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課程建設存在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工業(yè)設計;工程碩士;培養(yǎng)目標;課程建設;交叉學科;設計藝術學;藝術設計
中圖分類號:J50 文獻標識碼:A
1984年由國家教育部提出、1997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工程碩士專業(yè)學位制正式出臺,至今已有近20個年頭。其中“工業(yè)設計”或“藝術設計”方向工程碩士教育在教學模式、課程與師資建設、社會實踐方面有所探索,為促使工程碩士教育有更快的良性發(fā)展,有必要對此專業(yè)方向中有違工程碩士教育宗旨、模糊混淆工程碩士教育與本科以至高等職業(yè)教育分工的一些失誤現象加以檢討,以期工程碩士教育有足夠的品質保證。
一、“工程碩士”的培養(yǎng)目標和
“工業(yè)設計”的“交叉學科”性質
2009年國家批準了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yè)學制,是為了彌補“學術型碩士”實際操作能力差的缺點。就“工業(yè)設計”(含藝術設計,下文同)方向而言,這一缺點與國外相比卻正好相反:國外研究生讀完碩士,就是進入社會設計部門工作的介入點;只有實際操作能力弱或有意于史論學術研究者才進入博士層次的教育。事實上中國的“工業(yè)設計”方向“學術型”碩士生弱于實際操作能力的同時也同樣弱于“學術型”獨立研究能力。其原因之一是“工業(yè)設計”的“交叉學科”性質及其在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還沒有得到真正認識,很多時候“工業(yè)設計”被看作類似“美術設計”的畫圖,在課程設置上沒有脫出“美術學”的框架。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yǎng)在學術理論方面和工學碩士并無二致,差異只在于前者側重于“實踐”,后者側重于“應用”,工程碩士更側重于“學術實踐”。“工程碩士”的培養(yǎng)目標是“高層次”、“復合型”的“工程設計”人才,“工業(yè)設計”的工程碩士就是要能對設計物的“技術”提出要求的人才,是能以“藝術”的能力對“技術”(含材料)整合、匹配,使之成為新的終端產品的人才,遠非“圖形”(不論是手繪還是CG制作)的制作者。這一點是基于科技史的一個基本史實――一件新產品的誕生首先是有“設想”的“計劃”,在生產技術經驗有相應累積條件下才可能使“設想”的“計劃”有所實現。如蒸汽機早在50年(中國東漢劉秀做皇帝的時候),就有古希臘亞歷山大里亞的希羅在他的力學著作中提出了構想,直到17世紀才有了切實的“實踐”。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曾做過惠更斯助手的帕潘獨立研制成功第一臺有活塞的蒸汽機。到了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英國約?凱伊發(fā)明織布飛梭,是工業(yè)革命開始的標志,至1782年(清乾隆四十七年),瓦特完善了聯(lián)動式蒸汽機,使人類生產能力飛躍至一個新高度。雖然如此,瓦特及一大批熱衷于“發(fā)明”的“發(fā)明家”們,并不清楚蒸汽機工作的“科學原理”。過了60多年,到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才有焦耳測定出熱功當量,使“技術”有了“科學”的依據,也從此使新“技術”的產生、更新加快了速度?!凹夹g”更新的速度加快,“工業(yè)設計”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設想”的“計劃”既考慮到對已有“技術”功能的應用,也往往在“設想”中會提出超越現成“技術功能”范疇的新的“功能要求”,這就突出了“工業(yè)設計”和“技術開拓”的互動關系。20世紀是機械工業(yè)、電子、微電子工業(yè)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各門類新技術的終端產品在人類生活、生產領域普遍應用,人類生活與生產形式的改變速度加快了,“工業(yè)設計”與“技術開拓”的互動關系越趨緊密,20世紀也因此被稱作“設計的時代”。以“手機”的“工業(yè)設計”為例,當“設計”要求其厚度不超過9厘米時,會引起一系列零部件體積的改變。如芯片的厚度要壓縮,又帶來封裝技術的改進。其結果是“技術”突破自身已有的“工藝”模式,出現新的“技術”與“工藝”。計算機最初由主機、顯示器、鍵盤組成,學過設計的喬布斯向他的技術主管提出要制造出一種“可以在牛仔褲上操作游標”的工具,結果是產生了“鼠標”。從這點說,“設計”催生了新技術、新產品的誕生――“工業(yè)設計”為技術的再突破提供了“路標”的作用。從技術自身更新的方面說,不同的技術有不同的應用功能,“工業(yè)設計”可以對不同的單項功能技術有目標的整合和匹配,推出新的多功能應用價值產品。仍以手機為例,手機的產生最初是希望有可以不依賴“有線”而更自由方便的通話方式,經過科技的努力制造出“蜂窩”式結構的訊號傳播網絡,“手機”的誕生有了可行的基礎,于是出現“語音”通話的“大哥大”?!肮I(yè)設計”再整合已成熟的其他技術功能,很快使單一“通話”功能的手機從無線通訊技術兼有網絡光纖技術,擁有攝像、錄像、錄音,及文字、圖像網絡傳輸等一系列電子、微電子技術功能;“手機”從此不再僅僅只是通話的工具。這種整合技術功能的“工業(yè)設計”在工業(yè)社會發(fā)展之初就開始了,1867年,法國莫尼埃發(fā)明了新建筑材料鋼筋混凝土,解決了金屬與“土”的有效配比,為超高建筑的平面、立面藝術設計提供了可以應用的成熟的材料技術條件,于是就有了1931年第一座摩天高樓――紐約帝國大廈。公元前的蘇美爾人發(fā)明了“輪”,改變了此前的搬運物體方式;到1893年,麥基爾?派德森發(fā)明了自行車,把“輪”的“技術”作為基礎,整合“齒輪傳動”、“方向控制”等“機械”方面技術,設計出安全便捷的個人交通工具。今天“自行車”的“工業(yè)設計”仍然新產品層出不窮,原因在于“工業(yè)設計”就是具有不斷整合、挖掘多種“技術”的“實用價值”,并使之成為“衣食住行用”各領域終端產品的性質和能力,滿足“人”對豐富生活內容、提升生活品質的不斷追求。即便是農耕手工業(yè)時代的“工藝美術設計”,其宗旨也和工業(yè)社會的“工業(yè)設計”一樣,都是“提高人的生活品質”,只不過前者的速度緩慢。所謂“生活品質”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產品功能帶給人們實際生活的“物質”性的安全、便利;另一個是產品形態(tài)帶給人們“精神”性的愉悅、舒適感?!耙率匙⌒杏谩钡纳铑I域有各自不同形態(tài)的產品,有不同的使用功能,為“人”所用,最終改變的是“人”的生活方式。如桌、凳、椅的“高家具”,改變了中國漢唐以前千余年的“坐”、“臥”方式;釉瓷器的出現,提供了更易于清洗的飲食器具,但真正取代陶器,成為鄉(xiāng)鎮(zhèn)普通人家的餐飲器,還是近100多年的事……所有這一切雖然都在不同方面提高了人的“生活品質”,但“提高”的速度非常緩慢。盡管如此,還是反映出不同材料和技術,都是在“藝術設計”的統(tǒng)籌下才成為可用的產品形態(tài)的歷史事實。如果“技術”只停留在經驗層面,“科學”只囿于實驗室范圍,技術和科學的社會意義就難以展示。“工業(yè)設計”則以終端產品形態(tài)把技術、科學的社會意義、經濟價值“實踐”化,所以工業(yè)設計是科學技術“實驗室”階段的后續(xù)或“前導”(提出功能要求由技術部門解決),和“科技”研發(fā)同屬一個系列,也是工業(yè)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之一?!肮I(yè)設計”包含了“藝術設計”與“技術完成”兩部分內容,是“藝術”與“科技”的“交叉”,也是“文科”和“工科”的“交叉”。工業(yè)社會的“工業(yè)設計”中的“藝術”部分和農耕手工業(yè)社會的“工藝美術設計”不同,“設計藝術”在這里已經成為“設計”的一種“方法論”而自具完整體系,前期從市場調研分析開始,定位產品消費要求、產品功能到材料選擇,然后出概念圖、效果圖、文案編寫,再出模型,形成一個“程序流程”;其中結構圖、施工工藝圖一般由相關技術人員制作。如上所述,“工程碩士”培養(yǎng)目標是“高層次”、“復合型”的工程人才,在“工業(yè)設計”方向來說,即是有統(tǒng)籌匹配、整合運用不同技術能力,具有“藝術創(chuàng)意”基礎和相應藝術表達能力的設計師、工程師。與之相應的是高等職業(yè)教育的培養(yǎng)人才是技術操作熟練的技師,即“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參見教育部《國家高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15年)》),至今已“培養(yǎng)了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中包含了“CG”(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技術)制作技師,為“工程碩士”的“工業(yè)設計”培養(yǎng)配備了足夠的社會人力資源。
關鍵詞:網絡課程 問題 改進建議
一、引言
網絡教學是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是建設高水平高校的必要條件。北京城市學院于2010年引進了由清華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開發(fā)的“網絡教學綜合平臺”,主要是作為全日制本科生的補充教學手段,也就是在課堂教學之外為師生之間交流與互動搭建的教學平臺。平臺中包含了我校全部本科生和教師的用戶數據,并定期更新每個學期的課程開設情況。我校于2010年、2012年、2013年、2015年和2016年分別啟動網絡課程建設立項項目,目前系統(tǒng)中的課程數量已超過6 000多門,部分課程已經在積極利用平臺、開展教學互動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網絡課程在建設與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解決。
二、W絡課程建設與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網絡課程的定位不明確
網絡課程是以網絡為表現形式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huán)境。其中網絡教學支撐環(huán)境特指支持網絡教學的軟件工具、教學資源以及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實施的教學活動。網絡課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開放性、協(xié)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網絡課程不是簡單的“書本搬家”“課堂搬家”,并非是課堂教學的機械移植,而是通過網絡表現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和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所以,解決網絡課程與課堂教學的關系,是網絡課程定位中必須加以明確的。網絡課程既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一個有機補充,也是實現個性化教學的重要平臺,它不能完全代替?zhèn)鹘y(tǒng)課堂教學,但是也不是可有可無的教學擺設,更不是為了應對教育部門檢查與評估的一個手段。
(二)教學資源的使用過于單一
當下網絡課程的教學資源不夠豐富,呈現方式比較單一,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主要是PPT課件、教案和講稿的電子化和課程視頻,沒有充分利用網絡教學的特點和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缺乏教學活動設計,缺少圖、文、聲、像的綜合運用和其他多方面交流形式。這種枯燥和單調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很難長時間集中精神,不能完全讓學生保持高度渴求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漸漸失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授課經驗和教學水平無法得到展現,最終導致網絡課程的教學效果無法得到完全的實現。
(三)師生之間互動環(huán)節(jié)的效果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網絡課程師生之間的互動效果較差甚至缺乏互動。網絡課程是一種模擬教學,師生之間不能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所以學生無法像課堂教學那樣能得到教師的及時指導和答疑,學生課下自主學習,也不能和其他學生進行相互交流和探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或對某一知識點有疑問時,缺少一個快速解決的平臺。雖然可以在網絡課程的答疑討論專區(qū)留言或者通過電子郵件尋求教師和學生的幫助,但都有滯后性,甚至根本得不到解決。
(四)網絡課程日常維護管理和后續(xù)更新不及時
網絡課程的建設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反復、不斷更新的過程,因此網絡課程需要持續(xù)的管理與維護,才能保證它的有效運行。然而很多網絡課程一旦制作完成投入使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持續(xù)使用,后續(xù)更新速度跟不上。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表沒有及時修訂,視頻的錄制大大滯后于現實,維護與更新的不及時,造成網絡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改進建議
(一)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網絡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參與,因此,要建設優(yōu)質的網絡課程,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充分調動教師的熱情和主觀能動性。加大教師的網絡技術培訓力度,創(chuàng)造機會讓教師深刻理解網絡課程的概念,消除教師對新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陌生感,讓教師積極參與到網絡課程的設計、建設和實施中來。
(二)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建設理念
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要突出網絡學習的特點,強調從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出發(fā),方便學生自主學習。充分考慮學習對象的基礎知識水平和對新知識的認知、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深入淺出地將理論知識以簡單易學的方式傳授給學生。作業(yè)內容的設計要幫助學生消化吸收新知識,突出重點和難點,讓學生能夠“少而精,拿到手”,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可以是傳統(tǒng)的閉卷,也可以是開卷、大作業(yè)和課程論文等方式。
網絡課程的教學內容要體現新穎性、實用性,以彌補教材內容的滯后性和課程設置不合理等薄弱環(huán)節(jié),起到進一步深化理論知識、拓展學生知識面和視野的作用。所以,網絡課程需要重新組織原有教材內容,可以采用模塊式設計,分模塊講解,同時將各個模塊之間的聯(lián)系突出出來。模塊式的教學內容編排方式既適應了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結構,也符合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解決問題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促使教學資源多樣化
網絡課程中,應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料,全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從而提高網絡課程的教學質量。
1.使用集文字、圖片、動畫和聲音于一體的多媒體課件授課,實現圖、文、聲、像的綜合運用,這是最重要的教學資源之一。
2.可以給學生提供課程簡介、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讓學生對本門課程從宏觀的角度進行整體把握,讓學生清楚地了解本門課程的重點、難點的分布,提前做好學習準備。
3.布置合理的作業(yè)庫和試卷庫,讓學生一邊學習,一邊練習,確保他們理解、掌握新知識,從而實現網絡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培養(yǎng)目標。
4.給學生指明網絡課程所使用的教材、參考教材及文獻,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了解本行業(yè)、本部門內的前沿知識以及國內外的最新理論和實踐等。
5.可以將教師的教案、講稿等提供給學生,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鞏固消化知識,從教學的角度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6.可以將網絡課程的教學內容制作成光盤,這樣既可以減少網絡傳輸的負擔,又可以降低學生的學習成本。
7.網絡課程的教學資源應該豐富多樣,既有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書本,又有現代高新技術下的多媒體的使用。
(四)模擬真實的教學情境
教師授課的視頻多是獨自坐在攝像機面前,沒有學生的配合,沒有黑板的板書,缺乏生動的教學情境。實際上授課視頻最好在真實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錄制,也就是說要模擬真實的教學情境。這樣,學生通過網絡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點上課時,可以把自己想象成錄像中學生的一員,仿佛置身于真實的課堂一樣,緊緊跟隨教師的講課進度,積極主動的思考,并且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教學情境生動有趣,富有變化,學生時時刻刻能夠保持注意力,可以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yōu)狀態(tài)。
(五)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師生之間能就學習問題進行交流與互動是網絡課程強大的生命力,網絡學習突出強調學習的自主性,學生不可避免地遇到學習困難,目前網絡課程中師生之間互動的平臺主要是答疑討論專區(qū)、電子郵件等方式??墒怯捎诮處熎饺展ぷ鞅容^繁忙,投入到網絡課程中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可能造成學生的疑問不能及時解答,電子郵件不能及時回復等問題,給學習帶來很大的困擾。我校的做法是每周固定一個時間、一個地點安排師生見面,面對面的交流;成立專家團隊檢查督促教師及時為學生的答疑解惑,將其作為評價與考核網絡課程的一個重要指標,從而讓網絡課堂真正地活躍起來。
(六)強化對網絡課程的維護管理與更新
網絡課程在管理過程中遇到最棘手的問題就是服務器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問題,一方面提高服務器的性能,提高后期管理的效率,需要專業(yè)技術人員從網絡技術等方面開發(fā)出更適用于教師教、學生學的先進的網絡教學技術平臺。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對網絡課程更新?lián)Q代,課件視頻更新錄制,并且模擬真實的教學情境。在教材改版后,由于理論知識發(fā)生較大變化,要及時更新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表,讓學生清楚了解本課程的重點與難點,方便學生的學習,使網絡課程發(fā)揮最大的教學效果,充分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與溝通。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優(yōu)質的網絡課程建設與實施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雖然通過具有較高科研水平與教學經驗的主講教師和掌握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媒體設計與制作研發(fā)人員的共同努力,可以較充分地發(fā)揮網絡課程的教學效率,提高網絡教學質量,但是在網絡課程建設與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我們研究和反思。針對這些問題,要不斷地總結、分析并著手解決,加大人、財、物的投入力度,努力開發(fā)高水平的網絡課程,實現網絡教學效益的最大化。Z
參考文獻:
[1]祝小兵.網絡課程概念與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J].開放教育研究,2004,(5).
[2]張貴英,張先杰.網絡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8,(7).
作者簡介:
關鍵詞:教師預設;課堂生成;小學語文教學
Abstract: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has exposed many problems, unbalance between presupposition and the generation of classroom teachers is one of them, this unbalance is shown as: traditional way of teaching to focus on classroom preset and relatively lightly generative, Teachers grasp the generative teaching and ignored the presupposition and the grasp of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generative deviation generated and false teachers also easily into the generated by mistake. Reasonably use dynamical generated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ing students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quality, and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to put humanity and instrumental unifies, teachers should strive to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level is an effective solution strategy.
Key words:teachers presetting classroom building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課程,既要有大量準備的教學預設,又要有不可預見的、靈活的生成性,兩者構成課堂教學的基點。因此,教師不但要在課前精心預設教學,更要關注并捕捉課堂上師生互動中產生的有探究價值的新情況、重新調整教學結構,促進教學的不斷生成和發(fā)展。
一、概念界定
(一)教師預設的內涵
預設即教學設計,教師的課堂預設即是教師在開始教學活動之前對課堂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以及通過教學所要達成的目標的等等因素的系統(tǒng)化設置。它包括把握課標,解讀和處理教材,全面了解學情,準確確立教學目標,準確把握教學重難點,恰當選用教學載體,合適安排教學步驟,精心選擇教學方法,科學分配教學時間,充分預計教學困難等。[1]教師預設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學規(guī)律、教學原則,在此基礎上有目的有計劃的展開教學活動。教師預設是備課的一部分,體現在課堂前的就是課堂的規(guī)劃、假設、安排;教師預設體現在課堂中則是課堂按照預設的計劃有序展開;教師預設體現在課堂結果上則是預設目標的實現,學生獲得相關的知識且得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無形熏陶,教師完成教學計劃。
(二)課堂生成的內涵
所謂生成性教學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重視師生生命活動的多樣性和教學環(huán)境的復雜性,把每節(jié)課都視作是不可重復的激情和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它以動態(tài)生成的觀念來認識課堂教學,以教學活動中師生、生生的多重組合,教學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和教師即時處理多種反饋的方式來推進教學過程,從而建構起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語文課堂教學新模式。[2]
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對文本的外在和內涵的把握和由此結合個體的生活經驗的個別化的自我建構,這樣的自我建構很多時候是在教師的預設之外的。教學并不是一步到位、標準化生產的過程,而是教師的預設的“給予”與學生在課堂中生成性的“選擇”相結合的過程,是課堂教學推進中的真實、豐富的過程,是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作者、編者之間真實對話的過程。[3]課堂生成是開放的、建構的、動態(tài)的隨著學生的生活經驗、認識結構、審美需求、接受水平不斷的升華和豐富教學內容的過程。課堂的生成具有強烈的現場性、完全的過程性、難以預測的不確定性的特點。
(三)教師預設與課堂生成的關系
教師預設與課堂生成之間的關系是指教師預設與課堂生成之間的內部聯(lián)系,二者可能是相互制約或者相互促進的關系,這取決于教師如何把握好兩者的平衡。教師預設與課堂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tǒng)一體,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預設體現對文本的尊重,生成體現對學生的尊重;預設體現教學的計劃性,生成體現教學的動態(tài)開放性,兩者具有互補性。教學既要重視知識學習的邏輯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體驗的過程和質量,但是生成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有利亦有弊,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實際上總是在努力追尋著教師預設與課堂生成之間的一種動態(tài)平衡。
理性地看待“教師預設”和“課堂生成”,預設要有彈性、有留白的空間,以便在目標實施中能寬容地、開放地納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對學生積極的、正面的、價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勵、利用;對消極的、負面的、價值低的“生成”,應采取更為機智的方法,讓其思維“歸隊”,回到預設的教學安排上來。課堂教學因預設而有序,因生成而充實。
二、現階段小學語文課堂中二者關系失衡的表現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預設性和生成性之間的關系好比一個天平的兩端,無論是重預設輕生成還是重生成輕預設都無法讓這個天平達成平衡,當下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問題的原因大多是沒有把握好語文課的預設性的生成性的關系,現將語文課中預設性和生成性失衡的主要表現綜述如下:
(一)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注重于課堂的預設性而相對輕視生成性
教師上課前做好教案,設計好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上課的時候按照教案一板一眼的完成。這樣的教學方式當然有其合理之處,它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性,使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能按部就班的完成,然而這其中恰恰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教學中處于客體甚至是的位置。這樣一種線性的預設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方式,關注教學內容的完成而不關注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生成的教學方式在過去甚至是在現在都是很普遍的。葉瀾教授說:“要從生命的角度,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去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fā)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p>
(二)教師把握了教學的生成性而又忽視了預設性
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在教學主題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在課堂的導入、學習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學習成果的呈現上需要教師的組織,學生在教學中的固然是主體,但是教師卻不應該失去教學中主導的身份,因為小學生由于其自身認識水平和認識角度的特點在分析問題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需要老師必要的引導。語文學習自身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有些課需要跨學科、跨領域的進行分析和教學,這樣的知識遷移可能是小學生所不具備的,而且在教學中有時需要涉及到聯(lián)系教師、社區(qū)、家長、發(fā)掘學習資源等,這些事情需要老師來組織,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堅持自己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本位。
(三)在把握語文課堂的生成性時教師還容易走進偏差生成和虛假生成的誤區(qū)
語文教學本身具有復雜性、不確定性、生成性的特點再加上小學生的知識經驗有限、思維不成熟、個體差異大的特點,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出現學生生成不廣、生成不精、生成不深、生成別樣等現象,當生成偏差出現時需要教師必要的引導使學生能夠形成有意義的生成。還有一個誤區(qū)是虛假生成,教師在進行教學預設時將課堂上的“生成”也預設了,在上課時忽視不符合其預設的“生成”的問題,將學生提出的“不在計劃內”的問題閑置一邊用各種暗示使學生問出自己計劃好的問題然后形成虛假的生成,之所以說這樣的生成是虛假的是因為在這樣的教學中虛構了一種更教學民主、架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課堂教學異化成為教師借學生之口說出自己想聽的話,學生猜老師的底牌說出老師暗示他們的話的心理游戲。
三、如何正確把握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預設與課堂生成的關系
教師必須要準備預設課程,課前對課堂有整體規(guī)劃。尤其是要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制定明確的課堂目標,備好教案,準備好課堂材料,完成既定目標。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使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征,沒有預設就沒有教學。
(一)合理利用動態(tài)資源生成教學。
葉瀾教授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旅程。課堂上重新生成、不斷組織的過程,是人性不斷張揚、發(fā)展、提升的過程。浙江省永康市人民小學某語文教師在談論如何利用課堂動態(tài)資源時,處理的很好:巧妙捕捉“意外”資源,曲道引導錯誤資源,細微觀察即逝資源,開發(fā)利用這些生成資源,語文課堂將綻放無限的精彩。[4]課堂教學是需要預先設計的,但是課堂真正的活力往往產生于教師預設所激起的學生中的有效生成。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感受、認知生成的新想法、新意見,是學生真正感興趣的東西,教師合理的解答和引導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養(yǎng)成自由表達的自主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二)教學生成遵循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原則
根據學生現有能力經驗水平生成,根據文章作者本來意愿挖掘思想。在講到課堂生成時,一般學生是課堂生成的主體,其實教師也有主動生成。教師課堂生成有幾種情況。一是教師深入挖掘文章作者的中心思想。這是目前語文教學中比較常見的,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小學語文課堂的生成具有語文學科的特點,即生成的過程以語文實踐活動為基石,以語言交流為載體,充分彰顯師生的生命活力,并在此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獲得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引感的體驗和思想的共鳴,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fā)展。這才是小學語文課堂有效地教學生成。[5]
(三)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注重過程性、理解性、體驗性、探究性知識,注重學生良好學習態(tài)度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這是課堂生成的前提。在實踐教學中,有很多教師和教育管理者是不愿意把時間花在生成性課程上的,因為有些生成性課程和升學率無關,或者要花費很多時間。但是卻與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發(fā)散性思維、良好的品性培養(yǎng)有關。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進行取舍,我們主張教學必須著眼學生的終生發(fā)展,而不僅僅是眼下的成績。
(四)語文課堂教學要把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tǒng)一
這是合理預設和生成的隱性要求。一直以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都是語文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熱點問題,不同的教學研究和實踐者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都不一樣,但是無論如何,爭議只是圍繞著二者在語文教學中的比重問題,絕非是不共存的問題。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看似和教師預設和課堂生成沒有太大關系,實則不然。因為如果一個教師合理處理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關系,就會對學生課堂的生成關注、重視、共同參與、合理引導探討。因此,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體現對學生文化個性的重視,把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作為一種課程價值取向。[6]
(五)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養(yǎng)和專業(yè)水平
自身素養(yǎng)和專業(yè)水平包括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廣博的學識、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快速的課堂反應和駕馭能力、較高的口才即出眾的口語表達能力。課堂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教學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進行調整,不具有固定的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真誠的態(tài)度和和為學生服務的心與學生就相關問題進行平等對話,并根據自己對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感受、興趣與需要等做出及時判斷,對自己的教學行為與思路做出機智的調整,以使教學對話深入持久的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1] 代玉梅.讓“預設”與“生成”和諧共生――淺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觀察思考.2009年3月
[2] 林春曹.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的享受――關于小學語文課堂現狀的分析與思考.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3年10月
[3] 同[1]
[4] 沈慧靜,施玲英.捕捉動態(tài)資源促進精彩生成――淺談小學語文教學方法.讀與寫雜志.2009年4月
關鍵詞: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V221+.8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可行性研究作為一種系統(tǒng)方法,出現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我國在總結基本建設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研究和借鑒國外經驗,于1983年將可行性研究正式納入了基本建設程序,從而明確了項目投資決策前的研究在程序中的重要地位??尚行匝芯磕康氖菫閷崿F項目的最佳經濟效果,對項目的經濟合理性、技術先進性進行全面分析和論證,給項目投資決策提供科學準確的依據從而有效地規(guī)避風險,提高投資的經濟效果和社會效果并為開展下一步工作打下基礎。
二、可行性研究涵義及作用
可行性研究是決策科學在項目領域的應用。所謂可行性研究,是運用多種科學手段(包括技術科學、社會學、經濟學及系統(tǒng)工程等)對一項建設工程進行技術經濟論證的綜合科學,其基本任務是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綜合論證一個工程項目在技術上是否先進、實用和可靠,在經濟上是否合理,在財務上是否盈利,為投資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將可行性研究成果編寫報告,即可行性研究報告。
可行性研究作為一種投資項目的研究方法,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已逐步趨于完善。2002年3月出版的由國家發(fā)展計劃委員會,委托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組織編寫的《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對“項目興建理由與目標”、“市場預測”、“資源條件評價”、“建設規(guī)模與產品方案”、“原材料與燃料供應”、“總圖運輸與公用輔助工程”、“環(huán)境影響評價”、“勞動安全衛(wèi)生與消防”、“組織機構與人力資源配置”、“項目實施進度”、“投資估算”、“融資方案”、“財務評價”、“國民經濟評價”、“社會評價”、“風險分析”、“研究結論與建議”等方面的具體編制內容和方法進行了規(guī)范。作為建設項目中的前期工作的重要內容,對項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為建設項目投資決策提供依據。
建設項目投資決策就是選擇正確的投資方向,確定合理的投資結構,通過對若干個投資方案進行分析比較,做出最優(yōu)選擇??尚行匝芯渴峭顿Y業(yè)主和國家審批機關提供評價結果的主要依據以及確定對此項目是否進行投資和如何進行投資的決策性的文件,目前很多國家和地區(qū)依據可行性研究結論預測和判斷一個項目技術可行性、產品銷路、競爭能力、獲益能力再做出是否投資的決策。
(二)、為項目建設單位籌集資金提供重要依據。
根據有關規(guī)定,凡是應向銀行貸款或申請國家補助資金的項目,必須向有關部門報送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銀行或國家有關部門通過對可行性研究進行審查,并認定項目效益水平、償還能力、風險水平確實可行后,才同意貸款或進行資金補助。
(三)、為建設項目審批和設計提供重要依據。
在可行性研究中,環(huán)境保護已成為一項重要內容,可行性研究中為達到標準所提出的措施和辦法,是環(huán)保部門簽發(fā)執(zhí)照進行審批的依據??尚行匝芯繄蟾娼泴彶?,符合政府部門的規(guī)定或經濟立法,對污染處理得當,不造成環(huán)境污染時,方能取得有關部門的許可。此外,在設計過程中,可行性研究報告對廠址、生產工藝流程、設備選型、詳細的經濟技術方案等已確定的原則經批準則成為詳圖設計的主要依據。
(四)、為國家各級計劃綜合部門對固定資產投資實行調控管理,編制發(fā)展計劃、固定資產投資、技術改造投資提供重要依據。
由于建設項目尤其是大中型項目考慮因素多、涉及范圍廣、投入資金數額大,對全局和當地的近、遠期經濟生活帶來深遠影響,必須對這些項目進行詳細的可行性研究,作為計劃綜合部門對固定資產投資調控管理和編制國民經濟及社會發(fā)展計劃的重要依據。
(五)、為項目建設生產和考核評估提供依據。
設置相應的組織機構、進行職工培訓以及合理的組織生產等工作安排要根據批準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與項目有關的生產組織工作。當建設項目正式投產后需要進行生產考核,應以可行性研究所制訂的生產綱領、技術標準以及經濟效果指標作為考核標準??尚行匝芯繄蟾嬷兴降墓こ痰刭|、水文氣象、勘探、地形、礦物資源、水質等所有的分析論證資料,是檢驗工程質量和整個工程壽命期內追查事故責任的依據。
三、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已逐步形成比較規(guī)范和穩(wěn)定的內容和程序,并作為強制性方法在項目決策中推行。但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建設項目并沒有進行真正的可行性研究,或者進行的可行性研究不符合要求,沒有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家政策和相關行業(yè)規(guī)定未健全,政策依據不充分。
早在1983年,國家計委頒發(fā)了《關于建設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的試行管理辦法》,各行業(yè)關于可行性研究的規(guī)定進度參差不齊,有的行業(yè)至今沒有這方面的規(guī)定。有的行業(yè)有規(guī)定,但已不適應目前形勢需要。國家和行業(yè)部門規(guī)定不齊全,使有的項目可行性研究無法可依,無章可循。
有的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缺乏國民經濟綜合信息,無依據國家、地區(qū)及行業(yè)等長遠規(guī)劃、無依據國家的產業(yè)政策、無項目建議書及其批文等;在建設投資估算中,無主要設備的咨詢價格資料,沒有相應的工程造價的定額、標準依據;在建設項目的經濟評價中沒有必要的財務指標和參數等依據。
(二)、可行性研究意識不強,重視程度不夠。
有的建設單位對建設程序不了解,聽說要搞可行性研究,隨便找?guī)讉€人寫上幾頁就算是可行性研究報告。有的建設單位缺乏對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的意識,不重視或片面重視可行性研究,認為可行性研究是“走過場”,或是只提供給貸款機構、投資方看的,重視可行性論證,而忽視不可行性分析;重視技術評價,而忽視經濟評價;重視財務評價,而忽視國民經濟評價、社會評價、敏感性分析和風險分析等。有的建設單位對建設程序了解一二,但圖省事怕麻煩,不按規(guī)定要求辦事。
(三)、深入調查研究不夠,基礎工作不扎實。
一些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單位由于受時間、經費、人力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為了降低成本,不進行調查研究,未搜集到完整可靠的基礎資料;或是完全按建設單位意見或領導意圖辦事,只講可行方面,不講或少講不可行方面,只講有利條件,不講不利條件,失去了公正、科學、求實的基本原則;或是為了趕時間、爭項目,搶資金,在短期內(三、五天)就編出一份可行性研究報告?;A工作不認真細致,第一手資料匱乏,僅憑現有的數據或主觀推測、判斷,很難得到可靠、質量高的可行性研究結論。
(四)、可行性研究內容不夠完整、全面。
可行性研究報告內容包括:項目概況、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市場預測、項目建設選擇及建設條件論證、項目規(guī)劃方案、建設規(guī)模和建設內容、項目外部配套建設、環(huán)境保護、勞動保護與衛(wèi)生防疫、消防、節(jié)能、節(jié)水、總投資及資金來源、經濟、社會效益、項目建設周期及工程進度安排、結論等。實踐中有的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內容不全,如有些項目缺少節(jié)能篇章;有些項目不談環(huán)保內容;有的沒有項目建設進度計劃,有的缺少方案比選及其推薦方案的論述;更為普遍的是,許多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很少或根本缺少風險分析內容。
(五)、部分從業(yè)人員的思想素質和職業(yè)道德有待進一步提高。
提高人的素質是提高工作質量的基礎。實踐中仍存在少數人員的工作責任心和自我學習的意識不強,業(yè)務知識陳舊,缺少精于市場分析預測、項目運營管理、資本運作等方面知識的專家,這種狀況影響了可行性研究的質量。有的設計單位,為了單純追求經濟效益,不顧自己力量有限,跨行業(yè)、越資質地承攬任務,甚至出賣資格證書,為社會上其他人員或單位編制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不負責任地加蓋自己的公章。
四、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的改進對策
由于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存在上述主要問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在建設項目決策中的引導作用。一些地方盲目、重復、低效上項目,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可行性研究質量不高,沒有真正為項目決策者提供科學、公正、可靠的決策依據。已經頒布實施的《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強調“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對項目審批制度進行了改革,規(guī)范了政府核準制,提出建立和完善風險責任追蹤約束機制,新的投資體制對項目可行性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提高認識,從思想上重視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作為項目前期工作之一的可行性研究在我國開展多年來,其在建設項目決策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已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因此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尤其對于實行政府核準的項目,不僅有關從業(yè)人員應當重視可行性研究工作,項目業(yè)主、投資方及其他相關部門和人員必須高度重視可行性研究工作。對有關社會經濟發(fā)展全局和涉及群眾利益的重大投資項目,可以委托有相應資質的單位同時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和不可行性研究報告,從不同的側面為決策者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
(二)、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國家政策、行業(yè)規(guī)定,加強各項管理制度建設。
國家和行業(yè)部門完善、制定新的有關可行性研究的政策規(guī)定,根據我國實際和本行業(yè)部門的特點,盡量細化有關條款,使可行性研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健全和完善投資項目管理制度,嚴格執(zhí)行投資責任制和項目管理責任制,按國家的相關法規(guī)要求規(guī)范投資行為,建立和完善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制度和評估決策制度,建立和完善繼續(xù)學習教育制度,加強職業(yè)道德教育,建立市場約束機制,嚴格按章辦事。
(三)、做好市場調研及項目風險預測分析。
市場調研是可行性研究的基礎。進行項目市場調研時,要扎實做好項目前期對市場和資源、環(huán)境等因素的基礎性調研工作,摸清市場有效需求規(guī)模和潛在需求規(guī)模,為項目擬建規(guī)模的投資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在完成市場調查的基礎上,運用專業(yè)知識、技術方法和基本經驗,對所取得的資料加以整理,建立能反映市場規(guī)律的預測模型,用數據或圖標的形式把定性的市場分析轉化為定量的說明,以對未來項目的市場發(fā)展態(tài)勢做出分析預測和判斷。在進行可行性研究財務評價時,必須對各種可能的風險因素對財務評價指標的影響進行分析,找出敏感性因素,揭示項目的市場風險和主要因素的風險等級程度,并有針對性的提出防范和降低風險的對策措施。
(四)、加強對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等有關單位人員培訓。
針對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等人員缺乏可行性研究方面的知識,應組織有計劃、多渠道地學習培訓。主要培訓內容是:有關國家政策和行業(yè)規(guī)定,建設項目程序、項目建議書的編制方法、可行性研究概論及編制方法、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及軟件應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的形勢不斷提出新的問題,必須牢固樹立科學發(fā)展觀和建設和諧、友好、節(jié)約型社會的新理念,加強業(yè)務知識的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五)、加強行業(yè)自律和監(jiān)管,嚴格遵循建設程序。
造成目前不少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質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審批、評估機構把關不嚴;違反建設程序,隨意附和委托方的不合理要求;編制單位超越資質范圍承接項目,出借資質證書;信息壟斷,地域排擠等等。因此必須嚴格建設程序和強化行業(yè)監(jiān)管。審批、評估機構要從嚴把關,對于內容、深度、質量不符合要求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不予審批、評估;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單位應在其核定的業(yè)務范圍內承攬業(yè)務;嚴格查處出借資質、資格證書的違規(guī)行為。堅持原則,強化職業(yè)道德教育。加強信息交流,提倡信息共享,反對地域壟斷,規(guī)范市場競爭。
五、結語
可行性研究是一種通過詳細調查研究,對擬建項目的必要性、可能性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進行全面、系統(tǒng)、綜合的分析與論證,以便進行正確決策的研究活動,是一種綜合的經濟分析技術。隨著我國工程建設的快速發(fā)展,工程建設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日益認識到一個工程建設項目的管理不僅是施工階段的工程管理,而是全過程的管理。項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即項目決策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項目建設的成敗、工程造價的高低、投資效果的好壞,關系到項目的使用功能能否最大程度發(fā)揮。認真搞好可行性研究,已逐步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因此,指出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其原因,研究其對策,更好地為投資決策服務。
參考文獻:
[1]黃渝祥.邢愛芳.工程經濟學[M].2版.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5.
[2]趙國杰.工程經濟與項目評價[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9.
[3]高珊.淺談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J].民營科技.2008(11).
[4]張亦剛.寧永剛.可行性研究對項目建設的重要作用[J].科學之友.2008(10).
關鍵詞:民辦高校;專業(yè)建設;人才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中國對外貿易一直處于快速發(fā)展的趨勢,這不僅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我國高校加強了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的建設,致力于滿足國內、國際的社會需求。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作為“十三五”期間的工作重點,這在鼓釔笠底呦蚴瀾緄耐時,也對高校相關專業(yè)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些年我國高等教育已步入新的發(fā)展時期,民辦本科教育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得到快速發(fā)展,目前呈現良好的發(fā)展勢頭。但民辦高校如何在眾多歷史悠久的公立高校中站穩(wěn)腳跟并與之競爭,從目前民辦高校的發(fā)展情況來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安徽三聯(lián)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建設的現狀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是安徽三聯(lián)學院經濟管理學院2009年獲批的第一個本科專業(yè),從2010年開始招生,到現已有三屆畢業(yè)生(2016)。
為專業(yè)建設實施來看,從2009開設至今,該專業(yè)為緊跟經濟社會和市場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人才能力需求的真實情況,結合學校辦學定位,識別學院學生的能力體系,更新人才培養(yǎng)理念和機制,該專業(yè)不間斷地進行高校、企業(yè)和行業(yè)三方調研,同時積極開展教科研申報,全方位鋪開整個專業(yè)建設。
1.專業(yè)建設思路與模式
2009~2012年,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建設思路以鋪設基本專業(yè)基礎,穩(wěn)步推進專業(yè)建設為導向。在“三大能力”的培養(yǎng)上,對國貿專業(yè)理論多強調以適用為主,更多側重于對學生運用相關理論解釋現實經濟貿易現象的能力;專業(yè)應用能力方面則基本鋪設“課程+軟件”的主要訓練模式。
從2012年至2016年,鑒于學校本科合格評估與其他單位專業(yè)建設的交流以及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的情況,該專業(yè)在原有應用能力培養(yǎng)之外,開始補充與校外實驗實訓基地的合作。先后開展了各項與專業(yè)有關的見習活動、校企專家交流活動、企業(yè)特色班建設。
2.培養(yǎng)目標與人才培養(yǎng)方案
在培養(yǎng)目標上,由“科學文化素養(yǎng)+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轉向“科學文化素養(yǎng)+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專業(yè)服務面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越顯細化。
人才培養(yǎng)方案在總學時下降的前提下,提高了實踐學時的比重。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結構進一步優(yōu)化,突出文理交融特色及實踐教育模塊、新增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平臺。與安徽省主要產業(yè)對應,將汽車類、服裝類課程納入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
3.師資建設方面
從師資數量上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師資由2009年的7人,上升到2016年14人。職稱結構上,2009年“啞鈴型”結構突出,特別是體現在中青年講師數量上,2016年此現象得到明顯改觀。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和雙能型教師均有覆蓋。同時在師資培養(yǎng)過程中要時時刻刻強調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促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正確定位、有機結合,應以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建立一支“雙師型”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的師資隊伍。
4.專業(yè)實踐教學方面
2010~2012年,實踐教學方面主要以“課內實踐+課程軟件”形式開展校內實踐;校外實踐則以學科競賽和專業(yè)技能競賽為主。
2012~2016年,基于特色專業(yè)建設和振興計劃項目支持,專業(yè)實踐形式日趨多樣化,并新增實驗室以豐富校外專業(yè)實踐教學內容。目前,已基本實現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實踐活動的全覆蓋。
三、民辦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民辦高校雖然出現了良好的發(fā)展勢頭,但由于其起步較晚,制度與保障體系存在不完善的問題,教學師資、辦學經費、學生的文化基礎等方面與國內公辦高校存在一定差距,導致其在學科建設和專業(yè)發(fā)展中一直處于弱勢地位。
1.專業(yè)建設成效與學生能力對應程度不夠高
以學生應用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民辦高??刹扇《喾N方法對應和充實“三大能力”,以期提高學生專業(yè)應用能力。目前學生專業(yè)實踐活動參與程度與實踐能力有待加強。
筆者通過對本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的觀測發(fā)現,學生欠缺自主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典型表現是:畢業(yè)論文的指導難度偏大;實驗室模擬多以驗證性試驗為主,以完成實驗課程流程為基本目標,實驗室實驗深度有待提高;不斷線、全過程的專業(yè)英語教學并未顯著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2.師資隊伍建設總體水平不夠高
民辦高校經過近些年的發(fā)展,專業(yè)教師隊伍業(yè)已克服了初始辦專業(yè)時較為畸形的師資結構,但仍然存在不合理性,例如,教師數量偏少,青年教師的比重過高等。因此,學校在專業(yè)建設上,對專業(yè)發(fā)展的宏觀把握程度不夠好,前瞻性把握不足,教師隊伍普遍教學能力偏弱,雙師型師資參與教學改革的力度明顯較低。
3.校企合作開展尚待深度開發(fā)
目前,民辦高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集中在企業(yè)專家講學、專業(yè)見習、特色班建設上,但是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內涵還相去甚遠,部分高校甚至僅僅流于形式。
四、民辦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建設的新思考
近年來由于國內外經濟發(fā)展形勢的變化,我國為主動應對新的經濟金融環(huán)境和挑戰(zhàn),提出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重大創(chuàng)新戰(zhàn)略和政策主張。
作為民辦高校,必須要主動從供給方主動進行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調整,補缺補差,適應國家和區(qū)域經濟與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
1.根據社會需求修訂人才培養(yǎng)方案
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訂中,要時刻強調社會需求,在遵照各高校辦學定位的基礎上,強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由企業(yè)崗位需求為導向,解構能力元素,充實到現有人才培養(yǎng)能力體系中去,修訂人才培養(yǎng)方案。
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設計中,實施高校專家與企業(yè)專家雙導師配置,充實實踐教學的內容與形式。人才培養(yǎng)方案執(zhí)行上,發(fā)揮學校、院系和企業(yè)三方評價作用,保證人才培養(yǎng)方案執(zhí)行效果,注重全過程監(jiān)控。
2.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為確保學生各方面的培養(yǎng),民辦高校必須要強化該專業(yè)師資隊伍的建設。如支持優(yōu)秀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提高現有教師理論水平和教學科研能力。組織青年教師參與到企業(yè)生產活動中去,學習先進經驗,提高教學水平。創(chuàng)造各類型平臺強化對青年教師的培訓工作。邀有專業(yè)背景的高校專家和企業(yè)專家不定期開展專題講座和交流活動,支持學院教師參與到企業(yè)、其他高校的各類項目中去。大力培養(yǎng)骨干教師,組織教師參加各種高水平學術會議,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經驗,提高專業(yè)教學水平。
3.加強課程體系建設與教材建設
在課程體系建設上,要突出技能型、應用型課程體系。在兼顧課程關聯(lián)性和遞進性的同時,推行模塊化、項目和任務驅動型課程教學模式。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導產業(yè)、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發(fā)展需求,立足學校實際,課程建設上秉持文理交融的理念。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教學中也應吸收學校其他專業(yè)的優(yōu)秀課程體系建設經驗。
在教材建設上,要制訂教材建設規(guī)劃,加大對高校教師與企業(yè)共同開發(fā)教材和教輔的鼓勵力度,增強教材的實踐性,通過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以滿足社會的需求,主動改革以適應社會需求。
4.繼續(xù)強化校內外實踐教學
首先,在大力推進校內實驗室建設的同時,根據中小企業(yè)人才需求能力結構,積極開展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各類專業(yè)競賽。繼續(xù)參與各級各類校外專業(yè)比賽活動。
其次,深度開發(fā)校企合作基地。從學生角度看,這有利于盡可能縮短其適應未來職位的時間。從專業(yè)發(fā)展角度看,利于跟蹤企業(yè)真實需求,利于專業(yè)建設各個方面。
最后,逐步構建由模擬實踐向現實實踐的轉變,可采取以下一些方式:引進中小企業(yè)具體貿易平臺的客戶端,優(yōu)選一定比例的學生進行外貿業(yè)務的真實實踐,爭取一定的業(yè)務量和經濟效益;孵化引入阿里巴巴、速賣通等國際B2B與B2C平臺,形成真實小微企業(yè),實現在線網絡貿易,形成實際經濟效益,以刺激學生主動參與到實踐中來。
參考文獻:
[1]蘇 曼.新形勢下外貿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商貿,2014(9).
[2]竺杏月,周敏倩.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力教育,2011(4).
[3]文 珍.基于就業(yè)視角的地方院校對外漢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析――以瓊州學院為例[J].教育觀察,2012(10).
[4]王國慶.以校企合作為突破,促進專業(yè)建設發(fā)展[J].勞動保障世界,2015(S2).
[5]劉旺生.訂單式人才培養(yǎng)模式亟需解決的幾個問題[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5(10).
[6]張建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實踐教學問題探討[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是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校、省、國家三級精品課程。
2003年4月,教育部下發(fā)了《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號),精品課程建設工作正式啟動。教育部計劃用五年時間(2003-2007年)建設1500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利用現代化的教育信息技術手段將精品課程的相關內容上網并免費開放,以實現優(yōu)質教學資源共享,提高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
2007年,教育部還聯(lián)合財政部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在已有國家級精品課程的基礎上,重新建設遴選3000門左右課程,進行重點改革和建設,力爭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梯隊、教材建設、教學效果等方面有較大改善,全面帶動我國高等學校的課程建設水平和教學質量”。2011年,教育部了《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建設1000門精品視頻公開課和5000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旨在“加強優(yōu)質教育資源開發(fā)和普及共享,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由此拉開了新一輪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序幕。
根據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的數據,在精品課程資源網上,本科課程共有14348門,包含文學、力學、歷史學等13大類共73小類的課程。高職課程共有5924門,其中包含農林牧漁、交通運輸、生化與藥品等20大類共86小類的課程。在視頻專區(qū),共有266門大學視頻公開課,共計1929集視頻。其中2003-2010年,有185門課,共計4141集視頻。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國家在精品課程上投入大、歷時長、立意高,精品課程的發(fā)展已具有完善的規(guī)模。
雖然國家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制作了大量的精品課程和視頻公開課,但這些課程的利用率不高,并沒有真正實現它們的價值。許艷麗等人也研究發(fā)現目前國家精品課程網站中教學視頻的應用不盡如人意。通過閱讀文獻,根據學者對精品課程的使用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總結出現階段精品課程在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訪問量不高,未能發(fā)揮其效益
據國家精品課程資源中心統(tǒng)計,截至2011年5月,共收錄有國家級、省級、校級、OCW課程24446門,總訪問人次數為11615023人次,每門課程平均總訪問量不足500人次。2011年5月,本科學校精品課程網站可訪問率在80%以下的占到總量的40%,高職高專學校精品課程網站可訪問率在80%以下的課程占24%,其中5%無法打開。
(2)可用性差
課程訪問中存在問題,有的課程不能順暢地進行鏈接;有的課程訪問時需要輸入用戶名和密碼,而訪問者無從得知;有的課程干脆打不開。
(3)共享差
根據教育部《國家精占占課程建設工作實施辦法》(教高廳[2003]3號),國家精品課程要按照規(guī)定上網并向全國高等學校免費開放。但是,黃寶玉、項國雄在其研究國家精品課程網站中,通過點擊2003―2006年度的1110門課程時發(fā)現,高達38.02%的課程存在找不到服務器、該頁無法顯示、無權查看網頁等問題。而在能夠瀏覽的688門精品課程中,也有部分課程出現網絡不通、網頁跳轉速度太慢、無法找到文件、非本校用戶不能下載等問題。這完全背離了教育部開展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的初衷,沒有真正實現資源共享。
(4)互動不夠
陳義輝在其研究中,通過統(tǒng)計數據表明,互動交流模塊的重要性得到85.84%的被調查者認同,許多互動平臺由于長期缺乏維護更新而無人問津,在一些課程的互動交流區(qū)頁面總是“總0頁第1頁共0條發(fā)言”,有的只有幾條提問,且都是“0”回復;缺少了交流與互動不僅造成課程教師無法了解使用者的情況、意見等反饋信息,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獲得及時有效地交流,阻礙了知識的傳播過程,從而影響了學習效果。
關鍵詞:精品課程;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7-111-001
一、中職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中等專業(yè)學校教育的任務就是向社會輸送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而人才的培養(yǎng),最終都要落實到每一門具體的課程。只有向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課程,才能達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yǎng)出適合企業(yè)發(fā)展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目的。近年來各中職校加大了精品課程建設的力度,隨著精品課程建設的深入開展,出現了許多問題。
1.課程的使用問題
在精品課程的申報過程中,各中職校都非常重視,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積極申報。一旦申報成功,許多精品課程的教學仍然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對其后續(xù)的使用和推廣上,缺乏一個系統(tǒng)、規(guī)劃的有效方案,精品課程也就淪為了一種擺設,往往只發(fā)揮了評審作用,并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示范作用和指導價值,更談不上共享和推廣了。
2.課程的維護問題
許多中職校在精品課程評審成功后,就結束課程的開發(fā)和設計,精品課程網絡平臺建設的信息全部停留在申報階段,打開精品課程網站,許多的課程大同小異,教學內容基本相同,似曾相識,立項以后的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沒有及時在平臺與更新,甚至有的網站沒人維護,還關閉了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平臺,平臺維護存在問題。
3.團隊的合作問題
在精品課程的開發(fā)過程中,教師往往是依靠本人經驗,制作課件和教案,缺少團隊合作的意識,大多數是多人參與,利用統(tǒng)一的格式,各自分章節(jié)開發(fā),最終合并勞動成果,相互之間缺少溝通。更重要的是缺少和企業(yè)、行業(yè)的交流,沒有企業(yè)專家的參與,開發(fā)出的資源和課程,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不能體現精品課程的精髓,得不到學生的認可。
二、中職精品課程建設的對策
1.共享資源,提高課程利用效率
精品課程只有實現網絡化,才能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校要克服學生在機房學習時,進不了互聯(lián)網,打不開本校的精品課程的現象,教師也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精品資源進行項目教學,建議中職校加強教學設備設施建設,將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注重校園網的建設,保障精品課程的充分使用和共享。
精品課程資源從電子教材、教案、課件、教學錄像到習題庫、案例庫、學習指南等相關參考資料應齊全,方便學生進行學習和查閱。網絡平臺要暢通,網絡課堂是傳統(tǒng)教學課堂的網絡延伸,便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主選擇,提供交互式協(xié)作學習方式;網絡學習平臺應包括作業(yè)、師生討論、輔導答疑、資料下載、模擬測試等,使學生在課后,有更多的學習機會,同時為師生課后交流提供了方便,只有在校內校外互為一體,精品課程的資源才能得到充分的使用。
2.建立動態(tài)機制,完善課程資源
精品課程建設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不斷優(yōu)化的過程,而不是申報成功就結束。因此中職校應從兩方面著手進行動態(tài)建設:一是精品課程的內容建設不斷完善的“動態(tài)性”,二是課程網絡建設不斷更新的“動態(tài)性”。內容建設的“動態(tài)性”應體現在教師不同學期植入新的教學設計思想、新的教學案例、不同年度課件更新、不同學期上傳的新資料。網絡的“動態(tài)性”就體現在師生網上交互式對話與指導、學生瀏覽率等方面作為動態(tài)觀測點,可通過在施行相對應的行為(活動)后,以上網方式反映活動過程,有必要將每次開展活動的事宜預告在網絡公告欄上,活動方案、活動內容、活動場景、活動成果等能上傳課程網絡的盡量上傳,以此實現課程建設的動態(tài)機制。
3.強化合作培養(yǎng)“雙師型”團隊
中職校要通過人才培養(yǎng)與引進,形成一支政治素質好、業(yè)務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年齡結構與學歷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從項目案例的選擇、課件制作、教學素材的收集,到建設的過程中不斷豐富教學內容,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小組成員要共同參與,相互協(xié)調,更重要的是要引進企業(yè)技術骨干,參與課程的開發(fā),將生產實踐的現場要求充分展顯在教學過程之中,打造一個合作型師資團隊,既是現代職教發(fā)展的需求,也是精品課程存在的基礎。
每一名教師在創(chuàng)建精品課程中,應該明白“精品”兩字的含義,即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因此課程開發(fā)團隊成員應自覺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探討最新的教學方式方法,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業(yè)務水平。同時中職校應鼓勵教師參加相關的教改項目和教學研究課題,引導他們撰寫教學研究論文和參加教材建設,指導和幫助青年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學術水平,為青年教師的成長創(chuàng)造條件,著力打造“雙師型”教師團隊。
總之,中職精品課程作為課程中的佼佼者,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yǎng)質量,在中職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各校在精品課程建設中,要靈活處理好出現的問題,必須從現實出發(fā),把握精品課程的內涵建設,著眼于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全面提高,努力把中職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關鍵詞:網絡課程;教學應用;管理制度
近年來,網絡課程建設得到了各級教育部門和各類學校的重視,出現了紅紅火火、一片繁榮的景象,涌現出了一大批學科門類齊全、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媒體表現形式多樣、交互方式靈活、設計新穎、功能齊全、制作技術先進的網絡課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網上教學體系,為提高教學科研質量,提升辦學水平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縱觀網絡課程建設情況,本人認為,現階段的網絡課程建設良莠不齊,在繁榮的背后仍存在著許多不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網絡課程的應用問題。
網絡課程前期建設力度大、投入多,制作完成、驗收合格后便萬事大吉,各級管理部門和一線教師都沒有在如何用好網絡課程,提高教學質量上下工夫,致使網絡課程成了擺設,其效益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加之少數網絡課程沒有反映本門課程的發(fā)展前沿,一些功能模塊幾年如一日,內容不能及時更新和充實,管理維護的水平較低,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使得學?;ㄙM大量人力物力建設的網絡課程使用效率低下。
問題產生的原因
造成網絡課程在教學應用中存在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對網絡課程概念認識不清概念模糊、認識簡單是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網絡課程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huán)境。其中,網絡教學支撐環(huán)境特指支持網絡教學的軟件工具、教學資源以及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實施的教學活動”。網絡課程實際上是一種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在對傳統(tǒng)教學大綱、內容體系結構、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革的基礎上制作的公用教學資源,而非傳統(tǒng)教材的電子版。
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對網絡課程的認識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認為網絡課程只是一個輔助手段,課堂教學仍然是教學的主導形式,這就使得教師在網絡教學上投入較少。網絡教學絕不能包辦代替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但網絡課程作為教學的輔助環(huán)節(jié),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網絡課程內容表現形式單一,缺乏交互性目前大部分網絡課程都以網頁的形式呈現,這既符合網絡教育的特點,又是網絡教育課程開發(fā)的趨勢。然而,大部分網頁都以靜態(tài)方式展現,其組織方式也是線性的,更新速度慢。一門完整的網絡課程,僅僅有靜態(tài)的教學內容是不夠的,還需要動態(tài)的交互功能,比如討論區(qū)、交流區(qū)、在線答疑、虛擬實驗、虛擬情境等。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習者感覺如同進入真實的校園進行學習,既有和同學的討論、與教師的情感交流,又有真實情境的體驗。然而,目前的很多網絡課程,雖然有視頻、動畫等多媒體元素,也由此大大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但是,相當多的課程頁面還是以靜態(tài)為主,這不僅不利于網絡課程的拓展,也缺乏交互、交流、反饋的功能模塊,不能為學習者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虛擬學習環(huán)境。另外,很多教師在設計網絡課程時,沒有一個良好的課程導航系統(tǒng),給學習者帶來了不必要的認知負擔,極大地影響學習效率,也影響了網絡課程的教學應用。
軟硬件條件不足要想提高網絡課程的應用效率,實現良好的網絡課程教學效果,就要有一個運行穩(wěn)定、快速敏捷的網絡教學平臺。雖然各高校都已建立校園局域網絡,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限制了網絡的利用率以及利用程度,主要有以下幾點:(1)網絡運行速度慢,性能不穩(wěn)定;(2)資費較高,使用成本過大;(3)網絡課程終端系統(tǒng)——電腦普及程度低,學生群體中電腦的擁有量比例不高。
缺乏有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網絡課程應用效率的提高離不開完善的網絡課程開發(fā)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目前,還未形成支撐和保障網絡課程建設、應用有序發(fā)展的制度環(huán)境,集中表現為沒有良好的經費投入機制,即沒有明確的立項招標管理辦法和具體的操作步驟;各部門職責和任務不明確;沒有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以調動各部門工作的積極性;對如何計算開發(fā)制作網絡課程和應用網絡課程進行教學的技術人員、學科教員和管理人員的工作量及如何評價教師網上教學水平及教學質量等關系到各方切身利益的問題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較好的評價與解決辦法;對招標立項后的網絡課程建設缺乏監(jiān)管和指導;缺乏科學、合理、有效的質量標準和質量監(jiān)控體系。上述因素直接導致了網絡課程在實際教學中應用不多。
教師對網絡技術的駕馭能力不高網絡技術運用水平參差不齊,也是影響網絡課程教學應用效率的重要原因。一部分教師不精通網絡課程技術手段或不習慣運用網絡技術進行教學。高校師資隊伍中,一些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主要課程的主講教師的網絡媒體技術水平與他們的教學科研水平不同步,然而,恰恰是這些人所把握的教學資源最應該通過網絡平臺成為學校共享資源。
對網絡課程建設應用的幾點建議
加強培訓,提高教師對網絡課程的認識及軟件技術能力針對教師在網絡課程制作方面的誤區(qū),各地區(qū)、學校應該加強對教師關于網絡課程制作方面的培訓力度。首先,要對教師進行網絡課程方面的理論培訓,使其深刻理解2001年國家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guī)范》中對網絡課程內涵的描述,糾正教師對網絡課程的錯誤理解。其次,要培訓教師使用相關軟件進行課程制作的能力。
內容表現形式上力求豐富,增強交互性在網絡課程的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到是否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課程的教學內容表現形式要豐富多樣,除了采用文字說明和圖片演示的方式講解基本的教學內容外,還要對學科內容的重點、難點采用動畫或視頻等生動形象的表現形式。教師不應采用將書本、教材上的內容簡單地搬到網絡上或將教學內容進行簡單羅列的單一教學形式,也不能在教學中運用多種表現形式的時候插入與教學內容毫不相干的資料、圖片干擾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關注。此外,網絡課程的設計要考慮多向交互交流的功能模塊。結合數據庫與WEB技術設計開發(fā)如在線交流、討論區(qū)、虛擬實驗室等交流互動區(qū),給時空隔離的師生創(chuàng)造跨越時空的交流空間,讓學生在空間上有歸屬感。這樣,一方面,虛擬實驗室和虛擬情境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自我探索,提高自我學習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在線交流、答疑等方式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加強制度建設,規(guī)范管理完善的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是促進網絡課程建設健康發(fā)展的有力保證。進行網絡課程建設,首先,要有統(tǒng)一的技術標準和建設規(guī)范,為此,有關單位已經制定了《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規(guī)范》、《新世紀網絡課程建設技術規(guī)范》、《新世紀網絡課程建設工程質量認證標準》和《網絡課程評價標準》等標準,從建設和應用兩個方面對網絡課程進行規(guī)范和引導。其次,要有嚴格的資格審查制度及立項招標、質量監(jiān)管等網絡課程建設管理規(guī)章制度和實施辦法,明確各部門對于網絡課程建設的論證、立項、建設、驗收等環(huán)節(jié)的職責、任務與要求,包括建設目標、建設內容、技術要求、申請條件、申請要求、申請時間、項目審批、支持方式、合同管理、項目監(jiān)理、認證與驗收、項目成果形式、項目經費管理、出版發(fā)行與推廣應用等方面,涉及通知、公開申請、專家評審、擇優(yōu)立項、項目執(zhí)行、監(jiān)督管理、項目驗收、推廣應用的全過程。要重點加強對網絡課程建設的認證評估體系的建設力度,制定良好的質量規(guī)范和監(jiān)督機制,提高網絡課程建設的質量,強化網絡課程的教學應用。
提高教師對網絡技術的駕馭能力相對于教師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夠準確把握一門課程而言,網絡基礎設施的完善要容易得多。因此,提高主要課程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對網絡課程知識的熟悉程度與技能,調動他們對網絡課程的積極性與熱情,使他們對網絡課程的投以關注,是目前網絡課程建設發(fā)展的關鍵。首先,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熟練運用計算機及相應的教學系統(tǒng)軟件。其次,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能夠逐步編制和積累教學課件,擴充服務器課件庫中的課件和教學信息,及時更新網頁內容,不斷維護網絡課程系統(tǒng)。從網絡課程的系統(tǒng)性、復雜性、長期性的角度考慮,提高教師對網絡課程全面、科學的認識,加強對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使更多的教師能夠在教學中嫻熟地運用網絡技術,更好更快地適應網絡教學的要求,充實網絡教學資源,形成一支實力強大的網絡課程教學隊伍,促進網絡課程的健康發(fā)展。
在現代化教學工程建設中,硬件建設是基礎,資源建設是重點。網絡課程作為網絡教學的基本單元,是資源建設的核心。應該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解決網絡課程建設中面臨的問題,加強對網絡課程建設與應用的管理,提高教師對網絡技術的駕馭能力,實現網絡教學的最大效益。
該項評選是在所有區(qū)縣進行初評推優(yōu)的基礎上進行的,被最終推薦參與市級評選的成果和先進單位基本能反映區(qū)縣一定時期內課程建設的水平,并能折射出一定時期內北京市課程基礎教育階段學校課程建設的基本特質和存在問題。
一、北京市基礎教育階段學校課程建設的基本特質
1. 學校課程建設注重對教育政策的回應
不論是教育部出臺的《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還是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近期的《北京市基礎教育部分學科教學改進意見》,都在學校課程建設成果中有所體現。
很多學校開發(fā)出國學、書法、中醫(yī)、民俗、傳統(tǒng)節(jié)日、武術、面塑、剪紙、古代文化名人、國畫等包含傳統(tǒng)文化內容的課程。這些課程開發(fā)者能選取傳統(tǒng)文化中與學校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相契合或關聯(lián)的內容,并對其進行深入發(fā)掘,使課程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很好地展現學校的辦學意志,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求。例如,北京四中人文游學課程將閱讀與行走緊密結合起來,以行走印證閱讀,以閱讀促進思考,體認民族精神,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將歷史時代、地域文化、民族先賢融合在一起,整理出豐富的課程內容,以信息、知識為前導,以認識、思考為本質,以活動、交流為形式,以致敬先賢、塑造品格為內核,明確人文教育在中學階段的重要指向―用民族精神和一切文明進步的事物豐潤學生的生命質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剛健挺拔、昂揚奮發(fā)的心性與積極努力、勇于擔當的情懷,做自尊自信的中國人。
《北京市基礎教育部分學科教學改進意見》中突出語文學科對學生文學素養(yǎng)及閱讀能力提升的關注,對于科學學科則強調實驗教學以及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因此,很多學校對語文學科課程進行改造,一些學校在科學實驗和實踐課程的開發(fā)中展開積極探索。
例如,北京景山學校的初中(五?四學制)語文教材建設,加強了文言文及古詩詞教學,教材中還設計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該教材歷經十年的實驗證明其不僅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還體現了其獨特的育人價值。此外,北京二中開發(fā)的語文閱讀校本課程、北京市平谷區(qū)第三小學開發(fā)的閱讀指導課程等都是基于“大語文觀”的視角,實現讓學生愛閱讀、會閱讀,在閱讀中體味和感悟幸福而進行的有益嘗試和探索。清華大學附屬中學開展初中物理活動課的研究,該項研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體驗、合作、探究類的學習活動。燕山前進中學、門頭溝區(qū)新橋路中學及大峪中學則開展生物實驗、物理實驗及實踐課程開發(fā)研究。這些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有力地回應了學科改進意見中的相關要求,為文件的落實提供實踐參考。
2. 課程設計關注學段銜接和一體化建設
由于北京市大部分學校是單純的小學、初中和高中,這樣的學段設計造成各學段之間只關注自己的教學內容而忽視學生在本階段的學習對后續(xù)學習的影響,導致學生在后續(xù)學習時出現知識儲備不足的現象,同時也帶來學生在學習內容上的前后交叉。因此學段間課程銜接的問題一直是教育實踐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當前很多學校也將其納入學校課程設計中加以思考。例如,很多學校在小學六年級設計“畢業(yè)課程”,這些課程是針對小學生如何認識和了解初中學習生活而設計,為學生能順利適應初中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還有些學校已經開始關注不同學段間課程銜接的問題,嘗試通過課程開發(fā)加以解決。例如,北京小學紅山分校對幼小銜接問題進行研究與探索,學校結合社區(qū)內兒童幼升小就學的現實需求,開發(fā)建設“慧玩樂學”幼小銜接課程群,依托三級課程平臺,通過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校本化實施與校本課程的特色化建設,以游戲活動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多種形式的“玩”中學習,發(fā)現學習樂趣,適應學校生活,順利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
而那些包含兩個學段以上的一貫制學校,也在實踐中對學校課程的一體化設計進行有效探索,特別是參與“遨游計劃”項目學校,很多都在課程一體化建設方面進行研究與探索,使學制對于學生培養(yǎng)的優(yōu)越性得以充分體現。例如,北京市育英學校在開展“九年一貫制課程建設實踐研究”中,通過綜合各學科的育人價值,貫通學段間的學科知識,研發(fā)并開設一系列九年一貫制學科課程,使學校九年一貫制的育人特色得以彰顯。
3. 學校課程建設注重對本土知識的開發(fā)
本土知識是指某一文化或社會所獨有的知識,在這里指那些具有區(qū)域特色的知識。在以往的課程開發(fā)過程中,學校更多注重的是“國際視野和中國情懷”,不可否認這種教育立場的正確性與重要性,但學生對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xiāng)卻表現出一種習慣性的漠視,對置身于其中的地域文化并不知曉,這不能不說是學校教育教學中的一種缺失。近些年學校課程的開發(fā)中,本土知識開始以地方課程或者校本課程為依托進入學生的學習之中。例如,各個區(qū)縣開發(fā)鄉(xiāng)土地理、歷史,以及各個學校開發(f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像房山區(qū)史家營小學開發(fā)的“百花系列課程”、密云縣不老屯鎮(zhèn)中心小學開發(fā)的“云峰山不老情”校本課程、大興區(qū)采育中學開發(fā)的“大興鄉(xiāng)土史”、燕山區(qū)北京師范大學燕化附屬中學開發(fā)的“燕山水生態(tài)”等,這些課程都是課程開發(fā)者針對當地豐富的人文、物產文化開發(fā)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課程。
4. 課程開發(fā)方式逐漸成熟多樣
課程開發(fā)可以包含多種形式,可以是學校自行開發(fā),也可以是對已有課程的引入與課程改造等。但在學校課程建設之初,原創(chuàng)課程成為學校課程開發(fā)的唯一形式,隨著北京市學校課程建設的不斷推進,一些學校已經嘗試引進并改造一些已有的成熟的課程作為學校課程建設的重要方式。例如,石景山高井中學基于學校領導者對學生需求和對課程的價值了解,引入由“真愛夢想”基金會與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合作設計的“真愛夢想”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學校教師還根據學生實際對原有課程進行內容上的選擇與改造。此外,課程引入與改造還在很多學校開設的國學課程上得到充分體現,這些課程都是在對國學經典文本進行校本化改造后被納入學校的課程體系之中。
5. 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真正實現
在學校課程建設過程中,國家課程校本化一直是學校課程實施中的一項重要方式,也是課程建設中的一個熱點。但國家課程指的是什么,怎么才算是國家課程的校本化,以及如何真正實現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卻少有學校關注。很多學校想當然地將國家課程校本化等同于課堂教學的模式化,這種對國家課程校本化的理解是片面的。近些年一些學校開始對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本質進行研究,并在嘗試通過對學科課程的校本化改造使其得以實現。這種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施是通過深入研讀國家學科課程標準,以標準的操作化、層級化分解為支撐,以國家課程不同版本的教材為依托,形成的具有學校特色的學科課程。海淀區(qū)玉泉小學的語文課程結構化以及大興區(qū)第二小學的“語文主題大單元教學體系”建構等研究就很好地體現了學校對語文課程校本化改造。
二、北京市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 學校課程規(guī)劃不能指導學校課程開發(fā)
在申報優(yōu)秀成果的材料中,具體門類的校本課程占據突出比例。這類課程的申報主體多為負責該課程開發(fā)與實施的任課教師,他們在課程開發(fā)過程中能注意在課程目標與內容上關注學生的認知興趣與認知水平,但卻游離于學校的課程總體規(guī)劃框架之外,即教師的關注點還局限于自己所負責的課程,未能在學校課程總體規(guī)劃的框架下設計課程,使之真正為落實學校的辦學理念與育人目標服務。
2. 學校課程設計重視“名詞”的創(chuàng)造而忽視課程的本質
不論是先進校評選還是在優(yōu)秀成果評選中,都會看到一些非?!傲裂邸钡膶W校設計的課程名稱,比如“幸福課程體系”“理想課程”“理性課程”“和諧課程”等。然而,這些課程的內涵是什么?學校如何通過整體的課程設計體現課程的幸福、理想、理性與和諧?學校的課程與其他學校的課程差異在哪里?并不是所有學校都能對此做出很清晰的說明與
解釋。
3. 課程評價在學校課程建設研究中依然處于邊緣地帶
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方式是優(yōu)化學校課程品質、實現課程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從2015年度的申報材料來看,申請者多將課程評價方式僅視為研究方案的一個要件呈現出來,評價方式的具體內容針對性較差,實效性不強,反映出課程開發(fā)和建設者對這一環(huán)節(jié)還不夠重視。
4. 學校課程建設的區(qū)域性差異逐漸顯現
在課程分權之初,很多專家和學者包括學校的管理與實踐者認為,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設計能很好地解決區(qū)域間學校的差異,在校本課程建設之初也確實涌現出一批通過積極探索校本課程開發(fā)而使學校辦學品質和社會聲譽不斷提升的所謂薄弱校。但隨著課程建設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的優(yōu)質學校由于占有更多的課程資源、更優(yōu)秀的師資、更有保障的專家團隊以及更多的機會所形成的視野上的優(yōu)勢,使得他們在學校課程建設方面的步子越走越快,與一些學校的差距越來越大。
三、對今后北京市課程建設的改進建議
1. 提升基層干部教師及研究人員的課程領導力
課程領導力是課程管理者及其團隊,在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以及課程管理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它包括課程價值的引領能力、課程規(guī)劃的設計能力、課程開發(fā)的創(chuàng)造能力、課程實施的駕馭能力、課程評價的導向能力、課程管理的決策能力以及課程改革的推動能力等。這些人員課程領導力的提升能直接作用于學校課程建設上,使學校課程的品質得以保證,價值得以實現。
2. 更多關注課程建設相對薄弱的地區(qū)
區(qū)域間課程建設的差異顯現,很可能造成教育的新的不公平??s小差距,彌補由于課程自進一步下放而可能帶來的更大的發(fā)展不平衡,就需要對這些區(qū)域給予更多的關注。這種關注可以是課程專家的積極介入,加強對這些區(qū)域的直接性和持續(xù)性的指導,以提升區(qū)域課程建設的整體水平;也可以是不同區(qū)域間學校課程建設的相互扶助,以優(yōu)質學校來帶動薄弱學校課程的建設與發(fā)展。
3. 發(fā)揮課程建設優(yōu)質區(qū)域和學校的輻射作用
課程建設優(yōu)秀成果和先進單位的評選,一方面是了解北京市課程建設發(fā)展的現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發(fā)現區(qū)縣和學校在課程管理以及課程建設方面的經驗,更好地發(fā)揮成果在推動全市學校課程建設中的作用,讓更多的學校在課程建設方面有章可循、有法可鑒。目前,北京市的基本做法是將優(yōu)秀成果和先進單位評選中發(fā)現的好的經驗、研究報告結集成冊作為范本發(fā)放給學校,另外就是通過召開全市性的課程建設研討會進行成果的推廣。但是這些方式能切實行之有效是需要一些基本條件的,一是需要學校干部、教師具有學習的自覺,二是需要學校主管領導的積極關注,顯然,這兩個條件不是所有學校都具備的。因此在后續(xù)成果推廣方面,還需要研究出更加切實有效的方法,以發(fā)揮先進優(yōu)勢帶動后進發(fā)展,從而實現北京市區(qū)域及學校課程建設整體發(fā)展。
4. 重點組織有研究能力的學校開展課程評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