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神經病學總結范文

神經病學總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神經病學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神經病學總結

第1篇:神經病學總結范文

關鍵詞: 血液凈化 多器官功能障礙 綜合征 急性腎衰竭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in the ICU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complicating acute renal failure treatment application. Methods select our June 2012 to June 2013 were 60 cases of elderly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complicating acute renal failure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mplement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therapy for all patients. The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patient body hemodynamic index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APACHE II score and kidney, liver function after treatment parameters also declined obviously, BE abnormal, HCO, PH, restore the acid-base balance, and the data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difference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Conclusion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treatment ICU elderly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complicating acute renal failure patients curative effect, worth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blood purification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Acute renal failure

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是指在進行大型手術、感染、重大創(chuàng)傷等急性疾病過程中,多個器官或系統陸續(xù)發(fā)生急衰竭或障礙。其發(fā)病特點具有進行性、繼發(fā)性、并發(fā)性。若病患不及時進行有效治療最終將會走向死亡。當急性腎功能損傷(ARF)并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合時,其發(fā)病死亡率明顯升高。ARF是一組綜合征,其會導致腎小球濾過功能明顯減弱,進而導致水電解質紊亂,如若不及時進行治療,會對病患的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1]。連續(xù)性血液凈化(CBP)可將病患血液中的有害物質清除,改善病患的ARF癥狀。本研究中選取我院收治的60例MODS并ARF病人作為研究對象,采用CVVH治療,取得理想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就診并接受住院治療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合并急性腎衰竭病患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齡在62-85歲,平均年齡為(68.3±6.8)歲;其中藥物中毒5例,大手術后7例,重癥胰腺炎8例,腦出血8例,重度創(chuàng)傷12例,感染性休克20例;所有病患在治療疾病,積極維持電解質酸堿平衡,并控制感染。在采用CBP治療前應強化基礎營養(yǎng)治療。血液凈化治療前進行生理和慢性健康評估,并記錄評估相關分數。

1.2方法 在實施常規(guī)治療后進行連續(xù)性靜脈血液凈化(CVVH)治療, 采用Seldinger方法經中心靜脈留置單針雙腔導管建立體外循環(huán),其中股靜脈39 例,頸內靜脈置管21 例,使用選用百特血液濾過管路和中空纖維血液濾過器(無丙三醇膜),規(guī)格HF1200 機,面積1.3平方米 ,每24小時,更換1次。置換液自配,A液:800mL的注射用水2800mL+0.9%氯化鈉溶液+3mL的25%硫酸鎂溶液15mL的+50%葡萄糖溶液+200mL的5%碳酸氫鈉溶液;B液:10%氯化鈣10mL。采用稀釋法輸入A液,從濾器后靜脈壺輸入B液,同時依據病患血鈉、鈣、鉀離子濃度加入適量的氯化鉀溶液,生理鹽水及氯化鈣溶液用量也根據病患情況進行適當增減。血流量(180~250)mL/min,置換液量(30~45)ML/(kg?h)。超濾脫水量依據病患的治療補液、水鈉負荷和血壓設定。利用低分子肝素抗凝, 使用枸櫞酸鈉和小劑量無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對有出血傾向病患進行抗凝。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進行持續(xù)心電有創(chuàng)或無創(chuàng)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CVVH 前、治療后每12h查血糖、血氣分析、電解質,每24h查肝腎功能,記APACHE-Ⅱ積分。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 17.0 對數據進行統計,均數±標準差(X+S)表示,并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MODS病患血流動力學分析 治療后患者的心率、動脈壓、中心靜脈壓、心排血量指數均有所改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患者體內血流動力學指數變化(X+S ,n=60)

2.2 治療前后APACHE-II 積分和腎、肝功能參數的變化情況 治療后患者各項參數指標均明顯下降,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2。

表 2 治療前后APACHE-II 積分和腎、肝功能參數變化(X+S ,n=60)

2.3 治療前后酸堿平衡變化情況 MODS病患居多是代謝性酸中毒,CBP可快速糾正,BE(堿剩余)、HCO、PH異常,恢復酸堿平衡,治療前后比較差異顯著P<0.01。詳見表3。

表3 CBP前后酸堿平衡變化情況(X+S ,n=60)

3討論

當前多種危重病和ARF的救治也逐步采用連續(xù)性動一靜脈血液過濾技術[2],尤其在對MODS的治療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F在人們逐漸認識到MODS及SIRS的發(fā)生及發(fā)展過程中會出現抗炎及促炎遞質,且居多含有水溶性,同時相對分子量不相等,其中多為中大分子物質,CBP可清除其多數物質,當機體內部抗炎和促炎兩側作用得以平衡時,病患的病情將免于進一步的惡化,進而降低死亡率[3]。

老年MODS合并ARF病患病情危重,血流動力學極不穩(wěn)定,病死率較高,無法承受普通血液透析。CBP較傳統的血液透析優(yōu)勢在于其治療的連續(xù)性,可等滲、緩慢的清除水和溶質,超濾率低,容量波動較小,且無膠體滲透壓變化。輸液限制較少,液體平衡可隨時調整,對病患心血管功能改善效果更佳,有效維持電解質、水平衡及營養(yǎng)狀況,更好的控制腦灌注壓,且對血流動力學影響較小,符合正常人體生理情況,尤其是外傷、手術不能搬動者。對于心血管功能不穩(wěn)、低血壓病患,CBP對氮質和水的清除及對酸堿、電解質紊亂的糾正效果優(yōu)于傳統間歇式血液透析。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多數臟器功能普遍下降,各臟器代償能力和儲備功能都會明顯下降,且常伴有慢性疾病,若出現腎功能衰竭,病死率極高。對于預防性或早期CBP可較好控制水、酸堿和電解質平衡,為治療原發(fā)病創(chuàng)造條件,利于腎功能恢復[4]。因此,對這類病患實施CBP治療時機是取決病患臨床病情,而不是取決生理指標是否已達到尿毒癥水平,水負荷比氮質血癥更為重要,否則,若病患發(fā)展到MODS階段,則過了最佳治療時間,致代價大,病死率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CBP前后多臟器功能衰竭綜合征病患體內血流動力學指數顯著改善,并且CBP 前后APACHE-II 積分和腎、肝功能參數也明顯下降,BE、HCO、pH異常,恢復酸堿平衡。由此可見,連續(xù)性血液凈化治療ICU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合并急性腎衰竭病患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民生,趙曉琴,周紅甲.連續(xù)件血液凈化治療ICU中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患者的療效及預后分析[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l,28(5):703―705.

[2] 孫曉蘭.探討連續(xù)性血液凈化治療ICU 多臟器功能衰竭綜合征患者的臨床應用效果[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4,14(7):16-17.

第2篇:神經病學總結范文

【關鍵詞】神經病學;互動式;PBL

PBL是“以問題為基礎(Problem -Based Learning)”的英文縮寫,該教學模式是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1969年在加拿大Memaster大學創(chuàng)立的,[1]目前PBL教學模式已應用于許多高等院校的各學科領域。它以臨床問題作為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引導學生把握學習內容?;邮浇逃菑娬{學生在課堂中與教師、同學之間的交流、討論,使課堂生動活潑??梢孕〗M討論,也可以辯論。每一次上課就好比演戲,學生是主角,教師只起到導演的作用。把互動式教學法跟PBL教學法結合起來,在活躍的氣氛中學習,使學生既要帶著問題學習,有的放矢,同時提高記憶和理解的效果,提高思辨能力和交流能力等的綜合能力。

神經病學是從內科學中派生出的一門臨床醫(yī)學課程,內容龐雜、功能復雜而且因失去了解剖學直觀的特點而變得抽象。怎樣幫助學生簡明、透徹的理解神經內科疾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是神經內科學臨床教學的難點。同時,國內外神經病學發(fā)展非常迅速,教師知識的局限性會限制學生對本學科前沿知識的掌握,在神經病學實習教學中應用互動式和PBL教學,突破傳統教學思想和模式,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和臨床思維方式,形成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我校臨床醫(yī)學專業(yè)五年制神經病學臨床實習過程中,筆者運用此方法教學收到較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教學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在我校2008級精神醫(yī)學專業(yè)五年制學生50人

1.2課前準備教師先用一個課時的時間通過多媒體課件對疾病的基本概念、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等理論進行系統講解。然后通過多媒體課件提供典型病例,并根據病例提出提出由淺入深、合乎邏輯的相關問題,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景,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教師將事先準備的病例資料及圖片至少于實習課前1周發(fā)給學員,要求查閱資料并按病例中的問題準備發(fā)言討論。

1.3教學方法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選擇病例:“特發(fā)性面神經炎”,“腦梗塞”,“腦出血”。根據實際學生人數分組,每組5-6名學生,分成多個討論小組,以情景模擬法每組一個同學扮演患者。通過事先給出的病例,要求學生自己詢問病史、查體、閱片做出診斷和治療。學生相互提問討論問題、教師總結精講, 課后要求學生整理交上病歷分析。整堂課共4學時,其中學生查體、診斷占2.5學時,教師主導提問學生討論占1 學時,總結和自由討論占0.5 學時。

2教學效果分析

比較2008級精神醫(yī)學專業(yè)五年制學生50人采用互動式和PBL實習課教學,對照組2008級臨床醫(yī)學1班48人采用傳統實習模式,相同的考試題,成績結果見表1??荚嚱Y果顯示互動式和PBL實習課模式效果好于傳統教學模式,優(yōu)秀占28%,良好占36%,中占30%,不及格占4%;傳統教學模式中等成績占43.75%,不及格占8.33%。

表1比較教學效果(%)

3 教學體會

3.1學生素質加強基礎理論輔導。神經內科與神經系統解剖學關系密切, 到臨床實習時就淡忘了基礎知識,我們就利用看錄像的形式把臨床常用的神經解剖知識結合臨床病例進行指導,多媒體教學使教學信息的呈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彩,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生動、豐富、多彩、方便的學習窗口,能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是臨床教學的良好載體[2]。

實踐循證醫(yī)學。循證醫(yī)學要求醫(yī)生在臨床實踐中,應針對病例中提問題,搜索當前可得的最佳證據,提出最佳治療方案。在循證醫(yī)學實踐過程中,要回答臨床問題,就要進行文獻檢索,要求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等知識載體,掌握文獻檢索技巧、臨床科研設計和統計學方法,同時應具備較好的外語能力,有部分資料是英文資料,需要消化、吸收、整理資料,高效率地尋求解決問題的科學依據,使學生對疾病的認識更具系統觀 ,并可促進學生從理論學習過渡到實踐。

3.2教師方面授課前需認真準備病例、資料及圖片, 設計緊扣教學內容的難度遞進式的問題,把神經解剖學知識與臨床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能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查閱有關的文獻得到解答。

在國內PBL教學法在神經病學實習教學中也有一些探索性應用經驗[3,4]。通過這種互動式與PBL教學法,學生們在最終找到了正確答案的同時也教會同學們如何去學習一種疾病,為日后學生從事醫(yī)學科學研究和臨床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傊?改進神經病學臨床實習帶教方式和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神經內科臨床實習教學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何慶南.對以問題為基礎學習(PBL)的認識與體會[J].醫(yī)學教育探索,2006,5(8):706~708.

[2]高聰,查運紅,林紹鵬.多媒體教學在神經病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9,27(5):53-54.

[3] Wun YT,Tse EY,Lain TP, et al. PBL curriculum improves medical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mall-group tutorials[J].Med Teach,2007,29(6):198-203.

[4]方向,蔡永亮,李增林,金珊.病例分析為先導的 PBL 教學模式在神經病學臨床實習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11):56-57

第3篇:神經病學總結范文

【摘要】

目的 制作出內容豐富、直觀的多媒體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方便學生記憶。方法 使用各種醫(yī)學影像設備和電子器材采集多媒體素材,運用多種軟件加工和處理多媒體素材,制成多媒體課件。結果 結合本科大綱要求采集大量國內外先進神經病學教學示意圖、CT圖片、MRI圖片、DSA圖片、解剖標本圖片,制成多媒體教學課件,并實際應用在本科教學中,師生普遍反應良好。結論 優(yōu)質的神經病學多媒體課件制作首先需要收集好的素材,掌握多種軟件制作方法,結合教學實際需要,不斷總結經驗,跟蹤目前神經病學最新理論和電子科技發(fā)展。教學實踐說明多媒體教學是傳統教學方法的輔助和補充。

【關鍵詞】 神經病學;多媒體課件

神經病學的學習對醫(yī)學生來講普遍認為比較抽象,特別是結合大量的神經血管解剖,加之神經影像學發(fā)展,同時要掌握、理解比較困難,我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際經驗,運用多種電腦技術手段,豐富的直觀化多媒體教學課件,應用于本科生的課堂學習,獲得滿意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數字化X射線攝影手段、數字減影血管減影X線機(DSA)、CT機、MRI機、數碼相機、電腦、本科教材,近期神經病學相關期刊。軟件:①CT、MRI的處理軟件;②DICDM看圖軟件;③平面圖像處理軟件;④動畫圖像處理軟件;⑤初步編輯軟件;⑥課件制作軟件。

1.2 方法

1.2.1 方案設計

根據神經病學本科教學大綱的內容,確定多媒體素材的內容,包括文字、示意線圖、解剖圖片、X線圖片、CT圖片、MRI圖片、DSA圖片、病理標本圖片。

1.2.2 多媒體素材的采集

對于數字化X線片攝影手段及DSA攝取的腦血管病平片、CT圖像、MRI圖像經轉化復制用數碼相機拍攝經USB接口傳入電腦。對于書本的示意圖和音像圖可用掃描儀直接輸入電腦。對于各種神經系統檢查分析過程,又用攝影機拍攝后輸入電腦。

1.2.3 素材加工

對用各種方法收集來的圖像,其大小、比例、色彩、對比度、格式需要改變或需要添加標識者用photoshop進行處理。

1.2.4 課件制作

根據神經病學本科教學大綱的內容安排合理的順序和篇幅,使用powerpoint的母版功能按章節(jié)將文字輸入并在合理的區(qū)域插入各種素材,使版式背景、文字、圖片和諧統一,最后定義如幻燈片放映的動畫方式和切換方式[1]。

1.2.5 教學實踐

本研究中隨機選擇四個班,共210人。分為傳統教學組和傳統教學配合多媒體教學組各105人,分別給予傳統教學和傳統教學配合多媒體教學。

1.2.6 統計學處理方法

課程結束后給予同一考試試卷評分標準,考試成績數據用±s表示,兩組比較應用t分析,多組分析運用方差分析。

2 結果

考試成績:傳統教學組為(90.46±4.53)分,傳統教學配合多媒體組為(93.71±4.47)分,經統計學分析兩組差異有高度顯著性(t=5.23,P

3 討論

神經病學復雜抽象,腦血管病更是教學難點,CT與頭顱MRI如不結合圖像更是難以被初次接觸的學生理解。多媒體課件又把教科書中許多靜態(tài)的文字、圖像轉化成具體生動的動畫和視頻,揭示其豐富內涵,使其直觀化、形象化,從而深刻的挖掘出問題本質[2]。制作多媒體課件如軟件工具可因人而異,選擇自己熟悉的軟件,圖像處理應用photoshop。課件制作用powerpoint,容易操作,只要通過合理的圖文搭配,也可制作內容引人入勝的多媒體課件??傊?,神經病學多媒體課件制作,要收集好的素材,緊跟國內外神經病學發(fā)展,不斷更新內容,熟練掌握多種相關軟件,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滿足本科醫(yī)學生的要求。經多媒體教學我們體會如下:①通過了解和掌握多媒體技術方便啟發(fā)式、類比式、聯想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②多媒體教學有極豐富的表現力和增強動態(tài)效果,能把許多抽象難懂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把復雜的內容簡化,把時間拉長和縮短,對難點和重點任意更改,可反復觀察深刻理解,增強了學生的認識和理解能力;③能把多種信息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如聲音、圖像、動畫、視頻展示出來,啟發(fā)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由于其豐富的表現力和吸引力,創(chuàng)造出最佳教學環(huán)境;④多媒體教學可通過多種形式操作學習,主動地介入到教學活動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去自由選擇學習內容,自行調整學習進度,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內容;⑤當然多媒體教學具有傳統醫(yī)學教學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但它們不能取代傳統教學方式,它是傳統教學的輔助和補充,我們既要充分利用傳統教學獨有的優(yōu)勢,同時又要積極接受多媒體教學這一新的教學方式,更好地降低教師講課難度,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增加教學的靈活性、實效性、趣味性。

參考文獻

第4篇:神經病學總結范文

關鍵詞 視覺詞形區(qū),神經通路,左梭狀回中部。

分類號 B842;B845

1 引言

閱讀是人們接受知識、傳播知識和進行跨時跨地交流的重要途徑,而視覺詞形(visual word form)加工是閱讀的最初和最基本環(huán)節(jié)。視覺詞形加工的神經基礎一直是相關學科的研究熱點。近幾年以腦功能成像為主的研究發(fā)現左梭狀回中部存在視覺詞形區(qū)(visual word form area,VWFA),加深了對視覺詞形加工機制的認識。一些研究者對于視覺詞形腦區(qū)(area)關注的同時,也提出了視覺詞形加工神經通路(Dathway)的模型,補充了早期基于腦損傷閱讀障礙研究提出的閱讀“神經病學模型”的不足,并獲得了一些詞形加工障礙研究證據的支持。本文就視覺詞形加工神經通路研究的現狀及其局限性進行綜述,并對未來發(fā)展方向進行展望。

2 視覺詞形加工神經通路的模型

2.1 傳統的閱讀“神經病學模型”

在傳統的閱讀“神經病學模型”中(見圖1),視覺詞形加工的神經通路是“左右枕-左角回”通路。

Dejerine(1891,1892)的兩個病例研究為閱讀的“神經病學模型”奠定了基礎。其中1例患者為左角回損傷,表現出閱讀障礙伴書寫障礙,因此,Deierine認為左角回是視覺詞形的記憶中樞。另1患者的損傷部位為左枕和胼胝體壓部(splenium of corpus callosum),左角回保留,僅出現閱讀障礙,不伴書寫障礙,即純失讀(pure alexia),被認為是左右枕的視覺詞形信息和左角回的聯結中斷所致。其后多數純失讀報道都采用“枕-左角回”通路的聯結中斷來解釋純失讀。因此,傳統的閱讀“神經病學模型”中視覺詞形加工的神經通路是“左右枕-左角回”的通路:即視覺詞形信息到達左右枕葉視皮質后,向左角回投射。其中左枕詞形信息直接在左半球內向左角回投射,而右枕詞形信息可能經過胼胝體壓部的神經通路向左角回投射。

2.2 新的閱讀模型

隨著腦功能成像技術的發(fā)展,近些年的研究較一致地發(fā)現左梭狀回中部存在特異性的視覺詞形加工區(qū),對傳統的閱讀“神經病學模型”進行了補充或修訂,新閱讀模型中增加了視覺詞形區(qū)環(huán)節(jié),即新通路是“左右枕-左梭狀回中部-左角回”的通路。其中聯結左右枕的胼胝體壓部通路和傳統模型一致,但由于增加了視覺詞形區(qū)的環(huán)節(jié),則新通路中增加了視覺詞形區(qū)的(由枕葉)傳入和(向左角回)傳出的通路。見圖2(傳統的閱讀“神經病學模型”中提出的通路為25,而新的模型為245)。

腦功能成像研究發(fā)現閱讀詞和休息或棋盤格等低層次的視覺刺激相比,以及和面孔、房屋或工具等高層次視覺刺激相比,引起左梭狀回中部顯著激活。且該區(qū)和引起純失讀的關鍵損傷區(qū)較一致。Cohen及同事稱該區(qū)為“視覺詞形區(qū)”(visual wordform area,VWFA)。其位于左梭狀回中部外側的枕顳溝皮質,負責平行、快速提取視覺詞形抽象信息,具有詞形尺寸、大小寫、字體、和視野位置的恒常性,是閱讀早期階段的必要中樞。這些研究者對傳統的閱讀“神經病學模型”進行修訂,認為:左右視野的視覺詞形信息最初投射到對側枕葉初級視皮質V1,然后傳到V2、V4,左枕V4的詞形信息直接投射到VWFA,提取抽象詞形信息;而右枕V4的詞形信息必須經過半球間的神經通路(可能是胼胝體壓部神經通路)傳到VWFA。VWFA整合了左右視野的詞形信息后,進一步向左角回等高級閱讀區(qū)投射。Price(2000)總結了閱讀的腦功能成像研究,根據文字閱讀激活的腦區(qū),提出了類似的模型。因此,基于腦功能成像的閱讀新模型在“神經病學模型”中增加了左梭狀回中部(視覺詞形區(qū))重要環(huán)節(jié),視覺詞形加工的神經通路則是“左右枕-左梭狀回中部(視覺詞形區(qū))-左角回”通路。

3 胼胝體壓部神經通路在視覺詞形加工中的作用

3.1 視覺詞匯識別的中央凹表征分割研究

視覺詞匯識別的中央凹分割(foveal splitting)的研究表明,左右半球間必須有傳遞左右視野視覺詞形信息的通路,才能實現正常的詞匯識別。

視覺詞匯識別的中央凹分割研究認為,正常注視詞時,詞在注視點左側(左視野)的視覺信息最初投射到右半球視皮質,詞在注視點右側(右視野)的視覺信息投射到左半球視皮質,即使對于中央凹范圍內的詞形信息,也不存在詞形信息在左右半球的雙重表征。Brysbaert(2004)在分析了大量相關研究后,支持中央凹分割理論,也指出胼胝體的半球間信息傳送對左右視野視覺信息整合和詞匯識別非常重要。

3.2 胼胝體壓部通路損傷致純失讀研究

早在Dejerine(1892)的純失讀報道中就提到,胼胝體壓部損傷導致右半球(左視野)視覺詞形信息向左角回傳遞中斷,和同時伴有的右視野偏盲(左枕損傷)一起導致純失讀的出現。Geschwind(1965)進一步強調了胼胝體壓部的這一作用。其后大多數純失讀報道中都提到胼胝體壓部通路是半球間詞形信息傳遞的重要通路。除上述經典純失讀的證據外,胼胝體壓部通路損傷可導致左半視野失讀(left hemialexia)、詞左半錯讀(left hemiparalexia),前者是患者對其左視野呈現的文字閱讀障礙,后者是對詞的左半部分如詞首幾個字母閱讀障礙。這兩種視覺詞形加工障礙都是由于胼胝體壓部通路的中斷或損傷,導致左視野/右枕詞形信息無法傳到左半球加工所致。

Binder和Mohr(1992)提出,在壓部通路中對詞形加工關鍵的是走行在左側腦室枕角上部的纖維。Molko等(2002)用彌散張量成像技術(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對左半視野失讀(left hemialexia)患者退變的纖維束進行“負向追蹤”,證明了胼胝體壓部中跨越左側腦室枕角上的纖維束損傷對左視野失讀很關鍵。從而支持Binder和Mohr(1992)的觀點。Suzuki等(1998)對41個胼胝體損傷患者綜合分析發(fā)現,在胼胝體壓部腹后部小的損傷會導致左半視野失讀,認為視覺詞形的信息傳遞是由胼胝體壓部中腹后部纖維承擔。

總之,有較充分的證據表明,胼胝體壓部神經

通路是視覺詞形信息在左右半球間傳遞的關鍵通路。

4 左半球內神經通路在視覺詞形加工中的作用

4.1 左枕顳通路損傷致純失讀研究

單純左枕顳白質損傷同樣可以導致純失讀。Castro-Caldas和Salgado(1984)報道1例左枕損傷病例,無右半視野偏盲,但對右視野呈現文字出現閱讀障礙,即右半視野失讀(right hemialexia)。Hoogenraad(2000)報道一例左枕皮質下梗死病例,同樣無右半視野偏盲,但對詞右半部即詞尾幾個字母讀錯,即出現詞右半錯讀(right hemiparalexia)。該兩篇文章的作者解釋為損傷導致左枕(右視野)視覺詞形信息向左角回投射中斷,即左枕-左角回通路損傷,故出現限于右視野的失讀;而右枕-(胼胝體壓部通路)-左角回通路保留,故左視野(右枕)視覺詞形識別正常。這些作者顯然沒有注意到左梭狀回中部在視覺詞形加工中的作用,對上述結果的解釋采用了傳統的閱讀“神經病學模型”。

Cohen等(2003)認為,左梭狀回中部視覺詞形區(qū)本身保留,但其傳入通路受損也可以導致純失讀。傳入通路受損可以限于來自右枕(左視野)-胼胝體壓部通路的輸入,患者出現上述的左視野失讀或詞的左半錯讀。也可限于來自左枕(右視野)-視覺詞形區(qū)傳入通路受損,患者可出現右視野失讀或詞右半錯讀。Cohen等(2003)認為Castro-Caldas和Salgado(1984)報道的患者即是左枕-視覺詞形區(qū)通路損傷,而不是左枕-左角回通路損傷(即不存在這種直接通路),即視覺詞形區(qū)傳入通路完全損傷可導致整個視野的純失讀。支持這一觀點的直接證據來自Cohen研究小組(2006)報道的1例左梭狀回視覺詞形區(qū)后部枕顳區(qū)局灶性切除的癲癇病例。該患者術前閱讀正常,fMRI研究發(fā)現詞形刺激可以選擇性激活視覺詞形區(qū),術后該患者出現純失讀(不限于某個視野),詞形刺激不能引起視覺詞形區(qū)激活。作者強調該患者純失讀是由視覺詞形區(qū)傳入通路損傷即去傳入(deafferent)所致,包括左枕(右視野)視覺詞形信息和右枕(左視野)經胼胝體壓部傳來的詞形信息的傳入中斷。支持存在對視覺詞形加工重要的,左右枕-左梭狀回中部(視覺詞形區(qū))的神經通路。

4.2 左枕顳頂部通路損傷致角回下失讀

角回下失讀(subangular alexia)是純失讀的一種類型,和經典純失讀多由左枕和胼胝體壓部同時受累所致不同,角回下失讀多發(fā)生在左枕顳側腦室旁白質、左頂枕或左角回下白質損傷。這些報道大都強調上述部位白質是左右枕視覺詞形信息(在左半球內)傳到左角回的神經通路,白質損傷使左右枕-左角回通路中斷,故出現所謂的角回下失讀。左角回本身保留,故不伴書寫障礙。由于沒有涉及視覺詞形區(qū)概念,同樣是以閱讀“神經病學模型”來解釋這種左半球內的神經通路。

Cohen(2003)從閱讀的新模型出發(fā),認為角回下失讀是視覺詞形區(qū)傳出通路損傷的表現,即上述幾處白質損傷使左梭狀回中部(視覺詞形區(qū))-左角回通路中斷,引起角回下失讀。Horwitz等(1998)的PET研究指出,左梭狀回中部-左角回之間存在功能聯結,在某種程度上支持這種新模型中的左梭狀回中部(視覺詞形區(qū))-左角回通路的觀點。

5 視覺詞形加工神經通路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5.1 局限性

無論是傳統的閱讀“神經病學模型”中的左右枕-左角回通路,還是新模型中的左右枕-左梭狀回中部(視覺詞形區(qū))-左角回通路,都是基于對腦區(qū)(area)在視覺詞形加工中作用的認識,對神經通路(pathway)的構架、傳導方向進行邏輯上推測的,缺乏實證的實驗數據支持和對這些通路的解剖細節(jié)的了解。雖然已經在胼胝體壓部損傷、左枕顳損傷、左頂枕及左角回皮質下白質損傷導致的各種純失讀患者研究中得到了部分證據,但除了胼胝體壓部神經通路外,尚沒有在正常人直接把左半球內的、負責視覺詞形加工的神經通路加以證實并顯示出來。即對視覺詞形加工神經通路的走行、起止腦區(qū)等,目前尚缺乏明確、直接、完整的認識。

5.2 展望

神經科學的發(fā)展和先進研究方法及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更加準確地揭示出視覺詞形加工神經通路的全貌。

第5篇:神經病學總結范文

關鍵詞:神經病學;試卷質量;評價

Abstract:Objective To assess the quality of the terminal examination paper of Neurology of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clinic medicine,so as to provide the guidance for the teaching practice. Methods The four dimensions index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the paper,including difficulty index,discrimination index,realibility index and validity index. The indexes were described for both of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questions.Results The scores of students showed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shape. The average difficulty index of the paper was 0.781.There were totally 41 questions in the paper,14.6% of them was in the level of difficulty,14.6% of them was in mild difficulty and 58.6% of them was in easy level. The average discrimination index of the paper was 0.604.And 9.8% of the questions was in the level of excellent discrimination,19.5% of them was in the level of good,60.9% of them was in the level of acceptable. The reliability index of the paper included two aspects,Kuder-Richardson reliability index for best choice questions was 0.645,and Cronbach alpha coefficient of the subjective questions was 0.561.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case analysis report ,assignment and score of the students were 0.749(P

Key words:Neurology;Quality of examination paper;Assessment

試卷分析包括試卷成績分析和試卷質量分析兩部分。根據教育評價理論,試卷分析的主要指標有:難度、區(qū)分度、信度、效度等;成績分析的指標主要有:考試人數、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標準差等[1,2]。在我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神經病學是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必修課程,但神經病學課程知識點范圍廣,難度較大,學生理解起來較其他課程困難。因此,如何正確評價學生對《神經病學》的學習掌握情況,是一種客觀需求?!渡窠洸W》試卷評價將為今后的教學改革和考試改革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為此,本研究對本校2011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進行的神經病學A卷進行分析與評價,為今后的《神經病學》教學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臨床醫(yī)學 2011級9~10班神經病學期末試卷(A卷)92份, 2次案例討論報告成績。采用閉卷考試,試卷滿分100 分,總題目41 題,單項選擇題30題 ,填空4 題,名詞解釋4題,簡答題2題,病例分析1題。以《神經病學》(第七版)作為授課用書,知識點全部來自書中章節(jié)。試卷中各題型的分布及其分值比例見表 1。

1.2評分方法 試卷評判以考前制訂的標準答案和評卷標準為依據,由課題組老師統一閱卷,流水作業(yè)。對于主觀試題,每一題型由副高及以上職稱教師統一按照評分標準進行評判。

1.3試卷評價方法 采用教育測量學評價方法,按照文獻中提供的指標及方法進行評價[3]。

1.3.1難度 ①客觀題難度:考生對某道試題做出正確回答的百分比;②主觀題難度:某題得分平均分/該題滿分分數;③試卷平均難度:試卷得分平均分/試卷滿分;④難度等級劃分:難題:p

1.3.2區(qū)分度 ①客觀題區(qū)分度:D=|PH-PL|;將學生成績由高到低排序,前27%和后 27%學生分別為高分組和低分組,兩組學生在該題上的正確率之差即為客觀題區(qū)分度。②主觀題區(qū)分度:D=■,XH為高分組總得分,XL為低分組總得分,N為高分組和低分組人數,H和 L分別為高分組和低分組的最低分;③試卷平均區(qū)分度:D=■,其中D表示各題的區(qū)分度,f 為各題的滿分值;④區(qū)分度等級劃分:D≥0.4表示很好;0.39≥D≥0.30表示良好,修改后會更好;0.29≥D≥0.20表示尚可,仍需修改;D≤0.19表示差,必須淘汰。

1.3.3試卷信度 ①客觀題的信度選擇用庫德-里查遜系數,γ=■1-■,式中 k 為試題數,p為每個題目做對人數的比例,q為每個題目做錯人數的比例,σ2表示測試總分的方差;②主觀題的信度選擇使用克朗巴赫α系數表示,γ=■1-■,式中k為試題數,p為每個題目做對人數的比例,σi2為每個題目得分方差,σ2表示測試總分的方差。

1.3.4試卷效度 試卷效度采用效標關聯效度,應用1次案例分析報告成績的平均分和1次網絡提交作業(yè)成績的平均分作為效標,分別分析這些成績與總分之間的關系。γ=■,其中XY 分別為效標成績和總分成績。

1.4數據處理 將每位考生的每題得分輸入計算機,用SPSS 19.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4]。

2 結果

2.1成績分布 本次考試為閉卷考試,試卷滿分為100分,共收到有效試卷91份,及格89人,及格率達到97.8%,平均成績?yōu)?7.44分,標準差為9.66分,最高分97分, 最低分50分,全距為47分。對成績進行正態(tài)分布檢驗,此次考試成績成正態(tài)分布(見圖1),60 分以下僅為2人,高峰分數段分布在70~80分。

圖1 神經病學考試成績分布情況

2.2試題難度分布 分析可見,試卷中14.6%的試題屬于難度適中,分別有12.2%和36.6%的試題處于較難和較易,有14.6%和22.0%的試題屬于難和易兩個等級,見表2。本次試卷的平均難度為0.781。

2.3 試題區(qū)分度分布 結果顯示,試卷中9.8%的試題區(qū)分度好,19.5%的試題區(qū)分度良,60.9%的試題區(qū)分度尚可,9.8%的試題區(qū)分度差,見表3。本次試卷的平均區(qū)分度為0.604。

2.4試卷的信度 信度是反映試卷內部題目得分一致性程度的統計量。本次試卷客觀題(選擇題)信度庫德-里查遜信度系數為0.645,主觀試題(名詞解釋、簡答、案例分析)的信度克朗巴赫α系數為0.561,見表4。

2.5試卷的效度 試卷的效度采用校標關聯效度,分別以1次案例分析報告成績的平均分和1次網絡提交作業(yè)成績的平均分作為效標與本次考試成績做相關性分析,相關系數分別為0.749(P

3 討論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科學合理評的價學的生能力也成為教改的重要組成部分。試卷形式的考試一直都是評價學生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試卷質量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力的考核,是評估學生學習成績,檢測和判斷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充分發(fā)揮考試的測量、評價作用,應該高度重視試卷分析工作[5]。通過對試卷進行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教學設計, 改進教學方法、手段,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1題型的分配 本次神經病學試卷有5 類題型,主要考核學生對一些常見疾病的掌握程度, 如選擇題和名詞解釋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病例分析題考查學生對實際病例的歸納總結、分析能力。通常試卷中客觀題和主觀題數量比例應為6∶4[6]。本次試卷中客觀題和主觀題數量比例4.85∶1,主觀題數量較少,題型分布基本合理。

3.2考試成績的分布 對學生成績分布的分析,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考試得分的總體情況、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和存在的問題。本次考試成績分析結果:平均分為77.44分,標準差9.66分,學生成績呈正態(tài)分布,考試成績基本理想,基本能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知識水平。

3.3試題的質量分析 合理的難度分配是體現一套試題質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全套試題的平均難度應控制在0. 5 附近,一般難、中、易的比例應為20%、60%、20%。本次試卷難度0. 78, 適中偏易。難度>0.7的較容易試題30道,占73.2%,主要集中在單選題和名詞解釋題( 25道)。0.6~0.7的較難題為5道,占12.2%,主要集中在單選題(3道)。難度

通過以上分析,對我們以后的工作提出一些改進措施:①教學工作中應更多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②適當增加試題難度,進一步提高試題質量;③嘗試建立神經病學考試題庫,不斷將區(qū)分度差的試題淘汰出局,將新的好試題補充進來,從而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試題庫。

參考文獻:

[1]張鳳,張巧俊.神經病學試卷質量分析與評價[J].西北醫(yī)學教育,2003,11(4):329.

[2]耿玉清,張春生.一種試卷分析及數據挖掘系統的開發(fā)[J].計算機技術與發(fā)展,2010,20(10):241-245.

[3]朱永香,肖贊英,肖丹秦,等.試卷分析指標的選擇及其應用[J].醫(yī)學教育探索,2008,7(3):265-266.

[4]孫謙.基于SPSS軟件的高校學生課程考試成績分析方法[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3,32(3):43-47.

第6篇:神經病學總結范文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筆者采用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法對伴有周圍神經病變的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了為期12周的治療觀察,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選擇近年來本院門診和住院的2型糖尿病DPN病人65例,隨機分為兩組,中藥組35例中,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齡58±10歲。西藥組30例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齡57±9歲。兩組糖尿病病程3個月~5年,平均2.3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周圍神經病變病程、糖化血紅蛋白(HbAlc)、血液流變學指標、神經傳導速度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1]、《糖尿病學》[2]制定如下標準:①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空腹血糖(FBG)≥7.0mmol/L;或糖耐量試驗(OGTT)餐后2h血糖(2hPG)≥11.1mmol/L;或隨機血糖≥11.1mmol/L。②周圍神經損害的癥狀和體征:四肢感覺異常(包括痛覺、溫度覺過敏或遲鈍,肢體麻木,末端有束感、襪套感、踩棉花感,針刺樣疼痛、鈍痛、灼痛感)或行走不穩(wěn)或肢體活動受限;神經電生理檢查示神經傳導速度減低;除外其他因素(如遺傳、酒精中毒、尿毒癥、感染、營養(yǎng)不良、藥物及重金屬中毒等)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的患者,血糖保持平穩(wěn)至少3個月以上(HbAlc<7.5%),原用治療神經病變的藥物停藥2周以上納入觀察。

1.3 排除標準:年齡在18歲以下或70歲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有糖尿病酮癥,酮癥酸中毒以及中度感染者;有嚴重心、肝、腎等并發(fā)癥,或合并有其它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其它原因引起的神經病變。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飲食、運動療法及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控制血糖等基礎治療。中藥組予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的湯劑:黃芪12g,知母、花粉、僵蠶、銀花、紫草各9g,玉竹、地龍各6g,丹參、桑葉各15g,黃連3g,白附子5g,全蝎 2g,鬼箭羽、桑白皮各30g。每日1劑,早晚飯后分服。西藥組予甲鈷銨(500μg/片),每日3次,每次1片,口服。兩組均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過程中不再給予其它治療藥物。

3 觀察指標與方法

3.1 神經電生理檢測:測定正中、脛腓總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和正中、腓淺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用藥前后各測1次(由本院肌電圖室協助檢測,儀器為OXFORD Medelec Synergy Multimedia EMP/Ep)。

3.2 足背靜脈及食指微循環(huán)血流檢測:測定右足背靜脈及右食指微循環(huán)的血流灌注量(Perfusion unit,PU)和流速。用藥前后各測1次(由本院中醫(yī)研究室協助檢測,儀器為瑞典產的Periflux 4001型激光多譜勒血流儀)。

3.3 血液流變學的檢測:患者均于治療前后檢測血液流變學,采用普利生自動血流變儀。

3.4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10.0軟件包處理,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4 治療結果

4.1 療效標準[3]:顯效:主要癥狀消除,神經電生理檢測改善在10%以上;有效:主要癥狀改善,神經電生理檢測改善在5%以上;無效:主要癥狀及神經電生理檢測改善未達到上述標準。

4.2 治療結果:經1個療程治療后,中藥組35例中,顯效11例,有效17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0.0%;西藥組30例中,顯效7例,有效13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66.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

4.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變化比較:詳見表1。中藥組與西藥組治療后MCV及SCV均有提高(P0.05)。

4.4 兩組治療前后足背靜脈的血流灌注量及流速變化:詳見表2。中藥組治療后足背靜脈的血流灌注量及流速均有較明顯提高(P

4.5 兩組治療前后右食指微循環(huán)的血流灌注量及流速變化:詳見表3。中藥組治療前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4.6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的變化:詳見表4。中藥組治療前后比較全血粘度(高、低切)、血漿粘度均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

5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其發(fā)生機制和病理生理過程尚未完全闡明,也無特效的藥物。祖國醫(yī)學認為其屬“痹證”、“周痹”、“不仁”、“麻木”等范疇。多認為本病消渴日久,由肺胃津液之傷,漸至肝腎精血之損,肝陽化風,旁走四肢。本病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精血虧耗,標實為瘀血阻絡、虛風內動。故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是本病的治療大法,活血化瘀貫穿于治療的始終。方中黃芪益氣健脾,氣旺以促血行;黃連、銀花、知母、花粉、玉竹、桑葉、桑白皮清熱滋陰;僵蠶、地龍活血通絡;白附子、全蝎祛風止痙通絡;丹參、紫草、鬼箭羽活血化瘀。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之功?,F代醫(yī)學對血瘀證的認識,主要有血液循環(huán)和微循環(huán)障礙,血栓形成,血液流變性異常等。本研究結果亦顯示,兩組患者與治療前比較在神經傳導速度、足背靜脈的血流灌注量、右食指微循環(huán)血流灌注量及血液流變學等方面均有較為明顯的改善,而且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西藥組。故筆者認為,在基礎治療中加用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中藥治療本病,具有標本兼治、通補兼施、剛柔相濟的特點,確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6 參考文獻

[1]沈稚舟,吳松華,邵福源,等.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M].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9:207.

[2]許曼音,陸廣華,陳名道,等.糖尿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5.

第7篇:神經病學總結范文

【關鍵詞】 糖尿病周圍神經??;諾迪康聯合彌可保;彌可保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最常見,發(fā)病率高達50%-80%,甚至90%[1]。臨床癥狀以對稱性肢體麻木、感覺減退、腱反射減退為主要特征。以往糖尿病周圍神經損害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來診斷,缺乏客觀量化指標,目前肌電圖檢測神經傳導速度(NCV)是DPN受損的直接證據。近年來,我們用諾迪康聯合彌可保治療DPN,并觀察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及治療前后NCV的改善,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全部病例為我院2008年5月~2010年3月間的門診和住院病人79例,均按1997 年美國糖尿病協會(ADA)提出糖尿病診斷和分類標準而確診為糖尿病;且伴有以下癥狀或體征之一:①皮膚感覺異常:癥狀包括疼痛、麻木、發(fā)涼發(fā)熱感等;體格檢查時有痛覺過敏或減退,四肢末端呈手套襪套樣感覺障礙;②肌無力或肌萎縮,走路不穩(wěn),活動受限或踏棉花感;③膝腱反射和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④肌電圖提示MCV速度減慢;⑤排除中毒、感染等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圍神經病變。其中1型糖尿病15人,2型糖尿病64人。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組間臨床資料有可比性,治療組49例,男27例,女22 例,年齡平均(53土9.6)歲,病程5~22年,平均(16士4.5)年。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平均(52士8.9)歲,病程4~24年,平均(15.6士5.1)年。

1.2 治療方法

①兩組均常規(guī)給與糖尿病飲食,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治療,積極治療糖尿病,將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下。②治療組給予諾迪康2粒聯合彌可保500 毫克,每日3次口服;對照組給予彌可保500毫克,日3次口服;療程3 個月。③于治療前后3 個月分別記錄臨床癥狀體征并檢測NCV等。

NCV測量采用丹麥產Keypoint肌電圖機,用表面電極和單極電極分別測定正中神經、尺神經、腓總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 )。室溫保持20~28 ℃,被檢查者皮溫在28~30 ℃之間。正中神經的MCV和SCV正常值分別〕45~47 m/s,腓總神經的MCV正常值分別為42 m/s,腓腸神經的SCV正常值為40 m/s。低于上述各值為異常。

1.3 療效判定

①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深淺感覺異常完全消失或明顯改善,腱反射基本恢復正常,NCV降低部分提高50%以上;②有效:感覺障礙減輕,深淺感覺及腱反射未能完全恢復正常;NCV降低部分提高49%-20%;③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變化。NCV降低部分提高率≤19%。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用X±S表示,組間分析用X2檢驗和t檢驗。

2 結果

79 例患者中治療組3 例,對照組1 例因資料不全被退出,完成觀察的治療組48 例,對照組28 例。經3 個月的治療后,治療組和對照組的主要癥狀和體征均治療前明顯好轉,治療組的總好轉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治療組用諾迪康聯合彌可保治療后顯效20 例,有效25 例,無效4 例,總有效率91.8%;對照組用彌可保治療后顯效8 例,有效13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0.0%。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明顯顯著性意義(P<0.05 )。 諾迪康聯合彌可保與彌可保治療前后NCV變化見表1;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的變化情況見表2。

注:﹡表示同種藥物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0.05;表示兩種藥物治療后比較P﹤0.05;表示兩種藥物治療后比較P﹤0.01。

3 討論

糖尿病末梢神經損害一般發(fā)生在糖尿病癥狀之后,但也可以為首發(fā)癥狀,任何周圍神經均可受累,臨床工作中常見到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并沒有神經癥狀,但行肌電圖檢查時發(fā)現NCV減慢,因此測定NCV可以早期發(fā)現亞臨床的DPN,提高診斷率[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確切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明了。DPN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由于神經內膜微血管病變導致神經營養(yǎng)障礙,有髓鞘纖維和無髓鞘纖維出現不同程度的節(jié)段性脫髓鞘[4]。DPN的特點為起病隱匿、進展緩慢、下肢的癥狀重于上肢且先于肢出現,感覺障礙重于運動障礙,以遠端對稱性神經病變?yōu)槎嘁奫3]。神經內膜水腫發(fā)生在糖尿病神經病變初期,這一階段變化大多是可逆的[5],但隨著病變的發(fā)展出現脫髓鞘,變性和再生,可發(fā)展為頑固的難治性神經損傷[6.7]。這也表明神經病變隨病程延長有累積作用[8]。神經傳導速度主要反映神經髓鞘功能,測定神經傳導速度有助于確定周圍神經病變的性質、程度和范圍。

彌可保是維生素B12的活性成份,是細胞生長繁殖和維持神經系統鞘完整所必需的物質。諾迪康是采用在西藏高原缺氧的環(huán)境下生長的藥用植物—圣地紅景天為原料,采用現代科學方法精制而成的純天然藥,主要成分是紅景天甙[9]、多種黃酮等,能有效地擴張動脈,改善組織缺血缺氧,其紅景天甙、黃酮等成分能明顯減少細胞內鈣離子濃度、減輕血管平滑肌的痙攣樣收縮,同時可去除沉淀在血管壁上的脂質防止動脈粥樣斑塊[10];其擴張微血管的作用可保證末梢神經的血液供應。

本文通過觀察應用諾迪康與彌可保聯合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并與單獨應用彌可保進行了臨床效果比較,表明雖然對照組的臨床癥狀和NCV檢測較治療前有改善,但聯合治療組對其改善程度高于對照組,彌可保聯合諾迪康用于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既有效地減弱了神經損害性因素,又明確地增強了神經保護性因素。表明兩藥聯用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彌可保單用,是一種有效的聯用方法,且給藥方式簡便未見有明顯的不良反應,故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Bril V,Werb MR,Greene DA,et al.Single-fiber electrom yography in diabetic peripheral polyneuropathy[J].Muscle&Nerve,1996,19:2.

[2] 郭力軍,齊向紅,戴銀花,等.神經傳導速度檢測在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的應用價值[J].現代康復,2000,4(2):270.

[3] 趙炬,田慧,蘇風霞,等.糖尿病332例神經傳導速度檢測分析[J].中國糖尿病雜志,1998,6(2):87.

[4] 郭玉璞.糖尿病周圍神經病預防和治療[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4,7(6):325.

[5] Tomlinso DR, Femyhough P, Diemel LT. Role of neurotrophins in diabetic of neuropathy and treatmentw ith neuergr owth factors[J].Diabetes,1979,46(2):43.

[6] 王桂俠,宋國培,郝守才,等.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的神經病理變化[J].中國糖尿病雜志,1996,12(1):38.

[7] 鐘學禮,朱禧星,等.臨床糖尿病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9,243-246.

[8] 同復興,周仁,NIDDM病人周圍神經病變的自然病史[J].《國外醫(yī)學》內分泌學分冊,1996,16(3):161.

第8篇:神經病學總結范文

關鍵詞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中西醫(yī)結合療法 中藥泡足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占糖尿病患者的47%~91%,是糖尿病患者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1]。2005年1月~2009年1月運用中藥泡足配合西藥的方法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療效滿意?,F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診斷標準:①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②有明顯的肢體感覺,運動神經病變表現,如肢端麻木、冰冷、針刺樣或燒灼樣疼痛,閃痛或刀割樣疼痛,肌萎縮無力,深淺感覺明顯減退,腱反射減退或消失;③肌電圖檢查有神經傳導速度減退;④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周圍神經病變。

一般資料:94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7例。治療組男23例,女24例;年齡35~82歲,平均62.5歲;糖尿病病程1~24年,平均8.5年;DPN病程6月~7年,平均4.2年。對照組男24例,女23例;年齡33~80歲,平均61.2歲;糖尿病病程2~23年,平均8.2年;DPN病程3個月~6.5年,平均4.1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對照組常規(guī)糖尿病治療,口服甲鈷胺500μg,日3次,15天為1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泡足,方藥組成:黃芪30g,乳香15g,沒藥15g,川芎15g,桂枝15g,花椒10g,干姜10g,制草烏10g,透骨草20g,伸筋草20g。水煎,待水溫降至40℃時,浸泡揉搓雙足外洗每次30分鐘,早晚各1次,15天為1個療程。

觀察指標:治療前后使用肌電圖儀測定患者神經傳導速度(MCV)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并詢問觀察癥狀輕重作記錄。

療效評定標準:①顯效:自覺癥狀消失,腱反射基本恢復正常,神經傳導速度(NCV)增加>5m/秒或恢復正常;②有效:自覺癥狀明顯減輕,腱反射未完全恢復正常,NCV增加<5m/秒;③無效:自覺癥狀無好轉,腱反射無改善,NCV無變化。

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結 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7%,對照組為72.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 論

DPN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導致神經損傷有關[2],癥狀以肢體麻木,疼痛冰冷感覺異常為主。屬中醫(yī)痹證、痿證、痛證范疇,系因消渴病久病不愈,耗傷正氣,引起氣血不足,營衛(wèi)不調,絡脈空虛,氣血運行不暢[3],絡脈阻滯,肌肉筋脈失于濡養(yǎng),而出現肢體麻木,冰冷疼痛等癥狀。筆者以此為依據制定中藥泡足方以益氣活血、溫經通絡止痛。方中黃芪補氣;桂枝溫經通絡;草烏、花椒、干姜溫經通脈;乳香、沒藥、川芎活血化瘀止痛;透骨草、伸筋草舒筋通絡止痛。諸藥合用起到溫經益氣,活血通絡止痛之功效。通過臨床觀察,此方藥治療DPN不僅能改善周圍神經組織的微循環(huán),而且促進了神經纖維的恢復,提高了神經傳導速度,中藥泡足聯合西藥治療DPN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Raveh L,Grunwald J,Marcus D,et al.Human butyrylch-ol-inesterase as a general prophylactic antidote for nerve agent toxicity[J].Biochem Pharmaclo,1993,45:2465-2474.

2 劉喜明,從秀云.糖尿?。跰].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311-314.

3 林蘭.實用糖尿病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9:416.

第9篇:神經病學總結范文

【關鍵詞】中藥泡足 糖尿病 周圍神經病變 益氣活血通絡

TCD bubble foot consociation jiaguan treatment diabetes legs PNP 128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Pan ManliLi QingfengYang Shuqin

【Abstract】Objective:The observation TCD bubble foot consociation take orally jiaguan treatment diabetes of legs PNP effect.Method:128 sufferer'srandom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a set is 64 and check against the set is 64, treatment set adoption TCD bubble foot everyday 2 times add to take orally jiaguan 500 ug tid,the matched control is only to take jiaguan.Result:Treatment set total efficient 95.3%, the matched control be total valid rate 76.5%.Conclusion:The TCD bubble foot consociation take orally jiaguan treatment diabetes of nervous lesion take getsatisfaction curative effect, worthy of clinical extensive expansion application.

【Keywords】TCD bubble diabetes PNP benefit spirit live a blood a net

糖尿病并發(fā)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生率高達47%-91%,其發(fā)生與糖尿病病程有關,隨年齡老化,發(fā)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神經病變主要累及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及植物神經,產生疼痛,麻木,運動障礙及自主神經障礙。我院糖尿病??撇捎靡鏆饣钛ńj中藥泡足聯合口服甲鈷胺治療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取得了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病例選擇:128例患者均為2004年4月至2006年4月期間我院住院病人,128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64人,按照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全部符合2型糖尿病的診斷,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麻木,感覺障礙,128例患者中男性70例,女性58例,最大年齡80歲,最小38歲,平均62.5歲,麻木型62例,疼痛型25例,疼痛-麻木型41例,糖尿病程8~22年,糖尿病神經病變病程2個月~5年,治療前空腹血糖最高20.5mmol/l,最低7.8mmol/l。

1.2治療方法:所有病人均按糖尿病飲食,運動基本療法,口服降血糖藥或應用胰島素控制血糖,根據血糖變化調整用藥方案,使血糖保持良好水平,對照組患者口服甲鈷胺500ug,3次/日,治療組在此基礎上每天中藥泡足,科室協定泡足方:黃芪30g,桂枝10g,當歸15g,川芎12g,丹參20g,土鱉蟲8g,生地30g,水蛭10g,牛膝30g,紅花20g,地龍15g,水煎400ml,加溫水500ml,置于專用足浴盆內,使水溫保持在40℃左右,浸泡20分鐘,每日2次,10天為一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3病例除外標準:下肢皮膚有破潰者,有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急性心肌梗死,新發(fā)腦梗塞、嚴重感染等情況。

2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辨證診斷療效標準分顯效,有效,無效3級評定。顯效:肢體疼痛,麻木,感覺障礙等自覺癥狀消失;有效:麻木或疼痛范圍縮小,程度減輕;無效:癥狀無改善,麻木或疼痛程度無改善。

3 治療結果

治療組64例中,顯效36例,有效1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3%;對照組64例中,顯效23例,有效26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76.5%;兩組比較,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

4 討論

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其機理目前不十分清楚,近幾年大量的臨床和實驗研究顯示代謝異常及血管損害對其發(fā)生具有重要作用,在長期高血糖狀態(tài)下,周圍神經的營養(yǎng)血管逐漸發(fā)生基底膜增厚,血小板的凝聚增加,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血管壁內有脂肪和多糖類沉積致管腔狹窄,同時血液粘滯度增高,神經內滋養(yǎng)血管易被纖維蛋白和血小板聚集而堵塞,從而導致神經缺血、缺氧,發(fā)生神經機能和器質性損害,這與中醫(yī)的氣虛血瘀的機理是一致的,也為中醫(yī)益氣活血通絡治法提供了理論依據。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西醫(yī)以營養(yǎng)神經為主;本病中醫(yī)屬“消渴”,“痹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消渴的發(fā)病是以陰虛為本,日久氣陰兩虛,血行不暢,漸至氣虛血瘀,氣血不能通過四肢末梢,肌肉筋脈失于濡養(yǎng),脈絡受阻,不通則痛,以致出現麻木、疼痛等感覺異常。現采用益氣活血通絡中藥進行泡足,其中黃芪、當歸、生地益氣養(yǎng)血,桂枝、土鱉蟲、地龍、水蛭溫經通絡,丹參、川芎、牛膝、紅花活血通絡,諸藥配合,能疏通腠理,營養(yǎng)潤澤皮膚,擴張毛細血管,使藥物滲透到局部肌肉、經絡,使經絡疏通,血流增快,局部得以氣血營養(yǎng),消除局部的麻木疼痛等感覺。所用藥物共湊益氣活血通絡之功,對麻木、疼痛有緩解作用,可促使神經功能的恢復。經臨床觀察,中藥泡足聯合口服甲鈷胺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用營養(yǎng)神經藥物組,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好方法,能明顯改善患者癥狀,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朱禧星,《現代糖尿病學》第一版,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0.5(339)

2 李雙蕾、范冠杰、羅廣波等.活血通絡法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中醫(yī)臨床版),2004,11(2):6―8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