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初中語文小說教學設計范文

初中語文小說教學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語文小說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初中語文小說教學設計

第1篇:初中語文小說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 語文教學分層目標練習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告誡我們:學生個體差異不容忽視。前蘇聯(lián)教育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兩種發(fā)展水平,一是現(xiàn)有水平,二是潛在水平,它們之間的區(qū)域被稱為“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fā),把最近發(fā)展區(qū)轉化為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并不斷創(chuàng)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促進學生發(fā)展。正是從這些理論出發(fā),筆者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能力、學習基礎,在初中語文日常教學中重視因材施教,進行了分層教學的嘗試。

下面我以初中現(xiàn)代文閱讀課中的小說教學為例,談一點分層教學的心得。

一、層次的劃分

1.根據(jù)全班閱讀水平對學生分層。學生分層要有靈活性。根據(jù)學生的現(xiàn)狀和實驗研究,語文學科采用了顯性分層、隱性分層、自主分層等多種學生分層方法。目前我主要依據(jù)學生個性的差異,并根據(jù)其原有基礎和一般學習可能性,將學生分為A、B兩層(分別為閱讀能力強的和必須努力提高的)。學生的層次是動態(tài)的,對有些同學還可采用隱性分層或自主分層,目標是求得學生主動發(fā)展。

2.針對學生閱讀水平對小說教學目標分層。在教學中不能以同一目標衡量所有學生,而應根據(jù)學生的個別差異,結合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學習的可能性,為每層學生設置相應的總體閱讀目標。針對本班學生學習實際,對初三階段學生在小說閱讀能力方面制訂以下目標:讓學生了解并感受小說這一文學形式的基本藝術特征是小說閱讀教學的基本目標,這是每一個層次學生都應該掌握的。細化目標就是:B層:(1)能在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2)能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在語句中的含義;(3)能識別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的內容;(4)能依據(jù)文章的關鍵語句概括文章主題。A層:(1)能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全文的主題;(2)能從整體上感知重點語段的內容;(3)能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手法;(4)能分析多種寫作方式在文中的運用。對于學生來說,課堂中的小說閱讀顯然不同于課外的小說欣賞,特別是不同于消遣性的小說欣賞。因此每層學生要根據(jù)自己的情況擬定相關的計劃,循序漸進,努力提高閱讀能力。

二、分層教學的實施

1.預習任務分層。以《心聲》為例,在布置預習時,B層任務:①圈出不理解的詞,并查字典。②畫出描寫李京京的精彩句子,想想這篇小說寫了個什么故事,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什么道理。A層學生不僅要完成這些任務,還要對描寫李京京句子進行賞析、點評,從不同角度寫寫從課文中得到的啟示。

2.課堂新授內容分層。我認為比較實用的方法是同質分組、“動靜”結合。所謂同質分組,就是按照學生不同學業(yè)成績和能力水平進行區(qū)分教學。所謂“靜”就是學生自主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動”就是學生通過“靜”的學習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討論“靜”學習的心得成果。在教學中“動”“靜”安排要科學、適當。

3.課內討論分層。討論是課堂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討論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施教中,閱讀教學的討論環(huán)節(jié),主要以異質組的形式展開,前后桌四人組,每組必有AB層同學,是每個同學都積極參與。教師巡查,適當點撥。討論的問題,可以是教師設置的,也可以根據(jù)課文的理解所產(chǎn)生的質疑。組織這樣異質組的討論、交流,可以使學生的信息量增大,思路開拓,也有利于形成合作、互助、融洽的學習氣氛。

4.課堂鞏固延伸分層。王榮生教授曾試圖用“定篇”、“樣本”、“例子”、和“用件”的概念來分別描述,規(guī)范不同文本在教學中的功能。我認為在小說教學中可以一試。

5.根據(jù)學生掌握理解能力,課后練習分層。由于閱讀教學的目標和要求分層次,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作業(yè)和練習也要體現(xiàn)層次性。在分析完課文內容后,便設置一套具有彈性的作業(yè):必做題即基礎題,題目達到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面向全體學生;B層:選做題,依本課的教學目標要求設計課內的重點語段綜合練習;A層:運用對比閱讀向課外引申擴展練習。各層次的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能力選擇題型完成。

當然,分層教學如何為每一個學生服務,如何讓B層的學生逐步走向A層,A層學生在競爭機制中如何健全人格,如何在現(xiàn)有的考試體系中考核每一個學生等等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這還需要我們不斷去學習、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2.維果斯基《思維和語言》(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1)

3.鄭桂華《凸顯文本的語文核心價值》(《中學語文教學》2008.3)

第2篇:初中語文小說教學設計范文

對于這篇老課文,如何更科學、更富有新意地進行教學設計,實現(xiàn)推陳出新,體現(xiàn)新課標中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我在教學設計中著重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小說教學要遵循作者思路,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理解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作者以及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以及社會生活的意義。于是,我從引導學生專注于分析理解小說的人物形象入手,以達到對小說主題的多樣理解。

生活如一條河,永遠都是在充滿漩渦的矛盾糾結下流淌前行。莫泊桑就是站在這河邊打撈漩渦的漁者,他將這漩渦打撈,以文學藝術的形式加以凝固,并呈現(xiàn)于世人的眼前。我們拉開時空的距離,仔細加以審視的同時,也可以回頭反省我們每日所經(jīng)歷著的酸甜苦辣和矛盾糾結。是的,文學并不僅僅關乎美,它更是對人生的品味與沉思,品味我們生活中的點點瑣事,沉思瑣事中的深刻寓意。在這品味與沉思中,領悟時代前行的蟻跡鴻影,這便是文學的魅力了。

在《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中,主要的人物形象于勒雖然在文中出現(xiàn)的不多,但他卻是小說的靈魂所在。于勒的慘淡回歸,引出了我們對尊嚴以及人性的沉思。是的,每個人都有尊嚴的活著以及有尊嚴的死去的權力。但是,當我們讀到莫泊桑的這篇小說時,就像平淡生活中的一點鹽,于勒這點鹽,將生活這鍋湯調出了別樣的滋味——尊嚴這道華麗的風景絕不是如人們想象中那樣甜美可口。在這道華麗的風景之下,面對于勒的慘淡回歸,面對的瞬間冰冷的親情,我們也許能品出生活中或濃或淡的傷感、殘酷與無奈了。

于勒叔叔被拋棄了,雖然拋棄他的菲利普夫婦撕破了溫情的面紗,但是我們能夠指責他們嗎?拋棄他的人承擔著他們必須要承擔的責任與義務,而于勒叔叔的慘淡回歸,卻威脅到了菲利普夫婦承擔自己必須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的能力,威脅到了他們努力維護著的最后一點可憐的社會尊嚴,雖然是以那樣懦弱而冰冷的方式。

如何將學生的理解水平和小說的思想情感聯(lián)系起來,這是我在教學中思考的第二個問題。我希望盡量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處于主動學習的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希望多讓學生自我感悟,包括各種形式的讀,富有實效的討論,有體會的表達等。我希望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創(chuàng)造性閱讀,從人物性格分析到對主題的認識,都力求學生有自己的看法,并能找到認識的根據(jù),包括文本中的文字根據(jù)和文本以外的理論根據(jù)。

鑒于以上這些考慮,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我嘗試著將我對文本的理解和思考以實踐活動的形式貫穿于教學之中,即把辯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

我將《我的叔叔于勒》的第二課時,理解小說主題思想設計成了一堂辯論課。課前,我先讓學生家長配合完成思考題:假如你的父母也有于勒這樣一個弟弟,鑒于你們也如菲利普家那樣窘迫的生活處境,你的父母會認他嗎?并請家長寫出自己的意見。上課時以“菲利普夫婦該不該躲避于勒”為辯題,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正方為該躲,反方為不該躲,然后要求學生從文本中找依據(jù),再延伸和拓展。

這堂課上學生發(fā)言十分踴躍,一些平時不認真聽講的學生也非常認真地從文本中找有利于自己的論據(jù),以便針鋒相對地駁倒對方。正反兩方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通過辯論,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了小說的主題思想和人物的思想情感,更準確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辯論結束后,我將家長的意見歸納整理為兩類:一是接受于勒。因為他雖有許多不是,但畢竟血濃于水,在他處于困境時,應伸出援助之手,親情比金錢更重要。二是不接受于勒。原因是:1.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庇诶沼问趾瞄e、懶惰,這種人從本質上不可能改變,菲利普一家的生活已經(jīng)很拮據(jù)了,于勒回來只能帶來更多的困境,姐姐的婚事也會因此泡湯。2.如今人們生活壓力太大,不是不想幫他,而是自己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允許再接納他。

辯論結束后,作為小結,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面對落魄而歸的于勒,親人能接受,這表現(xiàn)了人性中的美好和真誠以及血濃于水的親情。但是菲利普夫婦面對以賣牡蠣為生的弟弟于勒時,十多年的親情瞬間冷卻,他們除了痛恨就是逃避。對于菲利普夫婦的行為,我們是否應加以指責。出于義憤,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應該予以譴責。

對于這樣做是否正確,我繼續(xù)啟發(fā)學生:小說揭示了當時資產(chǎn)階級革命后法國人民的思想,人們充滿著對金錢利益的追逐。菲利普夫婦從厭惡于勒到盼望于勒再到對于勒的失望,都是因為金錢的關系。小說中姐姐的未婚夫也是因為看了于勒給菲利普夫婦的那封說他發(fā)財了并且會回去的信,才和姐姐在一起的,這也是為了金錢。人與人之間的根本關系有著金錢的深深烙印。人性是非常復雜的,我們渴望人性中的真誠和美好,但也不能回避人性中的懦弱與自私。在當時拜金主義思想彌漫的法國社會中,如菲利普夫婦一般生活窘迫的小人物,生活處境是非常艱難的。當他們期盼了十多年后,突然面對落魄而歸的于勒,使得他們改善生活處境的所有憧憬瞬間變?yōu)榕萦?,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恐懼:于勒的歸來將會給他們窘迫的生活雪上加霜,于勒的歸來將會影響到姐姐的婚事,最重要的是,于勒的歸來將會威脅到他們努力維護的可憐的社會尊嚴。同學們,請原諒菲利普夫婦在恐懼與無奈中的逃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