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力學基本原理范文

力學基本原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力學基本原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力學基本原理

第1篇:力學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專業(yè)基礎課;教學方法

土木工程是指基礎設施的設計、建造和維護,是一門專業(yè)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工程學科,中國開展土木工程學科高等教育已有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炷两Y構基本原理是土木工程專業(yè)的核心必修課程,主要內容包括混凝土結構的發(fā)展與設計方法、混凝土結構材料的力學性能、混凝土構件的承載力設計、混凝土結構的變形和耐久性設計、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的設計[1]。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工程結構均為混凝土結構,因此,該課程與實際工程聯(lián)系緊密,主要培養(yǎng)土木工程專業(yè)學生對混凝土結構基本構件的設計能力,對混凝土結構基本工程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程,如混凝土與砌體結構設計、高層建筑結構設計、建筑抗震等的學習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用人單位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越來越重視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教育部2001年印發(fā)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在高校公共課程和專業(yè)課程中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2]。在該意見提出的十幾年來,全國各大高校在雙語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土木工程是一門全球性學科,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是土木工程專業(yè)最重要的專業(yè)課程之一,但各國制定的規(guī)范在混凝土結構的設計方法和思路上存在一定差別,因此,為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開闊學生眼界,提高土木工程專業(yè)學生的國際競爭力,在土木工程學科中的重點課程開展雙語教學是非常必要的[3-5]?;炷两Y構基本原理的教學工作主要分為3個部分,即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課程設計。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專業(yè)知識與設計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確定英語與母語的使用比例,并將原本“枯燥乏味”的規(guī)范條文講得生動有趣,是主講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如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深刻理解基本的理論知識,掌握基本構件的設計方法,并能熟練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是主講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法時的基本出發(fā)點。學生對教學內容是否感興趣,以及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衡量教學效果的主要標準。

一、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

目前,中國幾百所高等院校平均每年向國家輸送幾萬名土木工程專業(yè)的畢業(yè)生,但據工程建設單位反映,土木工程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力學概念和常識較差,只知道照搬公式、照抄規(guī)范,缺乏獨立思考能力[6]。因此,專業(yè)課程的主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照本宣科,一味讓學生背公式、記規(guī)范,否則,“人才”將培養(yǎng)成只會運用工具的“工匠”?;炷两Y構基本原理教學內容多,涉及的知識面廣,既有理論推導和實驗研究,又需要實際工程經驗,是一門教學難度較大的專業(yè)課程。而該課程的教學學時極為有限,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2011年頒布的《高等學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yè)規(guī)范》[7]僅建議60個學時,部分高校安排的教學學時更是低于該標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課程內容無法詳細展開,學生難以充分理解課堂上講授的理論知識,只能依靠死記硬背,從而逐漸失去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深圳)土木工程專業(yè)碩士研究生新生專業(yè)英語詞匯掌握程度的調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學生專業(yè)英語詞匯掌握程度較低,有的學生甚至連一些基本的專業(yè)英語詞匯都沒有掌握。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在僅有的教學學時內,連教材內容都很難全面講解,更不用說進行雙語教學;學生對新知識的吸收能力有限,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外語表述的概念;重視程度不夠,專業(yè)英語掌握能力未列入考核內容。鑒于此,為激發(fā)學生對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的學習興趣,提高課程的學習效率和對專業(yè)英語的掌握程度,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一系列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與實施建議,供廣大土木工程專業(yè)課程主講教師參考借鑒。

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

(一)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是土木工程專業(yè)學生較早接觸的與實際工程緊密聯(lián)系的專業(yè)課程之一,學生在剛開始接觸這門課程時,往往抱有新鮮感和好奇感,如果能適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必將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事半功倍,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興趣,形成良性循環(huán)。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總結了以下幾點方法:(1)善用多媒體技術。由于該課程包含較多的基本概念、圖和表格,采用傳統(tǒng)的板書形式,學生很難做到全過程集中注意力記板書、聽講解,教學效率低[8]。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善用多媒體技術,在每一個基本概念講解后配上相應的圖片,在教學課件中引入經典工程的施工圖片和現(xiàn)場視頻、經典實驗的圖片和視頻,不僅縮短了板書和講解時間,而且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科研熱情,使學生在集中注意力聽完概念或理論的講解后,通過視頻和圖片緩解學習疲勞、增長見識、加強記憶。同時,通過介紹經典工程中的施工方法、施工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以及經典實驗中采用的實驗方法、實驗技術和注意事項等,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對土木工程專業(yè)未來的發(fā)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技術雖然節(jié)約時間,但對于公式推導,運用多媒體技術易造成教學進度過快,學生跟不上教學節(jié)奏的問題,此時應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技術結合,如,在講解混凝土構件的破壞現(xiàn)象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相應的實驗動畫或視頻,讓學生對不同的破壞模式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在應力分布和公式推導部分,宜采用板書形式,一步步推導和講解,加深學生對公式演變的理解。(2)巧用數值的表達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平淡的講述方式往往會感到厭煩,從而對一些基本概念沒有較為明確的認識?!盎炷恋目估瓘姸冗h小于抗壓強度”這一基本概念,如果表述為“混凝土的抗拉強度約為抗壓強度的1/16~1/10”,則能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加強學生對混凝土抗拉強度低的認識,自然在后續(xù)的受彎構件設計中不會考慮受拉區(qū)混凝土的貢獻。(3)勤用工程實例。在講解混凝土構件的構造措施時,列舉與基本概念相對應的工程實例,有利于加深學生對這些構造措施的理解。例如,“鋼筋加密區(qū)與非加密區(qū)”“鋼筋的連接與錨固”“架立筋、腰筋、鴨筋和浮筋”等,如果只簡單介紹基本概念,學生由于沒有實際工程經驗,很難知道這些構造措施究竟是什么,起什么作用,就算在課堂上記住了這些基本概念,在實際工程中也很難分辨。

(二)緊抓教學內容中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每個章節(jié)的共性問題。抓住共性的問題展開深入講解,學生會更容易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針對較難理解的設計公式,要以學生能接受的方式逐步推導,并引導學生理解公式推導思路,而不是單純讓學生記憶公式。如,混凝土受彎構件和偏心受壓構件的設計公式都是基于平截面假定、力和力矩平衡條件推導出來的,且計算簡圖類似,只需要理解和掌握其中一種構件的計算簡圖和設計公式,其他相似受力構件的設計和計算自然迎刃而解。對于混凝土受彎構件承載力計算公式的推導,首先可解釋公式中各部分表示的含義,公式中的各項材料性能參數可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9]查表求得,然后講解各種類型題目的解題思路,求解受壓區(qū)和受拉區(qū)鋼筋的截面面積,并對截面配筋和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進行驗算,分別判斷是否滿足承載力和適筋梁的要求。對于其他類型構件的公式推導和計算,解題思路是一致的,均按照畫出計算簡圖給出力的平衡方程和力矩的平衡方程求配筋或驗算截面的流程進行計算。引導學生理解公式推導的思路,不僅能幫助學生記憶公式,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三)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實驗教學模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重視理論教學,而忽視實驗教學和課程設計。學生在實驗教學和課程設計中可以學到平時在理論教學中沒有注意到的知識點,進一步加深對書本上重要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學校十分重視本科生的實驗教學,每年投入大量經費用于實驗設備的采購和更新,以及實驗試件的設計和加工,為實驗教學的順利開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混凝土適筋梁、超筋梁和少筋梁的實驗教學,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和實驗試件,由主講教師審核確認,再聯(lián)系相關加工廠家制作試件,預約實驗場地。實驗過程中安排實驗員與課程助教共同指導學生安裝實驗設備,布置測量儀器,開展實驗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和實驗數據。實驗教學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不同配筋率的混凝土梁破壞模式的理解,認識了理論推導公式與實驗結果的差別,而且使學生有機會提前接觸科學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科研熱情。在課程設計的教學中,主講教師會預約專門的設計教室供學生進行課程設計,并通過布置設計任務,引導學生自行查找相關規(guī)范和參考書籍,獨立完成設計任務。在課程設計的整個過程中,主講教師和課程助教輪流在設計教室為學生答疑,確保學生在課程設計過程中遇到問題能及時解決,提高學生課程設計的質量,增強學生對結構設計的興趣。

(四)注重課后指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所學的知識,很難在短時間內消化、吸收,而且在此過程中,又會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累積的問題會越來越多,不僅影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消化和吸收,而且有可能打擊學習的積極性。此外,對于一些較難理解的內容,一個知識點沒能及時理解可能導致學生整節(jié)課都沒聽懂,而由于教學學時有限,主講教師不可能重復講解課程內容,因此,為不影響學生的學習進度,課后指導尤為重要。學校非常重視本科課程的理論教學,建立了課程助教制度,選拔優(yōu)秀的研究生擔任課程助教,幫助本科生及時解決課程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如果課程助教發(fā)現(xiàn)大多數學生都存在的共性問題,或對某一章節(jié)的知識點掌握程度較低,則會及時將問題反饋給主講教師,主講教師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展開講解。此外,課程助教還利用課余時間對課后習題逐一詳細講解,幫助學生查找自身知識的缺漏和不足并及時更正。由此可見,課后指導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及時解決學生在課程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幫助學生消化、吸收課堂教學中所學的知識,并讓主講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不同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進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

(五)注重雙語教學在課堂上適當引進原版英文教材,采用英語教學有利于拓寬學生知識面,并為學生日后的科研、學習、工作和交流奠定語言基礎。但是,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這門課程內容多,公式復雜,概念較難掌握,即便采用中文進行授課,也是難度較大的一門專業(yè)課。因此,需要制定一套比較合理的雙語教學方案,使學生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相關專業(yè)英語詞匯。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深圳)所使用的教材是“十二五”國家級規(guī)劃中文教材[1],因為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盲目選用英文教材對英語水平不夠扎實的學生會造成很大的學習負擔,導致“上課講不深,學生學不進”的現(xiàn)象。在教學方法上,考慮到班內的學生英語水平不一致的情況,采用國內大學較為通用的嵌入式教學模式[10],根據學科特點,確定在課堂上第二語言與母語所占的比重。在教學過程中,確定英語和母語在每章節(jié)所占的比重尤為重要,倘若英語教學占用比重較大,得到的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在《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1]中,前兩章的內容主要為基本概念,介紹混凝土結構的發(fā)展歷史與設計方法的演化、混凝土結構材料的力學性能和結構設計方法等,與前期學習的專業(yè)基礎課教學內容,如建筑材料、建筑結構荷載等有較多重疊,且內容相對于后續(xù)的理論推導課程較為簡單,因此,在這兩章中可側重于英語教學,通過逐步滲透的方式讓學生慢慢掌握相關概念。首先,引出每節(jié)課需要掌握的重點詞匯。課前,提出這節(jié)課所需要掌握的重點詞匯,并在講述到相應內容時,對重點詞匯進行講解,加強學生記憶。例如:鋼筋混凝土的英文為“reinforcedconcrete”,因為以前的混凝土構件是沒有鋼筋的,容易開裂,承載力低,延性也很差,研究發(fā)現(xiàn),在混凝土受拉區(qū)預埋鋼筋可顯著提高混凝土構件的承載力和延性,將這種鋼筋混凝土稱為增強的混凝土,因此,鋼筋混凝土的英文為“reinforcedconcrete”,“reinforcement”也衍生出鋼筋的意思。此外,混凝土徐變的英文為“creep”,混凝土的徐變是一個長期而又緩慢的形變過程,而“creep”有緩慢移動的意思,因此,將徐變這一現(xiàn)象用“creep”表述。在課程開始前就給出這些重點詞匯的英文單詞,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要這么表述,在講到相關內容時再詳細解釋,加深學生對專業(yè)英語詞匯的掌握程度和對相關概念的理解程度。然后,反復強調。課后,帶領學生重復練習這節(jié)課所學的專業(yè)英文單詞,加強記憶。在后續(xù)的學習過程中,如果碰到所學詞匯,也應注意中英文的相互轉換。由于概念性的詞匯在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課程中重復的概率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積累起專業(yè)英語詞匯量。最后,不定期考核。利用5~10min的課堂時間,對學生專業(yè)英語詞匯的掌握程度進行抽查,可采用課堂小測的形式,測試完畢后由助教進行批改,小測的完成情況將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記錄在案。這種做法有利于督促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復習鞏固所學的專業(yè)英語詞匯。在后續(xù)理論推導的章節(jié),由于推導過程復雜繁瑣,經驗公式偏多,為讓學生明白公式推導的全過程,課程講解應以中文講授為主,英文講解的重心放在解題的步驟和表述方式上。由于學生將來可能進入外企工作或出國深造,了解英文的解題步驟和表述方式將為他們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六)重視課外活動指導在課余時間,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各類相關的專業(yè)競賽,例如:混凝土設計競賽、結構設計競賽、PKPM設計競賽等,讓學生學會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從競賽中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學校大力支持學生參加各類競賽活動,并為每組學生指派研究生和教師進行相關指導和培訓,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問題,激發(fā)學生的競賽興趣。學生在參與競賽的過程中,不僅開拓了眼界,積累了大量的學術知識,也增加了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學科素養(yǎng)[11]。除此之外,學校的教師團隊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市區(qū)級科研項目,其中不少是關于混凝土結構的研究項目,包括結構加固、結構修復以及結構耐久性方面的研究等,應充分利用此科研優(yōu)勢,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通過參與科研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興趣,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強化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認識混凝土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現(xiàn)狀。積極組織學生申請大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項目,通過項目立項到結題驗收的整個流程,熟悉科研項目的研究過程,把教材“學厚”“學精”,為今后從事科研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第2篇:力學基本原理范文

倫理學基本原則有:個人主義原則、功利主義原則、人道主義原則、利他主義原則、集體主義原則。

倫理學是關于道德問題的理論,是研究道德的產生、發(fā)展、本質、評價、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養(yǎng)規(guī)律的學說。而道德則是社會與自然一切生存與發(fā)展的利益關系中,善與惡的行為規(guī)范,及其相應的心理意識與行為活動的總和。倫理學所研究的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一,它是通過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來反映的。倫理學則是通過善與惡、權利與義務、理想與使命,即人們的行為準則等一切范疇和體系來反映的。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力學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直線方程 原理課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1-0123-02

數學原理課作為知識形成的基本課型之一,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在數學原理課教學上,我們常常見到的是“三板斧”式教學。即先對原理進行簡單的介紹或證明,隨后迅速進入原理的運用環(huán)節(jié)上,最后就是課堂練習。將數學原理課上成了一節(jié)數學習題課。究其原因,在于教師只看重對原理本身的證明及結論的掌握運用,卻忽視原理發(fā)生發(fā)展的來龍去脈和形成過程,忽視學生發(fā)現(xiàn)意識和合理猜想意識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對數學原理課的學習與掌握產生畏懼心理,長此以往將不利于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形成。

本文以《點斜式直線方程》教學為例,力求改變傳統(tǒng)數學教學片面追求結果的弊病,挖掘原理的形成過程,促進知識結構的系統(tǒng)建構和認知結構的形成。通過教學回顧、教學反思和文獻梳理等方面,試圖論述數學原理教學的基本要素。

一、教學回顧

1.問題引入,激發(fā)興趣

問題:如圖所示,直線l過點 A(-1,3)且斜率為-2,點B(1.1,-1.21)在直線l上嗎?

意圖:通過圖像是沒有辦法判斷直線與點的位置關系的,因此應該借助坐標與方程來判斷,由此反映出學習直線方程的必要性。

2.特殊入手,猜想原理

問題:已知直線l過點A(-1,3)且斜率為-2,問直線l上的點P應滿足什么條件?

意圖:借助幾何畫板課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在點P的運動過程中,始終不變的量是什么?進而引導學生進行代數表示。揭示坐標法的思想,重點放在直線與方程的一一對應關系上。

3.原理證明,方程命名

問題1:已知直線l過點P0(x0,y0)且斜率為k,問直線l上的點P應滿足什么條件?

意圖1:引導學生揭示直線與方程的同構關系。引導學生來命名,概括出點斜式方程的定義,突出確定直線的兩個要素:點與斜率。

問題2: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過一點的直線中有哪些特殊情況?它們都能表示成直線的點斜式方程嗎?

意圖2:概括總結(1)與x軸平行或重合的直線(斜率為0):方程 y=y0;(2)與y軸平行或重合的直線(斜率不存在):方程 x=x0; 并進一步獲得截距及斜截式方程的概念。

4.原理應用,鞏固提升

例1:求下列直線的方程

(1)一條直線經過點P(-2,3),傾斜角α=45°;

(2)一條直線經過點A(0,2),且與直線y=3x+1垂直。

例2:已知直線l1:y1 = k1 x+ b1,l2:y2 = k2 x + b2.試討論:

(1)l1∥l2的條件是什么? (2)l1l2的條件是什么?

意圖:點斜式方程的簡單應用,培養(yǎng)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滲透解析法和數形結合思想。

5.歸納總結,結構認知

(1)知識結構

(2)方法結構

①坐標法。通過建立直角坐標系,根據題意將直線上動點坐標(x,y)所滿足的等量關系表示出來。坐標法求軌跡的思想不僅對直線方程與方程直線給出解釋,更對后續(xù)的求曲線方程問題提供了思路與方法。

②數形結合思想。通過直角坐標系,把直線圖形的幾何直觀與直線方程的代數運算有機結合,實現(xiàn)了運用代數的方法來研究幾何問題。

意圖:通過結構化總結與梳理,幫助學生將新學內容納入已有的認識結構,為后續(xù)學習奠定基礎。

二、教學反思

1.何種方式引入,教學上不能太突?;虺尸F(xiàn)跳躍式引入方式。以本節(jié)課為例,什么叫直線的方程?什么叫方程的直線?在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并沒有這方面認識,問題一開始時的設置是“給定一個點和斜率,如何求直線l的方程?”如此問題設置導致大部分學生學生不知道如何下手解決,主要原因便是學生還不知道直線方程的含義。后改成“求直線上點滿足的條件,于是可以從幾何上解釋―都在同一條直線上,也可以從代數上說明―點的坐標滿足什么條件,從而可以進一步說明坐標法的思想:用代數方程表示幾何直線,由此才進一步提出問題:方程與直線能互相表示嗎?這樣,他們之間的關系就水到渠成了。

2.知識原理不是無端生成的,為促進新原理的學習,就要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與經驗。比如,坐標系下兩點的斜率公式表示?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如果異于兩點的第三點P也在直線上,那么它滿足的代數條件是什么?等等是學習新原理的必要知識。

3.本節(jié)教學結構是什么?本節(jié)課核心任務是對直線方程和方程直線的探究發(fā)現(xiàn)過程。重難點是直線上的點與方程的解的同構關系,以及對直線的點斜式方程的探索和運用過程。而核心任務的完成,是通過學生自主及合作來完成的。通過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學過程來歸納原理并運用原理。這是本節(jié)的教學結構,那么對一般的原理課的教學結構又該是怎樣的?

三、教學原理

通過知網搜索了相關文獻,并閱讀了福建省普教室課題成果《福建省中學數學新授課課堂教學基本規(guī)范》,以及廈門市教科院編寫材料《原理課核心任務及其教學定位》。梳理以上相關理論后,下面嘗試論述原理教學的基本要素。

1.數學原理課的定義

數學原理包括數學公理、定理、公式、性質和法則等。數學原理既是數學概念及其關系認識的深化,又是聯(lián)系概念和問題的橋梁。數學原理課應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進一步了解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及其演繹規(guī)律,掌握數學知識之間所存在某些定律或聯(lián)系法則。讓學生準確地掌握數學原理的條件部分和結論部分,了解公式、定理中諸條件的性質和作用,掌握原理變形的各種形式。

例如,本節(jié)課學習是對直線方程與方程直線的首次認識與接逐步了解直線方程與方程直線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準確把握對數學原理的理解。

2.原理課的基本要素

(1)數學原理的內容:數學原理的內容表述可以是多種形式,無論是哪一種形式都必須表達規(guī)范,對原理的敘述要準確。

(2)數學原理的結構:要求分清條件和結論。在進行原理教學時,要重視指導學生區(qū)分原理的條件與結論,體現(xiàn)數學原理與原有知識結構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

(3)數學原理的論證:數學原理的論證要引導學生探索由條件到結論轉化的推理思路。還要注意原理轉換時的等價性,引導學生在證明過程中如何進行原理的轉換,一定要展示完整的思維過程。

(4)數學原理的應用:通過例題和習題讓學生領會原理的適用范圍、應用的基本規(guī)律和注意事項。根據高中數學原理學習的內容、方式和學習過程。

3.原理課的教學結構

(1)基本流程

如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流程為:1.問題引入,激發(fā)興趣 ;2.特殊入手,猜想原理; 3.原理證明,方程命名; 4.原理應用,鞏固提升; 5.歸納總結,結構認知等。

(2)教學結構

數學原理的教學一般有幾種不同的教學過程結構:第一種是實驗研究型的教學過程結構,如本節(jié)教學;第二種是枚舉研究型的教學過程結構,如分類與分步計數原理教學;第三種是推理研究的教學過程結構,如空間幾何中線面平行,線面垂直的定理教學;第四種是分類研究和推理研究相結合的教學過程結構,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教學。

關于中學數學原理教學,以上只是我們的一點初淺認識,期待同仁們更深入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只有在平時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了解和把握數學原理的形成過程結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結構性整體思維,學生才會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中主動遷移,才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郭秀清.中學數學教學的課型及對策[J].保山師專學報,2009(5)

[2]吳亞萍.中小學數學教學課型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4.10

第4篇:力學基本原理范文

一、基本原理內涵

馬克思在研究私有制和資產階級的辯證關系時候發(fā)現(xiàn),私有制的最終發(fā)展必然會帶來社會矛盾激化,引發(fā)社會革命,最終公有制將會取代私有制。但是從實際的角度來說,要進一步實現(xiàn)這個目標還需要許多主客觀因素,來實現(xiàn)更好地認識和發(fā)展。通過這個角度,大家不難發(fā)現(xiàn),對于的發(fā)展來說,它對經濟的指導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經濟學中的一些經濟理論在今天的發(fā)展中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可以對今天的經濟發(fā)展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促進經濟的發(fā)展。

1.批判了資產階級政冶經濟學。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不合理方面進行了否定和批判,但是在今天看來,它也有一定的發(fā)展合理性,只是對于今天的經濟發(fā)展理論來說是不相符合的。畢竟在當今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人們不斷提倡經濟體制的改革,其實對于當時的社會狀況來說,恩格斯提出的這個思想是有一定的社會背景和社會現(xiàn)實依據的。在商業(yè)活動中的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對于商品賤買貴賣,因此買賣雙方在利益關系上是相互沖突的,這就導致了商業(yè)活動中不信任的產生。商人通過采取欺詐的手段,利用他人的無知與輕信來使自己獲得最大的利潤。因此可以說商業(yè)活動處處充滿欺詐。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產生是商業(yè)不斷發(fā)展的結果,也是商人們?yōu)榱俗屔虡I(yè)活動中的欺詐合法化的經濟學,這也是重商主義產生的原因。

2.關于“競爭”的研究,競爭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核心內容,也是私有制的集中體現(xiàn)。正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打破了生產領域各生產要素之間的整體性,將資本同勞動,資本同社會財富以及資本之間逐漸走向對立,可以說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正是“大魚吃小魚”的資本兼并。競爭帶來了社會的分工性,使得每個人都成為整個大生產上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人與人、人與機器之間相互奴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社會財富被浪費掉。馬克思認為,盡管競爭的核心是力圖平衡供求之間的關系,正是因為這樣,才導致了供求之間永遠不會相互適應,雙方相互脫節(jié),并且產生了嚴重的對立沖突,所以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而資本主義過度競爭的后果就會導致壟斷,因為每個人都想在資本主義市場中占據著有利地位,這樣就會形成壟斷。這一個后果的出現(xiàn),就大大增加了經濟發(fā)展的危機,并沒有促進經濟的良性發(fā)展,所以說從這個方面來分析就會得出一些經濟結論。

第5篇:力學基本原理范文

摘 要:“基本原理概論”課的抽象性和實踐性特點需要采用案例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更好理解;有助于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教與學的雙向互動。但是,在采用案例教學法過程中我們也需注意相關的問題。

關鍵詞:基本原理概論;案例教學法;教學方法

“基本原理概論”課(以下簡稱“馬原”課)是一門系統(tǒng)講授基本理論的課程,幾乎涵蓋了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內的全部重要內容,是一門理論性非常強的課程,旨在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同時,學會用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然而當代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學生,覺得學習馬克思很枯燥乏味,往往只會死記硬背而不能達到真正地理解與運用。因此,要轉變學生對“馬原”課的態(tài)度,重點在于教學方法的改進,教師應在講授“馬原”課時要根據這門課自身的特點,緊密結合現(xiàn)實,采用案例教學法,使教學真正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

一、“馬克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特點

(一)注重對基本觀點、基本方法、基本立場及其內在邏輯的分析,因而具有較強的抽象性

理論是一個具有嚴密的內在邏輯的有機整體,是由相互聯(lián)系著的一系列理論構成,而貫穿在這一系列理論中的紅線就是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立場是唯物主義的立場,是無產階級、人民大眾的立場。觀點是馬克思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規(guī)律的科學認識,主要包括實踐觀、唯物觀、辯證發(fā)展觀、經濟觀、階級觀、群眾觀等內容。的基本方法主要就是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傊?,“馬原”課要始終站在革命階級上以立場為平臺,以基本觀點,方法為指導借鑒基本立場整體統(tǒng)一把握,因而具有較強的抽象性。

(二)注重對社會發(fā)展的重大問題以及大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分析,因而具有較強的實踐性

“馬原”課注重對社會發(fā)展的重大問題以及大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分析。比如政治經濟學中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是否“過時”的問題;大學生的消費觀與政治經濟學所提供的經濟理論不能滿足的現(xiàn)狀;當前中國社會矛盾現(xiàn)狀和狀況與所表達的社會主義是否不符的問題;當前大學生對信仰的問題等等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都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只有把書本上的理論具體應用于實踐中,才能深入理解和認識基本原理,才能形成正確的信念。

二、案例教學法及其在教學中的作用

(一)案例

案例,是人們在生產生活當中所經歷的典型的富有多種意義的事件陳述。它是人們所經歷的故事當中的有意截取。案例對于人們的學習,研究,生活借鑒等具有重要意義?;诎咐慕虒W是通過案例向人們傳遞有針對性教育意義的有效載體。案例與一般講課用的舉例是不同的。舉例的目的在于佐證講師的觀點,或者承上啟下,主要起到論證或者引導的作用。而案例講課重在參與和體驗,重在分析與決策能力,重在知識框架的運用,重在師生之間的互動。

(二)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為實現(xiàn)一定的教學目的,在實際的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一些典型的事例,供學生思考、分析和總結,促進他們的準確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在案例教學中,學生了解到案例,先要進行消化,然后查閱必要的理論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無形中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了,同時老師隨時給予引導,促使老師和學生雙向交流。

(三)案例教學法在“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中的意義

1.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更好理解

案例教學法改變了過去對學生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通過針對案例思考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對知識有一個系統(tǒng)的了解,從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統(tǒng)一把握,深刻理解這三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將抽象的理論融入在一個個案例中,通過淺入深出的運用,幫助學生從具體案例分析著手,最后上升到對抽象理論的領會,不僅可以使馬克思知識傳授更加生動,而且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地更好理解。

2.有助于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yǎng)

通過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基本原理理論知識與實際有效結合,能夠運用基本原理、觀點、立場和方法分析現(xiàn)實中實際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因為教學中所選案例是從當今社會實踐中抽選出來的,通過課堂上的案例解析,可以形成一種示范。例如在講矛盾分析方法這一節(jié)時,以“不該發(fā)生的悲劇”為案例,先介紹案例,再通過討論分析案例并回答相關問題,了解悲劇發(fā)生的原因和悲劇給我們有哪些啟示,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問題,進而達到對自身能力的培養(yǎng)。

3.有助于教與學的雙向互動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一種以教師為主體的單向教學活動,學生沒有自主選擇和獨立思考的權利,往往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應付考試,這種情況在理科生中尤為突出。合理的教學模式應是一種教與學的雙向互動,既要強調教師讀教學的主導作用,也要強調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作用。通過案例的分析討論,一方面,有助于老師更好地傳達知識,鼓勵吸引學生主動學習;另一方面,將教與學雙向互動應用于“馬原”課中,培養(yǎng)學生積極學習的熱情。

三、“基本原理概論”課采用案例教學法注意的問題

(一)案例教學法要恰當采用

案例教學法只是教育教學規(guī)律方法中的一種,在講授課時應采用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方式。而且,采用案例教學法應緊扣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牢牢把握“馬原”課的精神實質。另外,不是說“馬原”課從頭到尾都用這種方法,如緒論等章節(jié)就不需要用。還有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要有一定的分析,甚至有時案例的答案有無數種,所以,一些章節(jié)的講授要恰當采用,才能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的科學內容。

(二)所選案例要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是實踐的科學、發(fā)展的科學。這就決定了“馬原”課必須有針對性地回答在當展過程中遇到的、學生所關注的重大問題。案例的選擇也很重要,由于要考慮到課堂的教學時間有限,而且還要考慮留給學生思考和討論。所以,所選案例在數量上不能超過兩個,而且要精選案例,有對所講內容有針對性,如果與教學目的無關,只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種案例最好不選或少選。

(三)采用案例一定要有補充和歸納

案例教學法是符合“馬原”課程特點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因為它能將具有抽象性的理論轉化為具體而生動的事例,以熟悉又親切的面孔面對學生。但案例教學法真正目的是讓學生正確全面地理解理論,并將這種理論轉化成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理論既是教學的終點又是學生實踐的起點,不管是將案例放在原理之前、之中或之后,老師都要積極引導,結合原理,讓學生分析思考,補充歸納。這樣一來,既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又加上老師的補充說明,所學知識就會在學生記憶中更加牢固。(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

參考文獻

第6篇:力學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目標性;生活性;指導性;趣味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蔽倚i_展教育改革,實施“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少教多學,不教而教”的教學理念,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標的精神。在數學教學中,我們非常重視設計課前先學小研究,先學小研究為新課做預備、做鋪墊、做指引,用以引導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課前先學小研究的設計準則是簡單、根本、開放,突出知識性、研究性、應用性,讓學生樂于參與,人人參與。課前先學小研究一般具有以下幾個原則:

一、目標性原則

設計課前先學小研究要根據學習目標,抓住根本,學習最基礎的知識,把最具有價值的問題或話題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研究、去探索,并從中總結規(guī)律,為后續(xù)學習做好準備。

二、生活性原則

生活是數學的大課堂,讓學生帶生活中的例子來上課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目之所及,生活中處處藏著數學問題,讓學生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提煉數學題。通過許許多多的例子,既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生活中,知識有源頭,還要讓學生明白,學習知識有什么作用,知道會計算,請數學幫幫忙,就會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增強學生的學習目的性,更容易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帶來了生活中的例子,產生了興趣,很自然地愛上了數學知識,并能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三、指導性原則

展示是數學課堂的亮點,沒有課前的充分準備,就沒有課堂上的精彩展示。課前小研究正是上課內容的導航針,在小研究中會體現(xiàn)教師上課的大概思路,直接或間接展示下節(jié)課的重點甚至難點,讓學生在完成先學小研究時,能預計和把握到下一節(jié)課的主要脈絡,通過拋磚引玉領學生走進課堂,課堂變成“學生講,教師聽”的新局面。

不同的課型會有不一樣的小研究設計,帶給學生不同的享受。

1.熟悉課(練習課)――數學是靈活的,是智慧的結晶。因此,不應局限于傳統(tǒng)的練習題訓練,要選一些特殊的題目以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分享精彩的解題思路,展示多種多樣的解題方法。

2.單元知識整理課――讓學生用圖表的方法整理本單元的知識點,同時讓學生進行多種錯題的展示,各種解題方法的提醒,一次又一次地把知識不斷重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中。

3.評研課――評研是新錯誤教學觀的體現(xiàn)。傳統(tǒng)上,我們總要求學生的認識“一次性完成”,這并不符合他們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當中難免會犯不少錯誤,需要通過多次或長期的反復式提高來完成,才能牢固掌握。我們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薄弱點找難題、出難題、做難題、說難題,讓他們逐步去感悟,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廣闊的學習研究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可以自己獨立解決,可以小組展開爭論,可以全班展示,突出重點知識,辨析學生易混淆點,突破數學難題,使學生的學習勁頭與日俱增。

四、趣味性原則

興趣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頗有興趣的先學小研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去完成。趣味性要體現(xiàn)出題型的多樣,方式新穎,內容有創(chuàng)造性。如,口頭的、書面的、繪圖的、表演的,讓學生感受到作業(yè)內容和形式的豐富多彩,從而感受到做小研究的樂趣。帶著好的心情做作業(yè),思維更活躍,反應更靈敏,所以數學小研究要適應學生心理,形式多樣化。

我們讓學生先學先做,完成好課前小研究再上課,學生帶著自己的想法和疑問去展示、去交流、去提升認識,一節(jié)課下來會有一個更大的躍進。這樣的上課方式,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展示的舞臺,成為學生快樂學習的舞臺。而教師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傾注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思考,設計好具有開放且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充分探索與研究,服務于學生的學,促進學生的學,而不是遮蔽學生的學,替代學生的學。

學生課前先學先做小研究,不僅使學生初步了解學習內容,為課堂學習做準備,打下一定的基礎,而且獲得課堂學習的主動權,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長此以往,學生的自學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先學先做不僅是一種時間順序,更表明了以學為根本的地位,能夠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更有成就感,更加樂學。

參考文獻:

第7篇:力學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情報學 基本原理 大眾標注

[分類號]G350

1 引言

基本原理是指某一領域或某一學科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guī)律。開展情報學基本原理研究,有助于豐富情報學的理論體系,有助于加強情報學的學科地位;掌握情報學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提高情報學研究和實踐的科學性,避免盲目性。

在傳統(tǒng)信息環(huán)境下,專家學者曾對情報學的基本原理進行了研究。楊超提出了情報學的6個基本原理:整體性、環(huán)境適應性、用戶友好性、系統(tǒng)安全性、兼容性、信息資源的共享性等原理;該基本原理主要側重于信息系統(tǒng)方面,而對用戶行為方面的概括較少。馬費成教授提出了情報學的6個基本原理:離散分布、相關性、有序性、易用性、小世界及對數透視等原理,并認為離散分布原理和相關性原理雖然目前研究較多,但尚有很多不足,其它原理的情報學研究成果顯得很零星。梁戰(zhàn)平教授提出了情報學的10方面基本原理:隱藏、相關性、離散分布、有序性、重組、轉化、對數透視、小世界、可視化、最小努力等原理。梁戰(zhàn)平教授的基本原理中包含有馬費成教授的6方面基本原理,并又提出重組、轉化、可視化和隱藏等四方面原理。

情報系統(tǒng)是“人-中介-資源”系統(tǒng),其基本目的和任務是將知識和信息組織有序化,以用戶認為方便的形式提供有效利用。對情報學基本原理的概括和總結,除了應該關注信息中介載體的獲取和加工過程規(guī)律外,還應關注信息資源本身的形成和存在規(guī)律,信息用戶組織和獲取相關信息資源的行為規(guī)律以及信息用戶、信息資源以及信息中介三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的規(guī)律。

受傳統(tǒng)情報信息技術及環(huán)境的限制,信息用戶只能被動地接受情報信息的提供,并且信息用戶相互之間缺乏有效的交互共享的環(huán)境條件,因此,傳統(tǒng)的情報學研究多關注于文獻等信息載體方面,雖然有的學者也認識到用戶認知和效用在情報學中的重要性,但多采用問卷調查和網絡日志分析等方法,尚不能客觀有效地揭示情報用戶的認知和效用。

新一代網絡環(huán)境下,情報學的研究和實踐面臨著新的環(huán)境和應用,特別是大眾標注技術的出現(xiàn),使得用戶能夠主動參與對信息資源的標注,相互之間能夠交互共享相應的情報信息資源,并且社會化的大眾參與標注能夠形成一定涌現(xiàn)的有序性特征,因此,對于情報學相關原理的體現(xiàn)和升華,大眾標注具有傳統(tǒng)理論研究環(huán)境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

2 大眾標注的含義及特征

2.1 大眾標注的含義

大眾標注是指在公開分享的環(huán)境中,由信息使用者共同為各類信息資源進行標記或分類,也即由使用者個人對于各類信息資源進行索引或分類,進而形成眾人共同索引和分類的機制,如圖1所示:

大眾標注的概念最早出現(xiàn)于社會性書簽網站的應用。Smith Gene總結了大眾標注的發(fā)展簡史:2004年初,Joshua Schachter開發(fā)了del.icio.us系統(tǒng)(網站),開始采用非層次的關鍵詞分類系統(tǒng)并允許用戶在線標引網頁;2004年底,Thomas Vander Wal通過一個郵件討論列表,首次提出“folksonomy”概念;2005年初,支持標簽的網站開始大量出現(xiàn)。

大眾標注的發(fā)展如此迅速,主要由于實踐應用和理論研究兩方面的推動作用。在實踐應用方面,有“flickr”、“Del.icio.us”、“Technorati”等著名網站的帶動;理論研究方面,有ASIST、SIG/CR、DC、WWW、ACMCHI、ACM SIGIR、IA Summit等組織和會議的推動。

2.2 大眾標注的特征

2.2.1 信息用戶的主動參與 在大眾標注過程中,大量信息用戶分別根據自己的偏好和對網絡信息資源的認知能力,選擇相應的標簽進行標注,并將相應的資源和標簽保存到網絡收藏夾中,以便供標注者自身或者他人檢索相應的信息資源。

大眾標注是面向用戶的,完全依賴于用戶個體的參與和貢獻。大眾標注的產生,是用戶基于個人信息管理的目的,使用自己的詞匯對信息進行標注,以便再次查找和使用。所形成的標簽集是由關注該信息資源的用戶群生成的,這些用戶在檢索該標簽集合時,能夠顯示一定的興趣。大眾標注是以用戶主動參與為特征,體現(xiàn)了用戶的個性化認知和價值效用。

2.2.2 信息資源的交互共享 大眾標注有兩個獨特的特點:①參與的廣泛性;②標注的隨意性(不受限制)。無限多用戶的參與使得被標注對象每個角落的內容得到較全面的揭示和反映。從長尾理論的角度看,資源的每一部分都是有價值的,區(qū)別僅僅在于價值的大小及受眾群體的不同。用戶參與標注可以實現(xiàn)對不同部位、不同細節(jié)的注意與發(fā)掘,有利于長尾價值的揭示和利用。以往的網頁內容是分散的孤島,標簽將它們相聯(lián)系并實現(xiàn)信息共享,因此具備更強的用戶吸引力和粘合力。

標注的典型功能是共享。通過標簽中介,用戶與資源之間以及具有相似標注的用戶之問,建立了交互共享的聯(lián)系。除了準確定位個人信息,相同的標簽能夠聚合整個信息空間中的所有相似內容,實現(xiàn)資源的共享,基于標簽的瀏覽更能使用戶獲得意外的發(fā)現(xiàn)。

2.2.3 社會化標簽的社會化協(xié)同

用戶在資源的共享過程中能夠找到與自身有相同興趣的人群,得到關于標簽使用的反饋,從而影響其未來的行為,因而大眾標注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明顯的社會化性質。在大眾標注過程中,大量的信息用戶運用大量的社會化標簽對大量的信息資源進行標注,不同用戶之間能夠彼此相互瀏覽對方的資源及相應的標簽,可通過相互學習和借鑒而糾正自身隨后的相關標注行為,從而隨著標注的增加,用戶標注行為存在著協(xié)同效應。

通過大量用戶對資源的大眾化、持續(xù)的標注,所形成的標簽集既能形成對資源客觀屬性特征的較全面的揭示,又能較充分地反映用戶的認知及效用特征。用戶隨手對自己的內容增加一些個性化的標簽,就對這些內容產生了重新的認識,更容易將過去、現(xiàn)在的所有思維串聯(lián)起來。標簽可以快速地在一個公共信息空間創(chuàng)建一個信息剖面,智能聚合各種相關信息,這種能力可以產生很多應用價值。

3 大眾標注中情報學基本原理的體現(xiàn)

基本原理的精髓在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能夠統(tǒng)攝具體的原理,并且相互之間應具有一定的邏輯性關系。情報學基本原理應基于情報學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宗旨和目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普適性,并應避免現(xiàn)象和操作的一般性總結。鑒于此,本文在大眾標注的新型情報信息環(huán)境下,基于馬費成、梁戰(zhàn)平等教授所

提出的基本原理,嘗試提出如下情報學的基本原理:最小努力性、適度相關性、混沌有序性。

3.1 基于主動參與的最小努力性原理

大眾標注中信息用戶能夠根據自身的偏好選擇資源,并根據自身對該資源的認知能力選擇相應的標簽對其標注,因而能夠較充分地體現(xiàn)信息用戶的主動參與和能動選擇特征,可較好體現(xiàn)最小努力性原理。

最小努力性原理體現(xiàn)的是用戶的能動性選擇的特征,即用戶在組織、獲取和利用信息、知識、情報時,總是趨向于簡捷、方便、易用和省力的原則,在付出的成本和獲得的效用之間權衡,從而選擇最省力且滿意的方式米進行。其衡量標準是成本最小、效用最大,因而達到效益最大化。

對數透視現(xiàn)象表現(xiàn)了情報信息在客觀的物理領域和主觀的認知領域間具有數量上的對數性差異。這種對數性差異不可避免需要考慮到用戶的能動性選擇因素,因此對數透視現(xiàn)象是最小努力性原理的體現(xiàn)。

3.2 基于交互共享的適度相關性原理

大眾標注為資源和用戶、作者和用戶之間提供了中介,使得用戶主動參與資源的組織和獲取,且相互之間能夠通過標注而進行交互和共享,從而用戶之間依托于萬維網而形成用戶網絡,且用戶集和資源集之間形成多對多的關聯(lián)對應關系。

情報的相關性具有需求相關性、社會認知相關性、中介(情景、主題和算法等)相關性等類型。情報學的相關性除了體現(xiàn)情報信息與信息用戶的相關性之外,還體現(xiàn)情報信息要素相互之間、以及信息用戶相互之間的相關性。

離散分布和小世界現(xiàn)象正是上述兩種相關性的體現(xiàn)。離散分布現(xiàn)象主要體現(xiàn)關聯(lián)要素的分散和集中的規(guī)律,也即社會領域中常見的冪率分布特征。小世界現(xiàn)象揭示的是人類信息聯(lián)系和信息對象之間的相關性,也即無論用戶和資源的范圍多大,都可以通過相關的信息達到最短的路徑聯(lián)系。

情報信息系統(tǒng)中,在分析信息用戶、信息資源以及信息中介相互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制約關系時,應該相對于特定的時間階段、空間范圍、對象社區(qū),運用具有相對性的適度相關的觀點來分析。

3.3 基于社會化協(xié)同的混沌有序性原理

情報的上游是具有物理結構的數據、具有認知結構的知識,下游是具有價值效用的用戶,因此,情報應該具有物理結構的載體、認知結構的內容、效用結構的目的。大眾標注為用戶和載體之間提供了有效的中介,較好地體現(xiàn)了上述三種結構,并且隨著標注用戶和資源的增加,用戶參與對資源屬性的揭示會越來越接近于客觀,并且在此過程中,信息用戶能夠將自身的認知偏好集中體現(xiàn)于標簽集合中。

情報結構的有序性,即情報系統(tǒng)要素所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結構體系,既來源于科學體系的有序性,又來源于人的創(chuàng)造過程的有序性。

重組操作是通過連接、分割和結合的方法,使對象獲得改進的機會,是知識創(chuàng)新的基礎,轉化操作是信息鏈的各要素之間相互轉化,主要體現(xiàn)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互之間的轉化。無論是重組還是轉化,都是情報知識有序化的途徑。

有序性原理主要體現(xiàn)情報資源存在結構和發(fā)展過程的相對有序化。這種有序化由于涉及社會性因素,因而更顯其復雜性。絕對的有序和絕對的無序是不存在的,客觀的有序是一種相對的有序――混序,即介于絕對無序和絕對有序之間。

4 大眾標注中情報學基本原理的升華

情報信息組織和獲取的有效性評價,取決于其用戶效用價值的大小,此外,從情報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歷程來看,總是沿著用戶主動參與性越來越強、用戶個性化需求的體現(xiàn)越來越便捷的方向發(fā)展,從而以用戶價值為中心的情報學研究和實踐的基本原理的總結符合情報學的宗旨和目的。

情報學的基本原理的核心在于以用戶的認知和效用為中心,關注用戶和資源之間的關聯(lián)性分布及有序性演化(見圖2)。

4.1 最小努力性所體現(xiàn)的能動選擇規(guī)律

情報信息用戶在選擇性認知和獲取相應的情報信息時,具有能動性的特征,即根據自身的效用需求及認知能力來有目的性的選擇合適的情報信息屬性進行認知,因而,其獲得的情報信息帶有一定的主觀“修正”痕跡,不是傳統(tǒng)的客觀量化結果。

最小努力性原理取決于用戶所付出的成本和所獲得的效用之間的權衡,權衡的標準取決于信息用戶在獲取情報資源時的能動性選擇。在大眾標注中,情報信息用戶通過大眾標注的手段和中介,能夠主動參與情報信息資源的組織和獲取,因而能夠較充分地體現(xiàn)自身的認知水平和效用需求,從而較好地體現(xiàn)了信息用戶的能動選擇規(guī)律。

4.2 適度相關性所體現(xiàn)的關聯(lián)分布規(guī)律

情報信息系統(tǒng)的要素主要有用戶、情報信息、中介(如社會化標簽等),這些要素在情報信息的組織和獲取中,相互之間具有某種關聯(lián)性對應和作用關系,從而能夠形成多樣化的分布特征。

適度相關性原理主要體現(xiàn)情報資源與事物的屬性特征以及用戶的效用目標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主要體現(xiàn)在情報信息載體能否真實反映事物的客觀屬性特征,以及能否恰當滿足用戶的效用目標。大眾標注條件下,用戶不但能主動參與對情報信息資源的標注,使得用戶和資源之間聯(lián)系更緊密,而且用戶與用戶之間能夠相互瀏覽和借鑒彼此的標注結果,能夠交互共享相應的情報信息資源,從而能夠構建起更加緊密的關聯(lián)關系,較好體現(xiàn)了情報信息要素間的關聯(lián)分布規(guī)律。

4.3 混沌有序性所體現(xiàn)的混序演化規(guī)律

情報系統(tǒng)要素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要素結構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并隨著情報環(huán)境、用戶效用偏好及信息技術條件的改變而不斷演化。

混沌有序原理主要體現(xiàn)情報系統(tǒng)要素結構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征。社會化標注使得信息用戶能夠自下而上持續(xù)地參與信息的組織和獲取,所形成的社會性涌現(xiàn)特征不僅能夠較真實地反映最終用戶的認知需求,而且也體現(xiàn)出了情報結構的混沌有序的演化規(guī)律。

5 總結與討論

情報學是一門交叉性、綜合性的學科,既有自然科學的技術性特征,又有社會科學的人文性特征,因而,情報學的基本原理不能僅局限于客觀自然規(guī)律的描述,還應該包含有主觀社會規(guī)律的闡釋。

大眾標注技術彌補了傳統(tǒng)信息技術的不足:大眾標注所體現(xiàn)的信息用戶主動參與,不同于傳統(tǒng)信息環(huán)境下的信息用戶被動瀏覽,能夠較充分體現(xiàn)信息用戶的認知和效用特征,是對最小努力性原理的較好體現(xiàn);大眾標注所體現(xiàn)的信息資源的交互共享,不同于傳統(tǒng)信息環(huán)境下的信息用戶之間相互隔離,能夠較充分體現(xiàn)不同信息用戶之間、不同信息資源之間以及信息用戶與信息資源之間的關聯(lián)性特征,是對適度相關性原理的較好闡釋;大眾標注所體現(xiàn)出的社會化標簽的社會化協(xié)同,不同于傳統(tǒng)的自上而下的專家分類,能夠較充分體現(xiàn)信息用戶自下而上參與的,較全面和持續(xù)的協(xié)作性分類特征,是對混沌有序性原理的較好闡釋。

第8篇:力學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基本原理;案例教學法;金融危機

《基本原理》作為高校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體現(xiàn)了“05新方案”的特點,在對原有課程的知識進行了整合、梳理、貫通的同時,也帶來了教學過程中新的難點:一方面課程知識點的綜合性大大提高,一方面“90后”的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價值觀念又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征。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將基本原理的理論精髓與其嚴密的邏輯體系體現(xiàn)出來?如何針對“90后”的大學生的思想特點,使他們發(fā)自內心地接受理論的科學真理?除了任課教師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刻苦鉆研,努力提高教學水平之外,教學方法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案例教學法的靈活運用,將大大提高教學效果,增強學生自覺學習理論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

一、案例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運用的特點

案例教學法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由美國哈佛商學院首先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采用獨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學。選擇的案例都是來自于商業(yè)管理的真實情境或事件,透過此種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實施之后,收效良好。這種案例教學法到了20世紀80年代,才受到師資培育的重視。在20世紀90年代,國內教育界開始探究案例教學法。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相比,教師于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分析其特點如下:

(一)直觀性

案例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其真實性,由于教學內容是具體的實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觀、生動的形式,易于學生學習和理解?!痘驹怼氛n程邏輯體系嚴密,內容豐富,理論性強,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很難激發(fā)學生自覺學習的熱情。教師在課堂上聯(lián)系世界政治經濟熱點問題,如緊密結合課程相關知識點,對金融危機爆發(fā)背后深層次原因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可以增強學生對理論科學性的理解。

(二)生動性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老師講、學生聽,學生聽沒聽、聽懂多少,掌握沒有,要到最后的考試時才能得到檢驗。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拿到案例后,先要進行思考,然后主動查閱各種相關資料。學生能夠通過對這些過程的研究與發(fā)現(xiàn)來進行學習,這無形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積累了相關的理論知識后,他還要經過認真地思考和分析,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問題背后深層次的原因,進一步提升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雙向的教學形式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促使教師深入思考,根據不同學生對問題的不同理解補充新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通過熱烈討論的方式,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增強了學生們對課本知識的理解。

(三)嚴肅性

案例教學法源于商業(yè)課程的教學,但是在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注意思想政治理論課鮮明的政治色彩。在商業(yè)課程的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案例本質上是提出一種教育的兩難情境,沒有特定的解決之道,而教師于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案例的分析有多樣化的特點,案例應該只有情況沒有結果,有激烈的矛盾沖突,沒有處理辦法和結論。但是《基本原理》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礎,是科學體系的基本理論、基本范疇,是其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理論表達。因此,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的教師,必須準確把握理論的精神實質和理論深度,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積極正面的引導。

金融危機在“蝴蝶效應”下在全球迅速蔓延,引起人們重新審視在經濟學的視角下,對金融危機的本質應當如何進行分析和思考。政治經濟學作為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邏輯體系嚴密,理論比較抽象,是教學內容中的重點,亦是難點。在有限的課時內結合對金融危機的分析,選取適當的案例組織學生討論,既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相關理論的興趣,也可以幫助學生對課本知識的學習實現(xiàn)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二、關于金融危機的分析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思考

(一)關于貨幣的起源和本質

馬克思在分析貨幣的起源和本質時指出,貨幣是價值形式長期發(fā)展的結果,是商品交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商品內在矛盾發(fā)展的必然。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它體現(xiàn)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系。馬克思是這樣論述的:“物的使用價值對于人來說沒有交換就能得到實現(xiàn),就是說,在物和人直接關系中就能得到實現(xiàn),物的價值只能在交換中得到實現(xiàn),就是說,只能在一種社會的過程中實現(xiàn)。”在《資本論》中,他詳細地描述了貨幣的五種職能,其中關于“世界貨幣”的職能,只能由貴金屬來擔當,其主要職能在于平衡國際貿易差額。本次金融危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世界貨幣的職能問題。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確立了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在戰(zhàn)后相當一段時間內,確實帶來了國際貿易的迅速發(fā)展和全球經濟的緊密依存。但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著自己無法克服的缺陷,它以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資產,具有內在的不穩(wěn)定性。到了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再也支撐不住日益泛濫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放棄美元的“金本位制”,使得美元不斷貶值。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當今世界的國際貨幣體系違反了馬克思關于世界貨幣職能學說而帶來的隱患積累所致。

(二)關于銀行信用的分析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早期的信用發(fā)展,是對他的生產方式在一定范圍內的揚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生產的繁榮。當資本主義發(fā)展到一定階段,金融領域出現(xiàn)了畸形的發(fā)展模式。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十五章中對“信用和虛擬資本”進行了專題論述。馬克思引用威?里瑟姆在《關于通貨問題的通信》中說:“空頭匯票,是指人們在一張流通的匯票到期以前又開出另一張代替它的匯票,這樣,通過單純流通手段的制造,就制造出虛擬資本。在貨幣過剩和便宜的時候,我知道,這個辦法被人使用到驚人的程度。”馬克思深入研究了資本主義貨幣信用制度,認為虛擬資本本身并不具有價值,但是它卻可以通過循環(huán)運動產生利潤(某種形式的剩余價值)。虛擬資本的不穩(wěn)定性來自貨幣的虛擬化,即貨幣并不真正具有價值。自從貨幣與金本位及金匯兌本位脫鉤之后,雖然還具有其作為支付手段的使用價值,但已不再具有真正能以某種實物來衡量的價值了。這時貨幣的價值只能用其購買力來衡量,而貨幣的購買力又要受到貨幣發(fā)行量、利率、匯率、人們的消費行為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貨幣的虛擬化就會增強虛擬經濟的不穩(wěn)定性。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其實已經告誡我們,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支撐,又沒有相應的管制措施,虛擬經濟就會逐漸演變成投機經濟,這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并迅速殃及全球實體經濟。

(三)關于生產過剩的分析

馬克思指出生產相對過剩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當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達到尖銳化程度時,社會生產結構嚴重失調,從而引發(fā)了經濟危機。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這個規(guī)律總的沒有改變,但是,它的具體表現(xiàn)變了。在現(xiàn)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國際分工中,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主要發(fā)展知識密集型產業(yè)和服務業(yè),把高耗能高污染、勞動密集型的工業(yè)生產轉移到發(fā)展中國家,結果就是,生產過剩和生產不足同時存在,一方面是必須依賴于出口的發(fā)展中國家生產過剩;而另一方面發(fā)達的國家的又出現(xiàn)產業(yè)空心化。國際金融危機在在全球迅速蔓延,并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襲擊著各國經濟,這都是生動而現(xiàn)實的案例。

在以上內容理論結合實際分析后,相信同學們對深奧的課本知識有了更多的感悟。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情況,設計討論問題,引導同學們用基本原理去分析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與建議,從而讓《基本原理》成為同學們真心喜愛,終生收益的課程。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M].人民出版社,1975.

第9篇:力學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頂崗實習 管理模式

學院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定時,首先是對實驗實訓課和基礎理論的課時比進行了規(guī)定(一般要求1:1),其中實習環(huán)節(jié)更是有明確的要求,特別是頂崗實習,一般要求至少一個學期(半學年)。所以,除去外語、藝術等小專業(yè)以外,其他專業(yè)都安排了至少一個學期的頂崗實習,部分對實踐能力要求較高的專業(yè),甚至達到了一個學年(兩個學期)。一方面,通過頂崗實習,能夠讓學生利用所學專業(yè)知識到真實的工作環(huán)境中去經受鍛煉,獲得專業(yè)技能;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在企業(yè)生產實際中鞏固了專業(yè)知識,提升了專業(yè)理論水平,從而實現(xiàn)頂崗實習的預期效果。

1.學院頂崗實習管理組織結構

學院對頂崗實習采取頂崗實習領導小組負責的辦法,在二級學院安排學生參加頂崗實習時,成立相應的實習領導小組,這個小組一般由二級學院院長任組長,負責頂崗實習的領導工作,相關專業(yè)的教研室主任任副組長,全面負責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工作,安排相關的專業(yè)課任課教師和輔導員負責頂崗實習期間學生的指導和管理。同時,指派學生會干部、班干部等成立頂崗實習學生管理小組,在學生中間進行自我管理。另外,聘請接受學生頂崗實習的企業(yè)負責人和工程技術人員負責學生在企業(yè)期間學習工作的管理與指導工作。基本框架如下圖(圖1):

2.頂崗實習管理系統(tǒng)

頂崗實習,是將學生送到企業(yè),完成本應該在學校完成的教學任務。所以,頂崗實習是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但是由于參與其中的各個方面人員都有(學校教師、學生,學生家長,企業(yè)方面的人員)具有管理主體多元化、實習地點分散化、實習內容多樣化等特點。為保證頂崗實習的順利進行,保證學生的實習質量,加強實習過程中的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頂崗實習管理系統(tǒng)如圖2所示:

3.學院頂崗實習的管理流程

1.頂崗實習前期工作

(1)頂崗實習單位推薦

學生頂崗實習的推薦工作主要由學院、各二級學院就業(yè)辦負責組織,學工辦協(xié)辦,學院學生工作處和教務處對其進行監(jiān)督。

(2)學校根據頂崗實習單位的條件和要求,通知符合條件的學生進行報名,經過雙向選擇,確定實習單位。

(3)學生一旦確定了實習單位,就不得隨意變更。如有特殊情況確需變更的,必須向指導教師提交書面申請,指導教師簽字系就業(yè)辦審批同意后方可變更實習單位。

(4)學生根據實習單位和崗位要求,填寫《頂崗實習審批表》。

2.頂崗實習準備工作

(1)制定實習計劃

各二級學院指定的校內指導教師,在接受頂崗實習教學任務后,根據實綱和實際實習崗位的情況,制定實習專項任務和實習進程表。

(2)進行學生安全教育

頂崗實習期間,指導教師負責進行學生的安全教育,加強學生的安全管理認識與安全意識。校外實訓單位安排安全專職人員對實習人員(師生)進行現(xiàn)場安全教育。校內指導教師加強安全巡視,負責對實習人員整個實習期間的安全管理。

(3)學生填寫《頂崗實習安全責任書》。

3.頂崗實習安排

(1)實習指導

指導教師定期指導學生,檢查實習進度和質量。在業(yè)務指導中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和創(chuàng)新精神;

指導教師在學生實習結束后指導學生撰寫實結或論文,保證學生的實習質量和水平;

指導教師定期到學生實習單位進行指導和檢查,以掌握學生的動態(tài)。要求至少每周應與實習生所在單位或與實習生本人聯(lián)系一次;

實習單位指導教師要積極關心學生的生活和工作,與學生常溝通、常交流,關心他們的業(yè)務鍛煉、能力培養(yǎng)。提醒實習中注意事項,定期檢查實習進度,反饋實習意見,幫助解決實習中存在的問題。

(2)學生管理

負責學生的人身、財物、現(xiàn)場安全、往返交通等安全管理工作;

了解學生實習期間的工作和思想動態(tài),對學生的一些思想問題及時解決,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協(xié)助學生辦理好各項相關實習手續(xù),如入職、食宿、假勤、辭工、往返交通等;

負責對學生在實習期間考勤、工作情況的考核和督促;

組織學生開展有利于身心健康和促進校企關系的文體活動;

每周向頂崗實習主管領導做工作匯報,及時解決實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遇到重大問題要及時匯報;

(3)成績評定

指導教師負責評定學生頂崗實習成績。校內導師依據實習巡視情況、學生上交的《學生頂崗實習日志扎實習專項任務檢查與答辯評定學??己顺煽儯M鈱嵙晫煂嵙晫W生的勞動態(tài)度、職業(yè)道德、勞動紀律、工作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等方面進行全面考察給出崗位考核成績。學校指導教師負責匯總企業(yè)和學??己顺煽?,給出學生頂崗實習綜合成績,于實習結束 1周內網上錄入成績并報教務處。

(4)教學文件要求

頂崗實習教學文件主要包括頂崗實習教學大綱,頂崗實習任務書、指導書,學生頂崗實習日志,頂崗實習教師周志,頂崗實結,頂崗實習考核成績表等。

頂崗實習教學大綱是頂崗實習活動的指導性文件,由專業(yè)教研室根據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和業(yè)務規(guī)格要求制訂,其內容包括:實習任務要求,實習內容和方式限定,學習單位的選擇要求,實習成績的評定等。

頂崗實習任務書、指導書是頂崗實習教學活動中明確學生實習任務,并為學生實習提供指導和參考的文件,由專業(yè)教研室根據大綱要求選擇或組織編寫,要體現(xiàn)針對性和實用性。

學生頂崗實習日志是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記錄每天的工作和學習情況,用于學生自我評價和成績評定的依據。由學校統(tǒng)一設計格式與內容。

頂崗實習教師周志是指導教師對頂崗實習工作的記錄,每周一次,作為學生考核和教師考核的依據。由學校統(tǒng)一設計格式與內容。

頂崗實結是由指導教師對整個頂崗實習工作進行的總結。

頂崗實習考核成績表主要用于檢查考核學生實習狀況,規(guī)范實習學生及其指導老師的教學活動。由各系根據實習類型和內容設計格式與內容,確定考核內容與評分標準。

其主要流程如圖3所示:

參考文獻:

[1] 常月琴等.加強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工作的探討[J].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

[2] 朱春瑜等.系部頂崗實習工作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職教論壇,2009

作者簡介: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