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初中歷史的應用6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歷史的應用6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初中歷史的應用6篇

第一篇:歷史課本劇在初中歷史中的應用

一、課本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1.精選劇本素材,整合歷史教材內容。

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是一種“模塊式”教學,單元與單元之間缺少關聯(lián),這是導致歷史課不吸引學生的重要原因。筆者在教學中,通過課本劇來串聯(lián)歷史故事,打破模塊界線,使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歷史課本劇要以教科書為基點,嚴格按照《初中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對課本劇進行創(chuàng)作與改編。在課標的指引下,對歷史教科書的內容進行整合與梳理,使其既能夠體現新課標的要求,又符合學生的實際。歷史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在歷史課本劇中,深入挖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時間、歷史地點等要素,更有利于使學生在表演中學習和記憶。例如在學習《三國鼎立》一課時,《新課標》要求“使學生了解三國,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歷史原因及史實”。這可理解為讓學生能夠記住重要的時間、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等。在教材中,筆者重點對“官渡之戰(zhàn)”與“赤壁之戰(zhàn)”進行了論述,以時間為順序,對“三國鼎立”的形成進行了剖析。但是,對于初中生來說,書中的描述過于刻板,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容易,而理解難。這時,就可以利用課本小短劇《三顧茅廬》,從“人物的刻畫”方面著手,以人物性格為突破口,編劇、排練、道具制作、問題的設計等環(huán)節(jié),基本上由同學們獨立策劃、完成。學生在小短劇的表演中,展現“三顧茅廬”、“隆中對”等故事及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的性格特點,了解劉備的求才若渴、張飛的魯莽急躁、諸葛亮的智慧和謀略等。通過學生對人物性格的理解,激發(fā)學生對歷史事件的了解和學習本課知識的興趣,從而使學生更加理解和固化知識點,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解決教學重難點,幫助學生超越“最近發(fā)展區(qū)”。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許多學生難以理解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教師通過講解與學生的重復敘述來進行“強化”記憶,使得學生雖然記憶了相關的知識點,但卻無法逾越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對于歷史學習能力的提高有百害而無一益。而通過課本劇,教師將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融入到學生的課本劇表演中,則更有利于搭建學生的“學習支架”,逾越“最近發(fā)展區(qū)”,使學生從感性認識走向理性認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由于一些課文與前面的課文聯(lián)系并不密切,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理解,成為教學中的一大難點。這時,利用歷史課本劇,將前后內容進行有效的串聯(lián),讓學生扮演相應的角色,學生就可對歷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從而為課文的學習打下基礎。例如:在學習《北方民族大融合》時,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這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于讓學生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雖然教材中對改革的內容進行了敘述,但是由于缺少改革前后的對比,學生對孝文帝改革的成果仍然較為模糊。這時,可以通過舉辦課堂“時裝表演”的方式,再現北魏統(tǒng)一北方前鮮卑民族的服飾與改革后的服飾,使學生感受服裝方面的進步。從這個微小的角度,使學生感受到孝文帝改革對經濟、政治、文化的促進作用。

3.引導學生協(xié)作,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

新課標要求將課堂的主體還給學生,使學生更廣泛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學生接觸的機會少,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與新課標的要求背道而馳。新課改下,課堂教學設計不應局限于教材,要打破歷史課本中傳統(tǒng)的“條條框框”,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整合課本內容。通過課本劇,為學生提供合作與競爭的平臺,適當拓展課本內容,引導學生鑒古知今,關注現實。[2]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理解自己學習歷史的“元認知”。例如在學習《美國內戰(zhàn)》一課時,重點是學生對美國南北矛盾內容的理解,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在于“奴隸制度”。教師可以通過“模擬國會”的課本劇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扮演美國國會的會員代表,就南北方的“奴隸”的焦點問題展開辯論。通過集聚小組眾人的智慧,既使個體獲得了表現的機會,又促進了個體在合作中的學習。學生站在不同的視角,用親身體驗的方式,在合作與競爭中分析歷史問題,增強學習歷史的主動性。

4.再現歷史情境,樹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歷史新課標對學生學習歷史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使學生能夠正確地看待歷史,理解歷史規(guī)律與進程,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可見學生的歷史課更是一門“思想道德”課。要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品味歷史、以史為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自己的方法論,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濃郁的情境,對當時的歷史事件進行再現,將學生的注意力更好的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夠使學生形成一定的情感體驗,促進其價值觀的形成。在課本劇中,由學生分成小組進行相應內容的扮演,讓學生親自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情境,在心靈上受到情感的共鳴與沖擊。例如在學習《難忘九一八》一課時,讓學生進行課堂劇《西安事變》的表演,從張學良、楊虎城多次勸說聯(lián)共抗日不果到實行“兵諫”,使同學們認識到“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危害以及張學良、楊虎城為民族大義而犧牲自我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樹立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責任感。

5.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生歷史綜合能力。

學習歷史的關鍵不是學生對課本中每個知識的簡單記憶,而應該是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既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的主要內容有了完整的認識,又對學生的邏輯性歷史思維進行整合,在歷史學習中方能舉一反三,增強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課本劇是學生告別灌輸式學習、做習題、死記硬背學習的重要手段。通過歷史課本劇,使學生能夠通過分析、比較,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既能分析歷史事件或人物的利弊,又能提出自己對這一歷史現象的見解,通過橫向與縱向聯(lián)合與比對,形成自己的“歷史理論體系”,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奠定牢固的基礎。在學習某一歷史事件時,在橫向角度,可以以課文中當時歷史時代為背景進行課本劇的編排,在縱向角度,可以通過“穿越”的方式,對歷史課本劇進行改造,大膽將現代人物引入古代的歷史故事中,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背景,演繹古代歷史故事。例如在學習《》一課時,讓學生對“康有為與頑固派的論戰(zhàn)”進行課堂劇的表演,使學生了解新舊勢力的緊張和變法在社會上所起的思想啟蒙作用,為理解變法失敗的原因和意義做鋪墊。由于條件所限,同學們的表演雖然簡單,但他們仍產生了高度的熱情和大膽的想象,進行了劇本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在不違背教材主旨的基礎上超越教材,將歷史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和素養(yǎng)。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事半功倍的練習效果,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發(fā)展性、獨創(chuàng)性。[3]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歷史課本劇需注意的問題

當前,初中歷史的課程改革正在深入開展,歷史課本劇作為一種新穎的歷史教學方法,不僅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所改進,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讀史、學史、評史、用史“的綜合歷史能力。在歷史課本劇的“備、編、排、演、評”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將學習的主體還予學生,最終使學生形成“有效學習”。筆者認為,在歷史課本劇的應用過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問題:

一是每種新的教學方法都有它的利與弊,歷史課本劇也不例外。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處理好“歷史課本劇與新課標、課堂空間與時間、學生獨自表演與集體互動、教師預設與學生自主學習”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必須在遵循新課標的前提下進行,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錯位”,不脫離課標,又要在課堂中有所創(chuàng)新。要不斷拓展歷史課堂的空間,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要將歷史課本劇作為教學難點的突破與教學重點的延伸。通過歷史課本劇的形象、直觀、互動,解決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對歷史劇的前因、后果、人物進行深入挖掘,創(chuàng)設開放的“教育生態(tài)”,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在現實教學中,個別教師為了“抓重點、攻難點”,增強歷史課本劇的可讀性與趣味性,容易將歷史課上成“圖片展示課”,將收集的大量的資料交由學生瀏覽,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完全成了觀眾,缺少了課堂的互動性,可以說走向了歷史課本劇的誤區(qū)。要上開展好歷史課本劇,就必須創(chuàng)設一個師生平等交流的平臺,對課本劇進行深入的挖掘,讓學生主動地探究和討論問題,引導學生鑒古知今、關注現實,將歷史課本劇打造成學生學習趣味歷史的“寄存器”和“集聚區(qū)”。

三是歷史課本劇的類型應該多樣化、本土化。要結合教學實際,大力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即興表演、角色、游戲、競賽、討論等多種形式,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歷史課本劇的表演與互動過程中。在歷史課本劇的教學中,必須與本地的歷史結合、與本地的風土人情結合,使之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更有利于學生將課本劇引申、拓展,找到“原型”,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增強歷史課的實效性。

三、小結

總之,歷史課本劇將戲劇元素融入歷史教學活動中,有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與表現力,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事件,調動學習歷史的主觀能動性。近年來,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對初中歷史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歷史課本劇的實施是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元認知”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新型教學方式。教師只有精選課本戲劇素材、整合歷史教材內容,解決教學重難點,幫助學生超越“最近發(fā)展區(qū)”,引導學生競爭與合作,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創(chuàng)設真實的歷史情境,培養(yǎng)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學生歷史綜合能力,才能夠更有效地發(fā)揮課本劇的優(yōu)勢,推進初中歷史教學改革。

作者:陳國清 單位:福安市民族中學

第二篇:圖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一、通過展示圖片把學生帶進歷史情境之中

大多數歷史教師都很重視挖掘和使用教材中的圖片信息,還有一些教師補充了與文本相關的圖片展示給學生,有部分教師卻只是為了展示而展示,沒有明確的目的,其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歷史教師在進行圖片展示時,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力求把學生帶入歷史情境之中,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唐朝發(fā)達的手工業(yè)》一課時,筆者不僅向學生展示了相關的圖片,根據圖片的內容設計了解說詞,并把這些內容制作成PPT演示課件,這樣,學生欣賞圖片就好像在觀看紀錄片一樣,得到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印象,而且其心靈也受到一定的沖擊。例如在展示唐三彩的制造過程時,學生們不僅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美妙絕倫的“唐三彩”陶器,而且能夠通過筆者設計的解說詞對唐三彩的基本知識有更深的了解,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受到震撼,感到驕傲。比如筆者在解說詞中這樣講道:唐三彩作為手工業(yè)品,不但便利了人們的生活,而且還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樣的解說就能夠讓學生由衷地敬佩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從而為我們優(yōu)秀而偉大的傳統(tǒng)文化而自豪。這樣來使用圖片,就能夠把學生帶入一定的歷史情境之中,一方面彌補了文字材料在形象性上的不足,另一方面還能夠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引導學生探索圖片背后的歷史———讀懂圖片也就讀懂了歷史

與文字資料一樣,圖片也具備傳遞信息的功能。從歷史圖片中,我們也能夠看到先人的生活軌跡。所以說,圖片比文字更加直觀,讀懂了圖片也就讀懂了歷史。通過閱讀圖片,可以更加接近歷史真相,更加深刻地理解歷史、感悟歷史。我們的歷史教材因為篇幅有限,無法詳細地介紹每一幅圖片,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善于挖掘圖片的內涵,并引導學生從圖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積極自主地進行探究。

一是可以引導學生去探尋圖片背后的歷史。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血肉筑長城》一課時,歷史教師就可以在課前先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要求學生從自己的身邊去尋找老紅軍、志愿軍等,了解他們的故事,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講述,再結合教材中引用的圖片信息進行講解。因為學生有了感性與理性的認識,課堂教學自然就很順利了。

二是通過比較教材圖片的差異,探究出圖片背后隱藏著的相應歷史知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與邏輯思維能力。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比較與分析不同歷史階段的圖片信息,讓學生綜合各個圖片信息,來找出異同點,并建立起整體的聯(lián)系,從而對歷史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解圖能力,還能夠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輝煌的隋唐文化》一課時,筆者就通過PPT展示了“蘇州的寶帶橋”、“北京的玉帶橋”、“河北的趙州橋”、“云南的龍?zhí)稑颉钡任覈糯皹虻牟噬珗D片,并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每幅圖片,接著分組進行討論,找出橋的不同點,然后用流暢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筆者也參與其中,一方面和學生共同探討,一方面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最后,通過師生共同努力總結出四座橋的不同點:首先,蘇州的寶帶橋屬于多拱橋,跨度比較大;橋身弧度較小,車馬行人通過比較方便;不足之處是橋孔比較小,不利于船只通過。北京的玉帶橋從造型上看特別優(yōu)美,適合人們觀賞;橋洞也比較高,船只通行很方便;不足之處是橋身弧度較大,行人過橋時比較吃力。河北的趙州橋結構精巧,跨度也比較大,適合行人通過;建有分洪孔洞,可以在遇到洪水時增加過水量,減輕對橋身的沖擊。云南的龍?zhí)稑蛞彩嵌喙皹?,橋身弧度較小,適于行走,造型優(yōu)美,觀賞性較強等等。這樣來進行教學,不但能夠讓學生從圖片中獲得知識,還能夠提高課堂效率,并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小結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圖片教學一方面能夠讓學生透過歷史圖片更加深刻地認識歷史,理解文本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另一方面還能夠讓學生在解讀歷史圖片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所以,歷史教師應該更加深入地研究如何更好地使用圖片教學這一輔助方式,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大膽嘗試,不斷反思,更好地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喬利娜 單位:江蘇宿遷市實驗學校

第三篇:初中歷史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一、應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就是學習興趣,學習興趣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推動著學生不斷地探索和思考。歷史知識不像化學和物理實驗一樣可以去感受,然而,教師能夠借助多媒體技術,并結合教學的要求,有效地整合視頻、聲音、圖形、文本等各種媒體形式的信息,從而制作成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實施教學,能夠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圖文并茂、變靜為動、變遠為近,為學生直觀形象地呈現歷史現象,創(chuàng)設一定的歷史教學情境,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多媒體技術的特點是聲像具備、直觀形象、傳遞迅速、動態(tài)感強、簡潔靈活、信息量大,因而能夠有效地統(tǒng)一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感性認知,讓學生形成歷史概念,更加有效地學習教材知識。

二、應用多媒體突破教材的難點和重點知識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但應當為學生講解歷史事實,而且還應當啟發(fā)學生掌握引申、綜合、概括、分析歷史事實的策略或者是方法,進而提高能力,懂得以歷史為視角對目前的一系列社會現象進行觀察以及懂得應用歷史的方法對社會的一系列問題進行解決。不少的歷史偉人都對歷史書籍感興趣,他們學習歷史的目的就是為了學以致用。由于歷史知識是以過去的事情作為探究對象的,因此教學知識會比較復雜和抽象,并且跨越比較大的地域空間以及年代,這對于學生來講是比較陌生的,在生活實際中是難以通過生活經驗進行檢驗的。為此,教師的單純性的語言講解是難以實現教學目的的,這就要求教師應用多媒體技術,從而能夠使得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并且實現圖文聲像并茂,這樣能夠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印象和理解。教師通過借助多媒體技術實施教學,大大地節(jié)省了教學的時間,還能夠使學生多角度和多層次地掌握知識,最終有效地突破教材的難點和重點知識。

三、應用多媒體實施思想道德教育

因為初中生的模仿能力比較強,而心理承受能力卻是比較差,所以未能夠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再者,他們會受到一些不良影視片以及社會風氣的侵蝕,他們的心理很容易出現比較大的波動。為此,對學生實施有效的道德情操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關鍵的,這也屬于初中歷史教學的一項重大任務。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應當立足于歷史課本,充分地挖掘德育教學資源,且通過多媒體技術實施思想道德教育。像為學生播放一些道德方面和有關的歷史影紀錄片,以提高學生的愛國意識,從而使學生對丑和美、錯和對、假和真、惡和善等含義進行理解。最終讓學生自覺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而言,只要能夠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和科學地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就能夠大大地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作者:李玉和 單位: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九中學

第三篇:合作性教學在初中歷史的應用

一、目前我國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的現狀

新的課程教學改革對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加強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應該充分立足當前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發(fā)展現狀,研究其在教學模式、教學思維方面存在的問題,努力提升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水平。一直以來,我國的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思想都帶有非常濃厚的應試教育的特點,在課堂上,主要以教師單方面講解為住,教師按照課本及教參的內容安排進行順序講解,學生則處于被動聽課的位置,很少有機會能提出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看法或問題等。同時,由于歷史學科的知識大多是固定的,學生學習歷史的最主要的學習方法就是死記硬背,將各個知識點按照時間、事件性質等進行分類記憶。學生對歷史事件的了解和認識幾乎都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和課本上得來的,很少有機會去搜集一些關于歷史事件的拓展知識資料,這種局限于課本和教師講解的歷史學科的被動學習的方式不僅不能獲得好的學習效果,同時有些枯燥、沉悶的教學方式也不能有效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加強對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模式的改革,利用合作性教學來增強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十分重要的。

二、合作性教學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2.1合作性教學的概述

合作性教學的前提是分組教學,即將班級學生按照學習能力、成績等選擇適當的組合方法來對學生進行分組,各個學習小組的成員水平必須保持相對均衡的狀態(tài)。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成一個共同體,成績計算按照小組的平均成績?yōu)闇省W習小組的成員之間必須加強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成績好、能力強的學生要給成績比較落后的學生以幫助,只有小組成員的成績都得到了提高,學習小組的學習水平才能有所提升。合作性教學就是要學生通過互助學習等方法來共同完成學習目標,使每個人的學習成績都能提升,最終實現教師的教學目標。

2.2合作性教學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2.2.1鼓勵學生拓展知識內容,采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法

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社會人文學科,它涉及文學、政治、生物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內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將這些相關學科的知識內容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能夠讓學生對歷史這門學科產生新的認識,激發(fā)起學習歷史的興趣。此外,通過各個學科知識的融合,也能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擴展,開拓學生的眼界,培養(yǎng)其多角度、多思維地來思考問題。例如在講解唐代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科學技術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這方面的內容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搜集相關的信息,并進行小組討論,通過組內成員的思考、分析、討論之后,在班上進行學習成果展示??梢宰寣W生講解有關唐代詩歌的發(fā)展和成就、唐代在建筑方面的成就,如趙州橋的建造等。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的這個過程,強化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讓學生能夠加深對相關知識的了解。而教師在合作性教學中則應該更多地充當一個引導輔助者的角色,在聽了各個學習小組的講解之后,教師還應該對這些內容進行總結,然后帶回到課本知識上,對學生沒有了解到的知識進行補充,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

2.2.2設置恰當的教學任務

加強合作性教學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應用的有效性是保證此教學方法能否持續(xù)使用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首先對合作性教學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向學生闡明清楚,在雙方都明確教學目的前提下再來開展合作性教學,能夠使教師和學生都能在教學過程中確立目標意識和責任意識。而教師在為學生設置教學任務時,要考慮到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同時,教師還應該充分考慮學習小組的學習特點,設置必須通過小組合作才能完成的教學主題,教學任務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發(fā)散性等。

2.2.3把握住合適的教學時機,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教學

把握教學時機也是推進合作性教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將教學時機掌握清楚,才能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將合作性教學開展好。一、當教師講到某一個知識點時,引發(fā)了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愿望的時候,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讓學生組成合作小組來共同學習。例如當教師在講解古代經濟中心南移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從詩歌“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來入手,讓同學們思考和討論“為什么江南會從一個落后、荒涼的地區(qū)成為一個經濟繁榮的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開發(fā)?”這樣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經濟中心南移的原因。同時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思考方向,如從經濟、政治等角度來思考,教師給出了思考的方向,就會引起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的欲望,這個時候正是開展合作性教學的好時機。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某個問題的講解,想要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和了解,就可以合理地把握好時機,開展合作性教學。例如在講解秦漢時期的歷史這方面的內容時,可以設置提問:人們?yōu)槭裁纯偘选扒鼗蕽h武”并舉這種問題來引導學生通過開展合作小組的討論來增強學生的自主思考,讓學生自主討論秦漢時期的歷史文化內容。三、當學生被某一問題困住,一時間很難打開思路時,可以以采用合作小組討論學習的方式來幫助學生進一步打開學習思路。例如當教師在講解唐朝時期的對外政策這部分內容時,可以設置“日本遣唐使來唐給日本帶來什么影響”這樣比較難的問題,學生面對復雜問題,可以通過相互的交流和討論,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大家一交換意見,再通過教師的引導,就可能從中摸索出問題的答案。

三、結語

總而言之,合作性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加強其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更好地確立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與此同時,作為一種開放性、探究性、發(fā)散性很強的教學方法,合作性教學也非常適合在知識內容十分復雜的歷史學科中來開展,這對于促進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的發(fā)展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黃建平 單位:溫州龍灣區(qū)海濱中學

第四篇: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中的應用

一、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方法

1.運用現成素材再現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生活中有大量現成的素材都和歷史知識相關,應充分、恰當地運用這些素材來幫助再現歷史情境,豐富歷史課堂。

(1)歷史故事或傳說

比如講授《遠古居民》之前,教師可以講女媧造人、盤古開天的傳說并引出問題,激發(fā)學生興趣,渲染獨特的歷史課堂氣氛。

(2)古詩詩歌

比如講授《貞觀之治》時,可以引用王維的詩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琉”,再現當時的繁榮盛世,這種盛世是怎樣產生的呢?很自然地引入到新課中。

(3)圖片畫冊

初中教材中附帶很多清晰生動的彩圖、地圖和圖表等,生活中也有很多描寫歷史事件的圖片和畫冊,教師可以在這些圖片的基礎上展開新課,使得教學更加生動和直觀。

(4)高科技技術

如多媒體、互聯(lián)網、錄像、投影等技術應用到教學中,不僅僅能夠在聽覺和視覺上豐富課堂教學、便于教師陳述,還可以將歷史情境非常清晰地再現出來,使歷史知識變得更加直接和真實,有助于學生培養(yǎng)歷史思維,深化歷史知識。比如在講授《南京大屠殺》時,教師可以搜集有關南京大屠殺的錄像、影視等,如日軍隨意殘殺、活埋無辜老百姓等,在課堂上播放,通過當時的歷史再現,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深化學生印象,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和學習。

2.通過語言情境的創(chuàng)設,達到情感的共鳴

語言情境是指通過語言描述的方式將學生帶入到特定情境中。除了運用一些實物素材創(chuàng)設情境之外,教師的語言情境在歷史教學中也非常有效。在對一些歷史場景尤其是戰(zhàn)爭場面介紹時,教師可以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歷史場景進行描述,從而將學生帶入到當時的情境中。教師在進行備課時,要注意對語言的美化和豐富,使之更加藝術化、更有吸引力。通過藝術的、隨意的甚至是夸張的語言描述可以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更加深刻。

3.通過表演情境的安排,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

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其不同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僅僅通過簡單的講述和傳授,學生是無法深刻領悟歷史知識的。除了教師自主創(chuàng)設的情境之外,還可以幫助學生自己參與到創(chuàng)設情境中。針對初中學生活潑好動、重視感性體驗、充滿想象力等特點,可以通過安排學生進行表演、模仿、自我展示等,讓學生參與到表演情境中,通過親身體驗,學生能夠得到更多的啟發(fā),學會用歷史思維看待問題,從而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體驗更加深刻。

4.通過課外活動的展開,拓展歷史課堂教學

內容除了課堂上的情境創(chuàng)設之外,課外活動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真實的場景更加具有啟發(fā)性和引導性,能夠很好地擴展課堂教學知識、彌補課堂教學的局限性,使學生在課堂所學知識更加深刻。教師經常組織課外活動,例如,定期舉辦古詩詞學習比賽、歷史短劇表演比賽、舉辦歷史書畫展覽;經常組織學生觀看歷史紀錄片、聽取革命前輩或歷史學者講座;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圣地、陳列館、博物館歷史博物館、歷史遺址等,不但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升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夠充分彌補課堂教學的局限性,更有利于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yǎng)、對歷史知識的深刻掌握。

二、結束語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已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體現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要求教學模式和方法的不斷創(chuàng)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情景教學模式具有非常遠大的意義。教師可以利用現成素材創(chuàng)設情境、語言情境、表演情境、課外活動等情境教學方法,促進歷史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

作者:魏明成 單位: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扎古錄九年制學校

第五篇: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中的應用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的實施

1.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

眾所周知,和諧的課堂氛圍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更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動力。創(chuàng)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關鍵問題在于建立教師與學生的和諧關系。多次的教學實踐表明,單單依靠強調學生的智力因素來提升學習成績是不夠的,還需要依賴于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情況、學習興趣等方面。所以,如若想創(chuàng)建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首先就要建立起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課堂上要以學生為本,自己應作為一名參與者和指導者加入到歷史知識的學習中來,以此保證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通過情境教學法這種新的教學法體會到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從而獲得更多的知識。

2.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學家孔子的一句名言。在這句話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好奇心,也正是這些好奇心的存在才使得他們對知識存在一定的求知欲。在當前信息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多媒體也已經作為一種有效的方式被帶到課堂上來。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選擇一些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的圖片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歷史的魅力。另外,也可以選擇一些比較有歷史意義的視頻短片,通過多媒體的方式播放給同學們看,這樣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3.積極創(chuàng)設現實情境。

經過心理學專家的研究表明,學生們對于那些與自己關系比較密切的事情更為關注。這樣一來,教師便可以將學生的實際生活與歷史知識相結合,創(chuàng)設出一些情境,使學生們的實際生活與歷史相聯(lián)系,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來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另外,也可以開展一些課外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積極又有意義的課外活動,能夠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深刻理解與準確把握。教師在認識到這個問題后,應該在學完課本上的知識以后,帶領學生走進歷史紀念館、文化遺址等地方,這樣一來,不但可以一改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也能帶給學生真切的感受,從而引發(fā)學生對歷史更深的了解與更多的求知欲。

二、情境教學法的優(yōu)勢

1.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初中教學過程中不能忽視的問題。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務必要善于發(fā)現學生的潛能,并且適當地激發(fā)他們的自主性與創(chuàng)造性。在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中,情境教學的創(chuàng)設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更加認真地學習歷史,掌握相應的知識,并且樹立起對歷史知識的濃厚興趣。

2.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在當前的歷史課堂中,情境教學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在各個方面都得到了歷史的感染。歷史教師有著明確的教學目標,而且教師形象生動的語言更加引生入勝,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將課堂氛圍有效地活躍起來,從而為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奠定了一定基礎。

3.有利于進行德育教育。

應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創(chuàng)設出最佳情境,能夠十分形象地將歷史人物與事件再現出來,能夠通過歷史事件來感染學生,從而加強了他們自身的愛憎情感。另外一方面,通過教師對歷史人物的語言描述,學生得到了切身的情感體驗,學生內心的感受得到了激發(f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便可以加以引導,使學生對其中所蘊含的道理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單單要注重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也要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意識,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

三、總結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在實現歷史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歷史教學的多樣化,為探索出更多的歷史教學方法做出巨大貢獻。

作者:王小明 單位:江西省分宜縣第五中學

第六篇:初中歷史中的情境教學法應用

一、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中的應用

初中歷史情境教學法具體運用到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通過學生表演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采用表演的形式進行創(chuàng)設情境,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挖掘學生潛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情境教學中的表演包括進入角色和扮演角色兩種。因為只有學生自己進入角色或者扮演角色,將歷史中的人物進行再現,這樣學生就會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同時,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說話、模仿和觀察、想象等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2.通過教師的語言描繪,活躍課堂氣氛,陶冶情操。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描繪能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到很大的指向性作用。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一定要生動形象,富有感情,給學生一種“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感覺。比如在講到歷史人物岳飛時,對他為國獻身的英勇事跡充滿敬意,應該激情地表述,使學生情動相隨;在講賣國奸臣時,應該是充滿蔑視和仇恨的,使學生產生憎恨之情??梢姡處熐〉胶锰幍匾哉Z言描繪情景具有感染性,學生的情感會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逐漸形成清晰正確的學習觀和價值觀。

3.通過再現歷史場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可給學生設計一個個鮮活的歷史,讓學生真正感受歷史,切身體驗和感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就能把學生帶入歷史氛圍中,認識到歷史的本質。比如在講“鴉片戰(zhàn)爭”時,可以利用圓明園的影視片段進行導入,通過圓明園火燒的前后對比,讓學生感受歷史事件的過程,然后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使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

4.通過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氣氛,使學生產生共鳴。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演唱、播放歷史教材中的歌曲,可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體驗、感悟生動的歷史。比如在教學“九一八”時,可以用《松花江上》這首歌,使學生深深感受當時的悲痛之情,體會歌曲所表達的感情,在這種情境中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的意義

1.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能夠使課堂氣氛更有效。一堂好的歷史課,既要有活躍、寬松的氣氛,又要感受學生,使學生學到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在課前做精心的安排,并且做到和學生積極配合,這樣才能讓學生進行情感的體驗和角色的扮演,使他們產生共鳴。如果只是一味地講解,就會使課堂變得空洞,使學生失去興趣,適當的情境能讓學生自愿地參與到教學中,進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2.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只是強調學生知識能力的提高,學生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整個歷史中情節(jié)人物的情感,這樣的教學扼殺了學生的天性。而情境教學能夠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進行學習,活躍思維。同時在教師的啟發(fā)和引導下,學生的個性能得到張揚,智慧得到展示。情境教學能夠開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想象空間,發(fā)展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要求。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創(chuàng)建思維想象空間,激發(fā)學生的潛在能力。

3.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初中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教師應用情境教學法是十分有優(yōu)勢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快樂地學習。情境教學法能夠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中死氣沉沉的氣氛,使得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三、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般來說,情境教學主要是通過把學生的情感和認識相結合實現的,這種認識是以直觀再現的方式展現給學生的,使他們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感受濃厚的氣氛。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如果運用不當的話,就會出現相反的效果,因此,在使用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情境創(chuàng)設要適度,不能為了情境而情境。在歷史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應該適度,不能過多。開展情境教學需要有明確的目的,不能偏離教學主題中心,要將教學目標、歷史自身具有的特征及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特點三者相符,不能為了達到情境教學的目的而沒有目標性地追求情境。

2.情境創(chuàng)設要有明確的目標。在開展情境教學時,必須根據新課程的要求進行,根據歷史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明確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從而制定合理的情境教學內容,同時還要明確需要解決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某個環(huán)節(jié)可能出現的問題,以提高他們的認識。

3.情境創(chuàng)設要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征。情境創(chuàng)設應該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心理素質和年齡特征,針對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進行運用。在學生能理解的前提下,把需要解決的歷史問題和歷史概念巧妙地放到適當的情境中,只有這樣設計出來的情境,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會主動適應情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在初中歷史中運用情境教學法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是增強歷史課堂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重視他們的感受能力,使其在最佳的情境教學中受到感染,從而提高他們的情感和體驗,更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王翠芳 單位:邢臺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