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人生的哲學思考范文

人生的哲學思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生的哲學思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人生的哲學思考

第1篇:人生的哲學思考范文

[關鍵詞]教學改革 課程建設

十以來,多次強調,軍隊要“能打仗、打勝仗”,牢固確立戰(zhàn)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隨著部隊武器裝備更新和實戰(zhàn)化訓練不斷深入,培養(yǎng)更多能夠遂行多種通信任務、技術嫻熟的技能型人才,對基地化教學訓練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yè)課程教學應按照“部隊訓練向實戰(zhàn)靠攏、院校(訓練機構)教育向部隊靠攏”的要求,遵循“繼承、調整、精簡、優(yōu)化、創(chuàng)新”的原則,理順與相關聯專業(yè)教學內容的關系,適應專業(yè)裝備更新情況及實戰(zhàn)化訓練改革進程,推動教學內容、組訓方法和配套建設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一、遵循技能生成內在規(guī)律,突出部隊崗位任職合格要求

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必須著眼部隊崗位任職需求,圍繞教學實踐,抓好與《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中規(guī)定的訓練科目、部隊承擔作戰(zhàn)訓練任務、裝備更新發(fā)展的結合,增強教學的指向性和內容的針對性,提高參訓人員的崗位任職能力,實現訓練機構教育與部隊訓練內容的有機銜接。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應按照“理論-實踐-理論”、“考核-分析-評估-糾偏”的組訓方式反復實踐,確保教學改革的正確方向和訓練效益。

一要堅持調研論證,確定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的正確方向。當前,基地訓練承訓的專業(yè)技術人員普遍生活閱歷較淺、個體文化差異較大、服役時間較短,但他們成長成才愿望迫切、比學趕幫超的意識強烈。隨著部隊新裝備、新網系和戰(zhàn)場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裝備組訓模式、能力素質生成的著力點也隨著發(fā)生變化。以部隊作戰(zhàn)任務、崗位任職需求為牽引,突出參訓人員能力素質基礎、基地現有培訓內容的調查研究,有利于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確立,有利于理清教學改革的思路,有利于規(guī)范教學活動的組織,確保課程教學的順利實施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有效提升。

二要立足教學實際,正確處理好兩個關系。教學活動的組織實施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受組織人、參與人、學習氛圍、裝備器材等多方面的條件制約。推動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必須要正確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正確處理立足當前需求與著眼長遠發(fā)展的關系。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專業(yè)訓練效益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教學之初要講清抓好專業(yè)學習對部隊建設、參訓人員個人發(fā)展和部隊崗位任職的重要性,明確課程教學組織的方法、要求,裝備配備和技能考核的標準,增強參訓人員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正確處理好部隊裝備更新與基地現有裝備差異、大綱規(guī)定訓練內容與現有裝備訓練、訓練教材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在依據《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基礎上,按照“增新刪舊、調整完善、并簡優(yōu)化”的思路,適時調整專業(yè)課程教學內容,確保訓練內容適應部隊訓練實際和裝備更新需求,訓練標準達到并適當高于大綱考核標準,使培訓的專業(yè)技術人才到部隊后能順利走上崗位、戰(zhàn)位。

三要改革研究并舉,推動教學活動深入開展。教學中要堅持“研為教用、研改結合、以研促教”的指導思想,結合承擔的課程教學任務、實戰(zhàn)化訓練組織、通信綜合演練,總結研究專業(yè)課程建設配套改革內容,及時把研究成果和補充的新裝備運用到教學之中,按照難易程度分級梳理專業(yè)課程教學內容的知識要點,制定相應的課程實施計劃、實踐操作流程、值勤值機規(guī)范、技能評定指標、考核驗收標準,按照起步和補差訓練、基本技能訓練和應用提高訓練三個階段進行教學改革檢驗,有效促進教學改革的持久開展。

二、適應崗位任職要求,突出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

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參訓人員未來專業(yè)技術崗位任職能力,訓練內容和標準要依據《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并著眼部隊裝備不斷更新現狀,訓練組織依據大綱又要高于大綱。目前,基地承訓的專業(yè)技術人員培訓周期縮短,但技能要求隨著裝備的更新和軍事斗爭準備的推進卻相應的提高,這就要求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的著力點應放在精選教學內容、精練裝備操作、精細技能培養(yǎng)上來。依據參訓人員知識能力結構、專業(yè)教學和技能生成規(guī)律、理論實踐相互嵌入原則,堅持理論講解、實踐操作、考核評估、理論強化不斷線的培訓方法,按照教學內容分模塊、技能訓練分階梯、組訓方式分層級的思路,大力推進組訓方式、方法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訓練效益。

一是合理確定專業(yè)課程培訓內容。依據《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著眼“能打仗、打勝仗”能力要求,突出訓練中最實用的裝備及儀器儀表操作使用,重點訓練最管用的值機值勤、故障排除和日常維護內容,強化訓練通信保障手段綜合運用等內容。適應參訓人員學歷層次、知識結構,把專業(yè)課程教學內容按基礎知識、必須學會,基本技能、必須掌握,專業(yè)重點、訓練強化,拓展知識、了解補充的思路,使專業(yè)課程教學進一步細化和完善。以遂行通信保障任務為牽引,以提高參訓人員專業(yè)技能和組織指揮能力為核心,按照單裝操作重技能,多裝訓練重聯通,專業(yè)要素聯合重組網,實戰(zhàn)化演練重運用的思路,確定專業(yè)課程教學內容和實踐組訓方式方法。

二是訓練階段劃分采取階梯遞進。專業(yè)課程教學應結合裝備訓練特點,遵循由基礎到應用、由低級到高級的實踐原則,可將專業(yè)教學培訓周期分為起步訓練、基本訓練、應用訓練和綜合訓練四個階段,形成階梯逐步遞進的態(tài)勢。起步訓練階段主要針對參訓人員學歷層次較低、文化基礎參差不齊的實際,以統(tǒng)一的理論講解和裝備儀表操作使用為重點,解決專業(yè)知識“入門”問題;基本訓練階段主要針對專業(yè)知識及相關領域知識的深入學習,熟悉專業(yè)教學內容組訓方法、基本技能、儀表使用,探索技能快速形成的途徑和方法;應用訓練階段主要采用想定作業(yè)、室外現地教學等方式,根據實踐課操作實施流程,規(guī)范訓練的組織、檢驗訓練的效果;綜合訓練階段主要結合裝備全功能運用、多要素聯合訓練、實戰(zhàn)化訓練和綜合演練,在近似實戰(zhàn)的條件下全面鍛煉和提高參訓人員的戰(zhàn)斗作風、戰(zhàn)場意識、裝備操作和功能運用,進一步鞏固和強化理論學習和基本訓練成果,盡快提高參訓人員的未來崗位任職能力。

三是教學內容配檔運用模塊集成。專業(yè)課程教學組織要打破專業(yè)間界限,立足現有裝備進行優(yōu)化組合和精簡調整,對專業(yè)教學課題進行集約處理、模塊配檔,各模塊之間可按照“積木”原理,優(yōu)化組合、有機串聯。著眼知識掌握和技能培養(yǎng),以專業(yè)裝備操作運用、專業(yè)綜合訓練為核心,抓好相關課題模塊教學和實踐環(huán)節(jié)的穿插組訓,形成橫向交叉組訓、內容銜接、專業(yè)互補,縱向突出重點、逐步深化、逐級提高的訓練體系。模塊化組訓方式的有效運用,可以大大減少各課題間的重復內容,節(jié)省訓練時間,便于查漏補缺,便于把同類型、相關聯的內容相對集中在一起進行教學,強化各知識間的交叉滲透,鞏固和消化專業(yè)知識。

四是專業(yè)技能訓練堅持滾動升級。專業(yè)知識掌握和裝備熟練運用要以部隊崗位任職需求為牽引,堅持不斷強化。專業(yè)課程教學中應按照參訓人員入學前專業(yè)知識掌握、專業(yè)培訓參與等不同情況進行分組,實行小教員幫帶制度,抓好有一定專業(yè)基礎學兵的優(yōu)先培養(yǎng),建立裝備操作、臺站組訓示教示訓小組。充分發(fā)揮專業(yè)骨干和小教員的作用,帶動其他人員的學習積極性。注重加強階段性考核講評的觸動作用,通過考核競賽,選拔技能合格人員進入下一個模塊升級深化專業(yè)學習,對不合格的人員進行補差強化訓練,直到達到訓練規(guī)定的考核標準,從而調動和激發(fā)參訓人員的榮譽感和自信心,提高參訓人員參與學習訓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改善專業(yè)課程教學條件,抓好教學配套內容建設

深化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需要加強專業(yè)教學配套內容的建設,不斷完善專業(yè)課程教學條件,應堅持“統(tǒng)籌規(guī)劃、突出重點,專業(yè)急需、完善配套,挖潛改造、經濟實用,靈活組織、注重節(jié)約”的指導思想,不斷改善專業(yè)課程教學條件。

一要建章立制,推動專業(yè)課程教學規(guī)范開展。適應未來新裝備科技含量高、部隊崗位任職和實戰(zhàn)化訓練要求嚴等情況,應加強專業(yè)課程教學規(guī)范化運行,通過對裝備操作流程、值勤值機規(guī)范、考核評價標準等內容進行規(guī)范統(tǒng)一,使參訓人員樹立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養(yǎng)成優(yōu)良的機務作風、培養(yǎng)強烈的責任意識。

二要突出重點,優(yōu)化完善場地設施建設。隨著實戰(zhàn)化教學改革的深入和新型裝備的不斷更新,原有的教學設施、場地不能很好地滿足教學要求,需要本著借用、改造、重建等思路,在充分發(fā)揮原有訓練場地作用的基礎上,利用好駐地周圍有利環(huán)境,構建和實現實戰(zhàn)化訓練想定作業(yè)內容和現地教學需要的場地,增強實踐性組訓的效果,提高參訓人員在復雜條件下實施通信保障的能力。

三要盤活資源,尋求專業(yè)建設持久深入。專業(yè)教學中應結合參訓人員技能掌握情況,充分發(fā)揮現有專業(yè)教學軟硬件平臺效能,為專業(yè)訓練創(chuàng)造單裝操作、多專業(yè)聯合、實戰(zhàn)化訓練的場所。加強維護和保養(yǎng)裝備器材,革新制作教學輔助用簡便器材,保持裝備儀表的完好率,廣泛開展多媒體教學應用,積極利用模擬器材、仿真軟件輔助開展模擬訓練,推動教學改革和學科專業(yè)建設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胡曉峰譯.美軍訓練模擬[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

[2董愛國,方鑫.美軍基地化訓練的主要特點.國防科技,2002.12

第2篇:人生的哲學思考范文

生命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定位是很尷尬的,大學教育的真正主旨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使得他們學會思考,學會珍惜,學會做人。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生命教育應當作為高校教育的核心,而以目前的教育改革理論的發(fā)展形勢,這似乎有可能實現;若以目前殘酷的社會就業(yè)形勢,這根本是空談。若將其定位在高校教育的從屬地位,似乎它也未被足夠的重視。一些高校僅僅將其設為每周一次的選修課,課程內容也類似于心理輔導一般。由此可見,雖然人們理解了生命教育的真正內涵,但其在實踐中卻存在形式化、任務化等傾向,當然,生命教育的授課教師本身對于這個課程的理解和知識儲備也是有限的。

單向化、去中心化

學校開展生命教育活動往往出于一種應激反應,也許是為了緩和某個學生自殺后所彌漫的灰色氣氛,避免再有學生出現類似行為。學校通過各種方式告誡學生要珍惜生命,珍惜父母,理解生命的意義。然后,學校通過學生在生命教育課堂或者活動中的反饋來調整生命教育課程的授課內容,選派教師去參加生命教育的課程培訓,爭取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生命教育課程的宣教作用。這里就存在一個問題,誰是生命教育的主體?當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才會愕然發(fā)現,生命教育在這種發(fā)展路徑上已經出現了錯位———為了生命教育而不斷完善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中心漸漸去掉了學生們的主位思考和個人意愿,他們往往只是講臺上被動的接受珍惜生命宣教的聽眾。站在學生們的角度,以學生為生命教育的真正主體,生命教育在重視培養(yǎng)學生們哲學素養(yǎng)的基礎上實現真正的主位置換。

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

1.學校和學生在生命教育中的定位顛倒

在一些高校中,生命教育常常與心理健康教育混為一談,究其原因,本文分析可能是由于校方在這一過程中并沒有搞清生命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生命教育更強調一種理解和領悟,它是具有一定“佛性”的教學活動,它的重點在于學生自己主動的“悟”。心理健康教育則更加關注學生在日常學生和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它的重點在與及時的預防和矯正,學生即便不具備一定的哲學修養(yǎng),被動的接受也是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落到具體教育實踐中,學校往往變成生命教育的發(fā)起者和執(zhí)行者,教材的制定,課程的安排,效果的預期等都是將教師一方置于主位,很難兼顧學生的想法。

2.理論多于實踐,實踐多于反思

產生高校生命教育“熱”理論與“冷”實踐現象的原因是:教師生命狀態(tài)低迷與技能不足。確實,這個領域需要更多的教師投入生命教育的實踐中,并且不斷完善相關授課技能。但本文認為,比這更重要的是一種哲學上的反思:生命教育的基礎和底蘊在哪里?如果不思考出這個問題,再多的實踐投入可能也收效甚微。

3.生命教育沒有明顯和短期見效的功利效果

高校間的激烈競爭在學生身上體現的往往是專業(yè)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競爭。比如,六級的透過率,考研的上線率,核心期刊的發(fā)表率等等。那么學校在日常教學中的工作重心便與這些很自然的聯系到一起。對于學生來說,各種專業(yè)的證書和學業(yè)上的進步所能帶來的功利效果是顯見的,因為這些可以作為學生在今后就業(yè)競爭中的優(yōu)勢資本。這種高校內的功利氛圍和教育體系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如果試圖深入探究,這個問題就會變得很大,它上升到了社會體制和生存環(huán)境等問題的高度。生命教育它聚焦于人文精神的建構和完善,這種較為抽象的教育理念很難在短期內實現功利效用。

反思:將主位留給學生,關注他們的哲學修養(yǎng)

如果僅將生命教育看作是學校和教師必須重視和貫徹的任務,那么它的生命力和作用力顯然是不夠的,應當尋求一種以學生為主位的生命教育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們不再是講臺下被動的聽眾,而是主動的去思考和探求生命的意義,并且統(tǒng)整自己在人生觀、價值觀上的定位。這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哲學修養(yǎng)。將高校生命教育與學生的哲學修養(yǎng)聯系到一起并不是天馬行空的斷想。由于生命教育的核心含義在于重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而哲學作為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主要學科,在培育大學人文精神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tǒng)一,是探究世界本原與發(fā)展的理論體系,是探討思維與存在關系的集合。哲學旨在啟迪人的智慧,開發(fā)人的思考能力:幫助人認識世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幫助人改造世界,給予人正確的方法論指導。目前高校中人文精神的缺失,縱然跟社會中主流的科學主義和實用主義思潮有極大的關系,但是也應當承認,目前高校教育對于學生的哲學修養(yǎng)不夠重視。本文試圖整理出下述幾個思路來提高大學生的哲學修養(yǎng)。

(一)培養(yǎng)和激發(fā)大學生主動思考的習慣

生命教育是一種具有“佛性”的教育形式,想要大徹大悟,首先要學會正確的思考。哲學是一個比較彌散的概念,它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個細節(jié)。我們對于世界和生命的理解;對于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定位;對于自我概念的整合等都屬于哲學的范疇。從古希臘文明衰落時期開始,哲學便有一個明確的轉向:它更加關注個人,關注生活,哲學家們開始思考作為個體的人們如何才能在更大的自然系統(tǒng)中獲得令人最為滿意的個人生活。思辨的部分至今仍是哲學中最具特色的認識世界的方式。因此,思考可以作為提升個人哲學修養(yǎng)的一種有效途徑。這就要求生命教育不能僅僅被定義為某個學期的一門選修課,它應當作為全學習階段的一種人文教育,它也應當是一種彌散的形式存在,沒有形式化的外表,但卻能夠有效的激發(fā)學生們主動思考人生。教師、家長在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應當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創(chuàng)造思考的氛圍和內容,起到一種催化劑的作用,在學生思考存在困惑時,要及時并恰當的點撥和糾正,輔助學生養(yǎng)成平時多思考問題的習慣。學生自己主動的想透一個問題,效果會遠遠好于老師單向的宣教。

(二)重視大學生哲學知識的積累

在許多高校中,非哲學專業(yè)的學生幾乎完全不接觸此類知識。這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的課程安排往往緊扣其所學專業(yè)。另外,學生頂著繁重的專業(yè)課壓力,已經沒有心力在閱讀其他書籍。第三,哲學的知識往往枯燥乏味,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這種問題其實沒有立竿見影的解決辦法,但是還是存在一些比較好的建議,比如班主任或者輔導員在定期的班會或班級活動中,講述一些關于哲學上的人物以及他們的思想,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蛘邍@某個哲學命題開展集體討論,也可以每次班會都安排一個學生為大家介紹一位哲學家以及他的思想等,這些都有可能引起學生對哲學知識的關注,而且也不會占用太多的時間。

(三)提高教師的哲學修養(yǎng)以及啟發(fā)教學的能力

生命教育,學生是主體,只有他們養(yǎng)成積極主動的思考人生的習慣,生命教育才算正真的落到實處。教師需要轉換之前對生命教育的態(tài)度,并且在課余時間提高自身的哲學修養(yǎng),補充自身在哲學知識上的欠缺,然后將這些內容自然的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之中,這樣才能夠使課堂產生一種哲學氛圍。在與學生的溝通中,不論是學生在學習上的問題,還是生活上的疑惑,教師都應該善于啟發(fā)學生去主動思考,然后及時了解學生思考的情況。

一種新的生命教育體系

如圖1所示,傳統(tǒng)的生命教育過于單向且?guī)в忻黠@的應激色彩,不免落入形式主義的泥沼。這種方式不宜再被大力提倡,即便增強了任課教師的專業(yè)素質,也沒有真正的解決這個課程理應達到的初衷。俗語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北疚膰L試站在學生的角度提出一種新的思路,如圖1的下半部分所示,生命教育應當是貫穿整個學習生涯的人文教育,它沉淀在每個生活和學習的細節(jié)中,學生對于生命的理解必須是一種真正內化的價值認同,并不是聽幾節(jié)課所能解決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具備的一種整合多種情緒和想法,并且有效調節(jié)自己生活狀態(tài)的能力。生命教育在這種形式下能夠很好的促進這種能力的養(yǎng)成。首先,這種形式的生命教育依附于家庭和學校對于人文精神以及學生哲學修養(yǎng)的重視,不再是僅僅依附于幾個任課教師應付任務式的空洞說教。其次,它將主動性完全交給學生自己,在教師的點撥之下,學生漸漸學會主動的思考、交流和反饋。久而久之,學生不僅有東西去思考,也有方向去思考。四、哲學修養(yǎng)應被提到生命教育核心位置科學主義和功利主義盛行的今天,大學中的人文精神日漸式微,哲學漸漸被視為雞肋,它似乎與經濟和就業(yè)永遠也扯不上關系,但是它確是人類精神的根本,在理解人生意義,避免自我同一性危機等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哲學修養(yǎng)應當被提到生命教育的核心位置,沒有哲學修養(yǎng)卻談理解生命,終將是白費力氣。

誠然,大學工具化以及職業(yè)化的教育理念無法在一時間轉變,這些受到社會就業(yè)等形式的影響和制約,所以在大學中無法實現人文精神重新取代科學主義和工具主義的夢想。本文需要表明一種立場,那就是社會形式不應該過度的被施加在教師的教育理念中,應當先適當放下校門外的激烈競爭形式,先教學生們思考和做人,讓他們很好的統(tǒng)整自己的過去和未來,以及對整個人生的看法。也希望學校在安排繁密的專業(yè)課程的間隙里,給學生的學習空間中留有一份“人情味”,比如與專業(yè)課無關的哲學或者心理學等課程的靈活安排,或者定期組織同學參加社會活動、文藝活動等等。哲學應當據理力爭,在科學霸占和窒息學生幾乎全部的空間后,及時的給他們送去一縷清風。

哲學是科學的根,我們在盲目癡迷科學的同時,也更應當穩(wěn)住這個連結生命和精神的根。生命教育其實可以看作是一種哲學教育,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提倡的哲學修養(yǎng)或者哲學教育并沒有規(guī)定其內容,也就是說,本文并不贊同對于哲學較為固執(zhí)的看法,即只有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思想才是我們唯一要學習和信奉的。哲學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每個人對于世界的看法和理解都不盡相同,這些都不應該受限于社會體制而被僵化的或者刻板的套上“好哲學”或者“壞哲學”的罪名,哲學并不存在好壞之分,每個哲學家的思想都存在一些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因此本文認為對于哲學修養(yǎng)有待于提高的同學來說,東西方哲學史是首先要去補課的,通過對于哲學史的學習,我們可以更多的思考某位哲學家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為什么會產生那樣的看法等等。

結合上述思考,大學生對于生命的漠視往往是因為他們探尋不到生命的意義,這些也是由于教育機構長期對于科學主義信奉到了一種極致的必然結果,換句話說,也是由于現象學和人本主義等非科學取向的哲學流派散播的人文思想在我國長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如此一味的堅持科學主義哲學,學生就會漸漸變成學習的機器,失去了自己的靈魂和生命的意義,一旦出現負面情緒或者壓力過大,他們往往不知道該思考人生,也不知道該怎么辦,所以學生輕生是這種惡性循環(huán)發(fā)展下去的必然結果之一。只有做到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有機整合,才能緩解學生在生命問題上的迷茫,才能在生命教育中實現更多的價值訴求。因此,現階段的高校生命教育可以具有多種形式和內容,它可以作為一種人文主義哲學思想的傳播載體,也可以作為一種呼喚教育模式調整的主力軍,但是這些工作都有一個前提:把生命教育的主位,還給學生。

第3篇:人生的哲學思考范文

關鍵詞 真實的自我 尼采

有人說尼采是個狂熱激進的思想瘋子;有人說尼采是個面目猙獰的政治狂人;而有人說尼采是西方哲學史上一位重要思想家,甚至把他和馬克思并為十九世紀西方影響最大的兩位思想家。而周國平的這本《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正面評價尼采哲學的旗幟鮮明的著作之一,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獨立的思考,闡釋了尼采深刻精彩的人生哲學。

1尼采的哲學觀點及影響

酒神精神、強力意志、超人哲學、永恒輪回、悲劇審美、價值翻轉和重估等都是尼采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尼采哲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重估傳統(tǒng)價值、自己創(chuàng)造價值的重要性、提出科學理性的重要性和現在西方哲學人學主義創(chuàng)始人之一。周國平把尼采的人生哲學歸納為為兩點,“一是健全的生命本能,二是超越的人生追求。”從中觀之,尼采的哲學,是在強調人的個性的哲學,它們有一個根本的出發(fā)點,就是人對人生的思考對哲學的思考和人的個性是密不可分的,或者說是哲學來源于人的個性同時也體現著人的個性。本文從“自我的發(fā)現”這個章節(jié)來討論自己的見解。

在尼采哲學中“真實的自我”有兩層含義,在較低的層次上,它是指隱藏在潛意識中的生命本能,無意識的欲望、情緒、情感和體驗;在較高的層次上,便是精神上的自我,它是自我創(chuàng)造的產物。健全生命本能才是超越人生追求的基礎,畢竟,首先掌握了生存的本領,有了生活種種體驗,才會去追求高貴的靈魂,就像要唱好一首歌,前提是練得良好的氣息嗓音,才能更好傳達歌的情感。生物性和精神性是人性的兩端,唯有兩者發(fā)展,才能成為優(yōu)秀的人。

2認識真實的自我

認識真實的自我的過程即是尋找人生價值的過程。我國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即“人生第一重: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比欢岵傻娜松^歷程的點,和我國禪宗這一觀點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尼采說,通向智慧之路有三個必經階段:第一階段是“合群時期”,崇敬順從比自己強的人;第二階段是“沙漠時期”,重估一切價值;第三階段是“創(chuàng)造時期”,在否定的基礎上重新肯定,自己即是命運。兩者的共同點是,人在入世之初,認知新鮮事物都予以肯定,并會找到自己崇拜的導向和目標,然而尼采年輕時正是受叔本華悲觀哲學和瓦格納音樂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事物多了,發(fā)現的問題和思考的問題也多了,對事物都心有懷疑,自己的思想開始有了萌芽,接著尼采摒棄否定了叔本華和瓦爾納,把自己逼到沙漠;之后,很多人都會在人生的第二重階段停止腳步,追求了一生、勞碌了一生,到最后發(fā)現并沒有到達自己的理想而抱憾終生。許多人所認為的成熟,不過是被世俗磨平了棱角,那并不是成熟,那只是精神上的衰落和個性的凋亡。禪宗的第三重境界和尼采的“創(chuàng)造時期”有一定的區(qū)別,禪宗的意思是回歸自然回歸本性,做到淡然做人處事;而尼采的觀點,并不是回歸自然天性,在于真正的成熟應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fā)現,自己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智慧。

3尋找真實的自我

然而人常常因內心的極端狀態(tài)和外界的輿論和評價而歪曲了自我、迷失了自我。社會的輿論和評價干擾著我們的自我認識,它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舉個例子,在當代的學校的應試教育中,一味的填鴨,讓學生成為考試的機器,磨平生長的個性。周國平的“教育即生長”就是指,用功利目標規(guī)范生長,結果必然是壓制了生長。競爭是社會和個人發(fā)展的動力,競爭給予我們不竭的動力,然而“迷失自我”的盲目競爭也是沒有意義的。這種越來越嚴峻的病態(tài)競爭,帶來的有可能是病態(tài)的同化。有種“偽個人主義”,很多人都不是為他的“真實的自我”活著,而是在為“他們周圍人們的頭腦中形成并傳達給他們的自我的幻象”活著,在輿論的迷霧中,迷失在無精神性的勞作中失去“高尚志趣”的獨特個性而勞碌一生。真正的好的社會,應是可以讓人人心安理得的社會,讓人們真正敢于走自己的路的社會。

4忠于真實的自我

發(fā)現真實的自己,首先要忠實于自己,對自己的生存負責,真誠地尋找人生的價值。在尼采看來,真正的哲學家應該是真實的人,內心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而他者只會咀嚼別人的思想。尼采就正是一個獨特個性的真實的哲學家。尼采在他一生的不同時期,都在發(fā)出同一呼吁:“成為你自己,你現在所做所想的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你應當成為你之為你者?!蹦岵傻囊馑疾⒉皇墙腥嘶氐阶约旱奶煨裕S持自己的天性,而是在強調人在后天的創(chuàng)造和l展?!罢鎸嵉淖晕摇辈⒉皇莻€人先天所存在的本性,而應該是自我創(chuàng)造的過程,所以,一個人必須獨立的探尋人生的價值。一個真誠熱忱尋求人生價值的人,一路上可能會走一些錯路,但他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是正確的;而一個虛度人生的人也許不會犯錯誤,但他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本身就是一種錯誤。所以,要發(fā)現自己,首先要做一個富于創(chuàng)造富于個性的真實的人。

第4篇:人生的哲學思考范文

然而,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哲學是對世界對人生之犖犖大端中肯而深刻的思辨,從而具有或高山流水或陽春白雪的大美與大智的內涵。盡管像“哲學究竟是什么”、“哲學到底有何用”這樣的問題將永遠成為一些人的困惑,然而,古今中外的人們卻同時又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享受著哲學陽光的朗照與導引。正所謂“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渺小之中蘊涵著偉大,而美好的另一面卻又往往是引人無限慨嘆的易污與短暫。一旦當我們有意無意地開始體味諸如這浮世間的事事物物時,也許我們才會驚異地發(fā)現,原來這些以往不曾深入思考的哲理,竟能引起我們如此別樣的感動!

因此,目下,在以國學熱為標志的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急切呼吁與實踐之中(盡管真?zhèn)位祀s),我們似乎沒有理由不予哲學以同等或相當的關注。且不說洋洋大觀的西方哲學,僅僅像《易經》、《老子》、《莊子》、《論語》、《中庸》、《大學》等皓如煙海的東方典籍所蘊含的哲學思想,數千年來就曾熏陶和點化了無數炎黃子孫,并成為一筆足以惠及世界的具有“中華”標記的精神財富。然而,由于當代商業(yè)化社會功利及物欲浪潮的猛烈沖擊,不僅普通民眾淡出傳統(tǒng)文化的現象日趨嚴重,甚至更多的掛牌“學人”也冷杌難耐而紛紛智從機巧。因此,重新倡導傳統(tǒng)文化并適當學習或了解哲學,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當為建立文明和諧社會非物質儲備之必需。

近讀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先生的《生活有哲學》,觀覽作者以自己的親歷與感受,運用哲學理念解讀與引導生活的體悟,讀之如品新茗,如聆清音。這種對于哲學與人生關系的精辟闡述,寓深奧于淺顯的看似隨心所欲的輕松詮解,卻頗為直觀而通俗地揭示了“生活中有哲學,哲學中有生活”的理性感受。作者源自生活體驗的哲思心路,來自物質實體的哲學感受,以及通過哲學的角度去審視生活、觀覽世相的精神過程,不啻為讀者提供了一把進入層層哲學迷宮的鑰匙,或是成為一種看似不經意間的哲學啟蒙示范。因此,該書不失為一本使人耳目一新的“哲普”讀物。

也許由于身為哲學教授的緣故,也許由于對哲學的情有獨鐘,作者在該書序言的開頭便這樣飽含激情地寫道:“我曾多次自問‘今生最感恩的事’,而答案中一再出現的總有‘念了哲學’這一項。我為此不僅感恩,而且快樂?!痹谌绱搜赞o切切的基調之下,隨之便為讀者展現了一系列處處體現著人生經驗與感受,以及充滿著哲學思辨的生活細節(jié)。正如作者引其老師方東美先生的話說:“哲學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庇谑?,作者便由此而“心中領悟了兩點:一,人生就是買面包、烘面包、吃面包的過程;二,若要面包好吃,需要調味的蜂蜜,而那蜂蜜應該就是哲學”(傅佩榮著《生活有哲學》,新華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頁)。也許,正是傅先生這種生動而“甜美”的比喻,才引起如我般讀者的興趣與共鳴。也許正是由于這種淺顯與通俗,才給哲學這副古怪而狷傲的面孔設計了一方使人比較能夠引起愉悅的面紗。

的確,“生命本身沒有意義,你必須賦予它意義;而其價值也透過你所選擇的意義而彰顯出來”(盧梭),而哲學的使命,也恰恰就是專司洞察人生真諦,關注人的精神世界,即圍繞“是否活得有意義”(傅佩榮語)這個問題而展現的萬花筒。因此,無論你是蘇格拉底或者尼采,無論你是老子抑或孔丘;無論你是“權力意志”的鼓吹者,或是“內圣外王”的信徒,盡管其思想之樹枝葉不同,花開各異,而其體都無不接受藍天白云的洗禮,其根則更是非深植于腳下的凡世生活之壤不可。而其果,無論可口與否,甚至易地而成淮北之枳,它都有生存的權力,張揚的理由。

正是在“哲學與人生關系”的宗旨之下,該書通過“分享的喜悅”、“學習的暢快”、“啟發(fā)的豐收”和“心得的圓滿”四輯內容,以作者自己的學習經歷與成長過程為載體,以看似信手拈來的方式,悠悠然以充滿智慧的文火為讀者烘烤了一只氤氳著淡淡甜味的精神面包。

第5篇:人生的哲學思考范文

【關鍵詞】哲學 實用主義 精神價值

追求實用性,從應用型學科的角度而言是必然和必需的,但哲學不是滿足實用性需要的工具,它不應該也不可能具有實用價值。由是觀之,一種哲學如果具有實用主義色彩,則其精神價值就會受到影響。我國傳統(tǒng)哲學貫穿著實用主義的傳統(tǒng),這在本體論、認識論和人生觀幾大問題中均得到表現。

本體論方面

本體論是一個沒有統(tǒng)一定義的概念,但一般說來,本體論意指哲學中關于宇宙萬物之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的根據、本質或基礎的知識或理論。本體論的對象即是宇宙萬物的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的本質。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本體的探求一開始就走上了經世致用的道路。

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系統(tǒng)闡述本體論問題的哲學家是老子。老子用“道”表示哲學本體。他認為宇宙萬物的共同本原即是道,萬物發(fā)端于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梢詾樘煜履??!雹儆终J為道也是“無”,“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雹谶@些思想體現了老子對世界本體的形而上學追求。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下,老子認為道既是宇宙的本體,同時又是社會和人生必須遵循的法則,把道的本性滲透于人生實踐即是“德”。這種“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本意旨是為某種社會秩序和人的道德操守尋求依據。對于統(tǒng)治者而言,遵循道的本性,就可天下大治,“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為無為,則無不治?!雹蹖τ谄胀ㄈ硕?遵循道才可一生平安,得福避禍,“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雹軐τ谧鍪露?遵循道的要求就可物盡其用,“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雹菰诖丝梢钥吹?在《道德經》中,對玄冥之“道”的追求,蘊含著明道致用的價值取向。盡管《老子》中蘊含了這一價值取向,它在極其講求實用主義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仍然不能成為主流,因為《老子》雖然講明道致用,不主張出世,但并不像儒家那樣積極地主張入世,把“內圣外王”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對道的態(tài)度還是帶著形而上的思辨,追求的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⑥,這些都決定了道家學說不可能成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官方哲學。

相比而言,儒家在本體論問題上則是完全徹底地貫徹了實用主義立場。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從實用主義的立場出發(fā),一開始便對探求宇宙的本原這樣的“無用”問題不感興趣。在孔子看來,世界萬物自然而然地存在著,運行著,“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⑦世界萬物的存在作為既成事實,徑直承認它就夠了,沒有必要深究它的本原??鬃右舱劇暗馈?但孔子看重的是道對于人的道德價值,是把道作為人的道德的源頭來看待的。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探究這一形而上的道本身并不是目的,談道的目的在于為其倡導的倫理道德尋找一個堅實的理論依據。而且在道與人的關系上強調的是人對于道的主體性,弱化道的客體意義。按孔子的說法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p>

孟子繼承孔子道德本體論的思路,不再關注本體的客體意義,比孔子更加注重道德問題,完全從道德價值的意義上講本體,進一步貫徹實用主義的立場。孟子從孔子的仁學出發(fā),提出性善論,他認為,人生來就具有仁、義、禮、智等道德本性,“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我固有之?!雹嗄敲?人性善的終極依據又是什么呢?孟子的回答是:人性善緣自天性善。孟子繼承子思的思想,把天人共有的這一善性稱為“誠”:“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雹崛诵哉\,天性也誠,天道之誠是人性善的本體論依據,人性善是符合天之道的,是天道的實現和必然要求。因此,“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⑩由此可見,孟子的本體論完全是為其道德說教服務的。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佛教自傳入以后,對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實用主義傾向產生了沖擊??梢哉f,佛教的“空”觀與出世主義的本體論思想對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強烈的入世態(tài)度構成極大挑戰(zhàn)。但是這種沖擊和挑戰(zhàn)沒有也不可能改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實用主義品格,相反,它受到了實用主義的洗禮。一方面,佛教快速地被中國化。這一中國化的顯著特征即是把出世的佛教改造為入世的佛教,把佛教本體的超越性和神圣性消解到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中,甚至人們日常的生活瑣事之中。這在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禪宗里得到鮮明的體現。禪宗就認為“擔水砍柴無非妙道”。另一方面,儒家從外部改造和汲取佛家與道家的思想,創(chuàng)立了新的儒學形態(tài)――宋明理學,并在以后7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占據了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統(tǒng)治地位??v觀宋明理學的本體論思想,無論是程朱的“天理”說還是陸王的“心”或“良知”說或是張(載)王(夫之)的“氣”本說,雖然各自的路線不同,但無不貫穿了為政治服務或是為日常生產和生活服務的目的。

無可否認,本體論蘊含著深刻的道德意義,事實上這是其重大價值之一。但對本體的探尋不應該變成一種直接的道德說教,因為這一方面改變了本體論的方向,另一方面反而會弱化其道德價值。

認識論方面

認識論大致涉及這樣一些問題:人類能夠認識世界嗎?如果能夠認識,那我們關于世界的認識是如何得來的?我們所獲得的這些認識是可靠的嗎?我們以什么作為標準來檢驗真理?這些問題與本體論一樣古老并且互為條件,因為當我們追問并斷定“世界是什么”的時候,我們就不得不問:“我們對世界的這種斷定正確嗎?”或者“我們怎么知道世界是這樣的呢?”因此,不解決認識論問題,本體論將失去基礎;反過來,如果我們不對“世界是什么”產生追問并力圖有所斷定,認識論也只能是空中樓閣。西方哲學的認識論正是產生、發(fā)展于這樣一種對宇宙的驚疑和對知識可靠性的擔憂和認真的態(tài)度。

在中國哲學史上,較多關注知識論問題的是宋明理學。宋明理學把知識分為“見聞之知”(科學知識)與“德性之知”或“天德良知”(倫理道德知識),并待之以不同的態(tài)度。對“見聞之知”持輕視甚至不屑的態(tài)度,而十分重視的是“天德良知”。比如張載的觀點,“接物處(見聞之知),皆是小德;統(tǒng)會處(天德良知),便是大德?!???“誠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見聞小知而已?!???中國傳統(tǒng)哲學之所以重天德良知而輕見聞之知,筆者認為,這是由于古代(中國是直至近代)科學的不發(fā)達,使得科學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不大,因此遭到中國傳統(tǒng)哲學家們的冷遇;而天德良知則關系到人的道德規(guī)范,社會的穩(wěn)定,其有用性遠勝于見聞之知,因此自然受到重視。同樣的原因,宋明理學談“知”的同時,也必然要談到“行”,把“知”與“行”放在一起來考慮,關注“知”和“行”的關系。因為如果倫理道德知識不付諸行動,那對社會的穩(wěn)定是沒有多大用處的。對二者關系的探討無非涉及一些“知”先“行”后與“知”“行”合一或者“知”難“行”易與“知”易“行”難的爭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認識論大致就涉及上述一些內容,至于知識的可靠性問題,真理的標準問題,進而主體的認識能力,認識范圍等問題,中國傳統(tǒng)哲學基本上就沒有涉及了。

人生觀方面

人生問題是哲學的又一大問題,或者說根本問題,它與本體論問題緊密相關。對于人生問題的哲思如果作一最高概括即是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活?”即我們平常所說的人生意義、人生價值問題。這一問題的產生根源于人必有一死。每個人在想到自己總有一天要死去時,首先是驚恐,然后他就不禁要問:既然如此,我活這一生到底有何意義?我為什么要活?這就是人生觀的根本問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如果局限于人生范圍內,那就等于是一種循環(huán)論。因此,對于“為什么活?”的思考一定要超出人生的范圍,為人生找到一個外在于人生的依據,這樣,人生才不是為活而活,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才會有保障。這也是人類為什么需要形而上學和宗教的原因。因此,形而上學不是與人生無關的玄思,而是對人的終極關懷。對人生的哲學思考本身即是目的,是人的存在方式,而不是具有實用價值或政治價值的工具。而中國傳統(tǒng)哲學在思考人生問題時,走的仍然是一條實用主義的道路。比如,孔子就回避了死的問題,他說“未知生,焉知死”,這就是說,生的問題都還沒想好,哪去管死的問題呢。而生的問題其實就是如何活的問題。另外,《大學》對人生的思考可能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最具有代表意義,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最高人生理想,但對這一理想的追求體現的仍然是如何活的問題,而不是為什么活?!叭绾位?”或者說“如何活得好?”無疑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問題。(作者單位:貴陽學院政教系)

注釋

①②③④⑤《道德經》,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5、40、3、16、11章。

⑥《莊子?逍遙游》

⑦《論語?陽貨》

第6篇:人生的哲學思考范文

關鍵詞:中職思想政治課;哲學與人生;教學感悟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20-0117-02

隨著國家對中職學校的教材改革,《哲學與人生》課也在教材的整合與提升過程中被中職學校作為德育教學必修課程供學生使用。它把哲學與人生結合起來,既是對哲學課程的重大創(chuàng)新,也是發(fā)揮哲學指導作用和解決人生問題的體現,是中職學校一門全新的德育必修課程。通過本門課程,教會學生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fā),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腳踏實地走好人生路;讓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積極在社會中發(fā)展自我,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哲學與人生》更新教育理念,更突出了職教特點。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該課程教學進行初步探索,已在教學中取得一定成效。

一、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知識亮點

在《哲學與人生》教學過程中,要自始至終地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千方百計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因此,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應充分信任學生,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同時,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氛圍,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能使每個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來學習理論知識,并通過自身的理解牢牢掌握,增強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哲學是照亮人生道路的燈塔,學生有許多困惑,需要得到哲學思想的引領。哲學是點燃人生智慧的火炬,學生有必要掌握初步的哲學思維方法。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必須學習《哲學與人生》。作為教師,應從學生成才發(fā)展的終極意義來看待這門課程,而非僅僅滿足于完成教學任務、完成學校指派的工作。這樣,教師就會有上好該課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就會投入足夠的熱情和充分的精力去研究。如果學生沒有學習興趣,教師也不要氣餒,更不能輕易放棄。在教學中,教師要刻苦鉆研教材內容,找出知識亮點,將其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所謂知識亮點,就是教學內容中內涵最豐富、意義最深刻、實用價值最大、表述最精彩東西。例如,教學“事物發(fā)展的永恒性及本質”時,運動、變化、發(fā)展三者之間的關系、發(fā)展的實質、量變的含義、質變的含義、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及方法論要求等知識點就是亮點。通過對知識亮點的突出,知識條理就更加明晰,學生就更容易接受,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也得以改變。

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實效性

要提高《哲學與人生》課程的教學實效性,就必須讓學生求之于知,激之于情,強之于志,悟之于理,踐之于行,養(yǎng)之于能。在課堂上解放學生的腦,讓其自由思考;解放學生的口,讓其自由講,讓德育課真正“活”起來。

1.采用活動化教學方式。青少年聽課存在“以興趣為主導”的傾向,對枯燥、單調的教學內容比較排斥。因此,教學時,教師可使用圖片、音像資料等教學工具,將枯燥的基本概念和理論滲透在具體、有趣的實際案例中進行講解。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適應時代潮流,改變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單一的“滿堂灌”教學模式,適時開展一些專題討論,讓學生通過對身邊或親身經歷的事感悟對錯,在潛移默化中校正行為習慣和心理狀態(tài)。

2.采用問題引導法。傳統(tǒng)的德育課教學往往是教師根據教材提出問題,然后向學生灌輸一個又一個的結論或規(guī)律。即使有學生發(fā)言,也是重復教材上的知識。這樣,學生只能機械地儲存知識,而無法能動地運用知識。因此,筆者采用“問題引導法”,即教師在講課前先提出與本次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后再回答。多數問題的答案是開放性的,有的則是唯一的,學生可通過語言、形體、圖示等任何一種方式作答。例如,講授“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要求時,首先問學生:“在你心目中,什么樣的學習方法才是最好的?”通過學生的討論,逐漸引導他們理解。學習有方,學無定法,沒有最好的學習方法,只有符合自己年齡、學科特點及個性心理的學習方法才是最好的。這種教學方法的好處在于,不僅能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還可鼓勵學生反思學習,最終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3.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哲學與人生》課程的教學就是要用哲學去引導學生的人生觀,把哲學的思想與人生結合在一起。這是中職德育課程的創(chuàng)新,也是用哲學思想指導人生問題的體現。一方面,讓學生學習哲學與人生發(fā)展關系密切的基礎知識;另一方面,對學生如何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行為選擇和以后人生的發(fā)展都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例如,在《現象和本質與明辨是非》的教學中,共安排引導學生探究的問題10例,其中兩個問題很好地體現了“哲學”與“人生”的有機結合。設計這些問題的目的就是要求學生能透過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學會分清是非、區(qū)分善惡、辨別真假,做遵守紀律、知法守法的善良人。指導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4.教材內容呈現多元化。《哲學與人生》教材從版面的設計到插圖的安排都有很大變化,圖文并茂、形式生動活潑,面貌煥然一新,教材的可讀性、可教性得到大大增強。其中的案例教學有學生身邊發(fā)生的故事和最具典型的哲理故事等,欄目設置豐富,有名人名言、精美插圖、體驗與探究,以及相關鏈接等,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充分運用教材中的體驗與探究、拓展性欄目、方法性欄目、教材圖片等教學資源,以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進行多種探究活動。如果運用得好,還能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點,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教學方法突出實踐性?!敖虒W有法,教無定法?!睂嵭械掠n改革后,學生的主體作用被擺上了重要的地位。筆者認為,可在該課程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現場教學、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等方式,注重現代教育手段在教學中的運用。例如,講授《人的本質與利己利他》時,采用案例、討論、合作、視頻、故事等方式引入教學,引導學生談感興趣的人生話題,談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危害性;談社會熱點問題,等等。加深對知識要點的理解,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

總之,《哲學與人生》是一門對學生有重要意義的課程,自身也具有提高學習趣味性和吸引力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創(chuàng)新地運用教材,智慧地開展教學,使課堂時時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會學生學哲學、用哲學、有人生哲學的準備,讓每個中職生都有陽光人生、快樂人生、幸福人生、成功人生!

參考文獻:

[1]楊化.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J].重慶社會工作職業(yè)學院學報,2006,(2).

[2]鐘啟泉.新課程的理念與創(chuàng)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7篇:人生的哲學思考范文

關鍵詞:哲學;教育理念;新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5-0282-02

哲學是智慧之學,探索的是人生在世的大問題。哲學作為對自然界,對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領域里面最普遍和最一般規(guī)律的最高概括,是以前哲學的超越,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是把科學與個人價值結合在一起,它既強調世界觀的科學性,重視客觀規(guī)律,又考慮到人的自身要求和發(fā)展,強調人的價值,以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目的。所以學習哲學對現時代大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樹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當前哲學教育的現狀

現今我國高校的哲學教學是包含在基本原理課的教學內容中的。基本原理課是高等教育的必修課程,從國家到高校都一直非常重視這門學科的發(fā)展和建設。從事哲學教學和研究的專家、學者、教師和致力于哲學研究和學習的學生,都從各個不同的視角和著重點探索著哲學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可行途徑。應該說,以往這些關于哲學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研究對于我們認清哲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有幫助的,他們在哲學教學實踐中所作的種種嘗試也是有意義的,并且在某些方面和環(huán)節(jié)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從總體上看,我國哲學教學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和效果。

二、“教學理念”存在的問題及新教學理念的探索

國內關于哲學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研究的文獻、論文和專著很多。專家學者和教師學生都從自己的關注方向和考察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原因分析和對策研究。

(一)目前教學理念方面存在的問題

1.把哲學等同于政治教育?,F在大學普遍進行的哲學教育往往只等同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學,并沒有把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智慧和西方優(yōu)秀的哲學思想包含進去,而是把哲學等同于政治,等同于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部分。這樣哲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通過培養(yǎng)學生來實現意識形態(tài)的再生產。由此導致的后果就是教師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循規(guī)蹈矩,被一些僵化的教條所束縛,不能激發(fā)活躍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活力。

2.把哲學教學當作一種知識的傳授。哲學是思想的力量,是一種理論的邏輯力量,是說服力量和批判力量,所以哲學教學決不應該只是一種知識傳授,僅僅為了讓學生掌握哲學的知識體系。知識化的傾向就違背了哲學的本性,容易形成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哲學教育就是要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就是使學生深刻地理解和自覺地認同哲學所表達的崇高價值理想,并將這種價值理想作為自己思想和行為的最高價值取向。

3.哲學教育理念的功利化。當自然科學技術取得了巨大的發(fā)展和突破,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當人們帶著急切的功利期望來衡量哲學教育可兌現的現實價值和實用性時,功利化的思想必然要導致哲學課的冷門和人們對哲學學習的疏遠,以及對哲學作為一種特殊人文學科的特性、功能和價值的錯誤認識。若使學生對哲學形成一種與哲學本性不相適應的期望,就會把他們引向一條逐漸遠離哲學精神的道路。更突出的問題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的目標被嚴重地市場化?!白鋈恕钡慕逃缓鲆暳耍藗儚娬{是知識的教育和專業(yè)化的教育,培養(yǎng)人的技能和謀生手段成為教育的主導思想,人的個體性和獨特性根本沒有弘揚和顯現的機會。

(二)對新的教學理念的探索

1.以真正哲學的方式從事哲學教育和教學。哲學與政治有關系,但是其本性卻是思想,所以決不能從庸俗的實用觀點和狹隘的政治觀點來對待哲學教學。哲學教學應當注重激發(fā)學生的理論興趣,拓寬學生的理論視野,撞擊學生的理論思維和提升學生的理論境界,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批判力,推進學生的主體意識、反思態(tài)度和創(chuàng)造精神。

2.復歸學生在哲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哲學課的主要功能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哲學。哲學教育實質是一種宏觀的思維方法教育,是一種啟迪智慧的自我教育,最終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樹立起自覺的哲學意識和哲學思維方式。正如哲學大師康德告訴我們“我并不教你們哲學,只是教你們哲學地思考”,這才是哲學教育的真諦。學生的個體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要得到充分張揚,要復歸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教育觀念的真正轉變必須來自于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所產生的主動的思考和需求,來自于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進行的積極思維和尋求解決同題的辦法時所采取的行動。所以,在教學中要突出學生個體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恢復其自身的超越本性,培養(yǎng)其問題意識[1]。

3.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的。教育要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的,其核心必然是以哲學教育為主導的人文教育,因為人文教育能培養(yǎng)人格修養(yǎng),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格調品味,明了人生的意義和目的。哲學始終貫穿和體現著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要使哲學教育最終成為每個人的自我教育,就要強調個體自立,個人自由和創(chuàng)造力,在根本上達到人的自我實現。

三、“教學內容”上存在的問題及教學方法的新探索

(一)目前存在的問題

1.教材方面的不足。在教材的體系方面存在的問題是只述不論,史論脫節(jié),缺乏思想的交鋒和對時代的反思。既不能引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精神,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更不能激發(fā)學生探求真理的熱情和對的熱愛與信仰[2]。

2.教學內容和授課方式的單一。哲學教學把教材當成“現成結論”和“標準答案”,把講課當成“講解條文”,不能突出哲學應有的深厚的歷史感、強烈的現實性和巨大的邏輯感,使哲學教學失去了它的豐富性、生動性和深刻性。授課方式無非是老師講、學生記。受考試和教材內容的限制,老師很少有獨特的思想表達,學生也沒有探索知識的主動性。內容基本上是對馬克思的基本觀點和理論的機械闡釋,對于西方的理論成果,涉及很少。其實,要想真正地理解馬克思,就應該回到馬克思,因為脫離了西方的歷史文化語境根本無法對馬克思進行客觀解讀,也不可能真正理解馬克思。

3.考評方式?,F在的理論課的考評主要是閉卷的書面考試,考試的范圍都在書本上。學生們可以平時不看書不思考,到考試前突擊背書,只要記性好就可以得到高分??荚噧H僅是成為了判斷學生的記憶水平和復述能力的形式。而這樣的考評方式只能進一步使哲學成為教條。

(二)對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探索

1.教學內容的重構。教材要以哲學為主線,同時包含中國和西方哲學史的內容,也要關注現代西方哲學。同時哲學教材要走向“世界化”,與時代問題緊密聯系,探索和回答科學技術發(fā)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新挑戰(zhàn)和新問題。當今世界是一體化的世界,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如全球問題、發(fā)展問題等,都應該在教材中涉及到。因為前沿理論始終都是與人的發(fā)展息息相關的,都是學生關心和關注的話題。

2.建立起教師與學生的新型關系。教師與學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進行討論式或啟發(fā)式教學,以哲學原著文本為基礎,結合現實問題,進行直接的思想對話。教師也可以適當地以專題講解的方式來豐富課堂內容,讓學生有機會了解當前哲學發(fā)展的前沿理論問題,包括對某些問題的論爭。當然,這要以教師淵博的知識背景為前提。其次,在教學手段上,教師可以應用適合的多媒體技術,不搞單純的教案式課件、板書式課件,使現代化教學手段成為幫助教師充分發(fā)揮教學能力的有力工具。哲學教學的目的就是訓練人們對人生終極關切的思考,體驗人類智慧的深度,喚起學生對日常生活的反思和省察,最后恢復和建立健全的更加智慧的生活[3]。

3.靈活實效的教學考評方式。學習哲學主要學習的是思想,教學考評方式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理論興趣,拓寬學生的理論視野,撞擊學生的理論思維和激發(fā)學生個性的自由發(fā)展為目的。所以我們要逐漸改變目前較為單一、刻板的考評方式,走向多樣化??荚u的方式可以是學生的一次專題演講,問題辯論,或是調查報告和實證論文,把全面考察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反思批判精神和綜合素質,作為考核的中心目標[4]。

學者們對目前大學生哲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表述比較全面透徹,切中要害。在對策研究方面,大家從各自的關注點著眼,探索不同的改革創(chuàng)新路徑。但是問題就在于:怎樣才能把這些創(chuàng)新理念和改革方法具體地、切實可行地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去呢?武才娃在《探索哲學教育的新方法》一文中記述了教學新方法在教學實踐中具體運用的一個詳細案例,從文中不難看出這個教改的實現需要老師和學生付出更大的努力。這也是為什么進行理論探索的文章遠比有關具體改革實踐的論述多的原因。畢竟哲學教學改革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是個自上而下的體制問題。創(chuàng)新實踐本身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在短時期里徹底轉變,那么哲學教學理念的創(chuàng)新如何在實際的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中成功運用就成了今后哲學教育研究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姜立紅,李慶霞.哲學:人性化教育的生長點[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2).

[2]蘇平富.哲學課程整合、教材建設和教學改革初探[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

第8篇:人生的哲學思考范文

  黑格爾之后,伴隨近代西方的強盛興起,西方文化中心論主導了學者的心靈,一般學者認為,中國形上學傳統(tǒng)不強,認識論與邏輯不發(fā)達,即使中國有哲學,也偏于政治與倫理。其實,這不僅忽視了中國哲學中的道家傳統(tǒng)和佛教傳統(tǒng),而且更反映了近代西方哲學問題意識影響下的局限。近代西方哲學從“認識論的轉向”發(fā)展到“語言的轉向”,出現了消解西方傳統(tǒng)形上學的努力,乃至海德格爾以來西方哲學關于“哲學的終結”的斷言,徹底改變了現代哲學的問題視界。另一方面,分析哲學對古典哲學的傲慢也越來越失去意義,在當代美國,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越來越成為哲學的關切焦點。不僅如此,美國和歐洲近年來堅持“中國哲學”研究和“比較哲學”研究的學者也日益增多,并取得了一些對歐美哲學界有影響的研究成果。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了重新認識中國哲學的不同于20世紀前期的新背景。

  當馮友蘭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撰寫《中國哲學史》的時候,在他看來,我們有兩種選擇:一是堅持以西方所謂哲學為標準,較嚴格地取中國義理學中可與之對應相當者,以此為“中國哲學”,研究之,撰寫《中國哲學史》。一是以中國義理之學本身的體系為完整對象,研究之,而撰寫《中國義理學史》。甚或進而以中國義理學為標準,寫成西洋義理之學史。馮友蘭自然選擇前者,因為20世紀的中國學術就是一個與世界,或者說西方“接軌”的世紀。他對第二種選擇之不宜,解釋說:“就原則上言,此本無不可之處。不過就事實言,則近代學問起于西洋,科學其尤著者。若指中國西洋歷史上各種學問之某部分而謂為義理之學,則其在近代學問中之地位,與其與各種近代學問之關系,未易知也。若指為哲學,則無此困難。此所以近來只有中國哲學史之作,而無西洋義理之學史之作也。以此之故,吾人以下即竟用中國哲學及中國哲學家之名詞。所謂中國哲學者,即中國之某種學問或某種學問之某部分之可以西洋所謂哲學名之者也。所謂中國哲學家者,即中國某種學者可以西洋所謂哲學家名之者也?!雹?可見,這里所說的作中國哲學史的問題關聯著作為學科的中國哲學的定位與合法性。所以,馮友蘭的這個說法表明,是否寫“中國哲學史”,涉及是否設立“中國哲學”這一學科,涉及到是否設立“哲學”學科,涉及到是否整個引進近代西方學術體系和學科體系。不僅僅是“中國哲學史”如何寫作的問題。如果我們肯定源于近代西方的現代大學建制,肯定大學建制中“哲學”一科的必要性,則必然要肯定從“哲學”的方向對于中國古代思想的研究與教學。

  如何處理中國固有的義理之學體系中與西洋所謂哲學不甚相當者呢?馮友蘭說:“中國哲學家又以特別重視人事之故,對于宇宙論之研究亦甚簡略,故上列哲學中之各部分,西洋哲學于每部皆有極發(fā)達之學說,而中國哲學則未能每部皆然也。不過中國哲學家注重內圣之道,故所講修養(yǎng)之方法,即所謂為學之方,極為詳盡。此雖或未可以哲學名之,然在此方面中國實甚有貢獻也?!雹?馮友蘭一方面承認“此雖或未可以哲學名之”,而另一方面,在他的《中國哲學史》中則對此有不少敘述。就是說,某些中國傳統(tǒng)的義理之學的內容雖不見于西洋哲學的討論,但仍可以作為中國哲學史的內容加以敘述。

  可見,由于中國古代義理之學與西方所謂哲學范圍并不相同,故完全以西方所謂哲學之范圍而切割古代義理之學中之一部或大部而謂之中國哲學,則古代義理之學的固有體系之完整性可能遭到破壞,且其體系中必有部分不能列入所謂中國哲學。這樣一來,在事實上,我們在馮友蘭給出的兩個選擇外,還可以有第三個選擇,那就是,我們可以把中國義理之學即作為“中國哲學”,而不必按照西洋所謂哲學嚴格限定之??梢哉f,自馮友蘭以后,中國哲學史的研究者都是以此種方法研究中國哲學史,即一方面在理論上認定以西方哲學的內容為標準,另一方面在實際上以中國義理之學為范圍。20世紀的學者并沒有表現出強烈的愿望去在理論上充分解決這個問題。

  30年代后期,張岱年在其《中國哲學大綱》的序論中,也是一開始先討論哲學與中國哲學的定義。在他的討論中有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西方哲學中沒有統(tǒng)一的哲學定義,他說:“西洋哲學家所立的哲學界說甚多,幾乎一家一說。其實都只是一家哲學之界說,而不是一般哲學之界說??偢骷艺軐W觀之,可以說哲學是研討宇宙人生之究極原理及認識此種原理的方法之學問?!雹?雖然哲學家們的“哲學”理解往往各立一說,但哲學教育家需要一種綜合的“哲學”定義,張先生的這個說法是把哲學歸結為有關宇宙、人生、認識方法的學問。

  第二,中國古代沒有與哲學意義相同的總括性名稱,他說:“中國古來并無與今所謂哲學意義完全相同的名稱。”他同時指出,先秦所謂“學”、漢人所謂“諸子之學”與今所謂哲學大致相當;魏晉時所稱玄學,意謂約略相當于今之哲學;宋代以后所謂道學、理學、義理之學,其內容與今所謂哲學甚相近。但是,玄學、道學是各有其界域的,各是某一派哲學或某一類型哲學的名稱,“與今所謂哲學之為一般的名稱,并非相同。而總括玄學與道學的一般名稱,在以前實在沒有?!雹?這符合中國古代學術史的實際情形。

第三,在東西文化的視野中,“哲學”應當是一個類稱。張岱年提出:“中國先秦的諸子之學、魏晉的玄學、宋明清的道學或義理之學,合起來是不是可以現在所謂哲學稱之呢?中國以前的那些關于宇宙人生的思想理論,是不是可以叫做哲學?關于此點要看我們對于哲學一詞的看法如何。如所謂哲學專指西方哲學,或認西洋哲學是哲學的唯一范型,與西洋哲學的態(tài)度方法有所不同者,即是另外一種學問而非哲學,則因中國思想在根本態(tài)度上實與西洋的不同,而中國的學問當然不得叫做哲學了?!彼约翰⒉毁澇蛇@種看法,他提出一個很為重要的思想:“我們可以將哲學看作一個類稱,而非專指西洋哲學??梢哉f,有一類學問,其一特例是西洋哲學,這一類學問之總名是哲學。如此,凡與西洋哲學有相似點而可歸為此類者,都可叫做哲學。以此意義看哲學,則中國舊日關于宇宙人生的那些思想理論,便非不可名為哲學。中國哲學與西洋哲學在根本態(tài)度上未必同,然而在問題及對象上及其在諸學術中的位置上,則與西洋哲學頗為相當?!雹?/p>

  張岱年最后說明,哲學又有一般的和特殊的之不同,歷史哲學、政治哲學、藝術哲學都屬特殊哲學,一般哲學則不包括特殊哲學,專指宇宙論、人生論、知識論。而他在《中國哲學大綱》中所用的“中國哲學”乃是指一般哲學,故不論及中國的各種特殊哲學。事實上,20世紀的中國哲學史家對于有關中國思想的“哲學史”研究的分界,無論在范圍上還是內容上,都有明確的自覺,中國哲學史家從來沒有企圖以哲學史的研究代替整個的古代思想研究。

  哲學一詞是西方文化在近代大量引進后,日本學者西周由philosophy 翻譯而來,而被國人所接受?!爸袊軐W”的概念亦因此而產生。但這一概念的建立過程是內在于、并被規(guī)定在整個近代中國文化的總進程的。中國近代文化的發(fā)展的總趨向是,在整個國家近代化的總方向及框架規(guī)定下,在學術教育上,以西方學術的分類為標準,而全盤承受之,通過建立哲學、文學、史學、法學、政治學等學科概念而形成中國近代化的學術體系,建立這些學科概念的作用,一是本原于西方學術的分途,可以有條理地了解西方學術的內容;二是便于引進西方教育體制,以這些學科概念為支住,建立近代中國大學教育的分科體系;三是與世界文化接軌,使中國現代文化依照這些學科概念的分工加以發(fā)展;四是以這些學科概念來分類整理中國固有的傳統(tǒng)文化和學術體系。這是近展的大勢。

  然而,就人文學科而言,西方近代以來的學術分類難免根據于西方的歷史文化經驗,如果以之為絕對的標準或普遍的模式,去規(guī)范非西方的文化經驗時,就難免遇到削足適履的危險。與其他中國近代建立起來的學科概念相比,“中國哲學”似乎略顯尷尬。正如以上諸先生所說,最重要的問題并不在于中國古代有無“哲學”一詞,而在于中國古代學術體系的分類中,并沒有一獨立的系統(tǒng)與西洋所謂哲學完全相當。中國古代確有自己的義理之學,這種義理之學是中國古代哲人思考宇宙、社會、人生、人心的理論化體系,而其中所討論的問題與西方哲學所討論的問題并不相同,論述的方式亦不相同。象宋明理學中所反復討論而且極為細致的“已發(fā)與未發(fā)”、“四端與七情”、“本體與功夫”、甚至“良知與致知”等,都是與西洋哲學不同的哲學問題。在這一點上,前輩學者對此似少注意,如馮友蘭認為,哲學的內容確定了,其問題也就確定了,他始終認為,中西的哲學問題是一樣的,只是深入和講述的程度不同。張岱年也認為中國哲學與西洋哲學的態(tài)度不同,但哲學的問題及對象相當。其實,中國與西方,雖然都有對宇宙、社會、人生的理論化的思考體系,但用以構成各自體系的問題并不相同。就中國大陸而言,五十年代以后,在當時的學風影響之下,關于哲學史有共同的基本問題的觀念,對中國哲學研究者更造成了較大的困擾;八十年代以來此種影響雖已漸消失,但學術界并未就東西方哲學史是否有共同的問題進行深入討論以取得共識。而西方哲學界長期以來拒絕把中國哲學作為哲學,只是作為思想、宗教來研究,正是因為認定中國哲學中沒有討論西方哲學中的問題,或沒有以西方的方式來討論。以西方哲學的問題為“哲學”的問題,或把哲學只理解為論證之學,而判定非西方文化是否有哲學,實質上是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表現。

  上述中國文化的情況。并不是沒有解決的方法。正如張岱年所提示的,我們應當把哲學看成文化,換言之,我們應當立基于全部人類文化,把“哲學”看作一共相(并非本體意義的),一個“家族相似”的概念。是西方關于宇宙、人生的理論思考(西方哲學)、印度關于宇宙、人生的理論思考(印度哲學)、中國關于宇宙、人生的理論思考(中國哲學),是世界各民族對超越、自然、社會與人之理論思考之總名。在此意義上,西方哲學只是哲學的一個殊相、一個例子,從而西方哲學的問題和討論方式并不是哲學所以為哲學的標準。因此,“哲學”一名不應當是西方傳統(tǒng)的特殊意義上的東西,而應當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一個富于包容性的普遍概念。

  因此中國的義理之學即是中國哲學,雖然其范圍與西方哲學有所不同,其問題亦與西方哲學有所不同,這不僅不妨礙其為中國的哲學,恰恰體現了哲學是共相和殊相的統(tǒng)一。所以,非西方的哲學家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發(fā)展起一種廣義的“哲學”觀念,在世界范圍內推廣,解構在“哲學”這一概念理解上的西方中心立場,才能真正促進跨文化的哲學對話,發(fā)展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哲學智慧。如果未來的哲學理解,仍然受制于歐洲傳統(tǒng)或更狹小的“英美分析”傳統(tǒng),而哲學的人文智慧和價值導向無法體現,那么二十一世紀人類的前途將不會比二十世紀更好。

  另一方面,這種態(tài)度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要學習西方哲學。西方哲學是人類智慧中理性分析和建構的精致代表,西方哲學的形態(tài)雖然是特殊,但其中不少問題的討論是具有普遍性的。西方哲學哲學的論述雖然不是哲學所以為哲學的根本規(guī)定,但學習西方哲學可以為研究其他哲學提供具有普遍意義的重要方法。特別是西方近代以來的哲學,雖然它仍然內在于西方語言的限制,但伴隨著人類的歷史走向世界史,其中的討論地方性局限漸漸減少,與科學與工業(yè)文明發(fā)展的普遍性之連結越來越多。

第9篇:人生的哲學思考范文

摘要:尼采從他的權力意志出發(fā),引出了他的超人哲學。超人哲學是唯心主義,它過分地夸大了人的作用,同時他反對和平,贊揚戰(zhàn)爭,推崇利己主義等,盡管超人哲學在很多方面存在缺陷與不合理,但是我們同時要看到它積極、給人啟迪的一面,它鼓勵人們勇敢、自信、追求奮進、自我超越、在磨練中成為“超人”。它具有不可忽視的現實價值。

關鍵詞:尼采;超人哲學;價值

尼采認為,體現權力意志的物種從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以至于人的發(fā)展,是沒有止境的,今后還將進化出一種“超人”。在他看來,超人是人類發(fā)展的目標和歸宿,超人是指權力意志達到頂峰的人,這種人是優(yōu)秀民族的精華,是權力意志的最高體現和最理想的化身,超人創(chuàng)造社會歷史同時推動社會進步。他強調人要把自己變強大,做超人,但是超人必須在嚴酷的氣候和惡劣的環(huán)境中經受特殊的磨練才產生出來。誠然,尼采的超人哲學在很多方面是受人詬病的,但是我們要看到它積極和值得我們思考的成分。超人哲學強烈沖擊了傳統(tǒng)的哲學思維,為當時西方人本主義哲學思潮奠定了基礎;對我們中國社會的進步、現代化也有一定的啟示;同時對于渴望成功、追求進取、以及思考如何應對這樣一個日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的當代青少年,也有著許多值得借鑒和學習的精神。

一、超人哲學的人本主義價值

首先,尼采的超人思想對恢復和發(fā)揚人的本性,追求自由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尼采認為超人可以創(chuàng)造真理,判斷善惡,敢于藐視一切,敢于給一切以新的價值和意義。尼采批判基督教對人自然本性的扼殺,而立足自然去探索人性之本,同時尼采將人對自由的渴望,上升到了精神層面。其次,超人哲學立足人本,提出自我超越。尼采強調人不斷完善、不斷超越自我,這從積極意義上出發(fā),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種對于人性追求的大膽嘗試,也是將人作為社會中心的體現。這是一種樸素的人本觀念。

二、超人哲學對中國社會進步、現代化的啟示

首先,尼采認為,強者應當征服弱者,智者應當支配愚者。對弱者、愚者不應該是同情,應該讓更優(yōu)秀的人來代替他們。假如建立一種制度,使弱者、愚者得到充分的同情與憐憫,那么世界一定會停滯不前。尼采的這種思想雖然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性、互助與憐愛,但是卻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尤其是對近代的中國,打開了中國大門,也打破了中國“天朝上國”的美夢,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深受壓迫,于是有識之士呼喊出了“獨立”、“自由”、“自信”等口號。在當時那種特殊的情況下,尼采的這些思想對于幫助當時的中國人自強不息、爭取民族民主獨立,起到了極大的動員和鼓舞作用。我們的愚昧無知、落后、軟弱并不會得到強者的同情,只會成為強者的盤中餐。因此我們必須把自己變強,超越自己,成為強國。其次,我們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拒絕頹廢,明白發(fā)展才是硬道理。超人哲學告訴我們,我們必須要時刻督促自己進步與發(fā)展,因為落后就會被欺負和征服,而且強者中還有強者,因此我們必須要有憂患意識。國家要發(fā)展要進步,要有隨時被超越被征服的意識,不斷鞭笞自己,從而變得更強大,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傊某苏軐W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我們社會的不斷演進,它對我們從落后的國家變成強國有積極指導意義,正如改革開放時期,我們打破常規(guī)、不怕失敗的勇氣,積極發(fā)展,就是“超人”精神的一種體現。

三、超人哲學對中國教育發(fā)展的啟示

首先,超人哲學立足人本、發(fā)揚人性。隨著當前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在教學中越來越注重以“以學生為本”,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這與超人哲學的人本思想、主體思想不謀而合。以學生發(fā)展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學生探求知識的能力,這是素質教育發(fā)展的必然之路,也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必要條件。在素質教育中,我們要關注每位學生的興趣和差異,因材施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開發(fā)學生潛力。其次,尼采提出的“超人”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特征。超人哲學強調人思想上的自由,倡導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有自己的見解,不人云亦云,這正是當前素質教育所提倡的。中國的應試教育已經嚴重束縛了一代人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揮,要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就必須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還其思想自由。再次,超人哲學強調“超越性”。這對我們的教育發(fā)展有一定影響,它指導我們超越自我,超越弱者,超越困難和挫折,胸懷大志,挑戰(zhàn)極限,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頑強不屈的精神。

四、超人哲學對當代青少年成長的啟示意義

青少年是祖國和民族的未來,在市場經濟迅速發(fā)展的今天,社會生活發(fā)生著深刻而廣泛的變化,當代青少年對于自我塑造與自我完善有了新的認識,他們對于人生觀、價值觀都有其獨特的看法,同時也面臨更多的人生抉擇和挑戰(zhàn)。當代青少年在競爭、選擇與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對如何面對前進中的失敗與彷徨,如何塑造成功的自己,如何使自己更加堅強地面對人生的挑戰(zhàn)和機遇產生很多迷茫,甚至很多人墮落頹廢,而尼采的超人哲學正好給我們積極的指導。

首先,樂觀、堅強。超人哲學教我們要在艱苦惡劣的環(huán)境中去磨練我們的意志,從而成為“超人”。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當代青少年獨立性不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很多學生因為學業(yè)壓力大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悲劇屢見不鮮。超人哲學的意義在于讓我們樂觀、積極上進。不是每個人生下來就是天才,我們只有在遇到挫折痛苦的時候,依然用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磨練我們的意志,我們才能真正的進步與成才。其次,不斷超越自我,積極進取。尼采的超人哲學就是要讓我們充分發(fā)揮積極性、主動性,讓自己充滿勇氣,充滿激情,不斷實現自身的超越。青少年在學習和成長成才過程中,更應當相信自己、超越自己,秉承自強不息的精神去享受有力度的人生,在人生的拼搏與抗爭中去體味人生的價值。

總之,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尼采的思想雖然備受爭議,尤其是他的超人哲學,過分夸大了人的意志,追求利己主義。但是我們要用辯證和歷史的眼光去看待他超人哲學的意義,超人哲學作為一種人生哲學,他有一定的價值。尼采大無畏地批判和顛覆傳統(tǒng)思辯體系,提出“超人”思想,充滿了不斷進取,不斷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的激情,超人意味著不斷接受挑戰(zhàn)、磨練,這對我們社會的進步,教育,和當代青少年都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常紹舜 等:《現代西方哲學評價》[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曾治舟:《淺析尼采“超人”學說和道德觀》[J], 學術論叢,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