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流派間中醫(yī)調經及用藥區(qū)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流派間中醫(yī)調經及用藥區(qū)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流派間中醫(yī)調經及用藥區(qū)別

本文作者:高宇、許麗綿 單位: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在中醫(yī)數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精彩紛呈、百花齊放的學術流派,這些流派在堅持中醫(yī)基本理論基礎上和而不同,其相互借鑒、相互爭鳴的發(fā)展過程亦推動了中醫(yī)學的的發(fā)展。婦科流派在當代已逐漸成近10支特色不同的派系,在融入中醫(yī)各家流派學術特色同時,更具有婦科學特有的特點。筆者現以調經為例,選取影響較大的派別從調經思想及用藥特色兩方面進行淺析。

1海派

海派婦科形成于近代上海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具有鮮明的“海派文化”特色和上海地域特征。該流派融匯各派之所長,貫通中西,包容并蓄,充分體現“有容乃大”、“和而不同”與“止于至善”等特征。創(chuàng)新性及開放性是其最大特點。其醫(yī)家薈萃,名醫(yī)輩出,自清末明初到建國以來,上海城區(qū)中較有名望的婦科流派10余個分支派別。各派大多以家系傳承為主,用藥特色不盡相同。其中位于江灣的蔡氏婦科傳承7代,經歷200余年,以其用藥簡練精當,藥效迅速而聞名;位于南通的朱氏婦科亦傳承4代,因其注重對臟氣及沖任的調節(jié),用藥靈活多變,療效確切而名揚。由于兩家均屬傳承鏈較長,影響力較大的分支,故以之為例介紹海派婦科特點。

1.1調經思想

1.1.1江灣蔡氏

蔡氏婦科在治療上強調養(yǎng)血為先、理血為要,主張“婦人血宜多而氣宜少”,“血易耗而氣宜結”,治療月經疾病主張“氣以通為順,血以調為補”的“通調”觀,認為各種月經病均應以調攝為主,順氣宜宣達,行血宜和化,滋血需通調,益氣當柔潤。故治療閉經不尚攻伐,崩漏不專止?jié)?用藥多以理氣養(yǎng)血之品為要,而香附更為常用之藥。早年蔡氏婦科先輩就主張衷中參西,第7代傳人蔡小蓀教授博采眾長,貫通中西,創(chuàng)造性的提出中醫(yī)周期調治法(調周法),為當代中醫(yī)調周思想奠定了基礎。調周法的具體思路為:調經應順應月經周期。月經期以養(yǎng)血活血為主,予四物湯加減,凡經期與經量、色、質、味異常者均可在此期調治;經后期是調經、種子的基礎階段,宜育腎通絡;經間期腎氣充盛,是陰陽轉化、陰極生陽的種子時期,治療以促使陰陽轉化為宗旨;經前期腎氣實而均衡,氣血充盛,以“育腎培元法”,治療以維持腎氣均衡為原則[1]。

1.1.2南通朱氏

朱氏現已傳承4代,各代在繼承的基礎上均對朱氏婦科有創(chuàng)造性貢獻。第1代朱南山先生認為婦科論治應注重調節(jié)各臟之氣機,可歸納為調氣血、疏肝氣、健脾氣、補腎氣四大法則,其治療婦科病均以恢復臟腑功能氣機為目的,晚年制定了“婦科十問歌”,奠定了朱氏婦科基礎[2]。第2代朱小南治療婦科病注重從奇經八脈入手,認為婦科病證雖以沖任督帶病變較多,但奇經八脈為一整體,病初則為局部經脈受累,日久則八脈俱病。故提倡欲提高婦科證治療療效,必加強對奇經八脈的論治,并與臟腑氣血的論治有機結合起來[3]。第3代傳人朱南孫在前輩基礎上,根據多年婦科臨床經驗,認為治療婦科疾病的原則是調節(jié)動靜平衡,將法則概括為“從、合、守、變”四大要旨,意為反治法、兼治法、恒法,靈活變通。即動之疾制之以靜藥、靜之疾通之以動藥、動靜不均者,通澀并用,更有動靜之疾復用動藥,靜之疾再用靜藥以療之者[4]。三代傳人根據婦科疾病特點,無論在治法還是用藥上,均對治療婦科疾病進行了高度歸納,推動了中醫(yī)婦科學的發(fā)展。

1.2用藥特色

海派用藥簡練、輕靈,處方用藥一般10~12味,皆常用之品。蔡小蓀在秉承家傳用藥簡潔特色基礎上,融入晚清孟河流派“醇正和緩”的思想,劑量靈活多變,少則10g,多則60g,以病情輕重緩急為據,為蔡氏婦科用藥特色賦予新的內涵。而朱小南總結出調理沖脈常用藥物,以之調經引經[3]。另外在劑型上,海派善用滋膏調治各種婦科慢性、虛性及疑難病癥,收到較好的療效。

2新安醫(yī)學

新安醫(yī)學以歷史悠久、醫(yī)家眾多、醫(yī)著宏富著稱于世。如著名的四大溫病學家葉天士及其著作《臨證指南醫(yī)案》、《溫熱論》就是新安醫(yī)學優(yōu)秀代表。而婦科是新安醫(yī)學中見于文獻記載最早的學科之一,也是新安醫(yī)學中起源最早、名醫(yī)最多、影響最大的學科之一。

2.1調經特色

該派治療婦科病充分體現顧護婦人“陰常不足,陽常有余”的生理特點。治療屬血熱實證的月經病鮮用苦寒瀉火之法,而以“盛其水平其火”之法,認為血熱護陰,水盛則火平;認為月經過少、閉經等病是因陰血不足為其本,虛中夾滯為其標,只有三陰脈盈,其氣自充,虛滯自除,經血自暢,故以增液行舟為法,富其源流,充其血脈,再行理血調經,臨證常以四物湯養(yǎng)血和血為主,再辨證加減[5]。新安醫(yī)家常以四物湯為婦科常用基本方劑,確定了四物湯為調經養(yǎng)血之主方的地位,并創(chuàng)制了桃紅四物湯。方中以四物湯中地、芍滋陰補血而富其水源,歸、芍補肝行陽而疏其水流,充分體現了新安婦科中處處顧護陰血、養(yǎng)血和血的特色;加桃仁、紅花增強活血行滯之力。

2.2用藥特色

常以四物湯作為基本方劑,并隨癥加減;劑型善用散劑,對痛經、急癥、瘀滯證更善用之。

3孟河醫(yī)學

孟河醫(yī)派婦科學文獻很少,鮮見專門從事婦科的醫(yī)生,但該派醫(yī)家醫(yī)著的傳世均含有婦科學的內容,代表如費伯雄、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其中,丁甘仁為當代孟河醫(yī)學婦科領域較有影響力者,其《丁甘仁醫(yī)案》記載調經、崩漏、帶下、產后等諸多婦科病種。該學派治療婦科病重視肝脾,有別于傳統(tǒng)觀念“經水出諸腎”、“腎水少則月經少”支持下的補腎調經法。其治療經、帶、胎、產諸癥皆不離肝脾,實則泄、郁則疏、亢則柔、虛則養(yǎng)。其立法和緩醇正,辨證細膩準確,尤其重視舌診和脈診[6]。孟河醫(yī)派遣方用藥以輕靈見長,尤善運用“輕可去實”之法,達到扶正不助邪、祛邪不傷正的目的。

4嶺南醫(yī)學

嶺南地處熱帶和亞特帶,天氣炎熱,日照充足,常年受暖濕氣流影響,天氣潮濕多雨,四季劃分不明顯。其獨特的氣候地理特點造成了其疾病特點、居民體質均有別于我國其他地區(qū),如外邪入侵人體常夾濕邪,居民多陰虛、氣虛及痰濕體質等;另外,嶺南植物生長茂盛,藥材種類繁多,盛產南藥。上述諸多因素造就了有明顯地域特色的嶺南醫(yī)學。嶺南婦科醫(yī)家流派主要有:粵東蔡氏婦科,其傳承13代,代表為蔡仰高、蔡純臣、蔡妙珊等;南海羅氏婦科,其傳承3代,代表羅元愷、羅頌平等?,F以南海羅氏為主介紹嶺南婦科調經及用藥特色。

4.1崇尚景岳,調經首重陰陽

羅元愷推崇張景岳的陰陽學說并深入研究其所著《婦人規(guī)》,注重命門水火,善于平衡腎中陰陽;組方重視陰陽相配,以達到陰陽相長、精氣互生的境界。根據陰陽相配原則,創(chuàng)制了滋腎育胎丸、促排卵湯、助孕3號方等一系列方藥。羅氏認為經脈不調多在腎經,主張采用或兼用調補腎陰腎陽之法來治療。

4.2脾腎為本,氣血為用

羅氏認為,婦科病首重調經,經調而后子嗣。月經病雖在血分,但氣血來源于臟腑,日久必累及脾腎,或脾腎累及月經諸疾,認為“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胃以滋血之源,養(yǎng)腎氣以安血之室”,調經之法重在調理腎、肝、脾和經、氣、血,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腎-天癸-沖任-子宮軸”的概念[7]。

4.3養(yǎng)陰保津,驅邪扶正,攻補有度

婦人數脫于血,陰常不足。羅元愷提出治療婦科疾病一定要顧護陰液,并提出護陰三法;另外,嶺南地區(qū)氣候炎熱,潮濕多雨,人群體質以濕熱型和氣陰兩虛型為多,體質柔弱,不耐攻伐,治療必須重視地域氣候的差異,否則難取良效。

4.4善用南藥,藥性平和

羅氏善用嶺南道地和特產藥材,如以道地藥材廣藿香化濕和胃,以新會陳皮健脾行氣,德慶巴戟天補腎助陽,以嶺南特有的崗稔、地稔調經止崩,貓爪草化痰散結,荔枝核行氣散結等。另外,嶺南人體質偏于柔弱,氣陰兩虛者多見,故所選藥物多藥性平和,善用甘藥,處處顧護陰液。即便實證攻邪時亦選用扶正祛邪之品,虛證時多平補,少用大辛大熱、峻補呆補等亦傷陰耗液、助痰生濕之品,強調補而不燥、滋而不膩、消而不伐。再者,嶺南長期以來就有自發(fā)地應用中草藥煲涼茶和煲湯的習慣,故處方一般用量比常用量要大[8]。

5結語

雖然上述不同流派間調經及用藥各有特色,但均對中醫(yī)婦科的發(fā)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以往個派別間均強調傳承和發(fā)揚本學派為主,但近年來不同婦科流派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流派間學術的交融及滲透越來越明顯,這種良性的交流互動必將促進中醫(yī)婦科學的再一次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