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外國文學論文范文

外國文學論文全文(5篇)

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外國文學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外國文學論文

中學語文中外國文學論文

一、引言

鑒于中西方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存在著差異,如果我們單純的選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學生進行教育以及熏陶,根本不能適應現(xiàn)在激烈的競爭形勢。所以,培養(yǎng)我們的學生兼?zhèn)鋿|西方的文化特長,不但有利于我國傳統(tǒng)的群體人格的形成,也有利于形成一些鮮明的個性。中學生具備西方的人文精神,即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時代進步的要要。當前,我國中學生接受西方文學的主要方式之一便是語文課本。因此,中學生的語文教材在介紹西方的文化以及人文精神上主要起到了一個窗口的作用,好的篇章可以更好的引導學生去正確理解和準確學習外國的一些文學知識和思想文化。因此,我們要想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更好的傳播西方文化,那么就必須做到教材和教學策略的改革。

二、外國文學作品在我國語文教材中的歷史和沿革

中華民族的教育事業(yè)經(jīng)歷了一段漫長的改革之路,雖然在夏商周時期,就開始建立了學校教育,但是語文并沒有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古代,語文的教學是與經(jīng)學、哲學、史學和倫理學在一塊的,并將德、才、學、識這四項融入到各種學科,古代所謂的語文教材主要都是四書五經(jīng)、文選讀本和蒙學讀物等等構成。時期,中學的語文課程開始漸漸從史學、經(jīng)學、哲學和倫理學中分離出來,進而成為了一門獨立的課程,這也標志著我國的語文學科開始建立了自己獨立的教學系統(tǒng)。而中學語文教材在體例以及內(nèi)容的更新方面都是從舊制的文選改良到舊制的文選突破。新文化運動之后,我國的文化領域出現(xiàn)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為我國后期的語文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條件,從此之后,我國的語文教學也便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發(fā)展。在此間,語文教材選用了大量的能夠反映新文化和新思想的白話文文章,包括郭沫若的一些新詩,陳獨秀的論文演講等等。建國之后,我國的語文教材在作品的選材上邁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即國家頒發(fā)了語文教學的大綱,最終確定可以將外國的文學作品選入到中學的語文教材中。這些作品的選取基本上都是大綱所規(guī)定的,中外文學史上非常優(yōu)秀的作品。外國作品的引入,使得我國的語文教學內(nèi)容更加豐富,形式也變得更加多樣化。在“”被粉碎之后,我國的政治形勢便有所好轉,語文這一學科也進入了一個新時期。修訂了新的大綱,開辟了我國新時期語文教學的新局面。在此套大綱中,選用了比較多的國外的純文學的作品,同時,也選用了少量的國外的散文一類的優(yōu)秀作品。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中學語文教材的選材和編寫盡管有了不小的進步,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需求,但無論是在內(nèi)容上還是在體系上仍存在一些不足。而對于語文教學的評論也是此起彼伏,這表明語文的教學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有的問題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嚴重的。但是總體來說,外國文學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地位也越來越高。我國的語文教育事業(yè)是進步的,發(fā)展的。當然,對語文教學進行改革也是勢在必行的。

三、當前外國文學的選材原則

1、注重人文氣息,強調(diào)情感的熏陶

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為什么西方的文學往往會面臨著一個可能被遺棄的困境呢?這個問題的回答還需要從西方文學的特點來講。和中國相比,外國的人文理念相對來說更加寬松,作者通常會做到敢說也敢寫,他們會用批判的語言來評判這個社會存在的一些現(xiàn)象,凸顯現(xiàn)實,當然避免不了揭露社會黑暗的一面。但是,從某個角度來講,這樣的批評語言對于社會的發(fā)展是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起到一定的消極影響。因此,西方的文學在一些方面不符合當時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也不滿足不了在當前社會背景下的語文教學的要求。所以,對于外國文學選材的一項首要原則便是注重人文氣息,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強點感情的熏陶以及培養(yǎng)學生樂觀處事的態(tài)度。在以往我國高中語文的教材中,并不缺乏這樣一類文章。因此,為了使學生知識面拓寬的更大,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zhì),在語文教材中適當?shù)囊雰?yōu)秀的外國文學作品是我國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經(jīng)之路。

點擊查看全文

高校外國文學論文2篇

第一篇

一.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體系

目前,大多文學教材采用“時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節(jié)選”的三段式套路,因其“史”和“編”的特點,長期以來在學術理念上形成了誤區(qū):教材定位的非學術化,文學史知識的純客觀化,操作方式上的集體化。于是,教材忽視了文學自身規(guī)律和特性,重點不夠突出,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學術價值。實踐證明,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應反映文學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時代特性:

第一,從縱向上,根據(jù)“厚今薄古”的原則調(diào)整課程內(nèi)容體系。整個西方文學的內(nèi)容大致可分為:中世紀文學,文藝復興時期文學,17-18世紀的古典主義和啟蒙文學,19世紀的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文學,20世紀的現(xiàn)代主義文學,以及20世紀中期出現(xiàn)的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傳統(tǒng)的文學教材及教學內(nèi)容往往側重于19世紀及以前的經(jīng)典文學,對于20世紀尤其是20世紀中期以后的現(xiàn)代主義文學則無暇顧及或只是匆匆?guī)н^。于是便形成了這樣的弊端:知識陳舊,即時性差,信息獲取滯后于當代重要研究成果及前沿動態(tài)。因此,在教學中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應做適當調(diào)整“,本著詳近略遠原則,把重點從古代移到現(xiàn)代”,尤其是20世紀后的現(xiàn)代主義文學,體現(xiàn)文明成果的發(fā)展和知識的更新轉換,使學生了解現(xiàn)當代重要的研究成果、文學思潮、批評方法。

第二,從橫向上,壓縮文學史教學,開展專題教學。在以往的文學教學中,我們多采用“古代、近代、現(xiàn)當代”的分段式教學模式。這種文學史教學內(nèi)容涉及的范圍寬,作家作品多,文學現(xiàn)象紛繁復雜,面面俱到,給教學增加了不少困難,容易影響教學效果。此外,基礎課程占用的時間過長,既不利于教師的科研探索和學生的自學研討,也影響課程體系的建設。所以,在保留外國文學史教學中必要的基礎知識的同時可對其大力壓縮,并推出一系列專題選修課,比如:英美文學經(jīng)典、西方文學思潮、現(xiàn)代主義文學、西方小說敘事研究、西方詩歌藝術研究、西方悲劇藝術研究、比較文學研究、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專題研究、西方文化概論等。這樣改革,極大豐富了本學科的教學內(nèi)容,使課程體系趨于完善,尤其是為我們的研討式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有利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鉆研和思考,完成文學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和闡釋。第三,重視文學理論在教材中的作用。文學理論是用于詮釋文本的普遍理論,原是對文學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總結,但反過來又影響和指導創(chuàng)作。具有歷史重要性的文學理論學派包括有:新批評、形式主義、馬克思主義、心理分析批評、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女性主義等。學生掌握了不同的文學理論,便有可能采用多種文學批評方法從新的角度和層面對作品進行分析和闡釋。現(xiàn)代文學教育正是要形成多元化的闡釋格局,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傊诰幱喭鈬膶W教材時,我們應堅持“以史為經(jīng),以論為緯,以作品研究為中心”的原則,編寫出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具有大學特點的外國文學教材。

二.采用主體性研討式教學模式

第一,更新觀念,建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體性教學模式。依據(jù)當代詩學闡釋學思想,“作品包括文本和讀者理解兩部分,那么學生的閱讀和理解才是文本自身意義得以實現(xiàn)的唯一途徑”。所以文學教學應當徹底改變以往以老師講解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研討式教學方式。在主體性教學模式中,教師由原來的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教師在學生主動性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引導”主體的作用,使教學活動具有發(fā)展學生主體性的功能。為此,在教學中,我們應當堅持“精講、少講、不講”的原則,即重點、難點的地方精講;參考資料多的內(nèi)容少講;簡單易解的部分不講,盡量把時間留給學生,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一教學模式使學生從單一的專業(yè)知識學習中解脫出來,達到“一課多能”的教學目標學生既能掌握專業(yè)知識,提高文學鑒賞、文學批評的能力,又能在思維方法、學習態(tài)度、表達技巧等方面得到綜合訓練。

點擊查看全文

外國文學教學論文(8篇)

第一篇:閱讀體驗下外國文學教學建議

摘要:在大學外國文學教學過程中,閱讀體驗教學法是一種較為實用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幫助大學生提高學習能力。通過體驗式閱讀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空間,開拓學生視野,此種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有效提高學習自主性,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課堂閱讀當中,通過閱讀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yǎng)以及文學素養(yǎng)。

關鍵詞:閱讀體驗;外國文學;教學;建議

引言

隨著世界文化的不斷融合,我國高校逐漸重視外國文學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通過鼓勵學生閱讀外國名著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許多著名的教育學家以及文學家都認為,一種語言的表達形式往往通過文學作品展現(xiàn)出來,而且通過文學作品展現(xiàn)出來的語言都是最美的語言,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也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此種語言的學習能力。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小說無疑是最好的文學作品教材,小說不僅能夠吸引學生參與到閱讀當中,而且小說能夠展現(xiàn)出文學魅力。[1]只有通過不斷的閱讀,才能提高一個人的文學修養(yǎng),提升自身內(nèi)涵,其言談舉止也會趨于高雅。著名的教育學家程朝翔認為,“中國學生想要學好第二種語言,了解世界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多讀原版的莎士比亞文學作品,通過閱讀原著作品能夠從中學到更多國外的文化,能夠讓學生真正了解西方文學的特點?!盵2]另外,通過國外文學的閱讀也能提高我國大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因此,無論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是增強文學素養(yǎng),開闊閱讀視野和增加文學閱讀量都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

一、外國文學教學現(xiàn)狀

持續(xù)閱讀和閱讀圈閱讀是國外文學閱讀的兩種主要閱讀模式。閱讀圈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形式,主要適用于高年級學生閱讀,這種閱讀方式主要是通過閱讀、思考、聯(lián)系自身、提問分享的過程模式進行閱讀,一般在閱讀中需要5人左右進行結合,閱讀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要進行有目的有任務的閱讀,閱讀后還需要根據(jù)自身感受進行分享。持續(xù)閱讀是一種大量閱讀的模式,通過持續(xù)閱讀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量,能夠有效地積累文學素材,提高文學修養(yǎng),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往往需要記錄閱讀筆記,進行閱讀探討,并進行閱讀回顧檢測,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在我國主要的閱讀模式有課堂指導、課外閱讀、課堂閱讀運用模式,以及拼讀詞語、聽讀朗讀、分級閱讀模式。前一種閱讀模式主要強調(diào)真實閱讀,凸顯閱讀的個性化以及目的性,后者以人文閱讀為主。另外還有“以情陶冶”“以美導引”等閱讀模式,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操以及欣賞品味。目前,國外閱讀模式在我國教學過程中運用的還較少,實施難度也較大,而我國國內(nèi)閱讀模式還有待進一步的拓展。

點擊查看全文

影視時代外國文學論文

一、名著影視的驟然興起與經(jīng)典文本的逐漸失落

經(jīng)典文本的失落源自1895年電影的誕生,在那以后短短的一百年左右時間里,影視狂歡時代華麗的到來如狂飆之風般改變著人類的閱讀方式、感知方式。在全新科技手段的推波助瀾下,影視大有超越文學、藝術等門類成為霸主之勢。研究表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人的眼球對活動圖像的感知要比文字語言更具優(yōu)勢,因而從生理上人更傾向于活動的圖像而不是靜止的文字。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磿︺y幕上的一幕幕活劇激動不已的原因。作為“傳媒符號”的影視,以其直觀、生動、形象的畫面帶給人享受、放松和娛樂,這種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文字閱讀。影視的強烈沖擊,加上我國由生產(chǎn)型向消費型、享受型的社會轉化,外國文學名著豐富的內(nèi)在世界被沸騰躁動的世界和影視狂歡所遮蔽,神圣的文學被忽略,許多的經(jīng)典名著被冷落。名著的命運從側面反映了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社會大環(huán)境的變化引發(fā)了小環(huán)境和學生內(nèi)環(huán)境的變化,給外國文學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困擾。

二、名著影視和經(jīng)典文本的異同

名著影視是諸多藝術的混合體,經(jīng)典文本作為名著影視存在的前提,可以稱之為名著影視的母體。名著影視以其強烈的視覺表達效果取得了較于文學的真實感,而今經(jīng)典文本的短處可能就是文學之所以是文學的理由所在,即文學的媒介——文字。名著影視與經(jīng)典文本的審美意象的構成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所達到的審美效果也不盡相同。經(jīng)典文本是一種語言藝術,其審美意象就是靠語言媒介來創(chuàng)造的,其文學形象具有間接性和未定型性;名著影視是一種可視藝術,其審美意象是通過聲音、圖像來構成的,其審美意象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經(jīng)典文本能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獲得創(chuàng)造性的審美愉悅,而名著影視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觀眾的審美想象,既表現(xiàn)了美,但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美。

三、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名著影視和經(jīng)典文本的關系

1.根據(jù)教學的需要,正確篩選影視資源,觀摩完整的原著影視

面對大量的名著影視,其中必定是良莠不齊,我們應選取與教學需要相關的且與原著精神風貌一致的影視資源,使其成為課堂教學的組成部分。外國文學課程本身有綜合性、異源異質(zhì)性強的特點,使得作品中出現(xiàn)的特定歷史、宏偉的戰(zhàn)爭場面、充滿神話色彩的圖景、特定地域的民俗風情以及宗教的主題等僅憑想象我們可能永遠都無法理解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觀看名著影視則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經(jīng)典文本的意境與思想,也能促進學生重新閱讀文學原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與意蘊。

點擊查看全文

華裔外國文學研究論文

一、緊隨美國批評動向的中國臺灣視角

現(xiàn)在翻開臺灣關于華裔美國文學作品能夠清楚地看到其在研究華裔美國文學上呈現(xiàn)出一種過分依賴美國批評動向的路線,過多地采用美國多元文化中的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少數(shù)族裔文化等研究理論去研究華裔美國文學,偏離了華裔美國文化的獨特價值和理論意義。這樣不僅沒有形成臺灣獨特的華裔美國文化的視角,也沒能抓住華裔美國文化的核心和主流,無法彰顯華裔美國文化的獨特魅力。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與學者本身的求學經(jīng)歷有關,臺灣研究華裔美國文學的學者大部分都曾有美國留學經(jīng)歷,或者在美國完成華裔美國文化的碩士、博士論文,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他們對美國國內(nèi)的批評動向非常敏感,聯(lián)系緊密。盡管如此,臺灣對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也取得了較高的成績,對大陸研究美國華裔文學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臺灣學者開創(chuàng)性研究華裔美國文學并取得的諸多成績和創(chuàng)建的基礎框架,為后學者研究華裔美國文學奠定了基礎。

二、具有“文化中國”情節(jié)的大陸視角

大陸對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較晚一些,主要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有所了解,到90年代大陸所有關于華裔美國文學的論文一共不超過5篇。大陸最初對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并不是純粹自己的見解,或多或少地會受到美國本土多元文化和臺灣學者對華裔美國文學理解的影響,這一階段屬于大陸研究華裔美國文學的探索階段。經(jīng)過十多年的努力,大陸對華裔美國文學研究逐漸開始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為華裔美國文學多元化的發(fā)展注入新的思想。國內(nèi)對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并不像中國臺灣境內(nèi)的學者那樣“步調(diào)統(tǒng)一”,在對華裔美國文學的思考研究方面,出現(xiàn)了兩類不同文學背景的研究學者:一類是以中文文學為研究背景主要研究海外文學的中文系學者,另一類則是以英語文學為研究背景研究華裔美國文學的英語系學者。大陸對海外文學的研究開始階段主要是對一些包括香港、澳門在內(nèi)的小范圍的海外華人的中文作品進行研究。隨著對海外文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除了對港臺地區(qū)的海外文學感興趣外,逐漸向世界范圍內(nèi)所有華人文學研究擴展,包括東南亞文學、新加坡、北美、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華人聚集比較密集的國家和地區(qū)。相較于以英語系學者為主要研究人員的中文系海外文學研究,研究成員隊伍更加龐大,具有非常深厚的中國本土文學的文化內(nèi)涵。他們在研究華裔美國文學的過程始終以“文化中國”的角度切入,分析、理解華裔美國文學,并且試圖將海外華人文學與母語文學緊密聯(lián)系起來。他們發(fā)表的多篇博士論文和文學著作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華裔美國文學的多元化研究。與中文系研究海外文學研究隊伍不同,由英語系組成的研究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隊伍最初是以翻譯華裔美國文學為主線,側重于將中國文學與華裔美國文學進行對比。恰逢21世紀初,大陸對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進入到了持續(xù)升溫的時期,大陸境內(nèi)各個大學、期刊紛紛設立華裔美國文學研究機構或者期刊專欄,關于華裔美國文學的論文和文學作品已增加到近兩百篇。這樣,華裔美國文學也漸漸進入到了國內(nèi)大學英語語言學習的課程,為英語系培養(yǎng)了一批專門研究華裔美國文學的碩士、博士,并且取得了很大成績。無論是中文系的海外文學研究還是英語系的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都是從華裔文學的屬性入手,強調(diào)其與中國文化的淵源,分析中國文化對華裔美國文學的引導和向度。從近幾年發(fā)表的有關華裔美國文學作品可以看出,其主題已不再僅僅以華裔美國文學為主要方向,一般都要與“中國文化”、“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外國文學與中國文學的交融與沖突”等角度一同展開。在大陸,雖然對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還在持續(xù)升溫,但都與國內(nèi)本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地區(qū),華人對自己故鄉(xiāng)的思念和中華文化的深深烙印是不隨時間和空間改變的。

三、美國多元文化下華裔美國文化的差異文化政治

人都是一樣的,無論到了什么地方始終不變的是自己民族文化的深深影響和思想觀念。美國自稱是一個自由國家,也是一個移民大國,隨著移民而來的是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沖突、融合、創(chuàng)新,這就像一個文化熔爐維系著美國多元文化的發(fā)展。但是美國國土無論多么的開放、自由,美國社會各民族的特點、民族的文化價值思想和民族精神是無法完全融合、同化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飾、語言、思想和政治觀念,他們對一些主流的美國政治觀念并非完全能夠接受,因而形成了美國多元文化下的差異文化政治。在一個多元化語境之下,美國文化試圖通過同化的方式來消除民族的文化差異和不同的政治觀念。如果美國完全丟棄族裔的文化特點,而以白人種族文化作為文化同化的方向,勢必是一種文化霸權主義,所謂的文化多元主義只不過是一紙空談。差異文化政治最主要的特點是思想上的多元化,避免單一性和同質(zhì)性,新時期的差異文化政治要求文化的知識性、文化性和政治性。對華裔美國文學,貫穿整個文化脈絡的是在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對美國主流的文化來講,華裔美國文學是少數(shù)族裔的文化傳統(tǒng)。但是無論文化差異沖突和融合,華裔美國文化應該呈現(xiàn)出一種具有正面、正統(tǒng)中國儒家文化和獨特的政治思想。在美國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開創(chuàng)出具有獨特地位、背景的自己族裔文化的文學成就,并能夠形成影響美國文化,贏得自己生存空間的獨樹一幟的差異文化政治。

四、中國文化與華裔美國文化

點擊查看全文
相關熱門標簽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