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數字鄉(xiāng)村研究報告范文

數字鄉(xiāng)村研究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字鄉(xiāng)村研究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數字鄉(xiāng)村研究報告

第1篇:數字鄉(xiāng)村研究報告范文

1月17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十七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國網民人數達到1.11億,比2004年末增加了1700萬,網民普及率達到8.5%,而目前全球網民約9.7億,平均普及率為15.2%。在1.11億網民中,寬帶上網網民數為6430萬人,比2004年增加了2150萬人,增長率為50.2%。而撥號上網網民人數、專線上網網民人數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下降。我國網民每月實際花費的上網費用為103.6元(注:基數中不含完全公費網民),估計2005年全年的全國上網費用總規(guī)模已經超過1000億元。中國網民中有27.8%的人使用過BT軟件,總規(guī)模約為3085.8萬人。網上購物的網民中有61.5%付款方式選擇網上支付,36.1%的人選擇貨到付款。我國互聯網發(fā)展在城鄉(xiāng)之間、東西部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鄉(xiāng)村網民總規(guī)模為1931.4萬人,普及率僅為2.6%,而我國城市網民大約有9168.6萬人,占城市人口的16.9%。18點-22點是上網高峰,與上年同期相比,18點~22點上網人數增加了8個百分點,20點是當日上網頂峰;CN下注冊域名首次破百萬大關,達到1096924個。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53.9%,成為國內用戶注冊域名首選;網民平均每周上網15.9個小時。與上年同期相比,網民每周上網小時數增加2.7小時,增幅為20.5%。

2.柯達重新認識中國市場,重塑亞洲戰(zhàn)略

美國伊士曼柯達公司因低估了中國消費者接受數字技術的迅速程度而誤讀了中國市場,從而錯過了許多機會。最近,柯達公司重塑亞洲戰(zhàn)略,今后在亞洲做生意時要采取“不以西方為中心的”方式??逻_的首席執(zhí)行官認為首先要做的是立即雇用“有能力的當地人”出任中國區(qū)業(yè)務高級主管。柯達的首席執(zhí)行官指出,亞洲對公司的未來非常重要。與其他西方公司一樣,柯達公司以前也過于以西方為中心。他認為客戶主體將不再是西方,而將是亞洲。當歐洲和美國的消費者比較迅速地采用數碼相機時,柯達公司還幻想以亞洲傳統(tǒng)膠卷相機的銷量增長來緩沖在歐美失去這一高利潤業(yè)務領域的影響。但是,中國的消費者也迅速采用了數字成像技術。因此,2005年6月,柯達只好加快步伐,逐步淘汰傳統(tǒng)膠片業(yè)務,其中部分原因在于低估了中國消費者接受數字技術的迅速程度。

3.尼康停產多數膠卷相機專注數碼

日本標志性的相機生產商尼康公司,近日宣布計劃停產絕大多數型號的膠卷相機,僅保留一小部分面向專業(yè)攝影師的機型。調整后,尼康將專注于如今炙手可熱的數碼相機市場。尼康業(yè)務轉型完全出于傳統(tǒng)膠卷相機市場的日益萎縮,以及對數碼相機需求的強勁增長。相關停產相機的機身和可轉換手工對焦鏡頭等零部件也將一并停產?,F有產品的銷售則持續(xù)至庫存清空為止,到時尼康享譽半個多世紀的膠卷相機將退出歷史舞臺。尼康的轉型之舉標志著傳統(tǒng)膠卷相機時代行將終結。

4.2006年平板電視二、三線城市將展開競爭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市場所家電課題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2005年是中國平板電視市場突破發(fā)展的一年,2006年將迎來平板電視市場爆發(fā)式增長。2006年,平板彩電的消費市場將在一級市場的基礎上向二、三級市場過渡,二、三線城市將會成為家電業(yè)競技的主戰(zhàn)場。2005年全年國內平板電視銷售規(guī)模達到190萬臺,在大城市平板電視銷售額已經開始超過CRT彩電,這預示著中國彩電業(yè)新平板時代的到來。2006年,國內平板電視需求市場繼續(xù)保持高速增長態(tài)勢,整體容量有望達到500萬臺,其中液晶電視396萬臺,等離子電視104萬臺。42英寸以上大尺寸平板電視需求比例逐步提升,總量規(guī)模將超過120萬臺,其中等離子電視占83.3%,液晶電視占16.7%。

第2篇:數字鄉(xiāng)村研究報告范文

關鍵詞農村;文化內涵;建設措施

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1-0398-02

ExplorationonConstructionofRuralCultureConnotation

AN Yong-ru

(School of Management,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The measures of enhancing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connotation were elaborated,so as to lay the foundations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related issues.

Key wordscountryside;culture connotation;construction measures

廣大的中國農村,生活著全國人口60%的農民。加強當前農村文化內涵建設,是促進現代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舉措[1-4],是解決現代農業(yè)發(fā)展中存在的先進技術和舉措與落后的農村文化素質矛盾的主要辦法,是解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矛盾的重要途徑,從而為促進現代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5-6]。近年來,黨和政府不斷地深化改革,為廣大農民減輕負擔、增加收入而實施不少農業(yè)扶貧政策和改革方案,但農村文化基礎薄弱、農民文化素質低,使得農村的很多工作存在推動速度慢,工作成績不佳,發(fā)展不連續(xù)等問題。農村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前提,是農村發(fā)展進步的保證。農村農民文化內涵建設的成果直接關系到我國農村改革的成敗。為此,搞好新時期農村文化內涵建設,是促進現代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為進一步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協調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建設與薄弱的農村文化的矛盾,解決制約現代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絆腳石,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應采取以下措施。

1搞好農村剩余勞動力從業(yè)轉業(yè)培訓

要發(fā)展三農,核心是如何解決好農民的問題。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是讓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yè)和城鎮(zhèn)轉移。因此,大力加強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素質,是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化沉重的人口負擔為人力資源優(yōu)勢的最有效途徑之一,更事關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要解決此矛盾,必須得解決農民的從業(yè)培訓問題,解決沉重的人口負擔,轉為非農產業(yè)和城鎮(zhèn)的人力資源并非就舍去了三農的發(fā)展,相反能更進一步促進三農的發(fā)展,通過從業(yè)、轉業(yè)培訓到就業(yè),提高了農民的素質,提高了他們的收入,以此自然地鏈接城市與農村市場,通過培訓實踐就業(yè)對加強農村文化內涵建設、發(fā)展三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傳統(tǒng)農業(yè)向現代農業(yè)改變

制約傳統(tǒng)農業(yè)向現代農業(yè)轉變的主要原因是農民的文化基礎薄弱,跟不上當代農業(yè)發(fā)展的步伐。要加快傳統(tǒng)農業(yè)向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的進程,首先應該把如何提高農民農村文化內涵建設作為首要工作來抓,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措施之一。當然在這個工作的實施過程中,運行成本和工作阻力較大,但是可以搞試點逐一推開來進行,或者轉變政府職能、市場管理工作和通過政策引導優(yōu)勢行業(yè)反哺農業(yè)的發(fā)展。

3保護和挖掘農村歷史風俗文化,為發(fā)展鄉(xiāng)村文化旅游長廊作保障

歷史上以農村為主體的中國社會,曾是眾多民間文化與工藝的舞臺中心。民間的手工制作、戲曲、傳統(tǒng)習俗等,都是農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傳統(tǒng)文化,有的需要繼承和發(fā)揚,有的需要發(fā)掘和保護,更需要的是充實其符合時代進步的內涵。尊重和發(fā)展好農村歷史風俗文化,對有技巧地抓好農村文化內涵建設,發(fā)展三農有著非常大的意義[7]。

發(fā)展鄉(xiāng)村文化旅游長廊,要讓農民自己充分認識其寶貴性,充分理解傳統(tǒng)文化、特殊文化在農村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民間的傳統(tǒng)的手工制作、戲曲、傳統(tǒng)習俗可謂無價之寶,政府要進行引導和開發(fā),并使其體現出具體的價值,讓農民感到實惠。同時,進一步加工和包裝,用來作為鄉(xiāng)村文化旅游的代表性作品來抓,帶動地區(qū)區(qū)域化特色經濟的發(fā)展。

4支持和引導村民和村干部參加學歷職業(yè)教育

要切實抓好農村文化建設,抽取部分年輕農民、村干部、農村婦女參加學歷教育,切實做好文化扶貧。2006年,安順職業(yè)技術學院與安順市西秀區(qū)區(qū)委聯合辦學,成功舉辦了西秀區(qū)各村村干部“農業(yè)技術與農村行政管理”專業(yè)中職學歷班,學員人數達342人,已于2008年完成第1期村干部學歷教育培訓班。通過教育培訓,切實提高了村干部的素質;2007年,安順職業(yè)技術學院又與關嶺縣舉辦了2007級學歷教育班。通過這些學歷教育,提高了村干和村民的素質,為三農發(fā)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5建設鄉(xiāng)村數字信息系統(tǒng),切實做好“三百工程”

建成農村數字信息系統(tǒng),實行村村通寬帶,培育新型的信息化農民,使他們能利用現代互聯網掌握農業(yè)生產技術、農業(yè)市場信息、農業(yè)區(qū)域定位等方面的知識,組建自己的市場信息系統(tǒng)。成就自主農業(yè)發(fā)展,降低行政成本。同時,整合資源為新農村建設服務。開展“三百工程”是新時期“惠民、富民”實踐中提出的具有一種典型意見的農村科技創(chuàng)新模式,它既具有科技服務的統(tǒng)一指揮職能,又具有科技服務的分散指導特點,其核心是整合農業(yè)科技資源、發(fā)揮農業(yè)科技支撐作用??茖W技術的指導需要有誠信的企業(yè)、專家和科研院校去提高農村文化建設,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為農村生產力服務。文化扶貧要結合產業(yè)扶貧并驅進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6建設科技示范園,促進現代農業(yè)發(fā)展

農業(yè)科技示范園是采用先進的設施、先進的種植和養(yǎng)殖技術,可使農民、學生、游客等領略到現代農業(yè)全新發(fā)展模式。同時,生產的瓜果蔬菜、畜產品堪稱綠色食品,倍受游客青睞。使園區(qū)成為科研、教學、實習、培訓、推廣、旅游的基地,是對農村文化內涵建設進行科普教育的理想場所。

為切實抓好“三農”工作,2007年,頂云鄉(xiāng)黨委政府決定在全鄉(xiāng)大力推進土地“打包經營”模式,探索土地增效空間。在這個模式探索的過程中,政府發(fā)現規(guī)模經營土地不僅是整合土地問題,關鍵是農民的種植技術水平、養(yǎng)殖技術水平跟不上,于是引進安順市安科種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在頂云鄉(xiāng)石板村建成了1個4 hm2的生態(tài)示范種植基地,取得很好的成效,帶動全鄉(xiāng)搞了多次農民科技種植示范培訓,帶動全鄉(xiāng)農戶種植蔬菜逾200 hm2,切實為頂云鄉(xiāng)建設完成頗有成效的科技文化示范。目前,已有一批教授、專家進園開展科研、教學、生產活動,并引進了一批國內外先進的技術成果,旅游參觀者絡繹不絕。這種模式對于抓好農村文化內涵建設在培訓效果上直觀而迅速,有效促進了現代化農業(yè)的發(fā)展[8-10]。

7結語

綜上所述,建設新時代的農村文化,需要黨和政府的積極引導,賦予其新時代的主題。要引導廣大農民,學習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現代社會基本知識;要引導他們有一種放眼國家發(fā)展,關心外部世界的思維;要引導他們認識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重要性;要引導他們培養(yǎng)法治觀念、民主思想、公德意識和科學文化技術,使他們正確理解“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并為這個目標自我服務。中國農村最需要的是一種以開放思維、進取精神去做好新時期農村文化內涵建設。

8參考文獻

[1] 趙學清.科學發(fā)展觀學習讀本[N].人民日報,2008-01-15.

[2] 朱啟臻.中國農民問題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08:1-15.

[3] 朱啟臻,魯可榮.鄉(xiāng)村旅游與農村發(fā)展[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08:1-21.

[4] 聶華林,張貢生,李泉.中國西部三農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5.

[5] 蔡.民生經濟學:“三農”與就業(yè)問題的解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5.

[6] 鄧鴻勛,陸百甫.走出二元結構:農民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研究[M].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04:1-5.

[7] 中國人民共和國農業(yè)部.2004中國農業(yè)發(fā)展報告[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2004:1-7.

[8]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組.2005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7.

第3篇:數字鄉(xiāng)村研究報告范文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 經費 互聯網服務 社區(qū)

中圖分類號: G259.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0)01-0062-03

Libraries Connect Communities: Study on How to Get Funds and Technology for Public Libraries

Yu Chuanzheng(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300071)

Abstract: Libraries Connect Communities: study on how to get funds and technology for public libraries is an annual report which is sponsored by Bill Gates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and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nd directed by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Maryland University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Innovation Center, and Florida University Information College. The report describes, with sufficient data, the conditions of American public libraries, including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fund decrease, and service increase. It also reveal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needs and servic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uture actions are suggested in the report.

Key words: public library; funds;internet service; community

CLC number: G259.71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0)01-0062-03

主持人語:《海外觀察》這一欄目致力于譯述和介紹國外不定期的圖書館與信息報告、研究進展和動態(tài)、技術白皮書等。在每年的大量圖書館報告中,有些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特別是一些權威機構在大規(guī)模調查基礎上的公開報告,典型的如IFLA的“走向公平的世界”和OCLC的“環(huán)境掃描”等。這些報告數據翔實、分析準確、結論清晰。學習這些報告對于我們了解國外圖書館與社會環(huán)境都有很大的作用。當然最主要的是,通過這些報告我們能夠洞察圖書館職業(yè)在信息時代不斷變革的深刻背景、以及從未停止進步的緣由,轉而能夠促進我們自身的思考。

本期所編譯的兩個報告,一個是關于美國“公共圖書館經費與技術獲取”,另外一個則是“數字時代大學生信息搜索行為”。這兩個報告擁有相同的社會背景,即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在經濟危機時代,公共圖書館遭遇到經費下降、服務減少以及圖書館員解雇等事實,但同時,這一時期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需求則增加了,特別是失業(yè)培訓、在線求職等服務。公共圖書館也成為很多社區(qū)免費獲取互聯網服務唯一部門,因此圖書館只有開展行動,喚起公眾意識和服務支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面對危機時代的挑戰(zhàn)。對于大學生來說,由于經濟危機的影響,所以他們希望縮短在校時間以節(jié)省開支。因此,大學生的搜索行為更加集中。此外,更重要的發(fā)現在于,大學生搜索行為中的日常搜索和課程搜索在工具的利用上保持高度的一致,都較依賴于搜索引擎。而大學生對于圖書館的需求則主要體現在對專業(yè)數據庫的查尋上,對圖書館員的依賴則比較不明顯。這也反映了大學生搜索行為的社會性,即更愿意依賴老師和同學。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的編譯只是這些報告中的很小部分,更詳細的描述還請讀者諸君自行閱讀。真誠地希望您喜歡這一欄目,也期待您的參與。

俞傳正

12009美國公共圖書館技術和經費狀況

《圖書館連接社區(qū):公共圖書館經費與技術獲取研究 2008~2009》是由蓋茨?梅琳達基金會和美國圖書館協會共同資助的一個項目。該項目從2007年開始每年一項研究報告,到目前已持續(xù)了三年。報告的數據來源于三種綜合的方式:全國公共圖書館互聯網連接、利用、經費和維持問題的信息;對州圖書館主管們的問卷調查;印第安那州和威斯康辛州的焦點小組和站點訪問。

報告指出,美國16,592個公共圖書館為所有大大小小的社區(qū)提供免費的計算機和互聯網服務;圖書館員幫助用戶利用這些技術設備;圖書館提供廣泛的互聯網服務,包括家庭作業(yè)資源,數字參考和電子書;也提供無線接入互聯網。主要的發(fā)現包括:

(1)圖書館在提供免費獲取信息和電子通訊服務方面發(fā)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超過71%的圖書館在其所處社區(qū)是唯一免費提供計算機和互聯網服務的。圖書館員認為,圖書館計算機和互聯網在尋找工作和電子政務方面的利用正逐步提高。

(2)在全球經濟危機時代,14.3%的公共圖書館在2009財政年度縮減了運行預算。只有38%的圖書館財政預算根據通貨膨脹比率有所增加。根據州圖書館主管們的問卷調查,53%的州圖書館為公共圖書館的投資在2009年度也在縮減。

(3)公共圖書館正在為提高和改善互聯網接入速度而努力,但是他們發(fā)現用戶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快以至于超過了他們所能增加的帶寬。將近60%的圖書館互聯網連接速度都不能時刻都滿足用戶需求。這些需求的滿足還尚難達成。

2圖書館在社區(qū)中扮演了關鍵的技術角色

威斯康辛公共圖書館理事會認為,“把技術當作工具,這工具讓社區(qū)利用圖書館更富有效率和效果。它幫助人們獲取他們所需要的,無論是查一本書,做一項研究還是找一份工作”。

技術能夠促進圖書館發(fā)揮最大的功用:連接人與資源、思想,這些資源包括包括圖書、虛擬參考、電子書和培訓。依賴于技術和網絡,很多圖書館能全天候地通過圖書館網站提供在線館藏和數據庫、可下載的有聲書、可供檢索的目錄服務。圖書館就算不是唯一的,那也依然是全國最主要的計算機和互聯網接入的免費提供者。從全國范圍內來說,71.4%的圖書館是他們所處社區(qū)的唯一免費獲取的供應者。對于鄉(xiāng)村圖書館來說,這一數據增加到78.6%。

如果考慮到家庭互聯網使用的信息,那這一數據就變得更加重要。大約62%的美國家庭用戶都接入了互聯網,但是各類家庭類型在互聯網利用方面差異非常大。收入低于24,999美元的家庭互聯網接入率下降到25%。而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家庭互聯網使用率下降到44.9%和43.3%。有工作的家庭互聯網利用率占了70.7%,而失業(yè)者家庭只占55.6%,處于勞動力市場外的只占44.3%。隨著失業(yè)人數的增加和家庭收入的減少,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公共獲取則變得更有價值,更為重要。

圖書館也提供更為快速的互聯網連接,而居民家庭則無法達到這個速度。70%的公共圖書館提供1.5Mbps或者更快的接入速度,而在2007~2008年度只有64.6%的公共圖書館擁有這樣的速度。圖書館為更多用戶提供無線接入互聯網。超過了76%的圖書館現在提供Wi-Fi接入,比去年的66%有所增長。公共圖書館能為用戶通過互聯網獲取豐富的圖書館在線和印刷資源。正如“聯邦博物館和圖書館服務機構”2008報告中指出的那樣:“沒有什么能像圖書館一樣具有如此能力”。

除了提供免費的計算機和互聯網,圖書館也為社區(qū)提供電子館藏。90%的圖書館擁有數據庫,這些數據庫為用戶提供了成千上萬的報紙、期刊;GED、SAT行政事務考試的模擬測試;家譜資源以及商業(yè)和醫(yī)療信息。超過了70%的公共圖書館也提供在線家庭作業(yè)資源和有聲內容。

公共圖書館的互聯網服務中,為中小學學生服務的教育資源和數據庫高居榜首,占了78.7%;其次是支持尋找工作,占據65.9%,比前一年增長4個百分點。

在本研究調查的各州圖書館中,圖書館計算機和互聯網接入的利用都呈現增長的趨勢。即使是在2007年12月經濟開始衰退前,圖書館員也發(fā)現了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在線求職,這些工作包括服務業(yè)、無需計算機技能的崗位如家政和貨架整理。很多用戶需要學習基本技巧的幫助,包括如何用鼠標、建立一個電子郵件的賬戶、申請工作時的基本的文字處理。

90%的圖書館提供正式的技術培訓班和非正式的使用幫助,以便于用戶能夠利用圖書館計算機。在提供正式技術培訓的公共圖書館中,其中的27%設有獲取在線尋找工作和職業(yè)相關信息的課程。而在非常貧窮的社區(qū),圖書館傾向于開設正規(guī)培訓,其中40%的圖書館設有與工作有關的課程。公共圖書館提供這些課程旨在服務于初次使用計算機的用戶,為他們培訓一般計算機操作技能、在線搜索和軟件應用。

圖書館中計算機的免費獲取也使得電子政務成為圖書館利用中不斷增長的領域。將近81%(去年是74%)的公共圖書館表明其館員為用戶提供了幫助,如怎樣訪問和利用政府網站、項目和服務。根據2008年的一項針對州圖書館主管們的問卷調查,超過三分之二的州圖書館提供了如下服務:在線表單或者證書申請、稅單、申請更新駕照、州政府工作和失業(yè)救濟金。根據問卷,46個州中的5個州只提供在線的失業(yè)表單。

在采訪的印第安納和威斯康辛的訪問圖書館的計算機用戶中,他們大部分人每周都利用圖書館計算機和互聯網連接。這比過去兩年的其他8個州訪問頻率要高一些。

2009年1月份的一項針對美國家庭的調查證實了公共圖書館全國范圍內的訪問趨勢。63%的家庭,大約1.366億人在過去的12個月中利用過圖書館。盡管訪問圖書館的人數在過去十年中保持穩(wěn)定,但是無論親身訪問和虛擬訪問的頻率都要高很多。全國范圍內來說,親身訪問圖書館每年大約增長2500萬,虛擬訪問增長1100萬,電話訪問增長400萬。

3圖書館購買力減弱

即使在經濟良好的時候,運營經費的小幅度增長或者零增長都構成了對維持圖書館服務和增加服務的挑戰(zhàn)。經濟貧困時,圖書館的利用在增加,預算在收縮,資源就變得更為緊張。盡管2008~2009的數據收集都是在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影響之前,但是這項研究仍然確證了經費的減少。

此前保持2.1%到4%,6%或者更高增長的圖書館經費有下滑的趨勢。2009與2008財政年度相比,只有少數貧困圖書館增加了經費,更多的圖書館預算都在縮減。更多的城市和城郊圖書館兩年內保持了經費的平衡。

這項研究中第一次出現了圖書館公共接入的新計算機的減少情況。圖書館經歷了一段技術費用大規(guī)模增長時期,但這一增長從09年的10.4%下降到2010年的5.8%。城市圖書館遭遇了技術費用的顯著減少,從09年的15.4%下降到2010年的5.3%。中等以及貧困社區(qū)都經歷同樣的下降,2010年每個大約都下降了一半。下降的趨勢還在繼續(xù)。圖書館經費投入的下降,再加上人力、津貼和設施運行費用的增加,這就更削弱了公共圖書館的購買力。

由地方政府、圖書館網絡以及合作帶來的與技術相關的其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圖書館經費縮減的問題。這些支持包括其他政府辦公室直接支付的服務或者實體(如信息技術師、設備購置等等)。這些服務在經費投入上非常重要。

4優(yōu)質服務的困惑

2008~2009研究得出了一些沖突的結論,這就引發(fā)了未來在何種程度上確保公共服務質量的很多問題。一方面,公共圖書館繼續(xù)為其社區(qū)提供計算機和網絡的公共服務。如前所述,越來越多的圖書館提供無線接入互聯網;網速不斷加快;提供技術與互聯網培訓;廣泛的互聯網服務;幫助用戶申請和獲取電子政府服務。因此,公共圖書館為其所處社區(qū)提供廣泛的計算機與網絡支持。

另一方面,公共圖書館卻無法滿足用戶需求。同時,70%的圖書館網絡連接速度達到1.5Mbps或者更快,但近60%的反饋者認為連接速度總是或者有時不能滿足用戶需求。

城市圖書館與鄉(xiāng)村圖書館的連接速度差異也很明顯。大約三分之一的鄉(xiāng)村圖書館連接速度都低于1.5Mbps,遠遠高于城市圖書館的7.1%和郊區(qū)圖書館的15%。在過去三年中,鄉(xiāng)村圖書館訪問速度增長不超過10Mbps。城市圖書館網速超過10Mbps的占23.9%,是鄉(xiāng)村圖書館的三倍(7.9%)。但城市圖書館更難以滿足用戶過多的需求。

圖書館發(fā)現:

(1)圖書館用于公共訪問的計算機數量不足:超過81%的圖書館有時或總是不能提供足夠的計算機。

(2)公共訪問工作站也設置了很多限制。超過94%的圖書館設置了時間限制。在這些圖書館中,將近70%限制在一小時內或更短時間,大約25%限制在半小時內。

(3)成本、空間和建筑是公共圖書館公共訪問的障礙:超過四分之三(77.4%)的圖書館因為成本因素而影響到他們是否增加公共訪問工作站的決策,而75.9%則由于空間限制,34%的圖書館因其建筑基礎設施(如電纜、無線和電源插座)的不足。

(4)圖書館并無公共訪問工作站的替代計劃:38.2%的公共圖書館都沒有公共訪問計算機的額外計劃。

(5)圖書館依賴于非專業(yè)信息技術員工的技術支持:大約63%的圖書館都是由非專業(yè)信息技術公共服務員工或圖書館管理者提供技術支持的。對于鄉(xiāng)村圖書館來說則占了74.6%,城市圖書館占36.8%。

這些發(fā)現的重要性在于,盡管技術的基礎設施已經更新,但是很多圖書館依然面臨維持和提高它們的公共訪問技術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此前的兩次研究都確證了這個同樣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圖書館繼續(xù)向所服務的社區(qū)提供很多服務,如數據庫、技術培訓、電子政務等――在所處社區(qū)里,圖書館往往是唯一免費公共訪問的場所。

5行動呼吁

2008~2009調查表明,在過去幾年中存在的問題仍未得到解決。很多圖書館的經費趕不上成本支出。而舊圖書館因為空間和基礎設施的問題而無法安裝更多的計算機。經過技術培訓的圖書館員也非常緊缺。大多數圖書館的網速和計算機都不足,難以滿足用戶需求。圖書館城鄉(xiāng)差別也非常明顯,特別是在連接、服務、員工和經費方面。盡管存在這些問題,但是基于互聯網的圖書館服務仍然繼續(xù)增長。

這項調查的數據收集時間是2008年秋天,也就是在經濟衰退嚴重影響公共圖書館之前。自那以后,媒體報道了很多圖書館經費縮減和圖書館職員遭解雇的新聞,加利福尼亞和佛羅里達尤其嚴重。與此同時,更多的用戶走進公共圖書館尋求工作幫助,完成政府表格和獲取及時的住房與市場信息――這些都需要互聯網的公共訪問站點和圖書館員們的幫助。

明年的《公共圖書館經費與技術接入研究》收集的數據時間為2009年秋天,正好處于兩件重要事件的影響之下。一是經濟的繼續(xù)衰退對公共機構的影響,其中也包括了公共圖書館;其次是《美國復蘇和再投資法》的73億美元刺激經濟計劃,主要用于提高美國寬帶基礎設施,而公共訪問中心至少占了2億,其中就包括了公共圖書館。

根據這些發(fā)現和來年的變化,很多的行動計劃將改進公共圖書館訪問和信息技術基礎設施。

(1)記錄服務、資源和計劃被利用以及利用的程度和范圍。圖書館員工若能描述他們的服務、資源和計劃,那么就會有利于圖書館的工作。確定這些服務的意義,收集必要的數據和維持基本的統(tǒng)計分析。公眾如何訪問計算機并影響其生活的故事和案例也和統(tǒng)計分析一樣有用。

(2)提高本地社區(qū)意識到經濟困難時期公共圖書館互聯網服務的重要性。圖書館需要公開其全部的服務、資源和計劃,特別是需要讓社區(qū)領導和政府官員知曉。

(3)評估寬帶容量需求和制定計劃以獲取額外的容量?!睹绹鴱吞K和再投資法》中的寬帶經濟刺激計劃將確保一些公共圖書館有機會獲得增加寬帶容量的機會?!俺渥恪边@個問題取決于其他一些問題,如什么是充足――某個特定的圖書館滿足特定社區(qū)的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圖書館應該提供什么特定的應用和服務?

(4)制定一項計劃,記錄《美國復蘇和再投資法》對寬帶容量投資的結果和影響。凡是獲得《美國復蘇和再投資法》支持而增加帶寬容量的圖書館以及相關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都需要準備證實,究竟這項國家支持有什么重要性,未來針對公共圖書館的同類計劃會有何緊要性?!睹绹鴱吞K和再投資法》的寬帶容量提高有可能被視作今后國家投資圖書館的原型和典型方式。

(5)重新思考公共訪問計算機服務、資源和計劃的傳遞和組織。這個重思的過程包括了擴大聯盟的功能、增加協作和合作,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平衡經濟差異而維持或增加優(yōu)質服務。例如,共同購買寬帶,或者提供全州范圍內的電子政務網絡服務、資源、培訓等入口。這個網絡入口由公共圖書館、州和地方政府共同建設,并且在州所有的公共圖書館都能利用,而不局限于某個圖書館。

去年的經濟劇變對于美國公共圖書館來說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州以及地方經濟的赤字都威脅著公共圖書館的服務,但同時圖書館服務需求卻在增加。公共圖書館很難繼續(xù)少花錢多辦事,最近的事實是很多圖書館不得不縮減業(yè)務。

與此同時,公共圖書館在危機時代反而成為不可或缺的社區(qū)服務。圖書館為新的失業(yè)者培訓計算機技能,幫助他們學會如何利用互聯網尋找和申請工作,獲取新的職業(yè)機會。至少在五個州,失業(yè)者申請都需要在線處理。

第4篇:數字鄉(xiāng)村研究報告范文

關鍵詞:農業(yè)稅 鄉(xiāng)鎮(zhèn)基層政府 問題 解決對策

2006年1月1日,全國32個省份免征農業(yè)稅,長達2600年的農業(yè)稅歷史到此結束。減免農業(yè)稅,是廣大農民歡呼雀躍的事情,也是鄉(xiāng)鎮(zhèn)干部翹首企盼的改革。然而,農業(yè)稅減了,農民的日子好過了,鄉(xiāng)鎮(zhèn)基層政府卻更艱難了。

一、鄉(xiāng)鎮(zhèn)基層政府面臨的困難

1、巨大的經濟負擔

農村減免農業(yè)稅后,鄉(xiāng)鎮(zhèn),這個應為農村改革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的基層組織,不但難以完成自身的變革和新生,而且還會影響到其職能轉換和職能實現。由于債務纏身,債主頻繁逼債,政府機關內的穩(wěn)定和治安不能保證,鞏固和深化改革成果更是難上加難。

鄉(xiāng)村不良債務增多。免征農業(yè)稅后,村集體和鄉(xiāng)鎮(zhèn)政府沒了收入來源,上級核定的稅收轉移資金有限,鄉(xiāng)村不良債務矛盾日益突出。據1999年農業(yè)部調查統(tǒng)計,全國鄉(xiāng)村兩級債務約為3600億元;專家估計,目前這一數字可能增至6000億元。貴州省委政策研究室對全省1480個鄉(xiāng)鎮(zhèn)的統(tǒng)計匯總表明,無外債鄉(xiāng)鎮(zhèn)僅有58個,占3.92%;鄉(xiāng)鎮(zhèn)債務在50萬元以下的385個,占26.01%;50萬元至100萬元的319個,占21.55%;100萬元至200萬元的381個,占25.74%;200萬元至500萬元的263個,占17.78%;500萬元以上的74個,占5%。

鄉(xiāng)鎮(zhèn)部分職能出現“真空”。免征農業(yè)稅后,鄉(xiāng)鎮(zhèn)管理職能弱化,部分職能出現“真空”,農村公益事業(yè)面臨困難。稅改前,農村教育費附加和教育集資是農村義務教育主要經費渠道,稅改后,鄉(xiāng)鎮(zhèn)教育經費缺口則明顯擴大。如貴州省銅仁市稅改前農村教育費附加和集資共1002萬元,稅改后財政轉移支付為546.89萬元,減少了455.11萬元。稅改前,村級基礎設施建設主要靠農業(yè)稅提留,各村“一事一議”自籌資金解決等,稅改后,農民不愿再為農村基礎設施出資,甚至以“攤派”、“亂集資”為由抵制“一事一議”。農村中的水利設施毀壞、輸電線路老化、村級公路橋涵毀壞等問題,完全依靠鄉(xiāng)鎮(zhèn)來解決,而鄉(xiāng)鎮(zhèn)得到的財政轉移支付僅能保干部工資發(fā)放和工作的正常運轉,基層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顯得力不從心。

各種支出增加加大鄉(xiāng)鎮(zhèn)財政壓力。稅改后,鄉(xiāng)鎮(zhèn)財政支出口徑依舊,給財政帶來巨大壓力。以貴州省為例,近年來出臺的公務員和事業(yè)單位人員調資等政策性支出,以及上級部門下撥教育、衛(wèi)生、農業(yè)等??顣r要求下級配套,還有計劃生育、教育、衛(wèi)生、農業(yè)等支出要求按法定比例增長,鄉(xiāng)鎮(zhèn)財政壓力越來越大。

鄉(xiāng)鎮(zhèn)機構撤并困難重重。由于種種原因,鄉(xiāng)鎮(zhèn)撤并工作進展緩慢,雖有文件卻難以落實。以河南為例,河南省委、省政府早在2001年9月就下文要求進行鄉(xiāng)鎮(zhèn)撤并工作,并要求在2002年1月底前結束。但是該文件精神至今沒有得到落實,全省動作最快的虞城縣,當時合并了3個鄉(xiāng)鎮(zhèn),后來也因人員、債務等問題難以化解,又恢復到原來的格局。

2、錯位的成本負擔

改革是要付出成本的,這種成本目前幾乎是層層下移,最終全部壓給了鄉(xiāng)鎮(zhèn)。改革的陣痛、改革的付出和改革的包袱全由鄉(xiāng)鎮(zhèn)承擔。

改革切斷了鄉(xiāng)鎮(zhèn)經濟之源,也遏制了農民負擔產生之源,中央用轉移支付來解決鄉(xiāng)鎮(zhèn)改革之后的生存所需、發(fā)展所需,但是轉移支付資金卻被層層截留,到鄉(xiāng)鎮(zhèn)和農民手中的資金少之又少。2月22日,國家審計署公布了烏蘭察布市三級有關部門截留克扣征地補償款的案件,41名責任人和2個責任單位受到處理。在2005年3-4月,烏蘭察布市建設高等級公路時,市有關部門直接截留克扣征3860萬元。隨后,該市4個旗縣和部分鄉(xiāng)鎮(zhèn)在轉撥征地補償款時又克扣1526.9萬元。該市征地拆遷辦直接挪用近300萬元,用于發(fā)放補助、招待和出國旅游等支出。

將各種債務轉移到鄉(xiāng)鎮(zhèn)政府和村委會,例如普九、農電改造、水利建設、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欠款以及清退的農業(yè)稅、特產稅等都由鄉(xiāng)鎮(zhèn)政府承擔。

由于鄉(xiāng)鎮(zhèn)無力承擔公共服務職能所需的成本,只好轉移到農民或者舉債。有跡象表明,由于鄉(xiāng)鎮(zhèn)機構改革滯后,免征農業(yè)稅后,農村亂收費已向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和公共服務領域轉移。在中西部很多地方,農民外出打工、結婚登記、新建房屋等都要交納不菲的費用。

3、沉重的精神負擔

開展工作缺乏相關信息只能消極應對。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吳理財對湖北省4個縣(市)鄉(xiāng)鎮(zhèn)干部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鄉(xiāng)鎮(zhèn)干部平均月薪為654.3元,工資待遇低,工作環(huán)境艱苦,52.9%的人反映工資不能按時發(fā)放。鄉(xiāng)鎮(zhèn)干部最苦惱的是,改革把鄉(xiāng)鎮(zhèn)干部當成“犧牲品”,每次鄉(xiāng)鎮(zhèn)改革都造成鄉(xiāng)鎮(zhèn)干部人心浮動。一些鄉(xiāng)鎮(zhèn)干部甚至產生了嚴重的不滿情緒:對改革工作不滿,認為改革過于頻繁,不公平,方式不合理。對工資福利待遇不滿,孳生對工作的厭倦情緒,或采取放任自流的消極態(tài)度。脫離群眾,不愿踏踏實實為群眾辦實事。鄉(xiāng)鎮(zhèn)干部工作積極性不高直接導致組織紀律渙散,工作難以落實,矛盾積壓難解,基層形象丑化等問題。部分鄉(xiāng)鎮(zhèn)干部反映,雖然表面上鄉(xiāng)鎮(zhèn)仍然管理著地方幾乎一切事務,鄉(xiāng)鎮(zhèn)干部在地方上依然享有較高地位,但由于稅收管理職能弱化,鄉(xiāng)鎮(zhèn)面臨巨大的權限危機,無法用行政手段解決好日常問題,鄉(xiāng)鎮(zhèn)干部權威性和優(yōu)越性逐步喪失。

財政困境加劇導致鄉(xiāng)村社會矛盾激化。取消農業(yè)稅后,隨著財政困境加劇,一些鄉(xiāng)鎮(zhèn)政府尤其是中西部的縣鄉(xiāng)政府,向農民非法征收超額規(guī)費,同時減少公共服務的提供;農民為了避免過度盤剝,會采取抗議、暴力對抗、越級上訪等較為激烈的手段,鄉(xiāng)村社會的各種矛盾被進一步激化。與此同時,免征農業(yè)稅后,鄉(xiāng)鎮(zhèn)政府工作開展也會遇到新問題,進一步激發(fā)干群矛盾。

二、相關建議

各方普遍認為,免征農業(yè)稅后中央政府及各級政府還需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政府不能單在農業(yè)稅上做文章,還必須實現鄉(xiāng)鎮(zhèn)治理模式的轉換。目前各方的建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1、中央和省市通過各種方式給鄉(xiāng)鎮(zhèn)減負

專家認為,在農民減負后,中央和省市應將化解鄉(xiāng)鎮(zhèn)債務提上議事日程,迅速做出決策,在廣泛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出政策,出方案,將其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穩(wěn)定基層政權、維護農村穩(wěn)定的重要一環(huán)。上世紀70年代,韓國政府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的投入。此后10年,韓國政府累計向“新村運動”投入2.8萬億韓元,相當于財政支出的1%,大大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推動了農村的發(fā)展。取消農業(yè)稅后,上級部門應加大協調力度,加大轉移支付資金數量,確保鄉(xiāng)鎮(zhèn)機關和村組正常運轉所需經費?,F階段,可全面推行鄉(xiāng)鎮(zhèn)干部工資由縣級財政統(tǒng)一發(fā)卡的制度,并將縣級財政體制外開支的“尾巴工資”,一并納入財政工資卡,以減輕鄉(xiāng)鎮(zhèn)政府的壓力,穩(wěn)定鄉(xiāng)鎮(zhèn)干部情緒。對于行政業(yè)務經費,可考慮根據縣級財力,以人為單位,確定一個基準數額,按鄉(xiāng)鎮(zhèn)實際人口計算撥付。

2、對全國鄉(xiāng)鎮(zhèn)進行分類改革

工商業(yè)在鄉(xiāng)鎮(zhèn)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鄉(xiāng)鎮(zhèn)改革。對其中工商業(yè)基礎較好、群眾組織化程度較高的鄉(xiāng)鎮(zhèn)進行擴大鄉(xiāng)鎮(zhèn)自試點。

工商業(yè)有一定基礎,但農業(yè)仍是鄉(xiāng)鎮(zhèn)經濟中重要組成部分的鄉(xiāng)鎮(zhèn)。這些鄉(xiāng)鎮(zhèn)一般財政狀況較好,農民負擔較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較快,干群矛盾比較緩和。改革可維持現行鄉(xiāng)鎮(zhèn)建制不變,重點放在理順職能、精簡機構編制、明晰事權和財權上,通過轉變鄉(xiāng)鎮(zhèn)政府職能,精簡機構和人員,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以農業(yè)為主要產業(yè)或基本上純農業(yè)的鄉(xiāng)鎮(zhèn)。這類鄉(xiāng)鎮(zhèn)地處偏僻,可利用資源頻繁,鄉(xiāng)鎮(zhèn)政府和農民負擔重,農民組織化程度低,矛盾問題突出。鄉(xiāng)鎮(zhèn)改革要“擴鄉(xiāng)、精縣”,減少縣政對鄉(xiāng)鎮(zhèn)的影響。

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鄉(xiāng)鎮(zhèn)。這些鄉(xiāng)鎮(zhèn)在行政管理上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經濟上一般比較落后,鄉(xiāng)鎮(zhèn)政府處于“全能政府”狀態(tài)。這類鄉(xiāng)鎮(zhèn)改革應尊重民族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在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框架內,由民族區(qū)域自治機關結合實際選擇適合自身需要的改革模式。

3、分門別類解決鄉(xiāng)鎮(zhèn)債務

要對鄉(xiāng)村債務摸清底數,清理歸類,哪個方面造成的債務由哪個方面承擔責任。對于訂閱各級黨報黨刊、建黨支部、村委會活動場所以及學校、綠化、道路、防汛等各種達標驗收等由基層組織進行的開支,很大一部分都有上級組織和部門攤派的痕跡。對于這類債務,要認真清理文件,核定所應該承擔的債務。對于政府宏觀政策的歷次改變在基層造成的損失,應該由決策部門解決。另外對于鄉(xiāng)村組織自身“不正之風”形成的債務,應由省級以上黨政部門派工作人員下來,組成清理債務小組,由農民代表參加,把債務分解到造成該項具體負債的每個責任人,由責任人償還。同時,對于多年積累的村級債務,要集中清收農民歷年欠款,按照先易后難、先短期后長期的思路,引導幫助農戶制定好還款計劃,依照還款能力逐步還款,使不良債務逐步化解。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張銳.連云港.鄉(xiāng)鎮(zhèn)政權體制改革的研究報告[Z].“三農中國網” 2005.12.22.

[2]徐勇.在鄉(xiāng)鎮(zhèn)體制改革中建立現代鄉(xiāng)鎮(zhèn)制度的思考[Z].“中國農村研究網”2005.12.26.

[3]吳理財,朱紅萱.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鄉(xiāng)鎮(zhèn)干部的所思所想對湖北省鄉(xiāng)鎮(zhèn)干部的問卷調查》[O].中國農村經濟,2005.11:61―67.

第5篇:數字鄉(xiāng)村研究報告范文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警及信息工作的意見》和《省氣象災害防御辦法》,切實加強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警及信息工作,經省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警及信息工作的重要意義

我省是易受氣象災害影響的省份,臺風、暴雨、強對流、雷電等氣象災害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山體滑坡、泥石流、山洪等次生衍生災害時有發(fā)生。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各類極端天氣事件呈活躍態(tài)勢,氣象災害防御任務十分艱巨。近年來,我省大力促進氣象防災減災事業(yè)發(fā)展,重視抓好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警及信息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要看到,目前我省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警及信息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是局地性和突發(fā)性氣象災害的監(jiān)測預報預警能力不夠強,預警信息快速傳播機制不夠完善,預警信息覆蓋面和應用面不夠廣等。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站在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高度,切實加強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警及信息工作,進一步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為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輕氣象災害損失提供有力保障。

二、總體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統(tǒng)一、分級負責,以增強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報預警能力為核心,以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時效性和覆蓋面為重點,以開展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警全覆蓋縣(市、區(qū))建設為載體,不斷完善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報網絡、預警信息傳播體系及預警聯動工作機制,努力做到監(jiān)測到位、預報準確、預警及時、應對高效。力爭到2015年,實現氣象災害易發(fā)區(qū)鄉(xiāng)村兩級和產業(yè)集聚區(qū)、人口集居區(qū)的氣象基礎設施全覆蓋,逐步消除氣象監(jiān)測預警“盲區(qū)”;實現突發(fā)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提前20—30分鐘以上發(fā)出,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93%以上。

三、增強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報預警能力

(一)加強氣象監(jiān)測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氣象衛(wèi)星接收應用系統(tǒng)、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tǒng)、移動應急觀測系統(tǒng)、高性能計算機系統(tǒng)等建設,構建多災種立體氣象觀測網。以產業(yè)集聚區(qū)、城鄉(xiāng)人口集居區(qū)、重點經濟開發(fā)區(qū)、生態(tài)保護重點區(qū)、重點交通線路、重點流域和庫區(qū)、重要輸電線路沿線、重要港口和漁港、旅游區(qū)等部位為重點,大力推進氣象監(jiān)測設施建設。結合現代農業(yè)園區(qū)和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建設,每個設區(qū)市要建立1—2個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yè)氣象試驗基地。按照統(tǒng)籌規(guī)劃、建設備案、標準統(tǒng)一、互聯互通的要求,將各類專業(yè)氣象探測設施納入氣象綜合觀測網建設布局,統(tǒng)籌推進氣象監(jiān)測設施建設。

(二)提高氣象預報預警業(yè)務能力。對臺風、暴雨、雷電、強對流、暴雪、冰凍、霧霾等強致災天氣或突發(fā)氣象災害,要加密監(jiān)測、滾動預報、聯合會商,努力提高預報準確率和預警網格化水平。充分利用物聯網和云計算等技術,提高多災種預報預警的計算分析能力。加強對農村及雷電多發(fā)區(qū)域的雷電災害監(jiān)測,及時做好預警工作。因地制宜、統(tǒng)籌推進各地氣象防災減災服務、農業(yè)氣象監(jiān)測預警、中小流域氣象監(jiān)測預警和海洋(港口)氣象服務、交通氣象服務等平臺建設。

(三)加強跨部門聯合監(jiān)測預警。建立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警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及時會商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氣象觀測站網規(guī)劃建設、監(jiān)測信息共享等工作。統(tǒng)籌利用氣象、國土資源、海洋、水利、農業(yè)、林業(yè)、環(huán)保、交通運輸、建設、城管、電力等部門資源,盡快建立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警數據共享平臺,開展氣象災害以及由氣象因素引發(fā)的地質災害、森林大火、海洋災害、農林業(yè)病蟲害、區(qū)域環(huán)境污染等的聯合監(jiān)測預警。

(四)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論證。建立氣象災害調查收集網絡,組織開展氣象災害普查、隱患排查和風險評估工作,加快編制本地分災種氣象災害風險區(qū)劃。積極應用氣象災害普查、風險評估、風險區(qū)劃成果,建立各級行政區(qū)域和高影響行業(yè)的氣象災害防御標準體系,完善防風、防洪、防浪、防雷、防滑坡工程建設標準??h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編制城鄉(xiāng)規(guī)劃和確定重點建設工程、區(qū)域性經濟開發(fā)項目、大型基礎設施工程以及避災安置場所建設工程前,應當統(tǒng)籌考慮氣候可行性和氣象災害風險性;在對上述建設項目依法進行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批或項目申請報告審核時,應當將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納入審查內容。

四、加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工作

(一)明確預警信息傳播職責分工。按照“政府主導,歸口管理,部門聯動,統(tǒng)一,分級負責”的原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由各級氣象部門負責制作,因氣象因素引發(fā)的次生衍生災害預警信息由有關部門聯合氣象部門制作,根據政府授權按預警級別分級,其他組織和個人不得自行向社會。氣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制訂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標準。廣電、新聞出版、通信主管部門等要大力支持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工作,簡化預警信息傳播審批環(huán)節(jié),建立快速傳播的“綠色通道”。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媒體及通信運營企業(yè)要切實承擔社會責任,及時、準確、無償播發(fā)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遇緊急情況時要采用滾動字幕、加開視頻窗口、語音提示甚至中斷正常節(jié)目予以插播等方式,實時播報預警信息。

(二)完善預警信息傳播手段。逐步推進氣象預警信息分類、分級、分區(qū)發(fā)送,提高預警信息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數字電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自動系統(tǒng)和氣象災害廣播警報系統(tǒng)建設,支持通信運營企業(yè)升級改造氣象預警信息短信系統(tǒng),完善預警信息直達式渠道。發(fā)揮氣象電視頻道資源優(yōu)勢,著力打造綜合應急預警信息專用電視頻道。加強應急廣播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預警信息在農村、山區(qū)和漁區(qū)的傳播能力。加強資源整合與共享,依托氣象業(yè)務系統(tǒng)和氣象信息系統(tǒng),力爭用3年時間全面建成省市縣三級突發(fā)事件預警信息平臺。省政府應急管理部門要會同氣象等部門研究制訂突發(fā)事件預警信息管理辦法。

(三)加強基層預警信息接收傳遞。加強學校、機場、港口(碼頭)、車站、旅游景點、公共廣場等人員密集區(qū)和公共場所以及農村偏遠地區(qū)的預警信息接收設施建設。村(居)委會及學校、醫(yī)院、工礦企業(yè)、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人員負責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傳遞工作。充分發(fā)揮鄉(xiāng)鎮(zhèn)(街道)氣象協理員、村(社區(qū))氣象信息員及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相關人員在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中的作用,為其配置必要的裝備,給予必要的經費補助。

五、切實發(fā)揮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效用

(一)提高氣象災害應急響應能力。建立健全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體系,細化分災種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提高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一旦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根據應急預案適時啟動應急響應,及時采取防范措施,組織做好隊伍、裝備、資金、物資等應急準備,加強交通、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監(jiān)控和水利工程調度等,并組織對高風險部位進行巡查巡檢,做好受威脅群眾轉移疏散、救助安置等工作。

(二)落實基層防災避險措施。爭取用3年的時間,全面完成氣象防災減災標準鄉(xiāng)鎮(zhèn)(街道)建設,積極推進氣象災害防御示范社區(qū)(村)建設,提高基層防范和應對氣象災害的能力。完善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監(jiān)督檢查辦法,研究制訂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標準,充分發(fā)揮基層重點企事業(yè)單位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的重要作用。受氣象災害影響的社區(qū)、鄉(xiāng)村和企事業(yè)單位,要組織居民群眾和本單位職工做好先期防范和災害應對。

(三)宣傳普及氣象災害預警和防范避險知識。各地要把氣象災害科普工作納入日常公益性宣傳范圍,納入各地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列入各級領導干部、防災減災責任人的教育培訓計劃。充分利用科技、教育、文化等資源,依托各地科技場館、氣象臺站等設施建設氣象科普平臺,大力普及氣象災害預警和防范避險知識。切實做好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警工作宣傳報道,引導公眾正確理解和使用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防止歪曲報道、惡意炒作,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把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平安”建設內容、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納入政府績效考核,綜合運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經濟等手段,大力推進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警及信息工作。要定期組織開展預警信息及相關部門應急聯動情況專項檢查,做好預警信息、傳播、應用效果的評估工作。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地要完善穩(wěn)定增長的氣象公共財政投入機制,把氣象災害監(jiān)測設施及預警信息系統(tǒng)的建設和運行維護經費列入同級年度財政預算,落實資金保障。積極拓展資金來源渠道,探索建立財政支持的災害風險保險體系,發(fā)揮金融、保險在支持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中的作用。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涉及的新增建設用地,要安排落實必要的用地指標。

第6篇:數字鄉(xiāng)村研究報告范文

【關鍵詞】數字鴻溝;青少年;對策

1.引言

數字鴻溝問題是新興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后而引發(fā)的重要社會問題之一。各國政府自上個世紀就開始重視此問題,如,美國政府1999年7月題目為《填平數字鴻溝》的研究報告;世界經濟論壇組織(WEF)在2000年7月向八國集團首腦會議提交專題報告《從全球數字鴻溝到全球數字機遇》。從此,數字鴻溝一度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社會問題。針對中國數字鴻溝的研究資料表明,數字鴻溝在中國已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正在成為制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問題,其造成的差別逐步成為繼中國城鄉(xiāng)差別、工農差別、腦體差別“三大差別”之后的“第四大差別”。因此,許多研究者指出,數字鴻溝會造成創(chuàng)造財富能力的差距,并且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也具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有必要在倡導社會高度信息化的同時縮小數字鴻溝。

在發(fā)展中國家,數字鴻溝主要表現在因特網接觸機會、使用能力的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不同國家、人群在數字化經濟時展的差距,而在這方面的差距將導致真正的數字鴻溝。在今天,因特網作為全球數字化經濟的載體正在全面地對社會經濟結構、組織結構、商業(yè)模式、管理行為和交易方式、管理體制等諸方面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在我國,同我國的地形梯級分布相似,我國不同地區(qū)使用數字技術的程度也呈梯級分布,只不過方向剛好相反,表現為東部沿海城市數字化程度相對來說比較高,而中西部地區(qū)數字化程度較低。無論是實際上網人數,還是上網人數所占人口比例,東部省區(qū)都大大超過中西部地區(qū)。中國的數字鴻溝問題也十分嚴峻。從國際范圍來看,中國信息化水平很低。中國的信息能力指數與美、日、澳等信息發(fā)達國家間存在著巨大差距。據媒體統(tǒng)計,中國得分僅為發(fā)達國家的10%左右。中國信息化水平較低,將影響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并且不利于中國國際競爭力的提高與加強。

數字鴻溝是我們在致力世界和平與發(fā)展、國家經濟持續(xù)發(fā)展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嚴峻事實。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世界各國政府開始逐步認識到數字鴻溝的危害性,而對數字鴻溝現狀、成因及對策也開始涌現。近年來,學術界對于數字鴻溝的現狀、成因和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保持了高度的關注。在信息系統(tǒng)領域的主要國際期刊上,有關數字鴻溝的研究工作不斷出現。然而,現有研究工作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對數字鴻溝的現狀和成因的探討上,對于不同低于青少年群體之間數字鴻溝的研究則仍然比較欠缺。在國內,盡管數字鴻溝在政府和業(yè)界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學術層面上的研究卻仍然十分鮮見。

青少年數字鴻溝問題近年來才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但是如何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谏鲜銮闆r,本文將圍繞青少年數字鴻溝的現狀及對策問題,展開案例研究,以期構建發(fā)展中國國家縮小數字鴻溝的理論模型,揭示縮小數字鴻溝的機理,為盡快有效地縮小發(fā)展中國家數字鴻溝的實踐提供參考。

2.文獻綜述和理論框架

近年來,國內外管理學領域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視角,采用不同的方法對數字鴻溝進行了研究。社會學和管理學領域關于數字鴻溝的研究結論為本文研究提供了指導性的理論基礎。在國際社會學研究領域,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數字鴻溝就得到了學者的廣泛重視,并逐漸發(fā)展成為該領域的重要研究議題之一。社會學領域的研究者在不斷探索數字鴻溝的定義、產生原因以及對社會的影響機制?,F有文獻中的理論研究成果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針對性地梳理和歸納近年來國內外理論研究的主要觀點,并加以比較分析,可以發(fā)現現有理論研究的缺口,從而推進數字鴻溝研究的進展?;谏鲜鲈?,本章對國內外與數字鴻溝有關的文獻進行分析和討論。此外,本文還借鑒了其他學科的TOE理論,本章對這些理論也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本文研究的核心概念是青少年數字,本文構建的理論邏輯是與青少年數字鴻溝存在相關關系的變量。本文關于青少年的研究聚焦于以下兩類問題:青少年數字鴻溝的特征為度;青少年數字鴻溝的現狀;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的關鍵策略。我們將從這三個角度出發(fā),首先回顧與本研究核心概念相關的概念;然后我們將會回顧數字鴻溝研究中主要的相關關系;最后,我們回顧理論研究中所參考的理論,并進一步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

2.1 數字鴻溝理論研究綜述

2.1.1 數字鴻溝的概念

數字鴻溝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上來說,數字鴻溝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術在全球的迅速發(fā)展和深入應用,造成或拉大的國與國之間以及國家內部群體之間的差距。從這個定義上來說,關于數字鴻溝的產生原因應該從世界范圍來分析,即由于發(fā)達國家經濟水平和信息化程度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不平衡造成的;從發(fā)展中國家內部存在的數字鴻溝來分析,是由于區(qū)域、行業(yè)、所有制以及企業(yè)規(guī)模等差異而導致的信息不對稱。狹義而言,數字鴻溝特指不同的社會群體或不同地區(qū)問互聯網的普及和使用上的差別。美國商務部發(fā)表的《被互聯網遺忘的角落》系列報告是這一定義的代表。國內很多學者在構建其數碼溝指標(digitaldivideindex,簡稱DDI)時,也以互聯網擴散率(InternetPenetration)作為單一的指標。簡言之,這些研究把數字鴻溝操作化定義(operational)為不同社會群體或地區(qū)間互聯網擴散率的差異。第一種定義是前述祝建華(2002)在其《數碼溝指數之操作定義和初步檢驗》中采用的方法。在這里,數字鴻溝指“社會各階層之間在使用互聯網上的差別”(概念定義)。

關于數字鴻溝的操作化定義,也有學者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例如,國內學者把數字鴻溝操作化為“社會各階層之間互聯網使用者(簡稱網民)比例之平均差別”。另外一些學者對數字鴻溝的操作化定義方法則采取不同的角度。例如,國家信息化指標體系(NIQ)為數字鴻溝的綜合性衡量指標,來比較我國不同地區(qū)間信息化程度的差距。國家信息化指標體系由6大類(包括信息資源、信息網絡建設、信息技術應用、信息產業(yè)、信息化人力資源以及信息化環(huán)境等)共20個指標構成。因此,在這種定義下,數字鴻溝被概念化定義為“不同地區(qū)間信息化發(fā)展程度的差距”,操作化定義則為:以NIQ作為一個地區(qū)信息化發(fā)展程度的衡量指標系,以各地區(qū)之間信息化發(fā)展程度指標值的標準偏差與均值之商為數字鴻溝的具體量度。

綜上所述,數字鴻溝是一個籠統(tǒng)的標簽或比喻,用來說明人們對信息傳播技術,特別是互聯網的采納和使用上存在的差距。衡量數字鴻溝的信息傳播技術擁有和使用狀況,除了互聯網外,還包括電話、有線電視、電腦、傳真機、手機等等。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數字鴻溝進行界定,其中比較典型的有兩種分類方法。第一種是Jackel(2001)對不同的“鴻溝”的界定。他提出數字鴻溝首先存在于國家之間,如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間,或者說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宏觀比較;其次存在于群體之間,如社會中不同職業(yè)的人群之間的比較,或者社會中不同教育程度、性別、年齡群之間的比較,以及根據傳播技能不同而劃分的社會中不同群體間的比較。另有一些研究者對數字鴻溝則從接入溝(accessgap)和使用溝(usagegap)兩個維度進行分析。本文采用第二種視角對數字鴻溝進行分類。

2.1.2 數字鴻溝的影響

隨著人們越來越關注由數字鴻溝而引發(fā)的社會發(fā)展問題,研究領域不僅熱衷于討論相關的現狀,也逐漸開始關注數字鴻溝對社會和組織造成的影響等問題。相關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對數字鴻溝形成過程及數字鴻溝分類方面的研究,以及對數字鴻溝給整個社會帶來影響的研究。許多研究者認為,數字鴻溝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之間的關系是比較明顯的,因此當前多數研究的側重點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探討數字鴻溝對社會、組織和特定群體等方面的影響。也有研究者認為,數字鴻溝是單前正在日益擴大的經濟鴻溝的表現形式之一。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數字鴻溝會成為拉大經濟鴻溝的主要誘因。下面分別從數字鴻溝的社會影響、組織影響和對特定群體的影響三方面對現有文獻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

數字鴻溝的出現和加深將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發(fā)生影響,如經濟影響和對社會結構的影響?!靶畔⒏蝗恕笨梢允褂眯碌男畔⑼ㄐ偶夹g獲得有益的信息,如專業(yè)知識、工作和職業(yè)信息、政治信息,發(fā)掘新的家庭和社會交流渠道,參與經濟互動,融人各種不同的虛擬社區(qū)。然而,對于“信息窮人”來說,因為不能接觸到這些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因此就缺少利用信息通信手段獲得知識和有用的信息。此外,對于“信息富人”來說,由于其在網上花費了更多的時間,用在其他活動上的時間(如讀書、看報、運動等)也在減少,相應地也就減少了很多與親朋好友和其他人的交流時間,這樣可能出現的嚴重后果是破壞社會結構,導致數字隔離、社會分裂和關系弱化等現象的出現。“信息窮人”仍然是使用傳統(tǒng)的方式交流,所以對社會結構的影響作用幾乎不存在。

在政治層面,縮小數字鴻溝使得各種政治信息在不同群體之間的分布更均衡、更易獲取,政治活動的動員擁有相同的渠道和相同的概率得到候選人的政策陳述,還可以擴展政府與市民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有利于民主參與。如果存在嚴重的數字鴻溝也可能導致政治分裂以及群體派系斗爭。

數字鴻溝對組織的影響主要是文化內容的質量和效用的影響。數字鴻溝的拉近有助于減小這種差異。如果存在嚴重的數字鴻溝可能會使類型多樣的大眾文化向單一化方向發(fā)展,而這種單一化傾向極有可能使得大眾文化走向庸俗化。此外,對組織的文化效用的影響還體現在文化觀念的差異,最終導致組織分離。

數字鴻溝對特定群體的影響主要是體現在特定群體的職業(yè)發(fā)展。存在嚴重數字鴻溝的兩種群體之間職業(yè)發(fā)展路徑將有顯著差異,并會進一步造紙群體之間能力、知識和人生觀的差異,最終導致社會結構的分裂。

2.2 理論框架

現有研究中針對縮小數字鴻溝對策的討論相對較少。僅有的研究又以國家層面的研究居多。本研究僅是聚焦于我國國內不同地域青少年群體之間的數字鴻溝。一般理論界會引用技術-組織-環(huán)境框架(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解釋新技術采納的相關問題,而數字鴻溝也是因為新技術發(fā)展而引起的社會問題。因此,本研究采用TOE模型來形成本文初步的理論框架。Tomatzky和Fleischer對TOE模型進行進一步的拓展,將新技術采納的影響因素分為技術因素、組織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這三個維度。技術因素主要關注技術本身的特征,如技術功能特征、兼容性特征以及可用性和易用性等特征。組織因素主要關注組織類型、組織文化、組織規(guī)模、組織架構和組織現有的信息技術水平。外部環(huán)境關注組織運行所處的競爭市場(產業(yè)、競爭者)環(huán)境、政府政策以及全球的經濟形勢等。TOE模型被其他領域的研究者廣泛引用,并得到細化和拓展,有力地證明了該模型的高度的普適性。

本文引用TOE模型解釋如何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縮小數字鴻溝,重要的是確保人們能夠平等地享用現代通信和網絡基礎設施,擁有大體平等的教育機會.擴大網絡的覆蓋率;降低費用;擴大宣傳教育.從技術層面來分析,青少年數字鴻溝主要是因為青少年接觸互聯網的機會不均等造成的,因此技術手段就成為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的手段之一。其次,從組織層面來看,青少年群體的特征非常重要,因此解決青少年群體的問題也是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的一個重要手段。第三,從環(huán)境因素來看,國際社會對青少年數字鴻溝的高度關注、國內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以及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也是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的關鍵對策。

針對上述分析,我們圍繞著TOE框架,提出了如圖1所示的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的理論框架。該框架既參考了現有的相關理論成果,并著重考慮我國青少年群體的本身特性與我國政府政策等特殊的應用環(huán)境。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

3.研究方法與研究過程

3.1 研究方法的選擇

一般來說,研究問題決定研究方法。實證研究包括很多種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實驗法、問卷調查法以及二手數據法等(Palvia等,2003)。每一種研究方法都有其長處和不足,采用何種研究方法要考慮三個條件:第一,研究問題的類型(Hedridk等,1993)。研究問題的類型可以用5W表示,即“什么人(Who)”、“什么事(What)”、“在哪里(Where)”、“怎么樣(How)”、“為什么(Why)”。第二,研究者對研究對象及事件的控制程度如何,即研究者是否能接近(access)研究對象所處的實際環(huán)境,搜集最準確的資料;第三,關注的重點問題是當前發(fā)生的事情,還是過去發(fā)生的事情(Yin,2003,p10)。

本研究根據研究問題的特點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Yin(2003,p21)用兩種方法闡釋了案例研究的定義。第一,案例研究是一種實證研究。它在不脫離現實生活環(huán)境的情況下研究當前正在進行的現象,且待研究的現象與其所處的環(huán)境背景之間的界限并不十分明顯。第二,案例研究法處理有待研究的變量比數據點(datapoints)還要多的特殊情況,所以,需要通過多種渠道收集資料,并把所有的資料匯合在一起進行交叉分析。因此,需要事先提出理論框架,以指導資料收集和資料分析,減少研究工作量,避免走彎路。可以說,案例研究是研究者在一個合理的時間段內對某個特定的現象進行考察(如一個應用程序、一項技術、一項決策等)(Benbasat等,1987)。案例研究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案例,并常常將各種數據收集方法,如檔案收集、訪談和觀察等結合在一起,對某個特定現象進行詳細的、基于事實的描述(Eisenhardt,1989;Eisenhardt和Graebner,2007)。

本文的案例研究設計包括五個要素:(1)研究的問題;(2)研究框架;(3)分析單位;(4)連接資料和研究框架的邏輯;(5)解釋研究結果的標準(Yin,2003,p29)。因為案例研究最適合回答“怎么樣”和“為什么”的問題,所以我們案例研究設計的第一步是確定研究問題的類型,并界定研究問題的邊界,即確定研究必須回答的幾個基本問題。其次,建立理論框架可以引導研究者關注要研究的問題,而不會滑向與研究無關的內容。案例研究設計的第三個要素是界定分析單位,如個人的、群體的,甚至是事件(event)或者實體(entity)。案例研究設計的第四和第五個要素是體現在:收集完數據資料后必須建立資料和研究框架之間的邏輯,以及確立解釋研究結果的標準。在研究設計階段選擇適合案例研究的資料,并采用合適的數據分析技術,有利于建立資料和研究框架之間的邏輯。另外,找到與研究發(fā)現相對立的競爭性解釋,在收集資料時盡可能把競爭性解釋相關的資料也收集起來,這樣就能有效地建立解釋研究結果的標準,以便為后續(xù)的證據分析和理論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了使推導出的結論更具有說服力,本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本文的多案例研究遵從的是復制法則,多案例研究的每一個案例都是經過仔細挑選的。先從第一案例研究的過程分析得出初步的結論,再按照逐項復制的原則對結論進行多案例研究。具體來說,我們先對第一個案例進行過程分析,然后再進行第2-4個案例的研究,與第一個案例的過程分析結論進行比較,從中甄別出相似點(similarity)和差異點(difference),以達到構建理論的目的。

3.2 抽樣方法

在實際的操作中,案例研究的抽樣樣本可能少于所考察的變量,但對樣本的考察較為深入。案例研究的抽樣策略遵照目的抽樣(positivesample)的原則(Kuzel,1992;Morse,1989),而且無論是最初的抽樣,還是研究進行過程當中發(fā)生的抽樣,所有的目的抽樣通常都是理論引導取向的(Miles和Huberman,1994)。

當我們確定案例研究的主題為“如何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后,在進入實地調研之前,我們對數字鴻溝的相關文獻進行了回顧,發(fā)現現有文獻中并沒有研究此過程,以此問題為切入點,我們確定案例的抽樣標準。本案例研究抽樣標準的確定不僅借鑒現有文獻中的相關理論,而且考慮到中國青少年數字鴻溝的實際狀況。

3.3 數據收集方法

本文案例研究的數據收集方法包括:文檔資料的查閱、深度訪談和現場觀察。本文案例研究的數據收集過程是隨著研究問題的逐步細化而不斷重復和深入的。在最初確定研究問題的時候,我們對研究對象的了解非常之少。我們從網上以及一些內部雜志上了解研究對象的一些基本情況,第一輪訪談的研究問題是完全開放的。在第一輪的數據收集之后,我們在24小時之內分析數據,與現有理論文獻進行比對,然后細化調研問題。在第一輪數據分析的過程中,對于一些歧義的問題,我們及時與訪談對象進行電話溝通。這樣,我們帶著調整后的訪談問題,再次進入現場收集數據。如此進行多輪的數據收集,直到我們認為已經得到了完整的對于研究問題的解釋。

本研究采用多種數據收集的方法,采用多案例對同一現象進行多重證明,其數據集包括現有文獻和訪談資料,所以具有較高的建構效度。另外,本研究小組人員反復地對研究問題進行提煉,并將同樣問題的數據來源進行整合,構成一系列證據鏈,以增強研究中證據的信度。本研究的數據收集分為兩個階段。

(1)數據收集的第一階段

我們從觀察中國數字鴻溝的現狀入手,搜索有關網站和媒體以及學術期刊的文獻資料,將相關的文章收集、分類和整理,從中發(fā)掘與數字鴻溝研究相關的理論視角。

?分析與數字鴻溝實踐有關的中文網站資料

我們?yōu)g覽與數字鴻溝實踐有關的網站,以便更多地了解中國數字鴻溝狀況。我們根據網站提供的資料因素將數字鴻溝的現象進行分類,并根據網站提供的資料對不同青少年群體的信息化水平進行分類,歸納中國數字鴻溝的現狀。

?文獻收集

我們回顧了1999至2012年期間刊登在學術界和實業(yè)界期刊上與數字鴻溝研究相關的文章,對其中的主要觀點進行歸納概括。在此基礎上,我們將這些數據進行分類,建立數字鴻溝研究的理論框架。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TOE模型”能夠幫助我們很好地解釋這些現象。因此,“TOE模型”就成為我們制定訪談提綱的理論視角。

(2)數據收集的第二階段

考慮到中國不同地域青少年數字鴻溝的差異,本研究選擇10個案例進行比較性案例研究。本研究從2012年5月開始,一直持續(xù)到2012年10月。在研究范圍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確立之后,按照理論抽樣的要求,10名訪談對象于2012年5月納入我們的研究對象。數據收集的方法主要為深度訪談(主要是面對面訪談,必要時也有電話訪談),然后進行文檔查閱。另外,本文的研究人員還對12家企業(yè)進行了實地觀察。訪談采用半結構化和開放式兩種形式,訪談的目的是收集與研究問題有關的來自訪談對象的原始數據。每位訪談對象訪談次數在2次以上。我們對所有訪談進行了全程錄音,隨后,我們將所有錄音翻譯為文字稿,最終整理出錄音轉錄文檔達20萬余字。關于訪談的錄音資料被存放在數據庫中,以便組織、比較和分析。

3.4 數據分析方法

案例的數據分析是案例研究中最難的部分。在案例研究中,理論對于個案歸納的作用稱為“分析性歸納(analyticgenerlization)”,它是不同于問卷調查方法所采用的“統(tǒng)計性歸納(statisticalgeneralization)”。在分析性歸納中,先前提出的理論被當做“模版(template)”,實證結果要與這一模版相對照。如果兩個或更多實證結果都支持同一理論,那么才可以認為該項研究具有可重復性。如果兩個或更多的實證結果都支持同一理論,且不支持與之相競爭的理論(rivaltheory),那么這一研究結論就更具說服力。把統(tǒng)計性歸納當做案例研究的歸納方法,是案例研究的致命性錯誤。這是因為,案例研究所選擇的的個案并不是“樣本”,不能作為統(tǒng)計性歸納的基礎。

在數據分析必須遵循這樣的原則:聚焦于不同訪談對象間認知模式的相互一致程度,即我們認為只有那些被多個訪談對象認為重要的因素是有意義的(Marshall,2008)。我們對結論是否可以采納的判斷基于以下假設,被反復提到的因素代表了團隊成員的共同知識,這是他們作為一個團隊工作的基礎(Marshall,2008)。因此,我們認定概念間確實存在關系時,應滿足以下條件:(1)至少兩個人提到;(2)有實際存在的例子支撐,即該企業(yè)中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而不僅是應該怎樣,從而保證概念間的關系基于經驗事實。另外,我們還將概念間涌現出來的關系與現有文獻進行對比,盡可能給出概念間關系的理論性支撐。

本研究采用邏輯模型和跨案例數據分析方法。在正式的數據分析開始之前,我們首先通讀所有數據,大致理解案例內容,整理出該案例的關鍵事件時間表。然后,我們會不帶任何主觀色彩地閱讀每一句話,并盡可能使用客觀和確切的概念詞匯將之概念化。有些概念化常常不會一步到位,那么我們就會在已有概念的基礎上再次進行概念化,直到得到滿意的結果,此外,因為在做這一步工作的時候,我們會細致接觸最原始數據,所以常常有一些突發(fā)性的感受,那么我們會及時記錄下這些感受。并且我們還會對概念間可能關系的進行初步的推斷,我們稱這些為“分析注記”,這些注記都是暫時性的,注記中的內容需經受后續(xù)數據的檢驗,或者被進一步確認,或者被否定。

在上述的“現象概念化”的過程中,我們得到多個概念組,然后我們識別各個概念組之間的邏輯關系。根據研究問題,再比較文獻,逐步甄別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這個分析我們也不是一步到位,而是要反復地比較和修改,直到得到滿意的答案。最后,根據本文的研究問題,結合現有文獻,我們甄選出相互存在邏輯關系的、對本研究有意義的概念組,從而構建如何縮小數字鴻溝的研究模型。

我們將案例研究采集到的文檔、訪談資料以及觀察記錄集中歸類存放在數據庫中,然后我們對其進行“歸納性分析”。首先從研究問題入手,確定能解釋這個問題的數據資料,然后我們通讀每一句話,并逐段總結歸納,最后我們列出相關證據的表格,從中可以對各類因素進行進一步的歸類分析。觸及較為重要的研究問題,要重復這樣的過程。如此迭代下去,直到所得出的結論能夠徹底地解釋清楚研究者主要的研究問題為主。

3.5 研究效度和信度

遵循科學法則的案例研究是必須嚴守科學研究中的效度和信度要求的。如同其他的社會科學研究手段一樣,案例研究也需要滿足四個方面的檢驗要求(Yin,2003,p46),即構念效度、內在效度、外在效度和信度。表3.6列示了適用于上述四種檢驗的各種研究策略。

本研究主要通過三種措施來滿足構念效度檢驗的,分別是:采用多種數據來源、建立證據鏈和證據提供者的檢查。首先,在多重證據來源的三角檢驗方面,我們盡可能的使用各種可能數據源,嚴格按照三角測量原則,通過多種來源的數據進行相互印證,這些來源包括深度訪談數據、各種文檔和實地觀察等等。不同途徑得到類似的證據,這說明我們的研究具有構念效度。其次,我們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一直保持數據資料的連貫性且符合一定的邏輯,并按照這個邏輯預測其發(fā)展。如果收集的數據能驗證這個預測,這樣我們就一直保持在證據鏈下收集數據。最后,我們對所收集數據進行整理之后,會返給主要受訪人審查是否符合他們的實際情況。

所謂內在效度就是研究者必須確信因變量的改變確實是因為自變量的改變而引起的(Yin,2003,p46)。本研究的內在效度主要通過兩種途徑獲得。第一種是模式匹配,即先由數據的初始分析推論出一些因果關系,然后繼續(xù)用新的數據分析結論來匹配這些因果關系。獲得支持的就被保留,不獲得支持的就放棄,如此反復,理論模式越來越符合案例實際。第二種途徑是時間序列的研究設計,即我們的數據收集是按照案例事件的時間發(fā)展展開的,因此,我們就能分析所觀察到的變量或者事件是否有時間上的先后順序,由此可以推斷出其因果關系。

外部效度就是要確定本研究的結論是否也可以適用于其他類型的案例或者不同時間和地點發(fā)生的案例。結論的類推范圍越廣,那么研究結論就越有力量(Cook和Campbell,1979)。案例的外部效度不是靠統(tǒng)計歸納來實現的,而是依靠分析性歸納(Yin,2003,p135)。我們的第一個案例所得的結果,能夠在第二個案例上重復發(fā)現,由此證實該案例所獲得的結果確實存在。

案例研究的信度即研究過程的可靠性,也就是說本研究過程可以重復。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在進入現場之前都有調研提綱;在調研之中,會詳細記錄調研程序和對象;調研中所用的訪談問題都被保留,而所有的訪談我們都做了錄音。也就是說不管我們的研究程序還是研究所得資料,都是經得起再檢驗和再分析的。

4.案例數據分析與討論

在本部分,我們首先對案例研究對象進行詳細的描述,并簡要介紹本研究的數據收集過程。然后對單個案例進行過程分析,再根據案例的逐項復制法則對其余的案例進行過程對比分析,從而得出本研究的過程模型。本研究中的案例顯然都是有關數字鴻溝的非常典型的案例,但是多個案例中數字鴻溝的演化表現出強烈的過程發(fā)展特征。因此,我們必須要采用過程分析方法來揭示案例中事件發(fā)生的內在機制。

本研究以“青少年數字鴻溝”為核心概念,首先探索青少年數字鴻溝的內涵和特征維度,然后探索縮小數字鴻溝的相關對策。在進行案例研究的過程中,將研究重點放在揭示變量之間相互影響的過程。

4.1 模型驗證結果

對多案例研究的資料進行分析,并與現有文獻中的相關理論進行比較,我們修正了原有的理論框架,細化并重新解釋了某些因素的范圍,去除了某些影響甚微的因素,并對訪談對象多次提到的重點因素加以強調,形成了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的因素模型。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在多案例的研究得到基本一致的支持,說明該模型對于縮小發(fā)展中國家青少年數字鴻溝相關對策的有效解釋力。

對訪談資料進行歸納分析發(fā)現,數字鴻溝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測量:接觸(access)因特網及其他信息技術的機會;與因特網及其他信息技術手段使用質量(quality)和使用成本(cost);未來可持續(xù)接觸和使用的計劃。例如,有訪談對象說,“我們沒有機會上網,但是我們可以看電視,電視也能告訴我們很多知識”,“我們這兒網吧也有,就是都需要花錢才能上網。家里不富裕,而且父母擔心我會去網吧玩游戲,所以就沒有機會上網”,“村里有電視,但是因為是山區(qū),信號經常不好,一些好的節(jié)目都收不到”,“我們前幾年有一個慈善團體給我們捐了一批電腦,我們利用電腦學到不少知識??墒撬哪赀^去了,電腦都壞了,也沒有人上我們這兒維修,就沒有再上過網”。由此可見,數字鴻溝的維度表現不僅體現在對因特網的接觸機會上,還應該擴展到對整個信息通信手段的使用質量、使用成本和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等方面。

根據心理授權理論,當個體在某一方面能力較弱的情境中,如果感受到自己“被授權”,如具有很強的效能感,他們才有可能對工作產生態(tài)度及行為上的改變,從而達到更高的工作績效。對于處于信息貧困地區(qū)的青少年,如果他們能夠被授予更多的接觸互聯網的機會,那么他們就有可能有信心去獲取知識和傳播知識。從社會資本的角度來分析,如果信息富裕地區(qū)的青少年能夠通過互聯網與信息貧困地區(qū)青少年建立良好的社會互動,在增加社會融合度的基礎上增加雙方信息的交流,這樣更有利于縮小數字鴻溝。根據制度理論,國家對青少年計算機培訓的支持政策對縮小數字鴻溝同樣適用,這對縮小數字鴻溝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可以說,目前政府部門縮小數字鴻溝的決策大多數是出于對支持科技創(chuàng)新相關政策的響應以及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而且組織對縮小數字鴻溝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部門高層對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支持,這與西方國家的動機有很大的不同.

其次,數字鴻溝也反映在政府部門信息科技的普及模式的不同上。在國外,很多私營機構和慈善機構的工作人員會直接參與普及青少年信息科技的培訓中,因此他們對青少年科技水平比較熟悉,對青少年接受信息科技的優(yōu)勢體會深刻。我國青少年科技教育通常采用非職業(yè)的方式,如學校的選修課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但是教育部門用戶通常只關注青少年常規(guī)文化課的教育,并不太在意青少年是否使用信息技術。此外,青少年群體的性格特征對于數字鴻溝的縮小均具有顯著的影響。在進取心方面,青少年促進組織了對云計算技術的采納。在游戲興趣方面,青少年對計算機游戲的偏好成為阻礙政府部門采取措施縮小數字鴻溝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好奇心方面,由于青少年對新興信息技術的好奇心起到的促進作用得到了證實,但是由于優(yōu)勢并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此外,家庭的支持和服務保障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影響.由于目前國內計算機的普及水平相對較弱,這也給政府組織縮小數字鴻溝增加了顧慮。

雖然我國已經走在發(fā)展中國家縮小數字鴻溝的前列,但是在縮小數字鴻溝的探索道路上遇到許多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青少年利用數字技術成為計算機游戲愛好者。由于多數父母和學校不愿意看到學生利用互聯網玩游戲,因此縮小數字鴻溝同樣遇到來自家庭和學校的阻力。

4.2 縮小數字鴻溝的對策

青少年數字鴻溝危機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如何縮小青少年群體的數字鴻溝仍然是困擾教育部門和科技管理部門的難題。由于現階段青少年信息技術方面的教育在日常教育中并不屬于必修課,發(fā)達地區(qū)青少年信息技術水平通常與諸多因素高度相關。下面我們通過分析案例研究資料,并與現有文獻中的相關結論進行比較,分析縮小數字鴻溝的相關對策。

對深度訪談資料進行分析發(fā)現,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分為三個階段:使用技術手段增加不發(fā)達地區(qū)青少年接觸信息通信技術的機會;促進發(fā)達地區(qū)和不發(fā)達地區(qū)青少年的社會融合度,從而提高不發(fā)達地區(qū)青少年使用因特網的質量;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建立可持續(xù)的縮小數字鴻溝的計劃,鼓勵整個社會的參與。下面我們分別闡釋這三個階段中縮小數字鴻溝的策略。

4.2.1 第一階段:技術手段縮小接入溝

發(fā)達地區(qū)和貧困地區(qū)青少年數字鴻溝的第一個表現形式是接入溝,即不同地區(qū)的青少年接觸互聯網等先進信息通信技術的機會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可能是地區(qū)經濟差異和信息化水平決定的。因此,使用便利的和免費的技術手段是解決接入溝的最直接方法。一般來說,這些信息貧困地區(qū)的青少年因為地區(qū)經濟貧困無法得到專有的信息服務手段,因此可以借助低成本的便利性的信息通信服務,如手機、衛(wèi)星通信等無線通信手段,使得貧困地區(qū)的青少年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互聯網。此外,我們通過調查發(fā)現,信息貧困地區(qū)普遍是礦藏資源豐富的地區(qū),因此可以將能源開發(fā)部門的網絡,延伸至學校,增加青少年接觸互聯網的機會。信息貧困地區(qū)雖然經濟欠發(fā)達,但是往往軍事設施發(fā)達,因此可以利用某些軍事信息通信手段,來增加青少年接觸互聯網的機會。

4.2.2 第二階段:社會手段縮小使用溝

根據心理授權理論,當個體處在某種能力較弱的情境中,如果感受到自己“被授權”,他們才有可能積極追求上進,并為此付出努力。對于處于信息貧困地區(qū)的青少年,如果他們能夠被授予更多的接觸互聯網的機會,那么他們就會更有信心去獲取知識和傳播知識。從社會資本的角度來分析,如果信息富裕地區(qū)的青少年能夠通過互聯網與信息貧困地區(qū)青少年建立良好的社會互動,在增加社會融合度的基礎上增加雙方信息和知識的交流,這樣更有利于縮小數字鴻溝。

其次,培養(yǎng)青少年良好的性格,如進取心和好奇心,也有利于縮小使用溝。青少年群體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性格特征(如進取心、好奇心和開朗的性格)對于縮小數字鴻溝均具有顯著的影響。在文化教育水平方面,縮小數字鴻溝對青少年群體整體能力的提升促進政府縮小數字鴻溝的決心。在一些情況下,這種影響甚至是決定性的。在同訪談對象的訪談過程中我們發(fā)現,他們選擇某處作為第一批試點部門,完全是因為該處處長個人對縮小鴻溝的全力支持.此外,某區(qū)政府之所以能夠成為市縮小數字鴻溝的突出典型,也與當時區(qū)領導的重視密不可分。有進取心的青少年將會抓住一切機會利用互聯網學習知識。青少年的好奇心將會促使其更加深入地利用互聯網探索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此外,家庭的支持和服務保障水平和良好的學習新技術的氛圍也具有一定的影響。

組織維度上的其他影響因素還包括學校的規(guī)模(規(guī)模較小的組織易于縮小數字鴻溝)、組織的科技敏感度(重視科技進步的組織傾向于縮小數字鴻溝、組織內IT人員的技術能力(較強的技術能力帶來較高的縮小數字鴻溝的程度)以及組織內部對科技進步和創(chuàng)新的包容度。

另一方面,數字鴻溝對組織內部教育培訓人員的計算機水平要求較高,因為計算機技術常常缺乏固定的培訓機構提供后續(xù)服務保障,需要組織中IT技術人員自行進行系統(tǒng)維護.而且,如果組織內部的IT人員具備足夠的技術能力,能夠從基礎層面參與到培訓項目中,計算機技術的技術優(yōu)勢就能夠得到更充分的發(fā)揮.這將大大促進計算機技術在青少年中的使用。最后,教育文化對縮小數字鴻溝決策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由于從使用傳統(tǒng)常規(guī)教育向超前的信息技術轉變是關乎組織全局的一種較為劇烈的變革,教育文化對科技重教的認同程度以及對變革的接受程度越高,計算機技術在組織內部的采納和推廣也將會越為順利。

4.2.3 第三階段:制度手段確??沙掷m(xù)性

政府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對縮小數字鴻溝的促進作用得到了正反兩方面大量事實的證明。同時,公眾對縮小數字鴻溝的支持以及數字鴻溝在地區(qū)差別的狀況對于其縮小的作用也具有顯著的影響。但國內外其他地方的成功例子對案例的影響作用則非常顯著,這可能是由于調查城市作為經濟和政治中心,其縮小數字鴻溝的實踐往往傾向于強調自身的示范性作用,因而其他地方的案例對之的影響力相對較小。

環(huán)境要素在數字鴻溝的相關研究中一直是一個考察重點。大眾對于數字鴻溝認同度的高低很可能影響他們對縮小數字鴻溝愿望的強烈程度。除此之外,數字鴻溝在整個世界對社會的發(fā)展狀況也可能對制定政策形成重要的影響。隨著數字鴻溝對社會發(fā)展影響的不斷提升,政府部門對數字鴻溝的危害性認知也將有所提高,這將有助于促進政府部門制定政策縮小數字鴻溝。同時,計算機的普及程度也是一個需要考察的因素。

根據制度理論,國家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對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起到關鍵性作用。可以說,目前政府部門縮小數字鴻溝的決策大多數是出于對支持科技創(chuàng)新相關政策的響應以及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并同時取決于部門高層對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支持。而在國外,不僅國家出臺有關縮小數字鴻溝的政策,很多私營機構和慈善機構的工作人員也直接參與普及青少年信息科技的培訓活動。我國青少年科技教育通常采用非職業(yè)的方式,如學校的選修課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教育部門通常只關注青少年必修文化課的教育,并不太在意青少年的信息技術水平。

根據發(fā)展中國家數字鴻溝的實際情況,發(fā)展中國家應先著眼于縮小國內青少年的“數字鴻溝”。為此,國家應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加快西部落后地區(qū)網絡建設

我國西部信息基礎設施較為落后,互聯網還存在接入率不高、帶寬較窄、骨干網間互聯容量少、上網速度慢等問題。國家應擴大這方面的資金投入,特別是西部落后地區(qū)網絡建設的資金投入,可考慮設立西部地區(qū)信息基礎設施專項基金,緩解建設資金“瓶頸”問題。同時,采取多種技術手段解決偏遠農村通信問題,進一步縮小與東部地區(qū)的差距。

(2)調整通信價格,降低上網“門檻”

降低通信價格對擴大電信青少年用戶數量、拉動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特別是電信設備制造業(yè)、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發(fā)展,具有顯著作用。因此有必要應進-步適時降低我國上網費用,促進更多的青少年有經濟能力承擔電信費用。同時,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建立通信普遍服務基金。如何保障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信息基礎設施尤其是西部偏遠地區(q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是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為此,應盡快研究并建立普遍服務制度,籌措普遍通信服務的基金。

(3)普及計算機和網絡知識,做好專業(yè)技術大眾化服務

從我國互聯網用戶年齡分布來看,大部分為受過較好教育、掌握計算機和互聯網知識的中青年(18—35歲之間),而其余年齡段的人群則未受到或缺乏較好教育、計算機和互聯網知識。為此,政府應采取一定措施普及計算機和網絡知識,促進計算機、網絡等專業(yè)技術的大眾化,以便普通公民都能有效駕馭計算機、互聯網及高速網絡等先進技術。比如建立地區(qū)性技術服務中心,鼓勵訓練有素的專業(yè)技術人員深入城市社區(qū)、偏遠鄉(xiāng)村,在技術培訓、技能掌握等方面提供正確、規(guī)范的服務;引導企業(yè)進行網上內容和各種應用軟件設計時,要針對用戶客觀需求,使青少年都能利用信息技術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他們的潛力。另外,應注重社區(qū)信息化建設,通過社區(qū)寬帶網的建設,把一個個的社區(qū)聯系起來,青少年的生活和網絡也隨即聯系起來。比如青少年可以通過網絡了解社區(qū)內外的大事。在盡享數字化生活優(yōu)越性的同時,青少年也能接受到政府的管理、教育和宣傳,可取得傳統(tǒng)媒介如報紙、期刊、廣播、黑板報難以獲得的收效。

(4)鼓勵企業(yè)參與,發(fā)揮各方面積極性

企業(yè)是經濟活動的基本組成單位,應發(fā)揮其在縮小“數字鴻溝”活動中的作用。因此,應積極引導企業(yè)關心、支持并從事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的活動。對于投入社區(qū)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企業(yè),建議在項目審批、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yōu)惠,比如考慮到上網費用的大幅度下降,給予信息內容服務商(ICP)一定的稅收減免。另外,“數字鴻溝”在反映出我國信息和網絡技術應用程度低下的同時,也折射出我國信息產市場的巨大.這對于國家、企業(yè)和社會而言又是良好的“數字機遇”。如何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跨越“數字鴻溝”的合力,從而抓住這一“數字機遇”,是當前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的問題。

5.結束語

作為新興信息技術時代中的典型問題,數字鴻溝所導致的影響,已經嚴重阻礙社會創(chuàng)新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對于其消除機制的探討,具有前沿性的學術意義。同時,消除數字鴻溝,與我國信息產業(yè)的發(fā)展以及信息技術領域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也具有息息相關的緊密聯系。本文對于縮小數字鴻溝對策的研究,對于相關實踐也將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在理論發(fā)展方面,本研究彌補了現有數字鴻溝研究的不足,同時也填補了國內數字鴻溝研究的空白。本論文對經典的TOE模型進行了考察和修正,指出和澄清了其中由來已久的爭議所在,并界定了數字鴻溝的概念。其次,本文同時提出了較為完整的數字鴻溝的概念理論和因素理論。本文以現有理論和多案例研究的結論為基礎,建立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數字鴻溝的研究模型。本文建立的模型有助于我們全面地理解數字鴻溝的現象。

本論文的另一方面的創(chuàng)新性體現在中國縮小數字鴻溝對策的實踐考察中。這些研究解釋了數字鴻溝的一些內在規(guī)律,對中國的信息化建設與管理工作具有較為直接的指導意義。在實踐領域,雖然實踐者們已經逐漸意識到縮小數字鴻溝的重要性,并且很多政府部門也的確在制定相關的政策。但多數時候人們發(fā)現,這些制度的設立并沒有給縮小數字鴻溝帶來正面的效應,有時甚至使協調工作變得混亂和進度遲緩,最后可能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本研究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一方面喚起政府在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對數字鴻溝問題的充分重視。另外一方面,期望本研究能夠給縮小數字鴻溝的實踐帶來可行、有效的參照,使得相關政策的設立能夠產生實質性的效果。具體來說,從實踐層面而言,本研究對政府部門、青少年群體以及相關社會責任感的企業(yè)都有重要的啟示。

本文的研究工作遵循規(guī)范的實證性案例研究方法展開,研究過程中的各個步驟中對各方面的嚴謹性指標也予以了充分的分析。因而可以認為,這一工作也展示了本類研究方法在縮小數字鴻溝研究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為積淀已久的社會差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論途徑。作為以實證調研為基礎的研究,本論文的工作也存在著一些遺憾與不足,有些是由于條件的限制,有些則是由于經驗的欠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至少包括以下方面。(1)在我們的案例研究中,訪談對象主要是政府部門官員和青少年的父母。因此,未來的研究有必要增加各個層面的訪談對象,以從其他更多的視角來分析數字鴻溝現象。(2)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企業(yè)機構數量十分龐大的國家來說,該樣本量肯定偏小,從而可能不足以代表中國的一般情況。(4)本研究討論的縮小數字鴻溝的對策可能不夠全面,可能會存在一些我們尚未考慮到的因素。另外,上述因果關系中可能忽略某些調節(jié)因素和中介因素的影響。 我們認為以下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在收集數據時采用的是橫截面數據,是在一個特定的時間點上收集的。盡管在訪談中大量涉及了對歷史事件的回顧,但缺乏對這些發(fā)展歷程的更為直接的觀測。我們只是對組織的當前數據進行了時間點上的靜態(tài)分析,而未能進行一段時間內的縱向分析,從而導致了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由于數字鴻溝對社會的影響過程可能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多做一些縱向數據分析,觀察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內的規(guī)律。另外,可以考慮縮小數字鴻溝的其他對策,尤其需要考察復雜的組織環(huán)境對縮小數字鴻溝效果的影響。因此,未來可以通過更加全面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對數字鴻溝有更為深入的認識。在最初的研究計劃中,我們曾經打算就數字鴻溝相關的研究問題展開國際性的對比研究,即同時在國內和國外一些地區(qū)使用相同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從而分析不同經濟、文化環(huán)境下的差異。由于條件的限制,這一計劃最終被擱置了。這也是本論文的一個遺憾之處,但此項研究工作仍然將在今后進一步進行。

參考文獻:

[1]祝建華.做碼溝指數之操作定義和初步檢驗[A].吳有訓.21世紀新聞傳播研究[C].汕頭大學出版社,2002.203-211.

[2]KADO. How to measure the digital divide? Invites you to explore the IT World of Your Dreams,2004,9.

[3]S. Venkatraman. Why Measure Digital Divide? The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UIS). A Presentationat the ITU/KADO Digital Bridges Symposiumin Busan, 2004,9.

[4]燕金武.我國“數字鴻溝”的問題研究[J].圖書館建設,2000(4):1-4.

[5]胡鞍鋼,周紹杰.新的全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數字鴻溝”[J].中國社會科學,2002 (3):36-48.

[6]Choi, Heung Suk. Lee, Jae Ung. Measuring Digital Divide with Korea Personal Informatization Indices (KPII)[R].KoreaUniversity,2004,9.

[7]金文朝,金鐘吉,張海東,譯.數字鴻溝的批判性再榫[J].學習與探索,2005(1):33-37.

[8]周甄武.數字鴻溝的多維透視[J].福建論壇,2004(7):54.

[9]國際電信聯盟世界電信發(fā)展大會提案.數字鴻溝的重新定義[OL]..

[11]U.S.Department of Commerce,Economic and Statistics Administration and NTIA.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A Survey of the“havenots”in Rura land Urban America[OL].http://digitaldivide.gov/reports.htm.1995,7.

[12]U.S.Department of Commerce, Economic and Statistics Administration and NTIA.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Ⅱ:New Data on the Digital Divide. http://digitaldivide.gov/reports.htm.1998,7.

[13]U.S.Department of Commerce,Economic and Statistics Administration and NTIA.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OL]. http://digitaldivide.gov/reports.htm.1999,7.

第7篇:數字鄉(xiāng)村研究報告范文

關鍵詞:互聯網+;數字城管系統(tǒng);大數據管理;城市綠色化;節(jié)能減排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3003

一、我國智慧城市建設背景

從背景來看,在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了,要走集約、綠色、智能、低碳的新型城鎮(zhèn)化發(fā)展道路??偫硪矎娬{了“互聯網+”行動,要把智慧城市建設作為城市建設重要內容。智慧城市是作為解決城市病、促進城市管理、提高城市治理能效的重要手段。

為什么這樣確定智慧城市地位呢?新型城鎮(zhèn)化是動力,轉變傳統(tǒng)工業(yè)化結構,農業(yè)現代化是基礎,信息化是協調創(chuàng)新,新型城鎮(zhèn)化是機會平臺,綠色化是方向。這“五化”實現第一個階段的目標就是“小康社會”。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到,從農業(yè)文明轉向工業(yè)文明,到后工業(yè)文明,城鎮(zhèn)化率不斷提高。城鎮(zhèn)化作為一種主要的推動力量,給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帶來了巨大的機會。但是,同時也要看到,城市有了非常嚴重的城市病。比如,交通擁堵、能源緊張、空氣污染、水體污染、垃圾圍城、噪聲污染、用地矛盾、水資源短缺等。這意味著,在城市化過程中,城市還在“青壯年”就患上了“老年病”,需要從中、西醫(yī)雙方面進行統(tǒng)一治療。所以,用智慧城市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主要發(fā)展方向,在城市工作中來解決城市病,解決城市的現實問題,破解城市發(fā)展難題,從而帶動經濟的發(fā)展,這是智慧城市建設中的重要背景。

二、智慧城市的定義和內容

可以看到,未來的城鎮(zhèn)化需要內涵和質量上的提升。

(一)未來城鎮(zhèn)化內涵與質量的轉向

從全方面來看,有以下八個轉向。一是,由過去的城市優(yōu)先發(fā)展,轉向城鄉(xiāng)互補發(fā)展;二是,從高能耗建設或者高能耗的城鎮(zhèn)化轉向低能耗、低碳的城鎮(zhèn)化;三是,從大城市擴張為主轉向生態(tài)城和小城鎮(zhèn)與大城市互相發(fā)展;四是,從盲目克隆國外建筑轉向文脈傳承;五是,由高環(huán)境沖擊轉向低環(huán)境沖擊,要走一條低污染的發(fā)展道路;六是,由放任式機動化轉向集約式機動化;七是,從大型、集中式,以工業(yè)文明為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轉向小型、分散循環(huán)式的基礎設施建設;八是,從少數人先富的方式轉向社會公平。面臨的任務非常嚴峻。在這樣艱巨的過程中間,需要智慧城市來協調各方,共同解決這些問題。

(二)智慧城市的定義與內容

智慧城市的定義內容有很大爭議。很多專家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定義,每一家的定義都不一樣。國家五年前頒發(fā)的文件中,把智慧城市的定義分為這樣三個方面。從城市管理者角度講,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和“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諧發(fā)展;從企業(yè)角度講,利用智慧城市技術手段,提升企業(yè)自身運營效力,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競爭力;從百姓角度講,讓民眾感受到智慧城市帶來的“便民”“利民”和“惠民”,對政府有效監(jiān)督。從這樣三個角度來講,智慧城市都發(fā)揮了各自的效應。

從手段上看,智慧城市通過全面感知、信息共享、智能解題。在城市規(guī)劃、建設、管理、運行過程中采用信息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手段推進管理創(chuàng)新。

從內容上看,涵蓋城市產業(yè)、民生、環(huán)境、防災減災、行政治理、資本配置等,涉及面很廣。

從理念上講,以智慧系統(tǒng)為“黏合劑”將集約、低碳、綠色、人文等新理念融入城鎮(zhèn)化全過程。

從難度上講,智慧城市建設最大的難點是通過信息共享、系統(tǒng)共生來消除部門“信息孤島”和利益壁壘。所以我們的信息化經歷那么多年以后,每個部門都自己搞一個系統(tǒng),這種系統(tǒng)就成了各自的信息孤島,這些孤島應該通過智慧城市進行整合,形成共享的信息平臺。

三、智慧城市建設的路徑

智慧城市如何實現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發(fā)展呢?主要是通過“互聯網+”進行推進。

從集約角度講,提高城市資源的集約利用和城市的運行效率。用智慧城市的理念,智慧稅務、智慧能源、智慧垃圾處理、智慧管網等。智能本身是通過城鎮(zhèn)化的智慧化與精細化管理,使百姓的生活更加便利,而且百姓更加方便監(jiān)督各種為民服務的機構。

從綠色的角度講,智慧城市建設促進資源和能源的循環(huán)利用,恢復善待生態(tài)環(huán)境,通過智慧城市的辦法對環(huán)境加以保護和建設,實行低沖擊發(fā)展。

從低碳角度講,通過降低能源消耗、推廣可再生能源,使促進行為節(jié)能減排。通過測算,光是能源消耗的可釋放,就能達到15%的節(jié)能和節(jié)水,是績效最高的節(jié)約方式。

(一)推行數字城管系統(tǒng)

推行了10年之久的數字城管系統(tǒng)與智慧城市的關系,數字城管將讓城市發(fā)展更加可持續(xù),有效解決現代城市多部門服務和協調復雜性的矛盾。數字城管是城市管治的基礎工程。數字城管是整個國家治理體系創(chuàng)新的最重要基礎部分。同時,數字城管也是社會公平的公共品。

數字城管系統(tǒng)作為一種網格化的物理平臺,不僅能將物聯網的感知系統(tǒng)和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精確疊加起來,而且又可發(fā)揮現場巡視人員實地拍攝檢查并反饋分析的能力,是一種不斷嚴禁的“人――機”復合平臺。因此,可在已有數字化城管系統(tǒng)的基礎上進一步優(yōu)化擴充,作為智慧城市的公共平臺。比如,一個井蓋掉了,過去一定要等到小孩子掉進去了,有關部門才去追查到底是怎么掉的,這個周期平均13個多月?,F在,進行了網格式管理,把所有的井蓋都作為城市的部件記錄在案,一旦這個井蓋破了、掉了,在一個小時之內就會檢測到,信息傳遞到系統(tǒng),系統(tǒng)立刻就能發(fā)現這個井蓋是屬于哪個部門管轄,并把信息傳給相關部門,相關部門立刻補上。再過一個小時,第二次巡視就能發(fā)現這個井蓋到底有沒有蓋上,其中時間間隔是多少,把這個結果公之于眾。為民服務的質量、行政效率,都可以體現出來??梢匝葑?yōu)榛ヂ摼W,在每個井蓋上加一個裝置,可以實時知道這個井蓋是掉了還是破了,還是完好的?,F有的網格式管理,使城市管理更加精細,形成一個智慧城市公共平臺,這個公共平臺通過采集數據,把原有的一些基礎設施和容易發(fā)生的事件事先儲存起來,進行預案現場化,極大地提高了相關部門對突發(fā)性事件和可能出現災害的反應速度,提升各個部門的效率。

(二)大數據管理的鏈接

從大數據與數字城管系統(tǒng)來看,通過大數據管理,從人口24小時的分布與交通干線上手機位置的信息,就可以了解到整個城市交通的擁堵情況和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通過大數據,從相關性角度來了解人口的流動,是原來的抽樣調查難以完成的,它從整體上全面地反映整個人口就業(yè)在城市空間的流動,可以為人口的布局、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各種各樣的城市難題找到解決方案。大數據成為有力的武器和非常好的管理資源。從這扇門打開以后,許多原來傳統(tǒng)城市管理難題的解決辦法或者治“城市病”的途徑都被找到了。

這看似復雜,其實很簡單。智慧城市必須是從操作簡單的政府與老百姓的投訴反饋機制,延伸到網格化、精細化的管理系統(tǒng),再通過城市的公共信息平臺,把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這三大信息加上去,使得整個城市的智慧管理系統(tǒng)不斷升級,不斷向前發(fā)展。所以說,智慧城市非常昂貴。有許多設備供應商希望基層政府購買他們的設備,建設“智慧城市”。這就相當于病人到醫(yī)院里看病,醫(yī)生不給開藥,而讓病人找藥廠,藥廠給病人開了一大堆藥,抱回去吃,效果很差。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發(fā)現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了沒有用,因為它是設備商供應建設起來的,不堪一擊。這樣就把智慧城市的名聲搞壞了,這是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

(三)放大智慧城市的疊加效應

智慧城市有疊加效應,由專題性智慧向綜合性智慧提升。比如,功能模塊型、數據共享型、虛擬城市型、電子商務型,都是不同的專題,專門針對一種城市病,策劃、治療這個城市病的智慧城市,從治一種病發(fā)展到治多種病,最后針對疑難病癥進行治療。向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發(fā)出挑戰(zhàn),這樣的智慧城市,可以認為是到了一個高度。一個非常著名的國外大公司,一進來就說“智慧地球”,地球比人類聰明多了,地球聰明起來,智慧城市就建成了。實際上是廣告宣傳語,為了賣設備,相當于病人到了醫(yī)院,沒看病就抱走了一大堆藥,走偏了方向,浪費了錢。

(四)促進城市的綠色化與節(jié)能減排

智慧城市必須是圍繞著促進城市的綠色化,把節(jié)能減排作為智慧城市的一個通用問題。聯合國的數據統(tǒng)計,城市最基本的?。?5%的能源是城市消耗的,75%的污染是城市排出的,75%的溫室氣體是城市引起的。如果說地球有病,城市是根源。大自然本身是綠色的,不要去破壞它。鄉(xiāng)村也是綠色的,不是灰色的。通過智慧城市建設,把城市轉變成綠色,這是長期的概念,這樣智慧城市、生態(tài)城市,智慧的綠色交通,智慧供水、智慧能源城市,都是圍繞著使城市綠色化,運用信息數據,運用“互聯網+”。

1城市生態(tài)化改造

城市生態(tài)化改造,是需要城市建筑密度、人口密度適當提高,保持緊湊,防止出現美國的城市蔓延,綠色建筑達到80%以上,可再生能源占比20%以上,實現生物多樣性。中國跟西方發(fā)達國家一個非常大的差別就是,西方一個農民消耗的能源比城市的人要多得多。而在中國,一個城市居民消耗的能源是農村的三倍,正好相反。原因在于,我國農村機械化運作水平很低,人多地少。整個城市化的過程,對資源消耗、能源消耗、空氣排放、污染壓力都非常大,要通過原有程序的生態(tài)化、綠色改造等來運營。

2城市交通與綠道建設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交通排放的能耗氣體占到整個能耗氣體排放的1/3以上。隨著汽車進入家庭,中國的交通發(fā)展非常快。但是,如果從城市建設的角度出發(fā),硬件和軟件相結合,采用交通導向的開發(fā)模式,使空間利用和交通緊密地結合起來,利用“智慧交通”改治擁堵的情況,通過城市發(fā)展的骨干交通的智慧化,軌道交通與大容量快速公交等,把城市交通的毛細血管,包括綠道、自行車道、人行道打通,使信息化與機動化協調起來,就能解決交通排放的廢氣,使交通的能耗減少。

3智慧水務建設

通過智慧水務建設來處理排水、污水、安全供水以及防洪防澇,建設智慧海綿城市。城市許多管網運行狀況是不能改制的。智慧城市建設能夠及時反映管網平時疏通的情況、堵塞的情況,水量大小等情況,確定哪些管網應該啟動,哪些管網應該關閉。應該智慧地反映和適應城市的洪水,同時使城市的暴雨能滲到地下,和地下的水接通,使水地成為水庫,城市可以像海綿那樣吸收水。最近經濟工作會議上,總理提出,城市水源的問題,需要城市自行解決,以后大規(guī)模的調水要逐漸減少。水是可循環(huán)的,智慧城市要促進循環(huán)。過去對水資源的利用是做加法,人口和產業(yè),利用加法?,F在是乘法,也就是水利用一次,等于水資源增加了一倍,利用兩次就增加了兩倍,新加坡是水資源再利用的典范。海水淡化每噸5元錢,而污水再生一次是每噸25元錢,非常便宜,比任何長期調水的成本都要低。同時,這種供水的模式非常安全和可靠。所以說,要把海綿城市與智慧城市的建設相互促進。比如說,海綿城市建設中,把傳統(tǒng)開發(fā)模式形成的洪水高峰大大消減,原有的管網,五年一遇的,變成十五年一遇、二十年一遇的,把綜合管廊變成智慧管廊,把海綿城市變成智慧的海綿城市,把城市黑臭河道治理,中水回用,水務協同微循環(huán)都帶動起來。

4智慧能源城市的建設

可再生能源與建筑一體化及建筑節(jié)能相結合,城市成為可再生能源的城市。

分布式能源和集中式能源有巨大的區(qū)別,集中式能源是一個獨立的電場,如果這個電場遭到了襲擊,整個城市能源就消失了。非物質能源是分散的。比如,屋頂的太陽能、周邊的風、生物質發(fā)電等多種能源,整合成新能源網,必須通過互聯網技術將其協調起來,共同為城市提供一個安全、保障又有彈性的系統(tǒng)。即使系統(tǒng)一兩個節(jié)點出了問題也非常安全。它是彈性的,同時又是綠色的、可再生的。這就是一種互聯網智慧城市的運用模式,稱為智慧的能源城市。筆者曾領導一個團隊在東北地區(qū)50萬人口覆蓋區(qū)域進行嘗試,把能裝上太陽能的屋頂都裝上太陽能,共裝了產電20千瓦的太陽能發(fā)電裝置。如果在全國推廣,若10%的屋頂實施可再生能源與建筑一體化工程,年發(fā)電量相當于再造一個三峽電站,應用潛力十分巨大。

5綠色小城鎮(zhèn)建設

小城鎮(zhèn)建設啟動以后,可以推廣新能源的應用、三網合一的信息技術,來回溯超市產品質量等,再推行水的小型化、低成本、無害化的飲水安全、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基礎設施,這些在大城市里是難以推廣的,而在小城鎮(zhèn)可以推廣,小城鎮(zhèn)可以成為新技術的匯集地。

四、結論

智慧城市必須要應對很多問題。比如城市空氣,PM25產生,可以說每天都不一樣,每個季度、每個月、每一天都是不一樣的。源頭如此分散、如此多元化的污染源,必須要通過智慧的源頭分析、現場的智慧檢測、過程的控制,智慧的預警預報和智慧的系統(tǒng)反應,才能有效應對。不能簡單地只看看天,再判斷能見度多少。如果有效應對,就會使污染下降。

綠色建筑、綠色社區(qū),城市的基礎細胞是建筑和社區(qū),如果把這些建筑與社區(qū)健康化、綠色化,再加上“互聯網+”,能夠解決很多問題。比如,每個綠色建筑都安裝一個集成的傳感器,把二氧化碳的濃度、VOC的濃度、溫度、濕度、能源消耗、水的消耗都收集起來,傳遞于中心管理,橫向比較,可以很方便地發(fā)現,哪些建筑的病最嚴重,哪幾個細胞首先壞死。據調研發(fā)現,水消耗最高的建筑與最低的相差12倍,能源消耗最高的建筑和最低的建筑相差16倍。城市的病是由建筑的病,即細胞的病構成的。通過綠色建筑、綠色社區(qū)的智慧化管理,首先能發(fā)現所患的病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有許多建筑的病是先天的,管子就接錯了。所以,智慧城市是以中醫(yī)的治理方式綜合應答解決“城市病”不這樣應答就是假的智慧城市。當然也要關注到,每個城市有自己的一種流行病,治療方法要根據每個城市的具體情況。

智慧城市類型眾多,但是從科學分類來講,至少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一是城市管理績效提高型。即社會創(chuàng)新模式、創(chuàng)新機制的激勵,大大提高了政府治理城市的成效。

二是節(jié)能減排型。城市發(fā)展綠色化,不僅僅使當代的城市宜居起來,因為我們城市不宜居主要是污染,主要是不綠色,為下一代留下什么。

三是市民生活便捷型。也就是說,市民生活不方便是因為城市有病,所以智慧城市必須要及時、有效地應對城市病,使老百姓生活得更好。前兩種是政府必須事先做好頂層設計和實施規(guī)劃的,并能為第三種奠定基礎。

頂層設計的本質是“城市診斷”、看準“城市病”,再以智慧手段綜合調理,從而逐步演進為復合式全功能智慧城市。只有這種智慧城市才是中國需要的,才是符合前文所講的“五化”的方向,才能使老百姓生活得更好,使城市生活更美好,發(fā)揮城市的應有作用。要以最低的成本、最優(yōu)質的服務使城鎮(zhèn)化健康地、綠色地向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仇保興應對機遇與挑戰(zhàn)――中國城鎮(zhèn)化戰(zhàn)略研究主要問題與對策 [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

[2]仇保興篤行借鑒與變革――國內外城市化主要經驗教訓與中國城市規(guī)劃變革[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

[3]仇保興中國數字城市發(fā)展研究報告(2011―2012年度) [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3

[4]辜勝阻中國城鎮(zhèn)化機遇、問題與路徑[J]中國市場,2013(3)

第8篇:數字鄉(xiāng)村研究報告范文

關鍵詞:約翰·奈斯比特 亞洲大趨勢 崛起觀 意識觀 模式觀 影響觀

亞洲(東亞)崛起是當今學術界的熱門問題。而美國學者約翰·奈斯比特撰寫的《亞洲大趨勢》(Megatrends Asia)則是一本較早全面闡述這一問題著作。奈斯比特認為亞洲的現代化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最重要的發(fā)展動向:亞洲在崛起,未來世界的中心將在亞洲。戰(zhàn)后亞洲發(fā)展表現為趨勢:從單一國家經濟走向網絡集團經濟;從傳統(tǒng)模式走向多種模式;從出口導向走向消費導向;從政府調控走向市場驅動;從鄉(xiāng)村走向大都市;從勞動力密集走向高科技密集;從男權統(tǒng)治走向女性崛起;從西方走向東方。作者“著重于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以及香港和臺灣地區(qū),因為他們是亞洲謀求發(fā)展與更新的龍頭所在?!盵1]p4所以,亞洲大趨勢主要是指戰(zhàn)后東亞現代化進程的發(fā)展趨勢。作者提出了研究東亞現代化進程的問題意識:亞洲崛起觀、亞洲意識觀、亞洲模式觀、亞洲影響觀等論斷。

亞洲崛起觀

亞洲正在從貧窮逐步走向富足,現代化發(fā)展非常顯著。從1945年到1995年,這期間其人口總數增加了4億,而貧困人口卻由4億減少到了1.8億?!皬娜司鵊DP的增長、福利的增加、貧困的減少等指標看,東亞明顯優(yōu)于其他發(fā)展中國家。” [2]p23世界銀行已宣布,在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和任何區(qū)域,都從未像當今的亞洲這樣取得了如此驚人的經濟增長,并得出結論:東亞的發(fā)展經歷是一個經濟奇跡?!霸谶^去10年中,亞洲的經濟增長率一直保持在6%-10%,未來10年,亞洲的中產階級將會增加1-2倍。除去日本,亞洲其他國家的中產階級到2010年將達8-10億,其消費水平也十分驚人,預計為8-10萬億美元。這個數字大約是現今美國經濟的150%;而英國中產階級用了將近一個世紀才達到了這樣的水平。以今天亞洲的發(fā)展速度計算,不用10年,這一進程便會完成?!盵1]p81為了滿足這么龐大的國內市場,消費導向型模式已經成為亞洲國家和地區(qū)發(fā)展的重要取向。與此同時,亞洲產業(yè)結構由于后發(fā)優(yōu)勢正在從傳統(tǒng)勞動密集型的農業(yè)、制造業(yè)向以計算機和通信為主的制造、服務業(yè)的高科技密集型方向發(fā)展。

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促使世界經濟正在經歷一場大的變革。約翰·奈斯比特認為全球經濟正在從單一國家經濟走向網絡集團經濟。亞洲的經濟發(fā)展特點更為明顯,例如華人率先建造了一個全球性的種族網絡——海外華人:新的經濟勢力網。“在當今這樣一個資本與天賦不分國界的時代,華人正可以擔當一個橋梁的角色,去連通整個亞洲資金、觀念、市場與謀略,并進行廣泛交流,共創(chuàng)新世紀?!?[1]p16-17這種網絡集團經濟成為亞洲崛起的不可忽視的力量,“跨國的海外華人經濟圈是世界第三大經濟勢力。如果把海外華人看作一個整體,其經濟實力僅次于美國和日本。海外華人控制了除日、韓兩國之外的所有東亞國家的貿易和投資。香港、臺灣地區(qū)的中國人和新加坡的華人在亞洲的已超過日本。華人亦是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的最大外次資來源。中國80%的外資也來自海外華人?!?[1]p12世界發(fā)展需要亞洲的崛起特別是中國的崛起。

戰(zhàn)后亞洲崛起主要表現在為亞洲進入現代化社會:由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和信息社會的轉型,都市化趨勢改變著亞洲的面貌。應該注意的是,亞洲的城市化與現代化也面臨一系列的挑戰(zhàn),例如大都市的膨脹。

亞洲意識觀

經濟發(fā)展引發(fā)了亞洲人正經歷著一場深遠的文化革命,改變著亞洲的自我形象、文化與傳統(tǒng),“隨著亞洲經濟日益繁榮,政治逐漸開放,無論個人、公司商號或各種機關體制,都擁有愈來愈開闊的選擇空間。兩性之間、政府與人民之間、勞資之間,漸漸呈現出新模式、新結構,以及新的人際關系。”[1]p42亞洲社會從傳統(tǒng)模式走向多種模式。而亞洲意識則是亞洲人由傳統(tǒng)社會邁向多元社會的過程中重塑的自我價值觀:做自己的主人,決定自己在世界舞臺上擔任的角色,改變過去不平等的世界地位。民族的亞洲、覺悟的亞洲、革命的亞洲與憂患的亞洲正在被自信的亞洲、集體的亞洲、道德的亞洲、文化的亞洲與共識的亞洲所取代。

自信的亞洲:亞洲人的主體意識越來越強烈,亞洲的心靈終于從困境中解脫了。東方可以對西方說:“別指手畫腳了”。亞洲人開始以亞洲人為榮,對亞洲充滿信心,發(fā)現自身的優(yōu)勢。這種自信將會發(fā)展成為具有亞洲特色的模式與風格。

集體的亞洲:從民族的亞洲、憂患的亞洲開始向共同體的亞洲發(fā)展。過去共同體亞洲觀念缺乏,而集體亞洲觀念已建立起來特別是東亞危機以后,亞洲共同體意識明顯增強。

道德的亞洲:家庭的信賴與個人的責任感,自給自足的精神與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亞洲正在進入一個更加開放的世界,例如從男權統(tǒng)治走向女性崛起,亞洲女性作為社會的主體之一積極地參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文化的亞洲: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點的繼承與發(fā)揚,責任的觀念、秩序的觀念、集體的觀念、紀律的觀念等等道德文化為亞洲和世界的文化建設服務。

共識的亞洲:從“一個國家,一種文化”,轉為“一個國家,一種共識”——多元文化和平共存以及成功地調和移民和當地人民地“共識”。亞洲人由于合和精神接受文化的多樣性,承認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所產生的差異。多元文化塑造“共識的亞洲”。

亞洲模式觀

奈斯比特明確指出:亞洲的現代化絕非等同于“西化”,它呈現出的是特有的“亞洲模式”。亞洲崛起的自信使亞洲人相信自己的能力發(fā)展出自己特色道路。奈斯比特強調自由市場的作用。他認為亞洲正在從政府調控走向市場驅動是值得商榷的,實際上多數學者認為亞洲政治經濟模式的特點在于“政府主導型”發(fā)展道路。如果從純經濟角度講,市場經濟的作用確實比以往更大,或者說亞洲的市場經濟更加健全與完善。

約翰·奈斯比特肯定亞洲模式主要在于對文化與發(fā)展關系的肯定,亞洲模式的基礎就是亞洲獨特的文化,文化與制度的互動產生出二戰(zhàn)后亞洲的崛起與模式發(fā)展。亞洲人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平等、和諧、公正、穩(wěn)定是亞洲現代化模式的追求目標。亞洲正以一種獨特的亞洲式的思維方式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發(fā)展模式。亞洲的發(fā)展模式已經證明:亞洲從傳統(tǒng)模式向現代模式轉換轉換中呈現出多樣性和新的個性,亞洲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也呈現出絢麗多彩的畫面。

亞洲影響觀

亞洲的崛起是世界歷史發(fā)展的重大事件,對世界歷史的發(fā)展影響巨大。亞洲也是世界新秩序建設的強大力量和重要參與者,“東亞的經濟崛起正在形成一個新興的經濟圈,或經濟-文化圈” [3]p27東亞已成為世界不可忽視的力量:“亞洲崛起首先是經濟實力的增長,隨之而來的將是政治勢力的擴張和文化影響力的滲透。”[1]p246歐洲、北美、東亞正在形成當今世界經濟的三足鼎立局面。

亞洲的崛起意味著告別過去西方殖民主義在亞洲的統(tǒng)治史。亞洲與西方的關系開始走向平等關系,自東向西的重新定位。“東方社會日益趨向功利化和高科技型,面臨精神危機的西方人越來越東方化。東、西方兩者文化、經濟交融之時,世界將會更加生機勃勃?!盵1]p5621世紀是東西方文化融合的時代。

“東亞現代化初步成功的理論價值在于:現代化不等于西化或歐化,現代化道理并非只有一條?,F代化的模式也并非只有歐洲或美國的經典模式,人類的社會發(fā)展具有多樣性,現代化的模式同樣也具有多樣性?!?[4]p7東亞發(fā)展模式是一個新型的世界現代化發(fā)展模式,這也是亞洲崛起的重要意義,“近150年間,當西方人享有他們創(chuàng)造的進步和富奢時,大多數亞洲人還生活在貧困之中?,F在,亞洲踏上了富強發(fā)展之路,經濟的復蘇使東方人有機會重新審視傳統(tǒng)文明的價值。隨著技術和科學的引進,亞洲向世界展現了現代化的新型模式,這是一種將東、西方價值觀完善結合的模式,一種包容自由、有序、社會關注和個人主義等信念的模式,東方崛起的最大意義是孕育了世界現代化的新模式。亞洲正在以‘亞洲方式’完成自己的現代化,它要引導西方一起邁入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二十一世紀。”[1]p275

評價

約翰·奈斯比特的著作《亞洲大趨勢》對亞洲特別是東亞崛起和東亞模式給予了全面的支持與肯定。特別是在關于亞洲模式的爭論中,奈斯比特給以了積極的回應。更為可貴的是,他能夠克服西方中心論來表達西方學者的亞洲社會歷史發(fā)展觀。雖然可以看到西方中心論的影子。

奈斯比特是一個社會經濟研究者,他認為企業(yè)就是財富、成效、經濟活力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認同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所以難免會產生經濟決定論的觀點,但可以看得出奈斯比特在書寫的過程中盡量避免這一傾向,盡量給予客觀評價。

《亞洲大趨勢》于1996年出版就產生了很大的反響,引起廣泛關注,并在數月內被譯成多種文字。這本書內容豐富、分析獨到、文筆新穎、引人入勝,對于我們分析、認識和預測亞洲及整個世界的形勢,不失為一份很好的參考材料。因此這本書成為東亞學研究的名著。

參考文獻

[1](美)約翰·奈斯比特:《亞洲大趨勢》,蔚文譯,北京:外文出版社1996年版。

[2](美)斯蒂格利茨等編:《東亞奇跡的反思》,王玉清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世界銀行發(fā)展叢書·研究報告系列)

第9篇:數字鄉(xiāng)村研究報告范文

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響:家庭、學校、社會。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功能弱化乃至缺失;在農村的一些地區(qū),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夠全面完善;社會不良因素對留守兒童的安全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的現狀及成因分析,為了這些孩子更好地成長,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需要各盡其職,共同協作,一同為農村留守兒童建筑一張安全大網。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安全教育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伴隨著中國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大量農民工不斷涌入城市謀求生計,他們留在農村的子女----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群體也在不斷的增加。據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 、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指出,至2013年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已超過6000萬,占農村兒童的近一半,且這一數字還將在未來幾年繼續(xù)呈較大規(guī)模的上升趨勢。而據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對留守兒童的調查表明,絕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是由其留在農村生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代為撫養(yǎng)。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缺少父母的關愛、教育與監(jiān)管等方面的原因,農村留守兒童在其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暴露出教育、心理、健康、安全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近年來引起了我國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尤其是安全問題,不僅是孩子的個人成長問題,也不僅是一般家庭的私人問題,而是關系到和諧社會建設、關系到祖國未來人才的培養(yǎng)問題。筆者經過調查、研究認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 農村留守兒童極易發(fā)生意外傷害事故。首先,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孩子身邊,多數孩子由其祖父母或其他親戚照管,祖父母們多數年齡較大,缺乏安全常識和意識,大部分人還要承擔繁重的農活及家務勞動,沒有足夠的時間、能力、精力去 看護和教育孩子,這是造成農村留守兒童發(fā)生意外傷害的最主要原因。2013年6月,南昌市紅谷灘新區(qū)生米鎮(zhèn)文青村發(fā)生一起兒童溺水死亡事件,溺亡的三個孩子為與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同胞兄妹。這一悲劇中的奶奶年紀較大,且是在外務農回家后發(fā)現三個孩子都出事的。2013年8月湖北孝感市肖港鎮(zhèn)蔣寨村兩兒童溺水死亡,一人失蹤,三孩子均為農村留守兒童。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溺亡事故頻發(fā),溺水死亡已成為留守兒童意外傷害中的“頭號殺手”。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其次,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家長的監(jiān)督,缺乏安全常識和生活經驗,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一時沖動,不計后果,這樣也容易造成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當然農村的生活環(huán)境和設施不完善也是造成農村留守兒童發(fā)生意外傷害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2 農村留守兒童最為容易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由于父母離家外出務工,監(jiān)護人疏于照顧,學校教育不到位,留守兒童自身的防范能力和保護意識較弱,這些種種因素使得農村留守兒童極易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根據公安部門統(tǒng)計數據顯示,被拐賣兒童群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男孩易成為人販子相中的目標,女孩易成為不法分子的目標。2012年6月甘肅省隴西縣發(fā)生一起震驚全國的案,28歲的鄉(xiāng)村教師劉自2011年8月以來,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猥褻、多達8名小學女生,其中多數為父母不在身邊的農村留守女童。2014年1月據新華網報道,廣西興業(yè)縣一名13歲的留守女童從11歲開始,至少遭到16人摧殘,被至少50次,查明身份的犯罪嫌疑人中有14人為中老年人,偵查發(fā)現的案情觸目驚心。

3 農村留守兒童極易染上不良行為,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農村留守兒童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fā)育完全,對社會上各種復雜的、不良的社會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加上家庭教育的不完整和社會規(guī)范教育的缺乏無法給留守孩子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于是一些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的留守兒童自我行為得不到完全控制。他們在學校違紀、厭學,容易染上社會不良行為,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筆者調查自己所教的兩個初一班級,共有12名男生染上吸煙的壞毛病,其中有10名為父母均不在身邊的農村留守兒童。據了解,這10名染上煙癮的孩子都是在節(jié)假日回家時,因缺少父母的教育,而臨時監(jiān)護人又監(jiān)管不到位,于是在與村里的社會青年交往時便學會了吸煙。而班上時常爬圍墻外出上網的學生中多數也是缺少父母監(jiān)管的農村留守兒童。至于留守女生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問題是早戀現象。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她們便把來自男孩的關心視為珍寶,而絕大多數早戀的留守女孩都會有性經歷。于是這部分女生基本上完成不了九年義務教育便成了別人不合法的“妻子”。

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數在不斷擴大,而對這部分孩子的安全教育也成了這個社會重中之重的問題。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我想,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各個部門和各級政府的協作與支持。

4 父母及監(jiān)護人應切實履行監(jiān)護義務,提高監(jiān)護質量。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務必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切實重視對子女的安全教育,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切不可為了賺錢而耽誤了孩子的終身。雙方盡可能留一方在家教育和監(jiān)護孩子。如果雙方必須同時外出務工,也應當時常通過電話、寫信、回家等方式與子女進行經常性的交流,親情上多給孩子一些慰藉,多給孩子一些關愛,注意傾聽孩子的心聲,詢問他們的學習、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情況,引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鼓勵他們的點滴進步,時時提醒他們注意人身安全。同時,也應與自己孩子的班主任建立起長期的聯系,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而農村留守兒童的臨時監(jiān)護人則應樹立起角色意識,切實承擔起教育監(jiān)管留守兒童的責任,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的聯系和溝通,隨時告訴他們孩子在家在校的各方面情況,與孩子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達成一致意見,避免此寬彼嚴的現象發(fā)生。

5 學校應健齊健全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農村學校是農村留守兒童的第二個家,應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問題,并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學校應針對各年齡段的農村留守兒童所遇到的不同安全問題,開展形式不同、靈活多樣的宣傳教育工作,如可通過電視、網絡、板報、游戲等多元方式,多措并舉,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安全宣傳和教育。也可設置安全風險的相關活動和課程,組織各種安全風險的模擬場景演練,提高農村留守兒童對各類風險的認識,增加防范和增強逃生的能力,避免和減少對農村留守兒童意外傷害事故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