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賠償標準范文

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賠償標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賠償標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賠償標準

第1篇: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賠償標準范文

論文關鍵詞 土地征用制度 征地補償 公益目的

2000年我國城市化率為36%,到2012年我國城市化率為52.27%,年均增長率為1.36%,快速的城市化必然伴隨著大量農業(yè)用地轉化為非農用地。土地是農民的勞動對象,也是其基本生活保障,保護農民在征地過程中的利益是保障農民權益的一個重要方面。由于我國現(xiàn)行的土地征用制度依然延續(xù)計劃經(jīng)濟時期的基本制度框架,但其制度環(huán)境早已改變,其不適用性和滯后性日益突出,由此造成了現(xiàn)今土地征用過程中群體性事件日益增多。土地征用問題將是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重大公共問題,其制度改革是深化政治改革的客觀要求。日本、韓國兩國雖然社會制度和基本土地制度和我國不同,但是三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不足的國情是十分相似的。通過研究日本和韓國的土地征收制度,借鑒外國,有利于健全我國土地征用制度。

一、日韓兩國國的土地征用制度

(一)日本的土地征用制度

日本土地征用制度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公共事業(yè)需要。日本《土地征用法》第3條中確定35種公益事業(yè)是屬于可征用土地的范圍,包括建設公園、修建公路鐵路、港灣河道建設、修建學校社會福利設施等。(2)征地程序。日本的征用土地程序包括六個步驟:一是申請征地,二是登記土地以及建筑物,三是達成征購協(xié)議,四是由征用委員會進行裁定,五是讓地裁定,六是征用終結。(3)土地市場價賠償以及直接或間接經(jīng)濟損失賠償。日本《土地征用法》第69條規(guī)定,“賠償損失時,必須對土地所有人和關系人分別進行賠償”,第70條規(guī)定,“損失要用貨幣進行賠償”,“對于提供代替土地等其他的賠償方法,不在此限”。日本土地征用補償主要分為五種:一是征用損失補償,即為按照因公共事業(yè)需要而被征用的私有財產的市場價格給予賠償。二是通損補償,即為賠償所有者因為被征地所造成的損失,主要是對土地附屬物的賠償。三是殘地補償,指由于征用或者使用屬于同一土地所有人的整片地中的一部分,造成殘地的價格下跌,以及其它殘地的損失時,必須對其損失進行賠償。四是離職者賠償,如果因為土地征用而使土地權力者的雇傭人員失業(yè),因此也應該做出相應的經(jīng)濟補償;第五,事業(yè)損失賠償。事業(yè)損失補償指的是在建設過程中由于導致噪音、污水等而造成損失,進而進行相應的補償。同時,日本政府為使失地農民獲得適應新的工作環(huán)境和勞動技能在農村推行了一套職業(yè)訓練制度,提供學習機會和相關職業(yè)技能訓練。

(二)韓國土地征收制度

韓國土地征收補償制度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1)公益事業(yè)的范圍。韓國《土地征收補償法》第4條將公益事業(yè)分為八類并詳細列舉了公益事業(yè)的范圍,主要包括國防事務、學校、道路等。(2)補償范圍。韓國土地征收補償范圍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地價補償,這是征地時最主要的補償,按照《土地公概念法案》規(guī)定,統(tǒng)一以公示地價為征收補償標準。二是殘余補償,其包括殘余地征收補償、殘余地價格下降補償和殘余地工程費補償。三是遷移補償。即為公共需要而收用或使用土地,而又不是進行公益事業(yè)所必需的,則令其遷移,遷移所需費用由起業(yè)人予以補償。四是其他補償,韓國土地收用法規(guī)定,對于被收用人因收用或使用其土地,致使土地所有權人或關系人蒙受營業(yè)上的損失時,也應予以補償。(3)補償標準。對土地的補償是以協(xié)議成立或征收裁決當時的價格為標準,即所謂時價補償。其標準是以事業(yè)認定公告當時的公示地價為基準。對物件征收的補償應當考慮與同種物件附近的交易價格等的合理的價格。(4)征收程序。韓國征地程序主要包括三個步驟:一是公益事業(yè)認定程序,二是協(xié)議程序,三是裁決程序,四是異議申請程序和訴訟程序。

(三)日韓兩國土地征用制度的特點

第一,公益性。日、韓三國都是私有制國家,土地屬于私人,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土地征用是國家權力的強制手段,私人無權征用土地。只有以公益事業(yè)為目的,且必須正當程序和合理賠償?shù)那疤嵯?,國家才能使用征地權。這樣才能避免征用權的濫用。第二,法制性。兩國法律對于土地征用的程序、補償、條件和解決糾紛等各個方面做了嚴格規(guī)定。政府使用征地權,必須尊重司法,遵循既定的法律程序,采用法律手段而非行政手段解決征地過程中的糾紛。第三,市場性。征地補償必須符合市場規(guī)律,由市場決定補償?shù)臉藴?。政府給定的補償標準需要依據(jù)市場價格制定,公民對于政府補償價格也可提出質疑,并通過法律程序解決爭議。第四,廣泛性。兩國法律均對征地補償范圍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補償?shù)膬热莶恢话ㄍ恋厥袌鰞r,還包括附屬物損失、所有者和利害關系人損失以及失地人員的就業(yè)培訓與保障等,充分維護了土地所有者和利害相關人的利益。

二、我國土地征用制度的主要問題

城鎮(zhèn)化的高速進展必然涉及到土地征用,土地征用制度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數(shù)億即將“進城”的農民的利益,對社會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目前,我國土地征用制度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健全的土地產權制度。我國農村土地屬于集體所有,表面上產權清晰,實際上是一種“所有權缺位”。農民沒有土地的所有權,只有不完整的使用權。征地的過程是集體土地轉變?yōu)閲型恋?,再轉變其他用地的過程。農民對于土地沒有控制權,同時農民土地集體所有權是不能交易的,在征收過程中其利益容易受到不法侵害。

第二,土地征用制度缺乏規(guī)范性。中國現(xiàn)有法律體系中關于征地的相關規(guī)定存在著相互矛盾的地方。同時不管是商業(yè)用地還是公益用地都需要先將集體土地國有化再使用,這也違背了憲法中有關公益事業(yè)為目的征地的精神。政府常常為商業(yè)用地濫用征地權。在我國的土地征用過程中,被征地人沒有參與權、知情權和質疑權,只能被動地接受征地實施,或者采用上訪或者其他非法手段表示抗議。農村集體經(jīng)濟組織的參與權也流于形式。同時,政府作為征地過程中的收益者,其對于征地爭議的裁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較差,有失公平和公正。

第三,補償標準的不公平性?!锻恋胤ā返?7條規(guī)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yè)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準,為該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征用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F(xiàn)有法律規(guī)定的補償標準可以說只是對原有土地部分使用權的補償。對于安置補助費,大多數(shù)地方政府在征地時則會選擇性的忽略,盡量只征地不拆遷。農民失去土地后也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政府對于失地農民的就業(yè)安置和就業(yè)保障方面基本上無所作為。另外,在商業(yè)用地征用過程中,政府以較低的賠償金額獲得土地,然后以遠遠高于賠償金額的價格出讓給開發(fā)商。開發(fā)商的高回報率和政府的高額土地出讓價格讓農民感到不公平。

三、日韓兩國土地征用制度對我國的啟示

與日韓等發(fā)達國家比較完善的土地征用補償制度相比,我國的土地征用補償制度存在著許多問題,中國應積極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相關土地征用補償制度,盡快改進和完善中國的土地征用制度。

第一,明確產權。要保護農民權利,要實現(xiàn)農民土地產權制度的法律化,包括土地所有權主體的模糊身份應有明確界定,政府關于承包期延長的政策明確用法律條文規(guī)定。只有產權明確,才能確定土地賠償?shù)臉藴?,確定補償對象,防止侵權行為的產生。

第二,規(guī)范公益事業(yè)征地和其他用途征地。應該立法確定公益事業(yè)征地的類型,政府只能為公共事業(yè)行使土地征用權。對于商業(yè)用地征用,由使用者和土地所有者之間依法協(xié)商土地使用權轉讓事宜,政府應該作為監(jiān)督者維護農民的利益,而不是作為參與者在其中謀利。同時,為公益事業(yè)征用土地時,政府不能以大多數(shù)的利益為由讓被征地人的利益受損,以應獨立第三方的資產評估機構對土地價值評估報告為依據(jù)制定相關的賠償標準

第2篇: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賠償標準范文

關鍵詞:支撐利益 側面支撐 垂直支撐 規(guī)制

中圖分類號:F407.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1-092-03

一、支撐利益的特質

現(xiàn)代生態(tài)學研究表明,煤炭資源與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系統(tǒng)和經(jīng)過后天人工建造的社會環(huán)境之間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構成了一個復雜的支撐與被支撐體系。這一體系的主要功能在于,維系生態(tài)平衡、保障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有序發(fā)展。在法學范式下,我們將蘊藏于煤炭資源和土地之間的權利和利益稱之為狹義的支撐利益,其特點為:

1.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煤炭資源與土地結合在一起的自然狀態(tài),并不一定導致法律機械地將二者視為一個物,甚至讓它們同屬于一個主體。基于資源的有限性,許多國家在法律上把土地、油氣煤炭資源甚至固體煤炭資源等視為不同的物,分別承認了土地所有權,煤炭資源所有權等,并進一步把煤炭資源所有權同礦業(yè)權兩立,形成了礦業(yè)權與土地所有權分立的模式。①

我國不僅繼受了上述制度,而且在土地所有權之上創(chuàng)設了多種形式的土地使用權。如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地基使用權等。在此權利體系下,支撐利益的主體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征。首先,依據(jù)物權法、煤炭資源法及實施條例的相關規(guī)定,煤炭資源歸國家所有。在相關企業(yè)取得采礦權和土地使用權的同時,國家仍然保留了對礦產資源和土地的所有權。因煤炭資源開采有可能造成地面下陷、土地污染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直接影響到土地所有權人的利益。因此,國家可以看作是支撐利益的重要主體之一。其次,基于土地毗連的特性,對某一區(qū)域內的煤炭資源進行開采時,必然會影響到相鄰土地所有權人、相鄰土地使用權人、宅地基使用權人、地役權人、房屋所有權人以及相鄰礦業(yè)權人的合法權益。近年來在采煤地區(qū)屢屢發(fā)生的山體滑坡、房屋損壞等即是明證。這說明,上述權利主體均屬于支撐利益的主體。最后,在生態(tài)學上,土地是指由氣候、地貌、巖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資源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自然綜合體。②從這個意義看,人類的一切環(huán)境要素都依附于土地?;谕恋氐恼w性、生態(tài)的連鎖性和環(huán)境影響的廣泛性,因煤炭資源開采所造成的生態(tài)損害,不僅局限于礦區(qū)所在地區(qū),有可能波及整個國家,甚至超越國界,影響到其他國家,更有甚者是后世代居住的土地。支撐利益主體也因此具有了跨區(qū)域、跨代際的特征。

2.存在范圍的立體化。在傳統(tǒng)民法中,土地所有權人的權益上可至寰宇、下可至黃泉。隨著土地資源有限性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需求之間矛盾的不斷增長,空間由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土地分離出來,具有了與其他自然資源一樣的屬性,即稀缺性、有限性、可利用性、價值性。由此產生了以對空間的所有和利用為內容的空間權。

在我國,煤炭資源一般賦存于地下一定空間之中。對煤炭資源的開采本質上是對地下特定空間的一種利用。如果再考慮到含煤巖系賦存于其他巖層之間以及煤炭分層開采等因素,煤炭開采更是可以被看作是對地下特定空間的一種立體式分層利用。

基于空間物理邊界的對抗性,受煤炭資源開采影響的支撐利益不僅存在于土地與土地、地表與地下空間、相鄰地下空間與地上空間之間,也存在于土地分層之間。這是因為,第一、支撐與被支撐是維系空間剛性界限的必然要求,相鄰空間、地表之間如果沒有被支撐,則可能發(fā)生共有界面的彎曲甚至相互滲透;第二、支撐與被支撐是空間單獨利用的客體;第三、支撐與被支撐是空間物理邊界對抗性的法律表現(xiàn),只有空間在物理邊界上達到平衡的對抗,才能夠保持空間邊界的剛性。③

3.救濟方式的組織化和集約化。根據(jù)煤炭資源賦存土地的物理結構,對煤炭資源的開采實際上是對圍巖之間的煤炭及其他固體礦石的一種挖掘活動。在煤炭和其他固體礦石被運出地面后,地下往往形成一個巨大的空間??臻g四周的巖層在重力作用下,極易發(fā)生陷落。這種陷落不僅影響到地表地貌,也會使地下水層、水系發(fā)生改變,引發(fā)山體崩塌、滑坡及地面沉陷等生態(tài)災害。除此之外,伴隨著礦產資源的開發(fā),可能發(fā)生瓦斯爆炸、礦體自燃、水環(huán)境污染、礦山廢渣污染以及元素污染等環(huán)境污染問題。

基于此,因煤炭資源開采造成的損害,不僅是對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雙重侵害,也是對礦產資源多種價值的侵害。加上因煤炭資源開采造成的損害具有影響范圍廣、累積性、長期潛伏性以及生態(tài)修復難、成本高昂等特點。對支撐利益的保護,已遠遠超出了傳統(tǒng)損害賠償法的法理及制度架構。如仍然適用傳統(tǒng)的救濟手段,將會遇到極大的困難并難以發(fā)揮原有制度的保護和救濟功能。

基于礦產資源的社會福利性和價值性,對支撐利益的侵害實際上是工業(yè)文明的伴生品。如果我們無法取消工業(yè)文明或者有意識地追究這種文明形態(tài)時,我們就不得不接受工業(yè)化造成的消極后果,并將之視為工業(yè)社會生活成本的一部分。對于工業(yè)化的消極后果,我們需要用工業(yè)化的方式解決。所謂工業(yè)化的方式,就是資源的集合化和組織化。它包括經(jīng)濟資源的集合化和組織化、制度資源的集合化和組織化。在后一組織化中,私法加入進來,并承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④

二、支撐利益私法規(guī)制的立法考察

在大陸法系,沒有抽象出支撐利益這一概念,很多國家是通過相鄰關系制度對支撐利益予以間接調整。如《德國民法典》第909條規(guī)定:“一塊土地不得以使鄰地失去必要支持的方式予以挖掘?!薄度鹗棵穹ǖ洹返?85條規(guī)定:“所有人在挖掘時,不得使鄰人的土地發(fā)生動搖,或有動搖的危險,或使其土地上的設施受到危害?!蔽覈_灣地區(qū)民法典第794條規(guī)定:“土地所有人開掘土地時,不得因此使鄰地之地基動搖或發(fā)生危險,或使鄰地之工作物受其損害?!?/p>

與大陸法系國家不同的是,美國則主要是通過支撐權對支撐利益進行調整。所謂支撐權,是指土地所有權人獲得土地或者地下土壤對土地提供支撐的權利。⑤一般分為側面支撐權和垂直支撐權兩種。其中,側面支撐權,是指處于自然狀態(tài)的土地受相鄰地塊支撐的權利。垂直支撐權,是指土地所有人享有的得到正下方土壤的支撐而是自己的土地處于自然狀態(tài)的權利。⑥

側面支撐與垂直支撐的大部分規(guī)則是相似的。所不同的是,側面支撐受不動產自然狀態(tài)的約束。垂直支撐則不受不動產自然狀態(tài)的約束。

就側面支撐而言,處于自然狀態(tài)的土地享有相鄰地塊支撐的權利。拆除側面支撐物的相鄰所有人對因此而下陷造成的所有損失承擔嚴格責任。對于處于非自然狀態(tài)的土地,如果相鄰土地所有人提供了足以維持土地處于自然狀態(tài)下的支撐,只是由于房屋或者其他建筑物重量的增加而導致土地下滑,則相鄰土地所有人只有在沒有盡到合理注意義務,從而給土地所有人的不動產造成損害的情形下,才承擔賠償責任。相反,即使土地處于自然狀態(tài),也會發(fā)生土地下陷等損害時,相鄰土地所有人承擔嚴格責任。⑦

但在如何賠償?shù)膯栴}上,美國法院意見不一。在某些州,所有人可以獲得對其土地造成的損害賠償,而不能獲得對其建筑物造成的損害賠償。這一個規(guī)則的理論依據(jù)是:強制第二改良人對第一改良人的建筑物賠償損失,就是優(yōu)先保護第一改良人。這違背了所有的土地所有人享有平等改良權的社會政策;在另外一些州,人們認為,如同應對拆除土地支撐物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一樣,相鄰人應對拆除建筑支撐物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在這種情況下的損害賠償標準,就是恢復不動產市場價值的費用和不動產市場價值的減少數(shù)額。⑧

對于垂直支撐,只要是因煤炭開采導致土地塌陷,采礦權人就要承擔賠償責任,并且這種責任為嚴格責任。即使塌陷的土地上建有房屋或者其他建筑物、構造物也是如此,主要原因是,因建筑物增加的重量不足以引起土地下陷的后果。如果可以明確證明建筑物增加的重量導致土地塌陷,采礦權人只有存在過失的情況下才承擔責任。

如果土地所有權人在授予他人采礦權的同時,明確表示放棄對地表土地的支撐利益。在出現(xiàn)地表深陷、土地建筑物裂縫等損害時,土地所有權人能否主張損害賠償,美國判例一般認為,所有人可以免除他人負有的支撐其土地的義務,并不得主張損害賠償。但所有人放棄的僅僅是自然支撐權,并不包含免除因過失或者惡意拆除支撐物的責任。⑨

仔細比較大陸法系和美國有關支撐利益保護的法律設計,不難看出,大陸法系有關支撐利益保護的法律設計,主要是以土地平面利用為思考背景,沒有特別考慮到土地的立體利用問題,雖然理論上并不排斥通過空間相鄰關系、地役權規(guī)范空間、地表之間的支撐利益,但由于沒有抽象出支撐利益這一概念,對支撐利益保護和糾紛解決上,難以展開實質性的體系性構建。與大陸法系的相鄰關系間接保護模式相比較,美國法最重要的特點是在土地立體化分層利用的總體思路下,抽象出了支撐利益這一概念,并圍繞著支撐利益建立了相應的權利確認和保護體系。⑩

三、我國物權法對支撐利益的規(guī)制

我國物權法上不存在支撐利益這一概念,與支撐利益有關的權益主要是通過相鄰關系間接予以保護。根據(jù)物權法有關相鄰關系的規(guī)定,不動產的權利人應當為各相鄰權利人提供必要的便利,并在其權利受到損害時,有權請求相鄰權利人給予補償。不動產的權利人想提高自己土地的便利和效益,則可通過設定地役權取得對他人土地的利用。

客觀而言,我國物權法的相關規(guī)定過于寬泛,很難對支撐利益給予有效保護。主要原因在于,因煤炭資源開采所創(chuàng)造的相鄰關系形態(tài)遠比傳統(tǒng)民法上的相鄰關系形態(tài)復雜,它不僅表現(xiàn)為平面相鄰關系,存在于前后與左右之間,而且表現(xiàn)為立體相鄰關系,存在于垂直上下之間,甚至還表現(xiàn)為既有前后,又有左右,更有上下之間的綜合的相鄰關系。同時,相鄰的兩個空間可能直接與地面鄰接,也可能不與地面直接鄰接,而是與地面間接鄰接,由此所衍生的權益沖突與困擾,決非傳統(tǒng)相鄰關系規(guī)則所能完全解決。

1.增設空間地上權。在現(xiàn)代社會,由于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土地資源的稀缺,空間具有了越來越大的財產價值,它可以從土地中獨立分割出來而特定化,成為獨立的權利客體。在美國將其稱為發(fā)展權或開采權,在大陸法系國家多稱為空間地上權。

我國物權法雖未明確規(guī)定空間權,但實際上肯定了空間權利的獨立存在。如物權法第136條規(guī)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別設立。新設立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得損害已設立的用益物權。在學理上,將這種以地上空間、地下空間為客體的建設用地使用權稱為區(qū)分建設用地使用權。與空間地上權相比,區(qū)分建設用地使用權的適用范圍較為狹窄:空間地上權可以存在于集體所有的土地,而建設用地使用權僅僅存在于國有土地之上;空間地上權并不區(qū)分建筑物的用途,只要是利用他人的土地,就統(tǒng)統(tǒng)由地上權制度解決。但在我國,土地使用權的性質因建筑物的用途不同而存有差異,如果是在他人土地上建造農戶住宅,則由宅基地使用權制度負責。{11}

對于煤炭資源開采來說,采礦權人實際使用的土地面積遠遠超過其取得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土地面積。在超出建設用地使用權范圍的土地上,區(qū)分建設用地使用權已無適用之余地。這意味著,與集體土地相關的支撐利益主體受到了法律的不公平待遇。國有土地的空間價值得到了肯定,而集體土地的空間價值則成了免費的午餐,由此,極易發(fā)生西方經(jīng)濟學家所說的“公地悲劇”。采礦權人可以恣意地超越已征收土地的范圍,進入未征收土地的地下從事開采活動。這不僅不利于保護集體土地所有權人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資源的掠奪式開采。為此,我們有必要在借鑒英美國家支撐權制度的基礎上,增設空間地上權。

具體言之,采礦權人在取得采礦權的同時,自動取得礦區(qū)范圍內的空間地上權。但其在從事開采活動時,應該選擇對土地所有人、占有人或者使用人損害最小的方法為之,并支付相應的補償。如果因開采活動導致土地失去原有使用功能,土地所有權人可以請求采礦權人征收該部分土地或者給予合理的補償。如果因開采活動危及土地所有權人或相關權利主體權益時,土地所有權人或相關權利主體有權要求采礦權人消除危險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另外,為了充分保護支撐利益人的利益,空間地上權不得單獨轉讓。采礦權期限屆滿,空間地上權隨之消滅。

2.拓展地役權。根據(jù)我國物權法第156條的規(guī)定,地役權是指不動產所有人或者使用人為了提高自己不動產利用的效益,而利用他人不動產的用益物權。這些不動產雖然不以土地為限,但我國傳統(tǒng)民法理論認為其限于土地。這里的土地不限于地表,也可以是地上空間或地下空間,后者即所謂的區(qū)分地役權。{12}

結合我國煤炭資源開采的現(xiàn)實情況,我國物權法中關于地役權的規(guī)定對煤炭資源的開采活動具有一定的調控作用,但這種作用是極其有限的。這是因為,根據(jù)煤炭資源形成的地質特征,煤炭資源并非獨立存在之物,而是土地的構成部分。煤炭資源與土地的其他構成部分形成合力,共同支撐著地表及其上的建筑物、構筑物乃至整體生態(tài)環(huán)境。從這個意義看,開發(fā)煤炭資源的權利也是環(huán)境權的重要部分,屬于一種環(huán)境利益?;诃h(huán)境因素的生物性、地理上的整體性、生態(tài)的連鎖性,因煤炭資源的開采而發(fā)生的影響范圍遠遠超越了傳統(tǒng)地役權調整的范圍。

傳統(tǒng)地役權是為了需役地而存在的物權。但在煤炭資源和其他資源垂直依附于不同地層的情況下,供役地和需役地往往很難確定。在此情況下,強調地役權的目的性限制,實際上是限制了地役權優(yōu)勢的發(fā)揮。對此,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規(guī)定突破需役地利益目的限制這一條件。凡是出于資源的有效開發(fā)或環(huán)境保護的需要,均可設立地役權。

3.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土地征收是國家以行政權取得集體、單位和個人的財產所有權的行為。征收往往導致所有權的喪失,給所有權人造成了損害。因此,各國均對土地征收的條件及補償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根據(jù)我國物權法、土地管理辦法等規(guī)定,我國土地征收補償一般以地表的使用價值為基礎,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以及青苗補償費等費用。土地使用權在在支付了上述費用后,即擁有了對被征收土地的使用權,其使用范圍可延伸至地下一定的空間。顯然,現(xiàn)有的土地征收制度根本未考慮地下空間的財產價值。在我們承認了空間地上權的同時,土地征收就不應該局限于土地的平面劃割后的某一宗地的征收,應該包括對土地縱向分層后的特定空間范圍的征收。這樣做的好處在于,一方面可以降低煤炭開采的土地成本,減少國家對征收、征用土地的補償;另一方面,對農村集體組織來說,在保留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同時,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土地的利用價值,緩解因資源開采造成的各種社會矛盾,實現(xiàn)國家和集體的雙贏。

四、我國侵權責任法對支撐利益的規(guī)制

如前所述,煤炭資源的開采本質上屬于挖掘活動。采礦權人因挖掘活動產生的廢水、廢渣、粉塵、地面下陷等危害他人身體健康和財產的侵害,如果超過社會容許限度,則構成環(huán)境侵權。受害人可以依據(jù)我國《侵權責任法》第73條的規(guī)定追求采礦權人的責任。但由于第73條的規(guī)定具有一般條款的特性,需要我們結合煤炭資源開采的特性,對諸如歸責原則、賠償原則等問題加以類型化研究。

1.歸責原則。以生態(tài)平衡理論觀察之,煤炭資源及其賦存巖石實際上為地表土地的支撐物。對煤炭資源的開采相當于將這種支撐物拆除,包含著潛在的巨大危險。但采礦權人的責任僅僅取決于,由其掌控的危險是否變更了現(xiàn)實,并不涉及采礦權人的作為或不作為是否有過錯以及行為本身是否具有危險性。因此,與其他危險作業(yè)一樣,煤炭資源開采損害責任的歸責原則也應當是無過錯責任原則。

但由于在煤炭資源開采的過程中,存在著側面支撐與垂直支撐、自然支撐與非自然支撐、足夠支撐與不足支撐等多種支撐關系相互交錯存在的情形,僅僅依靠無過錯責任原則很難在法益保護和行為自由之間實現(xiàn)有效平衡。正如,我國有學者所言,如果適用無過錯責任,就沒有必要區(qū)分自然支撐與非自然支撐,整個不動產支撐利益糾紛就變成了結果責任,不利于保護后來土地利用者的權利。{13}

基于此,結合美國支撐權制度的相關規(guī)定,筆者認為,如果建筑物建設在先,煤炭資源的開采在后,則無論建筑物的重量如何,相鄰采礦權人如果具有下列行為之一,則需要按照過錯責任原則,追究其責任:一是沒有告知建筑物所有人或管理人即將實施開采活動,以便所有人或管理人提前加固建筑物;二是沒有代為加固建筑物。

2.責任構成。煤炭資源開采屬于高度危險作業(yè)。進行煤炭資源開采活動的基本安全保障是建立足夠的、必要的地下支撐。如果這種支撐為垂直支撐,只要開采人沒有提供足夠的地下支撐,發(fā)生地表塌陷、造成地表土地和地面建筑物損害或人身傷害的,就應當對此損害承擔賠償責任。至于采礦企業(yè)的行為是否違法、有無過錯均不予考慮。如果煤炭企業(yè)所承擔的支撐義務為側面支撐,其責任構成因土地性質的差異而不同。

對于處于非自然狀態(tài)的土地,因煤炭開采造成損害的因果關系鏈條常常表現(xiàn)為三個環(huán)節(jié):采礦―地面塌陷―房屋倒塌或人身傷害。一般情況下,受害人只要能夠證明房屋的重量和地面塌陷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采礦企業(yè)就應該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如果受害人不能完成舉證責任,則只有在采礦企業(yè)存在過錯時,才承擔賠償責任。如果采礦企業(yè)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則可以免責。

對于處于自然狀態(tài)的土地,其因果關系僅有兩個環(huán)節(jié):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對此情況,受害人無需承擔舉證責任。只要采礦企業(yè)的采礦行為造成支撐利益人的利益受損,采礦企業(yè)就應該承擔賠償責任,如果采礦企業(yè)能夠證明受害人對損害的發(fā)生存有過失,則可相應減輕其責任。

3.責任承擔。在煤炭資源的開采過程中,通常要預留煤柱,以防止地表沉陷。如果煤炭開采者擅自挖掘煤柱或者預留煤柱支撐力不足導致地表沉陷,自然應該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如果是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支撐不足或者支撐被破壞,煤炭開采者無權以此為抗辯事由或者免責事由。這是因為,采礦權人負有不因自己的不作為而使他人人身或財產遭受自己之外的第三人侵害的義務。采礦權人的這一義務是法定的,不能通過約定加以排除。即使土地所有人、土地使用權人與采礦權人達成了放棄支撐權的協(xié)議,該協(xié)議也是無效的,采礦權人仍應該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在開采活動終止并且地下利用結束之后,如果是因原先開采行為導致礦井塌陷,造成他人人身損害或財產損失時,由于損害與開采行為或管理行為具有相當?shù)囊蚬P系,采礦權人或者相關的管理人員也應對此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4.救濟方式。根據(jù)我國《侵權責任法》第15條的規(guī)定,結合煤炭資源開采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對于煤炭資源開采中的支撐利益糾紛的救濟方式主要是恢復足夠、平衡的支撐關系,包括消除危險、排除妨害等。如果無法恢復這種支撐關系,則應該給予賠償。如果損害是持久性的、不可恢復的,則采礦企業(yè)應該根據(jù)市場評估價格給予全部賠償。如果損害是可以修復的,采取差額補償原則。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煤炭資源開采具有社會相當性、價值性和必要性,關乎社會公共福利,司法機關需要運用權利不可侵害原則和利益衡量原則,在確認權利受到侵害以及該侵害具有不合理性的前提下,方可支持受害人排除妨害的訴訟請求。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2009年度科學項目課題成果之一,項目批準號(9JK291)]

注釋:

①崔建遠.準物權行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版,67-68

②孫鴻烈等.中國自然資源叢書?綜合卷.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1版,175

③楊立新.地下挖掘損害責任的法理基礎和具體規(guī)則.法學論壇,2010(2),12

④王衛(wèi)國.過錯責任原則:第三次勃興[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第292頁

⑤See George J.Siedel III,Robert J.Aalberts,Janis K.Cheezem,Redl Eatate Law,5th ed.south-Western,pp67-68.

⑥[美]約翰?G.斯普蘭克林,鐘書峰譯.美國財產法精解(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499-500

⑦約翰?E?克里貝特,科溫?W?約翰遜,羅杰?W?芬德利歐內斯特?E?史密斯.齊東祥,陳剛譯.財產法:案例與材料(第七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586

⑧[美]羅杰?H?伯恩哈特,安?M?伯克哈特著,鐘書峰譯.不動產(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5(10)第1版,317

⑨[美]羅杰?H?伯恩哈特,安?M?伯克哈特著,鐘書峰譯.不動產(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318

⑩楊立新,王竹.不動產支撐利益及其法律規(guī)則.法學研究,2008(3),55

{11}崔建遠.物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314

{12}崔建遠.地役權的解釋論,法學雜志,2009(2),42

{13}楊立新,王竹.不動產支撐利益及其法律規(guī)則,法學研究,2008年第3期,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