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戲曲音樂在戲曲表現功能方面的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戲曲音樂,作為一種較為特殊的音樂類型,其主要作用是為表演服務,戲曲音樂由歌唱和器樂伴奏兩部分組成,通過音樂來烘托戲曲故事氛圍,或者表現人物心理、行為等,表現戲曲內容,推動劇情發(fā)展。本文從中國戲曲的特點著手,分析戲曲音樂的構成,以及其在戲曲表現方面的功能。
關鍵詞:戲曲音樂戲曲表現功能
一、中國戲曲特點
(一)中國戲曲概述
王國維曾道“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即將戲曲定義為以歌舞的方式來表演、講述一段故事,也就是傳統戲劇藝術的本質。這其中,包括有元明時期的雜劇、宋元時期的南戲、明清時期作為戲劇藝術代表的傳奇,和近代的京劇、地方戲等。戲曲藝術是生活的再現,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從其誕生之日即和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結合,隨著時代進步而變化,反映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如早期人們的祭祀活動,在封建王朝為帝王歌功頌德,塑造才子佳人、委婉動人的愛情故事等,能引起當時人們的共鳴。在戲曲的表現方式上,從海鹽腔、京腔、昆曲、高腔等演變?yōu)槠S腔、梆子腔,不斷隨著時代更新和人民大眾審美需求的改變而變化。這一藝術形式囊括了時間、空間的改變,雖然是各國戲劇的共性,卻在中國戲曲中得到了更突出的表現。
(二)中國戲曲特征
中國戲曲藝術,總體來說有三個特征,即綜合性、虛擬性和程式性。綜合性,指的是戲曲的表現形式,是將唱、念、做、打、舞等多種表演手段綜合運用到一部戲曲中,共同展現一個場景,敘述一段故事。虛擬性,是指戲曲的內容和表現手法,即通過對生活中各種故事進行藝術加工,運用戲曲中常用的藝術手段展現到人們面前。但在進行藝術處理時,并不是完全真實還原事件,而是在捕捉描寫對象的神韻并進行藝術的加工實現對事件的美化和提升,美化后的事件和形象與其原型之間必然存在一定差距,這一差距就是虛擬。程式性,即將生活中的某些動作固定為同一種格式,避開不同人之間可能存在的不同動作習慣,化繁為簡,使這些動作賦予戲曲更鮮明的節(jié)奏性,讓人們在觀看戲曲時更容易明白演員所想傳遞的信息。這種動作程式也會隨著時代更新而呈現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二、戲曲音樂的構成
戲曲音樂包括聲樂和器樂,聲樂又由唱腔和念白兩部分組成,是戲曲音樂的主體;器樂則由不同樂器組合營造出“文場”和“武場”兩種情形,用于伴奏、開場、過場、控制舞臺節(jié)奏。
(一)聲樂
在傳統美學認知中,大多認為人聲比器樂更美更有感染力,易激發(fā)觀眾共鳴。在聲樂部分,演員可以通過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將個人感情融入唱腔,并傳遞給觀眾。聲樂分為唱腔和念白兩部分,又以唱腔為主。唱腔是指人聲歌唱部分,是中國戲曲中需要穿插曲調的演唱法的總稱,分為敘事、抒情、戲劇三種類型,交織在一起,體現出中國戲曲變化多端的戲劇性。唱腔在長期發(fā)展中逐漸形成專業(yè)而獨特的唱功,特別注重字、聲、情的關系,要求“字正腔圓”,并由此出現了一系列演唱方法及技巧,用以表達人物感情并以情動人。念白,是演員在戲曲中除了唱的形式外的語言表現部分,以漢語的四聲字調為基礎,音調介于讀和唱之間,常與唱腔相互銜接,配合表情、身段并舉,體現人物的內心獨白和對話。念白可隨著使用方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如京劇中北京音的京白、胡廣音的韻白、蘇南方言的蘇白等,在舞臺表現上有散白、韻白、數板、引子等數種形式,都是語言和音樂不同程度的結合。
(二)器樂
器樂分為管弦樂和打擊樂,即“文場”和“武場”,用于伴奏、開場和過場,配合演員的各種表演手段,烘托舞臺氣氛。“文場”主要為演唱伴奏和演奏曲牌,“武場”則是打出鑼鼓點,使演員各種表演手段起止明確、節(jié)奏有序,調解和控制全劇節(jié)奏,也是我國戲曲特有的表現手段。主奏樂器有昆劇的曲笛、梆子戲的板胡、皮黃戲的胡琴、呂劇的墜子琴等,其特殊的音色和演奏方法,往往標志著某一劇種的特定風格,并以此判斷劇種和聲腔。
三、戲曲音樂的戲曲表現功能
戲曲音樂作為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塑造人物形象、推動劇情發(fā)展、烘托場景氛圍等重要作用,在其戲曲表現方面主要有敘事、抒情及戲劇性功能。
(一)敘事性功能
戲曲音樂為戲曲服務,即需要通過音樂的手段來展現人物形象、揭示矛盾并推動劇情發(fā)展,這就需要運用敘事性的聲樂唱腔和與唱腔音調緊密結合的器樂曲牌。在唱腔方面,往往運用半說半唱或似說似唱的方式,按照不同的語氣來刻畫不同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并以音樂化的陳述方式來敘述故事的內容情節(jié)。敘事性唱腔一般選用二拍子或一拍子曲調,如二六、流水,適用于敘述、對答,旋律相對平穩(wěn),較口語化,速度略快,樂曲字多聲少,朗誦性強,即所謂“詞情多而聲情少”,如《拷紅》中“上繡樓我要把小姐嚇哄”唱段將豫東、豫西系統旋律交織,充滿了明快的喜劇色彩。此類唱腔雖然速度較快,但要求發(fā)聲清晰,對“字正”要求較高,需分清每一字的音韻、四聲、尖團,掌握出字、歸韻、收聲技巧,確保觀眾能清楚所唱意思。器樂曲牌對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場景的描寫方面,則是通過不同類型的音響組成不同音樂畫面,一般以單聲部進行,并不布滿全??;控制和引導唱腔的速度變化,避免出現黃腔、走調、脫板的情況,并與演唱、動作嚴密配合,運用不同的力度變化烘托故事情節(jié),將故事畫卷展現在觀眾面前,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二)抒情性功能
抒情性主要指通過音樂來表現劇中人物的內心情感和心理活動,相對于其他藝術手段來說,音樂的感染力更強,對于人物內心的刻畫也更深入、細膩。戲曲中呈現的人物形象一般均較為多樣,具有多面性,在不同情境中可能會表現出復雜而豐富的內心波動,這時,運用抒情性唱腔則更能表達內心世界。
(三)戲劇性功能
與西方歌劇一樣,中國戲曲中的音樂包括唱腔和器樂,兩者均承擔著展現劇情的任務,也就是戲曲音樂的戲劇性功能,但與西方歌劇不同的是,中國戲曲中的音樂并不會貫穿全程,而是如中國國畫藝術一般有著不少“留白”的地方,通過抑揚頓挫的念白,將語言和音樂完美結合。在表現戲劇性功能時,曲調會較為跌宕起伏,節(jié)奏和速度的變化也較大,對比明顯,唱詞可疏可密,通過曲調、節(jié)奏速度等變化來體現人物的情感,揭示劇情的矛盾沖突,將劇情推向高潮,一般包括散板、搖板等板式曲調。
四、結語
總之,中國戲曲凝集了中國深厚的民族特色,符合中國特有的審美情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吸收當時的藝術特色,獲得了較大的發(fā)展,并逐漸形成各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其中,戲曲音樂對于戲曲劇情呈現、人物形象塑造等起到重要作用,通過敘事性、抒情性、戲劇性等不同的唱腔演繹不同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揭示劇情的矛盾沖突并將其推向高潮。因此,我們在研究中國戲曲時,需要首先研究戲曲音樂,并了解音樂在其中獨特的表現功能。
參考文獻:
[1]劉正維.從宋詞傳承看元雜劇音樂———兼述民族音樂發(fā)展的“三起三伏”與明代文藝復興[J].中國音樂,2011,(01):128-158.
[2]林雪瑾.論豫劇《拷紅》紅娘唱段戲曲性表現功能[J].北方音樂,2015,(12):81,83.
[3]郭德華.略論戲曲音樂的戲曲性表現功能[J].美與時代(下半月),2004,(08):32-33.
作者:竇寰 單位:貴州文藝人才培訓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