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計算機分組教學改革思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計算機分組教學改革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計算機分組教學改革思考

1984年2月16日,鄧小平在參觀上海市微電子技術及其應用匯報展覽時說的一句:“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做起”,開啟了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大門。30年來,國家對計算機基礎教育越來越重視,計算機課程已經(jīng)成為中小學開設的必修課程。但是由于地域差異、家庭背景的不同以及中小學校的教育水平和對計算機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同,導致大一新生的計算機起點存在很大的差距。為了讓學生更好掌握計算機信息技術,避免以往教學中“一刀切”和“齊步走”的教學模式,筆者對大一新生計算機基礎的掌握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并對不同基礎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這種因材施教、量體裁衣的教學模式,可以給計算機教學課程帶來新的教學理念,將是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未來發(fā)展的方向。

1了解學生的基礎

為了更好的了解學生在計算機方面的掌握程度,讓學??梢杂械姆攀傅陌才藕罄^的計算機教學課程。筆者對新入學的學生進行了摸底測試和問卷調查,并將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匯總和分析。筆者認為,在現(xiàn)階段的高等院校中,大一新生對計算機基礎的掌握程度主要分為三個等級。

1.1零起點

零起點的學生大多來自農(nóng)村,他們在戶籍所在的農(nóng)村地區(qū)完成了小學和中學的課程,通過中考后才來到縣城或是市級城市學習。雖然在高中期間接觸了《信息技術基礎》的課程,但由于這門課程主要以理論知識為基礎,如信息技術與社會、信息獲取、信息資源管理等,缺少實際的動手操作經(jīng)驗,無法完成簡單的計算機操作。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觸計算機相關方面的信息知識。因此,這些學生在掌握計算機信息知識方面的儲備量可以視為零基礎。

1.2初中水平

初中水平的學生是指在小學、初中以及高中時期,學校就開設了計算機基礎方面的相關課程。這些學生對計算機相關的應用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不止步于感性的認知階段,他們還可以操作計算機中的一些簡單應用軟件,比如: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與學習和日常生活有關的信息;利用暴風影音等多媒體資源查看視頻資料;通過網(wǎng)絡通訊工具與他人進行遠距離的信息傳遞和語言溝通等。這些學生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可以通過計算機豐富日常的學習和生活。

1.3高中水平

能夠達到高中水平的學生通常在上大學前接受過專門的計算機課程方面的指導,并且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通過閱讀課外書籍和實際動手操作的方式,積累了一部分與計算機信息技術相關的應用知識。具有計算機高中水平的學生基本可以完成以下操作:(1)可以獨立進行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并完成簡單的任務;(2)靈活使用與學習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辦公軟件和工具;(3)通過使用計算機軟件和工具,查找所需要的信息資源,并幫助完成其他學科的學習任務;

2造成起點差異的因素分析

在對新入學的大一學生進行摸底測試和問卷調查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造成大一新生在計算機基礎知識上存在起點差異的因素有很多種,通過對這些因素進行匯總和分析,總結出以下三個方面的影響因素。

(1)地域因素

造成地域因素的主要原因是各個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不同。比如,在省會城市和沿海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地區(qū)中,這些地方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相對較高,與之對應的就是城市化水平也較高,政府的財政比較富裕,它們中小學的計算機基礎設施很完備,在這些城市中成長起來的學生,有很多人在中學時候,甚至在小學的時候就接受過全面且系統(tǒng)的計算機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相反的,在一些經(jīng)濟發(fā)展比較落后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學校中,它們因為條件有限不能購買大量的計算機設備,無法滿足每人一臺計算機的需求,只能幾個人用一臺機器,有的學校甚至更少全校只有2-3臺計算機。學校在安排計算機基礎課程時,就會考慮到這些客觀因素,將原本讓學生動手實踐的計算機實訓課程由主角淪為配角,甚至可有可無。任課教師在教授知識時,多以照本宣科為主,而學生也只能拿著教材依葫蘆畫瓢。這樣畢業(yè)后的學生在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掌握上大都屬于零起點的水平。

(2)學校因素

與地域因素相比,筆者認為學校因素屬于人為因素。我們常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我們更要強調:“別讓孩子輸在人為的起跑線上”。我們國家教育部此前就有相關規(guī)劃,在2000年底,要完成所有高中學校的課程安排中都必須包含計算機基礎課程;在2005年前,這項規(guī)劃擴展到所有的初中學校;在2010年前,這一標準將完成對所有小學的全面覆蓋。由此可見,國家對于計算機基礎教的育重視程度。但是,現(xiàn)實往往是事與愿違。原因很簡單,計算機課程既不是高考要考核的內(nèi)容,也不是中考要考核的內(nèi)容。這就造成了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學生和家長,都沒有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在計算機課程的講授和學習中。計算機課程只是基于形式,應付國家要求,大多數(shù)都不會真正的執(zhí)行,因此被架空。而隨著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升學的壓力越來越大,計算機課程的重視程度則越來越低。

(3)個人因素

在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學習中,筆者認為個人因素起到了主導的作用。有專家做過詳細的調查發(fā)現(xiàn),在起平點、外界環(huán)境和影響因素都相同的條件下,學生的學習效果卻有著天壤之別。這就是個人的主觀意愿在起作用。在學習計算機信息知識的過程中,如果這個人對計算機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其應用非常感興趣,想要利用課堂以外的時間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了解計算機的相關知識,他就會在學習計算機知識方面產(chǎn)生主觀能動性,通過各種手段,比如,閱讀與計算機有關的科普讀物、查看電視和報紙上的教育學習欄目等來充實自己的知識面。經(jīng)濟條件好一點的家庭還會在家中配備計算機,這樣在家長的指導和鼓勵下,孩子的計算機水平會得到更高程度的發(fā)展。相反,如果一個人對計算機不感興趣,甚至自己認為以后不會從事、也不想從事與計算機相關的工作,那他就會在主觀上將其邊緣化。計算機對他來說只是聊天、看電影的工具。

3改變教學模式,解決基礎差異性問題

為了更好的了解大一新生在計算機信息知識方面的掌握程度,學校應該在新生入學時就組織學生進行摸底測試和問卷調查,通過對調研數(shù)據(jù)系統(tǒng)、全面的匯總和分析,掌握每個學生在計算機知識方面的水平,并做好記錄歸入學習檔案。通過調研結果,學校和老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對不同基礎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案。以因材施教的方式來彌補零基礎學生的計算機水平。每個學期的期末要進行階段性的測試,并根據(jù)學生的掌握程度和進步情況制定下學期的教學計劃。通過對基礎不同的學生進行調查和匯總,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對解決大一新生計算機基礎差異性的教學模式提出以下三點設想:

(1)學校開設計算機基礎選修課

通過對大一新生計算機基礎知識的調研,學校已經(jīng)掌握了學生的基本情況,在分類完成的前提下,學校可以將零起點的學生和初中水平的學生分別進行統(tǒng)計,然后根據(jù)學生人數(shù)進行分班,并開設計算機基礎選修課,選修課的時間可以安排在周末或是課余時間。任課教師也要根據(jù)不同班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安排授課內(nèi)容,爭取保證每位學生都“吃得飽”、“吃的好”。雖然這些同學犧牲了一些自己的休息時間,但是通過這種全面、系統(tǒng)且有計劃的學習之后,可以將自己的計算機水平達到逐步提高的目的,這對于他們今后的學習之路和職業(yè)生涯都是有很大幫助的。

(2)學校支持、老師引導與學生自學相結合

計算機課程除了要學量的理論知識外,還要有熟練的掌握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因此,筆者建議應該將學校的計算機機房免費向學生開放,學校在開設選修課的同時,還給學生提供更多上機操作的機會。計算機課程的老師給學生推薦相關的書籍以及軟件,在推薦的書籍中要考慮到不同基礎學生的不同需求,并且明確標識出哪些書籍適合哪類學生。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難點,可以向老師請教,通過老師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完成自學課程。老師要積極引導和開發(fā)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的主動性。這樣的學習方式同樣適合那些想在計算機領域有一定發(fā)展的學生。為了減輕學生額外的經(jīng)濟負擔,學校圖書館在采購新圖書時,要將老師推薦的書籍放在重點考慮的范圍內(nèi),復本量也要有相應的增加。

(3)分組教學

分組教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將基礎相同的學生分為一組,這樣在分組等級上有三種,即零基礎組、初中水平組和高中水平組。這種分組情況可以將學習基礎相同,學習風格相似的同學分為在一組中。學校和老師根據(jù)不同組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將采用不同的教材和教學方法以及不同的期末測試內(nèi)容。這種分組教學方式,既可以兼顧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也解決了老師對不同基礎學生講授相同課程中遇到的困難。相同起點分組教學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學習的空間。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學習目標不再是期末的成績高低,而是在自己現(xiàn)有基礎上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另一種方式是將基礎不同的學生分為一組,這樣在一個學習小組中既有零起點和初中起點的學生,又有高中起點的學生。課程開始前,先將計算機應用水平較高、有耐心、有責任心的學生選為這個組的組長。組長的任務是在完成老師講授課程內(nèi)容的基礎上幫助學習基礎較差的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他們遇到了問題,組長在要及時給予幫助。當遇到組長也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要向老師請教,老師再根據(jù)學生的基礎情況和問題內(nèi)容給予解決。這樣的方式既解決了學生多、計算機老師人數(shù)有限的問題,又可以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彌補老師無法一一指導學生的學習需求的問題。

4小結

大一新生計算機基礎存在差異性的問題,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不僅需要學校、老師和學生三方的共同努力,還需要建立系統(tǒng)、完善的計算機課程教育體制。將計算機課程納入到中考和高考的畢業(yè)考試或是統(tǒng)一會考的考試科目中。同時,將學生的計算機能力考核作為對這個學校綜合評價的重要標準。這樣既能調動計算機一線老師的教學熱情,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善計算機課程環(huán)境,實現(xiàn)計算機教與學的良性循環(huán)。最終從根本上解決大一新生在計算機基礎上的差異問題。

作者:代云韜 王慶福 單位:遼寧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