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行政訴訟法范文

行政訴訟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行政訴訟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行政訴訟法

第1篇:行政訴訟法范文

三大訴訟法的共同點:

刑事訴訟法與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同屬于程序法,都是進行訴訟活動應當遵守的法律規(guī)范,都是為正確實施實體法而制定的,有著很多共同適用的原則和制度,如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審判公開,

以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合議制,在程序上實行二審終審制,有一審程序、二審程序以及對已生效裁判的審判監(jiān)督程序等。Www.133229.cOM

三大訴訟法的區(qū)別:

一、因三大訴訟法所要觖決的實體問題不同,故在訴訟主體、原則、制度、舉證責任、證明標準和具體程序上,三大訴訟法有著不同的特點。(一)刑事訴訟法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所要解決的實體問題是追訴犯罪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二)民事訴訟法保證民商法、經濟法的正確實施,所要解決的問題是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的爭議糾紛問題。(三)行政訴訟法保證行政法的正確實施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與行政機關之間因具體行政行為發(fā)生的爭議糾紛,即維護和監(jiān)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保護公民和法人組織合法權益的問題。

二、三大訴訟法所解決的實體內容不同,決定了各自的訴訟原則、制度、程序上有很大差異。例如:刑事訴訟法與民事訴訟法的區(qū)別是:(一)刑事訴訟多數由檢察機關行使起訴權,民事訴訟則由直接利害關系人行使起訴權;(二)刑事訴訟實行國家干預原則,民事訴訟實行當事人處分原則;(三)兩者在證明責任的劃分、證明標準的要求、訴訟階段等方面也不相同。又如:刑事訴訟法與行政訴訟法的區(qū)別有:(一)刑事訴訟依法由公、檢、法三機關進行而行政訴訟只能由人民法院進行;(二)在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般不負舉證責任而在行政訴訟中由被告一方負舉證責任;(三)刑事訴訟解決的問題是被告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應否給予刑事懲罰和給予什么懲罰的問題,而行政訴訟所解決的問題是國家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之間的行政糾紛,并不是犯罪方面的問題。綜合所述,三大訴訟法的區(qū)別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訴訟主體方面:(一)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國家專門機關為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而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為人民法院。(二)當事人在刑事訴訟中為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被告人,而在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為原告、被告以及第三人。

第二,訴訟原則方面:(一)刑事訴訟法特有的原則是: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二)民事訴訟法特有原則是:當事人平等原則、調解原則、處分原則;(三)行政訴訟法特有原則是: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審查原則,不適用調解原則。

第三,證據制度方面:(一)在舉證責任上:刑事訴訟法實行控訴方負舉證責任,被告方不負舉證責任;民事訴訟法實行誰主張誰舉證,原告、被告都負有舉證責任;行政訴訟法實行被告負舉證責任。(二)在證明標準上:刑事訴訟法是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民事訴訟法是合法證據優(yōu)勢;行政訴訟法是事實清楚,證據確鑿。

第四,強制措施方面:(一)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強制措施有:拘傳、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拘留和逮捕;(二)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對訴訟參與人和其他人可采取訓誡、罰款、拘留、責令具結悔過。

第五,訴訟程序方面:(一)民事訴訟、行政訴訟的程序分為第一審、第二審、審判監(jiān)督程序和執(zhí)行程序;(二)刑事訴訟,要復雜許多,審判前有立案、偵查和起訴程序,審判程序中另有死刑復核程序。

黑龍江省北安市人民法院 田永東

第2篇:行政訴訟法范文

一、日本行政訴訟法修改的過程

日本現行的行政訴訟法(日語稱之為《行政事件訴訟法》)是在1962年制定的。之后不久,也出現了一些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判例。行政法學界受到判例的影響而展開了該法的解釋論研究。然而,要將司法對行政的審查機能固定化,判例法還是不能充分地發(fā)揮其作用。行政法學界認識到解釋論所產生的影響力是有其界限的,之后立法論顯得更加有力。在1990年代,立法論的傾向更加強勁,并作出了修改綱要案。然而,這些種種修改的必要性只是以行政法學者為中心而得到提倡的,大約 40年間,日本的行政訴訟法并沒有實質的修改。[①]

1999年7月2日,日本成立了由13名委員構成的“司法制度改革審議會”?!端痉ㄖ贫雀母飳徸h會設置法》規(guī)定了該審議會的任務。為了實現國民相對容易地利用司法制度、國民對司法制度的參與、充實強化法曹的理想狀態(tài)及其機能而進行其他司法制度的改革與基盤的整備,審議會應就此所需的必要的基本政策而進行調查審議。[②]2001年6月12日,司法制度改革審議會向內閣提出了《司法制度改革審議會意見書》。在有關行政訴訟改革方面,它指出,需要對司法與行政的作用進行綜合的多角度的檢討。在有關這一問題具體的解決策略進行檢討中,需要確保事務的性質、司法制度改革的視點與行政改革的動向之間的整合性,這是不可欠缺的。另外,也有必要充分留意行政程序法、情報公開法、行政不服審查法等相關聯的法制之間的關系,以及與國家賠償法之間適當的分工。特別是,應該考慮到與充實行政委員會準司法機能之間的關系。畢竟,在考察司法對行政進行審查的理想狀態(tài)時,仔細吟味統治構造中行政以及司法的作用、機能及其界限、特別是三權之間的相互關系司法是不可欠缺的。從國民權利救濟的實效化的角度來看,基于對行政作用控制機能的理想狀態(tài)及其強化的謀略、行政過程整體的洞察,需要在“法的支配”的基本理念下,對司法與行政各自的作用進行綜合的多角度的檢討。政府應該盡快就包括重新認識行政訴訟法在內的對行政進行司法審查的理想狀態(tài)開始正式的檢討。[③]

根據2001年11 月16日公布的《司法制度改革推進法》的規(guī)定,在司法制度改革推進本部設立行政訴訟檢討會(主席:東亞大學鹽野宏教授)。從2002年2月18日起,行政訴訟檢討會經歷了27回的審議,于2004年1月6日了《重新認識行政訴訟制度的見解》。政府基于行政訴訟檢討會整理后的見解形成了行政訴訟法修改案,于3月2日向國會正式提出。國會眾議院、參議院先后審議,于6月2日通過,并作為法律第84號于6月9日公布。

二、日本行政訴訟法修改的要點

日本這一次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從整備更加有效地救濟國民權利利益的程序的觀點出發(fā),對其行政訴訟法的內容作出了大致以下四個方面的修改。

(一)救濟范圍的擴大

1.撤銷訴訟原告資格的實質的擴大

原行政訴訟法第9條僅有一款規(guī)定,即撤銷訴訟只限于就請求撤銷該行政處理或裁決具有法律上利益的人(包括即使在行政處理或裁決的效果因期限已過及其他理由而失效后,仍具有通過撤銷行政處理或裁決而應予恢復的法律上的利益者可以提起訴訟)。判例上采用了法律上保護的利益標準而根據法條狹窄地解釋原告資格。 [④]學說上對此予以批判。

修改行政訴訟法時,增加了一項作為第9條的第二款。即“法院在判斷行政處理或裁決的相對人以外的人是否具備前款所規(guī)定的法律上的利益時,應該不僅僅考慮作為該行政處理或裁決根據的法令的字面意思,而要考慮該法令的宗旨和目的、以及該行政處理應該予以考慮的利益的內容和性質。在這一場合下,在考慮該法令的宗旨和目的時,可以參考與該法令具有共通目的的相關法令的宗旨和目的;在考慮該利益的內容和性質時,對于因為該行政處理或裁決違反作為其根據的法令而遭受侵害的利益,應該要斟酌其內容和性質以及侵害的樣態(tài)和程度”。

2.課予義務訴訟的法定化

原來作為無名抗告訴訟或者法定外抗告訴訟的課予義務訴訟這一次被法定化了,也就是說,在這次修改時將課予義務訴訟明確地列舉出來予以規(guī)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拋棄了基于傳統的權力分立論而不容許課予義務訴訟的觀點,[⑤]確立了“法的支配”原則。將課予義務訴訟新設一款,作為第3條第第6款:“本法所稱的 ‘課予義務訴訟’,是指在下列情況下旨在請求法院命令行政廳[⑥]作出其行政處理或裁決的訴訟:(1)行政廳應該作出一定的行政處理而沒有作出時(除第(2)項情況外);(2)基于法令的宗旨申請行政廳作出一定的行政處理或裁決或審查請求的場合下,該行政廳應該作出行政處理或裁決而沒有作出時。”

3.禁止訴訟的法定化

原來作為無名抗告訴訟或者法定外抗告訴訟的禁止訴訟這一次被法定化了,也就是說,在這次修改時將禁止訴訟明確地列舉出來予以規(guī)定。將禁止訴訟新設一款,作為第3條第7款:“本法所稱的‘禁止訴訟’,是指在行政廳不應作出一定的行政處理或裁決的場合下,旨在請求法院禁止行政廳作出該行政處理或裁決的訴訟。”

4.作為當事人訴訟一種類型的確認訴訟的明確化

原行政訴訟法第4條規(guī)定的是當事人訴訟,該條規(guī)定,當事人訴訟是指關于確認或形成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的行政處理或裁決的訴訟,是關于以作為根據的法令規(guī)定其法律關系的一方當事人為被告以及公法上的法律關系的訴訟。修改時,在“以及”之后加上“公法上的法律關系的確認之訴”。這樣就將公法關系的確認之訴明確作為當事人訴訟的一種類型加以明確。

(二)審理的充實與促進

為了充實和促進行政訴訟的審理,這次修改特別新設了提出行政處理理由資料的制度,并將這一制度規(guī)定在第23條之后作為第23條之二:

“為了明了訴訟關系,法院認為有必要時,可以作出如下處理:(1)對作為被告的國家或者公共團體所屬的行政廳或者作為被告的行政廳,可以要求其提供所保存的有關行政處理或裁決的內容、作為行政處理根據的法令的條款、說明作為行政處理或裁決原因的事實以及其他行政處理或裁決的理由的資料(下一款規(guī)定的與審查請求有關的案件記錄除外)的一部分或全部。(2)委托前款中規(guī)定的行政廳之外的其他行政廳送交該行政廳保存的前款中規(guī)定的資料的一部分或者全部。

法院就行政處理的審查請求作出裁決之后,又提起撤銷訴訟的,可以作出如下處理:(1)對作為被告的國家或者公共團體所屬的行政廳或者作為被告的行政廳,可以要求其提供所保存的與該審查請求有關的資料的一部分或全部。(2)委托前款中規(guī)定的行政廳之外的其他行政廳送交該行政廳保存的前款中規(guī)定的資料的一部分或者全部?!?/p>

(三)為了更加容易地利用和理解行政訴訟而在構造方面所作的變革

1.抗告訴訟的適格被告從行政廳主義到行政主體主義的變更

原行政訴訟法中,撤銷訴訟的適格被告采取的是行政廳主義,也就是以作出行政處理或裁決的行政廳為被告;但是在作出行政處理或裁決后,該行政廳的權限被其他行政廳所繼承,則必須以此行政廳為被告;如果不存在前面所說的這些作為適格被告的行政廳,則撤銷訴訟必須以該行政處理或裁決的事務所屬的國家或公共團體為被告。在修改時,對此作出了調整。

第11條規(guī)定:“若作出行政處理或裁決的行政廳(有行政處理或裁決后,該行政廳的權限被其他行政廳承繼時,即該承繼的行政廳。以下同)屬于國家或公共團體時,提起撤銷訴訟必須按照下述訴的區(qū)分以各自規(guī)定者為被告:

(1)撤銷行政處理之訴,為作出行政處理的行政廳所屬的國家或公共團體;

(2)撤銷裁決之訴,為作出裁決的行政廳所屬的國家或公共團體。

作出行政處理或裁決的行政廳不屬于國家或公共團體時,提起撤銷訴訟必須以該行政廳為被告。

依前二款規(guī)定應當作為被告的國家或公共團體,以及依第2款規(guī)定應當作為被告的行政廳不存在時,提起撤銷訴訟必須以與該行政處理或裁決相關事務所屬的國家或公共團體為被告。“

2.抗告訴訟的管轄法院的擴大

以前,撤銷訴訟一般要向行政廳所在地的法院提起;有關不動產或者特定場所的行政處理或裁決的撤銷訴訟可以向該不動產或特定場所所在地法院提起,也可以向對行政處理或裁決做了有關處理的下級行政廳所在地法院提起。為了確保行政訴訟法院的專門性、有助于便利原告提起訴訟,修改時,將抗告訴訟的管轄法院予以擴大。第12條第1款修改之后規(guī)定:“撤銷訴訟由被告的普通審判籍所在地[⑦]的法院或作出行政處理或裁決的行政廳所在地的法院管轄。”修改之后在第11條中又增加了兩個條款。以國家或獨立行政法人或附表中的法人為被告的撤銷訴訟,也可以向原告的普通審判籍所在地的高等法院所在地的地方法院提起。向原告的普通審判籍所在地的高等法院所在地的地方法院提起上述撤銷訴訟,當基于事實或法律上的同一原因,與行政處理或裁決相關的抗告訴訟系屬于其他法院時,該特定管轄法院在考量當事人的住所或所在地、應當接受詢問的證人的住所、爭論點或證據的共同性等其他情事,認為適當時,可以依申請或依職權將訴訟的全部或一部移送到其他法院。

3.撤銷訴訟的起訴期間的延長

原行政訴訟法第14條規(guī)定的撤銷訴訟的起訴期間為自知道作出行政處理或裁決之日起3個月,而且該期間為不變期間。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第14條規(guī)定,撤銷訴訟,自知道有行政處理或裁決之日起經過6個月后不能提起,但有正當理由者除外;自行政處理或裁決之日起經過1年后不能提起,但有正當理由者除外。這些期間,在對行政處理或裁決能夠進行審查請求、或行政廳錯誤地教示能夠進行審查請求的情況下,當有審查請求時,有關行政處理或裁決的撤銷訴訟,就已提起的審查請求者而言,自知道有對審查請求的裁決之日起經過了6個月或自裁決之日起經過了1年,則不能提起,但有正當理由者除外。

4.教示制度的創(chuàng)設

為了給行政處理的相對人提供有關依據撤銷訴訟等解決行政爭議的適當的情報,充分保證相對人獲得權利救濟的機會,行政訴訟法吸收了《行政不服審查法》的經驗,在第46條中新設了教示制度。行政廳在作出可能被提起撤銷訴訟的行政處理或裁決時,對于該行政處理或裁決的相對人,必須以書面教示下列事項:(1)應作為與該行政處理或裁決相關的撤銷訴訟的被告者;(2)與該行政處理或裁決相關的撤銷訴訟的起訴期間;(3)法律規(guī)定就該行政處理不經過對審查請求的裁決就不能提起撤銷行政處理之訴時,該規(guī)定的意旨。法律規(guī)定針對行政處理的審查請求的裁決能夠提起撤銷訴訟的,行政廳作出該行政處理時,對該行政處理的相對人,必須以書面教示法律上的這一規(guī)定。行政廳在有關確認或形成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的行政處理或裁決中,根據法律規(guī)定,在作出能夠提起以該法律關系當事人一方為被告的訴訟的行政處理或裁決時,對于該行政處理或裁決的相對人,必須以書面教示下列事項:(1)應作為該訴訟的被告者;(2)該訴訟的起訴期間。但如果行政廳口頭作出該行政處理時,不受上述限制。

(四)臨時救濟制度的擴充

1.停止執(zhí)行要件的緩和

與批判停止執(zhí)行的要件過于嚴格相對應,為了使停止執(zhí)行制度更易于被國民利用,行政訴訟法這一次修改中緩和了停止執(zhí)行的要件,將其由“難以回復的損害”改為 “重大的損害”(第25條第2款)。也就是說,現在法院根據申請停止執(zhí)行的要件包括撤銷訴訟已經提起,不停止執(zhí)行將產生重大的損害而有必要予以停止。判斷是否產生重大的損害,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規(guī)定,要考慮損害恢復的困難程度、損害的性質和程度,以及行政處理的內容和性質(第25條第3款)。

2.臨時課與義務制度的創(chuàng)設

與課予義務訴訟法定化相伴隨,作為課予義務訴訟的臨時救濟制度,行政訴訟法創(chuàng)設了臨時課與義務制度,并作為行政訴訟法第37條之五的第一項。在已提起課予義務訴訟時,為避免由于不作出與課予義務訴訟相關的行政處理或裁決所產生的難以補償的損害,而有緊急處置的必要的,并且有涉及本案的理由時,法院根據申請,可臨時命令行政機關應作出行政處理或裁決。

3.臨時禁止制度的創(chuàng)設

與禁止之訴法定化相伴隨,作為禁止之訴的臨時救濟制度,行政訴訟法創(chuàng)設了臨時禁止制度,并作為行政訴訟法第37條之五的第二項。已提起禁止之訴時,為避免由于作出與禁止之訴相關的行政處理或裁決所產生的難以補償的損害,而有緊急處置必要的,并且有涉及本案件的理由時,法院根據申請,可臨時決定令行政機關不準作出該行政處理或裁決。

三、簡評日本行政訴訟法的修改

日本在四十多年之后對其行政訴訟法進行了一次比較大的實質性的修改,這是日本行政法學理論積淀和法院判例推動的結果,也是日本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體現。

(一)修改的過程方面

日本修改行政訴訟法的過程是一個法律化的過程,它通過立法設置了相應的機構,制定立法推進整個的改革進程。而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充分發(fā)揮了審議會的作用。沒有審議會的指明方向,沒有行政訴訟檢討會的多次研討,就不可能有最后修改成果的出爐。雖然其整個過程民眾參與似乎不足,但是,各方面的專家、學者的作用是充分發(fā)揮了,也正是這些專門性人才的作用才保證了修改在很大程度上的成功。以立法來推進改革、以審議會來保證修改的質量,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二)修改的內容方面

在內容方面,無論是原告資格的擴大、臨時救濟制度的確立,還是訴訟構造的變化、教示制度的設立,等等,這次修改都體現了使國民的救濟制度實效化的目的,也體現方便國民利用司法制度的目的。雖然之后并不是不再有修改的空間,但這次修改無疑是對現實中諸多批判的良好回應。這些修改的內容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行政訴訟保障相對人合法權益、控制行政權的目的,但在回應行政多樣性的現實方面、行政過程的復雜性方面以及行政與司法之間的關系方面等可能還需要在行政訴訟法制度架構上作進一步的調整。

參考文獻:

[①] 參見〖日〗宇賀克也:《行政事件訴訟法的修改》,載于《法學教室》第288期,2004年9月,第4頁。

[②]參見〖日〗佐藤幸治著:《日本國憲法與法的支配》,有婓閣2002年版,第298-299頁。

[③] 參見司法制度改革審議會:《司法制度審議會意見書——21世紀支配日本的司法制度》.

[④] 參見〖日〗鹽野宏著,楊建順譯:《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37-338頁。

[⑤] 參見〖日〗室井力主編,吳微譯:《日本現代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頁。

第3篇:行政訴訟法范文

    [論文摘要]:現實中屢屢發(fā)生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侵犯公共環(huán)境利益的情況,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的建立在我國有著必要性和緊迫性。但目前立法規(guī)定卻與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的要求格格不入,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在原告資格、受案范圍、訴訟費用和獎勵機制、審查方式、訴訟時效及申訴不停止執(zhí)行原則等方面對我國行政訴訟法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應在改革現有規(guī)定的基礎上構建新的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

    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是指特定當事人認為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侵害或威脅到環(huán)境公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糾正、制止損害環(huán)境公益的行政活動的制度。

    誠然,建立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在我國有著現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但是目前我國相關的行政訴訟法律制度卻在有些方面與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的要求格格不入,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在以下方面對我國相關行政訴訟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一、對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挑戰(zhàn)

    我國行政訴訟法有關原告資格共有三方面的立法規(guī)定:一是行政訴訟法第二條關于行政訴權的規(guī)定,二是第24條關于原告范圍的規(guī)定,即確定原告的不同情形,三是第37-41條關于起訴、受理條件的規(guī)定。[1 ]﹝p502﹞依據上述規(guī)定,人們習慣于以行政相對人作為標準來判定原告資格,即受行政行為直接影響的行政相對方。在隨后的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12條中,又進一步規(guī)定了確立原告資格的新標準,即“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厲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該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司法解釋的這一規(guī)定擴大了原告資格的范圍,賦予了諸如相鄰權人、公平競爭權人,復議決定中的厲害關系人,治安管理處罰中的受害人,與撤銷或變更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厲害關系的人等社會成員的原告資格。其進步意義勿庸置疑,但其卻遠遠不能適應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的要求,因為其最大弊端只在于個體利益的救濟,而忽視了公共利益的存在,將公共利益推向司法救濟缺失的空白地帶。筆者認為,在今日之中國,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日趨嚴重,違法行政普遍存在,民眾普遍參與意識較差的大環(huán)境下,要在我國引入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就應該改變相應的立法規(guī)定。我國可以效仿歐美發(fā)達國家,規(guī)定只要能夠證明環(huán)境公益受到行政行為的侵害,任何單位或個人都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即采用“與自己無法律上的厲害關系”的標準。

    二、對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挑戰(zhàn)

    我國行政訴訟法關于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規(guī)定,大體上采用三種方式,即列舉式、概括式和折中式。行政訴訟法第2條是對受案范圍的總體劃定,第11條是對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正面列舉,共列舉了8種具體行政行為,第12條是對不可訴行政行為的反面排除,將國家行為,抽象行政行為,內部行政行為和由行政機關做最終裁決的行為排除在了行政訴訟之外。除此之外,最高人民法院的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1條又增加了5種不屬于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行為,包括公安,國家安全機關依刑事訴訟法授權實施的行為,調解行為和仲裁行為,行政指導行為,重復處理行為和對相對人的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2 ]﹝p469﹞以上關于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規(guī)定總體思路清晰,在司法實踐中操作性強,但是其卻不利于對公眾環(huán)境權的保護。在前述的普遍存在的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侵害環(huán)境公益的情形中,有一類情形就是抽象行政行為侵害環(huán)境,抽象行政行為針對不特定的多數人并且可以反復適用的特點決定了當某一行政機關通過做出某一抽象行政行為而損害到環(huán)境公益時,其影響的范圍比具體行政行為更深更廣,為了保護環(huán)境公益,必然要求將抽象行政行為納入司法審查的范圍,而我國相關的行政訴訟法律規(guī)定卻是將其排除在外的。另外,公眾環(huán)境權的預防性還要求受案范圍應包括尚未實際損害環(huán)境公益但卻有損害之危險的行政行為。在環(huán)境司法實踐中貫徹預防為主的原則尤為重要,因為環(huán)境一旦被破壞,短時間內想要恢復十分困難,或者要付出更為昂貴的成本,所以必須在行政違法行為造成實際損害之前,將其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所以,從立法層面,公眾環(huán)境權的主體不特定性要求受案范圍擴大到危害環(huán)境公益的抽象行政行為,公眾環(huán)境權的預防性要求受案范圍應該包括尚未實際損害環(huán)境公益但有損害之危險的行政行為。[3 ]

    三、對訴訟費用的承擔及獎勵機制的挑戰(zhàn)

    我國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七十四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當收取訴訟費用。訴訟費用由敗訴方承擔,雙方都有責任的由雙方分擔。而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是為了公眾的利益和長遠的利益,由于其公益性的特點,牽涉面廣,專業(yè)技術性強,由原告來承擔舉證責任上的花費和敗訴的訴訟費用無疑會打擊原告提起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的積極性,無異于強迫原告放棄訴訟。但是又不能免收訴訟費用,這樣會造成原告濫訴。對此,筆者認為,可以規(guī)定讓原告交納部分訴訟費用,經審查屬合理合法起訴時,無論勝訴還是敗訴,這部分訴訟費用全數退還。但是,如果經審查屬故意捏造事實,無禮取鬧,訴訟費用不予返還,以達到懲戒得目的。此外,我國現行行政訴訟法尚無對于原告提起訴訟的獎勵機制,筆者認為,提起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可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加之行政機關的優(yōu)勢地位壓力,一般民眾是不愿提起的,為了鼓勵原告敢于同破壞環(huán)境的勢力做斗爭,應在原告勝訴后由國家給予其適當的獎勵。[4]這種獎勵,可以從對被告的經濟制裁中提取。

    四、對行政訴訟中“申訴不停止執(zhí)行”原則的挑戰(zhàn)

    筆者認為,在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案件中,“申訴不停止執(zhí)行”原則將受到挑戰(zhàn)。環(huán)境總是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才最終形成的,它的徹底恢復絕不是一年半載的事情,所以環(huán)境公益一旦遭到環(huán)境執(zhí)法行為的破壞,往往難以再挽回。因此,在有人提起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之后,為了環(huán)境公益,應該讓違法的行政行為暫停執(zhí)行。

    五、對訴訟時效的挑戰(zhàn)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九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做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筆者認為,由于公益訴訟是基于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所需的,應該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以使侵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不法行政行為在任何時間都能夠受到法律的追究。

    參考文獻

    [1][2]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4篇:行政訴訟法范文

 

關鍵詞:公益訴訟 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 公眾環(huán)境權

 

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是指特定當事人認為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侵害或威脅到環(huán)境公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糾正、制止損害環(huán)境公益的行政活動的制度。

誠然,建立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在我國有著現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但是目前我國相關的行政訴訟法律制度卻在有些方面與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的要求格格不入,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在以下方面對我國相關行政訴訟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一、對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挑戰(zhàn)

我國行政訴訟法有關原告資格共有三方面的立法規(guī)定:一是行政訴訟法第二條關于行政訴權的規(guī)定,二是第24條關于原告范圍的規(guī)定,即確定原告的不同情形,三是第37-41條關于起訴、受理條件的規(guī)定。[1 ]﹝p502﹞依據上述規(guī)定,人們習慣于以行政相對人作為標準來判定原告資格,即受行政行為直接影響的行政相對方。在隨后的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12條中,又進一步規(guī)定了確立原告資格的新標準,即“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厲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該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司法解釋的這一規(guī)定擴大了原告資格的范圍,賦予了諸如相鄰權人、公平競爭權人,復議決定中的厲害關系人,治安管理處罰中的受害人,與撤銷或變更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厲害關系的人等社會成員的原告資格。其進步意義勿庸置疑,但其卻遠遠不能適應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的要求,因為其最大弊端只在于個體利益的救濟,而忽視了公共利益的存在,將公共利益推向司法救濟缺失的空白地帶。筆者認為,在今日之中國,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日趨嚴重,違法行政普遍存在,民眾普遍參與意識較差的大環(huán)境下,要在我國引入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就應該改變相應的立法規(guī)定。我國可以效仿歐美發(fā)達國家,規(guī)定只要能夠證明環(huán)境公益受到行政行為的侵害,任何單位或個人都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即采用“與自己無法律上的厲害關系”的標準。

二、對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挑戰(zhàn)

我國行政訴訟法關于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規(guī)定,大體上采用三種方式,即列舉式、概括式和折中式。行政訴訟法第2條是對受案范圍的總體劃定,第11條是對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正面列舉,共列舉了8種具體行政行為,第12條是對不可訴行政行為的反面排除,將國家行為,抽象行政行為,內部行政行為和由行政機關做最終裁決的行為排除在了行政訴訟之外。除此之外,最高人民法院的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1條又增加了5種不屬于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行為,包括公安,國家安全機關依刑事訴訟法授權實施的行為,調解行為和仲裁行為,行政指導行為,重復處理行為和對相對人的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2 ]﹝p469﹞以上關于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規(guī)定總體思路清晰,在司法實踐中操作性強,但是其卻不利于對公眾環(huán)境權的保護。在前述的普遍存在的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侵害環(huán)境公益的情形中,有一類情形就是抽象行政行為侵害環(huán)境,抽象行政行為針對不特定的多數人并且可以反復適用的特點決定了當某一行政機關通過做出某一抽象行政行為而損害到環(huán)境公益時,其影響的范圍比具體行政行為更深更廣,為了保護環(huán)境公益,必然要求將抽象行政行為納入司法審查的范圍,而我國相關的行政訴訟法律規(guī)定卻是將其排除在外的。另外,公眾環(huán)境權的預防性還要求受案范圍應包括尚未實際損害環(huán)境公益但卻有損害之危險的行政行為。在環(huán)境司法實踐中貫徹預防為主的原則尤為重要,因為環(huán)境一旦被破壞,短時間內想要恢復十分困難,或者要付出更為昂貴的成本,所以必須在行政違法行為造成實際損害之前,將其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所以,從立法層面,公眾環(huán)境權的主體不特定性要求受案范圍擴大到危害環(huán)境公益的抽象行政行為,公眾環(huán)境權的預防性要求受案范圍應該包括尚未實際損害環(huán)境公益但有損害之危險的行政行為。[3 ]

三、對訴訟費用的承擔及獎勵機制的挑戰(zhàn)

我國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七十四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當收取訴訟費用。訴訟費用由敗訴方承擔,雙方都有責任的由雙方分擔。而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是為了公眾的利益和長遠的利益,由于其公益性的特點,牽涉面廣,專業(yè)技術性強,由原告來承擔舉證責任上的花費和敗訴的訴訟費用無疑會打擊原告提起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的積極性,無異于強迫原告放棄訴訟。但是又不能免收訴訟費用,這樣會造成原告濫訴。對此,筆者認為,可以規(guī)定讓原告交納部分訴訟費用,經審查屬合理合法起訴時,無論勝訴還是敗訴,這部分訴訟費用全數退還。但是,如果經審查屬故意捏造事實,無禮取鬧,訴訟費用不予返還,以達到懲戒得目的。此外,我國現行行政訴訟法尚無對于原告提起訴訟的獎勵機制,筆者認為,提起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可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加之行政機關的優(yōu)勢地位壓力,一般民眾是不愿提起的,為了鼓勵原告敢于同破壞環(huán)境的勢力做斗爭,應在原告勝訴后由國家給予其適當的獎勵。[4]這種獎勵,可以從對被告的經濟制裁中提取。

四、對行政訴訟中“申訴不停止執(zhí)行”原則的挑戰(zhàn)

筆者認為,在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案件中,“申訴不停止執(zhí)行”原則將受到挑戰(zhàn)。環(huán)境總是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才最終形成的,它的徹底恢復絕不是一年半載的事情,所以環(huán)境公益一旦遭到環(huán)境執(zhí)法行為的破壞,往往難以再挽回。因此,在有人提起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之后,為了環(huán)境公益,應該讓違法的行政行為暫停執(zhí)行。

五、對訴訟時效的挑戰(zhàn)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九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做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筆者認為,由于公益訴訟是基于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所需的,應該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以使侵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不法行政行為在任何時間都能夠受到法律的追究。

參考文獻

[1][2]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5篇:行政訴訟法范文

新的《行政訴訟法》已經于5月1日起正式實施,新法對1990年起實施了25年的《行政訴訟法》進行了全面修改,刪除了5條,修改了32條,新增加了29條,總條文由75條增加到103條,改革力度之大,堪稱脫胎換骨。作為一名基層民警,日常工作大量承擔案件辦理及其他各類行政執(zhí)法活動,《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對我們的執(zhí)法辦案有直接而重要的影響。下面談一些本人的理解。

一是訴訟時效延長對執(zhí)法辦案的影響。新的《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新的《行政訴訟法》不僅將訴訟時效從三個月延長到六個月,還規(guī)定了最長訴訟時效。首先在執(zhí)法辦案中《行政處罰決定書》的訴訟時效自動從三個月變成六個月,手寫裁決時要注意將訴訟時限做相應的改變。其次在辦案中要將案件證據及時固定,證據保存至少要在5年以上。這不僅對證據的收集提出較高要求,對證據的保存更提出嚴格的要求,對執(zhí)法檔案的保存環(huán)境各方面都要求更高。

二是對自由裁量權的影響。在現行的行政訴訟法中法院只審查行政案件的合法性,不對合理性進行審查,即只要行政行為合法行政機關就能勝訴。而新的《行政訴訟法》第六十條規(guī)定:"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同時,第七十條第六項規(guī)定行政行為明顯不當的,人民法院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并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梢姡碌摹缎姓V訟法》不僅審查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還要審查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對行政行為的自由裁量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警在執(zhí)法辦案中運用自由裁量權既要合法,還要按照合理行政中的比例原則,作出合理合法的行政行為。

第6篇:行政訴訟法范文

內容提要: 《行政訴訟法業(yè)》已實施20年,在推進“民告官”法律化、確立“依法行政”觀念、完善行政法制體系、保障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20年的行政訴訟實踐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諸如行政訴訟目的、行政訴訟受案范圍、行政訴訟類型、行政訴訟當事人、行政訴訟管轄、行政訴訟起訴期限等問題,這些問題關系到行政訴訟制度的完善和發(fā)展,也與整個中國行政法治的前途和命運息息相關,亟待行政訴訟理論予以回應。

《行政訴訟法》實施近20年來,在推進“民告官”法律化、確立“依法行政”觀念、完善行政法制體系、保障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對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構建和諧社會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20年的行政訴訟實踐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這些問題關系到行政訴訟制度的完善與發(fā)展,也與整個中國行政法治的前途和命運息息相關,亟待行政訴訟理論予以回應。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是認識行政訴訟的現狀和問題所在,深入思考和分析問題的成因,為最終解決這些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方案。筆者擬對我國《行政訴訟法》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議

一、行政訴訟目的

(一)行政訴訟目的規(guī)定存在的問題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1條規(guī)定,行政訴訟的目的可以概括為:保障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jiān)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F行的關于行政訴訟目的的規(guī)定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弊端:(1)過于強調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弱化了保障公民、法人、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目的。盡管從表面上看以上目的同等重要,但實際上《行政訴訟法》許多條款更多的體現了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監(jiān)督和維護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目的,比如行政訴訟案件中法院的維持判決。行政訴訟本來是給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提供的一個救濟渠道,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某個行政行為不服,提起行政訴訟的目的是要推翻不服的行政行為。法院作為居中裁判者,在認為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要求推翻行政行為的理由不充分時,予以駁回就足夠了,但維持判決顯然是更超越了一步。法院的維持判決顯然削弱了行政訴訟在維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方面的目的。(2)現行的關于行政訴訟目的的規(guī)定不利于行政爭議的解決。行政訴訟源于行政爭議,行政訴訟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解決行政爭議。但現行的一些制度設計并不利于行政爭議的解決,如不得調解制度。不得調解制度的設計初衷是為了防止行政機關放棄權力,損害公共利益,防止行政機關損害公權力。但事實上,行政訴訟不得調解,使得本來能夠化解的矛盾、能夠通過調解解決的行政糾紛最終無法解決。致使現實中出現了很多法院的行政訴訟判決難以執(zhí)行,敗訴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依然不服的情況。不得調解制度反映了我國現行的行政訴訟目的不清晰,不利于解決行政爭議的弊端。

(二)修改行政訴訟目的的建議

針對現行的《行政訴訟法》關于行政訴訟目的的規(guī)定所存在的弊端,提出如下修改建議:(1)增加“解決行政爭議”的目的。爭議的存在是啟動訴訟程序的動因,解決爭議是人民法院的根本任務,正確及時審理案件最終要落實到解決爭議。(2)將“公民”改為“自然人”。公民概念強調國籍上的歸屬,自然人一般指具有自然的生理機能的人類成員,強調人的自然屬性。自然人的外延比公民廣,包括本國公民、外國公民和無國籍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作為行政法律關系一方主體的情況越來越多,相應地,涉外行政訴訟也必然增加。因此,把受保護權益的主體改為“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更符合現實情況,并且在行文上前后一致,避免歧義。(3)將“維護和監(jiān)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改為“監(jiān)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行政訴訟有別于刑事訴訟、民事訴訟的關鍵在于,行政訴訟程序與行政程序有密切關系。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處于主導地位,依照一般授權或特別授權作出行政行為,有可能包含對相對人權益的處分。而在國家行政權力面前,相對人處于弱勢,缺乏權益的自我保障能力,由此而產生的行政糾紛,必須通過另一種國家權力居中裁判才能得以解決。因此,國家建立行政訴訟的目的在于用一種權力監(jiān)督另一種權力,行政權自身的效力足以能夠保障和維護行政任務的完成。行政訴訟不僅要監(jiān)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還要督促其依法承擔責任,“依法行政”包含上述兩方面內容,使用“監(jiān)督”的含義更為完整。綜上,建議將關于行政訴訟目的表述修改為:“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障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益,監(jiān)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根據憲法制定本法?!?/p>

二、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一)受案范圍的規(guī)定存在的問題

《行政訴訟法》采用了兩種方法規(guī)定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圍:一是概括式,《行政訴訟法》第2條、第11條對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圍作出原則的統一的規(guī)定;二是列舉式,《行政訴訟法》第11條第1款前7項列舉了法院應當受理的行政行為引發(fā)的爭議,第12條列舉了法院不能受理的4類事項。《行政訴訟法》在確立受案范圍方面,采取了兩個重要的標準,具體行政行為和人身權、財產權以及其他法律所保護的權利,只有這兩個條件同時具備,才符合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如果行政行為不是具體行政行為,或者是沒有明確納入法律保護范圍的其他權益受到的損害,可能不屬于行政訴訟受案的范圍,也就得不到《行政訴訟法》的保護?,F行的關于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規(guī)定存在以下問題:(1)以列舉的方式規(guī)定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不合理。列舉的優(yōu)點在于明白清楚,易于掌握,能夠起到明確界定范圍的作用。但是,用這種方法規(guī)定受案范圍中應當受理的案件是不妥的。因為法律無論列舉出多少可以受理的案件,總會遺漏,所以用這種方法規(guī)定法院應當受理的案件難免出現“掛一漏萬”的問題。列舉規(guī)定的方法是不科學的,也容易導致司法標準混亂,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訴訟、法院受理案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2)部分基本權利不能得到行政訴訟的保護?,F行的受案范圍的規(guī)定沒有將憲法所保護的權利和行政訴訟法需要保護的權利有效的銜接,從而出現了權利保護的真空。在其他的法律、法規(guī)沒有規(guī)定可以提起訴訟的情況下,憲法所保護的政治權利、受教育權等就難以通過行政訴訟得到有效的保護?!缎姓V訟法》有關人身權財產權的規(guī)定不當地限制了行政訴訟范圍,也使得有關受案范圍的若干條款出現矛盾和不一致,從而給司法機關受理案件設置了法律障礙,也為行政機關規(guī)避法律、逃脫司法監(jiān)督提供了條件。(3)受案范圍僅限于具體行政行為,不利于保護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現在的受案標準,只有具體行政行為才能被納入受案范圍,而大量的抽象行政行為則不屬于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此外,根據《行政訴訟法》第12條的規(guī)定,行政機關作出的獎懲、任免等決定,即俗稱的內部行政行為,也被排除在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之外,導致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過窄,不利于保護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4)行政行為的劃分標準不一致?!缎姓V訟法》規(guī)定受案范圍時采用了不同標準劃分行政行為,使得第11條列舉的7項行為根本不是同一個層次的概念,劃分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準,結果就造成受案范圍的規(guī)定語焉不詳,列舉的7項行為之間相互交叉或者重復甚至遺漏。例如,第3項“侵犯法定經營自主權”往往是其他幾種行為的結果,因為亂處罰、違法要求履行義務、違法采取強制措施、拒絕頒發(fā)許可證等行為都可能導致法定經營自主權被侵犯的結果。而第1項中亂罰款則是第7項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一種表現形式。鑒于《行政訴訟法》在受案范圍的規(guī)定方面存在著上述問題,因此有必要予以修改完善。

(二)修改受案范圍的建議

在總結我國行政訴訟實踐經驗基礎上,對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提出如下修改建議:(1)采用肯定概括加否定列舉的方式規(guī)定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對于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圍,先予以概括式的說明,然后再以列舉的方式說明哪些不屬于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這種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肯定列舉難以窮盡并且標準不易統一的缺陷,也使得受案范圍更加明確。凡是屬于概括規(guī)定的范圍又不屬于明確列舉排除的范圍的,都屬于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2)在表述受案范圍時,用“行政爭議”取代“具體行政行為”。對于我國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概括規(guī)定可以表述為:“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和行政機關發(fā)生行政爭議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本法規(guī)定不予受理的爭議除外”。用“行政爭議”取代“具體行政行為”符合當前的國際發(fā)展趨勢;行政爭議的含義比行政行為更寬泛,可以適應擴大行政訴訟范圍的趨勢;法院審理的前提當然是爭議的存在,以爭議為基本概念確定法院受案范圍更符合邏輯。(3)將部分抽象行政行為納入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建議將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guī)、規(guī)范性文件以外的其他抽象行政行為納入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將抽象行政行為納入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符合國際趨勢;現行制度中對抽象行政行為的監(jiān)督既不充分,也缺乏實效;從我國法治現狀來看,已經具備將抽象行政行為納入訴訟范圍的條件;將部分抽象行政行為納入訴訟,也可以在國內化解矛盾,避免引入國際社會,使我國在外交和對外貿易中陷于被動。(4)將內部行政行為納入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法院是否受理一個案件,不是根據行為的對象而是根據行為的性質確定的。[1]一個行為是針對普通公民,還是針對公務員,并不能改變行為的本質,更不應該成為法院排除司法裁判權的界限,應當將內部行政行為納入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內部行政行為均應納入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對于高度人性化判斷的事項,不應納入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在高等學校與學生的關系方面,涉及大量的此類行為,如考試閱卷、課程安排、作息時間等行為均屬于高度人性化判斷的行為。高度人性化判斷的行為屬于行政主體的專屬權限范圍,而且對其進行審查也超越了法官的能力范圍。因此,對于此類事項,不應納入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三、行政訴訟的類型

(一)當前的行政訴訟類型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法律并未對訴訟類型問題予以明確規(guī)定,學者們通常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第11條的受理范圍,即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并結合我國的判決形式,將行政訴訟的類型劃分為撤銷之訴、確認之訴、變更之訴、賠償之訴、履行之訴等幾類。實際上,從行政訴訟判決的種類推定行政訴訟類型的做法是不科學的,這是倒果為因的做法,忽略了行政訴訟類型與行政訴訟判決之間的區(qū)別。而且,以往的理論研究停留于現行法律的實然性規(guī)定,缺乏對行政訴訟類型的應然性思考。《行政訴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若干問題的解釋》)所確定的6種判決形式在行政審判實踐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果,但是,隨著行政審判的深入開展、審判實踐的豐富,這幾種判決形式難以適應各類型的行政案件,已經暴露出局限性。[2]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不利于行政爭議的合理解決。針對不同性質和特點的行政爭議,在行政訴訟具體制度上應當有所區(qū)別。具體體現在行政訴訟類型方面,要求不同的行政爭議應當有相應的行政訴訟類型加以解決。以我國行政系統內部各行政主體之間經常發(fā)生的權限爭議為例,根據現行法律的規(guī)定只能采取由上一級行政主體加以裁決的處理辦法,卻不能到法院要求司法裁決,因為行政訴訟法中沒有機關訴訟這一行政訴訟類型。傳統的這種糾紛解決機制既不能實現公正,也難以保證效率。(2)不利于全方位地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在中國現行法律框架之下,公民只有在與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情況下才能夠提起行政訴訟,對于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的行政行為而公民又與之沒有利害關系的情況則不能起訴。很顯然,在這種情況下,既不利于全面地保護公民合法利益,也不能積極地維護社會公共利益。(3)不利于人民法院有效行使行政審判權?!缎姓V訟法》及《若干問題的解釋》所規(guī)定的6種判決形式實踐操作性不強,如變更判決僅適用于行政處罰顯失公正,而且顯失公正的內涵、條件、標準等均未加以規(guī)定,法官在適用時只能憑其主觀判斷和內心確信,這樣反而往往導致法官濫用變更權或不敢多用變更權,未能收到法律規(guī)定變更判決這一判決形式時預設的效果。并且這6種判決形式并不能包含行政訴訟中遇到的所有實際問題,從而造成法院在審理案件中因缺乏必要的判決形式而無法下判作出違法判決。這不僅導致司法資源的浪費,而且還產生嚴重的負面效應。

(二)完善我國行政訴訟類型的建議

行政訴訟類型與行政訴訟判決之間存在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在確定行政訴訟種類劃分的標準時,除應考慮行政訴訟判決種類這一因素外,還應考慮以下因素:行政訴訟的目的、原告的訴權、行政訴訟客體、進入到行政訴訟程序的行政爭議性質、法官在審理行政案件時的權力。在對以上因素進行考慮并借鑒域外經驗的基礎上,應當在我國現有行政訴訟類型的基礎上增加一些訴訟類型。筆者主張,將我國的行政訴訟類型劃分為:撤銷訴訟、課予義務訴訟、給付訴訟、確認訴訟、公益訴訟、機關訴訟、當事人訴訟等7類。(1)撤銷訴訟。撤銷訴訟是行政相對人對違法損害其利益的具體行政行為,請求法院予以撤銷之行政訴訟?!俺蜂N訴訟可謂行政訴訟之核心,無論訴之類型如何增加,其中最重要者仍非撤銷訴訟莫屬?!盵3]其目的在于由法院以撤銷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方法,原則上溯及既往地消滅該具體行政行為的效力,使原告因該具體行政行為被侵害的權利得以恢復。(2)課予義務訴訟。課予義務訴訟(又稱為“應為行政處分訴訟”)是行政相對人請求法院命令行政主體做出具體行政行為,或應做出含有特定內容的具體行政行為之訴訟。其目的是原告向被告行政主體依法提出申請,行政主體違法拒絕或不予答復,使其權利受到損害,因此原告欲借助法院的判決,使行政主體做出原告依法請求的具體行政行為。(3)給付訴訟。給付訴訟(又稱為“一般給付訴訟”)是請求法院命令行政主體做出具體行政行為以外的給付行為(通常為財產的給付或非公權力行為的非財產性給付行為)。根據給付訴訟標的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財產給付之訴和非財產給付之訴。(4)確認訴訟。確認訴訟是行政相對人要求人民法院確認處于爭議狀態(tài)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無效、違法以及行政法律關系是否存在的一種訴訟形式。確認判決并不具有創(chuàng)設、變更或撤銷的法律效果,其原意也不在于實施強制執(zhí)行,僅在于確認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的爭議狀態(tài)。相對于其他積極的訴訟類型而言,確認訴訟僅具有“補充性”、“從屬性”、“次要性”或“后備性”,即只有在其他訴訟類型不得提起時,才可提起確認訴訟。(5)公益訴訟。公益訴訟是指公民為維護公益,就與自己權利及法律上利益無直接利害關系的事項,對于行政主體的違法行為而提起的行政訴訟。對情況較為特殊的公法爭議事件,為維護公益,應允許與自己權利無直接法律利害關系的公民就行政主體的違法行為提起行政訴訟。(6)機關訴訟。機關訴訟是指行政主體之間因權限的存在或者行使而發(fā)生紛爭,由法院通過訴訟程序解決爭議的訴訟類型。一旦機關之間就法律權限和法律適用發(fā)生糾紛,就應當允許法院進行裁判,只有這樣,才能依法劃清各機關之間權力的界限,防止越權和濫用職權,并減少由于權限交叉而造成的糾紛,從而提高管理效率。(7)當事人訴訟。當事人訴訟是指有關確認或形成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的處分或裁決的訴訟,是依法律的規(guī)定以該法律關系的一方當事人作為被告的訴訟以及有關公法上法律關系的訴訟。當事人訴訟對于解決當事人之間與行政行為相關的爭議具有重要作用。能夠更好地解決行政主體與當事人之間的行政糾紛以及民事主體之間的民事糾紛,避免此類糾紛的久拖不決。

四、行政訴訟的當事人

(一)原告資格的規(guī)定中存在的問題及修改建議

我國關于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規(guī)定主要存有下列問題:(1)確定原告資格的標準過于狹窄,不利于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益,而且立法上存在相互矛盾之處。我國《行政訴訟法》第2條規(guī)定可以說是對我國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界定標準的高度概括,同時也表明我國在確定行政訴訟原告資格方面,立法上采取的是“合法權益”的標準。而這里的“合法權益”應當如何理解呢?從理論上來說,合法權益既包括權利,也包括利益,前者稱為法定的利益,而后者稱為事實上的利益。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第11條關于受案范圍的規(guī)定可以看出,我國在確定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上采取的實際上是“法律權利”標準,即只有當相對人的實定法上的權利遭受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害時,才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此處所謂的“合法權益”中的“合法”應當如何理解?它在司法實踐中又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根據“有權利必有救濟”、“無救濟則無權利”的法理精神,此處的“法”應當理解為憲法、民法、行政法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等,“合法權益”就是上述的“法”所賦予或保護的權益。但是根據《行政訴訟法》第11條第1款所規(guī)定的受案范圍明確表示出的意圖,這里“合法”的外延是有限的,換言之,此處所指的“合法權益”僅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人身權和財產權,而對于其他的權利,如公民的受教育權、公平競爭權、承包企業(yè)的人事任用權等在受到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害時是否可以提起行政訴訟是一直存在討論余地的?!缎姓V訟法》如此規(guī)定,明顯不利于對當事人的權利進行司法保護。(2)關于原告資格的規(guī)定非常含糊、抽象和主觀。根據《行政訴訟法》第2條的規(guī)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只要“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就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種規(guī)定非常主觀和模糊,讓法院、法官理解、執(zhí)行起來也非常吃力。而在現實生活中,也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有關原告資格爭議的案件。

對于我國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規(guī)定的完善,筆者提出如下建議:(1)將原告資格限定為同被訴的行政行為有法律上的利益。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范圍應當擴大,這是大勢所趨。綜合各國對原告資格條件的規(guī)定和發(fā)展趨勢,我們認為將我國原告資格條件限定為須與被訴行政行為有法律上的利益是比較恰當的。這一界定適應了原告資格擴大化的世界趨勢,特別是對法律上的利益的闡釋,充分借鑒了美國行政法的觀念,使原告資格的確定更具可操作性。應當說,將原告資格限定為“同被訴的行政行為有法律上的利益”,仍然是比較抽象和有彈性的界定。因此,須在立法上對“法律上的利益”作一闡釋。法律上保護的利益,首先是指相關法律要求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時應當考慮的利益;此外,法律上的利益還應當是通過訴訟值得保護的實質的利益。(2)增加關于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規(guī)定。對于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檢察機關應當是提起公益行政訴訟的主要主體,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應是輔助主體,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行為侵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以申請人民檢察院提起公益行政訴訟為先行程序。只有人民檢察院在規(guī)定時間內不提起訴訟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才可以以自己的名義提起公益行政訴訟。同時,為了規(guī)范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公益行政訴訟的行為,限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公益行政訴訟,應當與其團體章程或業(yè)務相關,并以行政行為涉及團體利益為前提,也是必要的。 (二)被告資格的規(guī)定中存在的問題及修改建議

我國現行的《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基本上是以行政主體為標準來確定行政訴訟的被告。“行政主體”=“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guī)授權組織”,并與行政訴訟被告一一對應的關系,在我國法治還不完善的階段,在行政訴訟法發(fā)展的初始階段具有積極意義,但是隨著民主法治的發(fā)展及行政訴訟實踐的推進,以行政主體理論為標準確定行政訴訟被告的缺陷已經凸現出來:(1)增加了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確定被告的難度。根據現行法律的規(guī)定,行政機關能成為行政主體,但行政機構是行政機關的一部分,行政機構一般不能成為行政主體,不能成為被告。其結果導致行為者可能不是被告,給原告確定誰是被告帶來困難。特別是《若干問題的解釋》將此問題更加復雜化。要求原告在起訴時,去考察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構是否有獨立承擔責任的能力這種即使在開庭審理中也不是輕而易舉就能確定的復雜問題,實在過于苛刻。(2)行政主體的“組織性”使得對現實中根據法律授權而以其本人名義行使公權力的個人在行政法上的地位無所適從。根據傳統的行政主體理論,行政主體“為自然人的延伸”,因而在確認行政訴訟被告的時候,強調被告作為行政主體的組織性質,而個人是不能成為行政主體的,從而否定了個人成為行政訴訟被告的可能性。以此觀點來確認行政訴訟的被告,明顯與有關法律的規(guī)定不相契合,因為在現實中實際上有一些個人在以自己的名義行使公權力。(3)我國現有的行政主體理論也使得行政訴訟被告的確定存有先天不足和缺乏根基的問題。[4]由于我國行政主體的確定標準差不多只有法律、法規(guī)授權(行政機關的“固有職權”其實也屬于法律授權)一條,在目前我國法律體系尚不健全的情況下,非授權主體屢有行使行政職權的情形,造成了在確定被告時的困難,為公民訴訟帶來諸多不便,甚至因此使公民訴訟無門。行政主體本身即為單一的獨立的主體,一旦這些主體不存在,便有可能出現無責任歸屬者。(4)獨立意志與獨立承擔責任之證偽。在行政訴訟中,國家或者地方政府為實質上的責任承擔者,行政訴訟的被告實際上僅為形式上的責任承擔者。從行政訴訟的后果來看,行政訴訟的被告承擔的法律責任僅為法院撤銷或者變更其所作的決定或者依法院裁判而重新作出行政決定(即撤銷之訴、變更之訴、重作決定之訴)、被法院依法通過確認訴訟的形式宣布行政決定違法(確認之訴)、被法院要求履行法定義務(給付之訴)、充當行政賠償的義務主體(賠償之訴,而這種責任實際上仍然要由國家或地方政府承擔)。借用行政機關在行政法中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來表達行政訴訟被告法律責任的做法,實際上是忽視了兩種責任的不同性質。

鑒于當前的行政訴訟被告的規(guī)定存在的諸多弊端,提出以下完善建議:(1)以作出行政行為的機關或組織為被告。確定行政訴訟被告應避免復雜化,應堅持一個總原則,即:誰行為,誰為被告。應避免追究作出行政行為的機構或組織是否具有獨立承擔責任的能力、能否成為行政主體的問題,而從形式上判斷被告。行政機關內設機構或派出機構,不管有沒有法律的授權,只要這些內設機構或派出機構以自己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原告就可以控告這些內設機構或派出機構,這些機構就是被告。行政機關、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派出機構、臨時機構以及其他公法性行為的作出者,都可以成為被告。(2)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是被告。根據上述“誰行為,誰為被告”的規(guī)則,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維持原行政行為的,等同于復議機關作出了與原行政行為同樣的行為,因此,以復議機關為被告完全說得通。如此規(guī)定的最大益處是強化了復議機關的責任心。從統計情況來看,經復議的案件,絕大多數都是復議機關作出維持原行政行為的裁決,這其中當然有最初作出行政行為是正確的原因,但是復議機關害怕當被告,以維持來敷衍塞責也是主要原因。規(guī)定復議機關維持原行政行為時也是被告,有利于督促復議機關認真履行職責,即使被起訴了,也可避免敗訴。至于擔心復議機關過多地被起訴,增加法院和當事人的成本,影響效率,都是多慮的。與原告資格的確定相對應,對行政訴訟第三人資格的確定,也應采用與原告資格確定相同標準,即要求其與提起訴訟的行政行為有“法律上的利益”。至于其參與行政訴訟的方式,既可以由其申請參加,也可以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

五、行政訴訟的管轄

(一)行政訴訟管轄的現行規(guī)定及存在的問題

《行政訴訟法》規(guī)定的管轄制度包括級別管轄、地域管轄、裁定管轄,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為:(1)便于當事人進行訴訟和便于法院公正行使審判權兩個因素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矛盾。由于立法上沒有充分考慮到行政審判中可能受到的法外干預,造成當前級別管轄過低,影響了行政審判權的公正行使。雖然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司法解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行政訴訟級別管轄過低的問題,但依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2)過多沿襲了《民事訴訟法》關于管轄的規(guī)定?!缎姓V訟法》關于級別管轄的標準,關于地域管轄一般標準的規(guī)定,關于不動產案件的管轄標準,以及關于共同管轄、裁定管轄的標準,都不同程度地沿襲了民事訴訟管轄的規(guī)定。在行政訴訟制度建立之初,這一規(guī)定是必要的而且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但是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顯露出與現實的不適應性。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在諸多方面存在著差異,司法不統一、司法不獨立以及司法行政化、地方化對行政訴訟的影響更大,因此,管轄制度應根據現有情況作出新的規(guī)定。(3)司法地方化現象嚴重。司法權對行政權的依附在現實中造成了地方保護主義、部門保護主義和執(zhí)行難的現象,法院很難站在公正的立場上裁判,因此有所謂“選準了管轄法院等于官司贏了一半”的說法。[5]管轄規(guī)則不是便于法院公正、有效審理,而是方便了“官官相護”。最集中的體現是司法地方化,行政審判受到地方政府、人大、黨委的非法干預,影響了行政案件的公正審理和裁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正當權益也沒有得到依法保護。因而,對我國行政訴訟管轄的規(guī)定進行改變和完善十分必要。

(二)完善行政訴訟管轄制度的建議

鑒于當前的行政訴訟管轄制度存在的諸多問題,提出以下完善建議:(1)提高行政級別管轄。一是規(guī)定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為被告的行政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二是規(guī)定以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為被告的行政案件由高級人民法院管轄。以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為被告的行政案件應由高級人民法院行使一審管轄權。這既是出于減少行政干預、保障司法公正的考慮,同時也因為這一類案件一般情況比較復雜,專業(yè)性更強,高級人民法院在人員素質、審判條件上都較中級人民法院有優(yōu)勢,有利于案件的審理和裁判。而最高人民法院由于還有其他職能與任務,不宜增加一審數量,仍應依照現行法律規(guī)定。(2)擴大地域管轄中的選擇范圍。為了解決我國地域管轄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對現行的地域管轄制度作出如下改變:一是規(guī)定行政案件的一般地域管轄由被告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二是如果原、被告在同一個法院轄區(qū)的,原告可以申請其所在地人民法院的上級人民法院指定臨近區(qū)域的法院管轄。作出如此調整和改變,可以保證其原告訴訟權利的充分行使,更符合“平等原則”。而“擇地行訴”既能解決案件公正審理可能受影響的問題,又便于原告行使訴權,防止增加過多的訴訟負擔。

六、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

(一)現行的起訴期限規(guī)定存在的弊端

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制度主要由《行政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相關規(guī)則所構成,《行政復議法》中也有一些規(guī)定涉及到起訴期限。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制度存在以下問題:(1)過多地考慮行政效率的需要,期限太短。行政管理和行政秩序需要效率是事實,但期限的設計要考慮的不僅僅是這個因素,還應當考慮法治的基本要求,最低限度必須使當事人能夠有比較充分的機會認識到自己的權利是否受到侵犯以及能夠提出法律救濟的請求。(2)規(guī)則內容不明確?!缎姓V訟法》關于起訴期限只有一條規(guī)定,它沒有考慮到實踐中各種復雜的情況,沒有考慮到行政行為不送達或未送達給有關利害關系人的情況,以及這種情況下確立多長的、怎樣的起訴期限是正當的;也沒有考慮到行政機關送達了行政決定而沒有告知訴權的情況,以及這種情況下相應起訴期限設計的正當性。(3)規(guī)則之間內容相互沖突。雖然立法和司法解釋關于起訴期限規(guī)定的條款不多,但內容仍然相互沖突。首先是起算點沖突?!缎姓V訟法》第39條規(guī)定的起算點是自當事人知道具體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而《若干問題的解釋》規(guī)定的起算點既有自當事人知道訴權或起訴期限之日,也有當事人知道具體行政行為的內容之日,但都不以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之日為起算點。其次是不同的期限規(guī)則所體現的期限內涵和法治意義沖突?!缎姓V訟法》規(guī)定的期限制度強調的是當事人知道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時間,而不管當事人是否知道行政行為的具體內容、與自己的利害關系和訴權等等,這種規(guī)定幾乎只是單純地規(guī)定了一個期限的起算點,而沒有考慮期限與當事人應當享有的起碼的取得法律救濟的正當機會和權利的內在關系,與法的公正之間的內在關系,而《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期限規(guī)定強調的是當事人知道訴權、起訴期限和內容,雖然標準并未完全統一,但考慮的正當因素比較全面,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正保障當事人訴權的法治精神。再次是申請行政復議的期限與提起行政訴訟的期限存在內在沖突?!缎姓妥h法》第9條規(guī)定的提起行政復議的期限為自知道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60日。表面上看,復議申請期限與起訴期限沒有本質關系,但實際上有內在關系,而且相互矛盾,由于復議申請期限明顯短,在當事人可以任意選擇復議或訴訟的情況下,在復議申請期限屆滿后,實際上仍然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如果當事人尋求法律救濟的時間機會是一致的,那么這種不一致實際上是一種法治精神的矛盾。在復議前置的情況下,復議申請期限的限制實際上剝奪了當事人取得司法救濟的權利,從而在本質上破壞了當事人取得法律救濟的時間機會應當一致的基本的法治原則。行政復議法規(guī)定的復議申請期限明顯短于起訴期限,在復議前置的情況下,當事人超過復議申請期限后就不能再提起行政訴訟。實際上,當事人超過復議申請期限未必超過起訴期限,而且實踐中常常是當事人尋求法律救濟時超過復議申請期限而不超過起訴期限。(4)基本制度不健全,未規(guī)定行政訴訟時效的中斷或延長等問題。我國的民事訴訟中的訴訟時效制度中存在時效中斷和延長問題。同樣是主張訴權,同樣存在著有正當原因沒有及時行使起訴權的問題,為什么行政訴訟中就不能有時效的中斷和延長?即使認為行政訴訟中不應當規(guī)定時效中斷或延長制度,也有必要作出明確規(guī)定。因為民事訴訟中的相應制度極易讓人認為行政訴訟中也應當存在期限中斷和延長制度。雖然行政訴訟的起訴問題有一定的特殊性,有些與民事訴訟中相同的事實能否成為時效中斷或延長的理由值得研究,有一些問題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因而應當對時效中斷和延長制度作出具體規(guī)定。

(二)完善行政訴訟期限的建議

針對現行立法中存在的弊端以及實踐中的問題,筆者對行政訴訟期限提出以下完善建議:(1)將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統一為1年。針對現行法律對起訴期限規(guī)定得繁瑣、不易操作的弊端,建議將起訴期限統一規(guī)定為:一般起訴期限為1年,自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之日起計算,涉及不動產的最長保護期從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20年,其他行政行為的最長保護期自作出之日起5年。這種規(guī)定避免了期限復雜以及起算點復雜的問題,如現行的起訴期限起算點分別有“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等,這些規(guī)定過于復雜,不利于當事人以及法院掌握。因而,將起訴期限的起算點統一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之日”十分必要。需要說明的是,“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是法律術語。所謂應當知道,是指盡管當事人否認自己知道訴權以及起訴期限,但法院有充分的理由認為行政相對人知道訴權以及起訴期限的,即為“應當知道”。同時,處于穩(wěn)定行政法律關系的需要,規(guī)定了起訴的最長保護期限。最長保護期限為不變期間,即法院不得延長或縮短的期間。這一規(guī)定與民法中的最長訴訟時效的性質是一致的。(2)增加行政訴訟期限的延長、中斷的規(guī)定。訴訟期限的延長或中斷是訴訟時效制度的重要內容。因此,應在《行政訴訟法》中予以明確。因而,借鑒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起訴時效的延長、中斷制度,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注釋:

[1]馬懷德.行政訴訟范圍研究[C]∥.樊崇義.訴訟法學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321.

[2]潘昌峰.試論我國行政判決形式的局限性及其完善[J].行政法學研究,1997,(3).

[3]吳庚.行政訴訟中各類訴訟之關系[J].法令月刊,第49卷第11期.

第7篇:行政訴訟法范文

一、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現狀及其局限性

行政訴訟法律適用包括兩方面的法律規(guī)范,即廣義的行政訴訟法和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行政實體法、行政程序法。適用行政法規(guī)范,在于為法院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包括行政處罰行為的合理性)審查提供判斷標準,并對其依法作出裁判。

1. 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現狀。行政訴訟法規(guī)定,行政審判法律適用分為兩個層級,分屬于“依據”和“參照”兩個不同的效力體系:一是行政審判的依據——法律、法規(guī)。法院在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審查和裁判中,對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自治法規(guī)(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必須遵從,無條件適用;二是行政審判的參照——規(guī)章。法院在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審查和裁判中,對部門規(guī)章、地方規(guī)章進行參照,酌定是否適用。

2. 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局限性。我國行政法規(guī)范與行政訴訟法規(guī)范相比,具有創(chuàng)制主體多元化、等級與效力層次性、內容與數量廣大性等特征,除以上納入行政審判的“依據”和“參照”的行政法規(guī)范外,在行政管理中,還存在大量的一般規(guī)范性文件,即規(guī)章以下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政決定、命令等。雖從法理學的角度和立法法的規(guī)定來看,一般規(guī)范性文件不屬于法的范疇,但行政訴訟法不應一概否定一般規(guī)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

——從法律依據分析,一般規(guī)范性文件具有存在的法律基礎和權力基礎。法律、法規(guī)賦予了國家行政機關制定一般規(guī)范性文件的權力,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規(guī)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可根據黨的方針、政策,依法制定行政管理的具體辦法、措施。因此,排斥一般規(guī)范性文件意味著壓制和駁奪行政權。

——從立法角度分析,一般規(guī)范性文件應視為法律規(guī)范對社會關系進行調整、維護的合理、必要的補充。法律規(guī)范不可能做到包羅萬象、完美無瑕,事實是很多法律規(guī)范均是原則性、規(guī)則性有余而操作性、可行性不足,在豐富多樣的社會生活面前常顯得無所適從,甚至蒼白無力。因此,一般規(guī)范性文件具有法律“補丁”的功能。

——從行政管理分析,一般規(guī)范性文件符合客觀存在和實際需求。一般規(guī)范性文件對落實行政法律制度,加強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充分履行職責,發(fā)揮職能作用,推動經濟發(fā)展、維護社會穩(wěn)定具有重要意義和現實基礎。

3. 行政訴訟法律適用局限性帶來的問題。行政訴訟法設定的受案范圍表明,所有具體行政行為均有進入訴訟程序,接受司法審查的可能性。由于我國行政管理體制與行政審判機制的差異,以及對法律適用的不同標準,勢必影響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的司法評價。

其一,審判機關具有獨立性、行政機關具有隸屬性。審判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不受行政機關及其他組織和個人的干涉,上下級審判機關間是法律監(jiān)督和工作指導關系。而行政機關具有層次性、承接性,依法行使職能同時按上級行政機關授意運作,上下級行政機關間是領導與被領導、指示與服從的關系,上級行政機關制定的一般規(guī)范性文件也是行政管理規(guī)范的淵源和據以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

其二,行政行為具有復合性、行政審判具有單一性。具體行政行為與抽象行政行為緊密相聯,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源于抽象行政行為的指使和引導。而司法審查具有單一性,審查內容僅只是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而不審查指導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抽象行政行為。若該抽象行政行為不被有權機關撤銷,行政機關仍將以之為據繼續(xù)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其三,所適用依據效力相逆。行政機關據以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隨制定機關管理層級的接近其制約規(guī)范效果明顯增強。如在很多情況下,對縣級行政機關約束效力最強、必須遵行的是縣人民政府和其直接上級行政機關所制定的規(guī)范性文件,并非再上一級行政機關、甚至是立法機關所制定的行政法規(guī)范。而司法審查視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的效力隨制定機關權力級別層降而遞減。根據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沖突規(guī)范,不同層級法律規(guī)范發(fā)生沖突,按照法律優(yōu)先原則,高層級法律規(guī)范優(yōu)于低層級法律規(guī)范,而被行政機關普遍適用的一般規(guī)范性文件則被拒之門外。但不可辯駁的事實是,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及一般規(guī)范性文件不可能完全一致,若原樣“克隆”則顯然無重復制定的必要。由于行政訴訟法律適用受限,根據低層級行政法規(guī)范和一般規(guī)范性文件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一旦訴諸法院,將因法律規(guī)范不一致或一般規(guī)范性文件不具備法律效力等得出于行政機關不利的司法評價,即撤銷具體行政行為。

二、行政訴訟判決的現狀及其形式性

行政訴訟判決,是法院行使國家審判權,審理行政案件終結時,依法對行政案件做出的結論性司法裁決,是解決行政爭議的集中體現和基本手段,核心是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包括行政處罰合理性)做出判定。轉貼于

1. 行政訴訟判決的現狀。第一審行政訴訟判決共有6種。除行政訴訟法規(guī)定的維持判決、撤銷判決、履行判決、變更判決4種方式外,最高法院司法解釋又增加了駁回訴訟請求判決和確認判決2種方式。

2. 行政訴訟判決的形式性。行政判決有明顯的形式的特征,除變更判決外,主要是通過訴訟的程序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與否,對行政相對人的實體權利和義務并沒有作出裁斷。如維持判決,通過對具體行政行為的肯定和認可,支持和維護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并未判決行政相對人應承擔何種責任,履行何種義務。又如撤銷判決,通過認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全部或部分違法,依法對其全部或部分否定,并未判決爭議的具體問題應如何解決,以及權利和義務的歸屬。

3. 行政訴訟判決形式性帶來的問題。由于行政權與司法權的性質不同,行政判決主要是程序性的判決,未對具體行政行為指向的實體權利、義務關系進行認定,很多情況下,行政相對人的實體權益并未得到切實保護,行政爭議的解決也僅只是一種“表象”。從各級法院的工作報告中均可看到受理的行政案件逐年增多,并因此而肯定行政審判的實際成果,很多法院還以行政相對人勝訴率的攀升為據對行政審判作出積極評價。量的遞增故然從一個層面上反映出國家法治進程的加快及社會法治意識的增強,但僅以量的多少作為評判工作成效的標準,而缺少對效益的追求,這一價值觀念不客觀、不全面、不可取,且容易由于片面強調司法的“形式正義”而致“實質正義”成為理想。

以撤銷判決為例,行政訴訟法第54條規(guī)定:“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決全部撤銷或者部分撤銷,并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1. 主要證據不足的;2. 適用法律、法規(guī)錯誤的;3. 違反法定程序的;4. 超越職權的;5. 濫用職權的?!庇捎谑芪覈姓绦蚍⒎螅姓ㄖ坪托姓?zhí)法監(jiān)督機制不健全,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不吻合且存在大量的一般規(guī)范性文件,以及行政執(zhí)法隊伍法治意識不強、素質不高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增大了行政執(zhí)法的隨意性,很多具體行政行為均存在瑕疵,并不能圓滿達到與法相符的狀態(tài)。若嚴格依照行政訴訟法可單獨構成撤銷的5項理由作出撤銷判決,合法權益并未及時、公正得到保護,紛爭并未正確、有效實現化解,還將造成增大行政成本、循環(huán)累訴、浪費訴訟資源、降低審判效率、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結果。如:行政機關對相對人之間的糾紛作出處理決定,具體行政行為雖經行政審判程序被依法撤銷,但糾紛并未隨之消滅,相反將久拖不決。若行政機關及時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可能產生又一次行政訴訟,若行政機關不作為,糾紛則可能轉化為民事訴訟,甚至引發(fā)刑事案件。

三、拓展行政訴訟法律適用和行政判決方式的建議

由于我國現行的行政審判制度與行政管理存在上述矛盾,若司法與行政各行其是,不能互促共進,勢必因司法支裂行政整體性,抑制政府行政權的行使和職能的發(fā)揮;或因行政影響法制的統一和權威。在加快推進以依法行政為核心的政府法治化進程的同時,行政審判應正視現實,從實際出發(fā),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正確處理司法審查權與行政權的關系,既要強化監(jiān)督職能,也要將服務、推進經濟建設中心和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大局作為共同的目標。

第8篇:行政訴訟法范文

[主題詞]行政訴訟訴訟協調合意和解構想

一、協調制度在審判實踐的應用及存在問題

基于“司法不能干預行政”的理論,在我國,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是明確的。行政訴訟法第50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就成為了行政訴訟的特有原則之一。但是,我們必然面對和承認的現實是:自行政訴訟法頒布實施以來十多年,大量的撤訴案件的背后,是法院背后協調的結果。據《中國法律年鑒》和《人民法院年鑒》統計,從1990年至2004年,全國法院一審行政案件的撤訴結案分別為:36.1%、37.0%、37.5%、41.7%、44.3%、50.6%、53.9%、57.3%、49.8%、45.0%、37.8%、33.3%、30.7%、31.6%、30.6%.[1]行政訴訟中的撤訴不外乎兩種情形:一是原告后,認識到行政機關的處理決定正確因而主動申請撤訴;二是在訴訟過程中,被告改變了原具體行政行為,原告同意并申請撤訴;三是行政裁決案件中,原告和第三人達成和解,原告申請撤訴。上述三種情形中,大多數都是法院找原、被告或第三人進行“協商”、“協調”的結果,尤其是發(fā)現被告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為避免判決行政機關敗訴而“影響關系”,主動找行政機關“交換意見”,被告撤銷或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而促成原告申請撤訴。因此,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并不意味著協調不能作為行政訴訟中的一個手段或環(huán)節(jié)來解決爭議。只是由于法律沒有規(guī)定協調制度,協調的結果是通過撤訴的方式結案。在政治、經濟不斷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隨著法制的進一步完善,百姓法律意識的提高,行政訴訟案件隨之增多,且越來越復雜,為定紛定爭,構建和諧的官民關系,節(jié)約司法資源,在行政訴訟中選用協調來化解紛爭的做法會越來越受到推崇。

同時,我們也必須看來,由于缺少立法上的規(guī)范,審判實踐中的協調方式可能出現下述問題:一是法院喪失了獨立公正審判的地位和監(jiān)督行政的功能。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既是權利救濟機關,又負有監(jiān)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職能,但實踐中,為了片面追求協調結案,不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做出明確判斷,不分清是非的協調,“和稀泥”,特別是對行政訴訟法規(guī)定的原告撤訴“是否準許,由人民法院裁定”視而不見。“《行政訴訟法》施行至今,幾乎沒有哪個法院在審查撤訴申請后作出過不準許撤訴的裁定”。[2]二是被告為了達到不“敗訴”的目的,要么無原則犧牲公共利益,要么脅迫或變相協迫原告接受和解而撤訴。行政機關的“敗訴率”直接影響其聲譽和公信力,有些地方還作為年度考評、職務普升的重要依據。因此,某些行政機關面對訴訟,如臨大敵,對法院恩威并施,找原告以利誘或恐嚇等手段動員撤訴,有些只要達到讓原告撤訴的目的,什么條件都接受。這種做法或以犧牲公共利益為代價,或者是以犧牲原告的合法權益為代價。三是原告的司法保護被虛置。事實上的協調很多是達成“合意和解”協議后以撤訴的形式出現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六條的規(guī)定:“人民法院裁定準許原告撤訴后,原告對同一事實和理由重新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事實上的“合意和解”游離于現行法律規(guī)定之外,當事人達成的和解協議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原告撤訴后,行政機關或第三人完全可以對協議內容置之不理,此種情況下,相對人既無權對抗行政機關或第三人,又不能請求司法救濟,司法保護的大門對相對人來說等于虛置。

協調方式被廣泛應用及實踐中出現的諸多問題,無論對廣大司法工作者而是對于立法機關來說,都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不但要加強對協調理論的研究,更應盡快從立法上加以規(guī)范。

二、行政訴訟協調概述

(一)訴訟協調的概念

中國社會科學院綜合研究所對“協調”的解釋是:“使配合得適應?!盵3]可見,協調必須有第三方的合介入和努力。訴訟協調,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積極進行協調工作,引導當事人各方盡快“合意和解”,從而終結訴訟的行為。訴訟協調既是當事人處分權的體現,又是法院“準審判職能”的體現。[4]法官主要是給當事人各方擔供“合意和解”的便利條件,指出各方當事人將訴訟進行下去將要可能面臨的風險負擔,讓當事人明了法理,知曉是非,讓當事人各方自愿進行利益衡量,以便達成“合意和解”,法官的積極參與,只起“引導”作用。

(二)訴訟和解、協調、調解的異同

訴訟和解,協調、調解都是建立在當事人“合意和解”的基礎上,并且都是其實體權利或訴訟權利自由處分的體現,都有解決紛爭終止訴訟的功能。但是和解、協調、調解是三種不同的糾紛解決機制,其概念應厘清。

1、訴訟和解與訴訟協調。和解按爭議是否進入訴訟程序,可分為“非訴訟和解”和“訴訟和解”,他們都是基于當事人的自主協商而達成,沒有任何外來壓力的干擾和強制,并且沒有任何第三方的參與和協調,完全基于當事人各方的平等自愿,自主協商而達成,所以和解和協調的主要區(qū)別就是,和解沒有法官的積極參與和“引導”。

2、訴訟調解與訴訟協調。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解釋,調解意為“勸說雙方消除糾紛?!盵5]訴訟協調和訴訟調解一樣都是有第三方(法院)的介入和努力。只不過調解中第三方所起的作用更進一層。訴訟調解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通過積極主動的介入并引導和促進當事人各方盡快“合意和解”,從而終結訴訟程序的行為。訴訟協調和訴訟調解的共同點表現在:第一,兩者的制度基礎相同,都是建立在當事人“合意和解”的基礎上,是當事人權利自由處分的結果。第二,兩者制度運作的外觀相似。無論是訴訟協調還是訴訟調解都是有法官作為第三方參加,是法官職權行為與當事人處分行為交互作用的產物。但訴訟協調與訴訟調解畢竟是兩種不同的糾紛解決機制,他們的區(qū)別主要表現在:法官在兩者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訴訟協調中,法官只起“引導”作用,鼓勵當事人“合意和解”,但并不為雙方當事人提出具體的和解方案;而訴訟調解中,法官起“促進”作用,通過其直接、深入、細致的教育、疏導工作,促進當事人雙方“合意和解”,必要時,還可主動提出解決爭議的具體和解方案。

(三)行政訴訟應選擇引入協調制度

在訴訟和解、訴訟協調、訴訟調解三者之間,筆者認為我國行政訴訟中應選擇引入訴訟協調制度。

1、訴訟和解的引入沒有必要性。訴訟和解只強調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沒有法官的主動“引導”和“促進”,當事人“合意和解”效率不高,而且數量有限,起不到充分發(fā)揮“合意和解”定紛止爭終止訴訟功能的作用。筆者認為,隨著協調制度的建立,完全可以將審判實踐中數量不多的和解歸入“協調”的大概念中,成為協調制度中的一部分。

2、行政訴訟引入調解制度有違“司法不能干預行政”的原則。按照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別設立、各司其職、相互制約的現念,作為公權力的行政權與司法權一樣具有獨立性,“司法不能干預行政”,“而法院的調解制度,偏重于過強調法院的職權行為,當事人只是作為法院調解工作的對象,法院在當事人的‘合意和解''''過程中起著積極的主導作用”。[6]特別是在法官主動提出和解方案時,令行政機關的獨立行政權處于尷尬的境地,有“司法干預行政”之嫌疑。

3、行政訴訟中引入協調機制有其理論基礎。訴訟協調既可以調動法官引導當事人“合意和解”的積極性,又可以避免“司法干預行政”之嫌疑,而且有其理論基礎。

第一,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為協調制度的建立留下可能性。行政訴訟法第51條規(guī)定原告可以撤訴,盡管法律條文規(guī)定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但是依據此條規(guī)定,原告可以在與被告“合意和解”后撤回,而法院也可以以協調為手段,在合法、合理、公平、公正、自愿的基礎上,對于可以通過協調使雙方達成“合意和解”的行政案件,通過妥當的協調工作,做到既監(jiān)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又保障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既能使案結事了,又能融洽行政機關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前文所述的近十幾年來原告在與被告“合意和解”后而撤訴的案件居高不下且效果顯著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第二,大量的自由裁量行政行為為行政訴訟協調提供了可能性。現在行政主要表現為自由裁量行政,絕對的羈束權限行為幾乎不可能的。所謂行政自由裁量權是指行政主體在行政活動中處理法律規(guī)定了一定幅度選擇權的行政事項和處理法律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行政事項時進行自由選擇的權力,其實質是行政主體的自由選擇,是行政主體自由處分職權的表現。如行政機關對職權的處分不侵害國家利益和不違背法律,且相對人(原告)可以接受,就能夠低成本,徹底地消除矛盾和糾紛。因此,在行政訴訟中,只要行政機關對訴訟標的有處分權,就存在協調使雙方“合意和解”的基礎。

第三,行政裁決中民事糾紛的雙方當事人的“合意和解”為行政協調創(chuàng)造了條件。行政裁決而形成的法律關系較復雜,一方面存在民事糾紛雙方當事人與裁決者(行政機關)之間依法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另一方面存在民事糾紛的雙方當事人之間依法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在行政訴訟中,民事糾紛雙方當事人一方是原告,另一方是第三人,原告要求更變或撤銷行政裁決,其實屬也在于滿足其民事主張,原告與第三人在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前程下,就民事權利義務達成“和意和解”后,行政機關的行政裁定就自然喪失價值和作用,這時行政機關維持、變更或撤銷行政裁決,實際上是民事糾紛當事人對自己權利自由處分的結果,并不涉及公權力的調整減讓。例如,筆者所在的法院受理的原告鄧某訴被告房產局、第三人岳某不服頒證一案,鄧某系岳某的繼母,岳某的父親在與鄧某再婚后,以“自己已死亡”為由將名下的房產過戶給岳某,岳某的父親去世后,鄧某認為房產局頒證給岳某所依據的事實不真實,遂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法院撤銷頒證。經法院協調后,原告鄧某與第三人岳某達成和解協議:岳某的父親的死亡補助金及撫恤金等歸鄧某所有,岳某的父親生前已過戶給岳某的房屋仍歸岳某所有。盡管該案中被告的具體行政行為存在可撤銷的事由,但因原告與第三人的“合意和解”而不需要申請撤銷了。由于現行政訴訟法未規(guī)定協調制度,故該案以原告撤訴結案。

三、構建我國的行政訴訟協調制度

如何構建我國行政訴訟協調制度,筆者認為,應把握以下幾點。

(一)訴訟協調所形成“合意和解”的性質

訴訟協調過程中當事人達的“合意和解”的性質,既是有“私法契約”的性質,又具有“替代性裁判文書”的性質。從效力上來看,當事人的“合意和解”,一是定份上爭,二是終止訴訟。

(二)訴訟協調的基本原則

1、堅持自愿原則。行政協調應建立在對立的當事人各方權力或權利能互諒互讓,當事人地位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當事人達成的“合意和解”協議必須出于自愿,并且不得侵犯國家、集體、他人的合法權益,可以把當事人自行和解也介定為協調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2、堅持合法性原則。行政訴訟協調應建立在查明事實,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作出明確判斷,對原告行為的合法性作出明確判斷,分清各方是非的基礎上進行協調,既不侵犯原告的合法利益,也不放縱被告的違法行政行為,對被訴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審查可以放寬到非訴行政執(zhí)行案件的審查標準。訴訟協調不得就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協調。超級秘書網

3、堅持司法不干預行政原則。行政訴訟協調過程中,司法權必須尊重行政權,堅持司法不干預行政原則。

(三)訴訟協調的案件類型

公權力不得隨意處分的原則在行政訴訟中必須得到遵守,因此并非所有的被訴行政行為都適用協調,對于不含民事權利義務且被訴行政行為受法律羈束的行政案件不適用協調,只有可以協調的行政案才可以引入協調制度,具體來說,可界定下列行政案件可適用協調:

1、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為自由裁量行政行為的案件。

2、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為行政裁決的案件。

3、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屬于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

4、其它有可能通過協調解決的案件。

(四)訴訟協調的結案方式

行政訴訟協調案件采用行政裁定書的形式結案。當事人達成“合意和解”之后,原告申請撤訴的,法院經審查后作出是否準予撤訴的裁定;原告不申請撤訴的,法院經審查后作出是否終結訴訟的裁定。

行政裁定書的內容可以敘述為:原告××與被告××一案,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已達成如下“合意和解”協議,敘述協議內容并就協議的合法性進行判斷后作出確認合法與否的認定。接著就被訴具體行政行為與協議的關系及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作出判斷性敘述。明確當事人雙方應按和解協議履行,當事人可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zhí)行經確認的和解協議內容,最后,裁定案件終結訴訟或準許原告撤訴。

(五)協調制度的救濟

當事人達成“合意和解”協議,經法院裁定確認后,當事人不能上訴,也不能對同一事實與理由再行。但是在和解協議出現情形之一的,法律應給予適當的救濟,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①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集體利益;②侵害案外人利益的;③違背當事人真實意思的;④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禁止性規(guī)定的;⑤其他不具有合法性的情形。

[注]

[1]黃新波:《論和解制度在我國行政訴訟中的建立》,來源于珠海市香洲區(qū)法院網。

[2]河海波:《行政撤訴考》,《中外法學》,2001年第2期。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出版,2002年第3版,P1392.

[4]仇慎齊:《行政訴訟協調制度的選擇“合意和解”協議的效力及結案方式》,來源于《漢制網》。

第9篇:行政訴訟法范文

suitterminates,thelegalpersonoranyotherorganizationthatsucceeds

toitsrightsmaybringthesuit.

Article25

Ifacitizen,alegalpersonoranyotherorganization,bringsasuit

directlybeforeapeople''''scourt,theadministrativeorganthatundertook

thespecificadministrativeactshallbethedefendant.

Forareconsideredcase,iftheorganthatconductedthereconsideration

sustainstheoriginalspecificadministrativeact,theadministrative

organthatinitiallyundertooktheactshallbethedefendant;ifthe

organthatconductedthereconsiderationhasamendedtheoriginalspecific

administrativeact,theadministrativeorganwhichconductedthe

reconsiderationshallbethedefendant.

Iftwoormoreadministrativeorganshaveundertakenthesamespecific

administrativeact,theadministrativeorgansthathavejointlyundertaken

theactshallbethejointdefendants.

Ifaspecificadministrativeacthasbeenundertakenbyanorganization

authorizedtoundertaketheactbythelaworregulations,the

organizationshallbethedefendant.Ifaspecificadministrativeacthas

beenundertakenbyanorganizationasentrustedbyanadministrative

organ,theentrustingorganshallbethedefendant.

Ifanadministrativeorganhasbeenabolished,theadministrativeorgan

thatcarriesontheexerciseoffunctionsandpowersoftheabolished

organshallbethedefendant.

Article26

Ajointsuitshallbeconstitutedwhenonepartyorbothpartiesconsist

oftwoormorepersonsandtheadministrativecasesareagainstthesame

specificadministrativeactoragainstthespecificadministrativeactsof

thesamenatureandthepeople''''scourtconsidersthatthecasescanbe

handledtogether.

Article27

Ifanyothercitizen,legalpersonoranyotherorganizationhasinterests

inaspecificadministrativeactunderlitigation,heoritmay,asa

thirdparty,filearequesttoparticipateintheproceedingsormay

participateinthemwhensonotifiedbythepeople''''scourt.

Article28

Anycitizenwithnocapacitytotakepartinlitigationshallhaveoneor

morelegalrepresentativeswhowillactonhisbehalfinasuit.Ifthe

legalrepresentativestrytoshifttheirresponsibilitiesontoeachother,

thepeople''''scourtmayappointoneofthemastherepresentativeofthe

principalinlitigation.

Article29

Eachpartyorlegalrepresentativemayentrustoneortwopersonsto

representhiminlitigation.

Alawyer,apublicorganization,anearrelativeofthecitizenbringing

thesuit,orapersonrecommendedbytheunittowhichthecitizen

bringingthesuitbelongsoranyothercitizenapprovedbythepeople''''s

courtmaybeentrustedasanagentadlitem.

Article30

Alawyerwhoservesasanagentadlitemmayconsultmaterialspertaining

tothecaseinaccordancewithrelevantprovisions,andmayalso

investigateamongandcollectevidencefromtheorganizationsandcitizens

concerned.Iftheinformationinvolvesstatesecretsortheprivate

affairsofindividuals,heshallkeepitconfidentialinaccordancewith

relevantprovisionsofthelaw.

Withtheapprovalofthepeople''''scourt,partiesandotheragentsadlitem

mayconsultthematerialsrelatingtothecourtproceedingsofthecase,

exceptthosethatinvolvestatesecretsortheprivateaffairsof

individuals.

ChapterVEvidence

Article31

Evidenceshallbeclassifiedasfollows:

(1)documentaryevidence;

(2)materialevidence;

(3)audio-visualmaterial;

(4)testimonyofwitnesses;

(5)statementsoftheparties;

(6)expertconclusions;and

(7)recordsofinquestsandrecordsmadeonthescene.

Anyoftheabove-mentionedevidencemustbeverifiedbythecourtbefore

itcanbetakenasabasisforascertainingafact.

Article32

Thedefendantshallhavetheburdenofproofforthespecific

administrativeacthehasundertakenandshallprovidetheevidenceand

regulatorydocumentsinaccordancewithwhichtheacthasbeenundertaken.

Article33

Inthecourseoflegalproceedings,thedefendantshallnotbyhimself

collectevidencefromtheplaintiffandwitnesses.

Article34

Apeople''''scourtshallhavetheauthoritytorequestthepartiesto

provideorsupplementevidence.

Apeople''''scourtshallhavetheauthoritytoobtainevidencefromthe

relevantadministrativeorgans,otherorganizationsorcitizens.

Article35

Inthecourseoflegalproceedings,whenapeople''''scourtconsidersthat

anexpertevaluationforaspecializedproblemisnecessary,theexpert

evaluationshallbemadebyanexpertevaluationdepartmentasspecified

bylaw.Intheabsenceofsuchadepartment,thepeople''''scourtshall

designateonetoconducttheexpertevaluation.

Article36

Undercircumstanceswherethereisalikelihoodthatevidencemaybe

destroyedorlostordifficulttoobtainlateron,theparticipantsin

proceedingsmayapplytothepeople''''scourtfortheevidencetobe

preserved.Thepeople''''scourtmayalsoonitsowninitiativetakemeasures

topreservesuchevidence.

ChapterVIBringingaSuitandAcceptingaCase

Article37

Acitizen,alegalpersonoranyotherorganizationmay,withinthescope

ofcasesacceptabletothepeople''''scourts,applytoanadministrative

organatthenexthigherlevelortoanadministrativeorganasprescribed

bythelaworregulationsforreconsideration,anyonewhorefusesto

acceptthereconsiderationdecisionmaybringasuitbeforeapeople''''s

court;acitizen,alegalpersonoranyotherorganizationmayalsobring

asuitdirectlybeforeapeople''''scourt.

Incircumstanceswhere,inaccordancewithrelevantprovisionsoflawsor

regulations,acitizen,alegalpersonoranyotherorganizationshall

firstapplytoanadministrativeorganforreconsiderationandthenbring

asuitbeforeapeople''''scourt,ifheoritrefusestoacceptthe

reconsiderationdecision,theprovisionsofthelawsorregulationsshall

apply.

Article38

Ifacitizen,alegalpersonoranyotherorganizationappliestoan

administrativeorganforreconsideration,theorganshallmakeadecision

withintwomonthsfromthedayofthereceiptoftheapplication,except

asotherwiseprovidedforbylaworregulations.Anyonewhorefusesto

acceptthereconsiderationdecisionmaybringasuitbeforeapeople''''s

courtwithin15daysfromthedayofthereceiptofthereconsideration

decision.Iftheadministrativeorganconductingthereconsiderationfails

tomakeadecisionontheexpirationofthetimelimit,theapplicantmay

bringasuitbeforeapeople''''scourtwithin15daysafterthetimelimit

forreconsiderationexpires,exceptasotherwiseprovidedforbylaw.

Article39

Ifacitizen,alegalpersonoranyotherorganizationbringsasuit

directlybeforeapeople''''scourt,heoritshalldosowithinthreemonths

fromthedaywhenheoritknowsthataspecificadministrativeacthas

beenundertaken,exceptasotherwiseprovidedforbylaw.

Article40

Ifacitizen,alegalpersonoranyotherorganizationfailstoobserve

thetimelimitprescribedbylawduetoforcemajeureorotherspecial

reasons,heoritmayapplyforanextentofthetimelimitwithinten

daysaftertheobstacleisremoved;therequestedextentshallbedecided

byapeople''''scourt.

Article41

Thefollowingrequirementsshallbemetwhenasuitisbrought:

(1)theplaintiffmustbeacitizen,alegalpersonoranyother

organizationthatconsidersaspecificadministrativeacttohave

infringeduponhisoritslawfulrightsandinterests;

(2)theremustbeaspecificdefendantordefendants;

(3)theremustbeaspecificclaimandacorrespondingfactualbasisfor

thesuit;and(4)thesuitmustfallwithinthescopeofcasesacceptable

tothepeople''''scourtsandthespecificjurisdictionofthepeople''''scourt

whereitisfiled.

Article42

Whenapeople''''scourtreceivesabillofcomplaint,itshall,upon

examination,fileacasewithinsevendaysordecidetorejectthe

complaint.Iftheplaintiffrefusestoacceptthedecision,hemayappeal

toapeople''''scourt.

ChapterVIITrialandJudgment

Article43

Apeople''''scourtshallsendacopyofthebillofcomplainttothe

defendantwithinfivedaysoffilingthecase.Thedefendantshallprovide

thepeople''''scourtwiththedocumentsonthebasisofwhichaspecific

administrativeacthasbeenundertakenandfileabillofdefencewithin

tendaysofreceivingthecopyofthebillofcomplaint.Thepeople''''s

courtshallsendacopyofthebillofdefencetotheplaintiffwithin

fivedaysofreceivingit.Failurebythedefendanttofileabillof

defenceshallnotpreventthecasefrombeingtriedbythepeople''''scourt.

Article44

Duringthetimeoflegalproceedings,executionofthespecific

administrativeactshallnotbesuspended.Executionofthespecific

administrativeactshallbesuspendedunderoneofthefollowing

circumstances:

(1)wheresuspensionisdeemednecessarybythedefendant;

(2)wheresuspensionofexecutionisorderedbythepeople''''scourtatthe

requestoftheplaintiffbecause,intheviewofthepeople''''scourt,

executionofthespecificadministrativeactwillcauseirremediable

lossesandsuspensionoftheexecutionwillnotharmpublicinterests;or

(3)wheresuspensionofexecutionisrequiredbytheprovisionsoflawsor

regulations.

Article45

Administrativecasesinthepeople''''scourtsshallbetriedinpublic,

exceptforthosethatinvolvestatesecretsortheprivateaffairsof

individualsorareotherwiseprovidedforbylaw.

Article46

Administrativecasesinthepeople''''scourtsshallbetriedbyacollegial

panelofjudgesorofjudgesandassessors.Thenumberofmembersofa

collegialpanelshallbeanoddnumberofthreeormore.

Article47

Ifapartyconsidersamemberofthejudicialpersonneltohavean

interestinthecaseortobeotherwiserelatedtoit,whichmayaffect

theimpartialhandlingofthecase,thepartyshallhavetherightto

demandhiswithdrawal.

Ifamemberofthejudicialpersonnelconsidershimselftohavean

interestinthecaseortobeotherwiserelatedtoit,heshallapplyfor

withdrawal.

Theprovisionsofthetwoprecedingparagraphsshallapplytocourt

clerks,interpreters,expertwitnessesandpersonswhoconductinquests.

Thewithdrawalofthepresidentofthecourtasthechiefjudgeshallbe

decidedbythecourt''''sadjudicationcommittee;thewithdrawalofamember

ofthejudicialpersonnelshallbedecidedbythepresidentofthecourt;

thewithdrawalofotherpersonnelshallbedecidedbythechiefjudge.

Partieswhorefusetoacceptthedecisionmayapplyforreconsideration.

Article48

Iftheplaintiffrefusestoappearincourtwithoutjustifiedreasons

afterbeingtwicelegallysummonedbythepeople''''scourt,thecourtshall

considerthisanapplicationforthewithdrawalofthesuit;ifthe

defendantrefusestoappearincourtwithoutjustifiedreasons,thecourt

maymakeajudgmentbydefault.

Article49

Ifaparticipantintheproceedingsoranyotherpersoncommitsanyofthe

followingacts,thepeople''''scourtmay,accordingtotheseriousnessof

hisoffence,reprimandhim,orderhimtosignastatementofrepentanceor

imposeuponhimafineofnotmorethan1,000yuanordetainhimfornot

longerthan15days;ifacrimeisconstituted,hiscriminal

responsibilityshallbeinvestigated:

(1)evadingwithoutreason,refusingtoassistinorobstructingthe

executionofthenoticeofapeople''''scourtforassistanceinits

executionbyapersonwhohasthedutytorenderassistance;

(2)forging,concealingordestroyingevidence;

(3)instigating,suborningorthreateningotherstocommitperjuryor

hinderingwitnessesfromgivingtestimony;

(4)concealing,transferring,sellingordestroyingthepropertythathas

beensealedup,seizedorfrozen;

(5)usingviolence,threatsorothermeanstohinderthepersonnelofa

people''''scourtfromperformingtheirdutiesordisturbingtheorderofthe

workofapeople''''scourt;or(6)insulting,slandering,framing,beating

orretaliatingagainstthepersonnelofapeople''''scourt,participantsin

proceedingsorpersonnelwhoassistintheexecutionofduties;Afineor

detentionmustbeapprovedbythepresidentofapeople''''scourt.Parties

whorefusetoacceptthepunishmentdecisionmayapplyfor

reconsideration.

Article50

Apeople''''scourtshallnotapplyconciliationinhandlingan

administrativecase.

Article51

Beforeapeople''''scourtannouncesitsjudgmentororderonan

administrativecase,iftheplaintiffappliesforthewithdrawalofthe

suit,orifthedefendantamendsitsspecificadministrativeactand,asa

result,theplaintiffagreesandappliesforthewithdrawalofthesuit,

thepeople''''scourtshalldecidewhetherornottogranttheapproval.

Article52

Inhandlingadministrativecases,thepeople''''scourtsshalltakethelaw,

administrativerulesandregulationsandlocalregulationsasthe

criteria.Localregulationsshallbeapplicabletoadministrativecases

withinthecorrespondingadministrativeareas.Inhandlingadministrative

casesofanationalautonomousarea,thepeople''''scourtsshallalsotake

theregulationsonautonomyandseparateregulationsofthenational

autonomousareaasthecriteria.

Article53

Inhandlingadministrativecases,thepeople''''scourtsshalltake,as

references,regulationsformulatedandannouncedbyministriesor

commissionsundertheStateCouncilinaccordancewiththelawand

administrativerulesandregulations,decisionsorordersoftheState

Councilandregulationsformulatedandannounced,inaccordancewiththe

lawandadministrativerulesandregulationsoftheStateCouncil,bythe

people''''sgovernmentsofprovinces,autonomousregionsandmunicipalities

directlyundertheCentralGovernment,ofthecitieswherethepeople''''s

governmentsofprovincesandautonomousregionsarelocated,andofthe

largercitiesapprovedassuchbytheStateCouncil.

Ifapeople''''scourtconsidersregulationsformulatedandannouncedbya

localpeople''''sgovernmenttobeinconsistentwithregulationsformulated

andannouncedbyaministryorcommissionundertheStateCouncil,orif

itconsidersregulationsformulatedandannouncedbyministriesor

commissionsundertheStateCounciltobeinconsistentwitheachother,

theSupremePeople''''sCourtshallreferthemattertotheStateCouncilfor

interpretationorruling.

Article54

Afterhearingacase,apeople''''scourtshallmakethefollowingjudgments

accordingtothevaryingconditions:

(1)Iftheevidenceforundertakingaspecificadministrativeactis

conclusive,theapplicationofthelawandregulationstotheactis

correct,andthelegalprocedureiscompliedwith,thespecific

administrativeactshallbesustainedbyjudgment.

(2)Ifaspecificadministrativeacthasbeenundertakeninoneofthe

followingcircumstances,theactshallbeannulledorpartiallyannulled

byjudgment,orthedefendantmayberequiredbyjudgmenttoundertakea

specificadministrativeactanew:

a.inadequacyofessentialevidence;

b.erroneousapplicationofthelaworregulations;

c.violationoflegalprocedure;

d.exceedingauthority;or

e.abuseofpowers.

(3)Ifadefendantfailstoperformordelaystheperformanceofhis

statutoryduty,afixedtimeshallbesetbyjudgmentforhisperformance

oftheduty.

(4)Ifanadministrativesanctionisobviouslyunfair,itmaybeamended

byjudgment.

Article55

Adefendantwhohasbeenjudgedbyapeople''''scourttoundertakea

specificadministrativeactanewmustnot,basedonthesamefactand

reason,undertakeaspecificadministrativeactessentiallyidenticalwith

theoriginalact.

Article56

Inhandlingadministrativecases,ifapeople''''scourtconsidersthehead

ofanadministrativeorganorthepersondirectlyinchargetohave

violatedadministrativediscipline,itshalltransfertherelevant

materialstotheadministrativeorganortheadministrativeorganatthe

nexthigherlevelortoasupervisoryorpersonneldepartment;ifa

people''''scourtconsidersthepersontohavecommittedacrime,itshall

transfertherelevantmaterialstothepublicsecurityandprocuratorial

organs.

Article57

Apeople''''scourtshallpassajudgmentoffirstinstancewithinthree

monthsfromthedayoffilingthecase.Extentofthetimelimit

necessitatedbyspecialcircumstancesshallbeapprovedbyahigher

people''''scourt,extentofthetimelimitforhandlingacaseoffirst

instancebyahigherpeople''''scourt,extentofthetimelimitforhandling

acaseoffirstinstancebyahigherpeople''''scourtshallbeapprovedby

theSupremePeople''''sCourt.

Article58

Ifapartyrefusestoacceptajudgmentoffirstinstancebyapeople''''s

court,heshallhavetherighttofileanappealwiththepeople''''scourt

atthenexthigherlevelwithin15daysoftheservingofthewritten

judgment.Ifapartyrefusestoacceptanorderoffirstinstancebya

people''''scourt,heshallhavetherighttofileanappealwiththe

people''''scourtatthenexthigherlevelwithin10daysoftheservingof

thewrittenorder.Alljudgmentsandordersoffirstinstancebya

people''''scourtthathavenotbeenappealedwithintheprescribedtime

limitshallbelegallyeffective.

Article59

Apeople''''scourtmayhandleanappealedcasebyexaminingthecourt

records,ifitconsidersthefactsclearlyascertained.

Article60

Inhandlinganappealedcase,apeople''''scourtshallmakeafinaljudgment

withintwomonthsfromthedayofreceivingtheappeal.Extentofthetime

limitnecessitatedbyspecialcircumstancesshallbeapprovedbyahigher

people''''scourt,extentofthetimelimitforhandlinganappealedcaseby

ahigherpeople''''scourtshallbeapprovedbytheSupremePeople''''sCourt.

Article61

Apeople''''scourtshallhandleanappealedcaserespectivelyaccordingto

theconditionssetforthbelow:

(1)ifthefactsareclearlyascertainedandthelawandregulationsare

correctlyappliedintheoriginaljudgment,theappealshallberejected

andtheoriginaljudgmentsustained;

(2)ifthefactsareclearlyascertainedbutthelawandregulationsare

incorrectlyappliedintheoriginaljudgment,thejudgmentshallbe

amendedaccordingtothelawandregulations;or

(3)ifthefactsarenotclearlyascertainedintheoriginaljudgmentor

theevidenceisinsufficient,oraviolationoftheprescribedprocedure

mayhaveaffectedthecorrectnessoftheoriginaljudgment,theoriginal

judgmentshallberescindedandthecaseremandedtotheoriginalpeople''''s

courtforretrial,orthepeople''''scourtofthesecondinstancemayamend

thejudgmentafterinvestigatingandclarifyingthefacts.Thepartiesmay

appealagainstthejudgmentororderrenderedinaretrialoftheircase.

Article62

Ifapartyconsidersthatalegallyeffectivejudgmentorordercontains

somedefiniteerror,hemaymakecomplaintstothepeople''''scourtwhich

triedthecaseortoapeople''''scourtatahigherlevel,buttheexecution

ofthejudgmentorordershallnotbesuspended.

Article63

Ifthepresidentofapeople''''scourtfindsaviolationofprovisionsof

thelaworregulationsinalegallyeffectivejudgmentororderofhis

courtanddeemsitnecessarytohavethecaseretried,heshallreferthe

mattertotheadjudicationcommittee,whichshalldecidewhetheraretrial

isnecessary.

Ifapeople''''scourtatahigherlevelfindsaviolationofprovisionsof

thelaworregulationsinalegallyeffectivejudgmentororderofa

people''''scourtatalowerlevel,itshallhavethepowertobringthecase

upfortrialitselfordirectthepeople''''scourtatthelowerlevelto

conductaretrial.

Article64

Ifthepeople''''sprocuratoratefindsaviolationofprovisionsofthelaw

orregulationsinalegallyeffectivejudgementororderofapeople''''s

court,itshallhavetherighttolodgeaprotestinaccordancewith

proceduresofjudicialsupervision.

ChapterVIIExecution

Article65

Thepartiesmustperformthelegallyeffectivejudgmentororderofthe

people''''scourt.Ifacitizen,alegalpersonoranyotherorganization

refusestoperformthejudgmentororder,theadministrativeorganmay

applytoapeople''''scourtoffirstinstanceforcompulsoryexecutionor

proceedwithcompulsoryexecutionaccordingtolaw.Ifanadministrative

organrefusestoperformthejudgmentororder,thepeople''''scourtof

firstinstancemayadoptthefollowingmeasures:

(1)informingthebanktotransferfromtheadministrativeorgan''''saccount

theamountofthefinethatshouldbereturnedorthedamagesthatshould

bepaid;

(2)imposingafineof50to100yuanperdayonanadministrativeorgan

thatfailstoperformthejudgmentororderwithintheprescribedtime

limit,countingfromthedaywhenthetimelimitexpires;

(3)puttingforwardajudicialproposaltotheadministrativeorgan

superiortotheadministrativeorganinquestionortoasupervisoryor

personneldepartment;theorganordepartmentthatacceptsthejudicial

proposalshalldealwiththematterinaccordancewiththerelevant

provisionsandinformthepeople''''scourtofitsdisposition;and

(4)ifanadministrativeorganrefusestoexecuteajudgmentororder,and

thecircumstancesaresoseriousthatacrimeisconstituted,theheadof

theadministrativeorganandthepersondirectlyinchargeshallbe

investigatedforcriminalresponsibilityaccordingtolaw.

Article66

Ifacitizen,alegalpersonoranyotherorganization,duringtheperiod

prescribedbylaw,neitherbringsasuitnorcarriesoutthespecific

administrativeact,theadministrativeorganmayapplytoapeople''''scourt

forcompulsoryexecution,orproceedwithcompulsoryexecutionaccording

tolaw.

ChapterIXLiabilityforCompensationforInfringementofRights

Article67

Acitizen,alegalpersonoranyotherorganizationwhosuffersdamage

becauseoftheinfringementuponhisoritslawfulrightsandinterestsby

aspecificadministrativeactofanadministrativeorganorthepersonnel

ofanadministrativeorgan,shallhavetherighttoclaimcompensation.

Ifacitizen,alegalpersonoranyotherorganizationmakesan

independentclaimfordamages,thecaseshallfirstbedealtwithbyan

administrativeorgan.Anyonewhorefusestoacceptthedispositionbythe

administrativeorganmayfileasuitinapeople''''scourt.Conciliationmay

beappliedinhandlingasuitfordamages.

Article68

Ifaspecificadministrativeactundertakenbyanadministrativeorganor

thepersonnelofanadministrativeorganinfringesuponthelawfulrights

andinterestsofacitizen,alegalpersonoranyotherorganizationand

causesdamage,theadministrativeorganortheadministrativeorganto

whichtheabove-mentionedpersonnelbelongsshallbeliablefor

compensation.

Afterpayingthecompensation,theadministrativeorganshallinstruct

thosemembersofitspersonnelwhohavecommittedintentionalorgross

mistakesinthecasetobearpartorallofthedamages.

Article69

Thecostofcompensationshallbeincludedasanexpenditureinthe

governmentbudgetatvariouslevels.Thepeople''''sgovernmentsatvarious

levelsmayordertheadministrativeorgansresponsibleforcausingthe

compensationtobearpartorallofthedamages.Thespecificmeasures

thereofshallbeformulatedbytheStateCouncil.

ChapterXAdministrativeProcedureInvolvingForeignInterests

Article70

ThisLawshallbeapplicabletoforeignnationals,statelesspersonsand

foreignorganizationsthatareengagedinadministrativesuitsinthe

People''''sRepublicofChina,exceptasotherwiseprovidedforbylaw.

Article71

Foreignnationals,statelesspersonsandforeignorganizationsthatare

engagedinadministrativesuits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shall

havethesamelitigationrightsandobligationsascitizensand

organizations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Shouldthecourtsofa

foreigncountryimposerestrictionsontheadministrativelitigation

rightsofthecitizensandorganizationsofthePeople''''sRepublicof

China,theChinesepeople''''scourtsshallfollowtheprincipleof

reciprocityregardingtheadministrativelitigationrightsofthecitizens

andorganizationsofthatforeigncountry.

Article72

IfaninternationaltreatyconcludedoraccededtobythePeople''''s

RepublicofChinacontainsprovisionsdifferentfromthosefoundinthis

Law,theprovisionsoftheinternationaltreatyshallapply,unlessthe

provisionsareonesonwhich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hasannounced

reservations.

Article73

Whenforeignnationals,statelesspersonsandforeignorganizations

appointlawyersastheiragentsadliteminadministrativesuitsinthe

People''''sRepublicofChina,theyshallappointlawyersofalawyers''''

organization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

ChapterXISupplementaryProvisions

Article74

Apeople''''scourtshallchargelitigationfeesforhandlingadministrative

cases.Thelitigationfeeshallbebornebythelosingparty,orbyboth

partiesiftheyarebothheldresponsible.Theprocedureforthecharging

oflitigationfeesshallbespecifiedseparat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