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通貨膨脹的治理對策范文

通貨膨脹的治理對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通貨膨脹的治理對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通貨膨脹的治理對策

第1篇:通貨膨脹的治理對策范文

內容摘要:穩(wěn)定物價已成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中之重。從內在特征上看,我國通貨膨脹主要呈現(xiàn)出物價波動的結構性、通脹成因的復雜性、沖擊影響的持續(xù)性和穩(wěn)定物價的艱巨性這四大特征。本文認為,治理當前通脹要采用漸進性的“中醫(yī)”療法,堅持總量政策和結構政策相結合,實施短期應急措施與建立長效機制相結合,運用不同的政策組合,有針對性地采取多項措施緩解物價上漲的多重壓力。

關鍵詞:通貨膨脹 綜合癥 穩(wěn)定物價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1年要把穩(wěn)定價格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積極穩(wěn)健的宏觀經濟政策,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調整經濟結構與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合理引導信貸資金更多投向實體經濟。面對當前持續(xù)高漲的物價形勢,國務院于2010年11月17日召開常務會議并出臺了四項穩(wěn)定物價措施,明確表示要充分認識穩(wěn)定市場價格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抑制價格上漲勢頭,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11月19日國務院又了《關于穩(wěn)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提出要把“保障民生、穩(wěn)定預期”作為做好物價調控工作的重要指導原則,要求繼續(xù)加強通脹預期管理,保障城鄉(xiāng)居民的基本生活??梢姡芾硗涱A期,維持物價穩(wěn)定已成為當前乃至未來相當一段時期政府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為此,厘清我國當前通脹的實際狀況,深入挖掘通脹的本質特征,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組合具有極為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我國通貨膨脹的基本狀況與內在特征

自2009年7月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CPI)和工業(yè)品出廠價格指數(shù)(PPI)總體上呈現(xiàn)同步上漲趨勢。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2010年1-11月,CPI和PPI分別累計上漲3.2%和5.5%,并呈現(xiàn)加速趨勢。其中,11月CPI同比增長突破5%,創(chuàng)28個月以來的新高,PPI同比上漲6.1%。當前我國物價形勢已十分嚴峻,呈現(xiàn)出物價結構性波動、通脹成因復雜、沖擊影響持續(xù)、穩(wěn)定物價艱巨等特征。具體而言:

(一)物價波動的結構性

我國經濟結構的內在失衡,使得邊際消費率和實業(yè)投資的邊際生產率均呈現(xiàn)不斷下降的趨勢,消費和實業(yè)投資意愿低下,進而導致經濟出現(xiàn)中長期結構性內生通脹(周建元,2010)。近年來,我國通脹的總量指標受到結構性沖擊就是最好的例證。據(jù)統(tǒng)計,2004-2008年期間,我國食品價格和能源原材料價格分別對CPI和PPI波動的貢獻超過50%和60%,而其在CPI和PPI的權重僅為33%和40%左右(紀敏、王月,2010)。在本輪通脹中,物價波動依然具有比較明顯的結構性特征。在PPI波動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幅度大于生活資料價格上漲幅度,采掘工業(yè)、原料工業(yè)持續(xù)領漲。在CPI波動中,農村消費價格上漲幅度大于城市消費價格上漲幅度;食品價格上漲幅度大于非食品價格上漲幅度;消費品價格上漲幅度大于服務品價格上漲幅度(如表1所示)。同時,物價波動正發(fā)生結構性變遷與擴散,價格上漲影響已從生產資料擴散到生活資料,從基礎農產品擴散到食品制成品和非食品,推動物價水平不斷邁向更高的臺階。

(二)通脹成因的復雜性

流動性過剩是本輪通脹的重要推手,這一點在學術界已基本達成共識。但是,價格的結構性波動不僅與總需求條件變化有關,也與不同商品、服務、資產的供求彈性、生產效率,以及對流動性和通脹預期的敏感性有關(紀敏、王月,2010)。余力等人(2010)認為,我國通脹周期性變動,既存在需求拉動誘因,又存在成本推動的特征??偟膩碚f,當前我國居民消費指數(shù)持續(xù)向上是“內外夾擊”、“長短期因素交織”的多因綜合癥,既有國內貨幣超發(fā)拉動需求上漲的影響,也有來自國際市場輸入型通脹的作用;既有市場成本上升推動的影響,也有通脹預期的心理作用;既有災害天氣等自然因素對食品供給的影響,也有各類游資對各種農產品炒作的作用。我國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共出現(xiàn)了四次農產品價格上漲。其中,前兩次(即1993-1995年和2004年)主要是政策導向推動,2007-2008年的大漲是因為國外通脹輸入和國內疫病帶來的豬肉飆升。而當前的上漲則是由供給不足誘發(fā),寬松流動性接棒推升,要素價格上漲、消費結構升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袁霏陽、楊柯,2010)。

(三)沖擊影響的持久性

在影響當前物價水平的各因素中,自然災害和國際市場沖擊等因素在某種程度上會推高物價上漲幅度但通常不會持久,會隨著國家政策的具體實施而逐漸減弱,而成本因素則能夠產生持久影響,推動消費價格較長時期的持續(xù)上行。當前,我國已經進入高成本時代,勞動力供給逐步從無限供給向局部短缺轉變,勞動力成本上升將通過市場傳導機制影響最終消費品的價格水平。有研究表明,二戰(zhàn)后,日本和韓國在經濟騰飛時期都曾出現(xiàn)勞動力成本上升引起物價水平高位運行的現(xiàn)象。隨著我國經濟結構戰(zhàn)略性調整的推進,原材料、資金、土地、資源環(huán)境等方面的成本不斷上升,再加上匯率風險加劇,多重因素共同推動成本上漲,帶動產業(yè)鏈相關產品和服務價格上升,進而推升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水平,加劇人們對未來通脹的預期,導致物價將在相當一段時期內維持高位運行。據(jù)央行公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居民對物價滿意度僅為13.8%,創(chuàng)下此項調查實施以來(1999年第四季度)最低點。其中,高達73.9%的居民認為“物價高,難以接受”,61.4%的居民預期下季物價將繼續(xù)上漲,居民的資產保值方式正逐步由儲蓄向購買債券、股票、基金等投資轉移(牛娟娟,2010)。零點公司的一項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近六成的受訪者表示無法應對當前的物價變動,生活成本成為城鄉(xiāng)居民最主要的壓力來源。約有48.3%的城市家庭,46%的小城鎮(zhèn)家庭,62.8%的農村家庭計劃下年壓縮消費。

(四)穩(wěn)定物價的艱巨性

通脹形成的內在復雜成因以及政策宏觀調控的多重目標在某種程度上會加劇本輪通脹的治理難度,使穩(wěn)定物價面臨“兩難”困境。主要表現(xiàn)為:既要采取有效措施抑制經濟過熱,維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wěn)定,又要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推進經濟結構戰(zhàn)略性調整;既要應對國內各種結構性沖擊對物價波動的影響,又要應對國際熱錢、大宗商品、原材料等引起的輸入型通脹;既要通過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調節(jié)過剩流動性,又要維持貨幣政策中長期的持續(xù)穩(wěn)定,保障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有效供給,防止出現(xiàn)需求拉動型通脹;既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資源性產品和要素市場機制改革,理順價格關系,改變勞動力和資源性要素價格市場扭曲的現(xiàn)狀,又要防止各種成本疊加交織作用,導致企業(yè)生產經營成本過快上漲,加劇企業(yè)經營風險,或通過價格傳導機制進一步推高物價,影響城鄉(xiāng)居民的基本生活。

治理當前通脹的戰(zhàn)略思路與政策組合

當前通脹的內在特征表明,治理通脹是一場“持久戰(zhàn)”,而不是能速戰(zhàn)速決的“閃電戰(zhàn)”。政府要始終圍繞經濟改革目標,不斷提升治理通脹的駕馭能力,增強宏觀調控的有效性、靈活性和針對性。要針對通脹的復雜成因,采用漸進性的“中醫(yī)”療法,堅持總量政策和結構政策相結合,實施短期應急措施與建立長效機制相結合,運用不同的政策組合,處理好物價穩(wěn)定和經濟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以及民生保障和改善之間的關系。具體而言:

(一)加強供需管理

加強供需管理,實現(xiàn)保障市場有效供給與抑制不合理需求的同步推進。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在短期還是長期,產出缺口都是影響通脹水平的決定因素(何寶、周寧寧,2010)。維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wěn)定,需堅持保障供給與抑制不合理需求相結合,從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兩方面“雙管齊下”,加強基礎農產品和生活必需品的產銷銜接和區(qū)域調節(jié),推動供需均衡,市場出清。要嚴格規(guī)范農地征用制度,創(chuàng)新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使土地使用權向種田能手集中,遏制土地拋荒現(xiàn)象。繼續(xù)實行優(yōu)惠政策扶持化肥、農用機械等農業(yè)生產資料的生產,鼓勵農村適度規(guī)?;洜I和企業(yè)化經營,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率和比較收益,保障農產品供給。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整頓流通秩序,穩(wěn)定市場物價,加強市場監(jiān)管,特別是對基礎農產品和生活必需品價格的管理,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物價調控體系,剎住亂漲價的歪風,嚴厲打擊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等炒作行為。要保持房地產調控政策的穩(wěn)定性,積極建立多層次的住房供給體系,滿足人們多元化的需要,堅決抑制不合理的住房需求。

(二)把回收流動性和引導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結合起來

內外并舉,把回收流動性和引導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結合起來,緩解流動性過剩沖擊壓力。目前,我國貨幣供應速度遠遠超過GDP增長速度,到2010年底,廣義貨幣供應量(M2)與GDP的比值估計將達到1.86。在流動性總量過剩的同時,我國也面臨結構失衡的問題,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和現(xiàn)代服務業(yè)發(fā)展資金不足。可見,政府不能一味回收流動性,也要積極探索建立民間資本與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和現(xiàn)代服務業(yè)的對接機制,通過深化重點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清理民資進入壁壘、實行積極的股市政策、推進資本市場擴容、提高新興產業(yè)投資收益、健全民間投資服務體系等方式,促進社會富余資本和新增信貸向實體經濟流動。同時,要探索如何利用高額的外匯儲備支持企業(yè)海外拓展,實現(xiàn)“藏匯于國”到“藏匯于民”、“藏匯于企”的轉變,降低外匯占款上漲所帶來的流動性過剩風險。此外,還要嚴格防范跨境資本流動帶來的金融風險,加大對超速資本流動性環(huán)境的治理力度,創(chuàng)新流動性管理工具,緩解國際熱錢涌入所引起的通貨膨脹壓力。

(三)發(fā)揮財稅政策的激勵功能

發(fā)揮財稅政策的激勵功能,引導和支持企業(yè)通過轉型和創(chuàng)新來應對、消化高成本。要健全約束和激勵機制,一方面通過改革資源稅提高高能耗企業(yè)的資源成本,另一方面利用稅收減免、價格補貼、科技獎勵等手段鼓勵企業(yè)開發(fā)利用節(jié)能減排技術,采用清潔能源,減少對污染能源的需求,降低對國際能源市場的依賴程度,緩解國際輸入型通脹壓力。要通過實施“化稅為薪”或“提薪讓稅”,與企業(yè)聯(lián)手推進收入倍增計劃,提高企業(yè)員工的工薪待遇,減輕企業(yè)勞動成本上升壓力。要堅持“少取多予”的方針,通過推行結構性減稅、減少企業(yè)稅外費用征收、允許建立科技開發(fā)準備金和結構調整準備金并在稅前列支等手段,減輕企業(yè)稅費負擔,提高創(chuàng)新企業(yè)和項目的投資回報率,激活企業(yè)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要通過“首購”、“訂購”等措施加大政府采購對創(chuàng)新企業(yè)的支持力度,降低創(chuàng)新企業(yè)的市場風險,引導企業(yè)轉型升級。

(四)穩(wěn)步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穩(wěn)步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鄉(xiāng)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的抗通脹能力。要建立居民收入跟經濟增長掛鉤、勞動所得與企業(yè)效益掛鉤、工資與物價水平掛鉤的機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及時調查通脹環(huán)境下不同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狀況,研究建立健全低保家庭生活補貼、失業(yè)保險標準、大中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補助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lián)動機制,探索通過基本生活費用臨時補助、價格補貼、食品券、消費券等方式直接補貼中低收入群體,有效保障中低收入群體的基本利益。要不斷完善醫(yī)療、養(yǎng)老、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推進醫(yī)療衛(wèi)生體制改革,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體系和廉租住房制度,降低居民生活成本,提高抗通脹能力。

(五)合理引導通脹預期

合理引導通脹預期,避免因心理恐慌引起物價螺旋式高漲和經濟劇烈振蕩。心理預期是影響通貨膨脹的主要非經濟因素,起著推波助瀾作用。從影響強度上看,通脹預期往往比通脹本身更可怕。1987年夏天出現(xiàn)的搶購商品潮,2007年股票市場瘋漲和房地產價格的大幅上揚,都是通脹預期推動價格飆升的具體案例。通脹預期能夠改變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市場行為,引導市場供求關系發(fā)生重大變化,加大通脹壓力。同時,通脹預期與通脹之間存在自增強效應和放大效應,物價上漲會進一步放大通脹預期,加劇通脹螺旋式上行壓力。為此,政府一方面要通過發(fā)展生產、保障供應、增強監(jiān)督等強化措施,穩(wěn)定商品市場供應,增強市場對農副產品供給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價格信息披露機制,及時、客觀地公布當前的物價形勢和價格政策,讓群眾參與價格監(jiān)督。同時,要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利用輿論工具引導城鄉(xiāng)居民提升理性判斷能力,避免盲目跟隨錯誤信息做出非理性的消費選擇,引起經濟劇烈振蕩。

參考文獻:

1.周建元.大滯漲理論:謹防“中國式滯漲陷阱”[J].經濟學動態(tài),2010(11)

2.紀敏,王月.結構性價格上漲的結構和總量分析視角[J].經濟學動態(tài),2010(7)

3.余力,陳紅霞,李沂.我國通貨膨脹的嚴重性生成機制研究[J].經濟學動態(tài),2010(11)

4.袁霏陽,楊柯.本輪農產品價格上漲與前三輪的不同[R].中金公司研究報告,2010-11-8

第2篇:通貨膨脹的治理對策范文

    關鍵詞: 通貨膨脹 宏觀調控 對策

    一、通貨膨脹的含義及由來

    通貨膨脹是指所有社會商品和勞務的一般價格水平或平均價格水平的持續(xù)上升。在通貨膨脹時期, 單位貨幣能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量呈持續(xù)下降局面。因此, 通貨膨脹也就是貨幣購買力的下降。根據(jù)通貨膨脹的程度不同, 人們把通貨膨脹劃分為以下三種: (1).溫和的通貨膨脹;(2).急劇的通貨膨脹;(3).惡性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本世紀初不兌現(xiàn)的紙幣本位制形成以后的產物。在不兌現(xiàn)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 貨幣本身沒有價值, 可以無限發(fā)行, 從而為通貨膨脹的產生打開了大門。只要貨幣供應量超過了社會商品量, 通貨膨脹就發(fā)生了。通貨膨脹盡管有很多誘發(fā)因素, 如需求拉動、成本推動、部門結構失調帶動, 但產生通貨膨脹最終原因只有一個, 就是貨幣供應量過多, 貨幣與商品的供給比例發(fā)生了變化。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得曼教授認為通貨膨脹無論在何時何地發(fā)生, 都是一種貨幣現(xiàn)象。他認為, 一般物價或特殊物價, 在短期的上漲, 可能由多種原因產生。但一般物價的長期持續(xù)性上漲, 無論在哪一個國家, 總是由于貨幣量增加速度過快而產生的貨幣現(xiàn)象。他形象地指出“高通貨膨脹是因為政府印刷貨幣太多, 就是這么一回事。那就是唯一的原因, 哪里都如此?!北臼兰o以來, 通貨膨脹如同一個幽靈, 纏繞著社會經濟。

    二、當前通貨膨脹的產生原因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以來,加之近年中央銀行有發(fā)行過多的貨幣導致貨幣增長過快,從而引發(fā)了通貨膨脹。需求拉上通貨膨脹,需求拉上通貨膨脹理論是從總需求的角度來分析通貨膨脹的,其觀點是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我國現(xiàn)在由于種種原因已經形成了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局面從而形成了通貨膨脹。溫和性通貨膨脹有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兩種原因。

    近年來我國糧價不斷上漲,是由于糧食產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給出了問題,屬于成本推動;投資需求幅度為20%為正常,而我國現(xiàn)在已經達到了25%,特別是化工,冶金等行業(yè)的價格不斷上漲引起了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此屬于需求拉動。溫和性通貨膨脹還有一個因素國際傳導,外商直接投資和出口需求膨脹帶動國內價格上升,屬于需求拉動;而原油及其他國際初級產品通過進口帶動國內價格上漲,則屬于供給因素,是成本推動。 

    通貨膨脹是在一個封閉的環(huán)境里產生,由于物價的流通,近幾十年全球沒有發(fā)生惡性的通貨膨脹,反而是產生了不少次的通貨緊縮。而我們由于匯率管制,無法與國外市場同步,客觀上導致了通貨膨脹。我國由于經濟結構的不平衡,生產較低的部門的工人需求向生產高的部門靠齊結果導致整個社會工資增長率超過了經濟增長率從而導致了通貨膨脹。

    三、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的負面影響

    1. 造成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 影響了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

    在市場經濟中, 貨幣是計量各種商品和勞務的價值尺度, 在社會經濟生活中, 正常的經濟秩序, 生產經營活動規(guī)則, 以及個人的生活習慣, 都是以貨幣價值的基本穩(wěn)定為基礎的。當出現(xiàn)通貨膨脹以后, 貨幣價值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呈現(xiàn)出不規(guī)則的變動, 這造成了社會經濟運行的混亂, 破壞了原有正常的經濟秩序和經濟活動規(guī)則賴以存在的基礎。通貨膨脹使人們實際收人下降, 極大地損害了固定收人者。

    2. 破壞了市場機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調節(jié)作用

    由于商品價格的高低關系到每個經濟主體的切身利益, 因此, 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價格的相對變化, 支配著經濟主體生產什么, 消費什么, 如何生產。在物價穩(wěn)定時期, 經濟主體根據(jù)市場物價比較容易掌握生產調節(jié)的方向。但是, 在通貨膨脹期間, 物價水平變化較大, 很難掌握各種商品的價格變化, 往往造成生產和經營上的失誤, 削弱市場機制對經濟生活的調節(jié)作用。物價的普遍上漲, 使價格無法反映市場的真正供求關系, 也無法真實地反映出生產者的經營效果, 這就使價格不可能很好地發(fā)揮調節(jié)生產的作用。通貨膨脹加劇了國民經濟的比例失調。商品價格上漲是不平衡的, 這種不平衡加劇了生產中各部門利潤的不均衡, 從而造成一些部門的生產規(guī)模擴大, 而另一些部門的生產規(guī)??s減和下降。

    3. 通貨膨脹會使需求發(fā)生變態(tài)

    在通貨膨脹中, 尤其是在嚴重的通貨膨脹時期, 貨幣持有者由于害怕物價進一步上漲, 就會把手中的紙幣盡快變成商品, 甚至不論商品是否需要。囤積居奇現(xiàn)象由此大量發(fā)生。在紙幣不穩(wěn)定的條件下, 用紙幣來計算經營活動已不可能, 也不能衡量企業(yè)的盈虧, 這時金銀會重新在市場上直接成為計價的工具。在通貨膨脹嚴重的情況下, 紙幣甚至不能執(zhí)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 商品所有者為了避免通貨貶值可能帶來的損失, 甚至會采取各種方式拒絕接受紙幣, 物物交易現(xiàn)象就會普遍發(fā)生, 紙幣流通甚至遭到完全的破壞。

    4. 通貨膨脹加劇了投機活動

    通貨膨脹會加劇對商品種類和地區(qū)的需求不平衡, 此起彼伏地發(fā)展, 助長了投機活動的發(fā)展。投機活動對正常的商品流通起著很大的破壞作用, 使商業(yè)作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地區(qū)正常經濟聯(lián)系的紐帶作用遭到破壞, 促使大量的社會資本從生產領域轉人流通領域, 助長了泡沫經濟的成長。

    5. 通貨膨脹破壞本國出口公司的競爭能力

    鼓勵在國外抽人商品, 以較低價格在國外購買商品,然后按較高價格在國內銷售。使本國資本極力流往國外, 尋求更加有利可圖的投資和可靠的避難所。外國資本外流, 國際結算狀況惡化, 加重外匯危機。

    6.通貨膨脹破壞了銀行發(fā)揮正常的作用

    在通貨膨脹期間, 人們不愿意用貨幣形態(tài)保存資本和收人, 所以, 銀行存款的來源縮小, 銀行賬面數(shù)字雖然增加很多, 但是, 其實際價值往往縮小, 這樣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投資和貸款不能不相應減少, 甚至在惡性通貨膨脹的情況下, 銀行提供信用實際上已無利可圖,因為債權者收回來的債務是貶值了的貨幣, 受到了很大的損失。同時, 銀行本身還會把大量資金用于投機, 因為投機盈利比放款利息大得多。所以, 銀行在這種情況下, 不僅不能成為促進生產發(fā)展的力, 反而成為破壞經濟的力量。

    四、應對當前通貨膨脹的對策

    我國沒有近期通貨膨脹,一旦發(fā)生了通貨膨脹,對經濟發(fā)展有諸多不利影響,對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有破壞性作用,因此,,必須下決心及時治理。這種治理應該是多方面綜合進行的。 

    1.控制貨幣供應量

    由于通貨膨脹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貨幣供應過多,因此,治理通貨膨脹一個最基本的對策就是控制貨幣供應量,使之與貨幣需求量相適應,穩(wěn)定幣值以穩(wěn)定物價。而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必須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控制貨幣投放,保持適度的信貸規(guī)模,由中央銀行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靈活有效地調控貨幣信用總量,將貨幣供應量控制在與客觀需求量相適應的水平上。

    2.調節(jié)和控制社會總需求

    治理通貨膨脹僅僅控制貨幣供應量是不夠的,還必須根據(jù)各次通貨膨脹深層原因對癥下藥。對于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調節(jié)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是關鍵。各國對于社會總需求的調節(jié)和控制,主要是通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xiàn)。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壓縮財政支出,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堅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財政。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緊縮信貸,控制貨幣投放,減少貨幣供應總量的措施。采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配合,綜合治理通貨膨脹,兩條很重要的途徑是: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guī)模和控制消費過快增長,以此來實現(xiàn)控制社會總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調整經濟結構

    治理通貨膨脹必須從兩個方面同時人手:一方面控制總需求;另一方面增加總供給。二者不可偏廢。若一味控制總需求而不著力于增加總供給,將影響經濟增長,只能在低水平上實現(xiàn)均衡,最終可能因為加大了治理通貨膨脹代價而前功盡棄。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時,還必須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一般來說,增加有效供給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減少消耗,提高經濟效益,提高投人產出的比例,同時,調整產業(yè)和產品結構,支持短缺商品的生產。

    4.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資物價管理政策,以阻止工會和壟斷企業(yè)這兩大團體互相抬價所引起的工資、物價輪番上漲的趨勢。其目的在于力圖控制通貨膨脹而又不致引起失業(yè)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論基礎主要是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因為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是由于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其別是工資的提高,因而導致物價水平的上漲。為此,必須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幾種:確定工資-物價指導線,以限制工資-物價的上升。強制性措施。以納稅為基礎的收入政策。 

    5.對外經濟政策

    一般來說,我國的國內的通貨膨脹與其國際收支狀況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國都出現(xiàn)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我國必須采取適當?shù)膶ν饨洕?以減輕國際收支失衡對國內物價的不利影響,井阻止國外通貨膨脹的輸入。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實行浮動匯率。由于在浮動匯率制度下,我國貨幣對外匯匯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場供求關系所決定。(2)與各國在貿易和金融領域采取協(xié)調措施,如與各國加強協(xié)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國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改善國際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貨膨脹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貨膨脹的蔓延,等等。 

    6.加大宏觀經濟調節(jié)力度

    為了繼續(xù)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wěn)定,有關部門必須密切關注、善于發(fā)現(xiàn)并及時研究市場供求關系的重大變化,運用政策引導和經濟手段適時適度加以調節(jié)。要嚴格控制新漲項目出臺,加大價格檢查力度。此外,還要加強對重點行業(yè)重點產品,特別是針對一些行業(yè)過快增長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緊張等問題的協(xié)調工作力度,促進生產要素的優(yōu)化配置,穩(wěn)定市場供應,確保供需基本平衡。 

    五.結論

    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給、調整結構之外,還有一些諸如限價、減稅、指數(shù)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貨膨脹政策。總之,通貨膨脹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經濟現(xiàn)象,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們有針對性地根據(jù)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對策,對癥下藥。這種對癥下藥,并不是簡單地根據(jù)原因分析一一對應,也不能機械僵化地照搬別人或自己以往的經驗。而且對癥下藥也要以某一方案為主或優(yōu)先,同時結合其他治理方案綜合進行。也就是說,治理通貨膨脹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謝平、廖強.當代貨幣政策理論的新進展中國金融理論前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2. 謝平、劉斌.貨幣政策規(guī)則理論的最新進展中國金融論壇(2004)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3. 謝平.中國貨幣政策分析:1998-2002[J]金融研究2004(8)

第3篇:通貨膨脹的治理對策范文

關鍵詞:通貨膨脹 現(xiàn)狀 對策

一、通貨膨脹的經濟學涵義及我國通貨膨脹現(xiàn)狀

通貨膨脹(Inflation)一般指因紙幣發(fā)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全面上漲現(xiàn)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

紙幣流通規(guī)律表明,紙幣發(fā)行量不能超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銀貨幣量,一旦超過了這個量,紙幣就要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從而出現(xiàn)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才會出現(xiàn),在金銀貨幣流通的條件下不會出現(xiàn)此種現(xiàn)象。因為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由于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它只是代表金銀貨幣的符號,不能作為貯藏手段,因此,紙幣的發(fā)行量如果超過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數(shù)量,就會貶值。

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11年1月到2012年4月,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CPI增長幅度在2011年4月是5.3,而在2012年4月,其增幅已經下降到3.3,通脹情況已經有所好轉。同時2012年的通脹與以往不同,之前是由于信貸激增,游資炒作造成的價格上漲,而最近的通脹則主要是成本引發(fā)的通脹。雖然2012年我國通脹情況與2011年相比,壓力略有緩解,但從長遠看,通貨膨脹依然是當前影響我國經濟發(fā)展的突出問題。

二、抑制治理通貨膨脹的相應對策

(一)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施穩(wěn)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做到控制信貸的總量,慎用加息政策,充分發(fā)揮貨幣政策工具在管理通脹預期中的作用。對貨幣供應量要嚴格控制。因為通貨膨脹是作為紙幣流通條件下的一種貨幣現(xiàn)象,發(fā)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流通的貨幣量過多,所以很多國家在治理通貨膨脹時所采取的一個重要對策就是控制貨幣供應量,使之與貨幣需求量相適應,以此來減輕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的壓力。同時,要抑制固定資產的投資過快增長,對新開工項目加強和規(guī)范管理。

(二)落實緩解貿易順差過快增長的各項措施,優(yōu)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努力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減少貿易順差,防止熱錢流入,除了要增加進口、匯率升值外,還要強化對資本管制,防止全球流動性泛濫對國內市場的沖擊。同時,應該大力發(fā)展我國金融市場,進行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產業(yè)投資基金和創(chuàng)業(yè)投資基金也要努力發(fā)展,更要鼓勵民間投資向創(chuàng)業(yè)投資、產業(yè)投資流動。這樣既可以促進居民儲蓄轉化為實業(yè)投資;也有助于支持國內技術創(chuàng)新、對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減小收入差距,保證經濟的健康發(fā)展。

(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通過財政轉移支付、補貼、減稅、農業(yè)扶持政策和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手段,增加各級財政對農業(yè)、畜禽養(yǎng)殖業(yè)的投入,保證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使農業(yè)和農民的生產生活成本降低,加快發(fā)展農業(yè),使得更多的資源和勞動力更好的投入到農業(yè)生產中去。

(四)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速,緩解通脹壓力。經濟增速過快往往是通脹加速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經濟增速過快,會推升物價上漲,這是經典的“菲利普斯曲線”所呈現(xiàn)的關系。從周期角度分析,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的經濟增速在2009年跌入谷底,而在2010年三四季度開始回轉并加速上行,市場才重拾活力,整個經濟進入上升態(tài)勢。事實上,去年第四季度以來物價的較快上漲,是與第四季度GDP環(huán)比增速超過10%有很大關系,即經濟增速過快而導致通脹壓力加大。因此,保證和維持穩(wěn)定合理的經濟增速,將有助于緩解通脹壓力。

(五)加強市場監(jiān)管,采取措施維持市場流通秩序。將經濟、法律等手段綜合運用起來,整頓流通秩序,穩(wěn)定市場物價,加強市場監(jiān)管,特別要加強對基礎農產品和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管理,使得經濟物價調控體系適應市場發(fā)展,堅決打擊利益集團囤積商品、哄抬物價、擾亂市場秩序等不法行為。同時,動用中央儲備,確保市場供應;改善價格環(huán)境,維持價格穩(wěn)定,必要時對基礎的生活必需品和生產資料實施價格臨時干預措施;

第4篇:通貨膨脹的治理對策范文

一、關于通貨膨脹的原因

1.“流動性過剩說”。在宏觀經濟運行中,流動性過剩通常被理解為貨幣發(fā)行過多,也就是“錢多”。長期以來,不少經濟學家一直認為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xiàn)象,更嚴格的說是紙幣現(xiàn)象,即當紙幣發(fā)行超過流通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紙幣購買力將會下降,紙幣購買力下降推動貨幣加速流通,從而導致通貨膨脹。

王海峰在《規(guī)避通脹風險須準確把握宏觀調控的著力點》中提出中國通脹壓力與國內流動性過剩有一定關系。他在文章中說,貨幣供給大于實體經濟需求是通貨膨脹壓力劇增的根本原因。張五常在《中國的通貨膨脹》一文提出,中國當前的通貨膨脹主要是由貨幣發(fā)行過快,導致市場上通脹反應過快[1]。

2.“成本推動說”。當前許多經濟學家把中國當前的通貨膨脹主要原因歸于生產要素成本的上漲。劉世錦在《通貨膨脹與發(fā)展轉型——宏觀經濟三人談》提出,從整個宏觀面上,中國正在進入一個生產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階段,成本推動的壓力趨于加大。具體地看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第二,部分生產要素價格體系離市場化的目標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由于政府管制造成的價格扭曲的狀況還普遍存在;第三,全球初級產品價格的波動對中國的影響日益增大?;谝陨先矫嬖颍袊磥韺⒃谳^長時期面臨著要素成本持續(xù)的上升的壓力,這是推動中國目前通貨膨脹最重要的也是最難對付的要素[2]。

前任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同樣提出中國當前面臨的通貨膨脹主要是成本推動型的,這個成本推動包括了勞動力的成本必須上升以及中國現(xiàn)在資源的價格是世界的“洼地”,必須對其價格進行適當?shù)恼{整[2]。

張平和王宏淼在《“雙膨脹”的挑戰(zhàn)與宏觀政策選擇》中提出資產重估引致的資產價格膨脹傳導到了實體部門,推高了可貿易工業(yè)部門的成本。其次,農業(yè)部門的成本也不斷提高,導致一些農產品價格走高。再次,第三產業(yè)也積累了大量的“價格壓抑”。這一潛在的壓力是未來價格上漲的主要推動力[3]。

3.“需求拉動說”。面對物價的上漲,許多經濟學家把通貨膨脹的原因歸于對有限資源的需求量增大,從而促使了物價的上漲。王建在《通脹是長期的,反通脹要觸及深層次矛盾》一文中,提出在中國人口與土地的矛盾自新世紀以來進入到拐點,單產增長率呈停滯狀態(tài),但工業(yè)化與城市化占地仍在持續(xù),人均收入的增長也不斷提升著人均食品消費水平,由此導致了食品供求缺口被拉開與拉大。這樣食品的需求帶動的物價壓力在長期內就不是趨于緩和,而是趨于嚴重,通脹也就會長期化。

4.“二元結構說”。當前中國部分行業(yè)比較熱,產品供不應求,部分行業(yè)卻比較冷,產能過剩,過冷過熱同時并存,過冷行業(yè)由于發(fā)展困難,大量資金從過冷部門轉移到過熱部門,導致過冷部門的生產減少、供給失衡,過熱部門出現(xiàn)泡沫。

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提出,目前中國正處于一個二元經濟環(huán)境,過熱和過冷部門同時存在。過冷部門主要是制造業(yè),也包括豬肉生產、礦泉水生產等部門。由于大量資源從過冷部門轉移到過熱部門,由此造成通貨膨脹[4]。

5.“混合因素說”。面對中國目前發(fā)生的通貨膨脹,有不少經濟學家認為其原因是來自多方面,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給方面的原因。經濟學家劉偉在《供求失衡的特點與通貨膨脹的治理》一文中提出影響當前通貨膨脹的兩大因素,具體來講,需求方面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固定資產投資仍然增長過快、銀行流動性過多和國際收支失衡等,供給方面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市場化進程對于生產成本的影響、增長因素對生產成本的影響、看發(fā)展要素對于生產成本的影響。

光在《中國進入中度通貨膨脹時期》一文中指出,通貨膨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輸入性通貨膨脹,即中國經濟和國際接軌,國際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從而導致一些進口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又有需求方面、供給方面、結構性通貨膨脹方面[5]。

6.“價格管制說”。當前物價上漲,中國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抑制通貨膨脹,既有間接的貨幣政策,也有直接的價格管制,從而來控制價格上漲,然而,在大家都肯定這些政策的正面效應,中國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正是政府采取的價格管制政策,才促使治理通貨膨脹的效果打折。周其仁在《通貨膨脹與價格管制》提出,實行價格管制會產生一個打擊生產的效果,而這對于治理通貨膨脹是不利的[6]。

同樣易憲容在《通貨膨脹:2008中國經濟第一關》中也提出:“從中國式的通貨膨脹來看,價格上漲往往與權力遠近有關,越是靠近權利的產品,其上漲時間就越早,上漲的速度也就越快。比如,這一輪的價格上漲就是從房價開始,就是從政府完全壟斷的產品開始?!盵7]

7.“GDP增長說”。最近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wěn)定課題組[8]在《外部沖擊與中國的通貨膨脹》中提出GDP的增長是決定通脹的最主要因素計量結果表明:短期內,國際食品價格是導致國內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國際原油價格對國內物價的影響在中長期逐步上升;人民幣升值抑制通脹的效果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體現(xiàn);國際利率變化對國內物價有影響;全球流動性的轉化因央行的有效對沖對物價的直接影響并不明顯。綜合而言,外部沖擊只是導致通脹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長率仍是影響物價的主要因素[9]。

蔡昉在《如何取得經濟增長與抑制通脹之間的平衡》一文中提出當前通貨膨脹形成的直接原因,即“伴隨著高速經濟增長,城鄉(xiāng)就業(yè)得到前所未有的擴大……城鄉(xiāng)普通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和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長顯著增加……而中低收入家庭具有較高的邊際消費傾向和較高的恩格爾系數(shù),……導致了食品價格上漲的需求因素”[10]。

8.“財政分權說”。尚長風、許煜、王成思在《中國式財政分權與通貨膨脹:機制和影響》一文提出,中國政府的財政分權導致了中國當前的通貨膨脹,他們說中國政府對中國國有企業(yè)補貼,有三條路,其一是財政補貼,其二是國有銀行低成本貸款,其三是直接發(fā)行貨幣,在實踐過程中,第

一、二條路走不通,只能通過發(fā)行貨幣的方式來補貼國有經濟,導致通貨膨脹。

二、應對通貨膨脹的對策

1.第一種觀點是通過增加商品供應來緩解當前通貨膨脹。張平、王宏淼在《“雙膨脹”的挑戰(zhàn)與宏觀政策選擇》中提出,面對雙膨脹的挑戰(zhàn)(資產膨脹、通貨膨脹),必須進一步作出恰當和配套的宏觀選擇,既要抑制資產部門的膨脹,又要激勵實體部門投資的欲望,從而供給增加,抑制通貨膨脹[3]。

2.第二種觀點是通過回收市場多余的流動性來緩解通貨膨脹。張五常在《中國的通貨膨脹》里提出,要回收1500億的鈔票,并提出回收的具體建議。林毅夫在《2008:高速增長的調控之道》一文中提出,要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必須要“貨幣緊一點,物價要松一點”,“貨幣供應一定要控制住”[11],可見作者是希望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控制流動性,從而抑制通貨膨脹。

3.第三種觀點是通過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來抵御通貨膨脹。劉世錦提出要解決通貨膨脹的最根本出路,就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是抵御成本上升的最重要手段,而現(xiàn)階段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要來源就是創(chuàng)新,這就要求我們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由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推動經濟增長轉到依靠技術進步和自主創(chuàng)新來促進經濟發(fā)展[12]。

4.第四種觀點是通過多種手段來遏制通貨膨脹。許善達在《本輪通貨的特點及應對之策》中提出,應對通貨膨脹的對策很多,但重點是以下三方面,第一是貨幣政策,通過包括提高利率,提高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yè)務,發(fā)行票據(jù)等減少市場上的流動性過剩。第二是財政政策,通過減稅,減少企業(yè)生產成本,提高產品供給,從而控制通貨膨脹。第三是調控物價,通過行政手段控制物價上漲。

5.第五種觀點是通過控制國內總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來抑制通貨膨脹。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wěn)定課題組提出當前形勢除了密切注視外部沖擊對國內通脹的影響,但控制國內總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的膨脹仍是抑制通脹的關鍵。其提出對物價上漲影響最大的是GDP,因此利用如何各類政策工具控制總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的上升,防止經濟增長過快,仍將是抑制通脹的根本途徑。

第5篇:通貨膨脹的治理對策范文

關鍵詞:通貨膨脹;中央銀行;貨幣供應量

中圖分類號:F8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11-0181-02

一、通貨膨脹的原因

貨幣超發(fā)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貨幣現(xiàn)象是通常所說的通貨膨脹。一般分為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結構性通貨膨脹、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和貨幣現(xiàn)象的通貨膨脹。在不存在超額需求的條件下,因為供給方面成本的上升推動商品價格水平顯著和持續(xù)地上漲稱為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由于工會組織對工資提高的壓力以及壟斷出現(xiàn)的行業(yè)中,廠商為追求利潤抬高商品價格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其中,工資推動的通貨膨脹是指廠商提高工人的工資而引起產品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上漲。結構性通貨膨脹是指一國國民的工資上漲跟不上一般價格水平的上漲而引起比例結構、產業(yè)結構、部門結構等的失調,引起的通貨膨脹。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是由于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可以解釋為過多地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貨幣現(xiàn)象的通貨膨脹是貨幣供給增加造成的。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fā)生的歷次通貨膨脹

(一)1985年(中國出現(xiàn)的第一次通脹)

從1979年開始,我國實施了改革開放政策,我國經濟迎來了快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從1979年到1984年間,國民生產總值迅速增長,人均收入增長了幾倍。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兩年財政赤字都出現(xiàn)了巨大虧空,國家通過增發(fā)超額貨幣來填補國庫的赤字。到1980年底,出現(xiàn)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通貨膨脹,全國市場貨幣流通量比上一年增長63.3%,大大超過社會同期商品零售總額增長和工業(yè)生產總值增長的幅度,商品價格上漲達到最高6%的水平,已經到了引起經濟危機的警戒線上。

(二)1988年(中國出現(xiàn)的第二次通脹)

職稱評定、工資改革及基礎建設投資的大規(guī)模升溫引起的貨幣供應量大規(guī)模增長,到1987年底,貨幣供應量比1983年增加了925億元,迎來了又一個貨幣大量超發(fā)時期,達到1 454億元。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大量向銀行借款,致使市場對貨幣的需求大幅度地增加。而新一輪的通貨膨脹是由央行應對過熱經濟對貨幣量的需求而發(fā)行第四套人民幣和推行大額面鈔引起的。1988年,包括各種生活必須品在各大城市相繼提價,絕大部分的商品提高了價格,商品價格平均漲幅為30%,而像家用電器、摩托車、油這一類產品的漲幅達到了80%。

(三)1995年(中國出現(xiàn)的第三次通脹)

從1992到1993年,隨著市場經濟大規(guī)模改革,國家在商品定價方面全部放開了。為了提高職工福利,政府擴大內需,企業(yè)抓住機會,大規(guī)模地向銀行貸款進行各種國外投資,大量地購買各種機械設備和高檔商品。地方政府大規(guī)模地利用信貸開發(fā)房地產業(yè)和開發(fā)區(qū)建設,導致房地產業(yè)開發(fā)過熱及許多生產資料價格上升。我國貨幣供應量大幅上漲,許多企業(yè)為了維持正常經營,不得不多方借債來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其中不乏集體、私營企業(yè)。中國出現(xiàn)的第三次通脹是由于基礎產業(yè)的瓶頸、鋼材等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生活資料價格上漲的惡性循環(huán)。

三、央行對通貨膨脹治理的政策

中央銀行對通貨膨脹的治理主要運用緊縮的貨幣政策削減貨幣供給的增長來降低總需求,從而降低通貨膨脹水平。中央銀行主要運用以下工具來降低通貨膨脹水平。

(一)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

中央銀行有權利決定商業(yè)銀行和其他存款機構的法定準備金比率。當產生嚴重的通貨膨脹,中央銀行可以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減少貨幣供給,讓每一元的準備金支撐更少的存款。如果當前的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為10%,那么當客戶向銀行存了100元現(xiàn)金,其中必須留出10元作為準備金,其余的90元為可貸金額,于是,增加1萬元的準備金可以產生10萬元的存款。此時,若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把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從10%提高到20%,則儲戶100元的存款需持有20元準備金,可借出的貨幣為80元,此時,商業(yè)銀行增加100萬元的準備金就必須有500萬元的存款,貨幣供給就減少了一半。從方法上看,提高法定準備金是最簡單的辦法,但是提高法定準備金的作用十分猛烈,且存在時滯也會使商業(yè)銀行的正常信貸業(yè)務受到干擾。1988年發(fā)生的通貨膨脹就采取了提高法定存款準備率降低通貨膨脹。

(二)提高再貼現(xiàn)率

商業(yè)流動性不足時,可以向中央銀行借款解決短時間居民提款等需要,中央銀行作為最終的貸款人幫助商業(yè)銀行解決資金不能維持正常業(yè)務需要的危機。商業(yè)銀行手里一般都會持有一定的政府債券和商業(yè)票據(jù),當商業(yè)銀行的準備金不符合中央銀行的規(guī)定時,商業(yè)銀行就可以用他持有的政府債券或商業(yè)票據(jù)向中央銀行申請貼現(xiàn)業(yè)務以解決暫時的需要。當央行提高再貼現(xiàn)率以后,商業(yè)銀行因為成本的提高就會盡量不向央行申請貼現(xiàn)業(yè)務,再貼現(xiàn)需求和規(guī)模的降低從而導致市場上貨幣供應量減少,這樣,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貨膨脹。不過,通過提高再貼現(xiàn)率來達到控制通貨膨脹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對中央銀行來說,也是被動、不積極的策略,因為借不借款的主動性掌握在商業(yè)銀行手中。

(三)公開市場賣出業(yè)務

央行在金融市場上向商業(yè)銀行等金融機構出售政府債券以控制貨幣供應量的方式被稱為公開市場賣出業(yè)務。這是目前央行減少貨幣供給量,降低通貨膨脹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當發(fā)生通貨膨脹時,中央銀行根據(jù)判斷收緊銀根來降低通貨膨脹,于是向金融市場出售證券,這樣,就減少了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也減少了商業(yè)銀行可貸的貨幣總額。一般的金融機構從事證券賣出業(yè)務是為了盈利或解決暫時流動性不足的問題,而中央銀行從事賣出證券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達到降低經濟過熱降低通貨膨脹的目的。由于公開市場賣出業(yè)務操作靈活,因而便于央行降低貨幣供應量賣出證券,立即就可以減少貨幣供給量,降低通貨膨脹。央行能連續(xù)地自由的開展公開市場賣出業(yè)務,自由執(zhí)行債券的賣出數(shù)量、時間,從而可以快速有效地降低通貨膨脹。

(四)直接提高利率

簡單的說,通貨膨脹是貨幣發(fā)行量超過市場中需要的貨幣量導致的。貨幣多了,購買力就下降了,利率過低,資金成本低,企業(yè)會大量借貸,導致投資擴大、過熱,而個人也會由于利率低,錢放在銀行沒什么收益而把錢花掉。同時可以把個人的大量資金留在銀行系統(tǒng)內,減少流通中的貨幣量,以抑制通脹。當提高利率引起的貨幣購買力下降和通貨膨脹引起的貨幣貶值相抵消時,提高利率就維持了物價水平的相對穩(wěn)定,也就是提高利率后的貨幣購買力保持不變,就達到了降低通貨膨脹的目的。我國1995年的通貨膨脹就采取了通過提高存款利率實現(xiàn)“軟著陸”治理通貨膨脹。

治理通貨膨脹,政府也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配合央行這些工具來降低通貨膨脹。1985年的通貨膨脹,國務院了一系列的宏觀調控措施。比如,政府采取措施降低固定資產投資規(guī)模,減少銀行可貸資金金額,加強宏觀調控穩(wěn)定物價水平,加大經濟監(jiān)督力度。如政府可以采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增收節(jié)支、減少赤字。如減少政府支出,通過減少購買性支出或降低轉移支付的金額等及增加稅收和發(fā)行公債。

四、治理通貨膨脹的建議

如果通過貨幣政策降低通貨膨脹的效果不明顯,國家可以同時采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貨幣總量增加的情況下,利用財政政策的轉移支付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減少通貨膨脹對他們基本生活的影響。簡單地說,通過增加低保的最低生活保障,對低收入者進行生活補貼即通過政府的轉移支付,保障他們的實際消費水平在以往的水平上,讓他們在通貨膨脹的壓力下不受影響。不過,在惡性通貨膨脹的壓力下,由于緊縮政策的實施,大部分廠商都會通過降低商品質量來保障自己的利潤水平,這也使得低收入者的生活受到影響。

總之,如果通脹演變成長期趨勢,就會出現(xiàn)許多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例如經濟結構性矛盾的大規(guī)模爆發(fā)或是經濟周期性衰退都會演變成滯脹,拉大貧富差距,使窮的更窮,使社會矛盾加劇,制約經濟的增長,同時也會使社會離穩(wěn)定、健康更遠。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來增加消費和需求,才能使經濟健康穩(wěn)定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陳永志,朱炎亮.我國通貨膨脹的特點\引發(fā)機制及治理對策[J].當代經濟研究,2010(11).

[2] 閻虎勤,羅 凱.貨幣供應、貨幣流通與通貨膨脹:自經濟變量找尋[J].資本市場,2010(12).

[3] 袁曉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貨膨脹的原因及特征[J].統(tǒng)計與信息論壇,2009(1).

[4] 殷醒民.通脹周期性特征與貨幣政策的適時轉換[J].探索與爭鳴,2011(4).

[5] 吳秀波.治理通脹應更多動用貨幣政策調控工具[J].新金融,2011(1).

[6] 張吟雪.關于當前貨幣政策工具選擇及其效應的思考[J].新金融,2011(5).

[7] 范方志.通貨膨脹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11(3).

第6篇:通貨膨脹的治理對策范文

關鍵詞:通貨膨脹;原因;對策

一、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我國通貨膨脹的量化分析

(一)定義

通貨膨脹是各國經濟發(fā)展的產物。目前,學術界關于通貨膨脹還沒有完全一致的定論。薩繆爾森在《經濟學》一書中對其定義為,在一定時期內商品和生產要素價格總水平持續(xù)不斷上漲的現(xiàn)象。通過對通貨膨脹的學習和研究,我認為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貶值、物價全面上漲的現(xiàn)象,產生原因是貨幣發(fā)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貨幣量。

(二)量化分析

2010年到2011年,蒜你狠、豆你玩等一系列網絡熱詞充分表達了普通民眾對物價上漲的感受。伴隨著物價上漲,2010到2011年通貨膨脹也已來臨。在實踐中主要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CPI)和生產者價格指數(shù)(PPI)來判斷是否出現(xiàn)了通貨膨脹。

1、根據(jù)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CPI)來判斷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是衡量居民消費水平最重要的指數(shù)。它不僅用來反映消費者支付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化情況,還用來度量通貨膨脹水平。①我國CPI從2011年1月份到12月份的數(shù)據(jù)分別如下:1049、1049、1054、1053、1055、1064、1065、1062、1061、1055、1042、1041。②一般來說,當一個經濟體在一段時期內出現(xiàn)CPI > 3%的漲幅時,我們認為該經濟體出現(xiàn)了通貨膨脹;而當CPI > 8%時,該經濟體可能出現(xiàn)了嚴重通貨膨脹。③縱觀2011年前后,我國的CPI指數(shù)從2010年下半年以來同比增長率都維持在3 0%以上。據(jù)此從CPI分析,可知:2010年下半年到2012年上半年,我國出現(xiàn)了通貨膨脹,此次為嚴重的通貨膨脹。

2、根據(jù)生產者價格指數(shù)(PPI)來判斷

生產者價格指數(shù),主要用來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也是衡量通貨膨脹的潛在性指標。根據(jù)我國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PPI指數(shù)從2007年起一直處于上升階段。依據(jù)生產鏈理論,上游產品的價格(PPI)上漲會在經過一個時滯后傳導到下游產品的價格(CPI)上來④。因此PPI潛在并且長期地影響通貨膨脹。

綜上,可知我國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存在著通貨膨脹。并且在CPI和PPI兩個指標的共同作用下,我國物價持續(xù)走高。

二、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我國通貨膨脹的特點

(一)當前通貨膨脹與民生密切相關,具有非平衡性

非平衡型通貨膨脹指的是各種商品價格上升的比例不完全相同。此次通脹的非平衡性集中體現(xiàn)在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食品價格高位運行。此次通脹是由米、油等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過快引起,然后帶動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價格全面上漲。另外經濟的不景氣對中低收入者、失業(yè)人群的影響最為嚴重。

(二)當前通貨膨脹深受國際環(huán)境影響,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升值

自我國2001年正式加入WTO,國門向世界打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fā)達國家關于中國“廉價貨幣”的觀點甚囂塵上。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認為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向國外大量銷售商品,對輸入國產生打壓效果⑤。人民幣被要求升值,這導致大宗商品的價格不斷被推高。相對,國內相關商品價格持續(xù)上漲推動了整個社會物價水平上漲。

(三)當前通貨膨脹與經濟衰退并存

此次通脹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并存。一方面,經濟衰退需要政府采取積極的政策刺激。另一方面,為了控制通脹,政府迫不得已實施緊縮性政策,這也是調控的一個難點。

三、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我國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

弗里德曼說過“通貨膨脹永遠都是而且在任何地方都只能是一種貨幣現(xiàn)象”。大多數(shù)經濟學家認為造成我國此次通脹的原因是央行貨幣發(fā)行量過大,然而加息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控效果并不明顯。這說明需求拉動、成本推動和結構性這三方面均對我國此次通脹的產生有影響。

(一)巨額外匯儲備導致此次通貨膨脹

2011年3月,我國的外匯儲備余額達到30447億美元,是全球外匯儲備第一大國。國際收支嚴重失衡,致使央行更多地投放基礎貨幣。加之美聯(lián)儲啟動“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都導致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加劇了通貨膨脹在世界范圍的壓力。

(二)勞動力成本上升推動此次通貨膨脹

伴隨我國經濟發(fā)展、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我國廉價勞動力的時代也已成為過去。勞動力供求出現(xiàn)結構性趨緊以及工資上漲壓力大造成其成本提高加劇了我國通脹的壓力,造成了工資―物價螺旋⑥。

(三)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劇此次通貨膨脹

2008年,我國政府為了應對金融危機而采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2011年第一季度,貸款增加2 24萬億元,同比增長17 9%。貸款和貨幣投放的快速增長,形成強烈的通脹預期,引起整體物價水平上升。

四、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我國通貨膨脹的治理對策

治理此次通脹的對策是穩(wěn)定物價為核心,兼顧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重點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并且努力提高生產率水平的同時減少對能源、資源的依賴程度。

(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緊縮企業(yè)利潤

首先,通脹使中產階級和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受到很大影響。政府應首先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然后,根據(jù)《十二五規(guī)劃綱要》我國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要與經濟增長速度同步⑦。因此政府應該加大財政的直接補貼力度來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還可以采取適度的企業(yè)利潤緊縮措施,對壟斷企業(yè)肆意抬價進行限制從而限制其利潤。

(二)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同時引導資金流向

實體經濟,是各國經濟基礎。雖然過去幾十年我國在經濟方面取得了矚目成績,但是“三高一資”的經濟結構已經不適合必須盡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因此,加強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興產業(yè)發(fā)展、加強工業(yè)體系建設刻不容緩。另外,產業(yè)投資基金和創(chuàng)業(yè)投資基金也要不斷發(fā)展。促進居民儲蓄轉化為實業(yè)投資、支持國內技術創(chuàng)新。同時,政府應適度增加針對百姓投資的金融產品,從而合理引導資金投向避免跟風式投資。

(三)改革匯率機制

此次通脹,我國貨幣流動性過高并且貨幣政策具有時滯性。因此從根本解決問題就要求改革我國的匯率機制。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對緩解國際輸入和通貨膨脹具有重要意義。它的關鍵是擴大匯率浮動的區(qū)間、減小外匯市場的干預形成國際公認的匯率計算方法⑧。我國只有改革完善一個符合國情的匯率形成機制,才能快速有效地減輕通貨膨脹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作者單位:青海大學財經學院)

注解:

①李洋、劉美爽,《我國城鎮(zhèn)居民消費水平的計量經濟模型分析》,《商業(yè)時代》,2014

②國家統(tǒng)計局網站:http:///tjsj/

③保羅克魯格曼,《國際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21頁。

④崔惠民,張厚明,《生產者價格指數(shù)與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的雙向傳導關系研究》,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⑤程恩富,朱富強,《正確認識和應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學術對話》,《國際經貿探索》,2004年02期

⑥戴園晨,《工資與物價的螺旋運動》,《發(fā)展論壇》,1995年11期

第7篇:通貨膨脹的治理對策范文

一、對我國通貨膨脹成因的實證分析

一般情況下,世界各國多用GDP(國內生產總值)縮減指數(shù)或者是CPI來衡量通貨膨脹,這兩個指數(shù)雖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在變化趨勢上大體是一致的。根據(jù)尹艷林在《從治理通貨膨脹到防止通貨緊縮》一書中的論證,本文采用CPI來度量通貨膨脹。影響通貨膨脹的因素很多,但由于許多因素之間相互重疊,同時我們分析問題要有輕有重,重點要反映影響通貨膨脹的主要經濟因素,所以有必要從諸多的影響因素中選出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因素。本文將選用GDP增長率、M1 (貨幣發(fā)行量)增長率、實際平均工資增長率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進行因素分析,而把其他影響通脹的因素作為隨機項來處理。

接著我們就運用多因素分析方法來分析幾個主要的因素對我國CPI(即通貨膨脹率)影響程度的不同。

1.Granger因果檢驗

在經濟分析中,常常需要對經濟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做出判斷。Granger因果檢驗是對經濟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做出判斷的常用方法。本文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分析結果為:實際平均工資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的關系中更多地表現(xiàn)為通貨膨脹是實際平均工資增長率的格蘭杰原因,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的格蘭杰關系并不明顯(具體檢驗過程從略)。

2.ADF檢驗

因為本文所使用的數(shù)據(jù)均為時間序列數(shù)據(jù),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平穩(wěn)性檢驗,以確保使用OLS回歸的正確性。檢驗結果表明,ADF檢驗結果都大于5%水平的臨界值(具體檢驗過程從略)。這也說明各個數(shù)據(jù)是平穩(wěn)的,可以使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分析。

3.數(shù)學模型和參數(shù)估計

在確定了GDP增長率、M1增長率與通貨膨脹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且各變量平穩(wěn)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分析它們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程度,下面我們就根據(jù)19792006年的相關數(shù)據(jù),擬合一個簡單的自回歸分布滯后模型,模型引入以下符號:Y―CPI(通貨膨脹率);GDP―GDP增長率; M―M1增長率。結果如下:

從檢驗結果看,調整后的R2值為0.8547,模型整體擬合效果較明顯。M(-1)與Y(-1)均通過了5%顯著水平上的T檢驗,這也說明通貨膨脹和M1增長率以及上一期的通貨膨脹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

從模型(1)中可以看到我國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是M1、GDP增長。其中,M1增長是構成物價變化的直接因素,而GDP增長是構成物價變化的間接原因,我們在治理通貨膨脹時,應該從主要因素入手。模型結果顯示,這兩個因素中,我們可以加以控制的是M1增長率,M1增長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會導致通貨膨脹增長0.55個百分點。從近一年的實施的政策來看,國家禁止某些行業(yè)的過度投資,中國人民銀行連續(xù)5次加息和9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并嚴格控制商業(yè)銀行信貸規(guī)模的舉措,都是從這個角度來治理通脹的。

二、對策建議

1.認清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之間存在的關系

雖然 Granger檢驗說明通貨膨脹是GDP增長的原因,不過模型(1)卻說明GDP的增長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是不顯著的?,F(xiàn)代主流西方經濟學家們的觀點是:在長期中,通貨膨脹與就業(yè)和產出水平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必然的聯(lián)系,因為通貨膨脹的影響會被利率的同比例上升所抵消。但是在短期中,兩者存在著一定的相關關系在短期內,由于意料之外的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會使產品價格的上漲快于貨幣工資率的上漲,實際工資率會有所降低,從而促進企業(yè)增雇工人、擴大產量以謀取利潤,使就業(yè)和國民產出增加,即通貨膨脹有利于國民產出。但工人們不會長期容忍貨幣工資率滯后于產品價格上漲的情況,肯定會要求增加工資。一旦工資提高了,通貨膨脹促使就業(yè)和產出增加的效果就會消失。因此,通貨膨脹對就業(yè)和國民產出的影響只在短期內有效。。一般來說,輕度的通貨膨脹并不影響國民經濟的發(fā)展,相反它可為國家的基本建設籌集一筆可觀的資金,可以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fā)展。但是,當通貨膨脹率超過5%接近10%時,要提高警惕;當通貨膨脹率超過10%時,就必須亮起紅燈,立即采取緊縮銀根、縮小基本建設規(guī)模、提高銀行利率等綜合措施,防止進一步演變成可怕的惡性通貨膨脹。不過,筆者認為絕對不能依靠通貨膨脹來刺激經濟增長!因為長期的通貨膨脹不僅會導致經濟生活的混亂,人民實際收入的減少,甚至會造成社會的混亂;還有就是這樣可能會使政府對通貨膨脹引起的經濟增長產生依賴性。要注意的是長期穩(wěn)定的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不是單一的,它是由需求、供給、結構、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2.積極引導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

由于模型(2)告訴我們本期的通貨膨脹和上一期的通貨膨脹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即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相關系數(shù)達到0.824。所以想抑制或者防范通貨膨脹危機,就要引導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積極進行價格改革無疑是最得力的辦法,尤其是要加強對壟斷行業(yè)定價的市場化改革,并加強對流通領域的管理,盡力保持市場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wěn)定。在這卻不得不提到一件事:2006年底,國家發(fā)改委宣布國有資產在七大行業(yè)中不能退出,這七大行業(yè)是: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和航運。筆者覺得除了軍工和電網電力以外,其余行業(yè)都應該引入競爭。因為由于政府和國有壟斷企業(yè)掌握了公用行業(yè)產品的定價權,也就是說,它們還沒有形成市場定價機制。由于受部門利益的影響,現(xiàn)在多數(shù)公共產品壟斷行業(yè),對價格改革本身并不很感興趣,但對于利用提價來獲取利潤的積極性很高,每一次只要講改革,就以成本增加企業(yè)虧損為由,向政府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這種信息不對稱使得每次價格改革,實質都變成了一輪新的提價。這與國家進行市場化改革的初衷無疑是相違背的,對于人們形成合理的價格預期有害無益。

3.緩解通貨膨脹壓力,要注意貨幣政策的運用

從模型(2)分析結果來看,我國發(fā)生的通貨膨脹本質上就是一種貨幣現(xiàn)象。相關系數(shù)是0.54469,具體說來就是當貨幣供應變動一個單位,相應會引起通貨膨脹同方向變動0.54469個單位。上面的Granger檢驗表明貨幣供應增長對通貨膨脹具有正面效應,而通貨膨脹不影響貨幣供應量,這表明中國貨幣供應是非中性和外生的。不過這里要注意的是M1增長率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有滯后期。經驗顯示,這個時滯期至少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所以在決策時應該充分考慮這一點。央行應該努力減少自己決策時存在的內部時滯,也就是認識時滯和行動時滯,以免因為時間滯后造成負效應。而價格傳導也會有3~6個月的滯后期。還有就是物價上漲的翹尾因素,可能會引起物價的進一步上漲。根據(jù)上述結論,我們在采用宏觀貨幣政策調控經濟時,要通過多種政策工具搭配使用來協(xié)調經濟平穩(wěn)發(fā)展,同時完善我國的市場經濟制度和金融市場,使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和利用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第8篇:通貨膨脹的治理對策范文

關鍵詞:通貨膨脹 原因分析 解決方案

1.我國現(xiàn)階段通貨膨脹的變現(xiàn)形式

物價水平是判斷通脹的標準尺度,也是衡量宏觀經濟是否過熱的晴雨表。衡量通脹的指標主要有CPI,PPI,GDP平減指數(shù)等等。我國主要采用的是CPI作為判斷通脹的指標。

我國最新的這輪通脹主要表現(xiàn)為農場品價格的上漲,例如:“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等等,接著是成品油價格的上漲,同時還表現(xiàn)為房價的居高不下,等等這些都是我國通脹的主要表現(xiàn)。

2.引起我國通脹現(xiàn)象的可能原因分析

2.1貨幣供應量分析

目前,我國出現(xiàn)了溫和的通貨膨脹,主要是由糧食、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的,是屬結構型的通脹。究其原因是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也是物價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經濟要穩(wěn)定的前提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和貨幣的發(fā)行量之比是穩(wěn)定的,當貨幣增發(fā)的速度大于GDP增長速度時,經濟會表現(xiàn)為通貨膨脹;反之表現(xiàn)為通貨緊縮。從理論上說,廣義貨幣M2的快速增長反映社會潛在購買力大幅度提高,信貸快速增長則直接拉動需求的增加,從而推動物價的上漲。

現(xiàn)在我們建立指標:經濟貨幣化比率( M2/GDP)。從這些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自1990年到2002年我國M2/GDP基本保持在1.8左右,我國的通脹比較平緩,而2002年之后,通脹嚴重,再者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導致我國經濟萎縮國家采用了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刺激經濟,解決失業(yè)問題。在經濟增長額同時,我國通脹現(xiàn)象加重了。這可以從我國經濟貨幣化比率數(shù)值看出(2008至2010我國經濟貨幣化比率為1.50、1.76、1.821)這與我國目前的物價上漲的狀況是基本吻合的。截至2009年底,M2與名義GDP的比值為182%的歷史高位。而同期,美國M2/GDP的比值為60%,歐元區(qū)為44%,日本為144%1。相比較我國偏高。這主要的原因是我國沒有建立科學合理的貨幣體系。

2.2商品價格體系對通脹的影響

商品比價是在商品和商品、貨幣與貨幣之間存在的一種價格比例關系。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是商品或者貨幣本身所包含的價值的比例關系。商品價格體系的不協(xié)調發(fā)展是導致我國現(xiàn)階段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商品定價是依據(jù)等量的勞動獲得等量報酬的原理,商品的價格也具有棘輪效應,易上調不易下降,當商品比價不合理時候,低價商品的價格就會上調。這樣就出現(xiàn)通脹的情況。目前房地產市場供求總量的階段性失衡直接影響房地產價格變動,即中低價位商品住房供應量下降,高檔商品房供應增加,使得商品房平均價格上揚,而其他商品的價格相對房地產價格比價較低,根據(jù)價格理論,其他商品價格會上調。

2.3收入差距也是造成通脹的原因

過大的收入差距將會引起通貨膨脹,中國的基尼系數(shù)已經超過0.47,超過了警戒線。當人們的收入超過一定的水平,必需品的支出就會相對減少,過度的追求奢侈品,追求高消費的生活方式會為物價上漲推波助瀾;同時,因為收入差距過大,政府將會加大對低收者的補貼力度,增加政府的財政支出。使得消費基金難以維持,從而加劇通貨膨脹。我國居民收入差距與通貨膨脹水平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我國居民收入差距不是造成通貨膨脹的長期原因,但卻在短期中和通脹保持同方向變化。

造成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主要是城鄉(xiāng)二元化經濟。農民從事的產業(yè)是傳統(tǒng)農業(yè),傳統(tǒng)農業(yè)的勞動生產率比較低,劉易斯認為只能“維持生計”。農民收入低是傳統(tǒng)農業(yè)的產物。城鎮(zhèn)居民從事的產業(yè),劉易斯稱之為“現(xiàn)代產業(yè)”,就是現(xiàn)代制造業(yè)、信息業(yè)和服務業(yè)?,F(xiàn)代產業(yè)的勞動生產率高,職工能夠得到較高的工資收入。

3.治理通脹的對策分析

3.1建立科學合理的貨幣體系

貨幣供應量的超速增長是導致近段物價上漲的原因之一,解決由于貨幣增發(fā)造成的通脹問題,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貨幣體系就勢在必行了。一要加大公開市場業(yè)務力度,對沖因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二要對金融機構進行“窗口指導”,提高金融機構資產質量。適度控制貸款規(guī)模,尤其是要控制房地產貸款規(guī)模,保持貸款結構多元化。三要我們需要調整信貸結構,完善信用體系,促進中小企融資力度。

3.2建立機制,縮小收入差距

國家應該制定政策,健全市場經濟體制,改善城鄉(xiāng)二元化經濟,縮小城鄉(xiāng)收入差距。一是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使資源在產業(yè)間、行業(yè)間以行業(yè)內部各企業(yè)之間自由流動,縮小收入差距。二是完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注重公平,增加社會福利,減小貧富差距。 三是提高農業(yè)生產率,加大對農業(yè)技術投入,同時加強農村城鎮(zhèn)化建設,大力發(fā)展第二產業(yè)、第三產業(yè)。

同時建議宏觀上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增加對高收入群體的稅收,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手段;微觀上采取對于低收入人群的補給政策。從而減小通脹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居民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拉大。

3.3調節(jié)商品價格體系 控制房地產價格過度增長

我國商品價格比價的不協(xié)調發(fā)展促使我國通脹的加劇,尤其是我國房地產價格體系嚴重失調,他已經具有宏觀經濟先行指標的作用,同時,房價與物價之間的正反饋機制可能引發(fā)經濟過熱和房價泡沫,進而威脅經濟與金融穩(wěn)定。我國政府應該調節(jié)商品價格體系,使之平穩(wěn)發(fā)展。對于我國現(xiàn)存的價格比價的不協(xié)調,貨幣政策當局可以考慮以下對策:一是積極關注房價波動,在適當?shù)臅r候可以考慮將房價納入到廣義的物價指標測量中,以便更為準確地反映物價水平的波動;二是有效調控房地產投資以及相關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把房地產價格調控與總需求調控結合起來;三是對房價進行宏觀調控時充分考慮到房價影響宏觀經濟的長期性和貨幣政策作用的滯后性,重視對房價的預調。

參考文獻:

[1]張國旺.我國物價上漲結構因素分析與對策研究 [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8.

[2]張原野、李昱璇.我國今年的通貨膨脹問題研究[J]財稅金融 2011.

[3]顏培訓、姜文、張含.我國近期通貨膨脹原因和對策研究[J]財稅金融 2011(8).

[4]高原.我國居民收入差距與通貨膨脹實證研究[J]理論經濟學 2011(15).

[5] 馬俊杰.2007年以來我國通貨膨脹原因的貨幣分析[J].四川管理學院學報,2008(4).

注 釋:

1.數(shù)據(jù)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統(tǒng)計年鑒》

第9篇:通貨膨脹的治理對策范文

解讀原因

對于宏觀經濟而言,一定程度的溫和通貨膨脹對于國家經濟是有利的,但是超過5%的CPI同比漲幅,顯示這次通貨膨脹不是簡單的某些物價上漲這么簡單,而是國內外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一) 對外說明國際環(huán)境是本輪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

本輪中國國內的通貨膨脹,國際環(huán)境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說,中國承擔了國外經濟體失誤的后果,因此,中國本輪的通貨膨脹有輸入性的特點。

1、國外政策和局勢影響

美國為了刺激經濟,在實施了總額為1.725萬億美元的第一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之后,2010年11月,宣布實施6000億美元的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由于大量兩輪救市資金流入到國際大宗商品交易中,以美元為主要世界貨幣的國際經濟交往中,全球性資源商品價格勢必會呈現(xiàn)出逐步上漲的勢頭,而中國作為原油和有色金屬、鐵礦石等的進口大國,在全球經濟基本復蘇的環(huán)境下,對資源性產品的需求量將會進一步上升,我國國內市場將受到直接影響,面臨原料輸入性通貨膨脹進一步加劇。

2、國外資本進入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持續(xù)深入,經濟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不僅對于大宗商品的需求旺盛,而且對于汽車、奢侈品等消費需求旺盛。目前美國的經濟增長率較低,而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很高,因此,投資新興市場國家的資產有更高的回報。同時,2010年全面爆發(fā)的歐洲債務危機期間,大量資本流出歐洲進入強勁復蘇的中國市場,從而對中國資產價格、人民幣匯率產生較大影響。

在上述多因素作用下,中國面臨較大的資金流入壓力,資產泡沫有所擴張,通貨膨脹風險有所顯現(xiàn)。

(二) 解釋影響

1、成本推動通貨膨脹

在對外報道中,應適當說明,當前中國正處于城市化建設的進程中。這個過程帶動了大量產業(yè)結構轉型,其中涉及到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對生產資料的需求加大,例如鐵礦石、煤炭、石油等資源。這些原材料的減少引起其價格的大幅上漲,從而對下游產業(yè)進行價格傳導。而這其中,直接影響到了農產品在內的生產成本上升,最終導致銷售價格的上漲。

其次,勞動力成本上升也是導致物價上漲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國家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福利水平和工資收入,使我國職工工資總額和職工平均工資已連續(xù)四年實現(xiàn)兩位數(shù)增長,超過同期GDP增長率,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必然推高物價的總水平。

2、貨幣因素

近幾年,我國廣義的貨幣量和國民生產總值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速,貨幣供應量的增速高于GDP的增速。當前通貨膨脹明顯的一個特點是人民幣升值背景下的高額外匯儲備迫使央行被動投放大量基礎貨幣。

3、民眾的通脹預期

當前人民群眾對于通貨膨脹的心理預期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其真正發(fā)生。由于近一年多以來,CPI居高不下,導致人民群眾普遍認為物價將有進一步上漲的空間和條件,間接導致了人民群眾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恐慌,而商品市場一旦出現(xiàn)風吹草動,就會造成某種商品的大量搶購,進一步促進物價上漲。

通脹對國家形象的影響

對于國內外民眾而言,關注較多的是政府在解決通貨膨脹中的作為。因此,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對國家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1、西方媒體的輿論影響

在國際輿論場中,中國作為重要經濟體,一舉一動必然受到西方媒體的關注,而中國政府的經濟改革行為只要影響到西方資本的利益,就會被西方主流輿論抨擊,這會直接對中國的國家形象產生影響。

2、國內輿論的影響

在政府的宏觀經濟目標中,有三個非常重要: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和就業(yè)。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的目標基本就沒有動搖過,同時,近年來在注重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已經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進行產業(yè)結構轉型和升級。保障經濟增長目標,對于就業(yè)目標的實現(xiàn)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是在某些階段,過快的經濟增長會造成通貨膨脹。

適度的通貨膨脹可以促進經濟增長,但中國當前的通貨膨脹程度,已經激起國內民眾的不滿情緒。在2011年兩會期間,根據(jù)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監(jiān)測統(tǒng)計,有關物價的民生問題占輿論抽樣分析的50%。國內輿論的影響也會對中國的國家形象產生重要影響。

對外傳播策略

為規(guī)避階段性的通貨膨脹對國家形象產生負面影響,我們可以采取如下應對策略。

1、全面客觀報道通貨膨脹

在對外傳播時,受眾群體是國外公眾,在對外報道時,需要對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的成因進行客觀報道,對內外部原因進行全面客觀介紹。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尤其是在介紹國際環(huán)境和國內環(huán)境引發(fā)通貨膨脹的作用中,需要注意不同地區(qū)受眾信息接收特點而加以調整。

2、凸顯政府作為,強化通貨膨脹的過程管理

隨著國家經濟發(fā)展周期波動,通貨膨脹是一個長期的治理過程,很難有一蹴而就的成效。媒體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強化報道政府在通貨膨脹中的過程管理,另一方面讓民眾及時了解信息,加強政府和民眾的互信溝通,形成良好的輿論互動機制。

3、樹立民眾正確物價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