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服裝結構設計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服裝結構設計是高等服裝院校服裝設計專業(yè)重要的專業(yè)課程之一。在企業(yè)急需“實用型”服裝人才的現(xiàn)狀下,高等服裝院校如何針對市場需求,開展結構設計實踐教學革新,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結構設計水平,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成為高校革新服裝結構設計教學的必經之路。
服裝設計是一門系統(tǒng)的工程,它包括:設計構思服裝效果圖服裝平面結構圖成衣。這是服裝從設計到成品的基本過程,其中承擔著承上啟下作用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就是服裝結構設計。服裝結構樣板的準確度和制板效率,直接影響服裝的成本與質量。為了適應現(xiàn)在服裝企業(yè)工業(yè)信息化和自動化的發(fā)展生產的需要,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可持續(xù)性以及加強學生所掌握的技能的可延展性,對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授課方式的革新勢在必行。
一、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研現(xiàn)狀
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總結及調研目前國內外的該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方法,發(fā)現(xiàn)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內容的理論深度不夠、只傳授“怎么辦”,很少解決“為什么”。這種急功近利的教學內容直接制約學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響行業(yè)的發(fā)展。
2.操作方法陳舊,未能及時將行業(yè)的先進技術或最新技術引進到課堂中。學習的理論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經不能符合現(xiàn)代中國人的體型和時尚的要求。
3.服裝結構設計課程與工藝實踐課程的設置不合理。在這兩門課程的設置上缺乏緊密的聯(lián)系,使兩者的間隔時間過長,導致學生學完服裝結構設計后,不能“乘熱打鐵”的進行工藝實踐來鞏固和提高對服裝結構設計的掌握。
4.結構設計教學體系基本上是學生被動的接受訓練,這種模式抑制了學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精神和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服裝結構設計教學革新探索
對于服裝高校要解決以上問題,培養(yǎng)適應市場需求及企業(yè)急需的“實用型”服裝人才,應從以下幾點進行革新:
1.課程的合理設置
課程的課時數(shù)量、先后順序、間隔時間的設置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教學質量。所以,在相關課程的設置上必須符合服裝專業(yè)教學規(guī)律、學生接受能力的實際。
首先,根據(jù)不同專業(yè)方向、不同年級合理設置《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課時數(shù)量,不能“一刀切”把所有課時都定成一樣。其次,現(xiàn)代服裝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設計、結構設計、工藝設計三部分組成。最后,把《服裝款式設計》與《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工藝實踐》相結合,將三門課程緊密排列。讓學生真正在課堂里就體會實踐到“設計構思服裝效果圖服裝平面結構圖成衣”這種服裝從設計到成品的基本過程。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動手能力。
2.服裝結構設計教學革新
服裝結構設計能力培養(yǎng)的核心在于學生對結構形式變化的掌控能力及對平面結構與立體形態(tài)之間轉換的掌控能力。這些能力的掌握必須建立在實踐之中,不僅是結構設計實踐,還要依托工藝制作實踐。只有學生看到了最終的服裝成品,通過對成品形態(tài)與適體度的感知,才能進一步認識與反思結構設計的規(guī)律與尺度,進一步提高結構設計水平。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老師在黑板上畫結構,學生在下面“依樣畫瓢”畫1:5的結構圖。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學習后的學生往往會出現(xiàn)不能應對款式變化,只能生搬硬套,當出現(xiàn)新款式時就手足無措的情況。這種枯燥抽象、生搬硬套的教學方式是不符合現(xiàn)代教學及市場需求的。教師必須聯(lián)系實際,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帶領學生入門,或者讓學生多動手、多畫圖,在不同的實際款式操作中不斷滲透理論知識,就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改變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純粹的理論教學分為理論和實操制圖訓練兩部分。教師以1:1的結構制圖做教學示范,并結合圖紙進行理論教學,以工廠板房制圖的程序來做教學示范。同時把教學示范的結構圖紙檢驗裁剪后,在人臺上做快速的立裁縫合,讓學生直觀的觀察和體驗到如何從平面的結構制圖合理轉化為三維的立體造型。示范結束后,讓學生自己進行1:1的結構制圖設計,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在學生完成后,再有針對性的進行一些款式變化的示范及講解,并讓學生自己設計新的款式和新款式的結構設計。最后由老師綜合學生遇到的問題和難點做講解示范,新的結構設計課程就是要通過大量的制圖實踐來完善學生應對款式變化而束手無策的問題。同時,服裝結構設計的制圖過程,是一個較為完善的教學質量檢測過程。通過制圖實踐教學,不但能檢測學生理論知識、專業(yè)技能掌握情況,還可以在畫圖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最后解決問題,促進知識的獲取,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促進思維的發(fā)散性擴展。這一措施在服裝工程專業(yè)和服裝藝術設計專業(yè)三年級三個班進行了一個學期的試運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接觸不同時尚年代的款式,發(fā)現(xiàn)結構設計中的共同點和各自的特點,以此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此外,在把《服裝款式設計》與《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工藝實踐》相結合進行教學,這就要求各科的教師間要科學合理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安排。選取能夠滲透各科目知識點的課程項目,使學生通過項目教學掌握這一知識體系與技能。項目的分析、設計、實現(xiàn)過程要與真實的產品開發(fā)過程相近,甚至就是企業(yè)的新產品開發(fā)項目,使學生應用本項目的方法和技術能夠完成目前企業(yè)中的類似應用。其次,進行情境設置。根據(jù)企業(yè)生產實際把服裝設計分為款式設計、結構設計、樣衣制作三大項目。服裝款式設計安排在《服裝款式設計》課程中完成,然后安排《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工藝實踐》課程,兩者結合完成服裝成衣結構設計、樣衣制作的全過程。通過一個項目、幾個任務的實踐和進行分層次地對課程內容進行實踐,從而使服裝結構設計實踐教學能較好滿足服裝崗位需求。
三、結論
現(xiàn)代服裝工業(yè)飛速的發(fā)展,服裝企業(yè)急需全面的、綜合的實用型服裝人才。面對目前服裝教育存在的實際問題,應轉變教育思想,樹立現(xiàn)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閉式教育方式,在課堂上應更多地采用啟發(fā)式、探究式、研討式、直觀性教學和理論實訓一體化教學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設計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制定的新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將傳統(tǒng)的理論知識與成熟企業(yè)先進的技術結合,達到產學結合的目的,使學生適應現(xiàn)在服裝企業(yè)工業(yè)化生產的需要,并為學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論基礎,實現(xiàn)實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
參考文獻:
關鍵詞:服裝造型;結構設計;課題實踐
服裝結構設計是服裝造型的基礎,是以立體形態(tài)的服裝輪廓造型及內部結構的造型設計,所體現(xiàn)的是設計造型與著裝者、服裝材料的關系;教學中,以服裝整體外形體現(xiàn)其立體造型藝術,分析平面衣片形態(tài)揭示服裝細部結構關系,每當設計構思中的服裝整體造型的改變均使其平面結構產生新的改變。以此,在教學實踐中,著重于“遵循原理,注重實踐,尋找規(guī)律,靈活運用”的教學理念,才能取良好的教學效果。
1 服裝造型課題分析
造型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基礎,所謂造型能力、造型方法、造型手段等均與藝術創(chuàng)作有著極其密切的聯(lián)系。藝術造型,必須要解決造型形象的外觀形態(tài)與框架結構、物象肌理及其裝飾美化等程序;服裝造型亦是如此,也是依據(jù)著裝者的體態(tài)形狀,做服裝的外廓形象、內在結構分割、衣料的肌理及美化裝飾等工藝手段,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為此,服裝造型設計實踐課程,應是從這一主線,進行有目的的階段訓練,才能解決好服裝造型的課題任務。
1.1 從服裝造型的程序上,先確立服裝的廓形,再作結構分割與銜接
我們均清楚,任何形象的存在均離不開其內部結構支撐,服裝的外形形態(tài)是依靠人體及服裝內部結構的支撐才能構成其形象,因此,要掌握好服裝的造型藝術,其結果的形態(tài)的了解和掌握是關鍵點。
1.2 從服裝造型的部位上,注重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我們通常把服裝的局部分為衣身、衣袖、衣領、褲型、裙型等,它們既有各自獨立成形的結構,也可有相互聯(lián)結形成的整體結構。所以,在服裝結構設計上,應依據(jù)服裝的局部結構分類設計練習,也要作整體結構的關聯(lián)性組合結構訓練。
1.3 從服裝造型的藝術性上,其時尚性的結構,是依據(jù)現(xiàn)代構成而形成現(xiàn)代藝術的審美特性
我們應將服裝與現(xiàn)代藝術構成形態(tài)緊密結合起來,突破傳統(tǒng)的服裝結構形式,大膽創(chuàng)新的同時,亦須依據(jù)人的著裝需求進行藝術造型設計。
2 服裝結構創(chuàng)新設計實踐教學基礎
2.1 服裝結構設計的理論基礎
服裝結構造型理論,是引導學生如何正確把握服裝造型規(guī)律、方法和手段的理論基礎,是拓寬造型設計思路的“航標”。目前,有關服裝結構設計造型的書籍與教材,均是著重于日常生活裝的結構造型,而且,大多數(shù)都是以平面結構制圖形式進行的服裝結構設計分析,如《服裝結構設計》(李正、李夢園、李靜等編著’東華大學出版社)、《女裝結構設計與紙樣》(陳明艷編著,東華大學出版社)等,這類書籍均傾向于基礎結構的造型理論,適合職業(yè)技術院校的教學指導;而藝術院校的服裝藝術創(chuàng)意的結構設計,應選用著裝于藝術創(chuàng)意的服裝結構創(chuàng)新設計的理論書籍及教材。
2.2 學生的學情基礎
藝術設計是基于學生所掌握一定的造型基礎上實施的,服裝的藝術造型亦如此。首先是服裝款式造型基礎,即服裝款式圖繪畫,在服裝畫表現(xiàn)技法的課程部分作一定課時的基礎訓練,以解決服裝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基礎的問題;其次,是服裝板型基礎,即服裝平面結構制圖,以解決服裝基礎結構的問題;其三,是服裝設計基礎,以解決服裝造型的基本方法,奠定創(chuàng)新設計的教學實踐基礎。
2.3 教學實踐的條件與保障
服裝造型與結構設計的教學實踐,應是在具有一定的專業(yè)設備、環(huán)境下實施的實踐性課程。服裝的造型,有平面結構和立體結構,最終是建立在人體的三維立體形態(tài)上的藝術設計。平面結構造型需要一定空間鋪展材料,立體結構造型則需要具有人體特征的人體模型,材料的縫合需要縫紉機及整熨器材等等,這些基本的設備,也需要一定的空間置放,也就是必須要有具備實驗條件的實驗室。
3 服裝藝術造型創(chuàng)新與結構設計的教學實踐
實踐性課程的教學,是依據(jù)一定的理論指導,尋求其最佳的創(chuàng)新方法及造型效果,綜合服裝設計的造型規(guī)律及結構設計形態(tài)的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作課題實踐:
3.1 從服裝的外廓基本型中,作結構創(chuàng)新設計訓練
在服裝設計基礎課程里,已對服裝的六種基本型作了系統(tǒng)的學習,即H型:T型:A型:X型:S型:O型:
在課程的學習中我們可將幾種基本型的組合形態(tài),如T型與O型的組合,T型與A型、S型的組合,構成新的服裝外輪廓形,并在該廓形的服裝的剪影圖形上作橫向、縱向、斜向等不同的結構分割的創(chuàng)意造型。作業(yè)練習中,注重使學生掌握在一個特定的外形形象基礎上,對服裝結構作創(chuàng)新的設計方法,這一訓練,能夠培養(yǎng)良好的整體形象的把握能力及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需要調動多方面的知識和藝術修養(yǎng),結合現(xiàn)代構成藝術的造型規(guī)律和法則進行的創(chuàng)意性設計。
3.2 從服裝的內結構的創(chuàng)新設計中,結合藝術造型,改變服裝的外廓造型,從而使得結構與外形輪廓緊密的結合,構成新的服裝造型
第一,橫向分割的結構變化,使服裝的左右外形廓形產生一定的變化,從而構成新的服裝外廓形;橫向的結構分割與組合,應注意服裝結構分割的比例、節(jié)奏及結構線的疏密關系,上衣結構與下裝的結構分割與銜接,是橫向結構設計的重點與難點,教學中,應結合實際的案例作全面分析。
第二,縱向分割的結構變化,使服裝的上沿與下擺廓形產生一定的變化,從而改變原有服裝廓形;縱向結構的分割,應遵循人體結構形態(tài)特性進行的造型,前中心與后中心線,是服裝造型中重要的結構線,許多的服裝的開合結構均依據(jù)這兩個結構線作創(chuàng)意設計;除此之外,服裝的前后公主線亦是縱向分割組合造型的重要結構線。
第三,斜向分割的結構,是橫向與縱向結構輔助,它的結構變化,可對服裝款式形成整體的影響;斜向的結構設計,具有靈巧、活潑的特點,能增強服裝的藝術性。以此在藝術服裝設計及服裝創(chuàng)意設計中,多結合斜向結構作款式造型。
第四,幾何線與自然線的結構變化,可使服裝造型具有靈動性;幾何線條具有工整的秩序美,在體現(xiàn)服裝工藝美的結構設計上具有較高的運用價值,而自然線則具有自由、舒張、靈巧、逸動的特點,在體現(xiàn)服裝的藝術性上運用較廣泛,多用于藝術時裝及禮服的設計造型。
一、傳統(tǒng)的服裝結構設計教學
在傳統(tǒng)的服裝結構設計教學中,講究的是平面服裝結構,仍采用的是教師在講臺上繪制1:1的平面服裝結構圖,學生就在臺下跟著畫的教學模式,課堂案例講解及制版形式單一,作業(yè)質量雷同,反映了課程對學生不夠吸引力,很難體現(xiàn)學生的主動性,往往是一堂課下來,教師是手腳并用、口干舌干的,而學生理解和學習興趣并沒有顯著提升。而每年各服裝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技術未能納入教學課程,學生在設計復雜的服裝時,缺乏一些想象空間和立體構成能力,所以很難將服裝與人體結合起來。硬件方面,服裝設備的科學性和計算機輔助應用等還有待補充,而且部分院校重理論、輕實踐,實訓教學方面欠缺,評價體系偏向考試成績,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
二、“立體法”在服裝結構設計中的重要性
“立體法”是不同于服裝平面制版的另一種服裝設計方法,是服裝專業(yè)領域常見的裁剪方法。因為我國特有的寬衣文化以及服裝技術工藝條件落后原因,所以我國很長時間內都是采用平面的裁剪技術,但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社會的高速發(fā)展,消費者對服裝的設計要求也越來越高,應這種服裝潮流需求,高校和企業(yè)也將這種新的設計方式應用在服裝設計探究和生產中,順應社會對新型服裝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我國服裝院校普遍開設了立體裁剪課程,并視其為具有發(fā)展前景的領域重點研究。服裝結構設計是藝術和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光靠形象的思維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立體思維的支撐,不僅有熟練的動手操作能力,還要有立體的創(chuàng)新思維,這就是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引入“立體法”教學后,學生可以很容易地建立立體人體與平面結構的一一對應關系,同時也在頭腦中建立了服裝與人體的關系模型,會讓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難點和枯燥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課程。當一件布料設計成衣服,要有好的構思,再把構思畫到紙上,運用立體思維,選擇具體的面料,通過一定的剪裁制作來實現(xiàn)它的可能性。所以,在服裝結構設計中,如果沒有立體的思維意識,在面對面料的性能、剪裁的工藝等實際操作上就會一無所知,就算你構思出來的衣服勉強做出來也會差強人意,實際上,許多設計的靈感和想象不是在紙上畫出來,而是在實踐的立體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服裝上所謂的“造型”也絕不是紙板上的“形”,而是從立體三維空間中體現(xiàn)出來的。
三、“立體法”在服裝結構設計教學中的應用
(一)“立體法”教學中對教師的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求教師有服裝立體剪裁的專業(yè)知識,能對當今流行的、具有代表性的服裝款式進行分析講解,而不能照本宣科。要具有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較強的專業(yè)實踐能力,對流行款式的剖析要有自己的見解,才能有說服力。還要掌握服裝結構設計的各種剪裁技法和平面結構知識,并能將二者融會貫通。
(二)培養(yǎng)學生的立體思維意識
首先了解學生個體的思維差異及知識儲備量,以便進行不同程度的教學,從而全面拓寬學生不同層面的思維空間,教師在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啟發(fā)學生用立體思維方式學習,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服裝結構設計中是將平面制版轉化為立體造型的過程,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僅停留在平面結構的知識層面上,而因該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yǎng)學生的敏銳力和創(chuàng)造力。教師要運用立體思維模式,讓學生直觀面對各種平面設計,再對面料進行設計,改變面料本身的平面效果,創(chuàng)造新的視覺形態(tài)。例如,在衣服上進行褶皺、懸垂等結構轉化方法的演示,改變其原來的面貌,賦予新的視覺感受。在培養(yǎng)學生的立體思維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有足夠的自我表達空間,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從而使他們懷著對服裝結構設計的興趣投入到學習實踐中去。
(三)培養(yǎng)學生的立體創(chuàng)造力
設計出來的衣服是學生設計服裝表現(xiàn)力的體現(xiàn),選擇合適的服裝材料,運用恰當?shù)募舨梅椒ǘ际菍W生必備的基本要求,但有時候,學生服裝結構設計學習中,畫出來的設計圖和做出來的效果相差甚遠,其主要原因在于設計者缺乏從平面轉化為立體的訓練經驗,在服裝結構設計中,沒有把思維引申到實際操作上,對于平面形態(tài),它一個輪廓就表現(xiàn)出一個特定的平面,無論從任何角度看都只能呈現(xiàn)出平面,而立體,它不但沒有固定的輪廓,而且根據(jù)觀察者不同角度的觀察,呈現(xiàn)出來的形態(tài)就完全不同。在學生現(xiàn)階段的學習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培養(yǎng)立體感,加強對服裝結構的直觀認識,并引導學生把自己腦海中的靈感借助“立體法”來進一步的完善自己設計的作品,這樣不僅讓學生更好練習了造型能力,還加強認識了各種面料及服裝輔料,能明白其性能、質感及表現(xiàn)力。
(四)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造型能力
服裝立體空間包括人體與服裝之間的空間,它直接應用于服裝的機能性和造型,要設計出一件優(yōu)秀的服裝作品,就必須把服裝結構設計立體空間形態(tài)和服裝設計的立體思維意識有機結合。如果只采用平面制版的方法,往往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就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造型能力,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可以把人體模型與三維動畫相結合,采用帶有立體因素的實踐教學,并根據(jù)所得到的結論進行服裝結構設計及樣板的制作,更深一步的體會平面和立體的關系,在運用各種材料、色彩、形態(tài)的比例時相互協(xié)調,進而加強服裝結構與空間意識的立體效果。
關鍵詞:原型;結構設計;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J0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15(2014)09-112-1
一、原型法女裝結構設計的發(fā)展
當今社會,中國的服裝業(yè)進入了一個迅猛發(fā)展的時代,工業(yè)產值和從業(yè)人數(shù)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種設計流派不斷興起,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比例分配法,由日本傳入中國的原型制圖法以及近些年由歐洲傳入中國的立體裁剪法。
對于使用者而言,每一種結構設計方法各有千秋。立體裁剪注重立體造型,在不對稱設計、垂浪設計、褶裥、夸張的造型上優(yōu)勢突出。但工作效率比較低。中國傳統(tǒng)的比例分配法適合于有多年工作經驗的人。但因為在工作中有大量的計算,比較麻煩。而原型法變化容易,使用簡單,少于計算的特點被廣大服裝設計師所使用。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原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基礎造型。有人體的基礎加放松量,在此基礎上進行簡單變化。即可迅速得出一個新的衣身造型。但原型法也有自己的缺點。如文化式原型后肩部有肩省,袖形不夠完美,與我們傳統(tǒng)的設計習慣有出入,但通過學習,我們可以輕松解決這個問題,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它的優(yōu)勢。本文就原型法女裝結構設計在服裝企業(yè)中的特點和適應性進行了分析。
二、原型法女裝結構設計的特點
原型制圖法所遵循的原則之一是“以人體為本”,這種方法是對人體的曲面進行分析和立體取樣后,再進行有限的分割展開后得到平面圖,在平面圖中加入一定的放松量進行調整,再通過各種技術加工(紙樣化處理等技術)就可以得到原型紙樣,運用相關統(tǒng)計學進行分析,得出計算公式。原型法服裝結構充分表明了服裝構成要素和人體構造之間的相互關系,也體現(xiàn)出了服裝造型與平面結構設計之間的各種關系。通過原型服裝結構制圖的公式,制作出原型紙樣以后,可以根據(jù)衣服要求(如款式、造型以及各種外在方面)對原型紙樣作出相應調整(如結構以及放松量、豐滿度等),最終得到服裝紙樣。
與其他制圖法相比,原型法服裝結構制圖的優(yōu)點有以下幾點:(1)此種設計方法在制圖過程中,制作過程簡單,制作方法通俗易懂;(2)所需測量的部位少,且數(shù)據(jù)變化小,計量較簡單;(3)能夠節(jié)約成本,達到衣服標準化、批量化生產的標準;(4)此種設計方法邏輯性強,能滿足不同款式的需要;(5)此種方法設計的服裝,能夠準確地體現(xiàn)人體形態(tài)特征。
三、原型法服裝結構制圖的適應性
原型法服裝結構制圖是20世紀70年代被人們所熟知并推廣的,隨著我國服裝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也逐漸被我國服裝企業(yè)所接受、運用,并逐漸和我國特有的文化習慣、地域環(huán)境、審美要求以及身材特點等相結合,原型法服裝結構制圖體現(xiàn)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一)服裝消費市場的個性化、多元化
現(xiàn)在的人們越來越注重服飾文化,講究服裝款式的個性化、多元化、以及時尚化,通過衣著服飾的變換和搭配,可以滿足消費者自我展現(xiàn)的心理需求。在服裝的各種不同部位(包括衣領、衣長、衣袖等)都可以做出不同的變化得到新的服裝樣式,但是這些變化,都應基于滿足人體穿著要求的基礎之上。原型法服裝結構制圖能夠滿足這項基本需求,保證衣服的結構設計能夠滿足人體的穿著,在不改變成型后的空間構造的條件下,根據(jù)款式要求來調整原型紙樣的外觀,從而有效保證了服裝的穿著性能。
(二)成衣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
所謂原型服裝結構制圖適應成衣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其實就是適應成衣的規(guī)格和型號。服裝規(guī)格主要是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滿足人們對服裝的穿著需要。服裝號型是指按照統(tǒng)一標準將不同人群劃分不同的區(qū)間,以便方便生產,更好地滿足群眾需求,加快市場流通,以方便消費者選擇。
服裝規(guī)格是按照服裝的不同面料、不同款式以及每個人不同的生活需求、運動需求等加入放松量,使成衣的寬松尺度有所區(qū)別。成衣的規(guī)格,應當具體到對衣服的每個部位進行設計。也就是說,原型服裝結構制圖對規(guī)格的適應性,主要就是對放松量的適應性。
(三)服裝文化以及服裝市場的國際化
我國加入WTO以后,服裝市場走入國際化領域是必然趨勢,當今的市場環(huán)境,我國服裝市場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國內的許多服裝企業(yè)都投入到服裝國際化的浪潮中,采取直接貿易、合作、合資等手段,在國外建立分公司,并通過品牌經營、資本經營等各種營銷手段,拓寬國外的銷售渠道和銷售市場。原型法服裝結構制圖是全世界服裝企業(yè)所熟練掌握的一種設計方法,它能夠滿足國內服裝市場的各種需要,滿足各企業(yè)之間的溝通與合作。
隨著各國服裝企業(yè)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服裝市場國際化趨勢日益加快,我國企業(yè)需要進一步提高服裝結構設計能力,引進先進的服裝設計思想和方法,掌握更多的服裝知識,積極地參與到國際服裝技術的開發(fā)當中。要想把企業(yè)推向國際市場,原型法服裝結構制圖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了國際服裝企業(yè)溝通的橋梁。
參考文獻:
[1]王瑞芹.淺析運用原型法進行服裝結構設計的科學性[J].國際紡織導報,2007,(12).
[2]薛福平.日本文化式服裝原型的應用分析[J].西北紡織工學院學報,1999,(04).
[3]周麗華.基于人體特征的服裝結構設計[J].江蘇紡織,2004,(03).
【關鍵詞】袖型結構設計 技術 藝術
袖子款式多樣,結構變化復雜,是服裝的重要組成,其同衣領一樣,均是人們關注的敏感區(qū)域。袖子不但是對人們情感與活動的傳遞,其袖型結構也對肢體動作有著直接的影響,是對人們各種活動方式需要的直接體現(xiàn)。這一客觀現(xiàn)實下,對于服裝袖型結構設計的研究就成為服裝設計者們孜孜不倦的追求。因此,對服裝袖型結構設計的技術與藝術融合進行研究,來對袖子結構設計進行深入探索就顯得十分必要,對于袖子結構設計的精致與優(yōu)化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一、袖型結構設計中的技術體現(xiàn)
袖型的結構設計具有一定的技術性,主要集中在袖山高、袖寬、袖籠弧線的技巧上。
袖山高指的是袖頂點貼近于落山線的程度,其是決定袖子舒適程度和造型美觀的主要依據(jù),和袖型質量的重要制約條件。通常來講,不同的袖山高度決定了差異性的服裝貼身程度。袖山提高,袖寬增大,袖山降低,袖籠弧線隨之縮短。袖子大小是以服裝款式為依據(jù)來加以確定的,如不為使袖子本身更加合體或更加寬松,一般情況下是不需要對袖籠弧線作出改變的。
袖山高可以不同的款式造型為依據(jù),在一個可行范圍內進行變化。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應用獨立確定法來對袖山高加以確定在服裝行業(yè)較為普遍,即以成衣胸圍尺寸為基數(shù),通過不同的調整量與比例分配,來實現(xiàn)對袖山高尺寸的計算,如胸/10+5或1.5胸/10+1.5等。也可以袖山的高度尺寸為依據(jù)來直接取定值,如16、17等。該方法在計算和應用上,較為便捷、簡單,加之設計者的豐富經驗,來對袖籠弧長和袖山弧長的匹配作出合理控制,從而確保順利的加工和預期效果的實現(xiàn)。著眼于服裝袖型的結構設計原則,在量上袖籠弧長與袖山弧長應保持一致性,依據(jù)造型要求,相比于袖籠弧長,袖山弧長應有一個增值,而這一增值又因不同的袖子造型和面料而存在一定差異,且在一定袖寬的情況下,袖山高就成為這一增值的重要影響因素。
二、袖型結構設計中的藝術體現(xiàn)
服裝袖型結構主要是以上肢形狀為依據(jù)來進行設計的,通常有袖口、袖肘、袖寬、袖山等部分,將他們縫合在一起,筒狀造型就形成了。結構上來看,除肩縫處較為貼身外,整個袖子大多處于空擋狀態(tài),即稍貼身而不實。按照袖的長短、款式造型、袖片多少等類別分類,袖子有中袖、七分袖、喇叭袖、泡泡袖、一片袖、二片袖等,它們在服裝的藝術感上各具特色。
推陳出新的服裝的藝術魅力所在,在更新運用中千變萬化的袖型占據(jù)著很大比例。在服裝袖型結構設計中,一方面需要的是服裝功能的強化與充實,一方面又需要服裝形式美感的豐富與完善。作為服裝造型的一部分,袖子以筒狀作為基本造型,連接衣身袖籠之后就形成了完整的服裝造型。在服裝整體效果上,袖子發(fā)揮的作用十分重要,其是否合體、舒適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將人類智慧運用于袖子獨特造型的設計上,可將手臂變的修長,使臂膀看起來更加勻稱,且胳膊上的小贅肉也被很好地隱藏起來,看似漫步精心的設計,卻是對隨性態(tài)度的積極彰顯。而美觀新穎、合體舒適、別具新潮、有模有樣的服裝袖型結構,則需要不同的結構設計來實現(xiàn)。
創(chuàng)意服裝的袖型設計可為服裝增添藝術色彩。通過對服裝整體造型的需求分析,袖子版型可以在原型袖子上進行分割、重組,可縫制出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服裝袖型,如需要縫制夸張造型的宮廷服飾,可以在做袖型變化設計時,進行原型袖型分割變形,可做出唯美的喇叭袖型。此類袖型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在服裝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運用廣泛,這不僅在袖子的設計中有濃厚的藝術體現(xiàn),更讓服裝的整體造型賦予藝術氣息,作品顯得更為完美。
三、袖型結構設計中藝術與技術的關系分析
服裝袖型設計主要包括袖山、袖身、袖口三個部分,作為服裝的重要組成,將服裝與袖子的設計分開是不合理的。服裝在造型與功能上的差異性會產生不同形態(tài)和結構的袖型,而主題服裝造型與不同袖子相結合,又會產生不同的服裝造型效果。人體上肢是活動幅度最大也最為頻繁的部分,其通過腕、肘、肩等部位來實現(xiàn)活動。袖籠處特別是腋下和肩部是連接服裝和袖子的最重要部分,如在版型設計上缺乏合理性,就會對上肢運動造成影響。而袖子在服裝上占據(jù)的面積也較大,故必須協(xié)調于服裝整體。因此,在服裝袖型結構的設計中一定要講求功能性與裝飾性的統(tǒng)一。
技術與藝術的融合在泡泡袖的結構設計上體現(xiàn)的十分明顯,作為一種經典的袖子造型,其賦予了女性服裝以柔美特質。泡泡袖是一種夸張的服飾造型,從傳統(tǒng)意義上來講,其均是在上臂與肩膀銜接處或袖子上臂處制造出蓬起效果,有的利用打褶制作技法,有的則在袖身的纏繞圍綁之下形成撕裂、卷曲、蓬松、飄逸等夸張效果,從而使袖子是視覺效果上呈現(xiàn)出一種泡狀結構,給衣服以復古之感。且流行趨勢下,泡泡袖的設計也開始通過填充物、支撐物等手段,來賦予袖子拋起的視覺效果。統(tǒng)觀泡泡袖袖型結構,通過技術及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進一步優(yōu)化了視覺效果,使得服裝整體極富藝術特性。而正是在藝術層面的不斷追求,才使得泡泡袖擁有頑強的生命力,長期為人們所喜愛??梢哉f,技術是袖型結構實現(xiàn)的途徑,而藝術則富于了服裝靈魂,兩者在袖型結構的設計中均不可或缺,從而在最大程度上達到設計預期。
四、結語
雖然袖子在服裝面積中的占有率有限,但其在作用上卻十分重要。因此,應對服裝袖型結構設計給予足夠的重視,單純考慮技術或技術均是片面的設計,要設計出優(yōu)秀的作品,則需要對技術、藝術進行綜合的考慮,從而使設計出來的作品能夠體現(xiàn)設計者的意圖,達到技術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張桂蘭.探討袖子結構設計的方法[J].林區(qū)教學.2011,(5).
【關鍵詞】高校 服裝結構設計 創(chuàng)新 指導思想 實踐
高校服裝結構設計是一門專業(yè)基礎課和技能型的課程,通過課程學習,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和研究方法,開闊思路,增強適應能力,全面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所以對服裝結構課堂教學的設計要與時俱進,不斷體現(xiàn)創(chuàng)新性,實現(xiàn)以服裝結構教學為紐帶,將服裝設計與服裝工藝實踐教學相結合,將創(chuàng)新思維與操作實踐相結合的新型課堂目標。下面我們對高校服裝結構設計課堂的創(chuàng)新要點進行分析探究。
一、創(chuàng)新服裝課堂結構設計指導思想
創(chuàng)新服裝課堂結構設計要以培養(yǎng)“藝工貿結合”的新型服裝設計人才為教學宗旨,確定“以結構帶兩頭”的教學指導思想,即以服裝結構教學為紐帶,將服裝設計與服裝工藝實踐教學相結合,將創(chuàng)新思維與操作實踐相結合,摒棄過去唯美主義的教學程式,將此課程建成覆蓋面廣、科技含量高、具有創(chuàng)意的實用型課程;建設成符合教育規(guī)律,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并體現(xiàn)本學科特色的國內和國際知名的精品課程。在此指導思想下展開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改革,比如調整課程結構,確定以服裝結構設計為重點;修改教學計劃,將服裝結構設計及工藝提前,加強立體裁剪教學;提倡研究性學習,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國內外服裝專業(yè)活動,并通過參與科研項目,大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等加強教學與實踐的結合,從而促進教學的發(fā)展。
通過創(chuàng)新研究性服裝實驗教學模式,構建服裝實驗分層次分模塊的新的課程體系,滿足不同專業(yè)對服裝實驗的要求。以基本、綜合、設計與提高性實驗為梯次模塊結構,從工業(yè)制版和工藝制作、課程設計和畢業(yè)設計、參加服裝設計大賽、企業(yè)實踐和大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等多個方面入手提高學生對服裝結構的認識。通過開放性實驗,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鼓勵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最終達到讓學生充分理解理論教學內容,通過聯(lián)系實際提高動手能力,培養(yǎng)滿足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二、創(chuàng)新服裝結構設計課堂實踐探索
想要完成服裝結構設計課堂創(chuàng)新,完成全面、優(yōu)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就必須重視課堂的實踐探索,根據(jù)培養(yǎng)目標,加強多個方面的建設,最終完成教學目標。應用現(xiàn)代服裝設計理論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審視和設計,與時俱進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在保證內容進步性的前提下不斷滲透現(xiàn)代服裝結構的有關設計概念、結構與技巧,緊跟潮流時尚,凸顯時代文化氣息,使學生能夠動態(tài)地掌握服裝流行與結構的關系,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通過突破概念難點、發(fā)掘教材疑點、分析習慣誤點、介紹前沿熱點,盡量解決服裝結構設計課程內容中存在的疑難問題,為課程內容的現(xiàn)代化打好堅實的基礎。利用信息技術,研制開發(fā)智能化的服裝結構設計題庫系統(tǒng),運用于教學測評和遠程學習。創(chuàng)新研究性服裝實驗教學模式,通過構建服裝結構設計實驗教學分層次分模塊的新的課程體系,重新規(guī)劃實驗項目和內容,增加現(xiàn)代的結構設計和服裝工藝實踐環(huán)節(jié),將服裝實驗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接軌,開發(fā)與實驗教材配套的多媒體課件和計算機仿真實驗,創(chuàng)建服裝設計創(chuàng)新開放實驗室,開闊學生視野,使他們不斷接觸服裝結構設計前線的潮流文化氣息,將現(xiàn)代科技進步帶來的各種優(yōu)勢與服裝結構設計相結合,避免造成僵化脫節(jié)等狀況。
創(chuàng)新高校服裝結構設計課堂要不斷拓展教學覆蓋面,提升學生參與課堂實踐的興趣,配合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鞏固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yǎng)其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這些目標的實現(xiàn)可以通過教學中多個環(huán)節(jié)入手提高學生對服裝結構的認識。比如工業(yè)制版和工藝制作,圍繞服裝結構的理論知識進行實踐練習,從制圖到縫制工藝,通過完成一件服裝的制作加強對服裝結構的認識與理解。近年來不少學校都在這方面進行改革嘗試,服裝結構設計與工藝被整合,理論與實踐聯(lián)系更為緊密,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并且涌現(xiàn)出了不少優(yōu)秀的設計作品和設計人才。通過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訓練,學生的服裝造型能力有了進一步提高,運用所學的知識將其同服裝設計結合起來,進行整體服裝的設計與實踐,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類型的服裝設計比賽,通過比賽實踐來鍛煉和培養(yǎng)技巧,通過參賽加強對時尚和市場的了解。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實踐機會,鼓勵其積極走出校園參與服裝企業(yè)生產實踐,這是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的重要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將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一個重要渠道,同時也是校企合作的一種形式。
服裝結構設計課堂創(chuàng)新有助于完成全面、優(yōu)質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對于服裝設計與服裝工藝實踐教學相結合、創(chuàng)新思維與操作實踐相結合而言有著積極的探索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首先我們得對以下幾個名詞的概念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這樣才能便于服裝母型的分析和研究。母:原型,指借以生發(fā)的原始物質。則母型即原型,這二者僅是叫法不同,然而意思卻是一樣的。原型,原本的樣式,最初的形狀,是指各種實際變化應用之前的基本形式或形態(tài),應用于多個領域。對于服裝造型學來說,原型是指平面裁剪中所使用的基本紙樣,即簡單的、不帶任何款式變化因素的立體型服裝紙樣。在企業(yè)中使用這種方法進行服裝結構設計,有科學簡捷、易學易懂的效果。
國內較早以“母型”這一名稱應用到服裝結構研究中的是上海服裝結構設計師蔣錫根,作者憑借自己扎實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專業(yè)實踐經驗。加上深厚的數(shù)學功底,批判性吸收了我國傳統(tǒng)裁剪法(比例法)和日本原型裁剪法兩者的長處和優(yōu)點,應用其較強的數(shù)學理論知識,創(chuàng)立了一套服裝結構設計方法一母型裁剪法。這一方法將下裝母型細分為裙母型和褲母型,上裝母型細分為衣身母型、衣袖母型、連身袖母型和衣領母型。在其衣身母型的建立中,推行的是一個男、女、童及春、夏、秋、冬可通用的母型,以量體取得的數(shù)值為依據(jù),由幾條直線構成母型的框架形式,然后根據(jù)一系列母型變化原理并結合具體款式要求作靈活變化。
蔣錫根先生把男裝、女裝和童裝看作一個整體進行觀察和研究:把人體分成若干部位;把人體體表歸納為非標準的球面和非標準的雙曲面;運用數(shù)學方法給予定性的分析和定量的研究。其母型裁剪法研究的根據(jù)是男性、女性和兒童的體型有些部位的相同或相似性,用同一種方法來觀察,總結出一種結構制圖的“母型框架”,對男性、女性和兒童局部體型上的差異用不同的數(shù)據(jù)表示,用這一方法來完成服裝的結構制圖。這就是《服裝母型裁剪法》的主要內容。
另外,還有一本以“母型”這一名稱命名的書《新服裝母型裁剪法》,這是上海戴龍泉老師編著的。
其這一母型裁剪法是以人體凈胸圍為依據(jù),總結出的人體比例制圖法。在蔣錫根先生研究的基礎上將母型同一的肩斜度,合理的區(qū)分為男、女兩種不同的肩斜度;提出應依據(jù)服裝不同風格采取相應的作圖方法,不追求統(tǒng)一作圖方法,進一步完善“母型框架”,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時裝結構設計。并根據(jù)緊身、合體、寬松3種不同風格的服裝,依據(jù)人體各部位凈體及相關因素,介紹了相應的寬松量。
人體比例制圖法按內衣、面料和各種風格的要求三面的綜合因素來考慮服裝各部位的寬松量,不同風格的服裝、服裝圖形比例不一樣,制圖不追求統(tǒng)一模式。
可以看出以上兩位老師所講的“母型”內容上有所區(qū)別,其中蔣錫根先生的母型框架涵蓋了男性、女性和兒童的服裝結構,范圍過于寬泛,沒有針對性;且受限于母型框架,不利益不同風格的服裝款式結構設計,尤其不適應合體服裝款式的結構設計。究其根本,此母型裁剪法與比例法無異,不適應服裝款式的變化。戴龍泉老師的母型裁剪法實質為比例制圖法,他提出了根據(jù)不同風格、不同的寬松量采用不同的作圖方法。接下來介紹下國內外關于母型這一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
天津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鄭瑞平副教授2004年在天津工業(yè)大學學報上發(fā)表了《服裝紙樣二次基型的研究》的文章。作者歸納大量的設計實例,在女裝原始基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二次基型的設計方法并劃分為合身基型、寬松基型和半合身基型予以介紹。
女裝款式千變萬化,紙樣設計各不相同。用原始基型設計服裝,其步驟十分復雜,如沒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難以真正掌握此方法。經過長期的教學和實踐研究,總結歸納了大量的設計實例,本文在原始基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二次基型的設計方法。女裝紙樣設計中所使用的基型,是指上衣、袖子、裙子的基本紙樣。二次基型就是將它們通過二次設計,使其成為一種新的基型,目的是使設計過程更合理、更快捷、更適用。應用二次基型進行服裝設計,可使得設計步驟大大減少,提高效率;拓寬了設計思路,由一款一種設計方案轉變?yōu)橐豢疃喾N設計方案。
在英國由于科技的進步和服裝產業(yè)的發(fā)展成熟,較早的采用了根據(jù)服裝不種類細分的原型。
英國國內主要有四種原型:標準原型、簡單化原型、商業(yè)用原型和裁縫用原型。在這些原型中,標準原型是最基本的原型紙樣,它是完全按照人體自然曲線做出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較小。根據(jù)原型的用途來劃分原型種類,即不同種類的原型進行不同應用。將基本原型劃分為8種:緊身原型、松身原型、剪裁講究的茄克原型、連身裝原型、一片袖原型、兩片袖原型、無袖原型和裙子原型。
目前中國服裝業(yè)規(guī)模龐大,服裝市場競爭激烈。服裝產業(yè)面臨著結構調整,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如何在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優(yōu)勢等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多服裝企業(yè)更加重視和利用高新科學技術對企業(yè)經營、管理、技術和產品進行改造,突出的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利用網絡技術獲取和傳遞信息,采用科學的方法調查和分析市場,進一步提高產品的研發(fā)水平;二是采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制造以及生產管理系統(tǒng),提高企業(yè)的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的科技含量;三是在工藝制作上研究和追求符合人體工效學的服裝板型,提高服裝的造型效果。努力實現(xiàn)服裝制造向服裝創(chuàng)造的順便轉變。
在整個產品的研發(fā)環(huán)節(jié)占有重要地位的服裝結構設計,一直都是服裝行業(yè)結構調整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在幾乎所有現(xiàn)存的系統(tǒng)中都沒有完善的資料庫,即服裝母型數(shù)據(jù)庫。建立服裝母型數(shù)據(jù)庫后就可以很方便地調用庫文件里的服裝樣板,按照尺寸規(guī)格、款式結構特點再對其進行修改就可以快速高效地生成新樣板,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許少鋒主編.《近代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出版發(fā)行.
[2]三吉滿智子《服裝造型學概要》.
[3]蔣錫根.《服裝結構設計服裝母型裁剪法》上??茖W技術出版社.
[4]戴龍泉.最新母型法制板技術[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3.4.
[5]戴龍泉.最新母型法制板技術[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3.4.
[關鍵詞]服裝結構 服裝工藝 一體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TS9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0)04-0180-02
《服裝結構設計》與《服裝工藝制作》是中等職業(yè)學校服裝設計專業(yè)開設的兩門核心課程。服裝結構設計是服裝中針對不同款式進行制圖與制板的過程;服裝工藝制作是將裁片運用一定的縫制技巧組合起來的過程。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這兩門課一般由兩位老師分別講授,由于課程內容不夠銜接,教學方法不夠統(tǒng)一,往往造成理論和實踐脫節(jié),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我從1995年開始探索將這兩門課程實行理論和實踐一體化教學,使“教學做”合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一點個人看法。
一、分授教學的缺陷
《服裝結構設計》與《服裝工藝制作》分授教學,雖然任課教師可以集中精力鉆研教材、研究教法,較好地駕馭教材、實施教學。但隨著現(xiàn)代服裝產業(yè)的發(fā)展,新教材、新技術、新工藝的采用,客觀要求服裝結構設計與服裝工藝制作必須緊密結合,而分授教學的缺陷就日漸凸顯:
(一)教學內容不銜接
由于分授教學,講結構與講工藝的兩名教師授課范圍界定不清,往往在“裁剪”這個結合點上互相推諉,成為服裝專業(yè)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而“裁剪”恰恰是服裝成衣外觀效果的重點,這個重點不突破,就無法進行服裝成衣制作。例如:講結構造型的教師,通常在理論上講授幾款服裝造型,課程就基本結束了。上工藝課時,多數(shù)學生往往拿著面料無從下手。講工藝課的教師只能再從打樣板、校樣板、排板與裁剪主料、輔料配伍等講起,最后才能導入工藝制作的主課,直接影響了工藝課的教學進度。有時因為結構教師與工藝教師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不連貫,兩門課銜接不及時,造成信息混亂,也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二)教學方法不統(tǒng)一
由于分授教學,講結構與講工藝的兩名教師的教育背景、教育理念和教學經驗、實踐閱歷的差異,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有時學生習慣了一種教學方法,當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出現(xiàn)的時候,學生往往還需一段適應過程。例如:在講授案板扣燙零部件時,有的教師不講方法和技巧,要求學生扣出來就行,往往需要經過多次扣燙才能完成工藝要求;有的教師按照服裝工藝標準,要求學生在扣燙止口時,必須將熨斗從外向里、從右向左進行,反面朝上沿線跡虛出0.1依次扣倒,以保證正面止口順直,沒有虛眼皮,一次成功。這樣,兩位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要求不統(tǒng)一,往往造成學生無所適從。
(三)理論和實踐分離
由于分授教學,講結構的教師偏重結構的研究,講工藝的教師偏重工藝的研究,這種教學模式比較注重理論學習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但由于理論與實習的聯(lián)系不足,特別是理論和實習的教學進度不一致,教學中存在著重復講授、重點難點不統(tǒng)一、要求不一致等情況。加之有的教師知識技能單一,難以幫助學生實現(xiàn)結構與工藝的完美結合。例如:有的結構教師缺乏工藝實踐,在講授上衣結構制圖時,照本宣科,講解單一、死板。當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特殊體型時,往往不知如何正確調整肩寬與胸圍的差數(shù),做出的服裝沒有達到美化人體的目的,犯了服裝結構上最忌諱的錯誤;同樣有的工藝教師不熟悉結構或工藝不精,必然授課簡單,做不到舉一反三,甚至發(fā)現(xiàn)不了樣板中存在的問題,導致服裝成衣成為次品、廢品。
由此可見,分授教學有違服裝專業(yè)內在的教學規(guī)律,也不適應現(xiàn)代服裝產業(yè)發(fā)展需求,將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和學生專業(yè)技能水平的提高,必須加以改進。
二、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
服裝結構與工藝一體化教學,就是把《服裝結構設計》與《服裝工藝制作》這兩門核心課程由一位教師講授,從款式設計到結構設計,從樣板設計到工藝設計,直到制作成衣,教師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合二為一,做到“做中學、做中教”,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正如一位服裝前輩說過的那樣:“一個好的設計師,她的作品不一定是精品;而一個設計師配一個好的工藝師,她的作品一定是精品”。一體化教學就是要實現(xiàn)二者的完美結合,把服裝設計的最佳效果充分展現(xiàn)出來。
(一)整合課程內容,實現(xiàn)教學內容銜接
在一體化教學實踐中,堅持以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能力為導向,按照突出職業(yè)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課程標準,將兩門課程進行有效整合,制定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服裝外觀設計、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工藝三大模塊為支撐的一體化模塊課程內容,采用基礎平臺加專門化方向的專業(yè)課程結構,將理論知識與實習訓練合二為一。圍繞提高“核心技術”能力教學內容,突破傳統(tǒng)的“文化課專業(yè)基礎課專業(yè)課技能訓練”的學科化教學模式,把教材中相對獨立的教學內容,精縮成各知識點,串成知識鏈,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例如:在講授女裝結構時,重點講授基礎型(原形)應用和變化規(guī)律,通過若干款實例,使學生掌握女裝結構原理,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在講授女裝裁剪時,重點講授款式與面料的搭配及面料性能、紗向對成衣效果的影響。在講授女裝工藝時,重點講授領子、袖子、止口在成衣中的重要性。這樣,把服裝結構與工藝的教學內容有機銜接,使學生學習的知識結構更加系統(tǒng),專業(yè)理論更加連貫,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二)圍繞項目教學,實現(xiàn)教學方法統(tǒng)一
在一體化教學實踐中,堅持采用“項目教學法”組織教學,圍繞工作項目課題,以技能訓練為中心,由師生雙方共同在實習實訓教室,通過模塊邊教、邊學、邊做來完成。在教學組織和實施手段上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通過采用啟發(fā)式、討論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突出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應用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特別是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融理論、實訓、職業(yè)技能鑒定于一體,讓學生在模擬企業(yè)生產實境中進行綜合性的技能訓練,并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體現(xiàn)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職業(yè)素質和職業(yè)能力,并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轉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實現(xiàn)了專業(yè)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操作技能訓練的統(tǒng)一。
(三)著眼企業(yè)需求,實現(xiàn)理論實踐結合
在一體化教學實踐中,堅持緊密聯(lián)系生產勞動實際和社會實踐,從滿足企業(yè)實際崗位和學生未來職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同時也與職業(yè)資格認證相銜接,加強實踐和實訓教學環(huán)節(jié),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在教師邊教、學生邊學、邊做實操情況下完成教學內容,實現(xiàn)了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的零距離。例如:在講授女裝結構與工藝時,讓學生走訪企業(yè),進行市場調研,每位學生至少收集5至10款不同服裝款式圖(效果圖),然后由學生選出最喜歡的有代表性的幾款作為教學內容。然后由學生自己打板,教師對各個樣板逐一點評,使全體學生受益。在工藝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自己設計工藝方案,自己檢驗工藝時效、質量,最后將成衣與樣板對照,互相講評成衣質量和不同工藝方案的利弊,使學生對專業(yè)技能和工藝流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較好地掌握了服裝結構設計的原理、服裝工藝設計的技巧。這樣,拉近了學生的技能與崗位需要的距離,較好的解決了人才培養(yǎng)中學生所學技術與企業(yè)崗位需求脫節(jié)的問題,制作出的成衣與市場的款式結構設計及工藝設計相符度大大提高,得到服裝行業(yè)專家的認可和好評。
三、一體化教學的初步成效
服裝結構與工藝一體化教學,有效地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做到了教學相長,促進了教師教學能力和學生專業(yè)技能的“雙提高”。
(一)促進了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服裝結構與工藝一體化教學,對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不斷加強學習和實踐,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才能適應一體化教學的需要。我從事服裝專業(yè)教學16年,這些年就是在一體化教學實踐中,一步一個腳印地不斷豐富和積累教學經驗,不斷鍛煉和提高專業(yè)技能水平,成為一名“雙師型”專業(yè)教師?,F(xiàn)在我不僅能夠承擔《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工藝制作》、《服裝材料與應用》、《中國服飾史》、《立體裁剪》、《服裝推檔》、《特殊體型制版》、《工業(yè)化樣板》等多門課程授課任務,而且技能水平也不斷提高。2008年在遼寧省紡織行業(yè)服裝制作工(制版)職業(yè)技能競賽中,我經過理論考試、實際操作考核和成衣動態(tài)展演三個部分內容,最后獲得第一名,榮獲了“遼寧省紡織行業(yè)服裝制版職業(yè)技能大賽狀元”和“遼寧省技術能手”稱號,同時晉升技師資格,并被遼寧省總工會授予“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2009年又榮獲遼寧省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服裝行業(yè)“十大技術精英”稱號。
(二)促進了學生專業(yè)技能的提高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factors engineering, this paper analyses three basic factors influencing garment plate type structure which are human body’s static state structure and dynamic state, three dimensional moulding methods of clothes and clothes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cal skills.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margin design, dart site and the material performance in a dynamic state of human body should be paid special attention. Combin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cut, by means of well-designed structure lines, the techniques of garment pattern could be simplified. This research is advantageous to enterprises in stabilizing their styles in moulding pattern for enhancing their competitive power.
服裝版型研究的是服裝結構設計的內涵,是服裝款式設計的延續(xù)和完善,是工藝實現(xiàn)的前提和基礎,因此,版型的結構設計被視為整個服裝設計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版型在現(xiàn)代服裝工程中是最具技術性的內容,是企業(yè)之間競爭的核心技術,已逐漸成為企業(yè)品牌的符號和象征。本文將從4個方面分析版型結構設計的影響因素,為企業(yè)提供可參考的技術依據(jù)。
1 人體的靜態(tài)結構和動態(tài)運動狀態(tài)
1.1 人體的靜態(tài)結構
人體由頭、胸、臀、四肢這些體塊所組成,這些體塊的基本形狀和尺寸是構成衣片規(guī)格與形狀的基礎,結構設計自始至終都是以人體為中心的,因此,對人體尺寸、形態(tài)及構造的研究,是結構設計中的基本內容。本文將以25 ~ 35歲的北方女子為研究對象進行主要部位的分析。
1.1.1 胸、背部的特征
胸部是決定服裝是否合體的重要設計部位。以女體為例,由于胸部的形狀因人而異,很難求得精確,在一般情況下,成年女性位置上沿從第 2 肋骨附近開始下沿到達第 6 ~ 7 肋骨,內側在胸骨外側邊緣,外側達腋窩處。由于有內衣的修正和覆蓋,能夠保持一定的穩(wěn)定性,隨上肢運動而產生的移動量較小,因此,在結構設計方面容易形成規(guī)律,便于對服裝版型的把握,在結構造型中常選擇胸高點作為款式變化的基準點。圖 1 是將胸部理想化處理后繪制的幾何圖形。
從胸部的側面結構進行分析,人體胸部最寬處為乳點和背部肩胛骨之間的距離,約為 1 個頭長,由于胸部的凸起形成了24°的胸坡角,這就為貼體服裝的撇胸結構設計提供了依據(jù),圖 1 還顯示出胸腰部位的省道較后背腰部的省道短一些,但是省量則基本相等,這些都是影響樣板中省道設計的直接因素。除此之外,背部由于胸椎的曲勢和肩胛骨的存在,設置了肩省,不僅能滿足人們的活動量,還能使服裝貼體,又因背部的凸起較平緩,故肩省量很小,且長度較短。
1.1.2 臀部和腹部的特征
下裝版型設計需要控制腰節(jié)線和臀高線的位置以適應版型結構的變化,如腰節(jié)線的高低變化不僅能夠調節(jié)人體上下身的比例形態(tài),也是高低腰風格版型流行的決定性因素;而臀圍線、后襠斜線以及后腰翹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將影響到低腰風格版型的結構;腰臀差的存在,則是省道作用的直接因素,腹部與臀部不同的起伏狀態(tài),會形成不同的省道形態(tài)、長度和大小。
例如:后片上襠傾斜程度,是由人體臀部的凸出量和腰臀之間的差值大小決定的。正確的傾斜度應與人體后臀部的凸出量一致,傾斜度過大,會導致后襠部起綹;傾斜度過小,會影響下肢的前伸,不便于運動。上襠傾斜度的確定多采用比值法,如圖 3 所示,用15∶X畫出后襠縫傾斜度,具體數(shù)據(jù)參考表 1。
1.2 人體的動態(tài)運動狀態(tài)
人體大部分時間都處在運動中,人體的運動會使各體塊間的相互關系發(fā)生微妙的變化,這種變化決定了服裝與人體的空隙量??障读恳苑b的基本松量來體現(xiàn),它是為了適應人體運動需要而設置的余量。了解人體各部位的運動方式及運動幅度,對服裝版型的松量和結構設計有重要的作用。
1.2.1 上肢運動的影響
研究服裝背部的結構離不開對皮膚的觀察,當?shù)臅r候做抬臂、曲臂等動作時,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運動,都不會感到皮膚有絲毫的抵抗力。胸、背部的皮膚移動,根據(jù)位置不同,差異很大,其中背部靠近腋下的部位是移動最強烈的地方,當上肢舉起時,體表皮膚的移動,會引起背部形態(tài)的變化,導致肩寬、背寬、腋下到腹部的形狀都發(fā)生變化。
如圖 4,是上肢在下垂和上舉180°時的曲線變化的比較圖,其中腋窩點水平位置d線在上舉時有曲線延長 6 cm的變化,表 2 是測定的結果。因此,應注意將此處服裝的結構設計的更巧妙些,與關節(jié)的運動、肌肉的伸縮變形、服裝材料等因素融為一體,或者在背部設計一定的余量。
1.2.2 下肢運動的影響
人正常行走時,兩足距為65 cm,兩膝圍80 ~ 110 cm;人大步行走時,兩足距為75 cm,兩膝圍90 ~ 120 cm,因此下肢的運動影響著裙擺的尺寸設計。裙子下擺的大小直接影響著穿著者的各種動作及活動,若裙擺較小,不能滿足人體正常行走姿勢時,應設計褶裥或者開衩,且開衩點高于膝關節(jié),以補充其運動量的不足。
1.2.3 軀干運動的影響
如前所述,為保持人體呼吸自由、活動方便以及透氣保濕等要求,需要在服裝和人體皮膚之間保留有一定的松量。放松量的作用,一是符合人體的功能性要求;二是表現(xiàn)服裝裝飾性的效果。放松量需要根據(jù)材料和款式造型的不同來選擇,可以是正值亦可是負值,比如彈性材料的服裝加放量就可以是負值,從而能夠更好的塑型和展現(xiàn)人體美,所取的正值也可大可小,體現(xiàn)在服裝著裝效果上,分為貼體、合體、較合體、較寬松和寬松等 5 種,主要通過在紙樣結構中的合理分配來發(fā)揮作用,并符合服裝的成品規(guī)格尺寸。
2 服裝的立體造型手段
服裝立體造型的作用是創(chuàng)造服裝整體或局部的立體形態(tài),不僅是完成整件服裝的結構設計,而且還可以選取與造型相關的局部,如肩部、胸部、腰部、臀部、四肢等,作一些模仿人體或夸張式的造型設計。服裝的立體造型離不開平面構成的支持,二者是服裝結構設計中不可分割的兩個組成部分。平面構成的作用是將立體形態(tài)分解成若干個平面,通過對各種立體作平面展開,獲得不同的平面形狀。立體與平面的結合,有助于掌握服裝的立體形態(tài)與衣片的平面形狀之間的轉化關系,為平面制圖中結構線的設計提供造型依據(jù)。
2.1 借助于省道設計完成
由于女性體表凸凹起伏,平面的服裝材料要形成與體表曲面相適應的結構,應該準確地判斷服裝功能性分割結構線或者省道的位置,圖 5 所示的是上半身截面重組圖,只保留有胸部的外包圍和腰圍。圖5中顯示出省道的位置應設計在軀干的顯著突出部位,包括胸高點、前腋點、后腋點和肩胛骨幾處,省量的具體數(shù)值可通過計算得到:a省量 = a1-a2;b省量 = b1 -b2;c省量 = c1 - c2;d省量 = d1 - d2;e省量 = e1 - e2。由于加入了省道,使得原來簡單的平面變成復雜的曲面,從而完成服裝立體造型的過程。
2.1.1 省縫的設計形式
省縫和設計形式直接影響到服裝的外形是否美觀、穿著者的舒適程度以及活動空間,而女裝的設計重點是在胸部,通過省縫的不同設計形式,達到相同的設計目的。人體表面是復雜的曲面,每一局部均是由直面、凸面和凹面構成,它們構成了省縫的基本形式。在應用到具體的版型設計時,通常選擇靠近中心線的省線為直線造型,另一條省線可設計成各種凹凸形狀,從而使該部位呈現(xiàn)各種凹凸曲面,形成不同的立體效果。
2.1.2 褶裥形式
褶是為了增加服裝外觀的層次感與體積感,結合造型需要,在衣片上制造的折皺。省道塑型的服裝外觀平整,衣身起伏變化明顯,褶的塑型效果極富變化,可以使服裝結構寬松,自然活潑。省與褶的選用是根據(jù)服裝的造型特點和材料的性能決定的。褶裥是省道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有時候僅僅用省道轉移獲得的褶裥量是不夠的,可以通過人為增加褶量來補充起皺的程度,如圖 6 所示,是在中臀圍線以下的結構設計過程。有時候,也可以將省道和褶裥并用以達到設計效果。
2.1.3 分割線形式
分割線是服裝設計中常用的一種造型形式,它與人體的起伏變化部位是對應的,分割線的形狀并不規(guī)則,位置和數(shù)量也有所不同,難以用公式和數(shù)據(jù)來定位和衡量。女裝經過分割,可以豐富服裝的外觀,亦可借助視錯原理去改變人體的比例和形態(tài)。分割線與省道設計的本質相同,它是省道的深化和延伸,比省道設計更富有表現(xiàn)力,常常借助連省成縫的方法獲得,達到凸出胸部、收緊腰部、擴大臀部以及簡化工藝的作用。對于合體女裝的版型而言,分割線是最理想的結構設計線,其位置和數(shù)量經過組合再設計,能夠達到不同的造型效果(圖 7)。
2.2 借助于立體裁剪技術完成
2.2.1 立體裁剪技術概述
立體裁剪能夠幫助設計者完成平面裁剪無法達到的效果,并有助于加深對平面結構的理解,豐富設計內容,拓展設計思路。它是在感性基礎上形成的造型技術,直接在三維空間中完成服裝試樣,避免了由平面向立體轉化過程中因計算或制圖所造成的誤差。在立裁過程中,設計的效果會隨時反映出來,便于及時做出調整與修正。但是,用于立裁的模型,即使在使用之前作了必要的補正,也難以保證與實際人體完全相同,此外,服裝放松量的設計、面料的伸縮與變形等因素,都可能影響立體裁剪的設計精度,立體裁剪自始至終都是憑感覺進行的設計,需長期在設計實踐中才能自如駕馭。
2.2.2 立體裁剪在版型設計中的應用
將立體裁剪應用于版型的研究,有利于設計者把握服裝的款式造型,并且在設計、裁剪過程中兼顧服裝的合體性和舒適性。主要可以從 3 個方面影響到版型結構:首先是把握好省道的設計,理解三圍的落差,使面料符合體表凹凸的起伏,塑造立體的效果;其次是把握好服裝的廓形,廓形隨著流行而變化,立裁過程能夠對服裝的整體產生直觀的認識,其變化一目了然;第三是款式變化,這里更多的是指借助于省道產生的變化,如分割的變化,皺褶的變化和堆積效果的形成等等,都為服裝帶來了豐富的設計點,服裝版型也產生相應的變化。
3 服裝材料與工藝因素
服裝材料是表現(xiàn)服裝設計美感的物質基礎,設計師造型手段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材料的研究和應用。材料是由原料和組織結構構成的,不同的組合,能夠產生有光澤、有肌理、柔軟的、挺括的、厚重的、輕盈的等不同風格的面料,巧妙地利用材料是設計成功的關鍵。
3.1 材料特性對版型的影響
材料的特性與服裝的造型有直接關系,例如,厚重的面料可塑性強,可以構成各種廓型的服裝,輕柔的面料裝飾性強,可以結合夸張的手法設計出各種優(yōu)美的褶線。材料不僅影響服裝的外觀,而且還影響服裝的內在結構及縫制工藝,例如,針織類面料不允許采用過多的結構線,多以直線、斜線和簡單的曲線來表示,利用材料本身的彈性、懸垂性就能產生很好的立體效果,且衣片數(shù)量少;當然,也可以通過設計不同的省道形式來改變材料原來的特性,例如,輕柔面料如果反復使用重疊、打褶和聚集的省道設計形式,著裝效果則會顯得沉重,厚重面料如果采用簡潔清晰的分割線設計,能夠穿出輕快的著裝效果。所以說,對服裝材料的研究,是版型結構設計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
3.2 縫制工藝對版型的影響
服裝結構設計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產品生產,因此版型結構不僅要考慮造型的需要,而且要考慮生產的可能。好的結構既能保證造型完美,又能方便排料、裁剪及縫制工作,以提高生產效率。另外,結構的變化必然引起生產工藝的變化,生產工藝的研究也可以拓寬結構設計的創(chuàng)作思路,促進服裝結構形式的變化。
以女裝省道為例,在省道常見的 3 種設計形式中,就縫制工藝而言,褶裥形式較為簡單,省道和分割線的工藝最為復雜,其制作效果對于服裝合體度和外觀造型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分割線是左右對稱的結構線,在縫制時,按照習慣,一側的分割線是自下向上縫合,另外一側則是自上向下縫合,于是會造成左右側吃勢不均勻、起皺以及拉緊的現(xiàn)象,尤其在弧度明顯的部位,從而影響著裝效果。解決方法首先應注意在拼合的結構線上以刀口的形式做好對位標記,如果能夠預先進行歸、拔處理,那么所有問題將迎刃而解;其次放縫量要小,弧度的部位均應打一些剪口;再有就是注意縫制的技巧;最后就是進行立體的整燙定形,可見,工藝對服裝版型效果起著重要作用。
4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