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教育新理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大學教育的迷失:明德向善的新視角
這些經(jīng)典的儒家觀點,對現(xiàn)今的大學教育來說,確實是非常具有針對性的,他讓現(xiàn)今大學教育的軟肋更加突出的呈現(xiàn)在大眾面前。中國的大學由于市場邏輯與官本位體制的雙重壓力,其工具主義日益盛行,隨之惡化的是,人文與科學精神也在日趨萎縮,尤其是明德、向善的教育要義基本上已不復存在?,F(xiàn)如今的大學如果被說成是職業(yè)培訓班,也是不為過的,所謂的大學似乎日益與那些只為讓學員可以花錢買證的營利機構(gòu)沒有什么區(qū)別。大學發(fā)展過程中沒有了教育之道,只有技巧、謀略或技術的培訓,我們應當明白教育危機的萌芽已孕育形成了。古往今來的教育名家一直提倡道德教育,孔夫子、陶行知、蔡元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盧梭等都非常重視這一問題的發(fā)展。春秋名家茍況曾說:“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陷,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傷良日讒,害良日賊;是謂是,非謂非日直;竊貨日盜,匿行日詐,易言日誕,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非義謂之至賊?!边@是重視道德修為的至理名言,是鼓勵明德向善的教育佳句。教育明德向善,并且堅持不懈,世人就會禮讓、誠信、正直,“和諧社會”也不再是空話,是指日可待的;教育輕視道德教育,人世間就會蔓延諸如茍況所言的陷、諛、愚、讒、賊、詐、誕、盜等等不良積習,這些都是不利于現(xiàn)代社會精神文明的發(fā)展,同樣也會嚴重影響社會的長治久安和穩(wěn)定繁榮。
當今時代,GDP上升,人民物質(zhì)生活大大改善,但國民的道德素質(zhì)卻與之相形見絀,對于這樣的狀況,許多學者的言論都已經(jīng)在不斷地警醒著我們,他們的憂國憂民,他們的真知灼見使我們意識到必須對國民的道德教育問題予以高度的重視。在近幾年,發(fā)生的沖破道德底線的若干起案例令廣大人民群眾駭然:2009年“杭州飆車案”發(fā)生時,“官二代”同伴圍在死者身前嬉笑的場景灼痛了公眾的眼睛;2010年廣東河源數(shù)名中學生在校園外的一條小巷里將一名流浪漢活活打死;李啟銘在校園內(nèi)將兩名女生撞成一死一傷后,囂張冷漠地喊出“我爸是李剛”;藥家鑫的極端殘暴行為,李穎的“我要是他(藥家鑫),我也捅”的這番冷血極端言論,深深刺痛我們的心;……所有這些,無不折射出當下個別年輕人對生命逝去的茫然與冷漠。究其本質(zhì)而言,教育是為了使人性向善,應該從最基本的道德———尊重生命開始,而“藥家鑫門”,連對生命起碼的敬畏都缺失了,更何談要他們散發(fā)道德的光輝?出身于中央黨校的張志明教授有過這樣的言論:反觀我們的國民教育,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被灌輸大量的“道理”。這使他們過早就失去了率真,可到了十八歲也未必懂得一個現(xiàn)代社會公民所必須懂得和遵守的“規(guī)矩”,就更別提如何對自己的社會行為負責任了。而如果主流社會階層的國民多是無法對自己政治行為、經(jīng)濟行為、文化行為尤其是個人私生活領域的道德行為負責的人,多是無法對他人、對社會負責的人,那我們這個社會就是最危險的社會,任何突發(fā)事件都可能釀成慘劇。這是最大的國家安全問題,比所謂的政治安全、經(jīng)濟安全、金融安全等要命得多。無論你培養(yǎng)了多少所謂人才,這都是國民教育最大的失敗。不難看出,張教授的觀點,可以稱得上有理有據(jù),一針見血。但我還是想重申的是:目前階段道德教育的明顯缺失,把大學教育推到了風口浪尖:進,則勝;不進反退,則注定會失敗。我們需要認識到主流社會對明德向善的道德標準,特別是需要養(yǎng)成“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習慣,否則,社會生活中唯利是圖的庸俗德行和腐敗的潛規(guī)則,就會自行地滋生和蔓延,相關的社會問題也會越來越突出。
二、大學教育的發(fā)展之境:走向意識覺醒
在《教育大辭典》中,教育是指:傳遞社會生活經(jīng)驗并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各國學者也各自給教育下了定義,諸如:英國斯賓塞:教育為未來生活之準備。法國涂爾干:教育就是系統(tǒng)的將年輕一代社會化。美國杜威:教育即生活。中國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成就未來,教育的根本宗旨應在于明德啟智,教人向善。在教育作用下,人獲取了謀生之道,體味了人生智慧,領悟了生命意義,了解了生活真諦,與人為善,于己為善,從而在社會土壤中扎根、生長。作為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張揚的主要基地,大學校園,應該是國家實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國崛起聲中和高亢的科技創(chuàng)新步伐中,在爭取獲得諾貝爾獎的激情投入中和爭創(chuàng)世界一流水平的進程中,我們還要冷靜深思,探究我們還需要什么?還需要明德!“明德”即提升品德,明辨是非,砥礪心力,追求崇高,懂得人文關懷與接人待物之道。西方學者蘇格拉底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品德。牛根生先生也曾經(jīng)在《贏在中國》講過這樣的話:“小成靠智,大成靠德”。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無才,培養(yǎng)使用;有才無德,限制錄用;無德無才是堅決不用。社會發(fā)展,教育先行;育人育魂,德育為先。在大學教育中,明德向善這一要求與我國“以德治國”的治國方略相吻合,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nèi)在要求,需要我們在思想上、行動上必須高度重視德育工作的開展,真正把德育放在首位,從而實現(xiàn)以德治國。
只有通過這種途徑,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才能更好地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認識這一問題,從積極方面考慮,明德向善能夠培養(yǎng)出真正的德才兼?zhèn)涞娜瞬牛纬梢I科技創(chuàng)新,爭創(chuàng)世界一流的中堅力量。反向觀之,如果社會缺乏起碼的道德元素,我們付出的勞動,我們擁有的的高科技,我們引以為豪的產(chǎn)品,都要無止境地被用來抵御侵犯,例如,生活區(qū)和辦公樓的防護柵欄越來越高,圍墻越來越嚴實;為防范搶劫、偷盜、違反交通法規(guī)等行為,設置了很多沿路標語和錄音提示;等等。我們熟知高科技其實是一把雙刃劍,要想增利避害,需要有崇高的道德駕馭;反之,如果道德良知的約束缺少,就會造成事故頻發(fā),案件四起的慘狀。道德元素缺失,會給我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甚至于國家政治經(jīng)濟的正常發(fā)展帶來很大的損害。因此,明德向善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們在確認了明德的大前提之后,真正應該做的是,在迄今人類文化的發(fā)展范圍內(nèi),發(fā)動文教戰(zhàn)線的知識分子,去鑒別出人類文化或中華文明中的先進文化和優(yōu)秀傳統(tǒng),并加以提煉和深化,使我們擁有足以振奮民族精神的精髓,舉起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大旗,鳴起喚醒道德教育的號角。同時,我們應當科學地對待,而非人為地設置諸如:中國與外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這類的種種文化壁壘。由于大學教育中明德向善的缺失,致使社會道德、良知低下,我們所主張的先進文化也越來越模糊:鏡頭里盡是九五之尊的帝王、爭風吃醋的貴妃、豐功偉業(yè)的將相、跪拜神靈的臣民,期刊雜志中充斥著輿論八卦的炒作以及“寧愿坐在寶馬里哭”的拜金論調(diào);癡迷于追求權勢,漠視正義和理想。我們不禁詰問,學校的文化教育到底應該有何作為?所謂文化產(chǎn)業(yè)究竟要把我們的靈魂引向何方?經(jīng)濟的高速增長和道德的失范、社會的失信以及人文精神的失落,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如果惡人當?shù)?,百姓的生活就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人們的幸福指?shù)也會因而降低,社會又何談和諧穩(wěn)定、持久發(fā)展呢?
三、大學教育的發(fā)展之道:以人為本,德育為先
解決本文提出的問題,現(xiàn)今的高等院校就要正視現(xiàn)實,正確認識到21世紀的國際競爭是綜合國力、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結(jié)底是人才的競爭。大學生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重要力量,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希望所在。少年強則中國強,如果大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能夠得到提高,就會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得以順利開展,使社會主義中國擁有光明的前途。道德素質(zhì)規(guī)定和影響著其他素質(zhì)的形成和發(fā)揮,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zhì),有利于大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和建設者。由于高校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更應突出加強“德治”,實踐教育上的科學發(fā)展觀: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因此,我們深知高校改革發(fā)展的基礎就是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因此,我們在教育管理上應把提高思想道德素質(zhì)放在首位,實施“以德育人”。首先,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要豐富科學知識,增強道德意識,提高文化水平,培養(yǎng)大學生具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明確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其培養(yǎng)出新一代建設祖國的人才所必須具備的素質(zhì)。其次,高尚的職業(yè)道德是“以德育人”的基本保證。在我國,人民教師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和建設者。教師應當加強人格修養(yǎng),樹立師表形象。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從而以人格塑造人格,為學生起到明德向善的模范帶頭作用。最后,加強校風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良好的校風有助于統(tǒng)一大學生的思想、凝聚全校師生的人心、理順學習情緒、振奮報國精神,同時,良好的學風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為習慣和身心素質(zhì)。新事物發(fā)展的前進方向是光明的,但道路卻是曲折的,在推進大學教育“明德向善”的過程中難免遇到諸多危險和困難,令我們慶幸的是,黨的十七大提出“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指導思想,這為我們更加徹底地、科學地進行教育改革,掃除了障礙,提供了保障。我們的大學應當推崇明德、向善,努力把自己的學生培養(yǎng)成為優(yōu)秀的公民,并且在他們身上彰顯“今天他們以我為榮,明天我以他們?yōu)闃s”的成功印記。今天的大學,既要對學生加強培訓,對科學、文化、技術、技能、策略等方面進行授業(yè)、解惑,但同時也不能因此忽視文化與道德教育。教育,即教書育人,其根本目的落腳于后者———育人,明德向善就為這教育的終極目的提供了正確的途徑和方法,通過普及宣傳明德向善,可以使受教育者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品質(zhì),也可以使受教育者在其精神和人格上獲得升華,從而使受教育者有德有才,德才兼?zhèn)?、從容瀟灑地走向世界,在優(yōu)勝劣汰的社會競爭中不被世界所拋棄。科技創(chuàng)新、諾貝爾獎、世界一流、大國崛起,這些偉大的目標是大學教育的追求。實現(xiàn)這些艱巨而光榮的目標必須也必然堅持德育為先,以此作為保障。在綜合實力日益增強的當今中國,我們的大學任重道遠,要注重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牛瑥亩鵀閲姨峁┚哂胁W多才、多專多能、技藝精湛、誠實守法、道德高尚、崇高信仰的人才,為國、為家、為社會創(chuàng)造科學知識和物質(zhì)財富,推動經(jīng)濟增長,推動民族興旺,推動世界和平和人類發(fā)展。明德向善,應該是大學教育不應推卸的教育理想和使命,是她為中華民族和子孫萬代負責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