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研究性學習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概念的界定
從研究性學習的含義看,可以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看,它泛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一種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滲透于學生學習的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學習方式,當然也包括學科內的專題研究活動。從狹義上理解,它是一種專題研究活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無論是學科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還是研究性學習的課程都是為了改變學習以單純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從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和特點來看,學科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課程兩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課題所說的“研究性學習”涵蓋了以上的兩項內容。
2、課題研究背景及解決問題
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和區(qū)域性的特點,對學生來說是個很有趣、很實用、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由于傳統(tǒng)的教學主要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實踐探索的機會很少,被動地學習使學生對地理失去興趣和信心,更談不上培養(yǎng)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十分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3、課題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價值:地理學科跨文理兩科,涉及的知識范圍廣,實踐性強,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經濟發(fā)展的諸多領域,如工業(yè)、農業(yè)、交通、商業(yè)、旅游、文化等,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素質提高和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意義: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社會、將來造福人類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學生的各種實踐活動和探索學習,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現(xiàn)實和未來發(fā)展的人文精神。同時,增強老師的全面素質提高。
4、課題目前在國內外研究的現(xiàn)狀和成果
研究性學習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它作為一種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新型學習模式,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的關注。在我國,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進,以主動探究、建構自己的知識為特色的探究性學習也逐步為大家所認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地理教材以新課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為指導,設計了大量的研究性活動。目前的研究性學習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學習模式,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探討、不斷創(chuàng)新。
5、課題研究目標
使學生由傳統(tǒng)教育的知識點的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發(fā)展為具有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理解和熱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學生將來關注社會、服務于社會打下基礎。
提高教師的改革創(chuàng)新意識,適應當前教育體制改革的要求。
使地理課堂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為實踐服務。使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關注國家建設,關注家鄉(xiāng)的發(fā)展。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
實驗法、實地考察法、問卷調查法、上網(wǎng)查詢法
三、課題研究的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04年11月)
學習理論:廣泛搜集并學習了研究性學習方面的有關資料,提高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轉變觀念,提高教師科研素質。
設計方案;每月召開一至兩次會議共同研究探討課題的實施情況,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互相交流學習體會,明確分工,各負其職,考慮到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鑒于目前處于研究性學習的探索階段,先在高一、高二年級試行。高三教師積極參與。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04年12月—05年5月)該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網(wǎng))整理;
具體任務:
1、挖掘、編寫出地理學科教材中的有關研究性學習的素材和信息;
2、組織相關教師上好研究性學習研討課并撰寫出地理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教案;
3、撰寫研究性學習論文、體會,學生做研究性學習作業(yè)。
4、撰寫地理課實施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05年6月)
以會議的形式對課題進行全面總結,形成成果,申報驗收
四、研究成果
1、整理形成了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性學習素材和信息
由曲秀麗、楊桂玲、車穎、王崴、于曉坤、冷天崖、楊蕊老師等分別負責搜集了高中地理第一單元、第二單元、第三單元、第四單元、第五單元、第六單元、第七單元、第八單元的研究性學習素材和信息。
2、整理形成了學生研究性學習作業(yè)。
由王崴老師搜集和整理了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作業(yè)。
3、整理各種研究報告、論文
本課題組負責人曲秀麗老師撰寫了研究性學習結題報告,于曉坤和冷天崖老師分別撰寫了淺議中學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的作用等研究論文。
4、整理形成了研究性學習課教案
王崴老師上了地理研究性學習匯報課— “丹東七日游”,組織學生進行了“全球變暖是否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地理研究性學習辯論會,并撰寫了研究性學習教案。探討和摸索了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
5、整理形成了學生研究性學習課題論文。
6、由楊桂玲老師整理和形成了課題組例會的紀錄。
五、課題研究的結論
高中地理教學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探索與實踐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改革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展了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理解和熱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學生將來關注社會、服務于社會打下基礎。
一、教學評價機制的束縛
從目前中學教育的現(xiàn)狀來說,教學評價機制依然陳舊,閉卷考試尤其是高考仍是評價高中歷史教學的主要依據(jù)。
盡管20世紀90年代以來,歷史高考改革向著有利于素質教育的方向發(fā)展,出現(xiàn)了可喜變化。從指導逐漸由雙基觀向智能觀、素質觀轉化,命題實現(xiàn)了從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轉軌,②注重考查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闡釋歷史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材料解釋題,考查學生運用史料分析具體的歷史問題,既有利于考查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又推動了歷史教學的改革。但是,從課程改革提出的歷史教育目標體系看,仍屬于知識與能力的層面,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本身很難在這種考試中體現(xiàn)(高考改革中雖然也努力想體現(xiàn)它),學生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創(chuàng)新學習更是難以被這種終結性評價容納。
從現(xiàn)有的考試模式來看,傳授式教學有其明顯的優(yōu)勢,首先,傳授式教學可以減少探究教學中的試誤階段,從而提高知識傳授和能力(從當前考試評價看,主要是歷史分析和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效率;其次,傳授式教學最能適應班級授課制,從而能有規(guī)模地提高學生的成績,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需要分層教學,甚至個別化的教學,教師勢必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指考試主流的分析思辨能力)方面會提高教學成本。雖然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也能起到提高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習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但就一線的歷史教師來說,他們承受學校和社會的評價壓力,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面,從學校和社會評價的主流形態(tài)看,其投入和考試成績的產出是不相匹配的。
自從教育部把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納入課程體系后,一部分學校(從總體來說占少數(shù)的)也把研究性學習作為評價教師工作的一方面,當然這不是主體。即便這樣,多數(shù)學校仍然把研究性學習成果是否得獎作為評價依據(jù)。筆者所在學校規(guī)定,凡是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按成果獲獎的等第給教師加年度教學業(yè)務考核分。顯然,這仍然曲解了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習過程、體驗的本意。這種評價有兩大弊端:一是成果的不真實,許多獲獎的成果,教師不僅是指導者,而且是完成這些課題的主力。二是課題選擇主要考慮能否獲獎,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一屆學生做了,第二屆教師就不愿去鼓勵和輔導了,因為評獎時不太可能把獎評給同一個課題,而事實是,不同屆的學生完全可以做同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F(xiàn)在研究性學習的選題多是有關地方文史的課題,這實際上是在開發(fā)地方課程資源,這有利于學生作調查、訪問等學習形式,也比較容易出成果。一個地方、幾個學校,幾年下來,這些課程資源如果不把它當成“可再生的資源”,可能會導致地方課程資源的“衰竭”。
二、學校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管理模式限制
從當前主流的教學管理模式來看,高中歷史課程仍是適合傳授式教學。一般而言,學校對教師的教學管理包括教學計劃的制定、備課和教案、聽課和“教學比”,多數(shù)學校在這些環(huán)節(jié)的管理中,手段比較傳統(tǒng),操作比較機械。
如教學計劃必須按照教科書的章節(jié)次序,全校統(tǒng)一(從學期看常常是全區(qū)全市統(tǒng)一,這既是國家課程計劃的要求,也是地區(qū)統(tǒng)考的要求),許多學校要求同年級教師每周學進度,這就制約了教學個性的發(fā)展。因為自主、合作、探究教學常常需要突破章節(jié)和課時的界限,不完全遵照教科書,而是“運用教科書”,所以這種管理也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教學的嘗試。從備課和教案的環(huán)節(jié)來說,很多學校定期檢查教師的備課本,要求備課本必須手寫(防止對舊教案和他人教案的復制,當然也帶來了大量重復勞動),要求每一課時一個教案,包括機械的幾個部分。筆者在教學探索中運用“教學布白”,把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留一點給學生”,有的章節(jié)詳細分析,有的章節(jié)以自學為主,但是從學校的要求看,那些以學生自學為主的章節(jié)也要求有詳盡的教案,如果只有幾個留給學生思考的問題,或是幾個注意點,那么這一部分的教案就不符合學校的要求,而對學生合作學習進行分組、布置任務等這些教學準備工作就不被學校確認為是備課的內容了。
當然,并不是每個學校的教學管理都是這樣,但總的來看,量化、機械、物化、統(tǒng)一仍是當前教學管理的特征,這顯然不利于教師開展教學探索。
三、大班額對探究性學習的制約
從筆者了解的情況來看,當前高中階段的班額在50—70人之間,60人上下最為普遍,無論是教育資源較為豐富的上海等經濟較發(fā)達城市,還是一些農村學校,班額在50人以下的不多見。大班額當然能提高一些教育效率,尤其是傳授式學習,天然與班級授課制相適應。但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中,這種大班額的消極面就非常明顯了。
筆者在所任班級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索,包括課外小組合作學習和課堂小組合作學習。課外學習班額影響較小,而課堂小組學習就遇到了問題,筆者的做法分以下步驟:確定學習小組—確定問題—課前討論—課堂交流—教師點評。有時候略去課前討論的環(huán)節(jié),在課堂中討論。
開學初就在每一班級中建立歷史學習小組(分組辦法略),每一小組5—6人, 分10個左右小組;或每小組8—9人,分6—7個小組,根據(jù)具體的班額決定。但從討論的要求看,顯然不能超過8個小組,也就是說,小組成員多在7個以上,從管理學的原理來看,直接管理的人數(shù)不能超過7人,而我們的學習小組常常是7人以上。就教師來說,班級學習小組在7—8個,從歷史教師任課情況來說,幾個教學班加起來超過20個小組,教學組織的效率不高。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教師很難了解每一時段中各小組討論學習的狀況,這樣就很難深入學生的學習過程,對他們合作、探究、討論的情況缺乏了解。小組在課堂討論與交流也由于班額太大,人數(shù)太多,不容易實現(xiàn),很多時候不少小組沒有交流發(fā)言的機會,具體到某一個學生個體機會就更少了。
四、歷史學科教學時間的限制
國家課程方案對各學科課程的教學時間有明確的規(guī)定,但事實上,很少有學校執(zhí)行國家的課程方案。從總的情況來看,語數(shù)外等學科的教學時間周課時一般在6節(jié)以上,物理、化學一般也在4—5節(jié),這樣就使一些活動課、選修課的時間被擠占,歷史學科的教學時間往往得不到保證。不僅如此,從多數(shù)學校的情況看,為了讓學生能適應考試的要求,延長學生在校時間,不是安排高考科目的教學,就是學生自修和作業(yè)。這樣就意味著學生可以自己支配用于歷史學習的時間很少,而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勢必要求學生擁有更多的自我支配的時間,這在當前學校教育的現(xiàn)狀下來實現(xiàn)是具有很大困難的。
另一方面,由于歷史學科在高中教學中不像語數(shù)外一樣受學校、教師、家長的重視,教學時間的限制就更明顯。在很多時候,我們組織學生的課外調查、合作學習,使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討論、探究也使一部分學生花了較多的時間在歷史學習中,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這些學生就可能承受來自家長、班主任和其他任課教師的壓力,歷史教師也會承受這種壓力?!白寣W生在歷史學習上花這么多精力不值得”,這是很多學校領導、家長和其他任課教師的觀念,歷史教學就生存于這樣尷尬的夾縫之中。
總的來說,由于教師精力有限,教學時間有限,而探究性學習要深入而不流于形式、流于表演,需要投入足夠的精力,也要較長時段的教學時間,這對授課時間有限、班額又比較大的現(xiàn)狀來說,顯然是不能適應的。
課程改革給歷史教學帶來的挑戰(zhàn)是巨大的,探索和自我改造總是艱難的,歷史教師將面臨著更多的困惑。但是從促進學生終身發(fā)展的理念出發(fā),歷史教學又必須走出簡單傳授歷史知識的困境,關注學生作為人的發(fā)展,從而全面實現(xiàn)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歷史教師必須迎接挑戰(zhàn),實現(xiàn)歷史教學和教師自身的蟬脫,創(chuàng)造歷史教育的新天地,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教師面臨的是艱難的突圍。
注釋:
[關鍵詞]網(wǎng)絡技術、研究性學習、思想政治課
2001年6月,《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頒布,進一步明確了“加快構建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目標;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確定了基礎教育的改革目標,研制了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綱要》明確規(guī)定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技術教育;而網(wǎng)絡技術為主導的信息技術教育和研究性學習又成為其中的亮點。
研究性學習,是指以學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學習為基礎,從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的專題,獨自自主開展研究,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從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和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最大的特點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能力,改變傳統(tǒng)教與學的方式,教與學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獲取知識的層面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上,使被動地接受轉向主動地探究學習?,F(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以網(wǎng)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我們享受極大的信息資源的同時,學習手段、學習過程、學習方式也發(fā)生了大大的改變。網(wǎng)絡技術教學就是以網(wǎng)絡技術為物質手段,學生自主化學習,對需要的網(wǎng)絡信息進行查找、篩選、核實、分析、研究,用網(wǎng)絡信息為自己的學習服務,在實踐的過程中培養(yǎng)科學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學會解決生活中與網(wǎng)絡技術學習有關的問題?;诰W(wǎng)絡技術的研究性學習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整合的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分析
馬克思辨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具有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研究性學習,網(wǎng)絡技術都是教育科研領域兩個嶄新的課題,探究二者在特定學科教學中的關系,對于更好的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素質教育發(fā)展均具有積極意義。
1、國家教育行政強制力與政策指導為開展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國家教育部決定,研究性學習成為《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重要內容,列為必修課,教育部還專門印發(fā)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學校從2001年9月開始實施,對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研究性學習的目標、特點,學習內容的選擇與設計,實施、評價、管理,進行了明確的規(guī)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決定從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區(qū)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網(wǎng)絡技術應用的進程,探索如何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適應經濟全球化的信息時代的人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開帷幕。
2、網(wǎng)絡技術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必要的環(huán)境條件和豐富的教育資源
許多地區(qū)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其中教育資源的匱乏顯得尤為突出。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信息時代學校教育的核心,而創(chuàng)造能力的關鍵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
研究性學習需要更為集約豐富的共享資源,包括需要豐富的信息資源和豐富的導師資源,導師資源可以通過專門師資培訓和能力應用培訓實現(xiàn),而信息資源可以通過網(wǎng)絡實現(xiàn)。網(wǎng)絡作為信息技術的核心與主導,在應用教學中具有如下特點:
①集約化的豐富資源。包括信息資源和智慧資源,是課程實施的堅實基礎。
②網(wǎng)絡資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廣泛傳播性的特點。
③網(wǎng)絡為學生的合作學習創(chuàng)造了條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機會。建構主義在強調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過程的同時,強調學習者的“協(xié)作”和“對話”,可以使學習者對問題的理解更深入,認識更全面;而且,資源的共享和時空的超越決定了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更多自由選擇機會。
④網(wǎng)絡化學習的特點。網(wǎng)絡化學習具有圖文、音頻并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界面;網(wǎng)絡能為學生提供符合人類聯(lián)想思維與記憶特點的、以超文本結構組織的大規(guī)模知識庫與信息庫,學生可以查閱和訪問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種信息源,必要時可以從該信息源復制、下載所需的軟件和資料。
3、以網(wǎng)絡技術與研究性學習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學習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
傳統(tǒng)教學中,教科書和教師的教案成為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主要來源、途徑,依據(jù)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這種建立在“以教師為中心”靠灌輸傳授的教學模式中,學習的過程被理解為被動的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這種教學、學習模式的優(yōu)勢十分明顯,卻又存在嚴重的弊?。汉鲆晫W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的知識接受器的地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壓抑。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為基礎的新的學習方式,它注重學生動手實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教與學的傳統(tǒng)方式的改變,師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相長教學環(huán)境,有效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網(wǎng)絡技術本身就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學習的師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提高學習效率。
可見,無論是研究性學習,還是網(wǎng)絡技術教學,一個重要的特點是,重視教學、學習主體(學生、教師)的主體性、主動性,崇尚學習過程的自主、創(chuàng)造。
二、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整合的探討
21世紀是人類全面進入信息化社會的世紀,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實際教育委員會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新技術使人類進入了信息傳播全球化的時代,它們消除了距離的障礙,正十分有效地參與整個明日的社會”。的確,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尤其是網(wǎng)絡技術為中心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為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變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也給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戰(zhàn);如何適應社會信息化的發(fā)展,隨時代步伐,著力教育改革,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另一方面,全國上下興起以改革課程為中心的基礎教育改革方興未艾。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經續(xù)漸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基礎教育的研究熱點。傳統(tǒng)的課程設置和課堂教學只注重確定知識傳授,“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培養(yǎng)的學生是一種繼承型、“知識”型人才,而非創(chuàng)造型、實踐型人才。研究性學習,使學習的組織、單位、學習內容、形式、學習的周期、評價,教師與師生關系等教學元素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向中國傳統(tǒng)教育模式與方法沖突,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
1、我國傳統(tǒng)思想政治課教學與現(xiàn)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課的內容,體現(xiàn)了國家、社會對學生個體的發(fā)展需要,從學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課的內容、理解國家社會對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來看,必須強調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即應當充分重視學生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充分考慮學生今天能否適應社會生活。思想政治課本身又具有開放性、綜合性、時代性、前瞻性和社會性特點,與時代和社會息息相關,與個人成長息息相關,從這個角度上出發(fā),思想政治課的組織與教學應該是開放的、發(fā)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個體(學生)融進教學環(huán)境,接觸生活、社會的過程。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與塑造完整人格,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的社會、國家是一致的,而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課“為考試而學,為考試而教”,教學的基礎性在歪曲目的驅動下徹底毀滅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
傳統(tǒng)思想政治課與機械“倒灌”的教學方式教學,師生關系被禁錮在輸入與輸出的簡單系統(tǒng)性,缺乏反饋、信息,學生思維僵化,實踐能力差,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能力意識薄弱,培養(yǎng)一批又一批機械的“知識”型人才。
從20世紀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國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圍內的教育改革更是層出不窮,改革的焦點集中在課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現(xiàn)“教育戰(zhàn)略熱”和以“新國民精神”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環(huán)境,我國教育以服務實現(xiàn)中華民族現(xiàn)代化為根本目標,教育改革和發(fā)展出現(xiàn)了如下趨勢:從傳統(tǒng)教育走向現(xiàn)代創(chuàng)新教育,從產學研分離走向產學研一體化,從學歷型社會走向學習型社會,從教育國家化走向教育國際化,從封閉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從教師的知識傳承走向引導創(chuàng)新,從辦學體制單一走向多元化,從集中統(tǒng)一模式走向非均衡發(fā)展模式。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是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在新世紀的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改進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理念,讓學生適應以新科技革命為主導的知識經濟、信息時代的來臨具有深遠而中大的意義。
2、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的整合與思想政治課的改革一致。
(1、)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的時代性。在中學各門學科中,思想政治課與社會變革的聯(lián)系最為緊密,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隨時關注時事、政治理論的新動向,研究性學習主張?zhí)骄可鐣?,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會、生活的變化,學習的過程和終結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現(xiàn)和評價,保證學習內容的更新,時代性得以體現(xiàn)。而網(wǎng)絡技術的運用能夠最大限度的利用網(wǎng)絡巨大的信息量,使網(wǎng)絡技術教學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開展學習活動,網(wǎng)絡的同步新聞、滾動信息保證了學習者涉足知識的時效性。
(2、)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開放性的要求。一方面,當代中學生是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較多地接觸日新月異的現(xiàn)實收獲和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中學德育教學注重培養(yǎng)完善人格,發(fā)展個性,而德育教學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核心和基本點。無論是中學生接觸社會社會、了解時事,分析問題,培養(yǎng)完善德育,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通過政策粉絲、社會調查,具體通過研究性學習和網(wǎng)絡技術開拓視野,發(fā)展興趣,完善人格。
(3、)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實踐性的要求。研究性學習本身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它要求在指導學生對研究專題(課題)的選擇和研究方案的設計,著眼強化學生實踐意識,提高學習直接經驗并在探究實踐中獲得積極感性體驗的機會和途徑,如社會調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熱點問題研究等等;而網(wǎng)絡技術教學尤其是泛義上的信息技術教學,同樣需要較強的社會實踐活動,從教育、教學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學習網(wǎng)站建立,資源庫、網(wǎng)絡平臺營運,都需要學生親自動手,親自參與其中,充分體現(xiàn)實踐性。
(4、)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綜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課的綜合性體現(xiàn)在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和教學要求、目的上的綜合性。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所涉及的面都是相當廣泛的,既可以是傳統(tǒng)學科,也可以是新興學科;既可以是科學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單科性,也可以是綜合性,充分照顧不同學習主體、學習內容的具體學習條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素質和綜合行為素質,在這個層面上,對思想政治課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
另外,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在思想政治教學學習評價體系改進,與具體相關學科融合與綜合,推崇人本主義理念上,具有積極的意義。
3、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在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具體運用
(1、)基于網(wǎng)絡技術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中學思想政治課實施過程。根據(jù)研究性學習特點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的要求,基于網(wǎng)絡技術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實施的流程可以分為:研讀(初學)教材——確立課題——制定方案——指導并開展研究——成果表述與評價,共五個階段,具體實施簡單介紹如下:
研究教材。這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它決定著以后學習開展的內容、手段、過程,甚至最終的成果表述。按照經驗,研讀(初學)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誦、表演、圖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進行。通過研讀教材,使學生對教材對所需要再深入學習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也能明確教材中的難點和疑點,從而研究課題奠定學習基礎。
確立課題。選擇課題應當以課本知識為依托,關注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趨勢與走向。一般說來,不同的學習內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確定課題可以教師選題,學生選題等形式進行。在實際的操作中,無論是教師選題還是學生選題,教師應當著力指導學生側重一個方面作為研究方向,依據(jù)具體、可行、新穎、現(xiàn)實的原則,確立學習課題。
制定方案。在確定研究學習課題之后,學生依據(jù)分組,各個課題小組結合自己的課題構思、目的、目標等,查詢資料、調查訪問,確定自己課題小組的具體研究內容,寫出課題研究方案,教師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應當及時給予必要的指導,在此基礎上,形成完整的各課題小組子課題的研究方案,以便進行課題的開題論證與評審。
指導并開展研究。在前面的幾個準備環(huán)節(jié)之后,便進入了研究性學習的實質階段,既開展學習活動。首先要向學生介紹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文獻法、調查法、咨詢法等,以網(wǎng)絡技術為主要手段,開展學習。其次,要求學生制定一個學生目標,學生就可以上述目標和方案進行自主研究學習。在獲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對已獲取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和綜合。研究成果的表達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教師要教會學生用恰當?shù)姆绞奖磉_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與評價。這是整個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交流研討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討的過程中,學生的認識水平會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見的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論文、多媒體、表演、展覽,成果可以同網(wǎng)頁(校園網(wǎng))展示,體現(xiàn)網(wǎng)絡技術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優(yōu)越性。
(2、)基于網(wǎng)絡技術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整合實例。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的學習形式不僅是開放的,而且還是多種多樣的,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最好是由學生從顯示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課題,教師可以指導,也可以推薦課題,凡是與思想政治課相關的內容,都可以大膽地運用兩項教學技術,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實施研究性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
本文以“加入WTO對我市經濟發(fā)展的影響”為例,對在網(wǎng)絡技術教學條件下的研究性學習作一簡單敘述。
[1]研究課題的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對該課題的研究,了解“入世”對我市經濟結構、文化結構、社會結構的影響,尤其是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搜索、網(wǎng)絡信息處理與現(xiàn)實生活的體會,著力解剖“入世”后,同學們身邊的微妙變化和對未來形勢的展望。
[2]研究課題的具體實施:
階段一:準備和指導。專門安排一節(jié)課,介紹該課題的研究意義、程序,對于開展研究性學習較晚的學校,可請校外的專家或其他有經驗的人員做一個專門講座,對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知識做必要的輔導。同時,向同學們展示有關利用網(wǎng)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學理解和增強實驗信心。
階段二:設計方案,開展研究。首先,讓學生通過上網(wǎng)查找有關資料,了解我國為爭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入世”我國在經濟、教育、社會等領域將實現(xiàn)怎樣的改變與為“入世”條款做怎樣的承諾。其次,了解本市的經濟基本概況,尤其是對本市歷年經濟的發(fā)展,要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屬于什么產業(yè)結構、出口和對外貿易占全市的經濟總量是多少、國有企業(yè)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資料進行匯總,開展研究(研究的方法這里不作贅述,可參考有關開展研究性學習常規(guī)方法進行),得出結論,在研究的基礎上,寫出研究報告。
階段三:評價與交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應該先進行自評,總結整個研究過程的不足與成功;然后,有條件的學校通過校園網(wǎng)上的論壇、BBS、留言板進行交流,也可向有關媒體(如報紙、雜志、有關網(wǎng)站)投稿,盡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3]研究課題的評價:
根據(jù)有關學者的觀點,在對課題研究報告的評價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評語式與定量的記分式評價相結合的方法。評價的根據(jù)可以依據(jù)課題的目的、研究過程的積極性、成果的價值與創(chuàng)新等指標來進行。
(正文字數(shù):6300字)
【參考文獻】
[1]張健徐文龍,《中國教育新走向——21世紀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展望》,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張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劉婉華羅朝猛,《聚焦研究性學習——從理論到實踐》,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陸宏馮學斌,《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理論與實踐》,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2000年1月;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2001年9月;
[7]黃秉剛,《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研究性學習之探索》,《人民教育》,2002.4;
[8]鄭曉鋒,《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開雜貨內研究性學習》,《歷史教學》,2002.2;
[9]李海北,《談網(wǎng)絡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開放教育研究》,2002.1;
[10]胡興松,《思想政治課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方案》,《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2.Z1;
[11]畢作勤劉強王緒東,《研究性學習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中國教育學刊》,2003.4;
關鍵詞: 物理教學 研究性學習 活動類型 一般程序 研究性學習能力
中學物理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在豐富的物理知識中包含很多社會科學和科學研究方法。在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僅能使學生學會知識、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并能提高科學素養(yǎng)。
一、對研究性學習的兩種理解
1.作為一門課程的研究性學習。
狹義上理解,研究性學習就是一門課程。2000年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中增設的新課程——研究性學習,就是這一理解的體現(xiàn)。具體而言,研究性學生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2.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的研究性學習。
廣義上的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教育理念,泛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一種與“接受性學習”相對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適用于學生對各門學科的學習,其目的在于掌握知識的同時,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新課程強調素質、重視創(chuàng)新,研究性學習的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過程性和綜合性等顯著特征備受人們的關注,其中,人們更多地關注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和教育理念在學科教育中的滲透與應用。
二、研究性學習的類型
在物理教學中進行的研究性學習類型主要有以下幾類:
1.根據(jù)研究內容可分為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
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具體可細分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類型。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
2.按照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分類主要有三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
小組合作研究是最常采用的組織形式。研究過程中,研究小組各成員各有獨立的任務,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長,協(xié)作互補。個人獨立研究先由教師向全班學生布置研究性學習任務,可以提出一個綜合性的研究專題,由每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具體情況自定題目,并各自相對獨立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用幾天到幾個月的時間完成研究性學習作業(yè)。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是指全班同學圍繞同一個研究主題,各自搜集資料、開展探究活動、取得結合或形成觀點,再通過全班集體討論或辯論,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動所有學生在各自原有基礎上進行深化研究,之后就此完成各自的論文或進入下一輪研討。
三、研究性學習實施的一般程序
1.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階段。
本階段是師生共同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一般可以組織參觀訪問、開設講座等,其目的是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然后通過討論,激發(fā)學生探究動機,提出核心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并確定研究范圍或研究課題。
2.實踐體驗階段。
本階段,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
(1)搜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學習和掌握收集資料的方法及上網(wǎng)、問卷調查、訪談、查閱書刊雜志等獲取資料的方式,并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優(yōu)劣、真?zhèn)危R別、選擇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lián)的且有價值的資料。
(2)調查研究。小組成員應根據(jù)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根據(jù)確定的研究方法,進行合適調查,獲取調查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如實記錄調查中所獲得的基本信息,整理、形成記錄實踐過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種形式“作品”,從各種調研結果、實驗、信息資料中歸納出解決問題的重要思路或觀點。
3.成果交流階段。
在這一階段,學生對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果,這是研究性學習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四、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方法與途徑
1.創(chuàng)建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建立與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有必要創(chuàng)建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如何創(chuàng)建這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首先,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即把“應試教育”轉變?yōu)椤八刭|教育”,建立起發(fā)展觀,對“滿堂灌”、“題海戰(zhàn)術”等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徹底改革,并建立以調動學生內在活力,激勵學生積極主動研究,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為中心、保進學生發(fā)展的新型教學模式。具體的做法是:根據(jù)學情認真?zhèn)浜媒贪负蛯W案,采用優(yōu)化的科學教學程序:提出問題探索規(guī)律深化規(guī)律實踐反饋。在引入課題時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研究性學習情境,如故事情境、問題情境、社會情境等,激發(fā)學生產生研究性學習的內在需要。
2.教師示范。
學生剛從初中開始進入高中,教師的示范非常重要,這種示范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習慣養(yǎng)成及方法的形成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應讓學生明白教師為什么提出研究課題,又是怎樣想、怎樣做的。特別是教師示范講課時要細講精講,把觀察現(xiàn)象、分析現(xiàn)象、提出問題和分析、思考問題、研究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過程全部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從中學會觀察現(xiàn)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在掌握物理知識和規(guī)律的同時,體會和掌握物理知識規(guī)律的研究方法,為今后的自主發(fā)展性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3.課堂研討。
(1)精心設計。好的論題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從而促使學生主動認真閱讀、思考、準備,積極投入研究。
(2)靈活恰當?shù)匾龑Ш凸膭?。教師積極恰當?shù)匾龑Ш凸膭?,才能使學生踴躍發(fā)表自己意見、觀點,提出不同的探究問題的思路與方法,使討論有效而順利進行。
(3)扼要歸納總結。在課堂研討結束進行扼要明確的歸納總結,幫助學生理順思路,強化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應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積極參與,獨立訓練。
“滿堂灌”、“填鴨式”的傳統(tǒng)教學存在嚴重弊端,學生缺少課堂觀察、閱讀、思考、研究討論,以及理解和應用等獨立實踐活動的機會,從而壓抑了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索研究能力。學生缺少自身的學習、研究和探索、理解和應用,是不可能形成獨立性研究學習能力的。學生只有具備獨立性研究學習能力,在開展協(xié)作性研究學習時才會真正達到預期效果。如學生在課堂上試講專題研究,問題辯論,課余學生自編命題,寫研究性學習報告或小論文,或小制作等方式鍛煉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和實踐能力,促使學生物理研究性學習能力產生質的飛躍。
五、結語
研究性學習是以主動積極的姿態(tài)去嘗試、去探索。它不僅能訓練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課堂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不僅能使學生學會學習,還能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別是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新課程強調學習方式的改變,倡導以“主動、探究、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李建平.專家解讀研究性學習.教師博覽,2001(6).
[2]閻金鐸主編.物理學習論.廣西教育出版社.
[關鍵詞]網(wǎng)絡技術、研究性學習、思想政治課
2001年6月,《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頒布,進一步明確了“加快構建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目標;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確定了基礎教育的改革目標,研制了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綱要》明確規(guī)定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技術教育;而網(wǎng)絡技術為主導的信息技術教育和研究性學習又成為其中的亮點。
研究性學習,是指以學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學習為基礎,從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的專題,獨自自主開展研究,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從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和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最大的特點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能力,改變傳統(tǒng)教與學的方式,教與學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獲取知識的層面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上,使被動地接受轉向主動地探究學習?,F(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以網(wǎng)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我們享受極大的信息資源的同時,學習手段、學習過程、學習方式也發(fā)生了大大的改變。網(wǎng)絡技術教學就是以網(wǎng)絡技術為物質手段,學生自主化學習,對需要的網(wǎng)絡信息進行查找、篩選、核實、分析、研究,用網(wǎng)絡信息為自己的學習服務,在實踐的過程中培養(yǎng)科學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學會解決生活中與網(wǎng)絡技術學習有關的問題?;诰W(wǎng)絡技術的研究性學習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整合的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分析
馬克思辨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具有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研究性學習,網(wǎng)絡技術都是教育科研領域兩個嶄新的課題,探究二者在特定學科教學中的關系,對于更好的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素質教育發(fā)展均具有積極意義。
1、國家教育行政強制力與政策指導為開展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國家教育部決定,研究性學習成為《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重要內容,列為必修課,教育部還專門印發(fā)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學校從2001年9月開始實施,對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研究性學習的目標、特點,學習內容的選擇與設計,實施、評價、管理,進行了明確的規(guī)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決定從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區(qū)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網(wǎng)絡技術應用的進程,探索如何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適應經濟全球化的信息時代的人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開帷幕。
2、網(wǎng)絡技術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必要的環(huán)境條件和豐富的教育資源
許多地區(qū)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其中教育資源的匱乏顯得尤為突出。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信息時代學校教育的核心,而創(chuàng)造能力的關鍵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研究性學習需要更為集約豐富的共享資源,包括需要豐富的信息資源和豐富的導師資源,導師資源可以通過專門師資培訓和能力應用培訓實現(xiàn),而信息資源可以通過網(wǎng)絡實現(xiàn)。網(wǎng)絡作為信息技術的核心與主導,在應用教學中具有如下特點:
①集約化的豐富資源。包括信息資源和智慧資源,是課程實施的堅實基礎。
②網(wǎng)絡資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廣泛傳播性的特點。
③網(wǎng)絡為學生的合作學習創(chuàng)造了條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機會。建構主義在強調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過程的同時,強調學習者的“協(xié)作”和“對話”,可以使學習者對問題的理解更深入,認識更全面;而且,資源的共享和時空的超越決定了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更多自由選擇機會。
④網(wǎng)絡化學習的特點。網(wǎng)絡化學習具有圖文、音頻并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界面;網(wǎng)絡能為學生提供符合人類聯(lián)想思維與記憶特點的、以超文本結構組織的大規(guī)模知識庫與信息庫,學生可以查閱和訪問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種信息源,必要時可以從該信息源復制、下載所需的軟件和資料。
3、以網(wǎng)絡技術與研究性學習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學習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
傳統(tǒng)教學中,教科書和教師的教案成為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主要來源、途徑,依據(jù)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這種建立在“以教師為中心”靠灌輸傳授的教學模式中,學習的過程被理解為被動的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這種教學、學習模式的優(yōu)勢十分明顯,卻又存在嚴重的弊?。汉鲆晫W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的知識接受器的地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壓抑。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為基礎的新的學習方式,它注重學生動手實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教與學的傳統(tǒng)方式的改變,師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相長教學環(huán)境,有效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網(wǎng)絡技術本身就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學習的師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提高學習效率。
可見,無論是研究性學習,還是網(wǎng)絡技術教學,一個重要的特點是,重視教學、學習主體(學生、教師)的主體性、主動性,崇尚學習過程的自主、創(chuàng)造。
二、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整合的探討
21世紀是人類全面進入信息化社會的世紀,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實際教育委員會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新技術使人類進入了信息傳播全球化的時代,它們消除了距離的障礙,正十分有效地參與整個明日的社會”。的確,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尤其是網(wǎng)絡技術為中心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為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變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也給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戰(zhàn);如何適應社會信息化的發(fā)展,隨時代步伐,著力教育改革,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另一方面,全國上下興起以改革課程為中心的基礎教育改革方興未艾。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經續(xù)漸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基礎教育的研究熱點。傳統(tǒng)的課程設置和課堂教學只注重確定知識傳授,“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培養(yǎng)的學生是一種繼承型、“知識”型人才,而非創(chuàng)造型、實踐型人才。研究性學習,使學習的組織、單位、學習內容、形式、學習的周期、評價,教師與師生關系等教學元素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向中國傳統(tǒng)教育模式與方法沖突,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
1、我國傳統(tǒng)思想政治課教學與現(xiàn)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課的內容,體現(xiàn)了國家、社會對學生個體的發(fā)展需要,從學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課的內容、理解國家社會對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來看,必須強調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即應當充分重視學生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充分考慮學生今天能否適應社會生活。思想政治課本身又具有開放性、綜合性、時代性、前瞻性和社會性特點,與時代和社會息息相關,與個人成長息息相關,從這個角度上出發(fā),思想政治課的組織與教學應該是開放的、發(fā)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個體(學生)融進教學環(huán)境,接觸生活、社會的過程。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與塑造完整人格,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的社會、國家是一致的,而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課“為考試而學,為考試而教”,教學的基礎性在歪曲目的驅動下徹底毀滅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
傳統(tǒng)思想政治課與機械“倒灌”的教學方式教學,師生關系被禁錮在輸入與輸出的簡單系統(tǒng)性,缺乏反饋、信息,學生思維僵化,實踐能力差,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能力意識薄弱,培養(yǎng)一批又一批機械的“知識”型人才。
從20世紀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國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圍內的教育改革更是層出不窮,改革的焦點集中在課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現(xiàn)“教育戰(zhàn)略熱”和以“新國民精神”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環(huán)境,我國教育以服務實現(xiàn)中華民族現(xiàn)代化為根本目標,教育改革和發(fā)展出現(xiàn)了如下趨勢:從傳統(tǒng)教育走向現(xiàn)代創(chuàng)新教育,從產學研分離走向產學研一體化,從學歷型社會走向學習型社會,從教育國家化走向教育國際化,從封閉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從教師的知識傳承走向引導創(chuàng)新,從辦學體制單一走向多元化,從集中統(tǒng)一模式走向非均衡發(fā)展模式。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是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在新世紀的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改進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理念,讓學生適應以新科技革命為主導的知識經濟、信息時代的來臨具有深遠而中大的意義。
2、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的整合與思想政治課的改革一致。
(1、)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的時代性。在中學各門學科中,思想政治課與社會變革的聯(lián)系最為緊密,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隨時關注時事、政治理論的新動向,研究性學習主張?zhí)骄可鐣?,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會、生活的變化,學習的過程和終結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現(xiàn)和評價,保證學習內容的更新,時代性得以體現(xiàn)。而網(wǎng)絡技術的運用能夠最大限度的利用網(wǎng)絡巨大的信息量,使網(wǎng)絡技術教學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開展學習活動,網(wǎng)絡的同步新聞、滾動信息保證了學習者涉足知識的時效性。
(2、)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開放性的要求。一方面,當代中學生是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較多地接觸日新月異的現(xiàn)實收獲和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中學德育教學注重培養(yǎng)完善人格,發(fā)展個性,而德育教學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核心和基本點。無論是中學生接觸社會社會、了解時事,分析問題,培養(yǎng)完善德育,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通過政策粉絲、社會調查,具體通過研究性學習和網(wǎng)絡技術開拓視野,發(fā)展興趣,完善人格。
(3、)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實踐性的要求。研究性學習本身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它要求在指導學生對研究專題(課題)的選擇和研究方案的設計,著眼強化學生實踐意識,提高學習直接經驗并在探究實踐中獲得積極感性體驗的機會和途徑,如社會調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熱點問題研究等等;而網(wǎng)絡技術教學尤其是泛義上的信息技術教學,同樣需要較強的社會實踐活動,從教育、教學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學習網(wǎng)站建立,資源庫、網(wǎng)絡平臺營運,都需要學生親自動手,親自參與其中,充分體現(xiàn)實踐性。
(4、)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綜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課的綜合性體現(xiàn)在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和教學要求、目的上的綜合性。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所涉及的面都是相當廣泛的,既可以是傳統(tǒng)學科,也可以是新興學科;既可以是科學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單科性,也可以是綜合性,充分照顧不同學習主體、學習內容的具體學習條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素質和綜合行為素質,在這個層面上,對思想政治課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
另外,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在思想政治教學學習評價體系改進,與具體相關學科融合與綜合,推崇人本主義理念上,具有積極的意義。
3、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在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具體運用
(1、)基于網(wǎng)絡技術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中學思想政治課實施過程。根據(jù)研究性學習特點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的要求,基于網(wǎng)絡技術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實施的流程可以分為:研讀(初學)教材——確立課題——制定方案——指導并開展研究——成果表述與評價,共五個階段,具體實施簡單介紹如下:
研究教材。這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它決定著以后學習開展的內容、手段、過程,甚至最終的成果表述。按照經驗,研讀(初學)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誦、表演、圖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進行。通過研讀教材,使學生對教材對所需要再深入學習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也能明確教材中的難點和疑點,從而研究課題奠定學習基礎。
確立課題。選擇課題應當以課本知識為依托,關注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趨勢與走向。一般說來,不同的學習內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確定課題可以教師選題,學生選題等形式進行。在實際的操作中,無論是教師選題還是學生選題,教師應當著力指導學生側重一個方面作為研究方向,依據(jù)具體、可行、新穎、現(xiàn)實的原則,確立學習課題。
制定方案。在確定研究學習課題之后,學生依據(jù)分組,各個課題小組結合自己的課題構思、目的、目標等,查詢資料、調查訪問,確定自己課題小組的具體研究內容,寫出課題研究方案,教師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應當及時給予必要的指導,在此基礎上,形成完整的各課題小組子課題的研究方案,以便進行課題的開題論證與評審。
指導并開展研究。在前面的幾個準備環(huán)節(jié)之后,便進入了研究性學習的實質階段,既開展學習活動。首先要向學生介紹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文獻法、調查法、咨詢法等,以網(wǎng)絡技術為主要手段,開展學習。其次,要求學生制定一個學生目標,學生就可以上述目標和方案進行自主研究學習。在獲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對已獲取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和綜合。研究成果的表達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教師要教會學生用恰當?shù)姆绞奖磉_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與評價。這是整個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交流研討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討的過程中,學生的認識水平會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見的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論文、多媒體、表演、展覽,成果可以同網(wǎng)頁(校園網(wǎng))展示,體現(xiàn)網(wǎng)絡技術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優(yōu)越性。
(2、)基于網(wǎng)絡技術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整合實例。研究性學習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的學習形式不僅是開放的,而且還是多種多樣的,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最好是由學生從顯示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課題,教師可以指導,也可以推薦課題,凡是與思想政治課相關的內容,都可以大膽地運用兩項教學技術,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實施研究性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
本文以“加入WTO對我市經濟發(fā)展的影響”為例,對在網(wǎng)絡技術教學條件下的研究性學習作一簡單敘述。
[1]研究課題的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對該課題的研究,了解“入世”對我市經濟結構、文化結構、社會結構的影響,尤其是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搜索、網(wǎng)絡信息處理與現(xiàn)實生活的體會,著力解剖“入世”后,同學們身邊的微妙變化和對未來形勢的展望。
[2]研究課題的具體實施:
階段一:準備和指導。專門安排一節(jié)課,介紹該課題的研究意義、程序,對于開展研究性學習較晚的學校,可請校外的專家或其他有經驗的人員做一個專門講座,對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知識做必要的輔導。同時,向同學們展示有關利用網(wǎng)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學理解和增強實驗信心。
階段二:設計方案,開展研究。首先,讓學生通過上網(wǎng)查找有關資料,了解我國為爭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入世”我國在經濟、教育、社會等領域將實現(xiàn)怎樣的改變與為“入世”條款做怎樣的承諾。其次,了解本市的經濟基本概況,尤其是對本市歷年經濟的發(fā)展,要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屬于什么產業(yè)結構、出口和對外貿易占全市的經濟總量是多少、國有企業(yè)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資料進行匯總,開展研究(研究的方法這里不作贅述,可參考有關開展研究性學習常規(guī)方法進行),得出結論,在研究的基礎上,寫出研究報告。
階段三:評價與交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應該先進行自評,總結整個研究過程的不足與成功;然后,有條件的學校通過校園網(wǎng)上的論壇、BBS、留言板進行交流,也可向有關媒體(如報紙、雜志、有關網(wǎng)站)投稿,盡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一、抓好分層次培訓,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水平
抓好教師分層次培訓,是提高學校各級領導和教師實施高中新課程實驗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徑,是進一步健全學校高中新課程實驗體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是組織好學校領導、教研組長和中層干部到高中新課程實驗先進地區(qū)和學??疾鞂W習,獲得感性認識,引發(fā)積極思考,不斷優(yōu)化新課程中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實施方案,提高領導層面執(zhí)行高中新課程實驗的能力,真正發(fā)揮“高中新課程實驗領導小組”、“課程委員會”等機構作用。二是選派好骨干教師參加國家和省市級高中新課程培訓和進修,大力支持骨干教師參加省高中新課程教學要求和考試說明的編寫、省市級各類統(tǒng)考命題等工作,提高骨干教師實施高中新課程的水平。三是嚴格執(zhí)行先培訓后上崗的規(guī)定,充分發(fā)揮學校骨干教師在校本培訓中帶頭作用,組織好全員分類培訓特別是新任教師培訓,確保新課程授課教師上崗前都經過市級以上統(tǒng)一培訓,不斷深化課任教師對高中新課程實驗的認識和理解,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四是深入開展教師崗位大練兵,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開展板圖板書、制作課件、電腦處理圖像、實驗操作技能、練習編寫、試卷命題、口語表達、調查實踐等個性化的練兵活動,努力增強教師業(yè)務能力。
二、深入開展校本教學研究,增強教師的課程執(zhí)行力
1.全面推廣“周研究課”系列活動經驗
新課程實驗一開始,我校在高一年級進行了備課組“周研究課”活動試點:備課組經過集體備課,每周確立一個課堂教學研究主題,由一至兩位教師上研究課,全體備課組成員聽課和評議,形成共識,并由備課組長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或教案、課件、教學反思以及備課組對本節(jié)課的發(fā)展性評價表等的電子文檔掛到校園網(wǎng)上讓大家共享。通過三年的實踐經驗證明,研究課系列活動可有效地促進教師共同成長,提高整個備課組實施新課程的執(zhí)行力。
2.積極創(chuàng)設平臺,開展務求實效的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應注重緊密結合新課程實驗要求,不刻意追求國家級、省、市級課題,鼓勵教師自主選擇課題,努力使課題貼近教學實際,使教師感受到課題研究的實用價值。學校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為廣大教師建立教研平臺:一是創(chuàng)立校級教學研究綜合期刊,為廣大教師交流教育教學和科研成果提供方便的平臺。二是開展校際聯(lián)合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在交流中提升。三是通過對口扶持薄弱學校的活動,促進教師在發(fā)揮輻射作用中提升。四是主動承辦省、市級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在發(fā)揮示范作用中提升。五是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各級技能比賽,促進教師在競賽中提升?六是支持教研組每年組織全組教師到外地兄弟學校交流考察,擴大視野,增強教研組的凝聚力。七是要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對校本課程教學中取得突出成績的教研組和教師進行獎勵。
三、改進教師評價方式,關注教師個性化成長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承擔了更為廣泛的教育教學任務,顯性的是增加了校本選修課教學任務,以及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和社區(qū)服務的指導管理工作,隱性的是增強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要求,因此對教師原有的評價方式需要進一步完善。一是年段長、班主任教學質量量化考核辦法,把教研組的教研活動、備課組的集體備課和每周教學研究課制度化。二是淡化對教師的個人評價,突出對教研組、備課組整體教學質量的評價。三是擴大評價范圍,將指導學生課外活動、指導研究性學習、導優(yōu)輔差、開展校本教研等內容納入評價范圍。四是結合學校崗位設置改革和實行績效工作制度,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師年度工作考核和職稱職務評聘辦法。
隨著學校崗位設置和績效工資改革的不斷深入,出現(xiàn)了少部分教師職稱職務評聘、工資待遇上去了而工作熱情卻下降了的現(xiàn)象。如何更有效地與教師個性化交流,如何促進廣大教師特別是承擔高中新課程實驗繁重教學任務的教師健康發(fā)展是當前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建立教師約談制度,發(fā)揮校級領導和學校職能部門的積極作用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學校領導應積極帶頭聽課,掌握教師課堂教學是否嚴格執(zhí)行新課程標準、教學組織和策略是否合理、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師生關系是否融洽等等,同時通過多種渠道及時了解學生、家長和同事的反映,在全面掌握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主動與教師進行個別交流,進行正確引導。對優(yōu)秀教師及時表揚和鼓勵,對需要幫助和改進的教師明確指出其需要改進的地方和努力方向,努力形成和諧向上、共同發(fā)展的良好氛圍。教務處、德育處等學校職能部門可側重對在一階段存在明顯不足的教師進行分類,有些由部門領導約談即可,有些可提請分管校領導約談,有些可直接提請校長約談。教科室可側重在有進一步培養(yǎng)成名師的中高級教師中,對存在不足或需要學校幫助解決問題的教師進行分類約談,有針對性地引導和解決有關問題。
四、積極探索,努力解決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難點問題
1.如何更好地減負增效
高中新課程實驗實施以來,高一的多數(shù)學生都明顯感到學習負擔非常繁重,科目眾多,課時緊張,學習上留下不少薄弱環(huán)節(jié),基礎不牢,直接影響到高二、高三的學習。如何更好地減負增效?一是堅持節(jié)假日、周末和寒暑假都不上課,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二是指導教師深入研究課程標準和教學要求,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三是控制作業(yè)量,強調習題的針對性,注意按學生學習基礎分層布置作業(yè);四是指導教師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優(yōu)化學習方法上下功夫。
2.如何有效地開展研究性學習
素質教育觀念下的地理課堂教學設計彭琰清
地理研究性學習的目標與方法盛華
地理教育 對地理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素質的幾點思考邵鳳蓮
"第三單元海洋環(huán)境"教學總體設計陳林森
"第四單元陸地環(huán)境"教學總體設計張金萍,閆杰
"海洋環(huán)境保護和海洋權益"一節(jié)教學設計周官俊
"個案分析法"強化學生對洋流分布的記憶張永芹
"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巖石"一節(jié)教學設計林秀波
"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生物"一節(jié)教學設計楊益芳
"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土壤"一節(jié)教學設計張云
"第三單元海洋環(huán)境"智能訓練點撥楊靜
"第四單元陸地環(huán)境"五大地理能力之訓練郭迎霞
應用Director漫步虛擬自然帶寇建新,岳志杰
高中新教材"活動"研究兼談第3-4單元"活動"分類及其實施常華鋒
藍色的寶庫--漫談21世紀的海洋開發(fā)地理教育 張郁,秦麗杰
陸地環(huán)境的物理生物狀況王升忠
"海洋環(huán)境"、"陸地環(huán)境"單元同步訓練題唐立新
夯實基礎注重能力加強綜合--2001年高考"文綜"地理試題基本特點及教學啟示徐洋林
2001年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地理試題分析及綜合試題趨勢淺探劉金龍
2001年高考地理命題新特點--"3+綜合"山西、天津卷分析與啟示宋有青
講究解題方法巧解地理選擇題何從春,敬志永
對2001年高考綜合能力測試題中地理題的分析王洪洲
高二文科同步訓練測試題(二)--地球上的大氣、水和地質地貌高新勇
文科綜合考試的專題復習陸靜
談地理復習中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張仕凡
我國水資源現(xiàn)狀及跨流域調水工程賈雪霜
從有意義學習理論談多媒體輔助教學課《黃河》蔡萌
巢湖污染淺析張道恒,王子建
日本是如何變成綠色王國的王文浩
河南省2001年高級中等學校招生統(tǒng)一考試地理試卷萬建偉
中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qū)--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趙少斌
淺談發(fā)散思維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黎維楷
2002年高考改革方案
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注意的問題及建議蔡澤勇
談中學地理教學資源庫"地理頻道"的建設和使用游忠
各種日照圖之間的變化和應用田豐
揭示教材內在規(guī)律突破重點難點郭瑞平
鋒面氣旋圖的判讀分析戴述文
圖例法講解"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易澤豐
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計算機輔助教學教案吳靜
高二地理第一單元"人口與環(huán)境"1.3"環(huán)境人口容量"教學設計楊慧萍
《地圖》雜志閃亮登場
"大氣的運動"說課簡稿施吉如
巧用"月相成因示意插圖"講解月相秦克鑄
對高中地理一道練習題的釋解李瑞士
如何理解"全球熱量平衡圖"朱仕清
"宇宙環(huán)境"單元應補充修改的一些問題羊重榮
地球上的年俞炯志
淺談對初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的認識范廣太
談談"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葛永鋒
略論教學地圖的功用與應用李晴
活動課說課案:中國政區(qū)與民族石群
"大洲和大洋"教學設計王郁蓮
地理教學中的世界之最張兆明
地理教育 世界地理教學中幾組概念的區(qū)分張小梅
中國人口的遷移軌跡李曉巖,李志華
"綜合課"課型的特點與操作探討劉西青
地理教學思想在高三復習備考中的具體體現(xiàn)毛永海
夏季旅游如何應付意外
高考復習中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途徑李虎
一題一議寧學功,肖春明,熊英,劉金龍
2002年成人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地理卷)
日照圖中的考點解析常福巨
等溫線分布圖的快捷判讀方法陳洪良
如何講清兩條日界線楊益芳
中學地理研究性學習課型設計初探陳實,李家清
論研究性學習中地理教師角色的轉變胡良民
2002年足球世界杯決賽32強國旗巡禮
淺談國旗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任朝花
略論地理教學中的問題情境朱浩
STS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嘗試王培根
借名人效應促地理教學地理教育 閆書云
善待后進生提高教學成績孟海平,梁新果
日照減少令人憂
英國學校地理課程中的信息技術(IT)探討賀小飛HtTp://
數(shù)字地球郭躍
沒有月亮的地球李玉璽
九大行星趣話鄧萬民
解讀高中地理新大綱任朝花
新高中地理(必修)上冊問題探討蔣小潤
"文化空間擴散與擴散類型"的比較分析任利平
運用圖解法比較同類地理概念丁文龍
4.6地質災害(必修本)余勇
4.5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土壤(試驗修訂本)王新龍
植物與環(huán)境漫談胡龍成
世界三大宗教朱正超
4.3工業(yè)的分布與發(fā)展(人教版)李元平,劉繼花
3·1自然資源概況(湘教版)古巨山
第十章極地地區(qū)(人教版)車向坤
"黃河"一節(jié)的優(yōu)化教學黃新南
《環(huán)境教育》新書目錄(江蘇初中新版)王剛
青藏高原為何成為眾多河流的發(fā)源地方聰惠
"討論教學"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李建茹
讓學生升華情感,體悟價值--地理新課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初步探索王賢
使用新教材應樹立的觀念秦淑慧
網(wǎng)絡技術融入研究性學習金國華
中考地理命題的改革與思考--2003年山東省中考地理試題綜述劉高峰,姜建春
2003年山東省中等學校招生考試地理試題姜建春
高考地理復習中初中地理教材處理的策略朱慧
淺談地理學科內綜合和跨學科滲透劉金龍
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邏輯和思維方法地理教育 王才之
淺談高三地理復習教學的理念黃曉明
淺談命題的科學性--由一道地理試題引發(fā)的爭論而想到的張亞南
高考試題辨析五例顏邦斌,金益群,王瑞足,朱同兵,劉金龍,羊重榮
熱點綜合試題設計(五)劉寶平,白士卿,孫海艦
高考復習中圖形題的解答技巧馮勛
一題一議盧鋼,劉繼琴
2004年高考地理單科模擬試題(一)李水,黃兆湘
2004年高考文綜模擬試題(一)李彰有
地理教學引入課堂活動的探索張勇
探究性學習:地理教學改革與發(fā)展之路朱向東
淺議地理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李家清
地理教育 努力創(chuàng)造地理課堂的可教學時刻胡繼中
"問答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鮑振葵
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習興趣郭文成
地理教學中圖表的分類和應用雷鳴
怎樣選擇論文的論題秦克鑄
與地理對弈曹正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 高中英語教學
全球化時代及中國以大國身份走向世界對高中英語教學提出新的要求:學生不僅要知道英語知識還要學會自主學習,還要通過探究學習日益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以滿足跨文化和國際競爭的需要。
1.探究性學習的意義
探究性學習是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國際教育界比較普遍推崇和實施的一種新課程。在我國隨著素質教育呼聲的日益高漲,探究性學習成為素質教育重要的支柱。從廣義上來說,泛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探究式學習是教育理念、方法和策略改革的統(tǒng)稱;狹義上僅指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獲取和運用知識。探究性學習的立足點在于學生自主、自覺和感興趣的涉獵和學習,學習的興趣由被動轉向主動,由課堂灌輸教學轉向師生互動和學生參與。進行探究式教學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是能力和技巧的提升。
2.探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探究性學習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式,還伴隨著教學理念和教學主客體地位的變化。它要求教師擺脫傳統(tǒng)的高高在上的身份地位和一言堂的教學方式,轉而增加學生的參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高中英語探究式教學可采取這些策略。
2.1進行互動式教學,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
英語學習的終極目標在于會話和交際。傳統(tǒng)性的英語教學老師多按英語教材逐段進行講解,注意長句、難句的斷句及翻譯,語法梳理和試題解析。這種教學方式雖然提高學生解題能力、豐富學生英語知識,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聽、說和寫訓練,學生高中畢業(yè)后英語交際能力太差,發(fā)音不準確和寫作水平有待提高。探究式教學要改變學生與老師地位的不對稱,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老師可經常讓學生朗讀英語單詞、課文,分角色扮演課文,對課文進行復述等,在進行教學前可安排數(shù)名學生進行英文演講,不必限定題目,以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
2.2英語訓練多元化,增加自主學習成分。
對于學生的英語訓練,不僅要全面注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還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增加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能力的綜合性、探索性、研究性練習。如在記英語單詞時可要求學生自己造句,通過句子來記,還可以通過給定的單詞讓學生串成句子。在語法歸納方面,可通過給定素材和逐步引導,讓學生發(fā)現(xiàn)并歸納語法知識。學生歸納正確,應給與總結并給與表揚,以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增強其自信心;學生若歸納不正確,老師可指出問題并分析原因,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學生在“原來如此”的情感體驗中加深對此語法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2.3.適當引入項目教學法,增強學生學習認知能力。
“項目教學法”是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其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項目教學有規(guī)定的時間和規(guī)定的任務,小組成員通過協(xié)作完成項目要求。英語探究式教學也可適量引進項目教學法,通過項目教學賦予學生一定的角色完成英語的學習。例如可建立“從禮貌用語的差異看中西文化差異”的項目,要求學生進行分工,在規(guī)定時間內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弄清中西禮貌用語在問候、社交、禁忌、稱呼等方面存在的差異,通過禮貌用語的差異分析文化差異,并指出中西跨文化交際應當注意的問題及如何在教學上促進英語學習和跨文化交際。項目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參與性、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和總結問題,并學會團隊協(xié)作能力。
3.探究式學習應當注意的問題
3.1探究式教學不能忽視老師的主導地位
高中英語教學的探究式學習要有必要的限度。教學以學生為本,應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體性,但由于學生閱歷和經驗不足,需要老師給予有效的指導和引導。作為老師不能認為探究式教學就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而是要通過老師引導進行探究。作為老師要有能力進行教案設計、教學安排和項目制定,并能回答學生們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老師們應當經常參加培訓,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充實自己,以滿足學生教學及學生求知欲的需要。
3.2探究式教學要注重跨文化及跨學科滲透
學習英語的目的在于交流,學生要能用流利的英語進行溝通,形成跨文化的交際。探究式教學要多進行跨文化和跨學科的滲透,以利于知識的融匯貫通和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地思考問題。在教學安排上可要求學生多讀英語課文,背誦經典英語美文,多讀些《海外英語》《英語沙龍》等英文類雜志以了解更多的英文文化知識,從而減少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總之,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本著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教師應多嘗試以問題為載體,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通過參與、合作、發(fā)現(xiàn)、思考和創(chuàng)新學好英語。
【參考文獻】
觀點1:讓具有鮮明特色的課程成為二中辦學的亮點。
設置有鮮明特色的課程,能夠使學生置身于豐富的知識環(huán)境之中,為其后續(xù)學習和研究指引正確方向、打下堅實基礎,因此,一個學校是否具有鮮明特色的課程將是學生是否選擇這所學校學習的重要標準。北京二中立足校本、理性思考、開拓創(chuàng)新、大膽實踐,充分而合理地使用課程自,在國家課程方案的總體框架下,逐步構建“階梯式模塊”結構與“生成性”課程體系。我們在課程內容、課時長短等方面作了部分調整,還提供了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的選修課程,并加強技術課程和特色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置、實施、考核、評價。我們積極探索特色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建立課程的生成機制,課程不再是靜態(tài)的知識呈現(xiàn),而是在師生交流和互動的動態(tài)過程中,不斷地創(chuàng)造和擴展著新的經驗和意義。
觀點2:理想的學校課程結構應該是有選擇性的。
課程結構的選擇性是針對國家規(guī)定的必選課程與學生的特點而提出的,它要求學校課程以充分的靈活性適應地方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以顯著的特色性適應學校的辦學宗旨和方向,以多元的選擇性適應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并行的層次結構中,學校課程即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最能體現(xiàn)這一特色。面對一個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生,二中充分挖掘教師、學生、校友、專家、社區(qū)、高校等各方面的力量,開發(fā)實施“階梯式模塊”結構與“生成性”課程體系,最大程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
例1:二中的校本選修課程按學生基礎和課程難度按“階梯式”設置。一是全員性參與的普及型校本選修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二是需要進行選拔、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特色的社團活動課程。使學生在選擇中形成規(guī)劃人生的意識。
二中立足校本,精心設計了“文學與藝術”、“科學與創(chuàng)新”、“技術與生活”、“人文與社會”、“體育與健康”五大類約170門校本選修課程。除了本校教師任教,還有中科院講師團、大學教授、集團老總等擔任客座教師。作為導向性的安排,我們還明確要求,學生三年中選修課學習至少涵蓋上述五個類別中的兩個。
具有一定專業(yè)特色的18個社團,適應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我校的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奧賽社團總人數(shù)約530人次,反映了學生對科學的較高層次的追求。除此之外,本學期還提供了100門選修課和研究性學習課程,經學生選報后實際開設選修課43門,研究性學習課題組33個。另外,學生還自行申報組織了“演講”等3個社團,自行申報研究性學習意向課題十余個,自聘導師開展課題研究,其中高二(3)班趙英為同學就選擇了同班同學的母親作為其研究性學習課題的導師。
例2:除9科考試科目外,其他學科全部實現(xiàn)“走班制”選課教學。如“體育與健康”學科,根據(jù)學校體育教師的特長和學校的條件,在高一年級男生中開設籃球、排球、武術(跆拳道)3個項目,在女生中開設籃球、排球、形體、武術(跆拳道)4個項目;高二年級男生中開設籃球、羽毛球、武術(跆拳道)、高爾夫球、民族傳統(tǒng)4個項目,在女生中開設籃球、羽毛球、武術(跆拳道)、民族傳統(tǒng)4個項目。實行“三三四”排課,即每3個班或4個班同時上課,有6位老師的特色選修項目可供選擇。
其他學科已經開設的選修課見表1。
觀點3:開發(fā)實施“階梯式模塊”結構與“生成性”課程體系。
課程的生成性表明,課程不再是靜態(tài)的知識呈現(xiàn),而是在師生交流和互動的動態(tài)過程中不斷地創(chuàng)造和擴展著新的經驗和意義,強調了培養(yǎng)學生塑造自己人生的價值和能力。
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強調“生成性課程”的性質和內涵。
第一,把“課程”當作動詞使用,看做“學習和體驗”的總體。若把“課程”當作名詞使用,理解為“教材知識體系”,自然就不會有所謂生成的課程。二中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基礎理論體系與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緊密結合,根據(jù)每學年的實際情況與需要,動態(tài)地生成各學科的校本必選課程和校本選修課程。
第二,生成性課程并不排斥“教材”的使用,對生成性課程來說,教材只是供學生建構、創(chuàng)造學習經驗的一種媒介、素材或工具。同樣,生成性課程也并不排斥教學“計劃”和“教案”的使用,因為沒有“預設”就沒有“生成”。這里的“預設”不僅僅包括“教材”、“教學活動方案”,還包括教師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能力傾向、個性特點的了解,對學生行為意義的敏感與理解,對普遍性、長期性教學目標的宏觀把握等,這些都是生成性課程的基礎。
第三,僅有“預設”,不見得就有良好的“生成”,課程的動態(tài)性是有條件的。學生學習經驗的獲得既不完全取決于教材上寫了什么,也不完全取決于教師教了什么,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實際做了什么,取決于學生是如何與教師、教材、同伴及周圍的環(huán)境交往互動的。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具有充分的互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學習活動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時候,才有“學習經驗”的生成,才有“課程”的創(chuàng)造。
例3:“長短課”的安排。我們在必修、選修課程的教學時間上均嘗試了“長短課”的安排,其中長課1小時,短課45分鐘,基本上每門學科平均每周安排1個長課時?!?小時課”是第一次嘗試,這種安排并不是簡單的學習時間的延長和內容的增加,而是要更多地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內容的整合、多種教學方式的融入上。什么內容的課適合用在“長課”,什么內容的課適合用在“短課”,要有效益分析。一些難度較大的課、實驗課以及學科特色課都列入長課時安排,如語文開設的《閱讀》課程,數(shù)學開設的《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美》探究課程,英語開設的《英美文學欣賞》課程,物理、化學開設《科學探究與實驗》課程。除了必修課外,一些注重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選修課都嘗試使用1小時的課時。
例4:在藝術領域的課程設置中,樹立大藝術觀。北京二中具有較為濃厚的藝術氛圍,音樂和美術課程具有扎實的基礎,場館建設比較完備,舞蹈和管樂己經形成特色。在新課程實施中,我們陸續(xù)增加了每周五早晨的音樂理療、高三年級的瑜伽與心理健康課程、校園內每天一支世界名曲的音樂鈴聲、陶藝課程和繡藝課程。高二年級學生自發(fā)組織的“搖滾”社團和“經典音樂演奏”小組等等。它們與二中優(yōu)美的校園氛圍一起,不斷地滋養(yǎng)著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
例5:落實了義工制度和職業(yè)見習制度。二中以制度的形式,落實了義工服務和職業(yè)見習活動,使學生通過真情實感的體驗形成良好的品質和習慣,學生進一步關注生活與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創(chuàng)新與實踐的能力。這與高中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非常吻合的。
觀點4:建立適合實驗教學與個性化發(fā)展的系統(tǒng)化實驗室。
實驗教學的發(fā)展,既是科學領域教育發(fā)展的基礎,也反映了科學領域教育發(fā)展的成就。如果形象地把學校的實驗
課程設置比喻為給學生提供不同形式的餐飲:那么過去的實驗課程設置是同一個標準,是“標準餐”盒飯;隨著改革的進展,出現(xiàn)了內容更豐富的“套餐”;隨著學校實驗室的增加和實驗條件的完善,我們提供了滿足不同學生發(fā)展需求的“自助餐”。2007年初,二中建成了理、化、生“自制餐”實驗室。在實驗的方式上,也經歷了驗證性實驗、互動性實驗、探究性實驗、小組合作實驗、自主實驗,到現(xiàn)代化的專業(yè)實驗、數(shù)字化實驗,以及一個學生的實驗室。
例6:學生可以進行“自制餐”實驗。二中將理、化、生自主實驗作為選修系列,學生完成6個自主實驗后,即可獲得相應的校本選修的1學分?!白灾撇汀睂嶒炇沂菍W生自己做實驗的場所,學生自己做項目設計、自己實施、自己驗收結果、撰寫實驗報告。老師只是提出意見建議,協(xié)助學生準備實驗儀器和設備,指導學生注意安全。能夠進“自制餐”實驗室工作,天長日久,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能力都會得到提高。
例7:一個學生的實驗室。本學期,我校第一次為一個學生建立了實驗室:“李漢歌工作室――蜘蛛生活習性研究室”,為他從事蜘蛛研究提供二十多平方米的實驗室,并以他的名字命名。這是北京市第一個以學生名字命名的個人實驗室。實驗室配備了計算機、切片機、顯微鏡、溫控飼養(yǎng)箱等設施及相關的中英文圖書資料。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學校將根據(jù)實際需求,為實驗室增添必備的設施,未來實驗室還要添置生態(tài)箱??粗宰约好置膶嶒炇遥顫h歌正在籌劃新的研究方向。給一個學生建立了實驗室,無形中也是對其他同學的一種教育,是一種引導。只要學生有愿望,學校有能力,我們就會創(chuàng)造條件來滿足學生的需求。
觀點5:“研究性學習”是建立在現(xiàn)代學習理論上的科學學習觀,而不應長期作為獨立的課程開設。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研究性學習是新設立的一門課程,可以看出國家的重視程度。研究性學習應該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建立在現(xiàn)代學習理論上的科學學習觀,是一種積極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所有的課程中都應該融入,而不是與其他課程相區(qū)別而獨立開設。它不能靠特定的時間、特定的課程來完成,它是一種學習方式,應貫穿于所有學習的過程中。它是一種學習意識,應成為所有學習過程中的行為和習慣。它不是在特定階段的一種成果,而是反映在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的轉變給學習帶來的效果上。
例8:研究性學習現(xiàn)實課堂與網(wǎng)絡平臺相結合。我們改變了以往簡單的以課程形式開設研究性學習的做法,而將研究性學習融入日常學習中,但仍然要有開題和結題,要體驗研究性的學習過程,而且其過程要和日常學習緊密聯(lián)系并有所促進。本學期高一年級的研究性學習依然是導師帶研的方式,校內安排1.5課時,校外安排1.5課時。導師指導學生完成選題、開題(報告)、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的過程,體驗研究性學習帶來的學習方式的轉變。而高二年級的研究性學習將現(xiàn)實課堂與網(wǎng)絡平臺相結合,用網(wǎng)絡來指導和監(jiān)控研究性學習的開展。網(wǎng)站主頁包括:課程管理、校園動態(tài)、研究指南、課題申報、過程與交流、成果展示、成績查詢、社會評價等功能。
觀點6:“通用技術”課程,需要有較長時間使學生接受技術教育,逐步形成對技術的理解和遷移。
技術的遷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高中三年、甚至到大學的學習中不斷地實踐、遷移、再實踐,形成技術素養(yǎng),從技術的使用能力拓展到理解能力、設計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
例9:“通用技術課程”提前開設。我校在高一年級開設了“通用技術”課程,使學生能有較長時間接受技術教育,形成對技術的理解和遷移,形成一定的設計思想、理念和能力,以及相應的實踐能力。其中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嘗試校本化實施。用36學時開設《技術與設計I》,18課時開設《技術與設計II》,教學設計要引導學生親身參與,將“實踐、綜合、創(chuàng)造、融合”的技術思想方法貫穿于課堂的活動,并運用“技術實驗”的方法進行科學的論證與分析,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另外,分別用9課時開設校本必選專題:《陶藝》、《家政與生活》、《繡藝》、《汽車駕駛與保養(yǎng)》、《現(xiàn)代農業(yè)技術之農藝園區(qū)》、《簡易機器人制作》等,學生必選其中兩個專題,逐步養(yǎng)成面向生活、全面而有個性的實踐能力。
觀點7:人文學科方向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理工學科方向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既影響著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影響著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就指出:“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將是一門科學?!碑斀裆鐣?,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統(tǒng)一,科學整體化發(fā)展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所以在人文學科的教學中如何貫穿科學教育,在自然科學的教學中如何貫穿人文教育,需要校本課程加以引導和實施。
例10:注重人文學科方向學生的科學教育,理工學科方向學生的人文教育。二中在高二年級下學期,設計每月一個專題報告的形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比如我們計劃為文科同學開設“家庭電路”、“家庭電器”等專題報告,為理科學生開設“中華傳統(tǒng)文化”、“時事分析”等專題報告。
觀點8:利用社會資源,打破時空界限,將現(xiàn)實課堂與虛擬課堂有機整合。
例11:研究性學習面授與網(wǎng)絡相結合。具體內容同“例8”。
例12:外請專家全方位參與學校管理與教學。本學期學校將聘請盧元鍇、方銘琳、儲朝暉、洪明、余清臣、安寶娣、薛峰等七位教育專家來校工作一個學期,通過聽課、參會、訪談、問卷、參觀等多種形式深入了解和系統(tǒng)分析二中整體辦學情況,進一步疏理二中的辦學思想和辦學特色,客觀提出二中辦學中所存在的問題。這是我校又一次以開放的心態(tài)、求實的精神、求教的態(tài)度聘請專家來校指導工作,這必將對二中今后的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
例13:虛擬課堂。語文學科的新課程選修課模塊網(wǎng)絡“虛擬課堂”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正在準備專刊。高一年級開設兩個專題:偉人詩魂――詩文賞讀(范錦榮、成穎、王錫婷);酒神圣歌――戲劇鑒賞與表演(翁盛)。高二年級開設兩個專題:末世繁花――張愛玲其人其文(劉智清、王限婷、趙蓮峰);永遠的王者――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作品賞讀(張京平、劉伊超、胡艷彬)。采用現(xiàn)實課堂和虛擬課堂相結合,借助多媒體資源和學生的活動,提升學生感悟能力,體會文學藝術的魅力和內涵,豐富情感體驗,目前已經獲得了多位專家的高度評價。
觀點9:考試的內容和形式應該與自主排課相適應,發(fā)揮教育的導向作用。
考試的內容和形式,與北京二中創(chuàng)造性的課程設計相適應,自主命題提高了教師對教材的“二度開發(fā)”的能力,積極促進了教師與課程設計者、教材編寫者的溝通與對話。
例14:我校在模塊考試中采取自主命題,除了100分的基礎知識考核外,還有50分的“引領性能力測試”。自主命題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激發(fā)教師對多種考試形式進行探索,如政治學科上學期在能力測試部分設計了開卷題,以此扭轉學生認為學習政治就是“死記硬背”的觀念。我們還通過自行組織高中階段會考考試,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堅持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倡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發(fā)揮會考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教育導向和質量監(jiān)控作用。
當然,課改中還存在不少讓我們感到困惑的問題,但我們認為,出現(xiàn)問題是正常的,而我們只能不斷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用大氣魄、大智慧去做一個理性的實踐者、有所作為的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