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音樂感受力對音樂審美教育作用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感受力對音樂審美教育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音樂感受力對音樂審美教育作用

音樂審美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已日益引起廣泛重視。目前較為普遍的音樂審美教育以音樂欣賞為主,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音樂史的發(fā)展脈絡(luò),記住一些作曲家的名字、國籍和代表作,學習一些簡單的音樂知識,如初步識讀五線譜等,并以此為主要內(nèi)容進行考試。然而,這就是每個人都應接受的美育教育嗎?知道貝多芬是德國人、莫扎特是奧地利人、《四小天鵝》舞曲選自柴可夫斯基的舞劇《天鵝湖》對我們的素質(zhì)有何影響?不知道這些就無法欣賞音樂,知道這些的人音樂欣賞能力就更強嗎?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困惑,其根源就在于人們常常錯誤地把音樂審美教育與音樂知識的學習等同起來。世界上各種各樣的知識可謂浩如煙海,就像有人說“一沙一世界”,即使很微小的事物,深入探究下去也可能包含無窮無盡的知識。作為生命有限的人類,不可能也沒必要去窮盡世界上的知識。因此,非音樂專業(yè)的人的確沒必要非要掌握大量的音樂專業(yè)知識。作為人人都該接受的音樂審美教育,其培養(yǎng)目標應該是增強和提升每個人對音樂的感知和感受能力。而這與音樂知識的掌握是不能畫等號的,生活中學了大量音樂知識但從未被音樂感動過的大有人在。我就曾聽一些從事音樂專業(yè)學習或工作的人說,他其實對音樂毫無興趣。反之,很多非音樂專業(yè)的人卻有著極好的音樂感受力,常常因一首曲子激動得不能自已?!妒勒f新語》里曾講過一個人,每聽到好聽的音樂就會被感動得難以自持,但他不知道該用什么話來描述,只會感慨萬分地說兩個字“奈何”。雖然只有“奈何”二字,但他卻比一些著作等身的音樂專家更有感受力,因為他曾被音樂深深地打動過。

一、聽音樂是聽什么

對音樂的感受和感知能力究竟是什么呢?這要從人們聽音樂究竟是在聽什么說起。我一直認為,音樂從本質(zhì)上說,是作曲家對聲音良好感性樣式的追求,以及其情感世界、精神內(nèi)涵的音響化呈現(xiàn)。而從樂譜、樂器到演奏方式等,都只是為了讓這些得以呈現(xiàn)的媒介。在音樂表演過程中,除作曲家的情感和精神內(nèi)涵外,又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演奏者的情感和精神內(nèi)涵。因此,欣賞音樂、感受音樂,就是感受作曲家和演奏家蘊藏在音樂作品之中的情緒、情感和精神內(nèi)涵,而音樂審美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yǎng)和提升對音樂作品的情緒、情感和精神內(nèi)涵的感受力。正如人的任何一種能力都有提升的過程,音樂審美感受力也有初級和高級之分。眾所周知,在人類的兒童時期,其注意力最容易被感性特征明顯的事物吸引,比如色彩斑斕、帶有聲響的玩具,情節(jié)較快、充滿幻想的故事書等,而隨著教育帶來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的提高,人們漸漸就能夠閱讀情感更為復雜、細膩的作品,能夠捕捉那些隱藏在字面之下的深層含義。就如“80后”小時候幾乎都看過連環(huán)畫版本的《水滸傳》,長大后也在課本中學過原著的節(jié)選,老師講課的時候也做了很多正面的引導,不過很多人都只是被故事中的“行俠仗義、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豪情所吸引。待人到中年再去讀《水滸傳》,才發(fā)現(xiàn)以前對作品中很多人物的心路歷程、人性刻畫視而未見。在人世經(jīng)歷了一番,我們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書中的種種隱喻和世情道理。這種情況在音樂審美上也同樣存在。人類在兒童時期容易被旋律性強、節(jié)奏鮮明的音樂吸引,這就是音樂審美能力處在初級階段的體現(xiàn)。而當人的審美能力提升,音樂趣味得到發(fā)展,我們就會漸漸發(fā)現(xiàn),盡管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十分重要,但已不會占據(jù)我們?nèi)康淖⒁饬α?。我們可以去欣賞那些情感更為復雜、細膩和深刻的音樂作品,那些樂音深處的情感和動機是我們在幼年階段從未領(lǐng)略過的。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很多人在成長中并沒有得到相應的音樂教育,以至于審美趣味一直保持在單純天真的兒童階段,也就是只能被旋律性強、節(jié)奏強烈鮮明、情緒單一明確的音樂所吸引。流行音樂就是這類音樂的代表。以流行歌曲為主的流行音樂有著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旋律和明顯、穩(wěn)定而持續(xù)的節(jié)奏,再輔以歌詞來進一步闡明音樂主題。一切都非常具體,聽者只需要輕松地感受就好,不用費神去捕捉什么、領(lǐng)會什么,將音樂欣賞的門檻降到了最低。一生只欣賞流行音樂,當然沒什么原則性的錯誤。但是我想每個人可能都愿意在有限的人生中盡可能多地體會生命的色彩和魅力,而藝術(shù)就是一種極為寶貴的生命體驗。如果一生都只停留在跟著流行音樂用腳打拍子或擺動身體的階段,始終未有更充分、深微的賞樂體驗,難道不是一種深深的遺憾嗎?如前所述,音樂審美教育的任務是提升人們對音樂的感知和感受的能力。我們所受到的很多教育,實際上都是讓我們能夠用后天習得代替自然反應。所謂鑒賞就是把概念運用于知覺的一種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形成概念并在欣賞中運用于知覺不是通過背音樂知識就能實現(xiàn)的,而是與個人的感受力息息相關(guān)。書本知識可以通過閱讀和死記硬背來獲得,其間可以無須實際音響和音樂本體的介入,因此可能與實際的音樂感受無關(guān)。曾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學生在音樂史的筆試中取得了非常高的分數(shù),但在播放筆試涉及的音樂作品時,他竟一臉茫然,因為他從來沒聽過這些作品。這說明單純知識的堆砌與實際的音樂感受力是完全脫節(jié)的。

二、如何提高音樂感受力

那么,通過什么方式才能提高對音樂的感知和感受能力呢?其實并不難,就是要多聽。多聽音樂大師的經(jīng)典之作,反復聽,不一定要在音樂會或音樂欣賞課上聽,也不一定非要專心致志地聽。在網(wǎng)絡(luò)音樂如此發(fā)達的時代,在我們步行、坐地鐵、開車、忙家務時都可以隨手播放一段古典音樂,讓它成為生活的陪伴和點綴。正所謂“好書要經(jīng)百回讀”,漸漸地,你就會在感知音樂旋律的同時,感受到越來越多的弦外之音、越來越多的情感張力。此外,提升音樂感受力還有一個重要條件,那就是培養(yǎng)和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由于流行音樂通常都是有歌詞的,因此我常常遺憾在以欣賞流行音樂為主流的當代,很多人在聽沒有歌詞的樂曲時明顯缺乏想象力,或是不愿展開主觀想象,總希望有一些明確的引領(lǐng)。古典音樂不僅有著大量的器樂曲,而且常常沒有明確的標題,只以奏鳴曲、交響曲、賦格、前奏曲等體裁名稱為標題。這就使得聽眾聽得一頭霧水,最后望而卻步。從根本上來講,歌詞并不是音樂手段,而是文學手段,聽懂歌詞不等于聽懂音樂。眾所周知,一首歌曲可以被填入意思截然不同的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流行歌曲都有國語版、粵語版,一些翻唱自歐美、日本的歌曲也都是重新填詞的。那么,究竟哪個版本的歌詞才是這段旋律的正解呢?因此,無歌詞、無標題的器樂曲才常常被稱為純音樂,而這些純音樂并不會剪掉聽眾想象的翅膀。相反,恰恰因為沒有了歌詞和標題的限制與束縛,我們才能更充分地展開想象的翅膀,為作品賦予無窮的解讀。在我看來,對音樂有著無盡想象力的人可能遠比一些能張口說出作品號的人更有音樂素養(yǎng)。愛因音樂審美教育活動現(xiàn)場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重要得多,因為知識是有限的,但是想象卻可以遨游世界?!睂τ谝魳犯惺芰Φ呐囵B(yǎng),還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如同我們說話的口音、吃飯的口味等一樣,音樂感受力也存在培養(yǎng)的關(guān)鍵期。一個人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關(guān)鍵期是幼年和童年,口味的偏好也基本都在人生的早期定型,其后會保持很久甚至終身,正所謂“鄉(xiāng)音難改”。而幼年、童年到青少年也是一個人的音樂感受能力和品位形成的關(guān)鍵期,對一生有著深遠影響。我發(fā)現(xiàn),在大學里參加音樂公選課的非音樂專業(yè)學生往往都是小時候受到過一些古典音樂熏陶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對音樂的反應之強烈、表現(xiàn)之積極活躍有時甚至超過了一些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在面向社會大眾的線上鑒賞課上,也存在類似現(xiàn)象??梢?,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音樂審美教育是多么重要,音樂美育應從娃娃抓起。

三、音樂審美教育需要知識,更需要感受力

那么,音樂審美教育是否需要進行知識的傳授呢?當然需要。我完全同意知識是所有教育的基礎(chǔ)。但要注意,知識絕不是教育的終極目的。就像我們平日所吃的食物,是我們擁有健康和力量的保障,但食物本身并不是健康和力量,而要看我們的消化方式、生活習慣等能否將之轉(zhuǎn)化為健康與力量。知識在音樂審美教育中的作用與之類似。知識本身無法替代感受,而要靠對音樂的長時間浸淫,運用精神的消化能力深化或轉(zhuǎn)化,從而提升感受的能力。音樂審美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學習音樂知識,而是要使人們能區(qū)分音樂作品的優(yōu)劣。如果缺乏這樣的分辨能力,我們將會失掉生命中的許多樂趣。請相信,每個作曲家和演奏家都希望他所創(chuàng)作或演奏出來的音樂能引起聽眾的共鳴。而能否接收到這種共鳴,就取決于聆聽者的音樂感受能力了。受過訓練、有良好的音樂感受力,似乎只是審美范疇的事,與道德無關(guān),但有時還真的會使人萌生善念。音樂作品作為人的精神創(chuàng)造物,蘊含了作曲家、演奏者豐富的情感。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能夠以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直抵聆聽者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引發(fā)其精神世界的某些變化,甚至直接影響其行為。奧斯卡獲獎影片《鋼琴家》中,那位德國軍官如果不是被波蘭猶太鋼琴家演奏的《肖邦第一敘事曲》所打動,感受到鋼琴家抒發(fā)的強烈情感,又怎么生出惻隱之心,幫助其躲過厄運?所以,提升音樂感受力,對于提升民眾素養(yǎng)、大眾品位,營造和諧的文化、社會環(huán)境也是大有裨益的。一個國家的音樂審美教育水平,并不取決于這個國家產(chǎn)生了多少音樂家,也并非是有多少人喜歡聽音樂,而是取決于人們喜歡聽什么樣的音樂。因此,讓我們的音樂審美教育,從培養(yǎng)音樂感受力開始吧。

作者:段召旭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藝術(shù)與傳媒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