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課程改革多源流理論過程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課程改革多源流理論過程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課程改革多源流理論過程分析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學召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簡稱“卓越計劃”)啟動會。教育部強調“卓越計劃”的重點任務之一是創(chuàng)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其中重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是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的路徑之一。[1]因此課程改革成為各“卓越計劃”試點單位關注的焦點和重點。就目前關于“卓越計劃”課程改革的文獻而言,多有對其實施成果的研究,但鮮有對其課程改革過程的研究。本研究以H大學光電學院光電信息工程專業(y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實驗班為例(簡稱“光電卓越班”),運用多源流理論框架來分析該系實施“卓越計劃”課程改革的始末,深入探究各種社會因素在“卓越計劃”政策實施過程中的作用。

一、多源流理論及其適切性

多源流理論最早出現于1984年金通出版的《議程、備選方案與公共政策》一書中。金通的多源流理論“試圖解釋為什么某些問題的議程受到決策者的注意,而另外一些卻被忽略了”。[2]他提出,整個系統(tǒng)中存在三種源流:問題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問題源流指種種有待政府加以解決的問題;政策源流指各種各樣的政策建議、政策主張與政策方案;政治源流包括的則是國民情緒、公眾輿論、權力分配格局、利益集團實力對比等因素。金通理論最大的特點就在于“結合”。在一個關鍵的時間點上,當上述三大源流匯合到一起的時候,問題就會被提上議事日程。三者的結合使一個問題獲得政策制定者高度關注的可能性大大地提高。三條源流交匯的原因首先在于“政策之窗”(PolicyWindows)的打開,“政策之窗”的打開為問題被提上議事日程或政策變遷提供了機會。[3]金通認為,三條源流的耦合促成了問題登上政策議程,但在這過程中必須有某個人承擔起把這三條源流結合在一起的功能,這種人就可以稱作為政策企業(yè)家。[4]綜上所述,多源流理論的分析框架主要用于分析政策制定過程中各影響因素對政策的最終形成產生的影響,以及政策從最初產生到最終付諸實踐的完整過程。而關于教育政策的概念,孫綿濤教授認為:“教育政策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是政黨、政府等政治實體在一定歷史時期,為了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和任務,協調教育的內外關系所規(guī)定的行動依據和準則。”[5]依據這個定義,課程改革方案也可以被認作教育政策的一種。對本研究而言,光電學院卓越班課程改革最終形成了一體化的課程改革方案,我們旨在分析這一方案的形成過程及其影響因素。而多源流理論正是“用來解釋政策如何制定的一種方法,它可以包括政策制定的全過程”[6],“這一分析框架對我們在日趨開放、多元和復雜的社會中關注決策的各種因素和各種影響方式,關注政策輸入和輸出過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保?]因此,運用多源流理論研究課程改革過程具有一定的適切性。

二、課程改革歷程描述

H大學光電卓越班的改革最終目標是完成人才培養(yǎng)目標、課程體系和管理制度的綜合改革,其中課程體系改革是核心,也是本研究的重點。光電卓越班的課程體系改革主要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申請卓越計劃,確定光電卓越班改革思路。2009年底H大學申報卓越計劃,在申報討論稿中指出,卓越計劃要培養(yǎng)具有實踐能力、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國際視野的未來卓越工程師,其改革基本思路為“夯實基礎、能力導向、創(chuàng)新機制、校企聯動、個性培養(yǎng)、拔尖示范”。2010年6月13日,H大學正式成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61所高校之一。這意味著H大學光電卓越班改革正式啟動。第二階段:以充分調研為基礎,設計光電人才培養(yǎng)的三級目標。光電卓越班改革啟動之后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確定人才培養(yǎng)目標,人才培養(yǎng)目標改革是課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礎。一方面,新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以需求為導向”。其一,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求,以“本科生能力發(fā)展狀況”問卷調查的結果為依據之一制定人才培養(yǎng)目標,該問卷于2009年6月向H大學光電學院全體09屆本科畢業(yè)生發(fā)放;其二,滿足社會和市場需求,2009~2010年多次訪談武漢光電企業(yè)的總經理、人力資源主管、一線工程師等,了解光電專業(yè)畢業(yè)生的總體情況以及對課程體系的評價;其三,符合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律,參照了國內外相關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描述,例如ABET標準、波音公司20條標準等。另一方面,新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更具實用性和操作性。光電卓越工程師的三級培養(yǎng)目標是:一級目標是培養(yǎng)有領導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光電信息工程人才;二級目標在傳統(tǒng)上被稱為培養(yǎng)規(guī)格,即一級目標的知識、能力、品德和其他素質框架;三級培養(yǎng)目標是二級目標在各個訓練環(huán)節(jié)上的具體要求,根據目標對教學大綱進行準確、充分、易于操作的描述。可操作性是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一個重要特性,不能落實的目標其指導性也只會大打折扣。第三階段:以課程重組為主的課程體系改革。基于大工程觀的教育理念和CDIO實驗區(qū)的實踐探索,針對現有課程體系在培養(yǎng)卓越工程師上存在的問題,通過廣泛深入的調研,制定科學可行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的結構設計是在分析國外三大光學中心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根據專業(yè)教育的目標,對課程模塊進行優(yōu)化調整(包括專業(yè)基礎課內容的口徑拓展、專業(yè)課內容的吐故納新、課時比例的增減等);注重兩門導論課(工程導論和專業(yè)導論)的教學(可前置到一年級);強化工程訓練(包括工程實踐訓練、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的訓練),并據此重組課程結構。第四階段:卓越工程師的一體化課程設計。在對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進行重組之后,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突出課程之間的關聯性。一體化的課程設計突出課程之間的關聯性,圍繞卓越工程師的培養(yǎng)目標進行系統(tǒng)設計,使學生掌握各門課程知識之間的聯系,并用于解決綜合的問題。2011年3月形成了正式的光電信息工程專業(yè)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方案,其中一體化的課程體系是以項目訓練為主要教學路徑,集項目訓練、課程學習、企業(yè)實習于一體的綜合性課程體系。它以項目為載體來關聯課程和相關知識,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基于項目學習的全面工程創(chuàng)業(yè)訓練來實現學生實踐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與強化。

三、基于多源流理論的事實分析

如前文所述,多源流理論認為政策過程由問題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組成,筆者將以此作為分析工具對H大學光電卓越班改革如何形成一體化課程改革方案的過程展開分析。

1.問題源流。在本研究中,有四方面實際情況共同推動了問題源流的形成。第一,傳統(tǒng)的課程體系改革途徑不再適用。之前的工程教育改革,工程教育界認為“重理論輕實踐”是問題的根源,因此課程改革的途徑多為增加實踐教學的時間和學分,更新教學內容等,隨著“大工程觀”的理念引入國內,工程教育界意識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張皮的問題是目前工程教育存在的根本問題,因此之前的課程改革方法和途徑不再適用。必須重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在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之間搭建橋梁,進行課程改革。第二,國內外工程教育的發(fā)展趨勢。1993年MIT工學院院長喬爾•莫西斯在美國“回歸工程運動”中提出了“大工程觀”這一概念,成為未來工程教育發(fā)展的新方向。1996年,這一概念被引入中國。“大工程觀”重視與社會、環(huán)境的協調發(fā)展;力圖實現科學、技術、環(huán)境、文化、審美藝術、倫理道德等多元價值觀的整合。[8]“回歸工程”并非回到小件制造、手工操作、師徒相授的傳統(tǒng)工程實踐,而是投身大工程背景下的、現代科技主導的、集團運作的系統(tǒng)工程實踐,是對工程本質的回歸。工程教育不再是簡單的崗位行為,而是復雜的教育行為,它要體現現代科技和文化意義上的工程綜合,要受到具體的教育目標、教育計劃、教育評價的規(guī)范,以及滲透其中的大工程背景和產業(yè)界需求的影響。第三,光電學院課程體系的現狀。光電學院的課程設置是以H大學實施的平臺課程為依據的,在通識教育課程平臺的基礎上進行光學的核心課程設計。盡管平臺課程有其優(yōu)勢,但光電學院整體的課程設計仍暴露出一些缺點:首先,課程的實踐訓練不足。44%的學生在本科階段未參與過任何科研項目,33%的學生只參與過1~2項,課程設計的題目來源有41%是教師的虛擬題庫。其次,課程設計的專業(yè)性不強。學生普遍反映不同專業(yè)方向的課程設計過于相似。再次,課程之間聯系的支撐力不夠,主要表現在課程設計主要是以教師自身的專業(yè)方向為導向,教師的研究方向是什么,能教什么,就開什么課,有些課程過于晦澀難懂,而有些課程內容早已被時代淘汰。最后,對需要大量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的工科本科畢業(yè)生來說,現有課程并不能滿足要求,現有課程以理論課程為主,雖然提出要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但并沒有從課程設計本身來解決這個問題。[9]第四,光電產業(yè)發(fā)展對課程體系的新需求。據權威智庫預測,到2015年光電子產業(yè)將成為21世紀最大的產業(yè)。全球產業(yè)基地正加速向中國大陸轉移,中國從事光電產品生產、研發(fā)的企業(yè)已有12000多家,從業(yè)人員逾百萬人。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已建成中國最大的光纖光纜制造基地、中國光通信領域重要的科研開發(fā)基地。根據規(guī)劃,該示范區(qū),要實現到2020年3萬億的企業(yè)收入,要力爭培育2至3家規(guī)模超千億元本土跨國企業(yè)、40家規(guī)模超100億元本土企業(yè),急需提高國際主導市場的占有率,急需實現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跨越,急需進行人才培養(yǎng)模式革命,實現人才與產業(yè)接軌。對光電人才的新需求意味著必須對現有課程體系進行改革。

2.政策源流。在“原始的政策鮮湯”周圍“漂浮”著多種意見主張,意見主張由政策共同體中的專家們提出。經過檢驗,一些主張保持原封不動,一些被合并為新的,一些則被取消。[10]也就是說,政策共同體從各自立場出發(fā)闡述政策意見,政策共同體是政策源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之前光電課程改革歷程的描述可以看到,課程改革是經歷四個重要階段,其形成過程遵循了框架的發(fā)展脈絡,我們可以從政策共同體的視角進行解析。第一,政策支持者———學校。H大學并沒有教學改革的具體政策,但提出一系列改革原則。2006年《H大學“十一五”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繼續(xù)推進實踐教學改革,突出實踐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中的獨特作用,從根本上改變實驗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的傳統(tǒng)觀念,充分認識并落實實驗教學在學校人才培養(yǎng)和教學工作中的地位,形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統(tǒng)籌協調的觀念和氛圍;整合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優(yōu)化實驗課程體系,組織開展實驗課程教學的評估工作。[11]H大學2010年工作要點中提到:要深化教學改革,著力強化全體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積極推進各專業(yè)教學內容改革,重點優(yōu)化實驗教學體系。[12]可以看到,學校政策支持教學改革,并指出要協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關鍵在于改革實踐教學。第二,政策決定者———院系。對院系來說,平衡各方利益是制定政策的前提。H大學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培養(yǎng)方案由院系和教務處共同制定,但以院系為主。學校為了鼓勵院系積極探索教學改革,對列入卓越計劃的專業(yè),院系改革權限更大。作為政策決定者的院系,需要考慮三方面的影響因素:①從教育的角度看,要符合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要解決課程體系改革中實際出現的問題;②從資源的角度看,課程體系改革中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質資源,課程改革的方案要有可操作性;③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看,既要滿足企業(yè)需求,符合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又不能過于損害教師的利益。為此,光電學院多次舉辦會議,聽取各方對課程體系改革的意見。第三,政策實施者———教師。一線教師認為,課程改革的核心應該是實踐教學改革。在光電學院教師看來,實踐教學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作用大于理論教學,因此特別重視實踐教學的改革。“我們的實驗教學體系,緊跟科學與技術蓬勃發(fā)展的步伐,增開新的專業(yè)實驗課程;順應光電學科特點,豐富實驗內容與手段。在專業(yè)實驗課程上,增加學科內覆蓋的專業(yè)方向內容,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為更多的理論課程在實驗中心開設實驗學時或者進行現場教學,設計科學實踐課程,吸納更多項目,使得課程項目類型包括科學研究型、工程開發(fā)型、生產問題及技術問題解決型五大類”。[13]第四,理論研究者———工程教育研究者。工程教育研究者認為應該進行一體化的課程體系改革。工程教育研究者一直非常關注我國工程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學者的研究一方面實時關注了國外工程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將國外大學CDIO工程教育模式、項目學習等等先進經驗引入我國。另一方面也意識到國家產業(yè)升級需要創(chuàng)新人才,現行的工程教育模式已經不再能夠培養(yǎng)符合未來需求的工程師,呼吁深化我國工程教育改革,認為我國現階段工程教育的根本問題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張皮”的問題,而不是“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因此,我國工程教育應該進行一體化改革??梢钥吹?,教師與工程教育研究者出現了分歧,說明政策共同體會依照他們的知識結構、價值偏好、實踐經驗等等向決策者提出自己的主張,這些主張為決策者做出科學、客觀的決策提供了充足的信息,也構成了多源流理論中的政策源流。

3.政治源流。政治源流是指對問題解決產生影響的政治過程,它獨立于問題源流和政策源流,主要由諸如公眾情緒、政治集團之間的競爭、政黨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政府的變更等因素構成。就本研究而言,學校和院系領導的教育理念、企業(yè)和教師的需求取向構成了實施卓越計劃的政治源流。第一,學校的教育理念。H大學圍繞建設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的發(fā)展目標,進一步強化本科教育的戰(zhàn)略地位,提出建設“一流教學、一流本科”,培養(yǎng)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該校校長認為,要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主動實踐意識,主動實踐是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應該把主動實踐的觀念貫穿在學習的多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盡可能真正作為主體參與實踐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主動實踐的過程中,注重學生質疑力、觀察力、協同力、領導力等素質培養(yǎng)。[14]第二,院系領導的教育理念。光電學院歷來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歷屆領導都重視并鼓勵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改革。2003年,光電學院成為教育部和科技部兩部委聯合授予的第一批9個“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yǎng)基地”之一;2007年獲批教育部“面向群體創(chuàng)新人才互動式培養(yǎng)實驗區(qū);2008年獲批教育部首批“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設立“CDIO型光電工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人才培養(yǎng)實驗區(qū)”。第三,教師的需求取向。教師的需求取向來自兩方面:一方面來自與企業(yè)合作的體驗,H大學光電學院教師的科研能力較強,因此與眾多企業(yè)有緊密的合作關系,從合作過程中會獲得企業(yè)關于學生能力的評價,當大部分企業(yè)都評價學生動手能力差的時候,教師會認為學校的教學和課程體系需要改革;一方面來自自身的課程改革實踐,教師認為僅僅在一門課程中的改革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需要專業(yè)內課程群的改革,厘清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關系。第四,企業(yè)的需求取向。光電產業(yè)界的稀缺人才主要有兩類,一是基本功扎實的工程師;二是具有堅實數理基礎、掌握前沿技術、具備創(chuàng)新開發(fā)能力的博士、博士后。大恒光電的首席工程師宋菲君提出了本科生的長處和不足,“長處是善于交往、合作、市場意識強、知識面廣、計算機應用和編程能力強,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較強。不足是急功近利,職業(yè)責任感不強,求職主要看當前薪酬,不能正確預測發(fā)展前景,做科研耐不住寂寞,另一方面知識面有廣度缺乏深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數理基礎差,建模能力不夠,實驗動手能力欠缺,實踐經驗少,工藝知識嚴重缺乏?!保?5]

4.多源流的耦合。公共政策終結過程中的問題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都是各自流動的,在某一個關鍵的時間點,這三條源流通常會匯聚在一起,發(fā)生耦合。耦合發(fā)生的時間點就是政策之窗,而推動耦合發(fā)生的是政策企業(yè)家,政策企業(yè)家通過多種渠道的努力促使三源流的耦合和政策的形成。第一,耦合時間點———政策之窗。金通提出三個獨立源流后,進一步認為這些分離的源流會在關鍵時刻匯集從而完成決策,這一過程即“政策之窗”,這些窗口是由緊迫的問題或者是政治源流中的重大事件“打開”的。2011年4月以《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光電信息工程專業(yè)課程體系研究》為題申請了H大學教學研究項目,該項目由時任光電學院教學副院長和工程教育研究者聯合主持,光電學院相關教師共同參與。該項目可以看作三條源流匯集的起點,可以認為“政策之窗”已經打開。該項目立項之后,學院領導、一線教師、工程教育研究者通過理論和實踐的不斷探索,最終形成一體化的課程體系方案。高校院系是推動卓越計劃實施的重要力量,包括學院的領導和參與改革的一線工科教師。學院領導是否支持改革是其成功的關鍵,就光電學院而言,該學院一貫具有教學改革的傳統(tǒng),認為工程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是應對復雜社會環(huán)境的重要手段,因此對卓越工程師計劃非常支持。光電卓越班的一切改革策略都是經領導審閱批準。教師是教學改革的踐行者,只有將新思想具化到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和學生評價等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工程教育模式才算完成了真正的改革,光電學院一線教師在學院的號召下,對卓越班也投入了極大的熱情,調整教學內容,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等等。工程教育研究者引入一體化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思想,認為要解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張皮的問題,必須以課程體系一體化為核心進行改革。在形成了一體化課程體系之后,這并不是課程改革的終點,而是在課程改革實施一年后進行了基于學習效果的課程改革評價,為進一步完善一體化課程體系提供了依據。2013年,該項目結題意味著最終形成了一體化的課程體系。一體化包涵兩個方面:一是知識、能力、職業(yè)意識的一體化。這是指將三者進行有機整合融入課程體系中,通過項目訓練、課程學習、企業(yè)實習等多種方式讓學生獲得一體化的學習經驗,獲得實踐知識。這些預期學習效果的培養(yǎng),依靠簡單的課堂教學是無法完成的,而必須用項目牽引,任務驅動、情境教學、團隊合作、做中學的主體參與等方式才能完成,并且知識、能力和職業(yè)意識一體化的培養(yǎng)必須實現時間和空間上的融合,使課程體系對已有的時間和資源發(fā)揮雙重作用。二是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這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項目學習、課程學習等完全融為一體,圍繞項目實踐來組織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課程,重新分配可用的時間和資源,學生自己建構知識體系。或者將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包括前沿問題帶進理論學習中,用理論指導實踐解決問題,然后再在項目中進行實踐。這樣不斷循環(huán),實現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統(tǒng)一??傊?,一體化課程體系形成了一個總體效果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教育系統(tǒng),全面提高工程人才素質。第二,耦合推動者———政策企業(yè)家。金通將政策企業(yè)家定義為“愿意投入資金、時間、精力等資源來促進某一主張”的人。對光電卓越班的課程體系改革過程來說,三位政策企業(yè)家在不同階段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課程改革的初始階段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政策企業(yè)家是時任光電學院黨總支書記。她是一位教育學博士,深知工程教育的理論研究與課程改革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因此邀請了H大學教科院工程教育研究團隊參與光電卓越班改革工作中;在課程改革中期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政策企業(yè)家是時任光電學院教學副院長,他在改革中期敏銳意識到課程體系改革是卓越班改革的核心,應該進行深入研究并申請立項,這為形成一體化課程體系奠定了物質基礎;在課程改革后期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政策企業(yè)家是時任光電學院院長,他是此次改革中所有方案的最終決策者。如上文所述,一體化課程體系的形成不能缺少政策企業(yè)家的影響和努力。

四、討論與啟示

綜上所述,光電卓越班的課程改革過程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課程改革的新思路,這是基于對我國工程教育存在的本質問題以及光電學院現狀的思考而形成,二是學校、院系、教師、工程教育研究者等利益相關者在不同階段的課程改革過程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這兩點都有值得借鑒之處。

1.光電卓越班的課程改革新思路值得借鑒。現階段的工程教育課程改革是新一輪工程教育一體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重在解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張皮的問題,與之前的課程改革相比,突出了實踐教學的引領作用,對理論知識的前沿性、綜合性、寬廣性以及理論學習的方法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6]通過研究和實踐,課題組提出一條新的改革思路,即明確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首要任務,課程體系改革是核心,管理制度改革是保障。首先,明確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首要任務。改革之初的首要任務應該是明確人才培養(yǎng)目標,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不同,則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不同,則課程體系不同。卓越班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設計在充分調研基礎上完成,調研對象包括企業(yè)界人士、教師和學生。卓越班設計的培養(yǎng)目標是一個多類型、多層次、彼此支撐、互相制約的系統(tǒng)。一級培養(yǎng)目標是指特定專業(yè)所要培養(yǎng)的一類或幾類有特定職業(yè)面向的工程師類型;二級目標(培養(yǎng)規(guī)格)應當從整體上呈現一級目標所蘊含的素質要求;三級目標是對二級目標的細化,由學生和教師共同完成,它不是對二級目標的背離,而是二級目標的具體化、行動化、個性化和完善化,它不排除若有必要也可能對二級目標提出局部性的修正。[17]其次,課程體系改革是核心。人才培養(yǎng)目標告訴我們工科學生應該獲得怎樣的知識和能力,如何能更好地保證學生學習到這些知識和能力就成為下一步的問題,課程體系改革是回答這一問題的關鍵和核心步驟。在現階段的工程教育改革中,課程體系改革應該形成一體化的課程計劃。第三,課程評估是保障。形成一體化課程體系并不是課程改革的終點,必須要進行基于學生學習效果的課程評價,以此為依據促進課程體系的完善,形成課程體系改革的良性循環(huán)。

2.光電卓越班課程改革過程中,各相關利益者各司其職,值得借鑒。課程組提出的新課程改革思路,是在改革過程中逐漸探索形成的,在每個改革參與者心中形成了堅定的信念,并最終形成了一體化課程體系。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光電學院卓越班的課程改革過程并不是一個“黑箱”,多源流理論為此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借助多源流理論框架的分析可以發(fā)現,課程改革是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學校支持是前提、院系領導是主導、一線教師是主力、工程教育研究者是助力,四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

作者:陳敏 李瑾 單位: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