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運動會新聞報道范文

運動會新聞報道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運動會新聞報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運動會新聞報道

第1篇:運動會新聞報道范文

“第一人馮有真”的說法

從第1屆到第9屆奧運會,中國均未組團參加比賽,更沒有派過記者前去采訪。1932年美國洛杉磯第10屆奧運會上,短跑名將劉長春作為唯一的參賽選手開始了中國的奧運之旅。雖然中國媒體開始重視奧運報道,但限于人力和財力仍然沒有派遣記者隨團采訪。1936年第11屆柏林奧運會,政府派遣了以戴季陶為團長、王正延為總領隊的130多人大型代表團,中央媒體也派出了特派記者參與奧運報道,掀開了中國奧運報道的新一頁。

對于誰是最早參與奧運報道的中國記者,目前比較一致的觀點是:中央通訊社特派記者馮有真。據(jù)筆者目前查閱的資料表明,這個觀點首先是由文史工作者提出,并隨著奧運升溫逐漸成為一種常識寫入了工具書;隨著北京申奧的成功,體育界人士開始宣傳該觀點,最后在新聞界推波助瀾之下,寫入大學生教材。

1987年,上海文史工作者指出:“馮有真這名字在解放前的新聞界并不陌生,但對于他曾是中國參加奧運會的第一個記者,則鮮為人知。”①后來被其他文史工作者廣泛傳播,如《一代名記者馮有真》(見《江蘇文史資料》第39輯“張家港人物選錄”,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中國采訪奧運第一人――馮有真》(《江蘇地方志》2005年第1期)、《馮有真:第一位采訪奧運會的中國記者》(《上海灘》2005年第10期)等。

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中國體育代表團在歷屆奧運會賽場上斬金奪銀,中國人民奧運熱情也不斷升溫,追尋中國參與奧運報道的興趣日益濃厚。馮有真最早參與奧運報道的觀點不斷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并開始作為一種常識,寫進了各種工具書中。如《新編青年知識手冊》就有記載:“采訪奧運會的第一個記者是南昌分社主任馮有真,這是中國官方通訊社派遣的第一個中國新聞記者,采訪第十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雹诖笮凸ぞ邥渡裰莸谝蝗恕肪褪珍洝吨袊谝粋€采訪奧運會的記者》一文。

2001年7月,中國申奧的成功使中國開始了全方位的奧運知識普及,該觀點不斷出現(xiàn)在一些介紹奧運知識的書籍之中。2003年出版的《奧運百科知識全書》就有記載:“第一位采訪奧運會的中國記者是馮有真,他于1936年采訪了柏林奧運會,當時擔任中國官方通訊社南昌分社社長?!雹?/p>

新聞界也開始大肆報道,各大報刊紛紛發(fā)表文章進行宣傳。如《愛國報人馮有真》(《南京晨報》2006年7月22日)、《流利的英語采訪、忠誠之心報道中國報道奧運會第一人》,(《北京娛樂信報》2007年2月10日)、《中國采訪奧運第一人馮有真,記錄下別人,遺失了自己》(《南方都市報》2007年11月24日)等。

最終,這個觀點被研究者們載入體育新聞教材《體育新聞學概論》,“中國媒體對奧運會大規(guī)模的報道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但我國記者第一次采訪奧運會,當追溯到1932年的第10屆洛杉磯奧運會。那時的官方通訊社中央社派遣南昌分社主任馮有真,單槍匹馬奔赴洛杉磯,社會影響力畢竟有限”④。令人遺憾的是,該教材犯了時間錯誤,將“1936年第11屆柏林奧運會”寫成了“1932年第10屆洛杉磯奧運會”。

2008年8月,北京奧運會舉行,中國奧運報道成為各大媒體的宣傳重點,中國奧運歷史更成為中國人民學習和普及的常識?,F(xiàn)在只要你輸入“馮有真”百度一下,用時僅0.001秒,就能找到相關網(wǎng)頁約三千余篇。但是,筆者在查閱其他相關書籍時,發(fā)現(xiàn)“馮有真最早參與奧運新聞報道”的觀點有值得補充商榷之處。這些書籍指出儲安平參與了1936年的奧運報道,使筆者開始質疑“馮有真奧運報道第一人”的身份。

儲安平參與1936年柏林奧運會報道

據(jù)目前筆者初步查閱的書籍,儲安平以記者身份參與了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新聞報道,最早由學者謝泳于1997年在長春出版社出版的《學人今昔》一書中提出:“1936年,他以記者身份前往德國采訪奧運會,后轉赴英國,進入倫敦經(jīng)濟政治學院,師從著名的費邊主義理論家哈羅德?拉斯基教授學習。”此后,不斷有書籍持該觀點,試舉下面幾例證明之。

“儲安平是一位愛國報人,曾做過《中央日報》記者、主筆。一九三六年八月,他曾隨中國代表團赴柏林采訪奧運會新聞,頗有聲望?!保ㄖx泳、程巢父主編:《追尋儲安平》第48頁,廣州出版社1998年版)

“1935年,柏林奧運會開幕。儲安平以《中央日報》駐歐洲記者的身份(只具名義,未支薪水)去了歐洲。其間,他給《中央日報》發(fā)回一系列報道。奧運會一結束,他就去了英國,考入倫敦大學經(jīng)濟學院政治系,投身著名的費邊社員拉斯基門下。”(春林主編:《光明日報歷任總編輯》第135頁,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版)

“儲安平(1909―1966),現(xiàn)代作家、記者,江蘇宜興人?!?935年志愿去柏林參加奧運會采訪,后入英國倫敦大學經(jīng)濟學院政治系學習。”(徐行、迅步編:《反省中國人:文化名人剖析國民性》第283頁,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9年版)

“儲安平在大學時就為《申報》、《大公報》投稿,1932年大學畢業(yè)后在《中央日報》做副刊編輯。1935年,他利用采訪柏林奧運會的機會考入倫敦大學。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儲安平末畢業(yè)就回國,在《中央日報》做主筆。”(金冠軍、戴元光主編:《中國傳播思想史?現(xiàn)當代卷》第256頁,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儲安平的文學創(chuàng)作主要集中在1928―1935年間,涉及散文、小說、戲劇與詩歌。除結集的小說、散文外,其他作品散見于《申報》、《大公報》、《新月》、《文藝月刊》、《流沙》等報刊。儲安平在1935年曾主編《文學時代》,1936年以記者身份采訪奧運會,后赴英國留學,從此告別文學。”(李鈞著:《生態(tài)文化學與30年代小說主題研究》第153頁,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這些記載,雖然其中時間不盡準確(如將柏林奧運會時間誤為1935年),但都提出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儲安平參與了柏林奧運會的新聞報道。然而儲安平參與奧運新聞報道,迄今沒有任何研究成果,僅是在記述其生平時,簡單一二句話的介紹,沒有直接的史料證明。另外,儲安平既然和馮有真同時參與了柏林奧運會的新聞報道,也讓我們心存疑惑:即最早參與奧運新聞報道的中國記者可能不止一人,可能是一個群體,除了馮有真、儲安平,是否還有其他人?

有論者在《濃墨重彩的1936年柏林奧運報道》一文印證了筆者的假設:“我國媒體之所以能夠如此濃墨重彩地報道柏林奧運會,有賴于中國奧運代表團的三位隨團記者:中央社特派記者馮有真、《中央日報》社特派記者儲安平,以及一名國際攝影社記者,這也是中國記者第一次出現(xiàn)在奧運賽場上。”⑤該文不僅提到儲安平,而且還提及“一名國際攝影社記者”。這樣,包括馮有真在內,共有三名記者參與了1936年柏林奧運會新聞報道。但令人遺憾的是,該文也沒有直接的史料印證,難以讓人信服。

儲、馮兩人的通訊均證實:還有其他人

帶著疑慮和好奇,筆者查閱了當年的相關報刊史料,終于在《中央日報》、《大公報》中找到了答案。

1936年6月,第11屆奧運會召開前夕,中國各大新聞媒體及早物色人選,準備赴柏林進行中國第一次的奧運新聞報道之旅。儲安平當時已是《中央日報》副刊編輯和文名漸起的青年作家,正準備赴英國留學。于是該報聘他為駐歐特派記者,先赴德國采訪柏林奧運會。1936年6月19日,《中央日報》就了該報特派記者儲安平赴德采訪奧運會的消息:

本報記者儲安平赴歐先駐德采訪世運,再轉英專攻史學。本報副刊編輯儲安平君,系著名青年作家,平日勤于寫作,產(chǎn)品甚多。最近更求深造起見,決以自費赴英入愛丁堡大學專攻史學,并兼任本報駐歐通訊職務。茲者世界運動會即將在德舉行,儲君于入學前,將暫駐柏林,為本報撰世運會通訊稿,陸續(xù)在本欄發(fā)表。今晨,儲君先離京赴滬,26日與我國世運會選手同輪出國,首都文藝界知好與本館同人均將往車站送別云。

馮有真當時是中央通訊社的采訪部主任,不僅能講一口流利英語,而且具備體育運動的經(jīng)歷,在杭州之江大學就讀期間就是足球健將。更為重要的是,他具有豐富的體育采訪經(jīng)驗,曾單槍匹馬地成功采訪了1934年馬尼拉第10屆遠東運動會。1936年6月23日《中央日報》報道了中央通訊社派遣特派記者馮有真赴德采訪奧運會的新聞:“中央社采訪部歡餞馮有真。馮明日赴滬,26日放洋。此次世界運動會在德舉行,中央通訊社特派該社采訪部主任馮有真,隨我國選手赴德采訪世運會消息?!雹?/p>

1936年6月26日,中國派出了由130余人組成的龐大奧運代表團,由上海乘坐意大利大型客輪“康E浮地”號赴德參賽。送行場景非常壯觀,人數(shù)達到一千多人,航空協(xié)會甚至派出飛機,歡送客輪至吳淞口。27日,《中央日報》的新聞特別提到了隨奧運代表團出征的記者們:“中央社特派記者馮有真,同輪赴德,探訪大會新聞,隨時致電本國,并每日在德廣播世運會消息,由中央電臺轉播全國。國際新聞攝影社社長羅谷蓀及中央日報、時事新報特派記者,亦同輪前往?!雹哌@里首次提到了國際新聞攝影社社長羅谷蓀和時事新報特派記者也赴德采訪柏林奧運會。如此算來,赴德采訪人數(shù)就增加到四人:馮有真、儲安平、羅谷蓀和時事新報特派記者。

如果說,上述3條史料還僅是媒體的報道,還不足以令人確信的話,我們再來看看當事人的親筆記載。我們首先看儲安平撰寫的新聞通訊。中央日報社聘請儲安平作為特派記者采訪奧運會后,在該報上特設專欄《第十一屆世界運動會》,將儲安平發(fā)回的稿件冠以“本報特派記者第信”字樣。1936年7月8日,該報刊登了“本報特派記者第一信”《我國世運代表團從上海到香港途中帶著無限離愁別了親愛祖國兩天海上生活健兒們愉快活潑》。在該文中,儲安平記載了隨團出征的記者們:“記者同艙一共三人,即中央通訊社的馮有真先生,國際攝影社的羅谷蓀先生,還有一位是香港中興日報的呂先生,我們四人都是同行,所以住在一起,非常適合。尤其是馮、羅兩先生,我們都在南京見過,更覺親切?!雹?/p>

我們再看看另一位當事人中央社特派記者馮有真撰寫的新聞通訊《世運代表團隨征記》第一信,其中也記載了隨奧運代表團出征的記者情況:“隨團的記者除我外,還有中央日報的儲安平君、國際攝影社羅谷蓀君、時事新報毛以信君。儲、羅兩君同我餐同桌,睡同室,減少了很多寂寞?!@次新聞界人數(shù)增加,雖說儲、羅、毛三君的責任,不像我那樣繁重,可是精神上是在給了我很多的鼓勵?!雹?/p>

根據(jù)兩位當事人儲安平、馮有真的記載,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有點出入。他們共同提到了跟自己同艙的國際攝影社的羅谷蓀,但對于不同艙的第4位記者,卻又有不同記載。儲安平記載的是“香港中興日報的呂先生”;而馮有真記載的是“時事新報特派記者毛以信”。根據(jù)1936年6月27日《中央日報》的報道,提到時事新報特派記者,并參考后來時事新報的奧運報道,毛以信參與了柏林奧運會的報道確信無疑。而香港中興日報的呂先生則尚沒有其他材料證實,何況儲安平僅稱其為“呂先生”,本身說明不熟悉。

綜上所述,1936年,隨中國奧運代表團出征的媒體記者不是馮有真一人,而是一批,確切可考的有四位,他們分別是:中央日報社儲安平、中央通訊社馮有真、國際攝影社羅谷蓀、時事新報毛以信,而香港中興日報呂先生則還需進一步考證。

1936年柏林奧運會開幕后,他們分工不同,奧運新聞報道各異。從赴德參賽的途中到奧運結束兩個多月,馮有真先后在《中央日報》和《大公報》發(fā)表長篇新聞通訊連載《世運代表團隨征記》14篇。在奧運期間,他出入奧運賽場,記錄精彩比賽,發(fā)表了大量的消息,報道中國代表團賽況。他的報道被稱贊為“富有章回小說的味道”,另外他還開創(chuàng)了中國廣播奧運新聞的歷史,“每日在德廣播世運會消息”。1936年8月2日至16日,中央廣播電臺于每晚19點至19點20分設置了一檔特別節(jié)目――《轉播世界運動會消息》,由中央社記者馮有真在德國報道奧運賽事。正因為馮有真的出色表現(xiàn),自德國回國后,被委任為剛剛成立的上海分社社長。儲安平的奧運報道,與馮有真不同。他先后在《中央日報》發(fā)表通訊19篇,主要記載的內容為“惟一切偏于硬性的新聞,為某地舉行某種節(jié)目的新聞,何人跑得第一,成績?yōu)槿舾傻鹊?,均不在本通信范圍以內,本通信暫以一切軟性的記述為限”。至于國際攝影社羅谷蓀拍攝了大量的圖片,為《申報》的《第十一屆世界運動會畫報》和《大公報》每日畫刊欄刊登的《第十一屆世界運動會特輯》提供了大量圖片資料。時事新報毛以信則為該報的奧運報道提供了稿源。香港中興日報呂先生則限于資料,詳情不知。

因此,最早參與奧運報道的中國記者不是一人,而是一批記者。如果從奧運賽事報道的狹義奧運報道來說,馮有真可以說是中國現(xiàn)場采訪奧運會的第一人;但是從廣義奧運報道(與奧運會相關的一切報道)看,中央日報社儲安平、國際攝影社羅谷蓀、時事新報毛以信、香港中興日報呂先生,也參與了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報道?!?/p>

(作者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后、講師)

注釋:

①潘湛鈞:《中國參加奧運會的第一個記者馮有真》,《文史苑》1987年第1輯

②勞理、楊洋主編:《新編青年知識手冊》第971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③張云柱等編著:《奧運百科知識全書(下編)》第585頁,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年版

④畢雪梅、賈靜:《體育新聞學概論》第244頁,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⑤薛文婷:《濃墨重彩的1936年柏林奧運報道》第30頁,《新聞與寫作》2008年第3期

⑥《中央社采訪部歡餞馮有真》,《中央日報》1936年6月23日

⑦《我國參加世運會代表團昨由滬啟程赴德》,《中央日報》1936年6月27日

第2篇:運動會新聞報道范文

【關鍵詞】《申報》 新聞學 新聞史

《申報》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是學術界公認的。僅以研究中國新聞事業(yè)史而言,有學者稱:研究中國近代新聞事業(yè)史,不能不研究上海的近代報業(yè),研究上海近代報業(yè),就不能不研究《申報》。本文著重分析中國新聞史的研究特點。

一、研究歷程回顧

本文梳理了2001-2011十年內, 中國大陸涉及《申報》研究的基本內容。為便于分析取樣來源于 《現(xiàn)代傳播》、《當代傳播》、《新聞界》、《中國記者》、《新聞記者》、《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新聞與傳播研究》等15份新聞傳播類核心期刊的相關文章。本文在CNKI 中以“篇名”為檢索項,對與“《申報》”有關的研究論文進行檢索。檢索結果得出:關于《申報》的研究文章數(shù)量上呈上升趨勢,2001―2011年間共計30 篇。而且從2008年開始,相關研究較之前有較大增加。這說明對《申報》的研究在我國始終受關注。

二、《申報》研究的傳統(tǒng)視角及內容

回顧關于《申報》的研究,發(fā)現(xiàn)常見的研究視角及內容主要有:

1、關于《申報》經(jīng)營管理的研究

關于《申報》經(jīng)營管理的研究,學者的認識基本一致,都是通過分析《申報》的成功經(jīng)營策略,為當今中國報業(yè)的經(jīng)營管理探索一條新路。

有學者認為,《申報》的成功是我國新聞史上一座豐碑,也是一項寶貴的資源。從它健全管理體制、完善發(fā)行渠道,到改進印刷設備、提高技術水平,再到價格策略、內容管理和辦報方針,這些措施都值得借鑒,但要根據(jù)不同時代和環(huán)境下報紙的實際狀況加以應用。①也有學者從現(xiàn)代營銷學的角度分析《申報》早期經(jīng)營活動,認為《申報》在定位,定價,分銷渠道和促銷方面己經(jīng)體現(xiàn)出樸素的市場營銷思想。盡管該報紙的經(jīng)營理念并不全是首創(chuàng),但能將香港的辦報經(jīng)驗與自身創(chuàng)新相結合,實屬不易。而這也正是《申報》由創(chuàng)刊時的600份發(fā)展成為銷量最大、影響最深遠、經(jīng)營時間最長的近代中文商業(yè)報紙的重要原因之一。時至今日,其中的許多寶貴經(jīng)驗還值得現(xiàn)代媒介學習和借鑒。②

2、關于《申報》人才變動的研究

關于《申報》人才變動的研究是由《申報》的幾位主要改革者進行的。

有學者認為,雖然陶行知對新聞傳播的學理層面少有論及,但他卻在大量的新聞傳播活動當中,提出和實踐了“重視受眾反饋”、“強調輿論的引導作用”、“報紙真正成為人民的喉舌”、“追求民主和自由”、“與報紙整體配合改革時評和副刊”等一系列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新聞傳播觀念。應該說,這些傳播觀念對我國近代新聞思想史的發(fā)展有一定的意義。③有學者認為,“談舊中國報紙必談《申報》, 談《申報》必談史量才”, 史量才對《申報》不可磨滅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1)適應形勢的辦報思想;(2)靈活的經(jīng)營策略。④也有學者從“史量才是商人還是社會改良者? 《申報》是新聞優(yōu)先,還是言論優(yōu)先?史最才的《申報》與租界的關系性質如何?”三方面研究史量才與《申報》的關系。⑤

3、關于《申報》新聞業(yè)務革新的研究

這類研究主要涉及新聞內容和事業(yè)發(fā)展。

有學者從早期《申報》加強硬新聞報道的角度得出啟示:(1)從受眾的角度看,加強硬新聞報道是受眾的需要。(2)媒體的角度看,加強硬新聞報道是都市報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需要。⑥而有的學者從《申報》的戲曲廣告角度來闡釋,認為《申報》的戲曲廣告是中國近代傳媒上最早的,對京劇在上海發(fā)展起重要的推動作用。

4、關于《申報》輿論監(jiān)督的研究

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申報》的輿論監(jiān)督進行研究。

有的學者以《申報》報道的事件為依托,從歷史、新聞以及法律的視角,對“傳媒與司法之間的內在張力”做分析和考察。⑦也有學者通過《申報》連續(xù)報道民國政府財政部違規(guī)私印巨額印花稅票做抵押進行借款,引起輿論嘩然,迫使財政部對相關責任人做撤職處分的角度來闡釋,認為《申報》對該案的系列報道不僅反映了當時政治生活的進化和社會風氣的轉變,更是對媒體輿論監(jiān)督功效的一種詮釋。⑧

而有的學者以具體事例為依托,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以歷史的眼光審視事件,得出結論:新聞“把關人”在決定新聞的取舍時,一方面受新聞界環(huán)境中立場、方針、經(jīng)營目標和價值標準的影響,另一方面受社會環(huán)境中文化意識的影響。無論在什么時期,“把關人”都應該注意避免遭到不良環(huán)境影響的侵蝕。⑨

三、近年來《申報》研究的新視角及內容

近年對《申報》的研究出現(xiàn)新的研究視角和切入點, 也呈現(xiàn)出新內容:

1、關于《申報》在新聞學研究方面的作用

關于《申報》在新聞學研究方面的工作,代表性觀點是:(1)《申報》是我國早期新聞學研究的重要園地。(2)《申報》是國人最早系統(tǒng)介紹西方新聞事業(yè)的報紙。(3)《申報》創(chuàng)辦了新聞教育,構建了新聞學研究平臺。(4)《申報》重視史料搜集,為新聞學研究創(chuàng)造條件。⑩

2、關于《申報》與國際活動的研究

有學者從中美新聞交流互動的角度指出,《申報》對威廉博士的訪華活動進行了詳實而充分的報道,為中外新聞界交流提供了寶貴經(jīng)驗和資料。有的學者通過對1870一1920年代《申報》與《紐約時報》新聞圖式的分析,推導中美新聞敘事結構的演變和趨同的現(xiàn)象,以及電報發(fā)揮的主要作用。⑾有的學者從遠東運動會中的《申報》報道研究得出結論:《申報》遠東運動會的新聞報道歷時20年,通過不斷的探索慢慢走向成熟。受當時新聞理念和物質條件制約,這種成熟是相對的,比起今天鋪天蓋地、花樣百出的體育新聞報道自然顯得很稚嫩,但仍然有很多值得今天借鑒的亮點,比如體育新聞宏大敘事的報道框架、報紙對于體育巨大的議題設置功能、真實客觀的報道理念等。⑿

3、關于《申報》中女性活動的研究

關于《申報》中女性活動的研究并不多,有學者通過對《申報》五四時期女性廣告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發(fā)現(xiàn),和婦女解放等相關社會變革對廣告中女性形象有一定的影響,使女性廣告數(shù)量、社會角色、廣告產(chǎn)品都有了一定的變化,并且這些變化反映了當時婦女解放運動的趨勢和潮流,體現(xiàn)女性開始掙脫家庭束縛,走向社會的愿望。⒀而有的學者結合對《申報》1911年-1935年有關服飾特別是女性服飾的訊息研究,得出近代上海創(chuàng)造大眾文化的“空間”的結論。

綜觀對《申報》的研究歷程及成果, 可以得出以下認識:

首先,對《申報》的研究一直是新聞史研究中持續(xù)不斷的話題,幾十年來一直在繼續(xù),而近年來的研究熱度仍未減退, 研究視角和范疇有擴大傾向。大多數(shù)研究成果借古鑒今,以《申報》的成功辦報經(jīng)驗作為切入口,在歷史中尋找當代的影子。從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在新時期,中國新聞史的研究很注重對新聞史料的整理以及個案的研究。

其次,學者們能夠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消除偏激、主觀的思想。新時期不少新聞史研究工作者都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歷史報刊和人物。如對《申報》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不足也能客觀評價。而對一些老話題,如關于《申報》經(jīng)營管理的研究,關于《申報》人才變動的研究還停留在原有水平上, 缺少突破和創(chuàng)新?,F(xiàn)今關于《申報》早期邁入國際的研究增多,但若能從國際視角看中國,我國各個時期的新聞史內容一定會更加豐富。

第三,從研究內容上看,研究報刊活動、新聞思想和傳播內容的成果居多,而對傳播方法、新聞理論、新聞傳播與社會的關系等研究較少。

第四,從研究方法來看,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立足史料做理論綜合分析的方法。今后我們可以采用多種研究方法,以便產(chǎn)生新成果,使研究展現(xiàn)現(xiàn)代新媒體元素的價值,并且更加客觀、準確。

第五,從研究趨勢來看,中國新聞史的研究正由單一學科視角向跨學科方向發(fā)展,由革命史、政治史的研究范式向政治傳播史、文化史、社會史等多視野發(fā)展。但是在學習和容納其他學科的同時,我們首先應該打好自己的學科基礎,使其成為一門有獨立發(fā)展前景的學科,否則大量的新聞史文獻只能成為豐富發(fā)展其他學科的材料和論據(jù)。

參考文獻

①郭墨池,《史量才時期的〈申報〉經(jīng)營策略研究》,《新聞知識》,2009(3)

②曹珊珊,《淺析〈申報〉早期經(jīng)營活動中的營銷思想萌芽》,《新聞大學》,2006(1)

③龐亮,《烽火九一八陶行知〈申報〉活動記略》,《新聞愛好者》,2001(3)

④董婉蘇、史敏杰,《史量才對〈申報〉發(fā)展的貢獻》,《新聞與寫作》,2006(1)

⑤朱春陽,《關于史量才與〈申報〉三個問題之思考與追問》,《國際新聞界》,2008(9)

⑥舒驊,《早期〈申報〉硬新聞報道及啟示》,《新聞界》,2008(6)

⑦張艷紅、謝丹,《近代媒體輿論推促司法公正個案分析“以〈申報〉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報道”為例》,《當代傳播》,2008(3)

⑧李向東,《〈申報〉與1923年財政部私印印花稅票案》,《新聞愛好者》,2010(22)

⑨吳迪,《“從楊妹事件”看環(huán)境對新聞“把關人”的影響》,《新聞知識》,2001(5)

⑩馬光仁,《與新聞學研究》,《新聞大學》,2009(2)

⑾陳昌鳳,《電傳新聞對中美新聞敘事結構的影響――1870-1920年代〈申報〉與〈紐約時報〉的敘事結構比較》,《國際新聞界》,2009(1)

⑿肖鴻波,《歷史上最早的亞運會報道“遠東運動會中的〈申報〉報道”研究》,《新聞愛好者》,2011(2)

⒀李文瑾、都凌霄,《五四時期報紙廣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以〈申報〉為例》,《新聞界》,2010(3)

第3篇:運動會新聞報道范文

【關鍵詞】民族地區(qū);新聞資源;開發(fā)

甘南藏族自治州,全國十個藏族自治州之一,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區(qū)、黃河流域與長江重要支流的過渡區(qū)、牧區(qū)與農(nóng)區(qū)及林區(qū)的過渡區(qū),形成了草原、湖泊、森林、峽谷、高山、平地等景觀,也構成了牧區(qū)、林區(qū)、農(nóng)區(qū)和半農(nóng)林牧區(qū)交織的生產(chǎn)生活。這里生活著藏、漢、回、土、撒拉、滿等24個民族。生活環(huán)境和地理條件的差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風情旅游資源。以拉卜楞寺為主的各大寺院正月十三曬佛節(jié)、正月十四跳神節(jié)、正月十五酥油燈會、七月和十月的大法會、藏戲等佛事活動吸引著眾多國內外游客,每年的草原香浪節(jié)、賽馬會和民族運動會,博峪采花節(jié)、黑水溝朝水節(jié)、元宵節(jié)松棚燈會、蓮花山花兒會、萬人拔河、插箭節(jié)等新穎獨特的活動,同時,在婚喪嫁娶、起居、飲食、禮儀以及文化活動諸多方面蘊涵著與其他藏區(qū)既相似又有不同的獨特的民俗風情。如同豐富的資源是發(fā)展經(jīng)濟的優(yōu)勢一樣,特色的要素是民族新聞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這一優(yōu)勢,突出民族新聞特色,就能夠產(chǎn)生良好的效應,達到宣傳的預期效果。

作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黨報,如何堅持黨報原則,把報紙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方針、政策的指導性作用,忠實記錄時代,新聞的服務性作用,建設高度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信息傳播媒介的社會性有機結合起來,發(fā)揮傳播知識信息及社會教育作用――即一般黨報共性的同時,又注重突出民族特色,為當?shù)馗髅褡遄x者所喜愛,具有自己鮮明的個性?

我認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必須聯(lián)系當?shù)貙嶋H,服務當?shù)厝罕姷男枰?,滿足當?shù)刈x者的愿望;既要突出當?shù)靥攸c和優(yōu)勢,又不能封閉自己,而應具備全局意識和鮮明的時代感;既要重視宣傳內容的取舍,又要重視設置特色欄目,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

1.充分認識民族地區(qū)新聞資源的價值,加大對民族新聞資源的開發(fā)力度

民族地區(qū)報紙是否具有民族特色,能否反映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文化發(fā)展特點,是衡量民族地區(qū)報紙新聞報道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也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報紙區(qū)別于其它報紙,具有鮮明個性特色的一種標志。受自然、歷史等條件的限制,我州是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比較落后的地區(qū),且地域寬廣,為民族新聞信息的開發(fā)增加了許多困難。但不能因此簡單地認為新聞資源貧乏。實際上反倒是個巨大的新聞資源“寶庫”,尚有許多未開墾的處女地,如獨特的民族風情、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尤其是中央第五次工作座談會的以后,全州上下社會穩(wěn)定、民族團結、經(jīng)濟發(fā)展的新風貌,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聞源。黨報應率先加大對民族新聞資源的開發(fā)和挖掘,將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時代特色相結合,體現(xiàn)出民族地區(qū)黨報的鮮明個性和特色。即使是對國內新聞、國際新聞報道,也應盡可能選擇民族地區(qū)的視角,將國內外新聞事件與本地區(qū)的發(fā)展需要和讀者興趣相聯(lián)系,進行有獨家特色的報道。

2.重視對新聞資源的深度開發(fā),做好新聞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整合

在信息傳播渠道與日俱增的今天,媒介之間的新聞競爭越來越多地變成了選題差異化的競爭、變成了對同一選題獨家視角、獨家觀點和獨家表現(xiàn)形式的競爭,以開發(fā)配置新聞資源為要旨的新聞報道策劃正為越來越多的媒體所重視。而我們在這方面還屬于起步階段,應積極借鑒發(fā)達地區(qū)報紙的成功經(jīng)驗,做好對新聞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fā)。這其中不僅包括對新聞事件本身及其背景資料的介紹,還應包括對新聞事件發(fā)展前景的預測和與之相關的新聞信息的提供。宣傳報道各條戰(zhàn)線涌現(xiàn)出來的少數(shù)民族先進典型、優(yōu)秀人物,介紹他們的成長道路和模范事跡,以民族人才輩出,顯示少數(shù)民族的聰明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這樣,不僅突出了報紙的民族特色,而且有利教育群眾,鼓舞和引導人們?yōu)閷崿F(xiàn)崇高理想,為社會主義建設而奮斗,給人以希望,以信心、以向上的力量。在深入開發(fā)新聞資源的同時,通過對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不斷挖掘和發(fā)揮新聞產(chǎn)品生產(chǎn)的潛力,提升新聞信息的價值含量,提高新聞報道的影響力和輿論引導的有效性,實現(xiàn)媒介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的最大化。

3.加強與東部沿海地區(qū)新聞媒介的合作,努力實現(xiàn)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

東部沿海地區(qū)報業(yè)市場比較發(fā)達,報社辦報經(jīng)驗相對豐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報紙加強與他們的合作交流可以取長補短,少走彎路。另一方面,不同地區(qū)的報紙由于生存環(huán)境不同,新聞信息源占有情況也不同,可以通過報社間的合作,實現(xiàn)新聞信息資源的共享、新聞報道的聯(lián)動、新聞媒介的優(yōu)勢互補。合作可以在更多的報道領域,以更多樣化的方式展開,這對帶動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報紙的發(fā)展無疑具有積極的作用。

第4篇:運動會新聞報道范文

以“三貼近”原則來指導工作實際

觀眾收看電視新聞節(jié)目不是全盤吸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欣賞水平的提高,觀眾對電視節(jié)目也越來越挑剔。所以,在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制作過程中必須堅持“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這就要求廣大編輯記者在工作中深入基層,去報道鮮活的新聞。要用群眾的語言,聯(lián)系群眾身邊的事例,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報道那些有實在內容、有新聞價值的事件,把鏡頭、話筒對準基層,把欄目留給觀眾,講究時效性,增加信息量,以“三貼近”原則提高新聞節(jié)目的質量,提高媒體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

突出地域特色,做好重大事件報道

作為一家地方電視臺,一定要時刻注意發(fā)揮地域優(yōu)勢,在新聞節(jié)目的題材選擇和報道方式上,增加地方新聞的分量,圍繞本地資源做文章。開封是七朝古都,歷史文化名城,但由于種種原因,發(fā)展步伐緩慢,與先進地市的差距不斷拉大。為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建設步伐,河南省委、省政府采取多項措施,大力推進鄭汴一體化建設。其中一項重大決策是修建鄭開大道,縮短鄭州與開封的距離,力促“鄭汴融城”。為做好鄭汴一體化建設這一重大的宣傳報道任務,我們開封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做了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從各個方面宣傳鄭汴一體化的重要意義,在全市營造了加快發(fā)展、開拓創(chuàng)新的良好輿論氛圍。2006年11月19日,鄭開大道正式開通。為使當天的新聞做得好看,臺里派出多路記者,在不同的地段進行采訪報道。多角度、全方位、大手筆對這一事件進行了立體采訪,并且記者想方設法采訪到了時任省委書記徐光春,同期聲的運用更增強了節(jié)目的現(xiàn)場感,使全市觀眾對鄭開大道開通這一新聞事件有了全面、翔實的了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制作的短消息《鄭開大道正式開通》在河南省電視新聞獎評比中獲得一等獎。2007年5月10日,鄭汴國際馬拉松比賽在鄭開大道舉行,這是我國首次在兩座城市之間舉辦的馬拉松比賽。為搞好宣傳報道,提升我臺新聞節(jié)目的質量和水平,更好地宣傳開封,我們進行了周密的安排部署。比賽的起點、途中、終點都設有記者,鏡頭對準運動員、志愿者和熱情的觀眾,當天的新聞播出后,受到了全市人民的廣泛好評。長消息《首屆鄭汴國際馬拉松賽今天隆重舉行》獲當年河南省電視新聞獎二等獎。從2007年到2010年,連續(xù)4年的馬拉松比賽報道都成為全年工作的亮點之一。這兩次新聞稿件的成功使我們認識到搞好重大事件的報道對提升媒體品牌的作用很大,地方電視臺只要立足本地實際,采寫出有地方特色、為當?shù)厝罕娝猜剺芬姷暮眯侣?,發(fā)展的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

貼近群眾,增加社會新聞的分量

社會新聞又稱民生新聞,是廣大觀眾比較關注的。它包括百姓故事、生活時尚、文化娛樂、現(xiàn)身說法、奇聞趣事等。這類新聞報道趨向于事件化、故事化、人物化。它從觀眾的視角切入,注意報道的感染力和可視性。節(jié)目的主要內容多為老百姓身邊的事,風格和包裝等也追求貼近性,能讓觀眾帶著輕松的心情走進新聞。另外,在以社會新聞為主的同時,也注重奇聞趣事,將嚴肅的內容以趣味化來表現(xiàn),融入影視劇片段、音樂、漫畫、字幕、特技等多種視聽元素,使看新聞變成看故事,但在這類新聞的報道中,特別是在社會熱點報道、突發(fā)性事件報道和輿論監(jiān)督類的報道中,一定要注意遵守宣傳紀律,以免出現(xiàn)導向性錯誤。我臺新聞中心開辦的《菊城報道》就是一檔以社會新聞報道為主的新聞節(jié)目。創(chuàng)辦多年來,奉行的一條方針就是“觀眾關心的,就是我們關注的”。在弘揚真善美,抨擊假惡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節(jié)目剛剛開辦時,由于記者的經(jīng)驗不足,往往停留在一般化和表面現(xiàn)象上,后來,我們在進行節(jié)目點評時,就希望年輕記者們不要只是當“救火隊員”,要善于調查研究,了解存在此類問題的根本原因。這樣,我們的報道才能由表及里、由淺入深,質量不斷提高,日益變得厚重與大氣。觀眾對我們的節(jié)目也會越來越喜愛,也會非常樂意與記者打交道,節(jié)目得到了觀眾的支持才是最大的成功。

注重形態(tài)創(chuàng)新

任何一種事物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創(chuàng)新。電視新聞節(jié)目更是如此。在媒體和受眾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觀眾的口味可以說是“喜新厭舊”,媒體提供的節(jié)目如果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生存的空間必將日益狹小。因此,電視新聞在形態(tài)上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從而以盡可能新穎、明快的新聞節(jié)目吸引觀眾,使他們在享受新的節(jié)目形態(tài)的同時接受快捷豐富的新聞信息。要增強節(jié)目的時效性,進行新聞直播。現(xiàn)在的電視越來越好看了,因為觀眾可以看到事件的整個發(fā)展過程,是一種正在進行時。第29屆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就是這樣,中央電視臺對所有場次的比賽全部進行了現(xiàn)場直播,觀眾不出家門就可飽嘗奧運盛宴。這就是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魅力所在。這種方式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迎合了觀眾對新聞報道迅速性、準確性和客觀性的迫切要求。此外,要加強與觀眾的互動,謀劃節(jié)目。時代的發(fā)展,電視新聞早已成為觀眾的朋友和伙伴。在節(jié)目的形態(tài)、內容的發(fā)展上,應該讓廣大觀眾參與到我們的節(jié)目中,讓他們成為新聞內容的一部分。這樣,不僅可以豐富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內涵,而且可以更好地樹立媒體的形象,擴大影響。

第5篇:運動會新聞報道范文

上世紀70年代后,衛(wèi)星通訊被普遍采用,電視將體育推向一個新高度,觀眾可以不用到現(xiàn)場,在家中就可以看到緊張、刺激的體育比賽。由于電視的特殊表現(xiàn)技巧,觀眾能更為清楚地欣賞運動員的高超技藝,對他們更為崇拜。而一些地域性的或偏門的體育運動,透過電視傳播,能在陌生的地方得到推廣??傊?,競技體育的傳播由于電視的介入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體育從球場轉型到電視,其內容表現(xiàn)的哲學基礎發(fā)生了變化。

體育運動表現(xiàn)的哲學基礎由現(xiàn)實主義向非現(xiàn)實主義轉變。在球場上看體育賽事,體育賽事得以真實的表現(xiàn),屬現(xiàn)實主義表演。反觀電視熒幕,則采用扭曲表現(xiàn)的形式。直播球賽時采用數(shù)十部攝像機,將現(xiàn)實賽事大為扭曲。通過剪切(打碎空間)、慢鏡頭(將速度和暴力美化)、重復鏡頭等都制造出夢幻性體育。

觀眾視角也隨著球場到熒幕發(fā)生了變化。首先球場是一個整體的空間。在球場觀眾有固定座位,在一個固定的視點看體育賽事。其視野相當于電影技巧中的遠景鏡頭,而且是單鏡頭。而觀眾通過電視觀看體育賽事則沒有固定的視點,觀眾的眼睛跟著攝影機鏡頭走動,經(jīng)??吹角騿T的面部特寫,運動員的喜怒哀樂一目了然 ;而且由于可以看到入球時不同角度的回放,觀眾就算分心,錯過看到入球,也可以通過回放來補看。

對于體育運動的主體運動員,觀眾在球場側重觀察球員的整體表現(xiàn)。因遠離球場,無法看到運動員的細微表情,但整體的機動性合作則一覽無遺。而通過熒幕觀眾更專注球員的個人表現(xiàn)。個別球員面部表情得以強調,而鏡頭運動能追逐個別球員,回放鏡頭突出再現(xiàn)明星運動員的高超技藝。

第二,電視體育新聞傳播內容及形式的變遷。

在電視體育新聞傳播發(fā)展的初期,受制于技術條件,采取的是和電影拍攝完全類似的手法。它是媒體依賴表現(xiàn)形式。當體育賽事結束時,拍攝完畢。這也就是說電視轉播結束,體育賽事也要結束,它是受制于拍攝程序。比如,早期的體育賽事轉播常采取先拍攝后配音的方式,通過畫面配解說的方式將賽事內容的鏡頭語言與聲音語言的個性特征結合起來。如早期香港轉播世界冠軍摔跤大賽,就是先拍攝好比賽畫面,然后由何守信旁述。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fā)展,從70年代中后期開始,電視體育新聞現(xiàn)場直播的優(yōu)勢也日益得到體現(xiàn)。電視比其他媒介更優(yōu)越的地方就是能即時將當場發(fā)生的事情傳播到家中的電視機,讓觀眾在事發(fā)的同一時間得以知道整個過程,甚至結果。這時電視體育新聞傳播內容更具現(xiàn)實性。電視能捕捉瞬息的時刻,充滿驚險、懸念和驚奇?,F(xiàn)場直播的賽事看得大家很緊張,非到最后一刻不知賽果――如果知道賽果再看重播,就變得非常乏味了。

而且隨著電視創(chuàng)作管理理念日益成熟,電視體育新聞傳播更是由媒體依賴轉變成事件依賴。只要有體育賽事發(fā)生,電視媒體就會有機可乘,去轉播賽事的整個過程,而且每天跟進作直擊報道,直到事件結束。甚至如果事件持續(xù)數(shù)年,播映也就會延續(xù)很久――充滿懸念。例如,去年在多哈舉行的亞運會發(fā)生的周萌萌與田鵬飛的打架事件,隨著事件的升級,成為電視媒體持續(xù)報道的焦點,直到近期周家的撤訴方告一段落。

對重要綜合體育賽事的轉播,電視媒體更是花足本錢進行報道,電視臺和社會上其他單位通力合作,預先策劃及宣傳,甚至調整正常節(jié)目的播映,提高節(jié)目質量,來吸引觀眾的眼球。捕捉歷史時刻的電視體育直播,其最大的作用在于肯定國家的身份,團結民族,政治性多于信息性或娛樂性,例如: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香港電視媒體第一時間搶先采訪到李麗珊更加轟動一時。極大地增強了香港民眾的民族自豪感。這時的體育賽事直播可給我們錯綜復雜的感受和復雜的視點,讓我們在同一時間用不同角度不同感受看同一事件。

第三,電視體育傳播發(fā)展的展望。

展望一:電視體育新聞傳播將娛樂至上

體育運動轉型為電視節(jié)目后變得娛樂化,賞心悅目,極大地吸引觀眾。在衛(wèi)星直播的奧運和世界杯上,通宵達旦追看者大有人在。除了關注賽事本身以外,電視體育節(jié)目制造體育明星,渲染高難動作、強調事件發(fā)展的戲劇性。甚至制造緊張懸疑,非到最后一刻不知結局如何。娛樂化色彩日趨強烈,CCTV-5的《全明星猜想》、《城市之間》等節(jié)目出現(xiàn)可視為電視體育新聞娛樂化的強音。

展望二:電視將球場的有限空間變?yōu)闊o限

通常體育場地有限,電視透過變化多端的拍攝技巧,捕捉動作的瞬間,強調動作、體態(tài)、肌肉、面部表情(例如特寫、慢鏡),不同角度反復表現(xiàn)動作姿勢,可以使運動員完全超越空間的限制(尤其跳水、平衡木等)還有分割畫面、魚眼鏡等拉擴空間。

電視畫面在處理體育運動時,充分發(fā)揮表演和重演的魅力。運動員的體態(tài)姿勢透過慢鏡頭和回放鏡頭得到高度美化,于是體育就轉型為超人夢想,美者更臻完美,將球場的有限空間變?yōu)闊o限,繪成體育運動的美麗畫卷。

展望三:電視體育傳播將瞬間變成永恒

在體育現(xiàn)場表演,時間瞬息即逝,稍有一分神便會錯過。但電視所制造的視覺效果卻可完全脫離現(xiàn)實,把瞬間變成永恒。這包括 :一、從容支配時間(例如透過剪切技巧,將歷時數(shù)小時的馬拉松長跑比賽濃縮為幾分鐘的過程) ;二、控制時間,使動作更加戲劇化(例如慢鏡頭、不同角度重復動作),強調表演的成功或失敗,勝利的喜悅或失敗的痛苦等;三、勾出個別動作,加以比劃,破壞本來是連貫性的動作(例如凝鏡)。

展望四:電視體育傳播將由表層向深層挖掘

第6篇:運動會新聞報道范文

網(wǎng)絡媒體打破了信息的地域隔閡,地方媒體提升影響力的欲望更強烈,面對更加挑剔的讀者和更為激烈的競爭,地方媒體在確保自身的本地新聞優(yōu)勢的同時,對于打破地域限制的遠程采訪更為重視,無論是介入的程度還是投人的規(guī)模,都是前所未有的。

遠程采訪的魅力

地方媒體打破地域界限進行遠程采訪其來有自,例如齊魯晚報早在十多年前,就曾派人報道三峽大壩截流、等重要事件,但在當時,這樣的遠程采訪,無論是在比例上還是在規(guī)模上,都比較有限。近年來,地方媒體的遠程采訪,更是星火燎原,南方雪災、汶川地震,奧運會、全國兩會甚至海地地震等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現(xiàn)場,均可見地方媒體活躍的身影,且動輒數(shù)十人集團作戰(zhàn)。遠程采訪已經(jīng)成了地方媒體的家常便飯,無論是人力投入規(guī)模、報道深度、采訪跨越的空間范圍等,與前幾年相比已經(jīng)不可同日而語,其意義也需要重新審視和定位。

本地獨家新聞一直是地方媒體主要的競爭力所在。但同城媒體的數(shù)量在增加,網(wǎng)絡媒體的影響在深入,本地獨家的新聞資源相對變得匱乏,而輿論監(jiān)督發(fā)揮的空間亦有束縛,地方媒體出于自身品牌發(fā)展和影響力提升的考慮,需要開疆擴土,鍛造新的優(yōu)勢,搶奪更大的話語權。因此,對于重大新聞事件遠程采訪的重視,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也是媒體議程設置的必需。

從媒體的操作來看,目前地方媒體的遠程采訪,涉及的題材通常都相對重大,對于此類事件的關注,不僅限于當?shù)厥鼙?,例??11事件、全國兩會、汶川地震等,這為地方媒體的深度開掘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對于大事件的話語權,成為地方媒體自身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遠程重大采訪也更能體現(xiàn)媒體實力。遠程采訪需要媒體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也能夠從另外一個側面展示媒體的實力。

此外,新媒體的崛起打破了信息的地域隔閡,受眾素質大為提升,人們對于新聞的關注,更加看重新聞本身的影響力,地域的概念相對淡化,簡單的“是什么”的報道,已難以滿足讀者需求,客觀上也需要地方媒體提供更多“為什么”的深入報道,遠程重大采訪提供了更多這樣的空間。

從這些方面來看地方媒體的遠程采訪,其意義不言自明。

題材的選擇

地方媒體遠程采訪的題材日趨多樣化。梳理一下,大致可分為幾個方面。

1 重大時政報道

例如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國慶60周年大閱兵、重要時政人物的來訪等。全國兩會作為我國政治生活的大事件,每年吸引大量的海內外記者。地方媒體的投入也越來越大。例如前幾年齊魯晚報只派一兩人隨團報道,如今都是集報紙、網(wǎng)絡為一體,派出10~20人的報道團隊。

2 災難事件

典型者如5?12汶川大地震。這次災難是空前的,各地媒體對于災情的報道規(guī)模、持續(xù)時間也是空前的。例如南方都市報派出了數(shù)十人的報道團隊,其報道經(jīng)驗還形成了《巨災時代的媒體操作:南方都市報汶川地震報道全紀錄》一書。災難事件還包括礦難、空難、海難、戰(zhàn)爭等。戰(zhàn)爭堪稱殘酷的人為災難,戰(zhàn)地報道也是媒體追逐的熱點。例如鳳凰衛(wèi)視的間丘露薇在伊拉克戰(zhàn)爭中深入戰(zhàn)爭一線,為媒體和自身贏得了榮譽。

3 突發(fā)公共事件

典型者如2003年的SARS報道??梢哉f,各地媒體的SARS報道,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出臺。突發(fā)公共事件的概念比較寬泛,諸如莫斯科地鐵爆炸、9?11事件、南平殺人事件、馬加爵事件、鄧玉嬌案、孫志剛案、唐福珍自焚事件等,粗略分的話,也可以歸入此類。其話題涉及公共安全、公民自身的權利保障等,社會關注度極高。

4 異常的環(huán)境或氣象事件

例如近期的西南大旱、北方的沙塵暴、日全食、南方雪災以及大江大河的水污染問題等。這些事件的影響,通常不是局限在某個區(qū)域,而是在幾個區(qū)域甚至更大范圍內發(fā)生關聯(lián)。

5 體育賽事

體育報道在地方媒體報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奧運會、冬奧會、歐洲杯、全運會、亞運會等國內外重大賽事,地方媒體基本是不缺席的。

6 科技報道

例如神舟飛船升空報道等。這樣的報道能體現(xiàn)我國科技力量的提升,增強讀者的民族自豪感,亦為國人所關注。

7 重要節(jié)會

例如世博會、廣交會、中國國際旅游交易會等。這樣的節(jié)會,各地通常都有自己的展館或者代表團參與,各地媒體會選擇與本省本地有關的信息進行有選擇的報道。

以上分類不完全科學,但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地方媒體遠程采訪大致的“線路圖”和結構圖。

地方媒體的遠程采訪,關注的通常都是大事件、典型性事件,事件的新聞價值是首要考慮因素。在報道形式上,也不僅限于動態(tài)的新聞報道,而是更為多樣化,在編輯思想上注重策劃,在版面語言上更注重整體性和沖擊力,編輯手段亦更加豐富;在文本上既有動態(tài)的消息,也有深度調查和特寫,更有專家解讀、評論員文章等。例如齊魯晚報在今年的全國兩會報道中,設置了兩會北京直播室、兩會深度、兩會說吧、兩會觀察等多個欄目,還利用先進的3G技術,采訪記者利用3G手機,發(fā)微博、傳圖片和視頻,對兩會進行了全媒體覆蓋。

從具體的操作來看,地方媒體對于遠程采訪議題的設置和選取,不再隨意和盲目,而是更具計劃性和前瞻性,其中大致有幾個需要考慮的指標:

1 事件本身的新聞價值和影響力。這是首要考慮的指標,地方媒體根據(jù)自身媒體的定位,對事件本身的社會影響力、社會關注度進行預判。

2 關聯(lián)度。異地采訪報道,需要考慮事件本身與本地讀者之間的關聯(lián)所在,以盡可能貼近本地讀者,例如災難中是有沒有本地人,省外的環(huán)境惡化會不會對本省有影響等。

3 可操作性。異地遠程采訪相對于本地采訪,風險和不確定因素更多,這會直接影響新聞報道的可操作性,對此應有充分的考量和預估。

未雨綢繆,預先規(guī)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谶h程采訪的常態(tài)化以及采訪的不確定性,地方媒體需要未雨綢繆,制定前瞻性強、可操作性強的規(guī)劃。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遠程采訪更能考驗記者的綜合素質,例如對于陌生甚至惡劣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對于突發(fā)事件的切入能力、把關能力、外語水平以及深入調查的突破能力等-對于編輯而言,應該善于積累,能夠準確判斷事件的新聞價值,并能夠綜合分析,及時為前方記者采訪提供背景材料、文案,在及時溝通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報道思路等,在后期的報道加工中,能對記者提供的素材進行高度整合

與把關。這些素質不能靠臨陣磨槍,需要厚積薄發(fā)。因此,媒體在日常的報道中,應該注意培養(yǎng)和選擇這樣的編輯記者,以備戰(zhàn)可能隨時到來的重要遠程采訪。

2 重大報道應惠反應機制

優(yōu)秀的地方媒體應該有一套完備的重大報道應急反應機制。這樣才能做到有備無患,及時出擊,迅速調度整合媒體內部和外部的各種優(yōu)勢資源,不至于亂了陣腳。各方面反應不力,準備不足,很可能貽誤戰(zhàn)機,將重要報道做成庸常報道,留下不可彌補的遺憾。

重大報道應急反應機制應該涵蓋相關責任人的確定、采編人員調度、版面設置、采編配合、后勤保障等諸多方面,需立足媒體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并能充分考慮一些不利因素,做好風險控制。

3 采編溝通機制

重要遠程采訪大多是戰(zhàn)役性報道,對前后方的采編溝通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以一種戰(zhàn)時的靈活措施應對?,F(xiàn)在不少媒體行之有效的探索是將編輯功能前移,在前方報道團隊設立前方統(tǒng)籌,負責前后方的溝通聯(lián)絡,后方強化編輯的策劃功能,為前方輸送“炮彈”,實現(xiàn)前后方的無縫對接。

4 先進的技術保障

媒體傳播的影響力與先進的技術保障密不可分。而遠程采訪對技術裝備的要求更高,如在通訊不暢的地方如何發(fā)稿?如果記者攜帶衛(wèi)星電話,這可能就不是什么困難。因此,媒體應該確保記者采訪設備、稿件傳輸系統(tǒng)以及后方編輯系統(tǒng)的方便、快捷、穩(wěn)定和流暢,并能順應新媒體發(fā)展趨勢,充分利用先進技術,讓采編人員沒有后顧之憂,在戰(zhàn)役性報道中爭分奪秒,占據(jù)優(yōu)勢。

5 媒體或集團層面的戰(zhàn)略規(guī)劃

2009年4月,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和上海世博局簽約,成為上海世博會的全球媒體合作伙伴,這是繼新華社、新加坡新傳媒集團之后的第三家,也是正式簽約的國內第二家合作媒體機構。上海世博會可以借助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的采編網(wǎng)絡和豐富的媒體資源、經(jīng)驗,更好地宣傳、推廣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和理念,吸引更多的人參觀世博會。而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則可以借助上海世博會這個世界大舞臺,讓世界更好地了解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的實力,為未來的走出去戰(zhàn)略進行布局,更好地實施跨區(qū)域合作。在此之前,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還與201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深圳執(zhí)行局簽訂合作協(xié)議,成為深圳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首家官方合作媒體。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的這種行動,是具有戰(zhàn)略眼光的大手筆。對于地方媒體來說,其中的深意不可不察。

此外,一些優(yōu)秀的地方媒體,也開始在一些信息中心,例如北京、上海等地設立記者站或者辦事處,這也將大大有利于自身在這些城市的采訪。

因此,面對這種趨勢,地方媒體應該在遠程采訪方面,在更高的層面制定相應的規(guī)劃。

6 平衡的原則

對于遠程采訪的規(guī)劃,不應忽略一個原則,那就是要確保地方媒體自身的傳統(tǒng)優(yōu)勢不能丟,在做好本地日常新聞的前提下,再考慮遠程采訪的謀劃和操作。否則就是合本逐末,得不償失。

高效率,低成本

對重大的遠程采訪,地方媒體除了需考慮新聞價值等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方面不應忽略,那就是成本。相對于輕車熟路的本地采訪,異地遠程采訪無論是在人力、物力投入,還是在溝通環(huán)節(jié)、時間安排等方面,都要付出更多。因此遠程采訪也應盡可能量入為出,實現(xiàn)低成本、高效率運作,成本控制需優(yōu)先考慮。

1 采編費用。采編費用是遠程采訪支出的大頭,特別是一些重大采訪,動輒10人20人,歷時10天、半個月甚至更久,花費較多。媒體應該在這方面進行適當控制,制定相應標準,記者采訪盡可能在標準之內,盡可能乘坐大眾交通工具,可以通過旅行社拿到客房優(yōu)惠價格。同時,如果可能的話,媒體可以利用自身的資源優(yōu)勢,通過專題贊助等方式,為采編人員提供更多可支配的費用。

2 溝通成本。前后方的溝通應該設立通暢的渠道,最好是前后方固定專人,統(tǒng)籌信息,點對點進行聯(lián)系,以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降低溝通成本。同時應充分利用QQ、MSN、遠程辦公系統(tǒng)等免費手段。

第7篇:運動會新聞報道范文

摘 要 校運會枯燥單一的內容,傳統(tǒng)呆板的組織形式幾乎是眾多高職運動會的通病所在。本文結合湖南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本身教學特色,提出構建“綜合性大型體育文化節(jié)”的構想,使校運會成為在校學生進行健康教育、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展現(xiàn)一個全新的、有效的體育文化活動模式,促進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

關鍵詞 湖南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 高職運動會 改革 素質教育

湖鐵職院校運會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賽單位涵蓋五個教學院部,是學校最重大的體育賽事。然而多年來,受競技體育思想的影響,傳統(tǒng)的校運會一直承襲競技模式,墨守成規(guī),缺乏新意,只注重挖掘人的生物潛能,追求人的生理極限,忽視面向全體學生,從而剝奪了廣大學生平等參與的權利,抹殺了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本質區(qū)別。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以至于產(chǎn)生“少數(shù)人干,多數(shù)人看,絕大多數(shù)人沒事干”的怪象,校運會育人功能和文化傳遞功能得不到充分發(fā)揮[2]。

一、湖鐵職院校運會現(xiàn)狀

(一)項目設置傳統(tǒng)單一,多年來一成不變

每年10月舉辦的湖鐵職院校運動會是目前我校規(guī)模最大的體育賽事。歷屆運動會始終沿襲傳統(tǒng)競技運動會的單一模式,以傳統(tǒng)田徑項目為唯一比賽內容,共設男子組、女子組兩個組別,田賽:跳高、跳遠、三級跳遠。徑賽: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3000米、5000米和4×100米接力、4×400米接力。近兩年才開始有趣味項目:齊心協(xié)力,呼啦圈接力。校運會項目設置基本上延續(xù)計劃體制下封閉的教學模式,多年來一成不變,比賽場成了少數(shù)有運動才能學生的表演舞臺,同時由于正規(guī)的項目比較嚴格,程序復雜,使運動會上的比賽既缺少趣味性,又浪費時間。

(二)體育特長生成運動會專寵,參與人數(shù)越來越少

往屆運動會報名對象參賽以院系為單位,要求均為每人限報兩項,每項每單位限報三人。參賽人數(shù)300人左右,運動會只屬于極少數(shù)學生,實際參加人數(shù)(包括拉拉隊、觀眾)只占學生總數(shù)的10%-20%。校運會出現(xiàn)年級越低,人數(shù)越多,氣氛熱烈;年級越高,人數(shù)越少,場面清冷。從參加運動會的實際人數(shù)來看,當前我校的很多院部不得以采用點名的方式要求低年級學生出席校運會充當拉拉隊員,參賽的大多數(shù)是那些在體育方面有特長的學生,體育特招生成了運動會的專寵,絕大多數(shù)學生幾乎與運動會無緣。

(三)比賽的目標上過于看重名次,缺少參與精神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參與運動會的主要目的依次為:獲得名次占66.2%、鍛煉身體占40.6%、加強競爭意識占37.7%、增強凝聚力占28.4%、娛樂占19.9%。這說明由于運動會陳舊傳統(tǒng)觀念與模式,大多數(shù)人觀念里把運動會等同于競技運動會,而忽視了校運動會的主要性質與功能,使得競技體育、金牌、奪標主義成為學生參與校運會的主要目的動機。缺少對參與過程體育精神的挖掘與弘揚,也就削弱了體育過程的教育價值。

二、湖鐵職院校運會改革發(fā)展方向

(一)設置運動會相關比賽活動,構建校園體育文化節(jié)模式

通過體育演講比賽、體育知識競賽、體育新聞報道評選、體育攝影比賽、校園吉尼斯紀錄挑戰(zhàn)等活動的有益補充,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的內涵,調動和發(fā)揮全體師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更多學生參與到體育的實踐與創(chuàng)造中,讓他們從不同層面、不同視角親身體驗體育給人帶來的愉悅性,發(fā)揮校園體育文化的教育功能、娛樂功能、陶冶功能和激勵功能,從而把單調枯燥的田徑運動會構建成一個五彩繽紛的校園體育文化節(jié)。

(二)改進評分和獎勵機制

改進評分辦法和增設獎項,強調貴在參與,參與人數(shù)越多,計分越多,讓大部分參與者都能從運動中有所收獲,使每一個參賽者都有一種成就感,鼓勵每一個人為集體做貢獻。有比賽就有勝負。增設優(yōu)秀組織獎、道德風尚獎、入場式創(chuàng)意獎、最佳表演獎、宣傳報道獎、進步獎等等,加大集體獎勵的力度以及鼓勵團隊合作精神。讓所有的參賽隊員都受教益并有收獲。

(三)校運會應與自己學校獨特的文化相融合

體育節(jié)具體組織可以設主會場和分會場。主會場為田徑場,除舉辦開、閉幕式、田徑比賽外,以及頒獎儀式放在主會場。分會場主要承辦休閑娛樂等其他不適合在田徑運動場舉辦的項目,另外,將觀賞性體育活動如攝影作品展覽等放在主會場和分會場之間,作為連接分會場與主會場的紐帶和走廊,使整個校園內都沉浸在體育文化氛圍中,起到宣傳和教化作用。

三、結語

校運會的改革勢在必行,把體育文化節(jié)定位于以全校師生為主體,以體育為中心,以育人為目的,以快樂和健康為手段,在一個階段開展全方位的教育活動,既符合時代的要求和社會的需要,也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與自我完善的需要。學校體育競賽是教育的一部分,它的改革必然有它的局限性,很難脫離學校和社會的影響。要使體育節(jié)真正成為普通高校師生心目中的盛會和節(jié)日,其內容、形式和運作方法及其內在規(guī)律還有待于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豐富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馬斌,胡海旭,顧海勇,柳鳴毅.奧林匹克運動項目階段發(fā)展的文化解讀[J].體育與科學.2010(6):64-67.

[2] 杜磊.對當前高校運動會改革的思考[J].咸寧學院院報.2010(4):127-129.

[3] 張洋.高校運動會的功能作用、發(fā)展現(xiàn)狀及改革策略研究[J].搏擊?體育論壇.2010(07):4-6.

第8篇:運動會新聞報道范文

一、改進分團委學生會全體成員的工作作風,提高全體成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創(chuàng)建一支精干高效的學生工作骨干隊伍,創(chuàng)建制度化、正式化的和諧、高效的分團委學生會組織。

二、認真舉辦好“校園十佳歌手大賽”活動,為提高我系在學校中的地位貢獻一份力量。

三、圍繞學校至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開展一些相關活動,特別是要認真舉辦好我系特色活動,如第三屆網(wǎng)頁設計大賽等,以提高我系師生對自己工作和專業(yè)的熱愛程度,進一步燃燒我們學習計算機專業(yè)知識的熱情。

四、為增強我系同學的體能,開展好一系列體育活動,達到強身健體、增進團結友愛的目的,特別是在校運動會中,我們要爭取再次取得佳績,。

五、提高我系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寢室文明程度,開展好我們自己的寢室創(chuàng)建活動。

六、為進一步增強我系精神文明建設和學風建設,加大對晚自習和早操的檢查力度。

七、加強與我系班級的聯(lián)系,爭取達到使班級管理與分團委學生會管理密切配合的目的。

總體工作思想:

1.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2.加強學風建設。

3.加強分團委學生會內部管理,爭取做到制度化、規(guī)范化。4.全心全意為廣大師生服務,努力把我系分團委學生會工作提升一個新臺階。

初步工作計劃:

一、改進分團委學生會全體成員的工作作風,提高全體成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組建一支精干高效的學生工作骨干隊伍,創(chuàng)建制度化、正式化的和諧、高效的分團委學生會組織。

二、圍繞各班團支部與系分團委學生會的緊密聯(lián)系,及加強班團支部的凝聚力,適當組織召開各班團支部會議和開展主題交流會,如經(jīng)驗交流會等等。

三、組織好“兩組一會”的學習,會議記錄及資料整理,做好系新聞報道工作、負責系舉辦的大型活動的攝影工作。

四、組織好“精神文明示范區(qū)”的衛(wèi)生工作及其檢查。

五、“青年志愿者”工作將在金銀湖校區(qū)開辟新項目,盡量立足于校園,拓展向社區(qū)。由系青年志愿者分會負責組織開展工作。

第9篇:運動會新聞報道范文

摘要:預測性體育新聞是近年來頗受受眾喜愛、規(guī)模與影響日趨擴大的體育新聞傳播形式。預測性體育新聞的形成與發(fā)展是體育賽事自身的規(guī)程性、懸念性的必然反映,也是體育新聞娛樂化趨勢與受眾需求的必然結果。預測性體育新聞盡管不是現(xiàn)實的真實,而是可能的真實,當這種可能的真實經(jīng)過檢驗成為現(xiàn)實的真實,其新聞價值會進一步遞增。具體表現(xiàn)在服務受眾與彩民、擴大媒體自身發(fā)展空間、促進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近幾年來,面對媒體體育新聞日趨顯著的娛樂化趨勢以及各媒體體育新聞為拓展傳媒空間而展開的激烈競爭,預測性體育新聞悄然興起并漸成氣候,主導及影響著報紙體育新聞的版面、電視體育新聞的時段、受眾體育新聞的需求,形成了令人矚目的體育新聞現(xiàn)象。本文擬就預測性體育新聞的形式、成因及新聞價值進行探析,從而把握體育新聞新的發(fā)展傾向和一般規(guī)律性。

一、預測性體育新聞數(shù)量繁多、形式多樣

預測性體育新聞是指對即將發(fā)生的體育賽事的過程,尤其是結果的預測性報道。在新聞的基本特性中真實性是最重要的特性和價值要素,體育新聞當然也不例外。但與一般新聞相比較,體育新聞不僅包括對已然事實的客觀反映,更包括對未然事實的客觀反映,即對體育賽事結果的預測。在其他新聞活動中也有預測性新聞,如經(jīng)濟新聞預測股票的升降漲跌和經(jīng)濟的繁榮低迷等等,但其規(guī)模和具體的運作形式遠不能和體育新聞相比。

在電視媒體中,每遇大型賽事,如四年一次的奧運會、世界杯、世錦賽等比賽的時候,預測性體育新聞已成為電視臺吸引受眾、引導受眾觀看賽事的重要節(jié)目。如2000年奧大尼亞悉尼奧運會開幕前以及比賽期間,國內幾乎所有的電視媒體,都在奧運會前和奧運會期間精心制作類似“奧運前奏”、“奧運大家猜”、“奧運倒記時”(中央電視臺)、“今日視點”、午后視點“、”明日視點“(上海衛(wèi)視)、“奧運猜猜猜”(上海東方電視臺)等與奧運會有關的竟猜節(jié)目。

同在2000悉尼奧運會期間,各級廣播電臺也是不甘落后,各種前瞻性展望和預測性新聞更是被精心設計,成版成塊地被端到受眾的面前。如上海廣播電臺的“賽前諸葛亮”、“奧運天天猜”、東方廣播電臺的“奧運猜猜猜”等,一個個精致、鮮活、別致、連貫性強的欄目,緊緊地吸引著聽眾。有些電臺為了吸引聽眾參與,甚至與贊組單位或聲訊手合作,推出各種奧運有獎竟猜。

在報紙體育新聞報道中,由于沒有電視的直觀和網(wǎng)絡的迅疾,在報道比賽消息速度方面落后于電視和網(wǎng)絡。但在現(xiàn)代媒體的強烈競爭壓力下,仍然另辟溪徑,尋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戰(zhàn)場——前瞻性報道。而其中形式多樣、數(shù)量眾多的賽前分析預測性報道,更成了前瞻性體育新聞報道的亮點。首先是各級媒體對奧運會、世界杯等幾年一次大型運動會的預測報道“大動干戈”。緊接著對各級聯(lián)賽如我國足球甲級聯(lián)賽、籃球聯(lián)賽,以及意甲、德甲等,在每周比賽開始前,不僅《體壇周報》、《足球》、《南方體育》等這樣的專業(yè)體育報,各地地方報都是不吝版面地對幾十支球隊進行預測、分析。如今年3月9日2002-2003賽季甲A開賽前,《中國體育報》從3月5日開始,開設了“新賽季甲A聯(lián)賽展望”系列報道,分別對新賽季的球市、俱樂部、外教外援、新現(xiàn)象(德比大戰(zhàn))以及冠亞軍的爭奪等各方面進行分析、預測;3月8日的《足球》的“甲A前瞻”欄目用了2版面對14支球隊(一支輪空)7場比賽進行詳盡分析、預測。另一個國際賽事預測欄目,也是足足2個版面,對意甲、德甲、西甲以及英超和足總杯共三十多幾支球隊進行了預測……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10月22日我國發(fā)行足球彩票以來,大江南北不僅球迷踴躍研究足球新聞購買彩票,連以前不是球迷的“彩民”,也開始為買彩票而研究有關足球預測新聞。相應的各種足彩預測報道也出現(xiàn)了。如中央電視臺的《足球彩經(jīng)》、廣東電視臺的《足球大贏家》……等。所有的大型綜合網(wǎng)站也紛紛開辟足彩專欄,如新浪網(wǎng)的〈足彩〉專欄,雅虎網(wǎng)的〈足彩〉等。各地日報也新辟各種形式的“足彩”專欄,如《中國體育報》的“中國體育彩票專版”、《華西都市報》的“彩票寶典”、《成都商報》的“足球彩票”等,其版面少則一版,多則數(shù)版。各專業(yè)體育周報更是不惜花大力氣新成立專門的足彩報道組或編輯組,甚至出報中報,如《足球》之《大贏家》,《南方體育》之《500萬》,《體壇周報》之《體壇彩報》等等。

當然,預測性體育新聞不僅大量報道足球,還廣泛地涉及其它各種體育賽事。如3月4日,太平洋那邊的兩支NBA球隊丹拂掘金隊和達拉斯小牛隊的一場常規(guī)賽,因為兩個中國籃球運動員王志侄和巴特爾分別在兩支球隊效力,于是國內的各級媒體在賽前開始大肆渲染,直把這場比賽稱為王志侄和巴特爾之間的較量,由不得你不能感受到這場比賽前的緊張與刺激。

二、預測性體育新聞的成因

任何現(xiàn)象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都可能與一定的條件形成必然的因果關系。預測性體育新聞的成因也有其內在的與外在的必然條件或原因。就其內因而言,它是其報道對象——體育賽事自身的規(guī)程性、懸念性的必然反映;其外因則是近些年來體育新聞的娛樂化趨勢,以及受眾需求刺激的必然結果。

眾所周知,在通常情況下的各項體育運動賽事的時間、地點、參賽人員、比賽項目、比賽規(guī)則等都是提前規(guī)定了的,而其比賽內容又總是周期性循環(huán)的,這與普通新聞產(chǎn)生在時間上的偶然性、突發(fā)性和過程內容的不確定性顯著不同,它使各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有足夠的時間在賽前進行準備,并對比賽的各個方面進行仔細地分析與預測。

在其他新聞活動中,也有一些新聞事實是周期循環(huán)固定的,如每年一次的人大會議和政協(xié)會議等等,但除了時間和地點事先確定外,其內容就絕不能像體育比賽一樣每年都是那幾項固定的議題反復討論。而體育比賽則總是相對固定的,無論是我國的足球聯(lián)賽、籃球聯(lián)賽和排球聯(lián)賽,還是英超、意甲、德甲以及世界杯、奧運會、歐洲杯,除了舉行的時間和地點都是提前規(guī)定的外,其比賽的方式和對運動員的要求,基本上也都處于一種長期固定的狀態(tài)。比賽過程中各方必須嚴格遵守統(tǒng)一的比賽規(guī)則,在規(guī)則的允許下合理地運用技戰(zhàn)術。另外,體育比賽的主角——運動員,特別是那些優(yōu)秀的體育明星們,常常成為體育新聞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報道重心。每遇比賽,他們的狀態(tài)成為媒體預測的主要內容之一。例如,烏克蘭撐竿跳高運動員布勃卡自1983年赫爾辛基世錦賽開始,連續(xù)17年霸占世界撐高跳高的“掌門”位置。在這17年中的世界撐高跳高比賽,只要布勃卡參加,冠軍便會被世界各大媒體預先授給他,而通常情況下,媒體的預測會八九不離十。

人們常說體育比賽就如戲劇般跌宕起伏,情節(jié)生動。但戲劇中演員的動作、劇情的發(fā)展是被規(guī)定了的,而體育比賽不是。著名好萊塢懸念大片導演希區(qū)柯克曾說:“沒有一部奧斯卡影片能與一場足球賽媲美?!比缃衲瓯举惣镜氖澜缢拇箜敿壜?lián)賽戰(zhàn)已經(jīng)到了聯(lián)賽的最后階段了,仍然不見一騎絕塵的球隊。以往賽季“一支豪門領銜一臺戲”的傳統(tǒng)劇情已被打破。雖然西甲、皇馬占據(jù)著積分榜榜首,但后有倆支氣勢洶洶的追兵,瓦倫西亞和拉科魯尼亞隨時有可能超出;在意甲戰(zhàn)場上,也是羅馬、國際米蘭、尤文圖斯三駕馬車并駕齊驅的好戲;在英超同是曼聯(lián)、阿森納、利物浦三足鼎立的局面;德甲戰(zhàn)場上也是硝煙密布,撲朔迷離,令今年的冠軍大結局懸念叢生??梢哉f今年本賽季的歐洲聯(lián)賽已具備了成為另一部好萊塢驚險大片的素材,同時,也為預測體育新聞準備了上好的材料。因此體育競賽過程的懸念性和比賽結果的難以預料性,是體育賽事吸引各媒體注意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產(chǎn)生預測性體育新聞的重要條件。

另外,受眾的需要也是預測性體育新聞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現(xiàn)代大眾傳媒由過去的“以傳者為中心”向“以受眾為中心”發(fā)展,各媒體對受眾需求的滿意程度,直接影響各媒體的利益與生存。2近些年來社會文化的娛樂形式向多元化發(fā)展,體育新聞已走出以往“賽事消息報道”的局限,在傳播內容上表現(xiàn)出日益顯著的娛樂化趨勢,體現(xiàn)出體育報道題材的廣泛化、體育人物的明星化、體育節(jié)目的娛樂化、體育新聞傳播符號的豐富化等特征,成為受眾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預測性體育新聞正是這種娛樂化形式的體現(xiàn)。各大媒體的預測欄目或節(jié)目正好滿足了受眾對體育新聞的娛樂需求,迎合了廣大受眾對充滿懸念的競賽結果的無限想象、好奇和猜測的心理。同時在足彩報道中,媒體的預測報道更關系到數(shù)萬彩民的經(jīng)濟利益。彩民們希望媒體的預測報道既科學準確,又經(jīng)濟便利,對媒體的預測性體育新聞寄予較高的期望。這又促使各級媒體展開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預測報道競爭,以爭取更多的受眾或彩民。

3.預測性體育新聞的新聞價值

新聞價值是事實所包含的足以構成新聞的特殊素質及其表現(xiàn)形態(tài)滿足社會需要的總和。它包括兩個過程,即:新聞價值要素過程;新聞價值表現(xiàn)并滿足社會需要的過程。[3]預測性體育新聞因其預測的對象是受眾所關心的未曾發(fā)生的體育事實,而具備了突出的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的新聞價值要素。它的新聞價值直接表現(xiàn)服務受眾與彩民,擴大媒體自身發(fā)展空間,促進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等方面。

服務受眾或彩民。正如各媒體的經(jīng)濟股票版為股民服務一樣,體育新聞預測版或資深記者與專家作出的各種預測,引導受眾在觀看賽事前,盡可能充分地熟悉比賽雙方的情況。新出現(xiàn)的各種足彩預測報道是彩民們在購買每期彩票前必不可少的重要參考。彩民們在購買足彩前,往往需要經(jīng)過一個不斷思索、反復對比數(shù)家(電視、網(wǎng)絡或報紙)資料,最后下注的過程。于是,在每周彩票銷售截止前,電視上、網(wǎng)絡上、報紙上各式各樣的足彩預測報道成為體育新聞的主要內容。

增加了媒體自身的發(fā)展空間。預測性體育新聞既滿足了受眾的欣賞要求,同時又增加了體育新聞的魅力,拓展了媒體自身的發(fā)展空間。如之前提到的奧運會前或期間的各種電視預測節(jié)目,不僅為奧運會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同時擴大了該節(jié)目的影響力,也豐富了電視奧運報道節(jié)目的內涵。而在現(xiàn)代媒體的激烈競爭中,預測性體育新聞則為報紙的發(fā)展提供了另一片天空,甚至在報紙體育新聞界,已經(jīng)形成“做前不做后”的趨勢,即大量進行賽前報道,少量報道賽后。隨著足彩的發(fā)行,作為平面媒體的報紙,相對于電視、廣播和網(wǎng)絡更得彩民們的寵愛。因為電視和廣播“播完就完”,無法容彩民們細細研究,而網(wǎng)絡除了普及率有限的原因之外,也沒有報紙經(jīng)濟劃算。這使得“集預測性報道于大成”的足彩報道大大拓寬了報紙體育新聞發(fā)展的空間。

促進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在每期大賽或每輪聯(lián)賽前,受眾對各媒體作出的預測結果或趨同或否定,或親自參與預測竟猜欄目的制作,從而提高了廣大受眾觀看賽事的熱情和興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們長期地關注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特別是隨著足球彩票的發(fā)行,各級媒體不遺余力地對每期足彩進行預測,同時對怎樣玩足彩和每期中獎情況進行大肆渲染,吸引了更多的受眾購買彩票,使得一些以前從不關心體育事業(yè)的也開始關注體育。這樣不僅增加了足彩的銷售量,也擴大了體育的影響,促進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通過對大量的預測性體育報道的文本考察發(fā)現(xiàn),預測性體育新聞是一種獨具魅力、具有一定新聞價值、頗受受眾喜愛、規(guī)模與影響日趨擴大的體育新聞傳播形式。它的形成與發(fā)展是體育競賽自身的規(guī)程性、懸念性的必然反映,也是體育新聞娛樂化趨勢與受眾需求的必然結果。預測性體育新聞雖然涉及的是尚未發(fā)生的事情,但由于它們是經(jīng)過分析客觀事物的歷史與現(xiàn)狀(競賽雙方的勢力,水平等)探求其內在的變化規(guī)律,從而對其發(fā)展趨勢作出的科學預測。因此,有理由認為,預測性體育新聞盡管不是“現(xiàn)實的真實”,而是“可能的真實”。尤其當這種“可能的真實”經(jīng)事實的檢驗成為“現(xiàn)實的真實”后,預測性體育新聞的新聞價值會進一步遞增。體育新聞的預測性就是從”可能的真實“到”現(xiàn)實的真實“的實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與反映了體育新聞獨特的報道形式和鮮明個性特征。

[注釋]

[1]郭超人.《體育新聞選》.新華出版社,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