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藥理學特性范文

藥理學特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藥理學特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藥理學特性

第1篇:藥理學特性范文

關鍵詞:中藥;物理;化學;特性;功效

 

相當一部分中藥,經過現(xiàn)代科學研究,其功效已可用現(xiàn)代科學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標來表征,從而可按西醫(yī)藥學理論體系采使用。如大黃,味苦,量少可作苦味健胃藥,有致瀉、利膽、抑菌等作用,從而可治療相應病癥如便秘、胰腺炎、膽囊炎、闌尾炎等。如將西藥按中醫(yī)藥理論體系進行研究,設法標定出其相應的中藥的特性,并用中醫(yī)藥術語表征其功效,可按中醫(yī)藥理論體系來使用西藥。 

 

1中醫(yī)藥術語表征功效的現(xiàn)狀與意義 

 

中藥的現(xiàn)代科學研究工作沿著中西藥結合的道路前進現(xiàn)代對中藥所進行的科學研究,主要包括藥理、化學和臨床研究。藥理研究,就是用現(xiàn)代科學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標表征中藥的功效。應包括中藥的飲片,也包括提取有效成分的部位或單體化合物?;瘜W研究就是弄清楚中藥有效成分及其物理和化學性質,從而為控制藥物質量、制劑制備、選擇給藥途徑及保證藥物效用提供依據。臨床研究就是指用中藥所能治療的按西醫(yī)診斷的疾病的情況。按上述方法研究的結果尤其是從中分離得到的有效化合物,往往不能再被中醫(yī)按中醫(yī)藥理論體系進行使用了,只能為西醫(yī)按西醫(yī)藥理論體系進行使用,也就是說,把中藥變成了西藥。長此下去,勢必出現(xiàn)中藥的消亡和西藥的豐富與發(fā)展。例如,經現(xiàn)代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黃連中的黃連素可抑制細菌,被西醫(yī)用作抑菌消炎藥。然因尚未研究黃連素的中藥特性和用中醫(yī)藥術語來表征的功效,故中醫(yī)不能按中醫(yī)藥理論體系來使用它。中藥的特性如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等,是中藥的特點和長處,它們與機體的“證”相對應,直接指導著臨床用藥。例如從四氣中的寒熱看,可與“證”對應使用,即熱證用寒性藥,寒證用熱性藥,即所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再如歸經,按現(xiàn)代觀點的結核菌感染的疾患看,有肺、腎、腸、骨等結核病,按中醫(yī)理論體系分析,這不同部位的疾病,屬于不同歸經,在選用藥物時,是要考慮到的。就急性腎炎和慢性腎炎、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而言,盡管從西醫(yī)角度看均屬細菌感染性疾患,但從中醫(yī)看,在急性期屬實熱證(或濕熱證),應選用苦寒藥,而在慢性期,則屬虛寒證(久病必虛、虛易成寒),是不宜選用苦寒藥的。

2豐富和發(fā)展中藥學 

 

中藥的很多苦寒藥,均具抑菌消炎作用,當然,并不能由此而完全認為抑菌消炎作用即為中藥特性——味苦性寒的表示方法,但起碼這表現(xiàn)了中藥的味苦性寒這一特性的一個方面。一些臨床實踐已經證明,它對腎陽虛病人效果較好,而對腎陰虛病人效果不好,這說明它具有中醫(yī)藥學術語的補腎陽的作用??梢姸呔哂猩锘钚缘耐恍浴2徽撐魉庍€是中藥都由相應化合物構成,具有以下同一性:有的為結構清楚的單體化合物,有的為結構不清楚的混合物。如西藥阿托品、磺胺噻唑是結構清楚的單體化合物:巴甫洛夫合劑、三溴片等為成分結構清楚的混合物,而相當一部分格林制劑及一些天然藥物如洋地黃葉、番瀉葉等,其成分結構不完全清楚。而中藥,盡管大多數藥物的成分結構尚不清楚,如天麻、竹茹等,但也有一些成分結構清楚的,如冰片即為龍腦,相當一部分礦物藥的成分結構大體清楚。它們大多由天然化合物或人工合成化合物構成。例如西藥的利血平,是天然產物,磺胺類藥物是人工合成產物,中藥的絕大多數如麻黃等是天然產物,但也有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為由雄黃(硫化砷AsS)煉制(氧化)而成的三氧化二砷(As2O3)。 

 

3通過中醫(yī)研究中藥物質的五味 

 

一般來說,成分不同,其味各異。中藥成分的復雜性,決定了味的多樣性。這一研究結果,給傳統(tǒng)中藥五味賦予了新的內容,為中藥顯味、顯效提供了物質基礎,為中藥的現(xiàn)代化研究開拓了思路,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味與化學成分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如酸味多含有機酸,甘味多含糖類及其他活性成分,苦味多含生物堿及苦味質,咸味多含鈉、鉀、鈣、鎂、鋁、碘等無機物質幾其他活性成分,辛味多含揮發(fā)油等。運用現(xiàn)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和方法,研究中藥的有效化學成分,揭示了五味作用的物質基礎,其思路是正確的。但由于這項研究工作起步較晚,雖已初見端倪,但要獲得突破性進展,仍需繼續(xù)努力。味與化學成分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瘜W成分不能完全揭示五味的真諦,更不能成為其規(guī)律。由辛味為例,有人對80種辛味藥與170種非辛味藥含揮發(fā)油的百分率進行了比較。結果:80種辛味藥含揮發(fā)油者占58種(72.5%),不含揮發(fā)油者占22種(27.5%);170種非辛味藥含揮發(fā)油者30種(15.9%),不含揮發(fā)油者140種(84.1%)。結果顯示:辛味藥中有27.5%的不含揮發(fā)油,非辛味阿唷中有15.9%的喊揮發(fā)油。揮發(fā)油作為辛味的物質基礎,只能說明多數,不能說明全部,更有一些例外的情況,需要我們加以解釋??偟膩砜?,目前對中藥有效成分的研究,基本上是以西醫(yī)藥理論為指導,從中藥中尋找某些活性成分,最終合成新的藥物(西藥)。這種研究,忽視了中醫(yī)藥理論,更沒有結合中藥本身的特性,因而難以對中藥藥效給予科學的闡釋。

 

參考文獻 

第2篇:藥理學特性范文

農村醫(yī)學學生 藥理學教學 提高質量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fā)展,越來越需要不是理論知識雄厚而不會動手的書呆子,而是需要畢業(yè)后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能解除病人疾苦的好大夫。針對這個問題,高等醫(yī)學院校如何使這些起點較低、基礎較差的農村醫(yī)學專業(yè)的學生,經過三年的培養(yǎng),成為與基層需求相符的技能型人才呢?這一問題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試結合藥理學自身的特點,分析農村醫(yī)學學生的特點、教學方法改革等方面,為發(fā)展農村衛(wèi)生事業(yè)打下扎實的基礎。

一、農村醫(yī)學專業(yè)學生的特點分析

1.性格特征

和普專學生不同,他們組織紀律性、自律性相對渙散,中專生年齡普遍偏小,在進入學校之后沒有離開過家庭和父母,心理比較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差。

但是他們思維活躍、性格外向,常常會在課上當場提問很多問題,而且看問題角度多樣。藥理學教學實踐應該充分考慮這一性格特征。

2.知識結構

大多數學生來源于農村,初中畢業(yè),沒上過高中,這就決定了農村醫(yī)生專業(yè)的學生起點低,基礎參差不齊。易出現(xiàn)兩極分化,一部分學生學習目的明確,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學習,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另一部分學生接觸到藥理學這門基礎課,總覺得與以前所學的數理化大相徑庭。專業(yè)術語大量涌現(xiàn),且缺乏數理化的趣味性,學生很難接受,導致越學越無興趣,厭學、逃學等問題產生。

二、藥理學特點分析

藥理學是聯(lián)系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的橋梁學科。由于藥物多、藥名多、藥理作用多、臨床用途多、不良反應多,再加上開設這門課程時學生還沒有接觸臨床,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所以學生普遍反映難學難記且易混淆,以至對學好該門課程喪失興趣和信心。

三、教學方法

1.理論教學

(1)聯(lián)系臨床教學法

學生在學習藥理學之前,臨床課還沒有開講,聽到相關的病,往往感到陌生,因此只講有關藥理學方面的內容是不夠的,還要對相關疾病作簡單介紹。如講授新斯的明治療重癥肌無力,就要簡單解釋什么是重癥肌無力,講授強心苷治療心衰,就要簡單解釋什么是心衰。

(2)比較教學法

在藥理學教學中,運用比較法可使復雜的知識變得條理清晰、重點突出、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對同章節(jié)同類藥物進行橫向比較,歸納出異同點,如阿司匹林與撲熱息痛的比較。對跨章節(jié)藥物進行縱向比較,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了解藥物,有助于學生臨床上合理應用藥物。如氯丙嗪和阿司匹林對體溫影響的比較。

(3)討論教學法

例如,在講抗心律失常藥時,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往往能見到這樣的病人,因此在課前我先設定了三個題目:心律失常的電生理;抗心律失常藥的分類;常用抗心律失常藥Ⅰ、Ⅱ、Ⅲ、Ⅳ類的藥理作用、臨床應用、不良反應。再將全班分成三個組,每組抽一個題目,課前讓學生到各藥店了解常用藥物,并通過網絡、圖書館等途徑查閱相關藥物的進展情況。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通過查閱資料,收集和整理資料,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增強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2.實驗實訓教學

(1)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實驗實訓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加強實驗實訓教學,就必須改革過去實踐教學大綱包含于理論教學大綱之中的粗化設置,建立一個目標明確、自成體系、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我校藥理教研室實施了“三種訓練、二個銜接”的實踐教學體系?!叭N訓練”是指基本技能操作訓練、醫(yī)院見習帶練、畢業(yè)臨床實習綜合應用能力實練?!岸€銜接”是畢業(yè)后與考取職業(yè)資格證書相銜接,就業(yè)時與臨床相銜接。

(2)示范教學

要想把農村醫(yī)生專業(yè)的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實際操作技能的實用型人才,就要把重點落在實際操作上,故在示范教學中,教師演示過程會幫助學生有意識的形成生動而準確的操作姿勢,有助于學生在實驗實訓課學習中模仿練習。例如,慢動作演示法,像電影中的慢鏡頭把操作過程慢慢地展現(xiàn)出來,這樣能夠使學生觀察操作要領;分解演示法,將操作過程分解為幾個步驟來分別演示;邊講邊演示法,讓學生邊看邊聽,有助于學生能夠理解加深印象,通過教師的講解和示范,使理論和實際融為一體。

(3)操作指導

學生在實際操作這一環(huán)節(jié)最容易出現(xiàn)問題,因此指導學生具體操作極為重要。由于中學階段的學習環(huán)境和講課形式與專業(yè)學習有根本的區(qū)別,這一專業(yè)重點突出的是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使學生掌握專業(yè)技能,盡量讓學生適應農村醫(yī)生專業(yè)的學習規(guī)律,使學生進入到聽一聽,看一看,練一練的教學形式中去,讓他們跟著老師提出的問題,認真觀察演示操作。然后讓學生親自動手練習,這時老師一定要巡回指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要想把農村醫(yī)生專業(yè)的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德能、智能、技能的高素質實用型人才,不僅要深化理論教學改革,更重要是加強實驗實訓教學改革的力度。

參考文獻:

第3篇:藥理學特性范文

目的:研究益腎中藥復方對抗措施對尾部懸吊大鼠承重骨的影響. 方法:SD雄性大鼠18只,按體質量配對后隨機分為對照組(6只)、懸吊組(6只)和中藥處理組(6只). 在尾部懸吊大鼠模型模擬失重的基礎上,中藥處理組大鼠每日給予中藥復方灌胃. 利用物理測量和三點彎曲等實驗,觀察4 wk中益腎中藥復方灌胃對尾部懸吊大鼠股骨生長、生物力學特性的影響. 結果:懸吊組和中藥處理組大鼠股骨質量、灰分、直徑和密度均較對照組大鼠下降(P

【關鍵詞】 模擬失重 中藥復方 骨 生物力學

0引言

航天員在失重環(huán)境下,生理系統(tǒng)會出現(xiàn)一些變化:心血管系統(tǒng)失調、航天貧血癥、肌肉萎縮、骨質脫鈣等. 而失重引起骨骼系統(tǒng)的變化是航天醫(yī)學工作者關注的問題之一. 航天實踐表明,失重條件下骨形成減弱,骨吸收相對增強,失重性骨量減少和鈣代謝紊亂呈進行性過程,航天員在飛行過程中平均每月喪失1%~2%的鈣 [1]. 為防止長期太空飛行中可能出現(xiàn)的骨質疏松、骨折等嚴重后果,人們設計和采用了多種對抗失重的方法,如體育鍛煉、藥物、添加營養(yǎng)物質等[ 2 ]. 雖然這些措施減緩了骨量減少的速度,卻不能有效阻止這一現(xiàn)象的發(fā)生.

傳統(tǒng)中藥毒副作用小、藥效溫和,近年在航天醫(yī)學領域的應用逐漸受到國內外重視. 中醫(yī)學理論的精華在于“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 在航天微重力、輻射、狹小隔離環(huán)境等綜合因素作用下,人體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tǒng)將會發(fā)生一系列生理功能變化. 有研究者認為在航天微重力環(huán)境較長時間停留及模擬失重狀態(tài)均可出現(xiàn)腎虛及血瘀之證[3]. 沈羨云等根據對兔頭低位-20°限制活動模型觀察,提出利用益氣活血等中藥行防護的觀點[4]. 本實驗我們根據中醫(yī)“腎主骨”的理論和航天期間的特殊變化,從整體調節(jié)入手,在尾部懸吊大鼠模型模擬失重的基礎上,給予益腎強骨中藥,考察了其對尾部懸吊大鼠骨丟失的防治作用,為中藥防護失重性骨丟失提供實驗依據,初步考察此種對抗方法的作用效果及其機制.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SD清潔級大鼠,雄性,18只,由第四軍醫(yī)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動物合格證號:軍醫(yī)動字第C98008. 于動物飼養(yǎng)室內適應1 wk. 實驗開始當日隨機分為對照組(6只)、 懸吊組(6只)和中藥處理組(6只), 體質量分別為: (200±7) g; (203±7) g;(206±5) g. 4 wk實驗期間,給予充足清潔飲水和攝食,大鼠可自由活動. 室溫保持在(22±2)℃,人工控制室內照明,保持12 h光照(08:00~20:00)和黑暗(20:00~次日8:00),交替循環(huán).

1.2方法懸吊組大鼠采用李勇枝等[5]改進的方法做尾部懸吊,大鼠始終保持30°頭低位及后肢自由懸垂不荷重狀態(tài). 中藥處理組在尾部懸吊處理的基礎上,每天給予益腎中藥復方灌胃. 益腎中藥復方由黃芪、丹參、杞子、山楂等構成,由本醫(yī)院制劑室分別煎湯浸膏,制成干粉備用. 用蒸餾水將中藥干粉配制成懸濁液,按照100~110 g/(kg·d)的劑量,每天灌胃1 次. 自實驗期滿開始,依次斷頭處死大鼠,盡快取出其雙側股骨,去除結締組織. 右側股骨測量一般物理指標,包括質量(濕)、長度、直徑、體積、密度、質量(干)和灰分質量,除后兩項外其余均在處死大鼠后立即測量. 質量及灰分采用ACA 2100型電子天平測量(精度為1×10-4 g,Denver Instrument Company,美國). 測質量(干) 時,標本先在118℃加熱烘烤48 h至質量恒定;然后在灰化爐中800℃,24 h完全灰化測其灰分. 長度和直徑(骨干中點最細處)使用精度為0.02 mm 游標卡尺測量. 用排水法測量體積(精度為1×10-4 cm3). 濕質量密度為濕質量和體積的比值.

左側股骨即刻密封保存于4℃環(huán)境中,并于2 d內進行三點彎曲實驗. 三點彎曲實驗在Instron 1195 (Instron,英國)電子拉伸機上進行. 股骨放置方向及位置保持不變,跨距為16 mm,加載砝碼2 kg,加載速度為0.05 mm/min. 通過所得載荷-應變曲線計算彈性載荷、最大載荷、破壞載荷、極限撓度、破壞撓度、剛性系數和韌性系數等力學指標.

統(tǒng)計學處理:所得數據均以x±s表示,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組間比較利用方差分析和LSDt檢驗,P

2結果

2.1一般情況對照組大鼠在實驗期間體質量持續(xù)增加,而懸吊組和中藥處理組大鼠體質量在實驗期間的前4 d,均呈下降趨勢,從第5日開始逐漸增加. 實驗結束時,3組大鼠的體質量分別為:對照組(292±11) g;懸吊組(255±8) g;中藥處理組(263±7) g. 懸吊組和中藥處理組大鼠平均體質量低于對照組大鼠,而懸吊組和中藥處理組之間大鼠平均體質量無統(tǒng)計學差異.

2.2大鼠股骨理化指標的變化3組大鼠在股骨長度方面未見明顯差異. 懸吊組和中藥處理組大鼠在股骨質量(濕、干)、灰分、直徑和密度等方面均較對照組大鼠下降(P

轉貼于

2.3大鼠股骨力學特性的變化懸吊組大鼠在股骨彈性載荷、最大載荷和剛性系數等方面均較對照組下降(P

3討論

力學特性是反映骨的生長代謝情況的一個重要指標.航天失重和模擬失重均可引起骨力學特性的顯表2各組大鼠股骨(左)力學指標著降低,Cosmos飛行發(fā)現(xiàn)大鼠股骨和脊柱的力學性能下降[2]. Skylab23飛行大鼠骨的強度和硬度均較對照下降. MoreyHolton等[6]利用后肢懸吊大鼠模型發(fā)現(xiàn)股骨的所有彎曲參數(硬度、負荷、能量) 較對照顯著降低. 前人的實驗結果提示失重引起骨力學性能降低,且主要發(fā)生在承重骨. 本次實驗也得到類似結果,懸吊組大鼠股骨的股骨質量(濕、干)、灰分、直徑和密度、股骨彈性載荷、最大載荷和剛性系數等方面均較對照組顯著下降,韌性系數和彈性范圍內的撓度載荷比值較對照組顯著上升,表明尾部懸吊使大鼠股骨骨鈣丟失,力學性能降低.

國內外在進行失重藥物防護措施的研究時,一般是從各自的專業(yè)領域出發(fā),針對失重對不同生理系統(tǒng)的影響,采用不同的藥物. 我們認為航天中雖然各生理系統(tǒng)的反應不一,表現(xiàn)不同,但它們的起因是一致的,都是由于失重引起的體液頭向分布和運動減退所產生的一種適應失重環(huán)境的征候群(航天適應性綜合征)[7] . 在這個征候群中,各個生理系統(tǒng)有其各自的表證和特點,但其內在的機制卻互相聯(lián)系、互相制約. 所以在進行本課題研究時,我們從中醫(yī)“審證求因”“辯證論治”的理論出發(fā),分析失重引起生理變化的特點,確定以補腎、益氣活血中藥為主來選擇中藥,最后選定了黃芪、丹參、杞子、山楂等進行實驗.

骨礦鹽含量反映骨中無機質含量. 而且由于單純骨礦鹽含量測定不能表現(xiàn)骨結構和材料特征的變化,因此結合骨力學指標測定可以更全面評價骨質量,反映骨骼抗骨折能力. 最大載荷和彈性載荷反映骨結構力學特性,它們的變化反映骨小梁質量、結構連續(xù)性和皮質厚度的改變[ 8]. 與懸吊組大鼠相比,中藥處理組大鼠的股骨直徑和密度有顯著改善,彈性載荷顯著提高,在質量、灰分、最大載荷、剛性系數和撓度載荷比值等方面有提高的趨勢;表明采用補腎、益氣活血中藥對抗措施后,模擬失重大鼠股骨的生長和力學性能有一定恢復.

參考文獻

[1] Saunders DK, Roberts AC, Aldrich KJ, et al. Hematological and blood viscosity changes in tailsuspended rats[J]. Aviat Space Environ Med, 2002,73(7):647-653.

[2] Ohira Y, Yoshinaga T, Nomura T. Gravitational unloading effects on muscale fiber size, phenotype and myonuclear number[J]. Adv Space Res, 2002,30(4):777-781.

[3] 范全春, 李勇枝, 白桂娥, 等. 強骨抗萎方對模擬失重大鼠骨代謝影響的觀察[J]. 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 2003, 16(2):107-109.

[4] 沈羨云, 孟京瑞, 王玉清, 等. 頭低位-20度限制活動期間兔生理指標的變化[J]. 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1994, 7(3): 186-191.

[5] 李勇枝, 石宏志, 范全春, 等. 強骨抗萎方對模擬失重大鼠骨及相關組織生化指標的影響[J]. 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 2003, 16(2):103-106.

[6] MoreyHolton ER, Globus RK. Hindlimb unloading of growing rats: A model for predicting skeletal changes during space flight[J]. Bone, 1998, 22(5):83-85.

第4篇:藥理學特性范文

1網絡藥理學的理論基礎

網絡藥理學的產生離不開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組學技術以及高通量、高內涵篩選等現(xiàn)代新藥發(fā)現(xiàn)技術的發(fā)展,也離不開生物信息學、系統(tǒng)生物學、網絡生物學及計算生物學等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和研究技術的發(fā)展,可以說,網絡藥理學是生命科學發(fā)展到系統(tǒng)生物學階段的產物,是生物學、醫(yī)學、計算科學、生物信息學等多學科基本理論和研究技術綜合集成的結果。

1.1系統(tǒng)生物學

美國科學院院士萊諾伊•胡德(LeoryHood)最早提出了系統(tǒng)生物學的概念和研究體系,按照他的定義,系統(tǒng)生物學就是一門研究生物系統(tǒng)中所有組成成分的構成,以及在特定條件下這些組分間相互關系的學科[4]。系統(tǒng)生物學認為生物體是一個包含多個個體和多個層次相互作用的復雜系統(tǒng),系統(tǒng)生物學研究就是要在細胞、組織、器官和整體水平對結構和功能各異的所有組成成分(如基因、蛋白、mRNA、小分子代謝物等)的相互作用關系,以及在特定條件下(如遺傳、環(huán)境因素變化時)這些組成成分間相互作用關系的變化進行研究,同時還要通過生物信息學來定量闡明和預測生物功能、表型和行為。生物系統(tǒng)具有涌現(xiàn)性(emergence)、復雜性(complexity)和魯棒性(robustness)的特點[5-7]。生物系統(tǒng)由若干個子系統(tǒng)構成,每個子系統(tǒng)中又涉及到不同種類的生物大分子,研究時需著眼于將這些所有的分子、子系統(tǒng)放入整個生物系統(tǒng)的大環(huán)境中去考察其所有的相互關系;系統(tǒng)生物學不是用單一的方法同時研究成千上萬個基因或蛋白質的“水平”研究,而是要將“水平”研究和“垂直”研究統(tǒng)一起來,成為一種“高維”的研究,既要同時考慮多個層次、多種類型的生物信息,還要考慮時間因素;“部分之和大于整體”是系統(tǒng)科學的核心思想,系統(tǒng)特性是由于不同組成部分、不同層次間相互作用而“涌現(xiàn)”的新性質,如果只是針對組成部分或低層次的分析并不能真正準確地預測高層次的行為。系統(tǒng)生物學的發(fā)展帶給藥理學工作者的啟示是“分子到藥物”的簡單模式將逐漸被“生物學到藥物(biologytodrug)”的模式所取代,藥物靶點將從單一分子擴展至分子組合、某個信號轉導通路甚至幾個通路的組合。對新藥研發(fā)工作者來說,則認識到那些“dirtydrug(不純的藥物)”盡管對單個靶點的親和性和選擇性可能都不高,但因為可作用于疾病網絡的多個靶點,或對各靶點的作用可以產生協(xié)同效應,使其總效應大于各單效應之和,從而達到比單靶點藥物更佳的治療效果[8-9]。

1.2網絡生物學和生物網絡

網絡生物學(networkbiology)的概念是Barabasi和Oltvai[10]于2004年提出的,他們提出可以利用網絡學科的語言,將復雜生物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抽象表達為網絡,建立網絡模型,進而通過研究代表生物體的復雜網絡的成分關系和特性來揭示生物體的原理和本質。采用數學領域圖論的研究手段,借助網絡的概念、屬性和復雜網絡的研究方法,將生物體中各種生物分子及其相互作用加以抽象(將構成系統(tǒng)內的各個組分如生物分子抽象成節(jié)點,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或相互作用關系如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描繪成邊,由節(jié)點和邊構成的圖就是網絡),組成一個包含多個體、多層次相互作用的復雜網絡,稱為生物網絡(biologicalnetwork)[11]。度分布(degreedistribution)、小世界效應(small-worldeffects)、聚集性(clusterness)和魯棒性(robust-ness,也稱穩(wěn)健性或彈性)等是描述生物網絡性質的基本參數(表1)[12-13]。從網絡生物學角度來講,當生物網絡為穩(wěn)態(tài)和平衡態(tài)時,機體處于健康狀態(tài)。網絡平衡被擾亂或破壞時即可導致病理或疾病狀態(tài)。藥物對疾病的治療作用其本質在于重建生物網絡的平衡或減輕平衡被破壞的程度[10,14]。

1.3生物網絡平衡理論

勒夏特列原理(LeChatelier''''sprinciple)又稱平衡移動原理,是一個定性預測化學平衡點的原理。該原理認為化學平衡是動態(tài)平衡,如果改變影響平衡的一個因素,平衡就向能夠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以抗衡該改變。該原理體現(xiàn)在生物網絡上就是生物網絡具有魯棒性,表現(xiàn)在拓撲結構的魯棒性、功能的魯棒性和動力學的魯棒性,這是由于生物分子的功能冗余性和替代補償性信號通路的存在造成的[15]。生物網絡的魯棒性反映了機體或網絡對錯誤和攻擊的容忍能力。生物網絡的勒夏列特原理,即如果一個系統(tǒng)(生物網絡)的平衡(健康狀態(tài))經歷了一個改變(疾病狀態(tài)),那么有效藥物的作用將使平衡向能夠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網絡藥理學是基于網絡生物學和生物網絡平衡理論提出的,它為新藥發(fā)現(xiàn)提供了新的思維體系(anewframework)和研究策略,同樣也為研究和理解藥物作用方式(作用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1,3]。生物網絡保持平衡的能力或魯棒性帶給藥理學和新藥研發(fā)工作者深刻的啟示就是要干擾“致病網絡(disease-cau-singnetwork)”,尋求“擾動(perturbations)”而不是尋找“致病基因(disease-causinggene)”,可能才是藥物作用機制研究和新藥發(fā)現(xiàn)的有效途徑,這也正是網絡藥理學的核心[10,16]。

2網絡藥理學在藥理學研究和新藥發(fā)現(xiàn)中的作用

建立在系統(tǒng)生物學和網絡生物學之上的網絡藥理學能夠在系統(tǒng)的分子水平上更好地理解細胞以及器官的行為對功能表型的影響,推動對藥物作用機制的重新認識,為藥物重定位(drugrepositioning)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為臨床合理用藥及多藥組合使用提供科學依據,并系統(tǒng)的預測和解釋藥物相互作用、優(yōu)化藥物的使用,預測及發(fā)現(xiàn)影響藥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因素,加速藥物靶點的確認以及發(fā)現(xiàn)生物標志物。

2.1對認識藥物作用機制及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的意義

過去幾十年間,藥理學科將研究重點主要放在分子藥理學研究方面,對體內大量單個分子靶點及其與許多疾病和藥物的關系有了較為深入地認識,但從系統(tǒng)生物學角度深入研究藥物作用及作用機制的研究當時還非常有限。網絡藥理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從整體網絡的角度認識藥物的作用機制,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已如前述,從系統(tǒng)的角度來看,疾病的本質在于生物網絡失平衡,藥物治療疾病的本質在于重建生物網絡的平衡或減輕平衡被破壞的程度[14,17]。因此,從整體生物網絡穩(wěn)態(tài)的角度來講,理解單個生物分子在生物體系中的生物學地位和動力學過程要比理解單個生物分子的具體生物功能更為重要。同樣,對于藥理學和新藥研發(fā)工作者來說,理解藥物在生物體系中的地位和動力學過程要比理解藥物在個別靶點或組合靶點上的有效性更為重要。尋找那些作用于生物網絡中多個構件(而不是網絡中的單一構件)、恢復或改善生物網絡平衡的藥物才是突破目前新藥尤其是治療多因素復雜性疾病藥物研發(fā)瓶頸的出路。生物網絡具有魯棒性,即對于內外干擾的承受能力。魯棒性關系到生物體的生存,是生物體承受內外環(huán)境變化的一種能力。然而,這種魯棒性在多個擾動因子的作用下則變得非常脆弱。如對酵母的基因敲除與化學干預、環(huán)境影響的合成致死(syntheticlethality)實驗結果表明,酵母中只有34%的單個基因敲除可引起死亡或疾病,但是單基因敲除疊加一個小分子化合物或一個環(huán)境因素干預,則可對63%的單基因敲除產生增強效應,如死亡或疾病;若單基因敲除、一個小分子化合物、一個環(huán)境因素三者同時干預,則可對97%的基因敲除產生預期的缺陷,如死亡或疾病。該結果表明,盡管大多數基因在任何一種環(huán)境下可能是冗余的,但是通過遺傳擾動結合化學干預的各種條件譜實驗,說明這些基因似乎很少是冗余的[18]。這充分體現(xiàn)了生物網絡魯棒性的容錯和抗攻擊能力,也從反面說明了具有多向藥理學(或多靶標)性質的藥物在臨床上將更為有效。在臨床藥物治療學中,基于具有多向藥理學性質的藥物對多個靶點的低親和力相互作用,或平衡調節(jié)與疾病相關且具有內在聯(lián)系的多個靶點,或許將產生更好的療效和更小的副作用,從而達到最佳治療效果。而且藥物對各靶點的作用可能產生協(xié)同(協(xié)同有效或協(xié)同毒性),使總效應大于各單效應之和[19]。在給定劑量(配伍比例)的藥物在聯(lián)用時,其聯(lián)用的順序可對網絡產生不同的擾動,并可能對功效產生巨大的作用[20-21]。因此,在臨床上,無論是多藥聯(lián)用,使用同一藥物載體中含多組分配伍藥物還是使用基于設計的可選擇性作用于多靶點的單一藥物,除了關注這些藥物的協(xié)同作用所產生的顯著療效外,不可忽視其同樣的對表型的改變作用(毒性作用)。在目前臨床藥物治療中,抗藥性(如腫瘤藥、抗菌藥)的產生已然成為常態(tài)。這是因為目前所用藥物多為基于單靶點設計的藥物,而靶點蛋白的一個單獨的氨基酸突變通常就足以導致藥物抗性,因此,許多有效的抗生素通常是通過同時靶向多個蛋白而不是單個蛋白來發(fā)揮作用的[22]。如β-內酰胺類(β-lactams)的抗菌作用依賴于多青霉素結合蛋白(multiplepenicillin-bindingproteins,PBPs)中的至少2個來發(fā)揮抗菌作用的,這主要基于多PBPs缺失而對表型無變化的事實[23]。氟喹諾酮(fluoroquinolone)抗生素是蛋白ParC和GyrA蛋白的雙靶標抑制劑[24]。而基于網絡藥理學的藥物,可以同時調節(jié)疾病網絡系統(tǒng)中的多個環(huán)節(jié),不易產生抗藥性。

2.2對新藥發(fā)現(xiàn)的影響

網絡藥理學與傳統(tǒng)藥理學一樣,其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新藥的發(fā)現(xiàn)和新藥作用評價,并開發(fā)新藥。但網絡藥理學卻為新藥研發(fā)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首先,藥物靶點并不是隨機分布在網絡中,而是具有靶點分布的特點和一定的規(guī)律,因此,可通過網絡藥理學的研究來尋找、優(yōu)化或確認靶點;為多靶點藥物設計和優(yōu)化提供重要信息;預測和分析藥物毒性作用產生的可能性。

2.2.1加速治療靶點的發(fā)現(xiàn)和確認

傳統(tǒng)的藥物靶點發(fā)現(xiàn)研究是一種“垂直式”的研究,即以個別分子為研究對象,采用多種手段研究其生物學性質。這種將分子靶點孤立起來的研究不但耗時長、投資大,而且很難對靶點的功能建立全面的認識,以該模式開發(fā)出的新藥進入臨床后通常會因藥動學或毒性作用而終止。而以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為特征的網絡藥理學則具有強大的預測能力,而且著眼于靶點分子或靶點分子組合或子網組合在整體生物網絡中的定位和生物動力學以及調節(jié)動力學,并注重研究其擾動后所“涌現(xiàn)”的表型。因此,對于藥物治療靶點的發(fā)現(xiàn)和確認會更加迅速,以其為模式進行新藥的研發(fā)其臨床成功率會更高。網絡藥理學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在靶點發(fā)現(xiàn)中需考慮以下基本事實:①多靶標的成藥能力在根本上優(yōu)于單靶標。②對于生物體,靶標不必要是唯一的,或在宿主中是缺失的。盡管許多基本的看家酶在宿主和傳染原之間是共同的,但是藥物在宿主和傳染原之間的選擇性即在結合位點水平上是不相同的。③組合靶標(作用于多靶點)的作用是致死性,但在單個基因敲除研究中卻被忽略為非必要的靶標(單靶點敲除對表型無作用)。④被預測為有可能和相同化合物結合的靶標群優(yōu)于單個可藥性靶標[2]。在藥物靶點發(fā)現(xiàn)中,各種不同的網絡被構建和不同的模型算法被開發(fā)以用于建立連接、分析拓撲結構和定量優(yōu)先位次,如使用多種藥物-靶點數據庫如Drugbank,SuperTarget,TDR,TTD,Matador,Pdtd和STITCH等,利用多種靶點預測工具如CellDesigner,COPASI,iPATH,SABIO-RK,SYCAMORE和Tide等,在構建均相的(homogenous)和異質的(heterogeneous)蛋白質相互作用網絡、信號轉導網絡、代謝網絡、基因調控網絡、miRNA網絡[25]等上進行靶點的預測和發(fā)現(xiàn)[26]。如使用與疾病相關的生理通路聯(lián)合其已知的藥物和藥物靶點構建網絡,預測生物藥過程-藥物相關性(biologicalprocess-drugrelationships),所建立的模型預測的2078個相關性中有401(18.1%)個已經進入臨床試驗[27]。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e-1,PARP〕抑制劑對有BRAC1或BRAC2缺陷的細胞具有高致死性,因而PARP抑制劑作為BRAC1和BRAC2突變攜帶者腫瘤患者的有效治療藥物而進入臨床。PARP抑制劑合成致死siRNA篩選結果表明,許多激酶的沉默(或敲低)對PARP抑制劑具有強烈的敏感性,包括CDK5,MAPK12,PLK3,PNKP,STK22c和STK36。尤其是CDK5對于非神經元細胞的DNA損傷反應、細胞周期的內-S(intra-S)和G2/M期檢查點(checkpoints)是必需的[28]。分析乳腺癌基因表達數據揭示了4個基因:COX2,MMP1,MMP2和表皮調節(jié)素(epiregulin)對于肺癌遷移是必需的[29-30]。在小鼠模型中,這4個基因的遺傳和藥理學抑制皆可導致腫瘤遷移進程的停止[29]。

2.2.2指導新藥研發(fā)

網絡藥理學的發(fā)展使得新藥研發(fā)從指導思想上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這主要歸結于以下4個事實:①針對單一靶點的高選擇性藥物似乎呈現(xiàn)出更低的臨床有效性和成功率[2];②多靶點藥物在臨床上已經成功,特別是是雙重或多重激酶抑制劑[31],如2005年批準的索拉非尼(sorafenib)、2006年批準的達沙替尼(dasatinib)、2007年批準的舒尼替尼(sunitinib)和拉帕替尼(lapatinib);③許多被批準的藥物其選擇性比最初預想的要差[32],如腫瘤治療藥物(伊馬替尼imatinib)和舒尼替尼可與多個激酶的結合[9];④生物網絡的魯棒性說明藥物-靶標網絡具有無標度性質[14,33],則意味著單個蛋白具有功能障礙的補償機制,抑制單個通常在治療上是無效的[2]。在具體的新藥研發(fā)實踐中,已有研究表明,在基于多靶點設計合成具有多向藥理學性質的藥物時,片段或分子量相對小的化合物成藥性更好[33]。藥-靶相互作用呈現(xiàn)化合物分子結構和靶蛋白氨基酸序列成對碎片相互嵌入,因此,建立分子的子結構和序列片段對(subgraph-subsequencepairs)進行藥物的研發(fā)就是可行的。而且已批準藥物的75%藥物-靶點相互作用符合顯著的亞結構對,而且這些亞結構對的聚類具有高度排他性,提示著每個聚類有其對應的獨特的多向藥理學類型。同時,說明基于序列片段的藥物設計方法在網絡藥理學指導下的新藥研發(fā)實踐中一樣具有使用價值[34]。

傳統(tǒng)的虛擬篩選方法關注藥物分子與靶點結合的親和力,而不是藥物分子對疾病系統(tǒng)的表型數據,這遠離了復雜性疾病的本質特性?;诰W絡藥理學的藥物評價則會給出不同靶點在生物途徑中的權重,并能給出多個靶點部分抑制后的顯著有效性證據。如將多靶點對接(multi-targetdoc-king)研究的親和力預測與生物網絡有效性分析進行整合,來評價化合物的抗凝血活性。人類凝血級聯(lián)網絡效率的計算結果表明,在人類凝血級聯(lián)系統(tǒng)中,因子Ⅹa和凝血酶是兩個最脆弱的酶,而復合體ⅨA∶ⅧA所介導的催化反應和復合體ⅧA∶ⅨA的形成是兩個最脆弱的生物物質。實驗數據和網絡有效性降低的相關性(r=0.671)表明基于網絡的多靶點藥物評價方式是有效的[35]。

目前,基于網絡藥理學進行新藥研發(fā)中,藥物聯(lián)合應用和多組分藥物使用的策略需要研究藥物彼此間發(fā)生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不良反應,證明所用藥物組分無論是在單獨應用還是聯(lián)合應用都是安全的。基于靶向設計合成的有選擇性的非選擇性化合物(selectivelynon-selectivedrugs)的策略需要找到選擇性地作用于多個靶點的藥效團且化合物具有平衡生物網絡系統(tǒng)的活性和所能接受的藥動學特征。

3網絡藥理學的研究方法

網絡藥理學目前的研究思路一是根據公共數據和公開發(fā)表的已有數據,建立特定疾病及其防治藥物靶點預測網絡模型,預測所研究藥物的作用靶點,進而構建所研究藥物-靶點-疾病網絡,解析所研究藥物的網絡藥理學機制,并通過相應的實驗進行機制的驗證。二是利用組學技術以及高內涵高通量技術,觀察藥物對模型(細胞和動物)的作用或模型對藥物的作用,針對所產生的大量數據,采用生物信息學的手段分析和構建藥物-靶點-疾病網絡,進而解析在研藥物的網絡藥理學機制。當然,這兩個思路也可并行發(fā)展、綜合分析。其所涉及的主要研究技術如下述。

3.1網絡構建以及可視化方法構建疾病網絡、疾病-疾病網絡、疾病-藥物網絡、藥物-藥物網絡、藥物-靶點網絡、靶點-疾病網絡、藥物-靶點-疾病網絡等,用于藥物的快速重新定位和藥物靶點或作用途徑的確證以及藥物新的臨床適應證預測等。目前常用的網絡構建以及可視化工具主要有三類:使用直接編程語言或工具,例如Java,C,Perl等;使用半編程性質的腳本性軟件,例如Matlab,Rproject等;使用專門用于構建網絡的工具,主要有Cytoscape,GUESS,Pajek,Osprey,MultiNet,UCINET,NetMiner,NetworkX等。

3.2網絡分析方法通過網絡拓撲結構及網絡平衡或魯棒性分析,可以客觀、準確地找出具有特定生物功能的關鍵節(jié)點、亞結構,明確藥物干預的主要靶點、次要靶點和協(xié)同靶點,理解網絡達到平衡狀態(tài)涉及的亞網絡間關系,為預測干預藥物提供理論計算的參考。網絡分析通常包括:網絡拓撲學信息計算(如Cytoscape中的NetworkAnalysis)、隨機網絡生成和比較(如Cluster)、網絡分層和聚類(如AllegroMCODE)。網絡比對方法通常包括:基于圖模型的啟發(fā)式搜索方法(如MaWISH,Network-BLAST,Grmlin)、基于目標函數的約束優(yōu)化方法(如IsoRank,MNAligner)、基于分治策略的模塊化比對方法(如Match-and-Split,BiNA,DivAfull)。

3.3預測網絡模型建立方法通過整合網絡搜索算法、數據標準化算法和生物活性預測算法以及相關軟件等,建立網絡預測模型,能夠迅速且較穩(wěn)定地篩選出具有較強的結構相關性及功能相關性的靶點或靶點組合或子網,進行網絡藥理學的研究。常見的有最小二乘法(leastsquare)、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leastsquare)、布爾網絡(Booleannetwork)模型、線性組合模型(linearmodeling)、加權矩陣模型(weightedmatrixmodels)、貝葉斯網絡(Bayesiannetwork)模型、徑向基神經網絡(RBFNetwork)、隨機森林法(RandomForest)、隨機游走算法(Randomwalk)、PRINCE算法以及微分方程等。

3.4網絡藥理學實驗方法網絡的基本特性就是當網絡被擾動時,蛋白就會“涌現(xiàn)”一定的功能。因此,網絡藥理學的具體實驗方法通常通過調節(jié)網絡的節(jié)點來進行,如缺失節(jié)點、調節(jié)節(jié)點的濃度。缺失是完全去除了一個網絡節(jié)點的所有相互作用和功能。調節(jié)則為衰減或增強。衰減(如拮抗劑)僅僅是部分去除了一些相互作用(比如降低代謝產物的濃度)而不是移除所調節(jié)節(jié)點的整體的連接(比如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相反,增強(如激動劑)可加強網絡中的特異連接。這樣基于連接而不是節(jié)點的研究思路與藥物作用的具體情況更為接近。但是研究表明,一個網絡中僅僅大約有15%的蛋白節(jié)點可能是由小分子藥物化學可控的[36],因此,除了工具藥篩選方法之外,藥物混合物、化學工具和RNAi/過表達等聯(lián)合篩選方法非常重要。同時,基于具有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的系統(tǒng)生物學和網絡生物學之上的網絡藥理學,其根本的要求就是要搞清楚節(jié)點和節(jié)點組合、通路和通路組合或子網和子網組合的可藥性(druggability)和多向藥理學相互作用在整體的生物學網絡中的定位、作用動力學(dynamics)和生物動力學(kinetics),由此也要求網絡藥理學研究的方法應該是高通量、高內涵的技術。網絡藥理學實驗方法通常有組學(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相互作用組等)技術、生物芯片(核酸、蛋白和細胞芯片等)技術、高通量酵母雙雜交技術、高通量/高內涵基因過表達技術、基于siRNA和miRNA文庫的高通量反義核酸/RNAi技術、報告基因檢測技術、轉基因和基因敲除技術、高通量/高內涵細胞表型篩選技術,如進行基因過表達,進行信號轉導通路篩選、多通路協(xié)同篩選、細胞表型變化篩選等,進行基因敲減和抗體封閉以及藥物調節(jié)等。

4網絡藥理學目前所面臨的挑戰(zhàn)

網絡藥理學作為藥理學的一門新興學科,是建立在基于海量組學數據的系統(tǒng)生物學和網絡生物學之上的,其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除了來自于基礎醫(yī)學理論知識、系統(tǒng)生物學和網絡生物學理論知識的限制以外,主要還有以下幾點。

(1)靶點或靶點組合的鑒定:一方面,生物網絡分析和比對研究是生物學、數學、信息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綜合交叉領域的研究問題,另一方面,由于生物網絡的無尺度特性,使得理想的網絡模型算法、結果的評價與比較標準難以界定。而且還有來自于具體實驗技術方面的限制,使得通過擾動其即可導致理想的治療功效的節(jié)點或節(jié)點組合的鑒定困難重重。

(2)多向藥理學藥物的發(fā)現(xiàn):盡管多靶標策略高于單靶標策略的生物學原理是不容置疑的,但優(yōu)化多活性藥效團的同時需要平衡成藥性所具備的特性以及控制不想要的脫靶效應依然是一項困難的工作。藥物分子均是以特定的立體結構在生物體內與立體的靶點蛋白產生相互作用,這種藥物與靶點間基本的分子作用機制也使得基于多靶點抑或是子網的具有多向藥理學性質的藥物發(fā)現(xiàn)舉步維艱。

(3)數據庫數據的擴充:網絡藥理學依據現(xiàn)有數據庫和已有實驗數據,進行網絡的建模,進行藥物藥理學性質的預測和評價。盡管目前的數據能夠反映一些生物體內真實的細胞網絡的特點,但其肯定不能反映全部,或者其中一些被反映出的特點可能并非是真實的,因為大部分原始實驗數據、圖譜信息來源于不同的實驗條件,相關性差,數據的假陽性率和假陰性率都較高;已經評價的小分子化合物及其作用靶點數量均有限;公用數據庫的信息有限,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因此,供作網絡分析的數據庫數據的完整性,已成為制約這類網絡分析與客觀真實相接近的關鍵。對數據庫加以完善,才能完成均一、無偏見的網絡的構筑,這是確保網絡分析可靠、客觀的重要手段。

第5篇:藥理學特性范文

藥理學是聯(lián)系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的重要紐帶,是醫(yī)學教育的一塊重要的基石。藥理學的涉及面非常廣泛,知識涵蓋內容多,記憶量大,并且隨著醫(yī)療事業(yè)的發(fā)展,新藥特藥復方制劑等發(fā)展迅速,給藥理學的學習帶來了更多的任務,并且大多數醫(yī)學院校學生在學習藥理的時候還沒有接觸臨床,對疾病缺乏客觀、直接的認識,學起藥理來更覺得難上加難,課堂枯燥,知識難記,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授課無法取得應有的效果。面對如此教學境況,教師應當從實際入手,分析影響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改進教學思想、教學方法、課程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藥理學教學質量,為臨床用藥打下堅實的基礎。

1.更新教學內容,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1.1創(chuàng)新課程內容設計。

教育服務于社會發(fā)展,近些年來我國的教育改革在不斷向社會發(fā)展的方向與要求靠攏,藥理學課程內容設計要遵循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滿足時展的需要,才能找準學科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定位,并貫徹實施。一方面以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學科為基礎,闡明藥理作用及作用的原理,另一方面為臨床醫(yī)學奠定基礎,在臨床上特別強調用藥問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藥物的特性制定用藥規(guī)劃,有目的地通過藥理學將各學科有機結合起來,能夠做到既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有靈活運用的技能,并有機會通過思考實踐加以創(chuàng)新,在課程內容設計上要貼合實際,新穎有趣,關注前沿,才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課程教育體系。另外,在完善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完成教學大綱要求的必講內容,教師還可以根據每年的流行信息開展研討活動,為課程補充新的內容,拓展課程知識,深掘課程內涵,不斷充實教學大綱、完善教學日歷,理論課程與實踐并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1.2注重教材的科學性、先進性和趣味性。

藥理學習本身比較嚴謹枯燥,生僻的概念、復雜的內容很容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教材的選擇對于教學效果有直接影響,是學生學習直接面對的重要工具。因此,在教材上要多下工夫,所選用的教材不僅要反映出學科專業(yè)的特點和要求,滿足本課程所需的基礎,而且要與時俱進,具有先進、科學的前沿理論,還要與其他學科銜接流暢、平衡、統(tǒng)一。我國的教材編寫較注重知識的傳承性、學科的系統(tǒng)性,課程內容繁雜,重點在灌輸知識,繼承已有,對于學生思維的開發(fā)相對較少。另外,文字編寫占了很大篇幅,圖片、表格等其他方式的輔助較少,這在無形中使教材顯得無趣無味,只有文字表達相對蒼白。另外,教材內容多偏重于介紹藥物的作用機制,對林場新藥的介紹相對較少,并且在課堂上較少涉及,這一點要進行改進,要將課堂的教、學、用聯(lián)系起來,避免出現(xiàn)課堂中學的藥物臨床沒有應用,臨床應用的藥物課堂卻不講授的錯位現(xiàn)象,讓學生在課堂中多多接觸新藥及藥物的研究進展,增強課堂的先進性和趣味性,創(chuàng)造輕松、快樂的課堂氛圍。

2.更新教學方式,推進教學改革

2.1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藥理學教學中應當重視的因素,教師要做好課程設計,創(chuàng)造有利于教學的積極氛圍,引起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注意,并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去分析,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適時給予引導和指正即可,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比如在講授有機磷農藥中毒的內容時,可以先給學生播放一些有機磷農藥中毒后的紀錄片,引導學生分析中毒機制,思考解毒辦法,如此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更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上還可以圍繞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和探究,在共同分析的時候對知識加深理解,并且活躍課堂氛圍,強化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2.2更新教學思想觀念,運用多元化教學手段。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注重以教材為中心,課堂教授知識為主,學生學習十分被動,死記硬背而不會活學活用,如此學會的藥理知識很難應用到實際臨床中,造成學科脫節(jié),學用分離。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引入案例教學,課堂教學以病例為引,開展授課,學生可以直觀接觸到臨床病例,對病理能有更深入的觀察和見解,根據病例再引入藥理,遵循規(guī)律,逐步深入。學生通過病例對于發(fā)病機制、藥物機制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記憶,也強化了對于藥物的熟悉感,這種教學方式將藥理學的橋梁作用充分體現(xiàn)了出來。

隨著科技的進步,多媒體普遍應用于教學,電子課件、網絡平臺、課程建設等多媒體方式為教學帶來了更加新穎的課堂方式,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應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將藥理學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具象化,讓問題更加直觀、化繁為簡,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十分有用。

2.3積極開展雙語學習,培養(yǎng)國際型醫(yī)藥人才。

全球一體化加速了國際之間的融合,將來的醫(yī)藥人才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基礎,還要會講一口流利的外語,這是現(xiàn)在對于醫(yī)藥人才培養(yǎng)的一個重點??梢圆扇∮⒄Z課件漢語講授和漢語課件英語講授的方式教學,強化學生的雙語語境。在此,首先教師要提高外語素質,才能準備一堂精彩的雙語課教學。雖然我們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種種困難,但是針對問題及時進行調整和改革,能夠有效促進雙語課堂的建設,對學生是很有助益的。

第6篇:藥理學特性范文

[關鍵詞] 藥理學;總論;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R96[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4(a)-192-02

藥理學在醫(yī)學教育中有橋梁學科之稱,其地位舉足輕重。本門課程知識面廣泛,涉及眾多基礎學科,又與臨床學科密切相關。因此,藥理學的教學存在難度,而縱觀整門課程又以總論教學難度最大。藥理學總論主要介紹藥理學基本概念,藥物代謝動力學基本規(guī)律,藥物效應動力學基本機制及影響藥物作用的因素,雖然在整個教學中所占比例不大(8~10個學時),但它負擔著開宗明義、提綱挈領之作用,是藥理學學習的總綱和具體藥物學習的基礎??傉撜n上得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情緒,產生先入為主的效果,對本門課程的后期學習效果起決定性的影響[1]。教師如能講得精彩,可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科學地學習,為學生進行全課程的學習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打下基礎[2]。筆者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就如何上好藥理學總論課談幾點體會。

1 激發(fā)學習興趣,尋找學習動力

怎樣拉開總論課的序幕,才能強烈地吸引住每位學生,使他自覺、主動地進入藥理學世界的大門呢?教育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迸d趣是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原動力,也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精神源泉。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教師在總論課上的首要任務之一,對今后教與學的密切配合有著重要意義[3]。

筆者在第一堂課上,首先根據藥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學科任務,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地提出幾個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而不是照本宣科。如:在大家的經歷中,多多少少都曾受過疾病的侵襲,治病的手段都有哪些?學生爭相回答后可總結并提示:在各種治療方法中,藥物治療是臨床醫(yī)生治病的基本手段,是應用最廣泛的治療方法。緊接著再拋出第二組問題:在用藥過程中,有沒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每種疾病要選擇相應的藥物進行治療,藥物進入機體后如何發(fā)揮作用,機體如何代謝藥物,等等。然后再舉出一個臨床實例,簡要回答上述問題。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初步明確藥理學的基本概念和范圍,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喜歡藥理學,就會以濃厚的興趣、高漲的熱情積極地投入其中,由此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

再比如,不良反應是藥物使用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必須謹慎對待的問題,但初接觸藥理學的學生對此并沒有足夠的認識。因此,在介紹這部分知識之前,首先以具體數字向學生展示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和致死率之高;再舉出實實在在的案例,如反應停事件,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不良反應對患者、家庭乃至社會造成的危害之大。至此,學生自然而然要想到究竟什么是藥物的不良反應,都有哪些種類的不良反應,各自發(fā)生于什么情況,等等。在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及求知欲被高度喚起的時候,再給他們講授具體的理論知識,學生理解和掌握起來勢必要容易得多,甚至還有的學生感覺這些內容不夠多,會在課外自覺主動地通過其他方式來了解更多有關藥物不良反應的問題。由此達到了不僅“授人以魚”,還“授人以漁”的良好教學效果。

總之,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想辦法激發(fā)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要我會”為“我要會”,使之愛聽、愿學、勤問,敢于知難而進,真正使學生在興趣中學到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2 掌握基本概念,打好學習基礎

藥理學總論涉及眾多概念,如藥物、首過效應、受體等。對這些概念的正確理解與熟練應用,對今后具體藥物的學習具有重要指導作用。但概念往往是一些枯燥無味、概括性較強的內容,學生也普遍反映學習起來難度較大。筆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總結出分解-合并-實例驗證-引伸的方式,徹底將抽象的概念講透講清。

如教材中藥物的定義是這樣的:藥物是指可以改變或查明機體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狀態(tài),可用以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的物質??此坪唵蔚囊痪湓?僅憑死記硬背卻難以奏效。在講解這個概念時,先將其拆分為容易理解的單句:藥物的作用、用途、本質分別是什么,并采取邊板書邊提問的方式進行,學生結合以往知識很容易回答上述問題,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既掌握了藥物的概念,又理解了藥物所涵蓋的范疇,糾正了以往一些不正確的認識。繼而復述整句話時學生對藥物的定義就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也不再認為難以接受。最后再介紹一些有關藥物的其他知識以加深印象,如藥物的特性,尤其是兩重性,處方藥與非處方藥等。

再如,副作用是藥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學生在學習具體藥物之前對此并沒有太深的認識。將概念分解,著重指出其要點,如發(fā)生前提是治療劑量下(有別于毒性反應發(fā)生在藥物劑量過大或體內蓄積過多時),發(fā)生原因是藥物的藥理效應選擇性低,本質是藥物本身固有的藥理作用,可隨用藥目的而改變,并以阿托品為例來強化上述認識。

通過以上方法的實施,使得抽象的藥理學名詞變得形象化、具體化、清晰化,不僅改變了藥理學教學乏味單調的狀況,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后期藥理學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4]。

3 把握時代脈搏,觸摸學科前沿

當今藥物研究日新月異,新藥層出不窮,藥理學內容也與時俱進,更新較快。總論內容卻相對較為固定,但這并不意味著對總論的講解就可以是“一潭死水”,而應是不斷更新的“活水”??傉摻虒W同樣要緊跟學科前沿進展,力爭在講授既成知識體系的同時,又向學生介紹藥理學的研究熱點與發(fā)展動態(tài),緊跟時展步伐。

長期以來,臨床用藥總是針對同一疾病應用相同的藥物和劑量,由于個體差異常導致相當比例的患者藥物治療效果差,甚至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生物醫(yī)學模式的轉變使得藥物治療學正經歷著由經驗式向個體化治療的革命性轉變。

大量研究證實,除環(huán)境因素外,藥物代謝酶、藥物轉運蛋白以及藥物作用靶位等基因的變異是引起藥物反應個體差異的根本原因[5]。因此,以基因為導向的個體化用藥將為臨床更安全、有效和更經濟合理地使用藥物提供重要途徑。這就是方興未艾的藥物基因組學研究[6],即通過對包括藥物起效、活化、排泄等過程相關的候選基因進行研究,鑒定基因序列的變異,用統(tǒng)計學原理分析基因突變與藥效的關系,將基因的多態(tài)性與藥物效應的個體多樣性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并使研究結果更易于在臨床得到應用。藥物基因組學研究是藥理學研究的重要前沿課題,也是人類進入“個體化醫(yī)學”的重要標志,其結果有可能對每位患者的藥物選擇、劑量、給藥方式等作出預測,從而提高用藥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安全性,也將大大降低新藥研發(fā)的成本,提高其投入產出比。

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一方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學好藥理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要的是,還可以引導學生把學習人類已知和探索人類未知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探索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他們今后從事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打下基礎。最后也使我們的教育工作能夠適應21世紀醫(yī)藥衛(wèi)生發(fā)展趨勢,符合更好地培養(yǎng)跨世紀醫(yī)藥衛(wèi)生人才的要求。

通過以上教學手段的實施與合理運用,學生普遍反映對總論部分不再感到畏懼,而認為是藥理學課程必不可缺的組成部分;在學習時有所側重,能夠抓住學習精華和知識點。重要的是,通過總論的學習,學生對藥理學課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探索欲,這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臨床工作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再次印證了我們古老的諺語: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參考文獻]

[1]李金蓮.上好解剖學緒論課的幾點體會[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yī)學教育版,2007,9(6):629-630.

[2]趙燕燕,李春玲,范華英,等.密切聯(lián)系實際多種方法并用強化生藥學總論的教學[J].中外醫(yī)療,2009,28(1):96-97.

[3]胡慧玲.淺談《藥用輔料學》的教學方法[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0 (3):31-32.

[4]孫志春,郭常亮.對精心組織上好緒論課的探討[J].職業(yè)圈,2007,(16):73-74.

[5]劉昭前,周宏灝.個體化藥物治療的新時代[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7,12(1):1-6.

第7篇:藥理學特性范文

我國在經濟、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飛速發(fā)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來交流學習,并逐漸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留學生中醫(yī)學專業(yè)的人數僅次于漢語言學專業(yè),位于第二?!端幚韺W》是高等院校醫(yī)學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程,是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的橋梁學科,具有涉及知識面廣、內容繁雜、邏輯性強、與臨床關系密切等特點[1]。我校于2005年開始招收學歷教育研究生,2007年進入教育部30所臨床醫(yī)學本科(英語授課)招生院校名單。現(xiàn)結合筆者帶教留學生《藥理學》理論課的教學實踐過程,總結教學經驗和體會。

1. 充分了解留學生特點

我校留學生主要來自印度,該國以英語為官方語言,因此印度留學生英語程度普遍較高。但是,他們的英語口語帶有濃重的地方口音,與我們平時接觸到的標準英式或美式英語存在較大差異,給師生間的語言交流帶來不小的障礙,這也對授課教師的語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國內高校學生相比,留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更為活躍自由,喜歡互動討論式教學,遇到不懂的問題會隨時提問,也會積極主動回答問題。在這方面授課教師應當鼓勵與引導。同時,與中國學生普遍良好的紀律性相比,相當一部分留學生表現(xiàn)為自律性較差,課堂紀律散漫,經常遲到曠課,因此需要加強管理。

2. 選擇合適教材

教材是知識和方法的載體,是學生學習的基本向導,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本工具。為此我們查閱分析了多種英文原版專著,最終選擇了以Rang HP等主編的Rang and Dale’s Pharmacology為主體教材,以Mycek MJ等主編的圖解藥理學(Lippincott’s Illustrated Reviews: Pharmacology)和Katzung BG等主編的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為輔助教材。圖解藥理學調理框架清晰,基礎概念明確,圖表形象生動,是美國著名醫(yī)學院校教材,非常適合初學者使用。Rang and Dale’s Pharmacology內容更加廣泛,討論更為細致,適合于作為藥理學的主體教材使用。而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在講解基礎藥理學的基礎上加入了臨床藥理的內容,內容更為豐富,適合于能力較強的學生用于專業(yè)拓展和提高。我們選擇英文原版教材是基于以下考慮:首先,印度留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好,可以直接閱讀醫(yī)學英文教材;其次,全英語教學模式應該向教學的縱深延伸,使留學生的知識起點與世界先進水平靠近,使培養(yǎng)的人才符合國際市場對知識結構的要求[2]。當然,原版教材的使用也給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編排結構方面,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有很大不同。以抗微生物藥物章節(jié)為例,原版教材以藥物的作用機制分章節(jié),而中文教材按照藥物的化學結構分章節(jié)。這就需要授課教師從新安排講解的思路。

3. 改進教學方法

印度留學生受國外教學模式影響,課堂思想活躍,不喜歡“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針對這一特點,我們認為,對他們的教學要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彌補傳統(tǒng)“講授法”教學單調、呆板的學習局面,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在實際授課中,我們主要聯(lián)合采用了病案式(CBL)和多媒體輔助教學(MAI)方式。

3.1 CBL 是指從病例入手,結合臨床和實際應用以啟示性教學為方法的一種教學模式[3].基礎階段的CBL教學有其獨特性,不完全等同于臨床的病例討論,但又需要結合藥物的實際應用。CBL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通過臨床病例來引導學生分析藥物的選擇和應用。病例的素材我們以兩本書為主,一是我們之前提到的教材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這本教材在每個章節(jié)前都有Case Study,在章節(jié)的結束部分有相應的Case Study Answer;另外一本是密歇根大學Shalafer M主編的Pretest。這本書是備考美國醫(yī)師執(zhí)照考試(USMLE)藥理學部分的復習和自測參考書,里面的選擇題接近考試真題,并且對選擇題答案都有詳細深入的解釋,適合教師參考并引導學生討論。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以鼓勵和開放的心態(tài)引導留學生積極地參與討論,關注于討論的知識點本身,而不要對學生答案正確與否做太多評論,以免打消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畢竟如果大部分學生只是旁觀而不參與,就失去了案例教學的意義。

3.2 MAI 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恰當地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的教學。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相比,MAI可將文字、圖片、影像、聲音及動畫等多種形式有機結合,具有信息量大,表現(xiàn)形式多樣,具有開放性等優(yōu)點[4]。MAI的使用一方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另外一方面有助于減輕教師英文授課是的壓力。比如,講到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的抗菌藥物時,通過動畫形象直觀地將細菌蛋白質合成從起始,延伸到終止的全過程展示出來,使本來抽象的內容變成生動直觀起來,可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加深記憶。

4. 及時歸納總結,階段性測驗,引導學生有效復習

藥理學由于其學科特點,專業(yè)知識點較多,對所學內容的及時梳理和系統(tǒng)化非常重要,否則就會出現(xiàn)處處是重點,點點需記憶的不利情況[5]。而歸納、比較與總結則是將所學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的一個較高效的方法。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各章節(jié)結束時對重點內容進行梳理,以思考題的方式給出相關的習題,圍繞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及時掌握和記憶各種藥物的基本特點和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采用了階段性測驗的方法,對各部分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查,一方面可以督促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及時復習;另外一方面可以幫助授課教師及時的發(fā)現(xiàn)教學中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的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做出調整和改進。

5. 改革考核評價方式

第8篇:藥理學特性范文

白芍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白芍總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TGP)為白芍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主要含有芍藥苷、芍藥內酯苷、羥基芍藥苷、苯甲酰芍藥苷等單萜苷類化合物。白芍總苷的藥理及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白芍總苷具有止痛、抗炎、保肝,以及多途徑抑制自身免疫反應等多種藥理作用,對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病有確切療效?,F(xiàn)對其藥理作用和毒性綜述如下。

1 藥理作用研究

1.1 鎮(zhèn)痛、鎮(zhèn)靜、抗驚厥作用

鎮(zhèn)痛作用,高崇凱等[1]用TGP粉針劑100~300mg/(kg·d)靜脈滴注可顯著減少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次數,揭示該藥具有鎮(zhèn)痛作用。王永祥等[2]利用大鼠熱板反應和扭體反應檢測TGP對痛覺的影響,發(fā)現(xiàn)TGP在一定范圍內呈劑量依賴性抑制小鼠扭體和嘶叫,且該作用不能被納洛酮阻斷,提示其鎮(zhèn)痛作用可能與嗎啡受體無關。而TGP對白細胞介素-2的抑制作用,可能參與其鎮(zhèn)痛機制。Kobayashi M等[3]通過動物實驗證實,白芍有抗膽堿能作用,因而具有止痛功效。國內動物實驗研究證實TGP具有抗驚厥作用。張艷等[4]采用最大電休克發(fā)作法、士的寧驚厥法和戊血氮最小閾發(fā)作法,觀察TGP對動物驚厥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TGP呈劑量依賴性對抗小鼠的最大電休克發(fā)作,TGP[60~100mg/(kg·d),ig]能對抗士的寧引起的小鼠和大鼠的驚厥。TGP[40~80 mg/(kg·d),ig]對小鼠的戊血氮最小閾發(fā)作無影響。TGP[40~80 mg/(kg·d),ig]對小鼠最大電休克發(fā)作的作用高峰時間在0.5~1.5h之間。

1.2 抗炎作用

TGP粉針劑50~150mg/(kg·d)靜脈滴注可明顯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和大鼠棉球肉芽腫的形成,并對佐劑性關節(jié)炎有明顯的預防和治療作用;100~300mg/(kg·d)靜脈滴注可顯著抑制小鼠耳二甲苯所致的炎癥,揭示該藥對急性、慢性和免疫性炎癥均有抑制作用[5]。進一步發(fā)現(xiàn),松果腺切除大鼠角叉菜膠致炎前5d,每日給予TGP 50mg/kg可以顯著抑制松果腺切除引起的大鼠足爪的過度腫脹,且與褪黑素有協(xié)調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TGP抑制炎癥局部致炎因子,如前列腺素E2白三烯B4的合成有關。等[6]綜述說明TGP對白三烯B4前列腺素E2和一氧化氮的抑制作用可能參與TGP的抗炎機制。近期,魏偉等人對TGP對膠原性關節(jié)炎大鼠滑膜細胞的作用及機制進行了系列研究[7-8],結果發(fā)現(xiàn),TGP能有效改善膠原性關節(jié)炎大鼠滑膜細胞超微結構的變化,并抑制其過度增殖反應和產生白細胞介素-1、干擾素和前列腺素E2的水平。表明TGP對膠原性關節(jié)炎大鼠功能亢進的滑膜細胞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其抑制滑膜細胞的過度增殖和分泌能力有關。通過檢測滑膜組織Bcl-2、Bax蛋白的表達,該項研究還發(fā)現(xiàn),Bcl-2、Bax參與膠原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病過程,TGP可下調滑膜組織中Bcl-2表達、上調Bax表達及降低Bcl-2/Bax的比值,這可能也是其治療膠原性關節(jié)炎的機制之一。

1.3 在免疫反應中的作用

TGP的免疫調節(jié)作用得到廣泛證實,TGP還有調節(jié)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等的作用。近年對TGP的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它對自身免疫過程中的多個環(huán)節(jié)都存在調節(jié)作用,這可能與它的多種有效成分分別起著不同的藥理作用有關。

1.3.1 在T細胞免疫中的作用

免疫的小鼠,腹腔注射環(huán)磷酰胺,殺傷T細胞,然后給TGP,腹腔注射5mg/kg連續(xù)8d,發(fā)現(xiàn)可顯著促進抑制性Th2細胞的增生,這可能是TGP抑制自身免疫反應的途徑之一。同時還發(fā)現(xiàn)TGP對小鼠細胞免疫功能的調節(jié)具有濃度依賴特性,在低濃度(0.05~0.4mg/L)促進細胞免疫功能,高濃度(0.4~1.6mg/L)時則呈抑制作用,這可能是由于某一藥物成分濃度達到一定閾值,啟動另外的調節(jié)通路,其確切的作用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1.3.2 對B細胞的調節(jié)作用

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及實驗性關節(jié)炎(如佐劑性關節(jié)炎、膠原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病機制中,自身抗體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和預后有密切關系[12],因此抑制B細胞的分化增殖和自身抗體生成應該也是治療策略之一。王斌等[13]觀察了TGP對佐劑性關節(jié)炎大鼠脾淋巴細胞增殖的影響,發(fā)現(xiàn)體外培養(yǎng)中加入TGP,在0.4~1.6mg/L濃度范圍內,可顯著抑制脾B淋巴細胞的增殖。在李俊等[14]研究中,用脂多糖誘導小鼠B細胞增生,加入單核巨噬細胞和不同濃度的TGP(0.0016~5mg/L),當TGP濃度上升至0.04mg/L時,細胞生長曲線呈下降趨勢提示TGP對B細胞的生長有逆向調節(jié)作用。

1.3.3 對細胞因子的影響

王斌等[15]的研究發(fā)現(xiàn)TGP以12.5~250mg/L的濃度加入大鼠腹腔單核細胞的培養(yǎng)體系,腫瘤壞死因子的活性隨TGP的濃度增加而降低,而前列腺素E2濃度隨TGP濃度的升高而上升,提示TGP對腫瘤壞死因子的下調作用,可能與前列腺素E2有關。

1.4 對肝臟的保護作用

白芍是肝炎及肝硬化中醫(yī)治療的重要組方之一,近年來對其保肝作用的研究逐漸增多,戴俐明等[16]應用四氯化碳誘導的小鼠實驗性肝炎動物模型,觀察TGP對實驗性肝炎的保護作用。結果發(fā)現(xiàn)TGP(20mg/kg)連續(xù)7d,腹腔注射的預防給藥可顯著改善小鼠肝損傷后的血清丙氨酸轉氨酶升高,血清蛋白下降及肝糖原含量降低,并使形態(tài)學上的肝細胞變性和壞死得到明顯的改善和恢復。同時超微結構上肝細胞內線粒體的腫脹、內漿網的空泡變性、溶酶體的脫落也得到明顯改善。TGP對肝癌細胞生長有抑制作用,王世宏等[17]采用四甲基偶氮唑鹽法檢測TGP對人肝癌細胞株增殖的影響,并應用熒光顯微鏡觀察藥物作用后的細胞形態(tài),發(fā)現(xiàn)TGP(0.5~2.5g/L)能抑制人肝癌細胞株細胞生長,且呈濃度依賴性;TGP(1.0、1.5g/L)分別作用72h后,人肝癌細胞株細胞出現(xiàn)體積縮小,熒光染色增強,胞核或胞質中可見致密濃染的塊狀或顆粒狀黃綠色熒光染色,說明TGP在體外能夠抑制人肝癌細胞株的增殖,并能誘導細胞凋亡。

1.5 對腎的保護作用

近期研究發(fā)現(xiàn)TGP有腎保護作用[18]。采用胃腸道綜合免疫方法建立大鼠腎小球腎炎模型,以不同劑量的TGP干預,以雷公藤多苷為對照,觀察對大鼠蛋白尿、血生化指標以及腎組織形態(tài)學改變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模型組大鼠尿蛋白增加,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血漿總蛋白和白蛋白下降,腎小球系膜細胞中至重度增生,系膜基質聚積。灌胃給予TGP干預4周后,給藥組的系膜細胞增生、基質聚積減少,大鼠的蛋白尿減輕,血肌酐和尿素氮下降,表明TGP可保護腎小球腎炎大鼠的腎功能,部分逆轉受損的腎小球病理改變。

1.6 對睡眠節(jié)律的影響[19]

TGP 50mg/(kg·d),ig連續(xù)7 d,可延長正常大鼠慢波睡眠的持續(xù)時間,并能使咖啡因誘導的失眠大鼠,睡眠各參數恢復到接近正常水平。還可明顯延長游泳大鼠慢波睡眠和異相睡眠的總時間,提示TGP可改善不同功能狀態(tài)下的大鼠睡眠。

1.7 對血液系統(tǒng)的作用

TGP具有明顯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20],TGP具有降低紅細胞壓積、全血高切黏度和低切黏度的作用。說明TGP通過提高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和降低紅細胞聚集性而降低血液全血黏度,從而改善血液流變性[21]。

1.8 其他藥理作用

TGP對東莨菪堿引起的小鼠學習和記憶獲得不良有改善作用,而對亞硝酸鈉和乙醇分別造成的小鼠記憶鞏固不良及記憶再現(xiàn)缺失無明顯影響;能增強正常小鼠的學習和短時記憶,而不影響其長時記憶[22];可使豚鼠結腸離體平滑肌收縮積分和時間顯著性增加,且收縮效應的改變具有劑量依賴性[23];可減輕心肌缺血引起的細胞膜損傷,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24]。

國外有人報道,白芍或其提取的有效成分有去極化的神經肌肉阻滯劑作用,具有類似琥珀酰膽堿功效,但不產生收縮作用,并具有抗人體免疫缺陷病毒和抗焦慮與憂郁作用[25-27];周輝等[8]觀察了TGP對不同狀態(tài)的大鼠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及其免疫功能的調節(jié)作用,結果提示TGP對正常大鼠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呈現(xiàn)小劑量興奮和大劑量抑制的劑量依賴性調節(jié)作用。并觀察到TGP可興奮輕度應激大鼠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和抑制重度應激大鼠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表明TGP對應激大鼠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呈現(xiàn)軸機能依賴性的調節(jié)作用[28]??挂钟糇饔茫瑮钍坑训龋?9]做動物實驗結果顯示,白芍解郁顆??梢詫剐∈笠驈娖葢椅布皬娖扔斡驹斐傻囊钟舭Y狀,并可對抗因利血平所致小鼠眼瞼下垂和體溫下降。

2 毒性研究

長期毒性實驗采用大鼠靜脈點滴[500、1000和2000mg/(kg·d),連續(xù)給藥30與90d]和狗靜脈點滴[280與560mg/(kg·d),連續(xù)給藥90d],長期給藥后這兩種動物除血小板數目增高外,其攝食、體質量、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均無明顯改變,對兩種動物的心、腦、肝、腎等18個重要臟器與組織的病理組織學觀察亦無明顯毒性作用[30]。致畸變試驗研究表明,TGP鼠傷寒沙門菌回復突變試驗(1~10000μg/mL),中國倉鼠肺細胞染色體試驗(37~333.3μg/mL)和微核試驗(39.06~2500mg/kg)均呈陰性[31]。長期中醫(yī)實驗未發(fā)現(xiàn)白芍對人體有毒性,TGP的動物毒性研究也顯示TGP無明顯毒性損害,安全范圍大[32]。然而,TGP致突變致畸性研究表明當大劑量大鼠體重增重減低時,對胎仔和胎盤發(fā)育具有胚胎毒效應(主要表現(xiàn)為胎仔和胎盤重量明顯減輕),但未見TGP對胎仔外觀、內臟和骨骼形態(tài)等產生明顯的致畸作用[33]。

綜上所述,白芍是一類具有多種生理與藥理活性的中藥,其中TGP作為主要成分發(fā)揮藥效藥理,其作用廣泛、顯著、毒副作用性小。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一中藥必將呈現(xiàn)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高崇凱,吳雁,王勇,等.白芍總苷粉針劑的抗炎鎮(zhèn)痛作用[J].中國新藥藥理與臨床藥理,2002,13(3):163-165.

[2]王永祥,陳敏珠,徐叔云.白芍總甙的鎮(zhèn)痛作用[J].中國藥理學及毒理學雜志,1988,2(1):629.

[3]Kobayashi M,Ueda C,Aoki S,et al. Anticholinergic action Paeony root and its active constituents[J].Yakugaku-Zasshi,1990,110(12):964

[4]張艷,明亮,王瑜,等.白芍總苷的抗驚厥作用[J].中國藥理學通報,1994,10(5):372-374.

[5]高崇凱,吳雁,王勇,等.白芍總苷粉針劑的抗炎鎮(zhèn)痛作用[J].中國新藥藥理與臨床藥理,2002,13(3):163-165.

[6],栗占國.白芍總苷的藥理作用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應用[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3,22(11):687-691.

[7]賈曉益,魏偉,鄭詠秋,等.白芍總苷對膠原性關節(jié)炎滑膜組織中Bcl2,Bax表達的影響[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41(2):143-146.

[8]朱蕾,魏偉,鄭詠秋.白芍總苷對膠原性關節(jié)炎大鼠滑膜細胞的作用及機制[J].藥學學報,2006,41(2):166-170.

[9]王興旺,陳敏珠,徐叔云.白芍總甙對T淋巴細胞亞群的作用[J].中國藥理學通報,1992,8(5):340.

[10]王興旺,陳敏珠,徐叔云.白芍總甙對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1991,7(6):609-611.

[11]王興旺,魏 偉,陳敏珠,等.白芍總甙調節(jié)小鼠免疫功能的機理[J].中國藥理學通報,1990,6(6):363-366.

[12]Cruzd D. Testing for auto immunity in humans[J].Toxicol Lett,2002,127(1):93-100.

[13]王斌,陳敏珠,徐叔云.白芍總甙對佐劑性關節(jié)炎大鼠滑膜細胞功能和脾細胞增殖反應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1994,8(2):129-131.

[14]梁君山,魏偉,周愛武.白細胞介素-1的檢測及白芍總甙對其產生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通報,1989,5(6):354-357.

[15]王斌,陳敏珠,徐叔云.白芍總甙對大鼠腹腔巨噬細胞產生腫瘤壞死因子的調節(jié)機制[J].中國藥理學通報,1997,13(3):255-257.

[16]戴俐明,陳學廣,徐叔云.白芍總甙對實驗性肝炎的保護作用[J].中國藥理學通報,1993,9(6):449-453.

[17]王世宏,魏偉,許杜娟,等.白芍總苷對SMMC27721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安徽醫(yī)藥,2006,10(1):8-9.

[18]周登余,徐星銘,戴宏,等.白芍總苷對大鼠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的保護作用[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41(2):146-149.

[19]張安平,陳敏珠,徐叔云.白芍總甙對大白鼠睡眠節(jié)律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通報,1993,9(6):454.

[20]YangYanfeng. Effect of TGP on platelet congregation in rat[J].Anhui Tradit Chin Med Coll,1993,12(1):51-52.

[21]楊煜,呂文偉,宋瑛士,等. 白芍總苷抗血栓形成作用[J].中草藥,2006,37(7):1066-1068.

[22]明亮,馬傳慶,張艷.白芍總苷對小鼠記憶行為的影響[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1993,28(1):19-22.

[23]楊小軍,李建軍,軒原清史.白芍總甙對豚鼠結腸平滑肌作用機制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02,10(3):151-153.

[24]王曉明,李付彪,呂文偉,等.白芍總苷對犬急性心肌缺血的保護作用[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32(3):393-396.

[25]Kimura M,Kimura M,Kimura I,et al. Blocking effects of a new component,paeoniflorigen- one,in paeony root on neuron muscular junctions of frogs and mice[J]. Pharmacol,1984,35(1):61.

[26]Kang SS,Shin KH,Chi HJ,et al.Galloyl paeoniflorin,a new a-cylated monoterpene glucoside from paeony root[J].Arch-Pharm-Res,1991,14(1):52.

[27]Watanabe H. Psychotropic effects of Sino Japa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J]. Yakubutsu Seishin Kodo,1993,13(2):951.

[28]周輝,張安平,陳敏珠,等.白芍總甙對應激大鼠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和免疫功能的調節(jié)[J].中國藥理學通報,1994,10(6):429-432.

[29]楊士友,黃世福,孫 備,等. 白芍解郁顆粒對小鼠抑郁模型的影響[J]. 安徽醫(yī)藥,2004,8(2):87-88.

[30]李軍,李延鳳,周愛物,等.白芍總苷的毒性研究[J].中國藥理學通報,1991,7(1):53-55.

[31]王家驥,余素貞,徐德祥,等.白芍總苷致突變研究[J].中國醫(yī)藥工業(yè)雜志,1990,21(11):496-498.

第9篇:藥理學特性范文

1 生產hiPSC衍生細胞以供藥物毒性檢測多潛能干細胞沿著特定的譜系分化的技術使研究細胞發(fā)育和細胞特異性的毒性成為可能。事實上,hiPSC分化而成的細胞的概念驗證毒性試驗支持大規(guī)模基于人類細胞的毒性篩選試驗。但是,對于iPSC在藥物篩選中的應用還有以下三個限制。其一是重編程的效率和分化的可重復性,對于hiPSC,重編程方法的效率低于0.1%。而分化過程同樣在效率和差異性上面不令人滿意并且需要很長的培養(yǎng)時間。其二是在iPSC的分離,誘導和成熟中發(fā)生的遺傳和表觀遺傳改變,造成試驗結果難于被解讀。其三是獲得成熟表型的細胞,獲得一個完全成熟的細胞是個挑戰(zhàn),這會限制依賴于成熟細胞生化過程的毒性檢測。

2 hiPSC在毒性評估的幾大應用人源誘導多能干細胞可以應用在毒性評估中的很多方面,下面主要討論幾個方面。

2.1 發(fā)育毒性胚胎干細胞檢測,作為動物檢測的替代方法,是一種評估致瘤性危害的體外實驗。該實驗探討了包括細胞毒性,終端分化,生物化學指標,蛋白組和基因組的檢測值,以提高敏感性和檢測額外的細胞毒性機制。生化通路的種屬間差異危害是人源化此類發(fā)育毒性試驗的原動力。由于hiPSC分化方法目前還不成熟,所以利用此類細胞的發(fā)育毒性研究局限在早期分化階段,誘導分化方法的日益發(fā)展必將可以拓展評估致瘤性危害的發(fā)育窗口期。

2.2 驗證繼發(fā)性藥理學脫靶效應研究普遍利用細胞系統(tǒng)來完成。iPSC分化細胞可以在更生理化環(huán)境中表達相關靶標,當藥理學特性依賴于靶標表達水平和信號轉導蛋白相互作用時,則顯得尤為關鍵,例如GPCRs,此靶標的相對豐度和細胞背景可以影響受體的藥理學,因此,結合hiPSC和可在自然表達水平上分辨GPCR功能的技術[5]可以用來更加準確的評估一個候選藥物的脫靶效應。

2.3 評估器官特異毒性毒理學家一直努力發(fā)展各種分子、生化和細胞模型來重現(xiàn)已知毒性物質的特殊在體反應以及描述毒性物質作用通路。研究主要集中在肝臟,心臟,和大腦。例如,lin和will評估了549種分別有肝毒性,心毒性,神經毒性物質對來源于肝臟、心臟、和腎臟細胞其中ATP水平的作用,大部分的毒性物質對三種細胞都有著相同的效果,顯示了不能用這樣的一般指標來預測器官特異性毒性。器官特異性毒性可能來源于該組織特殊的生物特性,結合hiPSC分化細胞特異的功能參數可以闡明利用永生化細胞觀察不到的毒性物質作用通路。結合兼容高通量的新技術,可以檢測大量的合成物。這有助于在藥物篩選早期對關鍵安全性危害進行評估并且有助于進一步利用追蹤試驗進行驗證以確定安全性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