方法的問題上,他認為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學任務、教學內(nèi)容、教材難易程度、全班學生的程度、各種教學方法的效用和長短處、教師本人的特點和能力等,這些都需要進行認真的思考和計劃。

6.以教師引導為助動。

以往的歷史教學模式中,教師是唱主角戲的,好像教室這個舞臺是為教師搭建的?,F(xiàn)在我們倡導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但并不是說教師只是一名“場記”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師的作用更為重要,他要像導演一樣,要對教學進行引導、組織、控制,并隨時診斷教學,對教學活動進行調(diào)整。教師與學生的最基本的關系是教學上的朋友。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學活動中發(fā)揮應有的主導作用。

總之,在教學方法的問題上,我們特別強調(diào)要研究學生的學習歷史方法,注重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力圖使學生通過歷史教學,逐漸掌握開啟歷史之門的金鑰匙,成為能夠認識歷史的真正主人。

【參考文獻】

①《中學歷史新課程標準》第一部分 第四部分

第3篇:學歷史的方法范文

[提要]面對課改,引導學生已經(jīng)作為一種教學策略被越來越多的教師用于教學實踐中。自主探究教學法就是導引學生的自主學習以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gòu)的教學模式。自主學習不是讓每個學生各學各的,是要激發(fā)起全體同學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學習,并加強合作交流。教學的關鍵在于"教會學生會學"。就歷史學科來講,如何教會學生會學歷史,教給學生學歷史的方法是適應教育迅速發(fā)展的要求:怎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學會歷史?我們應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探討這些問題。 [關鍵詞]自主合作;探索;引導;發(fā)展;學會會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一、學習理論,認識"教會會學"的重要性(一)教會會學是現(xiàn)代教學論的新思想。"授之以漁"是我國古代教學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掌握學習則是現(xiàn)代教學理論的重要思想。從現(xiàn)代教學論來認識,"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如何掌握學習方法,才能讓學生終身源源不斷地汲取時代的"活水"。(二)"學會會學"是現(xiàn)代人的素質(zhì)標準。"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長期以來應試教育像條無形的繩緊緊捆綁著學生的手腳,"先生講,學生聽"使生在課堂內(nèi)外都沒有任何主動性,而學生自學的時間、環(huán)境和機會全部被剝奪,他們體驗不到獨立學習、工作的樂趣。世界進入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時期,新技術迅猛的發(fā)展,知識的總量在數(shù)年內(nèi)成倍增長,時代需要有更高的自學能力的人才,只有不斷更新知識,獲得新知識、新信息、新技術,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只有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才能不會成為"文盲",才能造就適應時代的新人。

(三)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會會學"的根本途徑。"我聽見了,就記住了;我看見了,就領會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充分說明了讓學生自己親自實踐的重要作用。所以,教會會學首要的問題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是運用舊知識去獨立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它包括閱讀能力、記憶能力、歸納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只有具備了自學能力才能符合時代的要求。在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中,首先必須樹立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要讓學生在教學中親自通過嘗試、探討來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其次要把學生在學習中的被動地位變?yōu)橹鲃拥匚?,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一個自由發(fā)展的空間。二、落實具體措施,揭示學習規(guī)律歷史學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各種歷史學習活動,從而獲得知識,形成歷史學習的能力手段。它由歷史學習內(nèi)容、學習技能、學習心理和學習習慣等方面的訓練方法所組成。而指導學法的主要方式是誘導滲透式,即重視學習過程,重視學生主動參與,堅持從教材出發(fā),在教給學生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加以誘導,以達到教法與學法同步發(fā)展。用誘導的方式指導學法,要掌握以下幾點:(一)緊扣教材,揭示學習規(guī)律。首先要教給學生學習掌握教材總的學習方法,進而教給學生一冊、一單元、一章、一節(jié)的方法。世界史中的國別史只要先教給學生掌握一個國家歷史的發(fā)展概況,了解其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其余的國家讓學生舉一反三就可以了。(二)注意過程,概括學法。教學的關鍵是引導學生參與合理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而對學習過程的指點就是幫助學生對學習對象逐步提高認識層次。從總體上看,對學習對象的認識,指導學生從感知、理解、應用幾個階段來學習。如:對整個的學習過程,可以給學生這樣歸納、指點:自讀預習--課堂理解--作業(yè)運用--復習歸納--自測考試;而對一節(jié)課一般可以從閱讀角度指點學習過程:粗讀了解大意與重點---精讀分析理解---再讀概括---總結(jié)運用;從教學內(nèi)容上指導學習:整個歷史發(fā)展的進程,要掌握知識構(gòu)圖,從目錄了解全冊內(nèi)容結(jié)構(gòu)網(wǎng)格,從綱、目知識去掌握一章、一節(jié)內(nèi)在聯(lián)系。而對于同一個問題來說,要指導解決具體過程和一般規(guī)律,絕不能簡單地告訴結(jié)論。總之,教師教的過程,就是向?qū)W生指點"學習步驟"的過程。(三)教師示范,展示學法。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疑難,思路受阻時,教師要做出示范,展示學法,以法獲知,供學生仿效。其實教師講課本身是一種學習方法的示范,通過教師的示范、指導、訓練,讓學生掌握幾種學習方法,再運用這些方法,先獲得課本知識,再獲得課外知識。教師還要向?qū)W生介紹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從簡單的模仿學習方法到高層次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梳理系統(tǒng)知識、抽象概括、邏輯推理等學習方法。所以教師的示范作法,除直接向?qū)W生現(xiàn)場演示自己的學習方法或具體介紹自己的學習操作外,還可以運用優(yōu)秀的教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向?qū)W生滲透科學的方法,把"教法"轉(zhuǎn)化為"學法",把教材轉(zhuǎn)變?yōu)?學材"。(四)培養(yǎng)能力,遷移學法。學習方法指導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即要使學生具有學習的技能技巧,其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本領,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去培養(yǎng):

1.組織能力:如制定學習計劃、組織課堂討論、編寫提綱與測試題等。2.獲得信息的能力:學習過程是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過程,在以課本順序?qū)W完歷史之后,以專題或國別史進行綜合學習,就是由厚到薄獲得知識的途徑。它還可劃分為單元,歸納問題的單元問題式;分析異同列表比較式;分析層次,形成網(wǎng)絡的網(wǎng)格串聯(lián)式以及以上幾種的混合式等。3.應用操作能力:教給學生識圖、繪圖本領,練習解題、應考答題等。智能活動的能力:記憶、理解、創(chuàng)新、質(zhì)疑等等。學會用所學知識開發(fā)新知識的能力。4.閱讀能力:加強讀書指導,教給學生精讀、略讀、通讀的本領。如提供自學提綱或自學思考題,引導學生自學,教給讀書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讀書習慣,要求學生讀書時手不離筆,做到畫重點、旁注、質(zhì)疑、整理筆記,不要只記知識或觀點,要史論統(tǒng)一,也可粗讀后再細讀,注意讀中示范,比較難懂的內(nèi)容師生一起分析歸納。、歷史學法還包括學習心理和學習習慣兩部分。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效地掌握學生心理狀態(tài),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樹立勤奮好學,刻苦鉆研、踏實訓練的學習態(tài)度,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項歷史學習活動。學習習慣是學習活動中長期采用某種方法形成的,不會輕易改變的習慣,所以在讀書、解題、識圖活動中要注意對方法指導,并嚴格要求,以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總之,"教會學生會學"要求教師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要求學生會學知識,只有讓學生學會,才能使學生終身源源不斷地汲取時代的"活水"。撒切爾夫人有句名言:"生活的秘訣在于把90%的生活變成習慣,這樣你就可以習慣成自然了。"學生時間長了,自己便會在學習的過程中摸索總結(jié)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成為一個會學習的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將會讓他終生受益。

第4篇:學歷史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中學;歷史;選用;史料;方法

新課程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史料分析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給史料教學以很大的重視,這使得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史料是歷史教學的基礎,在歷史教學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道:“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之可言。”

然而,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選用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并不是無原則的史料的簡單堆砌。我認為中學歷史教學中選用史料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真實性與完整性原則

真實性與完整性原則是教師選取史料時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 真實完整的史料有助于學生客觀地理解真實的歷史。史學家郭沫若先生指出:“材料不夠, 固然大成問題;而材料的真?zhèn)位驎r代性如未規(guī)定清楚, 那比缺乏材料還要危險。 因為材料缺乏, 頂多得不出結(jié)論而已; 而材料不正確, 便會得出錯誤結(jié)論。 這樣的結(jié)論, 比沒有更要有害”, 可見, 史之真實性, 乃歷史存在之意義。 教師擇取史料時要仔細甄別, 多引用第一手史料, 確保其是真實可靠的, 避免錯誤的史料給學生造成思維上的混亂和認識上的偏差。

中學歷史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的意識, 教師需要選用完整性的史料以保證學生論從史出的科學性。 完整性在這里有兩個方面的意思, 一是在截取、改編或翻譯史料時不要斷章取義, 選擇部分史料, 要考慮到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否則往往會錯誤地理解正確的史料。 二是, 對于一些歷史問題尤其是具有爭議性的問題需要從不同的角度選用史料, 幫助學生形成全面客觀的認識。 如在《》一課對的評價, 注意要選用不同的史料, 使學生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地評價歷史, 避免絕對化。

二、典型性與適用性原則

史料浩渺, 難以窮盡, 而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有限的, 教師在遵循史料真實性完整性的基礎上, 如何從浩渺的史料中選取對歷史課堂教學有價值的史料呢?

教師必須有針對性教學的目標、重點、難點有效地選取典型性史料, 使史料真正地服務于歷史教學, 以有助于學習者對重點、難點的理解, 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 教師針對一個學習主題搜集到的大量史料, 并不能在有限的課堂中全部呈現(xiàn)給學生, 選擇、整理一些能夠更好地服務與教學目標, 突破教學重點與難點的史料, 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考慮到史料典型性的同時還要注意選用史料的適用性原則。 所謂適用性原則是指在選取史料時要考慮中學生這一學習主體的實際情況。 選擇的史料主要是用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 如果選取的史料不能很好地適用于中學生, 那只能說明歷史課堂教學中史料的運用只停留在一種教學形式上, 并沒有從學習主體出發(fā)。 中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發(fā)展存在階段性和差異性, 這使得他們對史料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存在階段性和差異性,

因此, 選取史料的難易程度及形式要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征與認知能力。 一般情況下, 對于思維能力發(fā)展水平較低的低年級學生應該選擇那些直觀性、生動性較強的間接史料, 比較容易理解。 而對于思維理解能力水稍高的高年級學生, 可以選取一些原始文獻資料, 以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 總之, 選取史料時盡量符合學習者的心理和認知發(fā)展特征, 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三、多樣性與適量性原則

多樣性與適量性也是中學歷史教學中選用史料的非常重要的原則。 過于單一和過量的史料都不能有效地成為歷史課堂教學的有力助手。

史料選用的多樣性原則是指教師要根據(jù)歷史教學實際與學生興趣選擇多樣化的史料。 史料的種類豐富, 大體上有四種類型, 文字史料, 圖片史料, 實物史料和音像史料。 在教學的不同環(huán)節(jié)或不同的歷史問題, 教師可以選用不同類型的史料。 如在《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的教學的導入部分可以播放一段大國崛起的視頻,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而在新課學習中, 講“光榮革命”時, 展示一幅瑪麗和威廉加冕典禮圖片。 講“光榮革命”后英國議會的權力的確立這個問題時, 可以選用《權利法案》中相關法律條文來幫助學生理解《權利法案》頒布后, 議會權力的確立。 此外, 教師在教學中, 對同一個歷史問題, 可以運用幾種不同類型的史料幫助學生分析或強化理解。 如在《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教學中, 為幫助學生理解古代希臘的地理位置特點, 可以展示一幅古代希臘的地圖, 學生先根據(jù)地圖進行分析, 然后教師在地圖旁邊再配上古代希臘思想家柏拉圖的這樣一句話:“我們環(huán)繞著大海而居, 如同青蛙環(huán)繞著海洋。”圖片史料與文字史料相結(jié)合, 學生更能直觀深刻地感受到古代希臘的地理位置特點, 強化認識。 教師有針對性地選擇多樣化的史料, 有助于學生形成客觀的真實的歷史認識, 深化對歷史的理解。

但是, 史料選用的多樣性原則并不意味著史料越多越好, 還必須遵循適量性原則。 凡事都有個度, 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選用也是一樣, 注重多樣性, 也要堅持適量性原則。 實際教學中, 一些教師為顯示歷史課堂教學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的過度急切心情, 只注重史料運用的多樣性原則, 而忽視了適量性原則, 很多時候一堂歷史課變成了無數(shù)的史料的堆積, 不僅達不到有效的教學效果, 而且很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史料厭煩癥, 無意扼殺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因此, 教師在教學中對史料的選用要量入為出, 把持好度。

第5篇:學歷史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高中歷史 重要性 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84

縱觀歷史發(fā)展的進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歷史進程是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的過程。歷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懂得了歷史不管是對于國家還是對于個人,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歷史是一門偏文科性的學科,他在傳授我國歷史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歷史觀方面極其重要,在對人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更是至為關鍵,也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唐太宗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學習歷史,可以讓我們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然而現(xiàn)今很多人對于歷史學這門學科都有很多誤解,認為學歷史沒什么大的用處,又不能立刻應用的實際生活中去,然而,歷史卻無時無刻不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一、學習歷史的重要性

在新課程改革和素質(zhì)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隨之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教學理念變動很大,教學過程中逐漸摒棄了傳統(tǒng)教學中一些不合時宜的教學方法,開始講究創(chuàng)新、自由,強調(diào)知識的自由和主體的重要性。新課改下,高中歷史的地位也逐漸在提升,不斷得到重視,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也在提高。傳統(tǒng)教學中,歷史大多時候被認為是一門有負擔的副科,并沒有多大作用,導致學生們學習歷史純屬是應付考試,教師們的教學積極性也不高,久而久之,對歷史的忽視也越來越嚴重。然而,學生們學好了歷史不僅可以提高成績,更好的應對高考,更可以學會很多做人的道理。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不斷深層次的學習歷史知識,也要學會用歷史事跡和歷史人物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激勵,以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俗話講“讀史使人明智”,學生們通過學習歷史,不僅可以吸收經(jīng)驗和教訓,還可以學會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學生們就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

歷史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們提供有關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相關的題材,不斷增強學生愛國熱情、民族的自豪感。從歷史中看,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是唯一沒有出現(xiàn)文明中斷的古國。文化發(fā)展、思想發(fā)展的連續(xù)性以及歷史學發(fā)展的連續(xù)性等都是我們國家歷史得以延續(xù)的重要原因,而其中歷史學發(fā)展的連續(xù)性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可以利用中國古代史中的祖國的燦爛文化來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比如,絲綢、瓷器、兵馬俑都是我們引以自豪的東西。在中國近代史上,近代的屈辱史可以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自強的必要性,使學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進而不斷增強學生自強獨立的意識。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上,有很多值得發(fā)揚和宣傳的英雄人物以及典故,還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古籍,這些歷史文化可以豐富學生們的視野,讓學生們感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不斷增強自己的愛國情懷,逐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樣在以后的成長道路上會走的更堅定。

二、學好高中歷史的對策

(一)教師們要轉(zhuǎn)變教學理念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素質(zhì)教育改革的推行下,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yǎng)性格健全、思想健康的人,促進人的終身發(fā)展。我們都知道歷史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所以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思想作為基本的教學目標。歷史教師更應要牢固樹立起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與時俱進,不斷參加各種先進教育學習,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zhì)。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注重人性化,注重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特點和心里特點,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以培養(yǎng)健康人格和品質(zhì)為己任,肩負起培育祖國棟梁的責任,力求讓每個學生都發(fā)展成為一個獨立、有思想、有文化、有品質(zhì)的好青年。

(二)完善教學手段,提高歷史教學水平

教師們在進行歷史教學活動時,要注重教學手段的使用,教學手段在實現(xiàn)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zhì)量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作用,教師們也要不斷加強與其他教師的交流與學習 ,不斷武裝自己的知識頭腦,更好的教授知識,促進學生的學習。現(xiàn)在是科技和知識信息得時代,歷史教學手段也應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更新。教師們應該繼承傳統(tǒng)教學手段中的精華,充分利用現(xiàn)代的科技手段,如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通過網(wǎng)絡資源可以查找想要的資料、文獻,從中借鑒、學習別人的科研成果以及吸取經(jīng)驗教訓。學會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如電影、錄像、插圖等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有效利用可以讓教學內(nèi)容生動化、形象化,讓繁瑣的歷史知R易學化,勢必會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了解知識,掌握知識,更好的運用知識。

(三)改進教學方法

我們都知道,同樣的教學內(nèi)容,當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時,最后體現(xiàn)出來的教學效果會大不一樣。教師們應該心中懷有一種高尚的教學情懷,在歷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教學方法的更新和教學理念的與時俱進,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變化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fā)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學方法可以采用如討論、試講等方式,讓學生最大空間的發(fā)揮自己的作用,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采用豐富的教學方法,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生中的不一樣,也可以延續(xù)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fā)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久而久之,也就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升以及教學質(zhì)量的改善,更有利于素質(zhì)教育和新課改的推行,教師們要不斷努力探討新的教學方法,更好的促進學生們健康的學習。

第6篇:學歷史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高中 歷史 教學 要點

據(jù)相關統(tǒng)計表明,高中的許多學生喜歡歷史卻不愿意上歷史課。這就不得不讓我們反思一下高中歷史教學過程,思考高中歷史究竟該怎么上?優(yōu)秀的高中歷史課應當具有情感性、人文性、歷史性、文化性。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zhì)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采用史實教學法

學生在歷史的學習上,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中寫到“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理解過程?!痹趧傞_始的感知歷史階段,老師應該盡可能多的向?qū)W生呈現(xiàn)歷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現(xiàn)象等具體史實。在這個階段,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也能夠發(fā)展能力,受到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熏陶。如果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忽略感知史實階段是存在的,自覺不自覺地抹煞了感知史實階段的內(nèi)容和意義,對高中歷史教學效果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那么,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該怎樣進行史實教學呢?第一是教師要認識史實教學對于學生歷史學習的重要性。第二是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尤其現(xiàn)代一些高科技教學工具,使史實教學過程生動形象。第三是盡可能多的講述歷史史實。歷史教師要篩選典型、鮮活、有穿透力的歷史細節(jié)。例如:在我國近代的文學革命史事可以講。有一次,得到一塊上好的雞血石圖章料,決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師傅,刻“之印”即可。篆刻師傅認為是白話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話寫文章的大家,影響這么大,怎么刻圖章還用“之乎者也”一類的字,于是自作主張地把“之印”改刻成“的印”。三天之后,收到印章,發(fā)現(xiàn)上面刻的是“的印”時,哭笑不得。

二、鼓勵學生質(zhì)疑

當下,許多歷史教師過于遵守教材,把教材知識視為真理或者奉為神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一般都是死記硬背,不敢于質(zhì)疑。

基本史實和歷史結(jié)論構(gòu)成歷史的陳述性知識。歷史是客觀的,但是歷史知識在某種情況下又是主觀的。所謂客觀性是指史實的客觀性,然而主觀性則是指研究歷史人對歷史事件結(jié)論的主觀性。歷史結(jié)論是一些歷史研究人員在特定條件下對歷史的理解,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史實是雖然具有客觀性,卻也不是全部的事實,也有可能出現(xiàn)錯誤。歷史結(jié)論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我們更需質(zhì)疑。例如,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腐朽的資本主義,而今帝國主義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們還要學習借鑒。

要培養(yǎng)和鼓勵學生質(zhì)疑的精神,首先教師要有質(zhì)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tài)度,給學生做一個樣板。歷史老師應該關注史學動態(tài),查閱歷史資料,敢于質(zhì)疑。其次是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質(zhì)疑,培養(yǎng)和鼓勵學生質(zhì)疑意識,并且教授學生質(zhì)疑的方法。例如,《中國近代現(xiàn)代史》上冊第105頁的活動課:你怎樣評價。討論題目是:有人說“勝利了”,也有說“失敗了”,你怎樣評價,為什么?教材還給學生提供了有關資料、參考論文。通過這個活動課,使學生明白對評價有多種觀點,但不管哪種評價都要有依據(jù)。

三、教師要融入新歷史觀

眾所周知,生產(chǎn)力決定生產(chǎn)關系且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tài)是舊唯物史觀主要觀點。隨著新課程實施,教師關注課程觀念和教學理念的轉(zhuǎn)變,但忽視新的史學觀念的吸納,史學理念陳舊,因此無論舊教材還是歷史教師都存在新史觀的缺失。

新史觀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歷史教學的創(chuàng)新,也不利于學生高考歷史考試的發(fā)揮。根據(jù)當下的高考試題來看,高校教師必定會把他們的歷史思維和結(jié)論時不時的體現(xiàn)出來,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考歷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xiàn)代化史觀等。

由于時代的變遷和進步,使得我們在使用歷史舊教材的教師不得不在教學過程中中融入新史觀。例如,我們在《中國近代現(xiàn)代史》教學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觀、現(xiàn)代史觀、全球史觀。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反映了工業(yè)文明與農(nóng)業(yè)文明的碰撞與沖突,中國近現(xiàn)史也是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歷史,用全球史觀審視中國近現(xiàn)代的發(fā)展變化。

四、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中指出:“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和團結(jié)合作的精神,增強經(jīng)受挫折、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能力?!睆闹形覀兛梢钥闯鰧W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是歷史課程的重要目標,也是歷史課程的最高目標。然而說教式、教條式、僵化的歷史教學很難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導致歷史教學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中餓死很多人,有的同學認為控制了中國人口增長。又如,2001年美國“9·ll”事件后,有的同學認為是美國強權政治的報應。這些都反映了學生對人生命權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學習新版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專著、讀經(jīng)典的歷史專著和重要的歷史期刊,關注史學研究動態(tài)。切實轉(zhuǎn)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積極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歷史魅力課堂。

結(jié)語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通過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對于歷史課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保證歷史教學的效果。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培養(yǎng)其獨立的學習能力,敢于質(zhì)疑,敢于探索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永照現(xiàn)代教師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第7篇:學歷史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歷史教學 課堂教學 有效性 學生主體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4-0115-01

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后,筆者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思索,如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成績,體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其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課堂45分鐘之內(nèi),通過合適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本文從個人自身的教育實踐簡要談談關于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一 認真研讀歷史課程標準,緊扣歷史教材要求

歷史課程標準是課堂教學的依據(jù),也是高考的依據(jù)。認真研讀歷史課程標準的理念和內(nèi)容是進行教學的基礎,所以說研究歷史課程標準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意義重大。我們可以重點研讀課程標準本體部分的陳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層面的內(nèi)容對學生要求的不同,是確定教學重點的主要依據(jù)。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鉆研教學內(nèi)容,要把課程標準與教科書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理解教材,挖掘教材,吃透教材,才能為更好的有效教學打好基礎。

二 教師角色的轉(zhuǎn)變

在實施新課程的背景下,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從“演講者”的角色過渡到“聆聽者”的角色,從塑造學生到引導學生。教師在新課程中的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加大了。教師應該做課程的引導者,在這個前提下,盡可能地成為課堂的開發(fā)者。一堂好的教學課,不是講的越多就越好,而是怎樣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教師肩負著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創(chuàng)新的義務。只有對老師的角色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在新課改中取得好的成績。因此,正確看待教師角色的轉(zhuǎn)變,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開發(fā)與利用課程資源,落實課堂教學有效性

當前,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那么我們身邊的課程資源都有哪些呢?

1.利用身邊的資源,體現(xiàn)歷史的豐富性

與其他學科相比,歷史課程資源具有豐富性、生動性和現(xiàn)實性的特點。教師在授課中可以利用圖片、視頻、實物、報刊、文學作品等不同類型的物質(zhì)資源,充分體現(xiàn)歷史的多樣性。如我們生活的城市周圍有哪些文物古跡,利用節(jié)假日實地考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提高自身素質(zhì),展現(xiàn)歷史的生動性

一節(jié)課成功的好壞不在于教師教的怎樣,而在于學生是否有興趣學習。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教師的情緒感染著學生,如果上課“一言堂”,毫無生氣,學生也會死氣沉沉、毫無興趣。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學習,注意個人的積累和修養(yǎng),多讀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3.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資源,調(diào)動學習興趣

歷史教材中的某些內(nèi)容由于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感到陌生,教師也難以用語言講清,加上歷史課中重點、難點較多,有時單靠教師講解,學生理解起來也很費力。如果教師能適當?shù)剡\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既可增強授課的生動性,又容易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體手段有著其自身突出的優(yōu)點,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認真研究使用多媒體的目的意圖,還要科學地使用多媒體;并將其與傳統(tǒng)教學媒體和手段有機結(jié)合起來。這樣,既能直觀形象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四 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

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已成為廣大歷史教師的共識。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敢于表現(xiàn)自我、發(fā)揚個性,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就能得到極大的提高。讓學生參與教學,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特別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討論,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不能包辦學生的一切。

五 及時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完善和提高的過程,是教師對自己教學實踐的重新認識,有利于教師展開教學研究,它不是簡單的回顧,而是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足進行更為理性的分析思考,尋找解決的方法,并在隨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使課堂教學更趨于優(yōu)化,從而使教師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點。

總之,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在于教師怎樣教,學生怎樣積極主動地學,其實就是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共同成長的過程,要實現(xiàn)有效教學,就要利用好課堂45分鐘,立足學生,讓學生樂于學、主動學、學會學。

參考文獻

第8篇:學歷史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重要性;教學反思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teaching, teachers need to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history, practic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observation and regular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teacher in the teaching should not only knowledge but not ability, also can not only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and from knowledge, and ability training should in the teaching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to acquire new knowledge based on ability training.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importance; teaching reflection

中圖分類號:C42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習和理解歷史概念,練習和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規(guī)律性。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既不能單純講知識而不培養(yǎng)能力,也不能單純培養(yǎng)能力而脫離知識,而應在講授歷史知識時貫徹能力培養(yǎng),在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上獲得新知。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追求有效教學是廣大教師的責任和義務。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凡在教學中能符合教學規(guī)律、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的做法,都應該受到肯定。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歷史學科的學習就是死記硬背,認為只要把知識點背下來,考試就能取得比較好的成績.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特別是隨著初中歷史中考試題逐漸趨向靈活,對師生靈活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要求也愈來愈高,很多傳統(tǒng)的教法和學法已經(jīng)難以適應新時期的要求.面對這樣的形勢,怎樣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使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達到最優(yōu)化?本人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思考:

1.歷史課堂的重要性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整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人類曾走過的路,不管路程多么漫長,過程多么艱難,結(jié)果是否成功,它都給后人留下無窮的思考。歷史存在的意義正在于從中反觀出個體、社會乃至人類的某種基本規(guī)律。中學歷史教學的教育目的對這種借鑒進行了細化,新課程大綱提出了明確的教育目的:進行愛國主義,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jié),國際主義,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優(yōu)秀品德和革命傳統(tǒng),優(yōu)秀道德情操,堅持真理獻身科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社會發(fā)展等教育。因此,充分利用歷史,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從而使學生從歷史中學習到各種優(yōu)秀品質(zhì),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正確的社會發(fā)展觀,是我們歷史教育的終極意義。

2.使學生體會到歷史課堂的有趣性 2.1運用各種多媒體和文史資料豐富課堂

歷史是過去的客觀存在,具有不可復制的特點。因此上很多的歷史事件單單靠一張嘴是很難讓學生明白其前因后果的。尤其是遇到時事激蕩的時代,往往風云際會,在相同的時間而惑,惑而無趣,正是歷史課堂難以吸引學生的原因。借助較為符合史實的電影和電視劇就可以把困難的事情變得簡單而有趣。同時再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分析尋找電影中所存在的與歷史教材和知識體系相矛盾的細節(jié),更進一步的加深了歷史知識,在趣味中鞏固所學。同時小說是學生中普及率非常高的一類書籍。學生不但喜歡看而且有些學生還有非常的研究,比如說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有些人喜歡把其與歷史學習對立起來,我到覺得這大可不必。金庸先生本來就具有極高的史學造詣,其各部作品中在這些方面也表現(xiàn)的十分明顯,借助學生的興趣,歷史課堂完全可以以此大做文章,在分析和討論中深化所學知識。與之類似的還有評書等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只要加以合理的運用,完全可以成為讓歷史課堂有趣起來的得力工具。 2.2采用各種方法來幫助學生準確記憶歷史史實

面對應試的壓力,歷史課所以讓學生感到困難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歷史史實的記憶問題。從古至今,從國內(nèi)到國際,太多的歷史史實需要記憶。有意識的采用多種方法來幫助學生記憶就成為活躍課堂的必要措施。讓歷史課堂不再是枯燥的說教,不再是歷史教材的朗讀和簡單重復,不再是一部死記硬背的單調(diào)工作,使我們作為史學工作者的責任。要讓歷史課堂變得有趣起來,改變世人對歷史極其庸俗的偏見,使廣大中學生知史、懂史、樂史、學史,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課堂方法必須多樣和吸引學生。比如,我在講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第五課《合同為一家》時,講到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時,我讓學生親自上臺表演,一位學生演唐太宗、一位演少數(shù)民族將領,讓學生以不同身份感受歷史史實,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更容易愛上歷史課堂,愛學歷史。2.3在歷史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問題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可以使學生準確地理解問題情境,理解作為理解和解決當前問題的基礎的有關知識,從而使學生尋求問題解決的正確方法。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這種作用在歷史課堂中尤為顯著。通過問題教學,學生能夠深入地理解事物,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例如,進行“日本明治維新”這節(jié)課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提出“中國和日本同樣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同樣處于封建社會后期,同樣進行了資產(chǎn)階級改革,為什么中國失敗了,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卻成功了?”這個問題。學生們討論的很激烈,當然問題答案多種多樣,不管哪種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老師都要肯定,這樣可以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3.使學生感受到歷史課堂的人文性 傳統(tǒng)的初中歷史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脫離社會現(xiàn)實、脫離社會需要、脫離學生實際的不足,其主要表現(xiàn)就是片面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人生的指導,注重技能的培養(yǎng)而忽視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也制約了歷史學科價值功能的充分實現(xiàn). 新課程改革后的教材如果以歷史地圖為主,采用古今對照的形式,集中反映教科書要求掌握的歷史地理知識、歷史人物,地域風情、歷史文物、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的地圖、圖片、照片,就能更加形象地表現(xiàn)歷史也就更能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育“創(chuàng)新性、人文性”等新的教學理念,同時也就要求我們歷史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歷史地圖的認識、理解、運用時要注重對學生智力的開發(fā),對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培育;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地圖引領學生感受祖國大地滄海桑田的變化與中華文明興衰枯榮的演進歷程。這不僅體現(xiàn)了中學歷史教師運用歷史地圖進課堂教學的重要教學目標,也是我們在新課標的指導下進行課堂的必由之路。

4.教師必須要注重教學反思

4.1通過學生進行教育反思

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如果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突然表現(xiàn)異常,那肯定是教學的某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比如,上課時,有學生發(fā)呆、注意力不集中,那么作為老師就應該反思。

4.2通過教師本身進行教學反思。根據(jù)新課程的要求,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的時間比較多,但教師必要的引導,適當?shù)狞c評,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師在引導、點評時不流暢,時??ぃ沟脤W生滿腹疑慮,這就意味著教師對待課堂的準備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了。

4.3通過請同事或?qū)<衣犜u自己的課來進行反思。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如果教師對自己的課作了精心準備,上課時得心應手,往往很難覺察出自己還存在著什么不足,但如果教學專家來聽課以后,總是能找到自己還需改進的地方。

4.4通過閱讀教育專著和教學文獻來進行教學反思。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老師。經(jīng)常閱讀中外教育專著和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從中吸取營養(yǎng)并經(jīng)常與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進行對比,不斷反思,使自己不斷提高。

總之,無論使用什么樣的方法,教學的實質(zhì)都是對人的教育,應該運用人性化的理念進行教學,使教師、課堂、學生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歷史,擁有打開歷史大門的鑰匙。

參考文獻:

[1]莊素芬.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教學反思[J].廣東教育,2005(09).

[2]蘇德貴.試論中學歷史教學與學生的個性發(fā)展[J].當代教育論壇,2005(12).

第9篇:學歷史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閱讀;精講;討論;練習;個性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3-072-01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化,在實際教學當中我初步摸索出了“讀、講、論、練”四段及個性化學習策略。

一、閱讀----創(chuàng)設情景與設計問題相結(jié)合

閱讀就是教師課前明確課堂教學的目標,精心設計問題,學生根據(jù)教師所提問題,閱讀教材,思考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處在抑制狀態(tài)的學生是不可能很好地進行學習的。因此教師應想方設法,將這種抑制狀態(tài)轉(zhuǎn)化為興奮狀態(tài)。我在教學中經(jīng)常采取創(chuàng)設情景設置疑問導學法,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勤思、善問的學習習慣,學會提出問題。使學生心理和課堂氣氛同時活躍起來。

二、精講----觀察釋疑與啟發(fā)引導的講授法

精講就是教師在講授時,突出一個“精”字。即學生通覽教材,經(jīng)過一番思索后,教師“精講”。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練的語言,講清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把書本上的知識結(jié)構(gòu)轉(zhuǎn)化為學生的認知結(jié)構(gòu),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采取學生意想不到的方法,使學生的學習心理活躍起來。例如:在講七年級下冊《氣度恢弘的隆盛時代》一課時,引導學生對武則天的統(tǒng)治政策及個人進行分析。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歷史大背景出發(fā),認識武則天的政治舉措,客觀而全面地認識武則天。將自己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互相交流開元盛世的表現(xiàn),認識其舉措的進步性,學會用辨證的眼光認識問題。

三、討論----激活學生思維的討論法

在歷史教學中,議論就是有目的地讓學生把尚未弄懂的問題的疑點提出來,師生一同展開討論,激活學生的思維。方法可以由教師先提出疑點,引導學生思維,在討論中解決問題;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加以點撥啟發(fā),開啟學生的思路,當堂講清疑點;也可以概括幾種不同看法,然后指導學生閱讀一些相應的課外讀物,交給學生解決問題的鑰匙,讓學生在課外尋求答案。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及時點撥,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從各層面尋求答案。

四、練習----師生互動與人機交互的練習法

學生在經(jīng)過“讀、講、議”幾個過程,獲得了新知識、新概念,為了鞏固這些知識,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練習題(包括課外練習題),要求學生及時完成的,一般以選擇題、填空題和簡答題為宜。通過這些練習,一方面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克服求同思維定勢,突破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界限,創(chuàng)造出新辦法、新概念和新觀點。另一方面,為了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過程,課堂上師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開放性的例題,讓學生從多個層面尋找問題的答案。為學生的課后練習掃除障礙,并希望通過“練”,發(fā)現(xiàn)并及時解決問題,從而達到當堂掌握,當堂鞏固和當堂理解知識的目的,并且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除此之外,在教學中開展個性化教學。學習是教師、學習與文本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個性,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的教,在教學過程中成為學生的引導者、促進者,這樣才有可能實現(xiàn)學生個性化的學習。

1、恰當?shù)卦O置問題。有的學生善于分析,有的學生善于綜合;有的學生擅長對信息進行整體加工,有的學生則注意對信息的細節(jié)加工。在教學中要讓不同的學習風格的學生都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獲得成功的愉悅。如在講八年級下冊《的烽煙》這一課時,先從發(fā)揮沖動型學生的積極性著手,設計了播放影視片斷“林則徐禁煙”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并提出一個學生不難回答的問題:“是禁煙運動引起了嗎?”很快就有同學舉手發(fā)言了,讓學生一下就進入了課堂學習的角色。

2、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和才能。掌握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風格的類型后,如何發(fā)揮他們的個性和才能,讓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呢?這就要求教師教學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體現(xiàn)教育的平衡性和公平性。在學生回答了并不是禁煙運動引發(fā)了之后,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是否能夠避免?為什么?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已經(jīng)照顧到了不同類型風格的學生。這樣既能夠滿足了沖動型學生的個性,又調(diào)節(jié)和帶動了課堂氣氛;同時也滿足了思考型學生的個性需求,因為問題的提出,給了他們思考的機會,他們會從的起因去思考;同時也給發(fā)散型學生良好機會,這些學生從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下考察的起因,借鑒前面學生的回答,從多個方面去分析,用聯(lián)系的觀點思考問題,視野開闊。

3、開展小組合作探究。為教好《的烽煙》這一課,我設計了一份合作探究任務。探究的主題:“西方資本主義在16世紀已經(jīng)發(fā)展起來了,為什么到19世紀40年代才開始大規(guī)模侵略中國?”探究的方法有:多邊訪問法、閱讀提煉法、互相討論法等。并給學生提供一些輔助資料,包括的主題有:資本主義的侵略擴張的三個階段;工場手工業(yè)階段的早期殖民擴張;工業(yè)資本主義殖民擴張;帝國主義侵略擴張,目的就是考慮不同學習風格類型的學生的個性,給他們搭建探究平臺,讓他們獨立思考,從而彌補個性上的差異。并且還可以為之后的學習做一個很好的鋪墊。

總之,個性化的教學設計與“讀、講、論、練”四段學習法應用于課堂教學,能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轉(zhuǎn)換中消除學生的疲勞和厭煩心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能隨著教學情景和方法的變化,使學生的心理由抑制狀態(tài)向興奮狀態(tài)轉(zhuǎn)化。這種意想不到的學習方法,能打破學生學習的心理平靜狀態(tài),使學習心理活躍起來,并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的升華到新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教育心理學》陳中永.遠方出版社,2003

[2] 《心理學》章志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 《心理學》(第2版)鄭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教育學綱要》郝保文.遠方出版社,2003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