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辯論的基本要素范文

辯論的基本要素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辯論的基本要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辯論的基本要素

第1篇:辯論的基本要素范文

【關鍵詞】點面交叉 教學線索 借鑒 歷史 運用

歷史課的語文教學法在歷史課中引入語文教學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歷史與文學的關系是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任何文學作品都產(chǎn)生于一定的歷史背景并反映某一個方面的社會現(xiàn)實,同樣,任何歷史內(nèi)容都是依靠文學形式(有少量是實物形式)記錄下來的。因此,對歷史的表述不僅可以借鑒,而且必須借鑒文學的方法。

把一些語文教學方法運用到歷史課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導學生圍繞歷史教材的章、節(jié)、標題來抓中心,劃段落,分層次,歸納大意,寫出提綱和要點,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講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運用記敘文和小說的表現(xiàn)手法,按照時間、地點、場景和情節(jié)等要素,或敘述,或議論,或描繪,或抒情,再現(xiàn)歷史的過去,生動活潑,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講述歷史原因、結果,分析歷史觀點,介紹歷史場景及歷史文物,則采用議論文、說明文的方法,擺事實、講道理,做到觀點鮮明,論據(jù)充分,論證嚴密,邏輯性強。實踐證明,歷史教學參考語文的教學方法是很有益處的。

怎樣組織和開展課堂討論一直是歷史教學的難點,不少老師布置的課堂討論場面冷淡,爭論不起來,導致討論失敗或者收效甚微。我從電視臺播放的大學生辯論對抗賽節(jié)目引起轟論效應中受到啟發(fā),于是把這種形式引入課堂討論之中,很受學生的歡迎。

每次討論前,我設計一個學生感興趣的題目,把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兩大組,要求每個人都按題意寫成小論文或辯論稿并交給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發(fā)回給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互相補充完善本方觀點。正方和反方各推舉4名代表,在班上進行辯論。其程序是:各自陳述意見一自由爭論一歸納總結。最后由老師進行裁判并具體分析雙方的辯論得失。這種討論具有競爭機制,適合學生的特點,他們?yōu)榱笋g倒對方,翻閱了很多書,討論的場面十分熱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時間已到,很多人仍言猶未了。

歷史課的抽簽提問法課堂提問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問,則要講究藝術性。我采用的是抽簽提問法,具體做法可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步,設疑,即提出問題,制造懸念;第二步,閱讀,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和思考,尋找答案}第三步,抽簽提問,讓幾個學生回答,列出不同意見;第四步,討論,自由發(fā)言,分析問題;第五步,老師歸納總結。其中關鍵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設疑”要難易適當,并有一定的誘惑性,能引起學生去思考。第三步抽簽,機會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覺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認真看書,積極動腦筋想問題,不敢懈怠。

所抽的簽可用紙片做,每張紙片上只寫一個學生的名字,裝入信封中。提問時當眾抽簽答完后將簽裝入另一個信封。一個學期要保證每個學生被抽中2—3次,至少要抽中1次。為了引起學生的重視,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及答題水平,每次提問都打分(不公布),記入平時成績。提問既可以讓學生口頭回答,也可以讓學生作書面回答和寫在黑板上,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歷史課的知識串聯(lián)法所謂知識串聯(lián)法,就是抓住歷史線索。這線索猶如網(wǎng)之綱,綱舉目張,基本知識就會一網(wǎng)而盡。歷史知識一般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幾個基本要素構成,上歷史課必須把這些基本要素講清楚,這是歷史課與其他課程的最大區(qū)別。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為歷史的基本線索,并以這些基本線索把相關歷史知識串聯(lián)起來,好像用線串珠子一樣。

歷史課的點面交叉法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最重要的是要找準“點”,以“點”帶“面”。所謂“點”,就是歷史縱向和橫向聯(lián)系的交叉點,即座標。我上課時,往往抓住某一個知識點,談今論古,談古論今,或者談中國論外國,或談外國論中國。比如講到世界某段歷史時,我就問:“這時的中國怎么樣?”,公元1—2世紀,西方有個羅馬帝國,東方有個東漢帝國,不同的是前者是個奴隸制帝國,后者是個封建制帝國。講到現(xiàn)在的“中東和談”,就說一說猶太人的苦難歷史、現(xiàn)代的幾次中東戰(zhàn)爭,幫助學生分清是非曲直,并介紹一些書目讓學生去借閱。這種點面交叉法,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

歷史課的教學點,還包括現(xiàn)實社會的一些“熱點”和“焦點”問題,啟發(fā)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這些問題。有人也許會認為這樣做,上歷史課會離題,扯得太遠了。其實不然,首先,從歷史的角度講現(xiàn)實問題,是符合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教學原則的{其次,學生對現(xiàn)實問題比較關注,也感到比較困惑,如果我們從本學科的實際出發(fā),對這些問題進行有說服力的講解,利用課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將是不言而喻的。

第2篇:辯論的基本要素范文

一、研讀教材,深入感知

教材是教師順利開展教學活動的根本,只有牢牢地抓住了教材(課本),將教材中的脈絡整理清楚,才可能將教材中零星分布的不同知識點加以重新整合、分類。教材是經(jīng)過本學科領域的專家字斟句酌、推敲琢磨出來的,其語言十分凝練精粹,添一句則嫌多,刪一句則嫌少。教材中的每一句話都有其放在教材中的作用和意義,同樣,教材中的每一句話都可以單獨抽出來作為一個知識點進行細化考查。

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最值得強調(diào)的就是對基本史實部分的記憶和掌握,因為只有在熟練地掌握基本歷史材料之后,才不至于產(chǎn)生混淆。在歷史學科中,需要有著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在其中又以時間的邏輯順序為重點和核心。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大多數(shù)主題內(nèi)容都是按照時間順序來組織材料的。例如,假設我們想進行“古代中國的經(jīng)濟制度”,那就要求我們對從夏商周時期到明清時期的朝代更迭有個基本的了解和正確的認識;而在進行史實積累的時候,又要求我們能夠抓住歷史線索,比如利用我國經(jīng)濟重心的變遷線索來串聯(lián)整個史實。又如,在進行西方新航路的開辟中麥哲倫、哥倫布等幾位航海家、探險家的經(jīng)歷對比,我們可以各航海路線為線索,對歷史上的幾支探險隊伍的航海行程有基本的了解和大致的掌握。所以,高中歷史主題式的學習是建立在熟知史實的基礎上的,需要有大量的歷史知識儲備作為支撐。

二、凸顯重點,提綱挈領

課堂教學實踐最忌諱的便是沒有重點,東拉西扯,讓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云山霧罩,不知道教師所講授的知識究竟是不是考查范圍內(nèi)的。長此以往,便會讓學生對教師的能力產(chǎn)生懷疑和否定,最終將直接導致課堂教學任務無法順利完成。因此要求教師備課的時候在教學設計或教案上清晰地標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熟知重難點,可以有效提高備課的質(zhì)量,使教學設計的內(nèi)容、時間安排和教學方法科學合理、重點突出。

教師在歷史主題式教學實踐中,更要注意凸顯教學重點,給學生以不斷重復的強化記憶,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進行高中歷史《商業(yè)的發(fā)展》一課的實際教學時,要清楚地知道本課的重點就是獲取中國古代社會中與商業(yè)發(fā)展相關的內(nèi)容,從而得出我國古代商業(yè)發(fā)展的大致脈絡和框架。而對于課本中作為課外延伸知識的貨幣的介紹,只要求學生能夠抓住線索、有所了解,將所學知識聯(lián)系成網(wǎng)絡,不作進一步地熟練掌握和記憶的要求。清晰地凸顯教學重點,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

三、課外延伸,自主探究

隨著新課改理念的傳播,“減壓減負”已經(jīng)成為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點和核心。但是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就是,在課時極其緊張的情況下,如何才能保證正常的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能有所兼顧,取得更理想的成績呢?經(jīng)過探索教師發(fā)現(xiàn)其有效辦法就是回歸到課改本身,調(diào)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能夠?qū)W習的范圍和時間自覺地延伸到生活中去,利用課余時間擴充自己的閱讀面,不斷積累歷史知識,對學習和閱讀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究,達到新課改中的“自主學習”要求。

第3篇:辯論的基本要素范文

歷史學科作為國民素質(zhì)教育的基礎課程,肩負著保持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的重任;肩負著培養(yǎng)新世紀公民人文素養(yǎng)的重任;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重任。作為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改的教師,要真正做到把課改的理念落實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就要用心的去為學生構建一個學習的平臺,使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快樂中成長起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落到了每一所學校,中學歷史教學煥發(fā)了從未有的生機,一種積極向上的教育教學局面形成了。這里有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還有新的教學實踐探索,更有新的教學設計……但也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作了這么大的努力,而在對學生的學習狀況調(diào)查中還是出現(xiàn)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學生的學習情趣呈遞減的趨勢;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僅僅是,歷史學科只要到了考試死記硬背就能得高分;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受不過是歷史無非是原因、經(jīng)過、意義的綜合,沒啥意思。

是什么原因讓歷史一個充滿科學性,綜合性、人文性的重要學科的處境如此尷尬呢?我們不否定中考、高考這種評價制度帶來得社會影響,我們的課堂教學是否真正做到了讓我們的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積極思考呢?帶著這種疑問,我重新走進了歷史課堂,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喜歡體驗、參與、探究的歷史課堂,更喜歡課堂中為他們提供滿足這種感受的學習平臺。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包括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物質(zhì)環(huán)境(如文物、掛圖、有關資料等)以及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智能發(fā)展的心理環(huán)境(如情緒、心境、興趣等)。在教學中注意做到:歷史課的知識串聯(lián)。所謂知識串聯(lián),就是抓住歷史線索,這線索猶如網(wǎng)之綱,綱舉目張,基本知識就會一網(wǎng)而盡。歷史知識一般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幾個基本要素構成,上歷史課必須把這些基本要素講清楚,這是歷史課與其他課程的最大區(qū)別。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為歷史的基本線索,讓學生依據(jù)有關史料,通過獨立思考,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產(chǎn)生個人的認識和判斷,得出相關的歷史結論。同時也讓學生在已經(jīng)學到的知識、能力和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遷移。訓練學生掌握史識和運用層次方面的學習方法。并以這些基本線索把相關歷史知識串聯(lián)起來。

1.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自主參與,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動機

根據(jù)教育的開放性原則,老師想要建構一個民主、和諧、溫馨的教學情境。首先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用親切的語言感動學生,用飽滿的情感去感化學生。另外,教師還要理解學生的心情,寬容學生的小錯誤,耐心指導學生,循循善誘。當學生取得可喜成績時.應為他們歡呼,一起歡呼成就,一起分享成果。對表現(xiàn)出色的學生,夸獎他們:"你學習悟性真高!"、 "你的口才真好!"等,對待學困生,要總是充滿誠心、耐心,悉心輔導他們、激勵他們,"你一定能取的好成績!""你很有潛力,要有耐心"等話語慢慢地走進他們的心靈,使他們感知老師就是他們的良師益友。在課堂學習是輕松愉悅的.感知課堂是他們的地盤,他們是課堂的主人。課堂就是師生共同學習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師生是平等的。點燃學習火花,撥動學習心弦。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一旦對事物產(chǎn)生興趣,那么他就會始終目標專一,學習也就較為持久。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學生只要對事物發(fā)生了興趣,學生就會高度傾注學習,從而為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提供了最佳的思想基礎。存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樂學、會學,努力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氣氛,如以討論、辨析、導演歷史小劇等多種形式,誘發(fā)學生進入學習的角色中,在激發(fā)其自主意識時,刺激他們的創(chuàng)新興趣。另外,教師還要允許學生對教師講課提出的見解(觀點、結論)提出質(zhì)疑,并調(diào)動學生參與,如引導若干學生支持或反對教師的某一觀點,通過有序的積極辯論,使學生各抒己見,想人之所不想,見人之所不見,能人之所不能,從而優(yōu)化學生的創(chuàng)造心理環(huán)境,激發(fā)他們想象的沖動、聯(lián)想的新穎、思路的開闊,有效調(diào)動學生的潛意智能,使之成為創(chuàng)造思維源地。

2.允許學生走入"誤區(qū)",在思維磨擦中,自省自悟

學生在進行思維中,難免出現(xiàn)錯誤。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冒險,敢于犯錯。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正視自己的探索之誤。無錯無以自悟和更新,這些思維的"黑匣子",正是撞開創(chuàng)造大門的金鑰匙。教師要善于以"錯誤案例"催開學生的創(chuàng)造之花,對學生的知識性、結論性、判斷性的錯誤,教師不要馬上給予否定評價,要以點撥為主,采取激勵、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學生繼續(xù)思維,認清錯源,把改進的機會留給學生自己,在矯正誤點的同時,促發(fā)學生的自悟,啟動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如果學生的創(chuàng)意思維超過了教師,教師更應虛懷若谷、積極鼓勵,協(xié)助學生的思維成果日趨成熟。

3.加強學生的實踐鍛煉,向他們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

思維是動作的內(nèi)化,動作是思維的外現(xiàn)。教師要有的放矢指導學生參與探索性的實踐活動,如實地調(diào)查、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畫摹仿等,使學生感官與感知并用,勞心與勞力結合,激發(fā)思維創(chuàng)新發(fā)展。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多功能思維在實踐中得以發(fā)揮,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造意識的發(fā)展。

4.擴大信息輸入的容量,加強思維"能源補給"

第4篇:辯論的基本要素范文

關鍵詞:合作學習 語言習得 心理機制

一、引言

美國當代著名教育評論家埃利斯評價說“合作學習如果不是當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話,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蹦敲词裁词呛献鲗W習呢?合作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習小組為教學基本組織形式,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彼此通過協(xié)調(diào)的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并以小組總體表現(xiàn)情況為主要獎勵依據(jù)的一種教學策略。合作學習自興起以來,很多研究者從其理論淵源、教學理念以及學習策略等不同方面對其進行了探討,不同學科的老師也在實踐中不斷地進行嘗試。然而在語言教學領域,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那么合作學習究竟能否促進語言的學習呢?它與第二語言習得又有什么關聯(lián)呢?它的實踐效果如何呢?本文將對此加以討論,以供參考。

二、合作學習的淵源、原則與特點

(一)合作學習的歷史與發(fā)展

合作學習思想絕非橫空出世,而是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早在公元1世紀,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學派就認為“學生從互教中受益”,明確肯定了學生之間合作的價值;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則主張“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互相受益”,不僅僅肯定了學生之間合作的必要,而且也肯定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合作的重要性。我國大教育家孔子也指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我國封建社會的私學教育中,一直采用“高業(yè)弟子轉(zhuǎn)相傳授”的教學方法。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小先生》中描述道:“有個學校真奇怪,小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如在。” 18世紀,英國倍爾開設了“英格蘭學校實驗”,其中就嘗試在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19世紀,合作教學方法在美國就占有一席之地,杜威的合作小組在許多實驗學校被認可;20世紀40年代,道奇對于“場”的動機理論應用于教學中,更使得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找到了理論根據(jù),在以后的教學中作為一種比較重要的教學方式被廣泛應用。

作為一種成熟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的合作學習,則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中期興起,它是隨著建構主義的研究深入而突起的,這一時期主要偏重于合作學習的理論研究。20世紀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合作學習取得了實質(zhì)性進展,并形成了較成熟的合作學習策略。代表人物有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斯萊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合作學習中心的約翰遜兄弟、美國“卡甘合作學習中心”的卡甘和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沙倫等。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合作學習法走向成熟并與其他相關的教學理論之間出現(xiàn)了融合的趨勢。尤其是融合了交際法及任務教學法的教學思想和理念,并形成了獨立的、至今仍較有影響的教學思想和理論體系。

(二)合作學習的主體特征

作為最具影響力的合作學習專家,斯萊文、卡甘和約翰遜兄弟對合作學習的主體特征都有自己獨到、專門的闡釋。約翰遜兄弟主張合作學習應有五大要素:積極互賴、責任到人、面對面促進性互動、人際和小組技能。斯萊文主張三大要素:小組目標、責任到人、機會均等。卡甘提出四大要素:積極互賴、責任到人、公平參與、同時互動。

我們不難看到,三位代表性專家對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問題無論在數(shù)量上還是具體表述上均存有差異。然而,理論闡述上的差異并不妨礙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的共同特點。恰恰相反,通過他們對合作學習基本要素的不同闡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合作學習理論家們所倡導的教育理念。通過比較這些代表人物提出的基本要素,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要實現(xiàn)合作學習需具備這樣幾個基本原則:①進行異質(zhì)分組②強調(diào)積極互賴③明確個人責任④擁有合作技能。

合作學習采用了班級授課與小組活動相結合的教學組織方式,這就要求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性格特點、性別角色進行分組。合作學習特別強調(diào)積極的互賴關系。它是合作得以維系的動力,小組成員有著共同的目標,分擔著相互關聯(lián)的責任,共享有限的學習資源,享有集體的評價結果。明確個人責任是合作學習區(qū)別于小組學習的根本標志。約翰遜認為,小組學習這種“小群體”式的學習方式之所以時常流于形式,其原因在于責任混淆不清,承諾機制尚未確立或者形同虛設。只有當每個小組成員都確立了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時,在活動中體會到自己的獨特作用,并看到同伴的才能,合作的局面才會出現(xiàn),合作的意識才可能真正形成。擁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學習實現(xiàn)的前提條件。這就要求成員應表達準確、交流得當,彼此接納和支持,共同建設性地解決問題。

根據(jù)以上特點分析,在語言教學領域,要實現(xiàn)合作學習應遵循這樣幾個原則:①教學大綱應把重點放在如何學而不是怎樣教上面;②教學應以意義為主,而不是以語言形式為主,以便學習活動的展開;③教學要有明確的目標,且目標應下放到小組,突出小組作用,實現(xiàn)協(xié)作互動;④教學活動的順序不以語言形式的難易程度來安排,而應以目標任務的難易度來決定;⑤對學習者語言活動和表現(xiàn)的評價應以小組能否圓滿完成任務為準。

(三)合作學習對第二語言習得的機理

從教學的角度對合作學習法進行的研究主要注重合作學習法是如何促進語言習得的。其中有兩種思想較為突出,一種強調(diào)“交互性”的作用,一種強調(diào)“語言輸出”的作用?!敖换バ浴弊饔美碚摪押献鬟^程看作是一個催化劑和反饋裝置,認為在合作活動過程中,語言習得機制會被觸發(fā)。也就是說,在合作活動過程中往往會發(fā)生交際上的困難。因此,在某些環(huán)節(jié)中不可避免地要進行意義方面的磋商。磋商中必然會涉及一些語言或話語的使用,比如為澄清意義而發(fā)出的詢問、為證實某事的查證性話語,或?qū)δ承┰捳Z或意義的重組。更重要的是,這些交互式磋商中出現(xiàn)的話語給學習者提供了及時、有效而又非常關鍵的反饋,因為這些反饋是在最為敏感、最為需要,即學習者在搜索語言表達形式的時候提供的。所以說,合作學習能激發(fā)習得機制,為學習者提供最為有效的語言輸入。

與此同時,在合作活動的過程中交流必然產(chǎn)生“語言輸出”。Swain認為“語言輸出”有三個功能。

1.注意功能

注意功能指語言輸出能促使學習者意識到自身語言的不足,以及對新信息的注意,即語言學習者認識到自己想要表達的和能夠表達的之間存在差距。通過這種差距能引起學習者對語言問題的注意,從而關注要學的目標語。學習者在這一認知過程中,學到新的知識,并使現(xiàn)有語言得到鞏固。

2.檢驗假設功能

Swain認為,外語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地對目的語作出各種假設的過程,學習者通過假設性輸出,尤其是通過互助協(xié)商獲得反饋信息,以檢驗自己目標語的準確性和可理解度,繼而調(diào)整或修正自己的輸出,促使語言表達更為準確。

3.元語言功能

元語言是一種關于目的語的反思性的語言運用,有助于加深學習者對語言形式、功能和意義三者之間關系的理解。語言輸出的過程更能促進學習者將注意力從理解意義向表達意義的句法結構轉(zhuǎn)移。這也是合作學習法能更有效地促進語言習得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合作學習在語言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基于對合作學習歷史和發(fā)展過程的研究,筆者在擔任《高級外語視聽說》這一門課程的時候就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實驗的目的就是探討合作學習在語言課堂教學中是否能夠促進學生的第二語言習得。下面就對實驗的過程進行分析:

實驗對象:具有一定語言基礎的大三學生。

實驗流程:合作設計目標呈現(xiàn)集體講授小組合作活動測驗反饋與補救。

實驗材料:視聽說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以及文化鑒賞能力,所以教學形式比較靈活,沒有固定的教材,所以教師要事先選擇好一部電影。

課堂設計:pre-class activity , inclass activity ,post-class activity。在給學生播放電影的前面先將電影里面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識、故事情節(jié)和任務等分發(fā)給各個小組成員,各個小組成員之間要相互合作來完成給定的目標任務,然后各個小組成員之間互換信息,完成課前的準備任務。在電影播放完畢以后,各個小組開始進行談論,在小組內(nèi)部設置不同的角色(如發(fā)問者、回答者、協(xié)調(diào)員、計時員,根據(jù)所設目標任務的不同而調(diào)整,如有時共同飾演電影片段,有時就社會問題進行實地考查),該環(huán)節(jié)還設有組間互動(如小組之間出現(xiàn)思想交鋒可以開展辯論會)。課后,以小組為單位上交小組的目標任務(如一份社會調(diào)查表、一份影評)。每次活動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成績評定。教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起到的是策劃、引導、協(xié)調(diào)、幫助的作用。

實驗結果表明,學習者的自我學習與合作學加強,這就順應了母語習得的習慣,即語言學習在交互式的經(jīng)歷中讓個體進行自我調(diào)節(jié)。Foley(1991)認為二語習得與母語一樣是一個內(nèi)在的自我調(diào)節(jié)過程。此外通過向其他同學講解學習內(nèi)容可以增加他們的認知、推理水平,還增加了對小組的歸屬感、接納感和責任感,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就是一些同學回饋說“為他們將來的職業(yè)做準備”。 而對于那些困難大的同學而言,他們則能夠得到更多的幫助,因為向他們提供幫助的不僅僅是教師,還有同組的好學生,同時他們得到更多機會觀察好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而學到更好、更多的學習策略。

四、結語

當然任何一種教學法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合作學習法在目標的選擇、小組分工、小組成績評定等諸多方面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這意味著對于合作教學法我們依然需要以實在、科學的態(tài)度作進一步的研究探索,教師也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取舍和調(diào)整。

參考文獻

第5篇:辯論的基本要素范文

一、音樂藝術審美教育及其重要意義

音樂是人類歷史上出現(xiàn)時間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流傳的普遍性使之成為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xiàn)思想和情感的表達,對完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著顯著的作用,在啟迪靈感、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方面音樂也發(fā)揮著巨大作用。

音樂藝術審美教育是一種美感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受教育人的審美能力、審美趣味、審美情操,提高受教育者感受美、鑒賞美、評價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音樂藝術的審美教育同時也是一種道德教育,它是美育與德育的有機統(tǒng)一,通過音樂向受教育人傳達倫理、道德、人文、歷史、政治等內(nèi)涵,培養(yǎng)受教育人的人文素質(zhì)。因此,音樂審美教育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力,讓學生獲得一種審美體驗,進而激發(fā)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最終達成培養(yǎng)人格健全、身心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的宗旨。

二、音樂藝術審美在非音樂專業(yè)藝術類學生教育培養(yǎng)當中的作用

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音樂與其他各種藝術形式都有著不可分割的依存關系。音樂所表達的抽象情感需要一些具象化的藝術形式來進行表達和演繹,而一些具象化的藝術形式在借助音樂的抽象情感之后往往能夠達到更加深刻的表現(xiàn)效果。

音樂藝術審美能力的提高對其他藝術專業(yè)的學習有著相輔相成的作用,許多藝術門類都離不開音樂的元素。舞蹈專業(yè)的學生可以通過加強音樂節(jié)奏感的訓練來提升對舞蹈作品的情感解讀;影視編導專業(yè)的學生可以通過加強對音樂的鑒賞訓練來提升對影視作品中音樂的應用和情感把握。這種全面普及基礎知識,重點培養(yǎng)某一部分音樂知識的方式,不僅能互相促進,提升專業(yè)能力,同樣能啟迪靈感和創(chuàng)新思維。

三、非音樂專業(yè)藝術類學生的音樂審美教育模式(以四川音樂學院傳媒學院編導專業(yè)的教學實踐為例)

(一)傳媒學院專業(yè)特征

四川音樂學院傳媒學院是四川音樂學院下設教學院系,設有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廣播電視文藝節(jié)目編輯制作方向、專題節(jié)目編輯制作方向、電視劇制作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英語?漢語播音主持方向、漢語播音主持方向、出鏡記者主持方向)、影視攝影與制作三個本科專業(yè)和藝術傳播學(藝術學理論專業(yè))一個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方向,均為非音樂類專業(yè),但這些專業(yè)都與音樂有著密切關聯(lián)。傳媒學院根據(jù)不同學生專業(yè)分別開設了《音樂藝術審美》、《影視音樂錄音》等音樂課程。本文以編導專業(yè)的《音樂藝術審美》課程教學實踐為例進行非音樂專業(yè)藝術類學生的音樂審美教育模式的探索與研究。

傳媒學院編導專業(yè)主要培養(yǎng)具備廣播電視節(jié)目策劃、創(chuàng)作、制作等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具備較高的政治水平、理論修養(yǎng)和藝術鑒賞等方面的能力;能在文化藝術、廣播影視、傳播媒體等機構及相關領域中,從事節(jié)目、欄目編導工作和教學、研究、媒介經(jīng)營策劃、開發(fā)管理工作的廣播電視藝術學科的高層次人才。

筆者在近年來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對傳媒學院編導專業(yè)學生的音樂藝術審美能力培養(yǎng)既不能像普通院校的普及型教育,又不能完全照搬音樂類學生的專業(yè)型教育。筆者認為正確的方式應在音樂藝術審美能力普及型培養(yǎng)的基礎上,結合各專業(yè)自身的特點,加入音樂類專業(yè)教學的元素,在二者中尋找一個完美的結合點。

(二)課程目標

從編導專業(yè)學生日后可能會從事的工作來看,編導專業(yè)主要與實用音樂的關系較為密切,因此對于這一專業(yè)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要求他們?nèi)?chuàng)作音樂,而應該偏向于培養(yǎng)其音樂的賞析和運用能力。通過音樂藝術審美課程的學習能夠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域、民族、時代音樂作品的特點和風格,能夠正確理解不同旋律的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并能夠?qū)⑦@些音樂合理地運用到他們的作品創(chuàng)作中去。

明確的教學目標是保障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對于這門課程來講筆者設置了整個學期的課程目標,每個章節(jié)的課堂目標,以及相應的考核標準。如下表:

(三)授課教材

針對非音樂專業(yè)藝術類學生的音樂審美教育,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教材。因此,《音樂藝術審美》課程的授課內(nèi)容也是根據(jù)音樂專業(yè)學生所學習的音樂理論做了一些調(diào)整,在授課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具體需求和反饋,不斷地對課程內(nèi)容進行調(diào)整。

課程相關的參考書籍包括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音樂簡史》(包德述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西方音樂的歷史與審美》(修海林著),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電視音樂音響》(高廷智著),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管建華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音樂的歷史與審美》(修海林著),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音樂美學通論》(修海林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音樂審美教育的人學研究》(尹愛青著),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電影中的音樂》(狄其安著)。

(四)課程設計

《音樂藝術審美》課程授課時間為1學年,共72課時,4學分。課程分為音樂的本質(zhì)與基本要素、中國音樂、西方音樂、影視音樂四個部分。

1.音樂的本質(zhì)與基本要素。共8個課時,分為音樂的本質(zhì)和起源、音樂的功能以及音樂的基本要素三個章節(jié)。

(1)音樂的本質(zhì)和起源。2個課時,教學內(nèi)容為講授音樂這門藝術的本質(zhì)特征以及音樂的幾種起源學說,重點講解音樂的幾種起源學說,設置課堂討論“音樂到底是什么”;(2)音樂的功能。2個課時,教學內(nèi)容為音樂的幾種功能及其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主要介紹音樂的實用功能,課堂延伸思考“音樂的實用功能在編導類工作中的使用”;(3)音樂的基本要素。4個課時,教學內(nèi)容為音樂的幾個基本要素及其定義,重點介紹旋律的走向以及節(jié)奏節(jié)拍的劃分。設置課堂討論“什么是節(jié)奏,什么是節(jié)拍”,并劃分老師所給曲目的節(jié)奏。

2.中國音樂。共34個課時,分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及其分類、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古琴音樂、詞調(diào)音樂)、戲曲音樂、說唱音樂、民間歌舞音樂、民間器樂、學堂樂歌、中國流行音樂的肇始等九個章節(jié)。

(1)中國傳統(tǒng)音樂及其分類。2個課時,教學內(nèi)容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定義及幾種分類方式,重點介紹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幾種分類;(2)宮廷音樂。4個課時,教學內(nèi)容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宮廷音樂及音樂機構和音樂家,重點介紹宮廷音樂機構和音樂人才培養(yǎng)的形式,課堂延伸《蜀宮夜宴》與《霓裳中序第一》賞析;(3)文人音樂。6個課時,教學內(nèi)容為古琴音樂和詞調(diào)音樂,重點介紹這兩種最具代表的文人音樂的形式以及特征,設置課程討論“詞調(diào)音樂的創(chuàng)作與今天歌曲創(chuàng)作的異同”,課堂延伸學唱琴歌作品《胡笳十八拍》和姜夔的《鬲溪梅令》,聽辨古琴名曲;(4)戲曲音樂。6個課時,教學內(nèi)容為戲曲音樂的早期萌芽、形成和發(fā)展,重點介紹了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戲曲音樂形式及其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特點,課堂延伸思考中國戲曲與現(xiàn)代“文明戲”的關系;(5)說唱音樂。4個課時,教學內(nèi)容為說唱音樂以及最早的說唱音樂、南北方說唱的區(qū)別、京韻大鼓及蘇州評彈,重點介紹什么叫說唱音樂,它與今天的說唱有何不同,“京韻大鼓”和“蘇州評彈”的音樂形態(tài)以及藝術特征等,設置課程討論說唱在今天的發(fā)展;(6)民間歌舞音樂。2個課時,教學內(nèi)容為漢族的歌舞音樂,少數(shù)民族歌舞音樂,重點介紹不同民族歌舞音樂的節(jié)奏及旋律特征等,課堂延伸聽辨各民族的歌舞音樂;(7)民間器樂。4個課時,教學內(nèi)容為中國的民間樂器、各種樂器的形制以及代表曲目,重點介紹器樂和樂器的區(qū)別、不同樂器聲音特征的區(qū)分等,設置課程討論哪些樂器最能代表“中國”,課堂延伸聽辨名曲;(8)學堂樂歌。2個課時,教學內(nèi)容為學堂樂歌的定義、代表人物及其曲目,重點介紹學堂樂歌的藝術特征及創(chuàng)作特色等,課堂延伸學唱學堂樂歌;(9)中國流行音樂的肇始。4個課時,教學內(nèi)容為流行音樂的定義、中國流行音樂的萌芽、代表人物及曲目,重點介紹中國的流行音樂,最早以怎樣的形式出現(xiàn)。設置課程討論“早期流行音樂對于民間歌曲的借鑒”、“中國早期流行音樂與電影的關系”,課堂延伸演唱《毛毛雨》《桃花江》《何日君再來》《夜上?!返取?/p>

3.西方音樂。共22個課時,分為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民族樂派等四個章節(jié)。

(1)巴洛克時期的音樂。4個課時,教學內(nèi)容為巴洛克的定義、巴洛克風格時期、巴洛克音樂的特征、巴赫以及亨德爾,重點介紹巴洛克的音樂風格以及兩位大師的音樂創(chuàng)作等,設置課程討論“你心中的巴洛克”,課堂延伸欣賞“清唱劇”;(2)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6個課時,教學內(nèi)容為海頓、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神童”莫扎特、“樂圣”貝多芬,重點介紹“古典音樂”與“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莫扎特及貝多芬的音樂創(chuàng)作等,設置課程討論“海頓爸爸”為什么被稱為“交響樂之父”,課堂延伸欣賞歌劇《魔笛》、?多芬的交響曲;(3)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8個課時,教學內(nèi)容為浪漫主義時期的藝術特征、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鋼琴詩人”肖邦、李斯特,重點介紹“歌曲之王”舒伯特的歌曲創(chuàng)作、肖邦的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李斯特的音樂創(chuàng)作等,課堂延伸欣賞《美麗的磨坊女》、《菩提樹》選段,不同版本的《革命練習曲》,李斯特的“交響詩”;(4)民族樂派。4個課時,教學內(nèi)容為民族樂派、強力集團,重點介紹強力集團的音樂創(chuàng)作及特征等,課堂延伸欣賞《野蜂飛舞》。

4.影視音樂。共8個課時,分為影視音樂及其功能、影視音樂創(chuàng)作分類以及影視音樂作品分析實踐課三章。

(1)影視音樂及其功能。2個課時,教學內(nèi)容為影視音樂的概念及其功能,重點介紹了影視音樂在影視作品中的實際功能,設置課堂討論“音樂與影視畫面的關系”;(2)影視音樂的創(chuàng)作分類。2個課時,教學內(nèi)容為影視音樂常見的形式,重點介紹分析“畫內(nèi)音”“畫外音”;(3)影視音樂作品分析實踐課。4個課時,以當時正在上映的電影《美人魚》中的音樂為例,主要講解電影《美人魚》中音樂出現(xiàn)對于故事情節(jié)表現(xiàn)的作用等,設置課程討論聲音對于畫面表現(xiàn)的作用以及片中歌曲《無敵》在這部電影中的作用。

(五)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傳媒學院的學生,具備一定的藝術專業(yè)知識,但是由于每個學生的情況不同,其水平也參差不齊,給教學帶來一定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思路、拓展教學空間、豐富教學形式、運用好各種教學手段把課堂氣氛帶動起來,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從而讓每位學生都參與進來,力爭其既能學且能學好。

1.豐富教學形式。音樂學院的專業(yè)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具有扎實的音樂理論基礎上的,而編導專業(yè)的學生沒有具備這些理論基礎,因此照搬音樂學院的教學方法是不科學的。對編導專業(yè)的學生,授課教師應調(diào)整其教學方式,除了講授簡單的音樂基礎理論知識以外,應該增加學生在課程中的代入感,提升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在課堂上,筆者將學生分成5組,每組6人,設置1名聯(lián)絡員。每節(jié)課拿出一個主題詞,交給1個組,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制作一個15分鐘左右的課件,在每堂課開始前由1名學生進行講解,作為當次課的開場。通過1年的觀察,發(fā)現(xiàn)此種方式使學生對課程的理解有很大幫助,他們在充分備課學習過程中,拓展了音樂知識,增強了團隊意識,提升了個人自信心。

第6篇:辯論的基本要素范文

關鍵詞:軍校大學英語 課堂教學設計 多元智能理論

近年來,軍校英語教學改革的開展已取得了豐碩成果。然而實踐調(diào)查表明,深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以教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仍占據(jù)主導地位,大班授課等原因使得學員之間的差異受到忽視,大多數(shù)學員在語言習得過程中還處于被動地位,這與所倡導的“以學員為中心,教員為主導”的理念還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將圍繞如何更好的優(yōu)化課堂教學設計,突出以學為主進行探討,希望對軍校大學英語教改的開展有所促進。

1. 有關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研究

作為一門能“使以前天才才能達到的水平讓一般人也能達到”的學問,教學設計是指是運用系統(tǒng)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烏美娜,1994)。教學設計有多種模式,但無論哪一種模式都含有四個基本要素:學習者、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有關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研究,多數(shù)都是圍繞“以學為主”展開的。鑒于軍事院校英語教學的特殊性,在我院“十二五”規(guī)劃的大背景下和在教研室實行小班教學的前提下,未來五年期間如何在教學觀念上實現(xiàn)向以學為主轉(zhuǎn)變,如何科學地進行教學設計,成為擺在廣大英語教員面前亟需解決的一大問題。

2. 依據(jù)多元智能理論,優(yōu)化軍校英語課堂教學設計

多元智能理論由美國發(fā)展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提出,他(1983)認為人類至少具有七種以上智能:言語-語言智能、音樂節(jié)奏智能、邏輯數(shù)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應該進行全面教育,開發(fā)每個人身上的七種智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潛能。每個人的智能表現(xiàn)各不相同,每位學生的學習類型和智能類型也都是獨特的。多元智能理論倡導“開放式”的課堂模式,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改變了以往教師唱“獨角戲”的局面。多元智能理論與大學英語的結合,為我們提供了課堂教學設計的新思路。下文將依據(jù)多元智能理論,圍繞教學設計所包含的四個基本要素進行探討。

2.1 課堂教學設計應重視學員的差異性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認知結構和學習方法。因此,對每個學員都采取同樣的教法是不合理的。教員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全方位了解學員的知識基礎、學習動機、興趣愛好、智力特點,特長強項等,從每個學員智能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因材施教,設計內(nèi)容豐富的教學活動,使每個學員都能以自己的方式來理解知識和建構對事物的認識,實現(xiàn)真正的理解并達到活學活用。

2.2 課堂教學設計應具備多維度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引領整個教學設計的全過程,教學目標達到與否還是衡量教學設計成敗關鍵的主要指標。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大多數(shù)學生都有可能將任何一種智能發(fā)展到令人滿意的水平?;诖耍虒W目標應面向每位學員。教員應制定切實有效的多維度的教學目標,即適合不同層次學員的、多維的,具體可行的目標及方法。細化到每個章節(jié)或每節(jié)課中,教員要在分析學員特點和教學內(nèi)容的基礎上,從知識、能力和技能三大方面制定出通過本次課的的學習每位學員都應達到的共同目標,然后確定本節(jié)內(nèi)容的擴展目標,為學員提供盡可能多的發(fā)展空間。

2.3 課堂教學設計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擁有相對獨立的至少七種以上的智能,而且每種智能都有其獨特的認知發(fā)展過程。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員就應根據(jù)學員特點和教學內(nèi)容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比如,為了發(fā)展學員的交往-交流智能,教員可以將探究式教學或任務型教學引入到課堂活動中,采用小組活動法,引導學員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學習;發(fā)展學員的音樂節(jié)奏智能,可以讓學員學唱英文歌曲,學習與課文有關的視聽材料等;學員身體-動覺智能的發(fā)展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課堂辯論等方式。多元智能的課程理論強調(diào)課程內(nèi)容的多樣性、教員的角色轉(zhuǎn)換和學員的多元發(fā)展。因此在課程設計方面應將現(xiàn)有的課程轉(zhuǎn)化成多元模式的學習機會,充分考慮使學員的不同智能都能得以發(fā)展,并對課堂上經(jīng)常使用的活動和任務根據(jù)多元智能理論進行分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2.4 課堂教學設計應實施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是指以教學目標為依據(jù),制定科學的標準,運用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活動的過程及結果進行測定、衡量、并給以價值判斷。具體到每堂課的教學,教員應對自己本節(jié)課的教學成敗有一個總結性的反思,不斷總結、完善教學方案,使教學效果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多元智能理論對傳統(tǒng)的標準化智力測驗和學生成績考查進行了批判。傳統(tǒng)的智力測驗多采用紙筆測試的方式,過分強調(diào)語言和數(shù)理邏輯方面的能力,缺乏對學生理解能力、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客觀考核。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力是由多種能力構成的。因此,教員應采取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可以將學員的課堂表現(xiàn)、活動參與、任務成果等都劃分到評測范圍中。用這種綜合性的方式來評價學員,可以調(diào)動學員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具有不同智力特點的學員都能得到客觀而靈活的評價。

3. 結語

軍校大學英語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如何提高學員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離不開教員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理論指導。依據(jù)多元智能理論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有助于突破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學員為中心,并根據(jù)學員的不同智能特點組織教學,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員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第7篇:辯論的基本要素范文

關鍵詞:初中; 思想品德; 活動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5-010-002

引語:課改十幾年……

(1)新課程改革中,我在認識上的變化……

(2)課堂教學改革中,我在教學行為中的變化……

(3)課改中的困惑……

一、活動的價值,活動課的魅力

1.在活動中體驗學科的價值件

2.在活動中感受活動的魅力

活動一

在一次海難中,輪船上12個人中只有6個人能活下來,請您選擇:

(1)13歲中學生,智商很高;(2)運動員;(3)懷孕的婦女;(4)女教師;(5)女醫(yī)生;(6)歷史學家;(7)建筑師;(8)能歌善舞的女明星。

問題:(1)你的選擇是什么?(2)選擇的理由是什么?

活動:說服你的同伴,讓他(她)改變自己的選擇。

活動結果分析

1.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指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2.要接受別人的價值觀或者讓別人接受你的價值觀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3.生活當中要有條件地接受別人的價值觀;要有方法、有技巧地讓別人接受自己的價值觀。

活動課教學在實踐中的成效:德育回歸生活

要讓活動課教學取得實效,必須要做到:內(nèi)容活動化,活動內(nèi)容化。

(1)教學觀念――力求通過活動課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構建個性;(2)教學實踐――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展示類、操作類、辯論類、社會實踐類;(3)教學效果――激發(fā)了學習興趣,拓寬和補充了知識,培養(yǎng)了實踐能力,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

二、活動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誤區(qū))

問題一:活動課教學形式――讓學生走出教室開展活動。

1.活動課可以在課堂內(nèi),也可以在課堂之外;2.活動課不等于課外活動;3.活動課不單純是社會實踐活動。

活動二:舉行辯論賽

例:在國產(chǎn)汽車如何發(fā)展的問題上,一直有兩種傾向。

觀點一:堅持獨立自主,自創(chuàng)品牌。

觀點二:堅持對外開放,引進品牌。

龍方:獨立自主 自創(chuàng)品牌

虎方:對外開放 引進品牌

龍方和虎方在課前資料收集的基礎上在課堂中展開激烈的辯論。

問題二:活動課教學目的――運用和驗證知識。

常規(guī)教學目的――理解知識、運用方法、驗證觀點

多層面教學目的:論證了一個知識點,學到了一個新知識,體驗了一種新情感,感受了一個合作關系,獲得了一個學習作品。

問題三:活動課教學方式――分組調(diào)查或討論+小組交流展示。

強調(diào):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等學習方式。

三、對活動課及其教學功能的認識

1.《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實施活動課的規(guī)定

課程性質(zhì)――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并將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基礎,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

課程理念――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離不開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積極實踐,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鼓勵學生在實踐中積極探究和體驗。

教學建議

強調(diào)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善于開發(fā)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組織教學。

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并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jīng)歷與感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

2.開展活動課教學實踐的意義

總體上說,活動課教學體現(xiàn)了改革趨勢,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改革、完善和發(fā)展。

四、活動課教學的實施策略分析

1.基本要素

情境――外部環(huán)境,即活動所需要的氛圍;問題――活動的主題;活動所要解決的矛盾或疑難理解性、探究性、批判性等問題;資源――提供材料,分析、整理,解決問題;思考――在活動中產(chǎn)生、證實觀念,進行意義建構;操作――通過具體操作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和創(chuàng)造力;總結――對整個活動過程和活動效果的評價。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chǎn)生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觸景生情”。

活動三

比賽項目:30秒內(nèi)看誰穿的針最多?

活動過程:

第一輪:練習賽 記錄個人穿針數(shù)量

第二輪:正式比賽 增加倒計時,穿針數(shù)最少者表演節(jié)目

活動目的:通過兩輪比賽,使學生感受到積極情緒的作用或消極情緒的影響,增強情感體驗。

2.基本環(huán)節(jié)

活動準備、情境創(chuàng)設、師生互動、交流評價、總結提升。

活動五:怎樣面對人生挫折

一封信

Hi,你好!

請允許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紹,我就是大名鼎鼎的“挫折”。由于工作需要,我每天都在做環(huán)球旅行,不停地拜訪世界各地的客戶們。我的工作日程表排得很滿,工作任務也很詳細。有時候還有幾個朋友陪我一起出差,他們是“煩惱”、“氣憤”、“悲傷”、“失望”、“不公”和“壓抑”……

我特別想知道你對我的印象怎么樣呀?

“挫折”敬上

說一說:(1)你覺得挫折在哪些人那里會不太順利?

(2)在哪些人那里會比較有成功感?

看了這封信,你的感覺是怎樣的?你覺得該給“挫折”先生寫一封怎樣的回信呢?

3.基本類型

問題探究式;課題研究式;主體體驗式;導行訓練式。

4.基本原則

相信每一位學生,遵循主體性原則;依靠每一位學生,遵循實踐性原則;尊重每一位學生,遵循創(chuàng)新性原則;關注每一位學生,遵循開放性原則。

五、活動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注重活動過程的教育價值

更加注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主體性體驗對于生命成長的意義,注重給完滿人格的養(yǎng)成提供更多機會、更大空間和更多的自由和選擇。

2.注重形成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尊重學生的自,尊重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活動方式,尊重和保證活動的獨立性和差異性,真正使學生成為自己學習和活動的主人。

3.注重有效地利用活動成果

第8篇:辯論的基本要素范文

關鍵詞: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法;課堂活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4-0288-02

一、 營造輕松愉快的英語教學氛圍,加強教師與學生的學習互動

消除學生講英語的恐懼感,使其敢于開口嘗試,是進行英語口語訓練的最基本要求。要鼓勵學生敢于進行英語學習的負面輸出,大膽地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思維和想法。對于口語基礎薄弱的學生,要以相對輕松簡單的問題切入,消除其自身的自卑感,建立起其對英語學習的正面興趣,使其很好融入班級的英語學習群體當中。對于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應給予適當?shù)谋頁P和肯定,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對所提出的問題應盡量照顧到所有學生,教師應主動與學生對話,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

二、 學生為主體,教師做引導,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多是教師在課堂中起主導作用,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性受到約束和壓制。因此,要想徹底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就要給學生充足的課堂學習自由權。

在口語課中,教師的角色要有所轉(zhuǎn)變,由一味的灌輸知識的講者變成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多說多練。教師在傳授基本知識之后,啟發(fā)學生們的動腦思考,讓他們自由討論,對所學知識進行應用。教師作為組織者,要精心地安排好課堂活動,充分調(diào)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同時,教師要教授發(fā)音技巧,糾正錯誤的語音和語調(diào),指出須改進之處,并根據(jù)學生的信息反饋判斷口語教學須要加強的方面。

三、 注重學習的過程性

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練習口語,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口語表達能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從基礎練起。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先系統(tǒng)地給出與話題相關的詞匯、短語和基本句型,將語言表達的基本要素呈現(xiàn)出來,給學生以提示和啟發(fā),讓學生發(fā)散思維、拓展思路,利用給出的內(nèi)容自己組織語言,暢所欲言。

四、 教學形式要多樣化

用一味的讀和背誦來練習口語是枯燥乏味的,學生很難堅持,所以,教師要盡量設計有趣、吸引人的環(huán)節(jié)來制造濃郁的英語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用英語表達的欲望和積極性。

首先,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話題進行討論。例如:If you have a million yuan, what will you do? (如果我有一百萬元該怎樣做?) My plan for my college life.(我為大學生活做的計劃)這樣的話題貼近生活,并且有廣闊的想象空間,是學生樂于暢談的話題。

其次,游戲與競賽相結合,在娛樂和競爭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練習發(fā)音和連讀時,教師可以安排讀英語繞口令競賽。這種方法是練習發(fā)音、連讀和語速的最好方式。在訓練描述能力時,可以做“Describe and Guess” ( “描述與猜”) 練習。通過游戲和比賽,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不足之處,課堂上形成了一種“ 比、學、超” 濃郁的學習氛圍,激勵大家不斷進步。

再次,教師可以給學生安排一些課外任務來增加口語練習的機會,擴大口語訓練的深度、廣度,將練習后的成果在課堂上展示給大家。例如,教師可以安排演講、介紹風景名勝、表演情景劇,或者模仿英語電影片段這樣的課后任務,讓學生在課下認真準備,注意語音、語調(diào)及流利度,掌握連讀技巧,盡量流暢地道地表達出來。通過反復練習不斷提高口語水平。在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較高時可以進行辯論,模擬真實情景進行對話。

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讓學生真正做到在社交場合中正確、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想法,達到《大學英語口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師應轉(zhuǎn)變角色,更新教學理念,改變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不斷探索更加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同時,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使其成為全面發(fā)展的專業(yè)人才,為將來適應日益發(fā)展變化的社會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

[2] 馮漣漪.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初探 [J]. 外語界,2005,(2).

[3] 王曉燕,韓清華. 論大學英語口語學習問題及對策[J]. 職業(yè)時空,2007, (1).

[4] 北京師范大學教學部.普通高等院校外語專業(yè)課程設置與教學評估指導手冊[M]. 北京:中國教育出版社,2006,5.

Discussion about the college spoken English teaching method

Li Hai-ying

(Limin school,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Harbin 150025,China)

第9篇:辯論的基本要素范文

一、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的關系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評價教學質(zhì)量,不僅要看教學效果,更應看教學效率。例如,教學《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第三框《團結互助共同進步》這一內(nèi)容時,所需的時間如果是30分鐘,結果一位教師花30分鐘達到教學目標,另一位教師花了40分鐘,兩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都掌握了知識。顯然這兩位教師都完成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學生都明白了民族團結的重要性。但從教學效率來看,前者優(yōu)于后者。課堂上每分鐘都很重要,珍惜每分每秒就是提高課堂效率。教師不但要注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還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做到精講、精煉,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

二、認真?zhèn)湔n,鉆研教材

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要分析學情、認真鉆研教材、撰寫教案?,F(xiàn)在,有些學校和教師群體都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教案照抄教師用書,有固定的格式、工整的書寫。其實,這些教案不具備實用性,在課堂教學中作用不大,往往是為了應付檢查。這種做法提不高教學效果,更提不高教學效率。思想品德課的教材變化很快,作為一線教師,每次備課前都應多看教材、教師用書,甚至上網(wǎng)查找相關資料,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去備課。鉆研教材,主要應該把握新知識的生長點;把握教材的重難點;把握教材的深度、廣度和教材的關鍵處。現(xiàn)在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編寫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要鉆研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后順序、每幅插圖、相應的探究實踐活動、名言警句等。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教材,選擇教法,指導學法,組織好課堂教學。有些學校在校本教研中組織教師開展集體備課,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力量,效果很好。我校一位教師在準備《不可侵犯的人格尊嚴》時,沒有拘泥于教材,而是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和認知特點出發(fā),先講述權利,再講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然后進行課本案例分析,最后再例舉切合身邊的實例讓學生分析。通過教師對教材的整合,切合學生的生活實例的分析,極大地減輕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習效率。從鉆研教材的角度講,教師還應從教材的變動中深刻理解編者的意圖,正確把握教材的精神實質(zhì),這無疑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優(yōu)化教學過程,加強課堂教學管理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的幾個基本要素是確定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nèi)容,選擇課堂教學的結構和組織形式,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優(yōu)化了這些基本要素和具體操作時的一些細節(jié)(如教態(tài)、語言、板書、環(huán)境等),課堂教學的效率必將提高。同時,作為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在學生學習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是自己學習活動的發(fā)動者和維持者。要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就要規(guī)范課堂教學常規(guī),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組織管理,使學生充分利用課堂更好地學習。課堂管理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第一、培養(yǎng)學生的上課習慣。課前要求學生準備好要用的學習工具,預備鈴響后學生靜息。教師講課時要求學生坐正,眼睛正視黑板,腰伸直。這樣便于集中精力聽講。第二、要求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聽懂教師的講解,其他同學的發(fā)言。傾聽能使學生博采眾長,彌補自己的不足,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識。第三、根據(jù)思想品德科目特點,讓學生在書上勾畫重要語句、詞語,要求記好課堂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第四、讓學生嚴守課堂紀律,養(yǎng)成專心聽講的習慣。教師要把握好上課節(jié)奏,有張有弛,讓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態(tài)中。第五、組織好學生的討論、交流與辯論等活動。教師要在學生中巡視、指導,控制好紀律。要給學生足夠的討論活動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互助學習,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思考、分析、歸納、判斷、表達能力。第六、要重視書寫。書寫習慣反應了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作為教師,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教學時板書設計要科學合理、規(guī)范整齊。優(yōu)化教學過程,通過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