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膝關節(jié)康復方法范文

膝關節(jié)康復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膝關節(jié)康復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膝關節(jié)康復方法

第1篇:膝關節(jié)康復方法范文

[摘 要] 方法:將135例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83例,以龍虎交戰(zhàn)手法針刺天宗穴。對照組52例,常規(guī)取穴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兩組患者針后均進行康復訓練連續(xù)兩個療程。

結果:①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價,治療組上肢總積分高于對照組10分左右。②治療后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的改變亦較明顯(P<0.01)。

結論:龍虎交戰(zhàn)針刺手法可有效緩解肩手綜合征所致的疼痛。針灸可促進損傷的神經再生。

[主題詞] 龍虎交戰(zhàn)針刺手法;肩手綜合征;穴,天宗;中風后遺癥/針灸療法

ObservationonTherapeuticEffectsofDifferentAcupointSelectionMethodsCombinedwi

thSystematicalRehabilitationonShoulder*.HandSyndromeAfterApoplexyWangYin,

YangTao,GuoYufeng,etal(Guang’anmenHospital,

ChinaAcadem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53,China)

[Abstract] Methods

Onehunderedandthirty*.fivecasesofpostatrokeshoulder*.handsyndromewererandoml

ydividedintotreatmentgroupandcontrolgroup.Inthetreatmentgroup(83

cases),acupuncturewasgivenatTianzong(SI11)withdragon*.tiger’

salternatefightmanipulationmethod,andinthecontrolgroup(52cases),

routinelyselectedacupointswereneedledwithuniform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

Thetwogroupsofpatientstookrehabilitationexercisesafteracupuncturetreatment.

Treatmentwasgivenfortwocourses,onceaday,onemonthconstitutingonecouse.

Results ForFugl*.meyermotionfunctionassessment,

thetotalcumulativescoreofupperlimbsinthetreatmentgroupwasabout10

pointshigh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andaftertreatment,

conductionvelosityofmotornervehadasignificantchange(P<0.01).

Conclusion Dragon*.tiger’salternatefightmethodcanef

fectivelyrelieveorkillpaininducedbyshoulder*.handsyndrome,

andacupuncturecanpromoteregenerationofdamagednerves.

[Keywords]Dragon*.tiger’sAlternateFight/acupmanip;

Shoulder*.HandSyndrome/acupther;Point(Tianzong);

PoststrokeSyndrome/acupther

肩手綜合征是由于腦、心肌血液循環(huán)障礙或外傷后致使支配上肢的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可突然出現,也可呈緩慢、隱匿性發(fā)病,直至病變不可逆轉時才被發(fā)現。國內外目前均無治療本病的特效方法。自1997年以來,筆者采用于天宗穴施以龍虎交戰(zhàn)針刺手法為主與康復訓練相結合治療中重度以上肩手綜合征83例,并與常規(guī)針刺組對照,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全部病例均為本科住院患者。以患者就診前后順序隨機分為治療與對照兩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一般資料無明顯統計學差異。治療組83例患者中,男48例,女35例;對照組52例中,男30例,女22例。年齡30~81歲,平均年齡62.32歲。病程平均45天。兩組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①以1986年中華醫(yī)學會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診斷標準為準,全部病例均經臨床診斷和CT或MRI確診。②肩手綜合征的評定按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制訂的標準進行(1996年)[1]。腦卒中患者單側肩手痛,皮膚潮紅、皮溫上升,手指屈曲受限,局部無外傷、感染,也無周圍血管病。

1.3 觀察方法采用BRSS及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法[1]。前者可將患肢從無任何活動至運動協調近于正常分為I~VI級,后者將上肢各關節(jié)的運動分解為33項,滿分66分。在治療前、治療1個療程和2個療程后,分別進行病變等級及運動功能綜合評定。上肢功能恢復的預測評定:有功能的實用手及殘廢手的評定。以N/3+3m/4≥1和N/1+3m/4≤1兩公式計算[1],以驗證預期療效的期望值。

以肌電圖檢測患肢臂叢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及橈神經的感覺與運動傳導速度;X線片,對手與肩部骨骼變化情況進行觀察對比;骨密度檢測,以觀察本療法對其影響。對此3項均進行治療前后的對比統計分析。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主穴:天宗、養(yǎng)老、勞宮。根據不同的癥狀適當加用輔助穴位,如腫脹明顯加中渚,僵硬為主加后溪,肩關節(jié)劇痛者加肩三針。

操作:天宗穴位于肩胛骨正中,于該穴采用“九六數”即“龍虎交戰(zhàn)”手法。用30~32號2~2.5寸不銹鋼毫針垂直刺入穴位約1.5~2寸后行針刺手法,捻針時拇指向前快速捻轉9次,爾后食指向前6次。如上法連續(xù)3次后,間隔5分鐘重復1次,留針30分鐘,共重復6次,令患者自覺肩背部舒適進而患肢溫暖為度。養(yǎng)老穴行快速提插捻轉振顫手法,頻率約每分100~150次左右,每次進行1分鐘,每隔5分鐘重復1次,留針期間共重復6次。勞宮穴以1寸毫針刺入0.5~0.8寸后行捻轉補瀉手法,每次1分鐘共重復6次,余加減穴視具體情況選用手法。

康復訓練方法:主要進行上肢和手的功能訓練。從遠端向近端進行。包括主被動運動:A.誘發(fā)肌肉活動及訓練伸向物體的控制能力;B.維持肌肉長度,防止攣縮;C.誘發(fā)手操作的肌肉活動和訓練運動控制。同時借助于器械進行訓練。醫(yī)師每日指導患者康復訓練1次(每次60分鐘)后,令其家屬協助自行訓練每日不少于2~3次,每次10~15分鐘。

2.2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針刺方法,以陽明經肩、曲池、合谷穴為主,施以捻轉補瀉針法,留針20分鐘。

兩組患者均針刺與康復同步進行,除雙休日外每日治療1次,每周5次,持續(xù)1個月為一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評定標準以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上肢運動評分<33分為嚴重運動障礙,33~43分為明顯運動障礙,44~54分為中度運動障礙,55~64分為輕度運動障礙[1]。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及上肢運動評分提高50%為顯效;主要癥狀明顯好轉,上肢運動評分提高25%~49%為有效;癥狀無明顯改善,上肢運動評分增高<25%為無效。

3.2 治療結果(1)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及Fugl*.meyer評價結果均有明顯改善,各組自身進行治療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與治療前對照,Ridit檢驗結果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83例,顯效23例,有效5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0.4%。對照組52例,顯效11例,有效34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6.5%。雖然Ridit檢驗兩組間療效從統計結果看無明顯差異,但從上肢運動總積分可看出其平均積分值相差10分左右,這對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此外對照組于第2療程中療效進展速度有減慢的趨勢(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上肢運動總積分比較

(2)治療前后肌電圖檢測 對治療組患者中21例進行了治療前肌電圖檢測,其中18例完成了治療后復測。結果為:治療前平均運動傳導速度30.90m/s,治療后45.35m/s,經統計學處理t=3.07,P<0.01,治療前后差異非常顯著。

(3)其他 對53例患者進行了骨密度檢測,治療前后未見明顯改變。對50例患肢及健肢進行了X線檢測,結果顯示發(fā)病2周內患肢骨質與骨關節(jié)無明顯變化,但本征一旦形成,骨關節(jié)結構可發(fā)生畸形、半脫位、骨質疏松等,且在1個月后鮮有正常不變者。BRSS分級檢測觀察證實采用本療法可使患肢在短期內運動功能上升2~3級,生活自理能力亦明顯提高。手功能評定與實際治療結果相符合。

4 討論

肩手綜合征的最大特點是肩、肘、腕關節(jié)疼痛后導致上述各關節(jié)活動度明顯降低,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存及康復質量。多年來國內外醫(yī)師嘗試過向心性加壓纏繞、冰療等多種療法,但缺乏肯定療效,結果均不盡如人意。本課題主穴天宗采用龍虎交戰(zhàn)針刺手法,天宗位于肩胛骨上,總匯三陽經氣,采用本針法,使經氣上達肩、頸、頭,下通臂、腕、手,與郄穴養(yǎng)老合用,通經止痛;加取勞宮,以神制動以促進手、腕、臂的功能的恢復。

針刺與康復訓練相結合突出了動靜結合治療疾病的特點。國內外學者曾大量報道過單純針灸或單純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遺癥,但療效難有突破性進展。本征的治療重點是大腦對肩臂關節(jié)的支配能力,對患肢局部單純采用某種治療方法是不夠的。針刺與康復訓練相結合,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通過各種不同類型溝通相關的突觸鏈,進行功能重組使患肢功能得以恢復,從而有效地防治肩手綜合征。此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本征的有益嘗試。

治療前后肌電圖檢測證實,中風后肩手綜合征可在短期內導致周圍神經的損傷,并使其運動傳導速度減慢,針刺與康復治療相結合,可促進其恢復。治療前后骨密度檢測證實,本療法在短期內對骨密度影響不大,但發(fā)現老年女性骨密度數值下降較老年男性明顯。

本研究證實了龍虎交戰(zhàn)針法緩痛、止痛療效確切,同時對針具、針刺操作手法、刺激量、進針深淺、留針時間均采用了量化指標,使研究結果客觀公正,并為進一步量化針刺手法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據。本研究再次證實了周圍神經損傷后可以再生的理論。

5 參考文獻

第2篇:膝關節(jié)康復方法范文

關鍵詞:無痛康復方案;伸膝裝置粘連松解術;膝關節(jié)

伸膝裝置粘連是累及膝關節(jié)面的骨折、關節(jié)腔感染和膝關節(jié)滑膜等病變的常見并發(fā)癥[1],一般認為屈膝功能小于70°且對日常生活產生明顯障礙的,需進行切開或關節(jié)鏡下進行伸膝裝置粘連松解術[2]。阿片類鎮(zhèn)痛藥、NSAlDs目前使用廣泛,可以緩解伸膝裝置粘連松解術術后疼痛。PCA技術應用亦廣,但操作復雜攜帶不便、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不容忽視[3]。PCA止痛須短期拔除預防穿刺孔道感染,不列入本次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的伸膝裝置粘連松解術后傳統術后鎮(zhèn)痛康復方案20例患者做對照組,選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實施無痛康復方案的22例伸膝裝置粘連患者做研究組,并隨訪術后6個月~1年以上。

1.2分組的依據 傳統的術后鎮(zhèn)痛方案組:術后患者痛時給藥,肌注曲馬多或者口服用藥直到出院后在未使用止痛藥條件下遵醫(yī)囑進行功能鍛煉;無痛康復方案組:術后1w(多為住院期間)內早晚2次/d肌注特耐(帕瑞希布鈉)并輔以疼痛劇烈時加口服曲馬多膠囊2粒,術后1w傷口無紅腫滲液,檢查無關節(jié)腔積液等,予出院后繼續(xù)加強功能鍛煉,術后1月內以曲馬多肌注或口服為主進行術后鎮(zhèn)痛,在鍛煉前使用,起效后開始鍛煉,防止疼痛對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訓練的影響,術后1~3個月口服西樂葆為主止痛,加強功能鍛煉,避免屈膝角度的反彈。之后鍛煉時疼痛輕微并可以忍受即不提倡服止痛藥。

1.3方法 依次按照不同時間定期隨訪并記錄數據,隨訪內容包括術后疼痛程度,屈膝角度,肌力及對手術的滿意度。疼痛評分按照VAS疼痛評分標準(0~10分):0分:無痛;3分以下:輕微的疼痛,尚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能忍受;7~10分:患者漸強烈的疼痛,難以忍受,影響食欲及睡眠。本研究術后疼痛評分和術后屈膝角度數據統計計算平均數值(x±s)列入表1中。

1.4手術方法 區(qū)別于Thompson股四頭肌成形術,此次研究采用改良伸膝裝置粘連松解手術方案[4,5]:連續(xù)硬膜外麻后,于大腿近端綁氣囊止血帶。取大腿下段前外側至膝前外側切口,多數情況下有原手術瘢痕的沿著原切口[6]。切開皮膚逐層分離達股骨,徒手將股外側肌及股直肌的粘連松解剝離[7],徹底松解股中間肌,繼而股內側??;骨膜剝離器沿股骨骨膜表面松解股中間肌、股外側肌與股骨干的粘連,上行至正常軟組織間隙。繼而向下松解髕上囊、髕后、髕腱下等髕骨粘連組織,外側支持帶、內側隱窩及擴展的內側支持帶即后撐開松解,少數病例內側支持帶粘連攣縮嚴重,此時做膝前內側短切口后手法適度力量持續(xù)、緩慢屈曲膝關節(jié),逐一手法探查松解內側支持帶及旁粘連組織,反復屈伸膝關節(jié)被動屈曲達125°左右。涉及骨折存有內固定的病例此時可取出內固定[8],沖洗傷口后放松止血帶,電凝充分止血.放置負壓引流管1根,VSD負壓吸引,屈曲膝關節(jié)90°位縫合各層軟組織,彈力繃帶加壓包扎。

術后即開始鎮(zhèn)痛方案實施,特奈每天早晚肌注或靜推,并輔以疼痛劇烈未緩解時加藥2粒曲馬多膠囊,將患肢置于CPM機上進行被動伸屈膝關節(jié)鍛煉,逐漸增加屈膝角度和運動時間,1w后開始主動伸屈膝關節(jié)鍛煉,此時即開始測定屈膝角度和術后VAS評分及肌力等級與術前對比,記錄數據并交代隨訪事項,并告知術后每天堅持屈膝鍛煉至少到6個月后。

1.5統計學方法 完全隨機設計的成組設計計量資料,采用兩個獨立樣本均數比較的t檢驗。

2結果

見表1,表2,在無痛康復組與傳統術后鎮(zhèn)痛方案組的比較中,無痛康復組的術后療效較傳統伸膝裝置粘連松解術后療效有顯著差異,術后疼痛評分減低(t=4.58,P

3 討論

伸膝裝置粘連發(fā)生有很多原因[10,11],Salter認為,膝關節(jié)固定大于4w,就容易導致膝關節(jié)發(fā)生病變,并可導致膝關節(jié)僵硬。比如股中間肌纖維化、攣縮及粘連,髕上囊粘連以至完拿消失、股四頭肌及其肌腱發(fā)生攣縮、髕股關節(jié)及脛股關節(jié)面粘連、后關節(jié)囊發(fā)生粘連。嚴重粉碎性髕骨骨折和股骨下端骨折和關節(jié)內病變如前后交叉韌帶斷裂不屈伸鍛煉后,是較為常見的發(fā)病原因[12]。所有這些骨折等在合并膝關節(jié)感染時伸膝裝置粘連發(fā)病率更高。膝關節(jié)面骨折的手術入路、內固定方法等都是造成伸膝裝置粘連的原因。另外,合并骨性關節(jié)炎的患者手術效果不佳。

術中注意了完全髕上囊、髕股關節(jié)、髕旁支持帶以及髕下脂肪墊的松解,解決好完全髕骨松解恢復髕骨正常移動和功能[13],術中必須止血徹底避免關節(jié)腔積液或積血,發(fā)生后將嚴重阻礙屈伸膝關節(jié)康復鍛煉,也有效避免了關節(jié)積血對軟骨毒性損傷,避免關節(jié)纖維化和再度粘連。

帕瑞希布鈉雖較曲馬多等止痛因為昂貴,但止痛效果明顯,可以肌注或靜推,起效快。它的使用降低了伸膝裝置粘連松解術后疼痛,優(yōu)于痛時給藥,起到預防疼痛和減少患者不良反應和情緒的作用,在術后1w內住院期間,患者避免承受劇烈疼痛,有利于后期勇敢的屈膝鍛煉。膝關節(jié)的主動、被動功能鍛煉是改善伸膝裝置粘連松解術成功與否的非常關鍵的因素。主動活動鍛煉以大小腿肌肉舒縮活動為主,包括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及踝關節(jié)跖屈、背伸等。無痛鍛煉不但是患者的期待,也極大促進術后康復,屈膝角度增加和促進肌力恢復,股四頭肌經常收縮可以很好的減緩其纖維變性,肌力恢復迅速并且明顯促進下肢的血液循環(huán),減輕膝關節(jié)的腫脹,以利于伸膝裝置粘連術后的康復。

伸膝裝置粘連患者滿意度以無痛康復組為優(yōu),大多患者對術后疼痛和療效回復表示滿意,患者承受痛苦進行恢復性訓練和術后屈膝未達到期望值,是患者對手術不滿意的主要原因,無痛康復的實施可以讓患者緩解心理承載的壓力,在承受外傷、經歷手術后,不再需要承受疼痛帶來的痛苦,患者能充滿信心地積極的康復鍛煉,縮短康復時間。

綜上所述,無痛康復計劃的實施很有臨床必要性和可行性,應推廣實施,可以促進前伸膝裝置粘連松解術后患者的功能恢復,有利于手術療效的提高,提高患者對手術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李M,張朝春.股骨中下段骨折修復后伸膝裝置粘連的醫(yī)源性因素[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16(22):4053-4056.

[2]高清元.關節(jié)鏡下微創(chuàng)松解術治療膝關節(jié)僵直59例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0,08(25):148-149.

[3]陳興民,馮明錄,鄭德鵬,等.伸膝裝置粘連的功能重建[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01,9(4):43-44.

[4]李興華,賀長清,吳衛(wèi)新.膝關節(jié)周圍及關節(jié)內松解聯合伸膝裝置成形術治療重度膝關節(jié)僵硬[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5,7(4):328-331.

[5]胡進,趙勁民,楊志,等.改良關節(jié)粘連松解術輔以CPM功能鍛煉治療內固定術后膝關節(jié)強直15例[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24(5):773-774.

[6].陳興民,強曉軍,馮紀川.改良伸膝裝置粘連松解術治療膝關節(jié)伸直位僵直[J].中國骨傷,2009,22(3):185-186.

[7]王戰(zhàn)朝.股四頭肌成形術并發(fā)癥原因分析及其對策(附18例報告)[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1,8(9):847-849.

[8]沙廣釗,沙磊,顏連啟,等.膝關節(jié)伸膝裝置粘連性僵硬的手術療效觀察[J].中國骨傷,2007,20(11):781.

[9]尹潔琳.早期康復對膝關節(jié)周圍骨折功能恢復的影響[J].北方藥學,2011,08(1):91.

[10]M Griffin,S Hindocha,D Jordan,et al.Management of Extensor Tendon Injuries[J].Open Orthop J,2012,6:36-42.

[11]David L.Boothe,Avis H.Cohen,andTodd W.Troyer,Phase Locking Asymmetries at Flexor-Extensor Transitions during Fictive Locomotion[J].PLoS One,2013,8(5):e64421.

第3篇:膝關節(jié)康復方法范文

1康復原理

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康復既要有助于增強膝關節(jié)伸屈肌群的肌力,以獲得膝關節(jié)的穩(wěn)定和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活動的滿意度。按照這一要求,康復方案將整個康復過程循序漸進地分為四個階段。

1.1起始階段:旨在消除疼痛,并同時減輕肌肉萎縮及炎癥反應。對于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患者可用冰袋加壓包扎患肢,以減少關節(jié)積血及患肢腫脹。

1.2中間康復階段:目的在于不增加疼痛、腫脹的前提下發(fā)展肌力。發(fā)展肌力的方法包括:結合漸進抗阻訓練進行的終未伸膝鍛煉及各種下的直腿抬高訓練。

1.3遞進康復階段:目標是獲得適當的關節(jié)活動范圍,獲得最大的肌力并提高肌力。

1.4康復階段:目的是讓患者選擇某一項或幾項特定的活動方式并繼續(xù)進行發(fā)展肌力和增強耐力的訓練,直到膝關節(jié)功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2康復措施

2.1術前讓患者了解術后康復的一般程序,掌握功能鍛煉的方法,增強股四頭肌及繩肌肌力。方法有:股四頭肌直腿抬高練習、關節(jié)主動抗阻屈伸等。

2.2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是能有效防止肌肉萎縮增強肌力的一種早期康復手段。股四頭肌是伸膝裝置中的動力部分,股外側肌和股內側肌和擴張部有著重要的穩(wěn)定和平衡作用?;紓裙伤念^肌作等長收縮,每次持續(xù)5~10秒,如此往復進行。每次收縮的時間不宜過長,等長收縮使肌肉無氧代謝產生的乳酸刺激肌肉微循環(huán)血管擴張,利于肌組織攝取營養(yǎng)。

2.2.1直腿抬高訓練可以在仰臥、俯臥及側臥位進行。但是應該注意健側臥位患肢的直腿抬高及髖外展是禁忌的,原因在于這非但無益于VMO的鍛煉,反而加強了股外側的肌力,加劇了股VMO與股外側肌之間的失衡,從而加重了患膝的疼痛。

2.2.2終未伸膝鍛煉即在屈膝小于30度的范圍內對抗重力作用伸膝鍛煉,鍛煉時可在患膝墊一個枕頭,保持屈膝約30度,而后使足跟抬離床面到患膝伸直,如此循環(huán)往復進行。

2.3麻醉過后即可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并主動或被動運動踝關節(jié)。

2.3.1踝泵運動:手術后當天起即可在床上做此運動。病人用力把膝關節(jié)伸直、踝關節(jié)背屈,再努力收縮大腿和小腿肌肉至少6s,之后完全放松。

2.3.2壓腿練習:術后第2天病人可坐起練習按壓膝關節(jié)。將腿伸直放在床上,用軟墊墊于足跟處,并將雙手放在膝蓋上方,輕輕下壓,使腿盡量伸直,每次要維持5min左右,到病人可以忍受疼痛的程度為止。

2.3.3持續(xù)被動活動器練習:手術后第3天拔除引流管,并拍X線片復查假置后方可開始練習。初次屈伸由0°~30°開始;以后每天增加10°的屈曲度數;術后2周應達到120°;每日2次,每次1h。

2.3.4直腿抬高練習:術后第3天開始練習。用力伸直膝關節(jié),并使踝關節(jié)背屈,然后將整條腿抬高30°,維持幾秒鐘后將腿放下,完全放松。練習應分組進行,每組5~10次,每天3~5組。

2.3.5彎腿練習:術后第3天起開始練習。開始時可在床側進行,病人坐于床邊自然放松,小腿憑借重力垂到床下,達到90°;然后將健肢放到患肢前方,向后壓,即可增加屈膝角度,用力大小以能夠忍受為度。

2.3.6預防屈曲攣縮:由于患者的術前因素或術后的的疼痛保護導致的繩肌痙攣常使膝關節(jié)發(fā)生屈曲攣縮,可采用沙袋壓迫、膝關節(jié)支具或伸直位石膏,夜間睡眠時可使用膝關節(jié)處于強迫伸直位。

2.3.7下地負重和行走訓練:一旦疼痛緩解,患者即可使用助行器或拄拐下地。根據使用的固定方法和患者的骨質條件,決定是否適于早期負重訓練。對使用骨水泥假體在膝關節(jié)骨性條件的情況下,創(chuàng)傷反應期過后即在保護下進行部分或完全負重的行走訓練,而對于非骨水泥的假估和進行了植骨的病例則要延遲完全負重的時間。

2.4出院指導:病人出院前要進行出院宣教,護士要囑其繼續(xù)加強患膝的功能鍛煉及肌肉鍛煉,如騎車鍛煉每天15~20min;練習日常生活活動;避免慢步長跑、跳、短跑、太極拳、搬運重物、爬山等活動。定期門診復查,如有異常情況隨時復診。

第4篇:膝關節(jié)康復方法范文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511-02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山東大學附屬濟南市中心醫(yī)院骨關節(jié)外科收治的膝關節(jié)OA患者中根據Kellgren-Lawrence分級標準分級,對71例膝關節(jié)OA患者,均由同一組醫(yī)生行膝關節(jié)鏡清理治療。按照術后康復的不同隨機分為A組為早期應用CPM進行膝關節(jié)功能康復訓練組,共35例,男15例,女20例,平均年齡為(50.1±3.9)歲,其中按Kellgren-Lawrence分級Ⅰ級10例,Ⅱ級11例,Ⅲ級14例;B組為傳統的主動加手法被動的康復組,共36例,男18例,女18例,平均年齡(50.5±3.5)歲, 其中按Kellgren-Lawrence分級Ⅰ級11例,Ⅱ級12例,Ⅲ級13例。

1.2手術方法

硬膜麻醉后,大腿根部上止血帶及消毒防水鋪巾,常規(guī)入路進行全面的關節(jié)鏡檢查。行關節(jié)腔清理術,具體包括清除、沖洗關節(jié)腔內的剝脫的軟骨碎屑、游離體、不穩(wěn)定的撕裂的半月板以及引起撞擊的骨贅,修整軟骨面,切除過度增生的滑膜。大量生理鹽水持續(xù)沖洗關節(jié)腔,清除殘留的碎屑以及炎性物質等。

1.3術后康復計劃

1.3.1 A組采用CPM鍛煉。我們強調早期功能訓練,麻醉過后即開始踝關節(jié)主動屈伸和環(huán)轉運動及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術后第一天開始應用CPM進行訓練,患者取平臥或半臥位,設定好CPM的屈伸角度, 頻率及運動時間。屈伸角度根據患者的情況從0 - 60°開始,逐漸增加,每次增加5 - 10°的屈膝幅度, 以患者感到稍痛為最佳,早期運動頻率每2分鐘1個周期,逐漸加速為每分鐘1個周期,移動速度20mm/s,循環(huán)周期2 - 6min。運動時間為每次30 - 60分鐘,每日2-3次, 共1-2周。術后第一天CPM即要求達到0-120°的活動范圍。停用CPM機后,囑患者加強自主活動、肌力訓練及其它功能鍛煉: 俯臥屈膝,仰臥垂腿,坐位抱膝,坐位“頂墻”。

1.3.2 B組作為對照組,手術當日麻醉過后同樣開始踝關節(jié)主動屈伸和環(huán)轉運動及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術后第1-14日在醫(yī)生輔助每日被動活動膝關節(jié)2-3次,盡早達到全關節(jié)范圍活動。被動活動后的主動訓練同A組。

1.4 觀察評價指標

術前、術后7天、14天、1個月、6個月和12個月評價膝關節(jié)活動范圍、VAS評分、Lysholm評分。

1.5 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住院時間:A組平均為(9.3±3.5)天,B組平均為(9.7±5.1)天,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獲得隨訪6 - 12個月(平均10.9個月)。無感染和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隨訪期間無因癥狀加重行膝關節(jié)置換的病例。

兩組術后7天、14天、1個月A組患者關節(jié)活動度,VAS評分、Lysholm評分與B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盡管關節(jié)鏡用于膝關節(jié)OA的治療存在爭議,隨著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支持這項技術實用、有效,尤其是對早期的OA療效更為顯著[1]。CPM是以持續(xù)被動運動理論為基礎,通過模擬人體自然運動,激發(fā)人的自然復原力,發(fā)揮組織代償作用,進行下肢關節(jié)功能恢復練習的一種儀器。文獻報道CPM可增加關節(jié)骨的營養(yǎng)和代謝活動,激發(fā)軟骨細胞增生,修復軟骨,加速關節(jié)周圍組織包括肌腱及韌帶的損傷修復,緩解關節(jié)損傷和術后引起的疼痛[2]。早期有計劃地進行相應持續(xù)被動活動,能有效地預防關節(jié)微小的粘連和攣縮, 改善關節(jié)內滑液的分泌;同時可調動機體的代償作用,促進血液循環(huán), 維持正常的內環(huán)境,還可刺激關節(jié)軟骨有限的愈合能力,促進全層軟骨損傷的愈合,同時還可有效地預防關節(jié)內粘連,防止關節(jié)活動障礙。

微創(chuàng)的關節(jié)鏡手術目的就是改變原有關節(jié)不良狀態(tài),逐漸重建新的關節(jié)內平衡。這需要不斷地、循序漸進地進行肌力、關節(jié)活動度等訓練,建立關節(jié)周圍的支持穩(wěn)定,保護關節(jié),盡可能延緩骨關節(jié)退行性改變[3]。CPM具有相對無痛、療效好、見效快、易于接受等優(yōu)點, 術后早期進行CPM 鍛煉是恢復膝關節(jié)功能的重要措施[4]。本組結果顯示,早期VAS評分、膝關節(jié)活動度和Lysholm評分A組優(yōu)于B組,正體現了CPM的這一優(yōu)點。

綜上所述膝關節(jié)鏡治療OA后早期應用CPM進行功能鍛煉患者依從性好,減輕患者訓練疼痛,康復效果滿意,有利于恢復膝關節(jié)伸屈功能。

參考文獻

[1] 敖英芳. 膝關節(jié)鏡手術學[M]. 北京: 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4: 245.

[2] Salter RB. The biologic concept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of synovial joins [J].Clinorthop, 1989,242:12- 25.

第5篇:膝關節(jié)康復方法范文

【關鍵詞】 骨關節(jié)炎,膝;漸進抗阻;肌力訓練;表面肌電信號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rogressive resistance strength training on quadriceps femoris muscle in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f knee osteoarthritis.Methods:60 cases of knee osteoarthr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30 cases in each.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ining chair,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rogressive resistance strength training.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4 weeks.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average amplitude of the average activity of the extensor muscle(rectus,medial and lateral thigh)was measured by hand muscle strength and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EMG).Results:After treatment,the hand-measured valu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 0.05).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The mean activity amplitude of the two groups was bett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P > 0.05),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Conclusion:Progressive resistance strength training can enhance muscle strength and has a great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knee osteoarthritis.

【Keywords】 osteoarthritis,knee;progressive resistance;muscle strength training;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ignal

膝骨關節(jié)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以關節(jié)軟骨退變、骨贅形成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關節(jié)疾病[1]。臨床表現多為關節(jié)疼痛,并因腫脹導致關節(jié)活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從而造成膝關節(jié)周圍肌群特別是股內側肌、股直肌、股外側肌肌力明顯下降。KOA患者最終治療上采用手術方式能夠取得更好的療效[2],但初期骨關節(jié)退變患者若無手術指征,可加強股四頭肌肌力訓練,以維持關節(jié)穩(wěn)定性,延緩KOA進程。徒手肌力測定(MMT)在評估肌力恢復的效果方面主觀性較強,不具有他人操作性[3];而肌電信號(EMG)蘊涵了很多與人體動作相關聯的信息[4]。本次觀察旨在通過表面肌電信號對比評估漸進抗阻肌力訓練在OA康復治療中對股內側肌、股直肌及股外側肌肌力增強的效果。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本院就診的KOA患者60例,按就診時間進行編號,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43~70歲,平均(57.64±3.50)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18年,平均(5.37±3.30)年。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45~68歲,平均(56.38±3.40)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16年,平均(4.95±3.50)年。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yī)學會骨科學分會制訂的《骨關節(jié)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診斷標準[5]:①近1個月內活動中反復出現膝關節(jié)疼痛;②X線顯示關節(jié)間隙變窄,髁間棘變尖,膝關節(jié)邊緣骨贅形成,軟骨硬化或囊性變,骨量丟失;③關節(jié)液清亮;④年齡≥40歲;⑤晨僵時間 < 30 min;⑥活動時可自感膝關節(jié)骨擦感。同時具備上述①+②條或①+③+⑤+⑥條或①+④+⑤+⑥條者即可診斷為KOA。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生命體征平穩(wěn);③自愿參加本試驗觀察。

1.4 排除標準 ①膝關節(jié)解剖結構異常、關節(jié)畸形、需要手術治療者;②膝關節(jié)腫瘤、結核、風濕、炎癥等患者;③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出血性疾病、多發(fā)性神經病、糖尿病、精神異常不能配合者。

2 方 法

2.1 治療方法

2.1.1 對照組 進行股四頭肌訓練椅抗阻肌力訓練。具體方法如下:患者坐在股四頭肌訓練椅上,根據肌力訓練最大阻力原則測10 RM,以10 RM的1/2選取相應彈力大小15磅的重力盤,使患肢小腿在膝關節(jié)0°~120°的活動范圍伸屈開鏈訓練,每次達到伸膝最大角度維持10 s,緩慢放松。每組10個,每次3組,隔日1次,每周重測10 RM作為本周訓練的基準。1周為1個療程。

2.1.2 治療組 進行漸進抗阻肌力訓練。具體方法如下:患者坐于可升降起立床上,根據肌力訓練最大阻力原則測10 RM,以10 RM的1/2選取相應彈力大小15磅的彈力帶[6],一端綁在患肢足踝部,另一端固定在起立床下支撐桿部,使患肢小腿在膝關節(jié)0°~120°的活動范圍伸屈開鏈訓練,每次達到伸膝最大角度維持10 s,緩慢放松。每組10個,每次3組,隔日1次,每周重測10 RM作為本周訓練的基準。1周為1個療程。

訓練前2組患者均進行MMT手法肌力評定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及股直肌表面肌電信號評估。訓練4周后再次評估。

2.2 觀察指標 ①MMT分級[7];②股四頭肌靜態(tài)表面肌電平均活動波幅[8]。

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結 果

接受4周肌力訓練后,2組MMT分級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 > 0.05),2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2組表面肌電平均活動波幅均值均有提高(P > 0.05),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 < 0.05),見表2。

4 討 論

KOA患者由于疼痛、固定易引起肌肉萎縮、肌力下降,關節(jié)功能受限,嚴重影響患者活動能力[9-10]。有效的股四頭肌肌力訓練是KOA患者康復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11]。早期常規(guī)康復治療可加強膝關節(jié)周圍肌群肌力,預防肌肉萎縮,維持關節(jié)穩(wěn)定,延緩病程進展,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康復[12]。

有研究表明,KOA患者因疼痛引起主動制動,關節(jié)制動后更多的表現是膝關節(jié)伸膝肌力的缺失而屈膝力量缺失不明顯[13];膝關節(jié)屈伸肌力的不平衡會導致關節(jié)面內負荷的不均衡分布,長此以往會發(fā)生膝關節(jié)退行性改變加劇。因此,KOA患者伸膝肌力的加強能較好地保證膝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所以募集更多的股四頭肌活動成為KOA康復治療的重點。

在本研究方案中,治療組選用彈力帶漸進抗阻肌力訓練方法,肌肉收縮既有等張收縮時肌纖維長度可縮短或拉長,引起明顯關節(jié)活動的動力性收縮的特點,又有等長肌肉收縮時阻力可變,在每個角度都能承受最大阻力的特點[14]。本試驗運用漸進抗阻肌力訓練,將每個角度都承受的最大阻力[15-16]刺激傳遞給大腦,大腦下達指令到膝關節(jié)進行伸膝動作達到神經調節(jié)的正反饋,能更好地募集肌肉生物電,更大程度達到增強肌力的目的。

以往的MTT及動態(tài)表面肌電信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測試者的主觀認同及主動參與狀態(tài),因此沒有很好地評估肌力改善的客觀認同度。本研究采用靜態(tài)表面肌電信號收集,能很大程度上杜絕人為因素的干擾,更好地對肌力改善進行評估。因股中間肌較深層,本試驗無法通過表面肌電儀測試靜態(tài)表面肌電信號,因此只測試股內側肌、股直肌及股外側肌。結果漸進彈性抗阻肌力訓練與單純抗阻肌力訓練后患者靜態(tài)表面肌電平均活動波幅均值比較,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因此,筆者認為,漸進彈性抗阻肌力訓練能更好地增強肌力,在KOA康復方面具有極大地推廣應用價值。

5 參考文獻

[1] 林平冬,馬玉環(huán),陳后煌,等.獨活寄生湯調節(jié)炎癥反應抑制骨關節(jié)炎軟骨退變的作用機制探討[J].風濕病與關節(jié)炎,2016,5(1):51-54.

[2] 張浩,魏進,謝美兆,等.中藥內服外洗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56例[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4):267-268.

[3] 黎春華,王秋華,蔣天裕.關節(jié)松動術聯合肌力訓練在老年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0):2422-2423.

[4] De Luca CJ.Physiology and mathematics of myoelectric signals[J].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1979,26(6):313-325.

[5] 中華醫(y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jié)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J].中國臨床醫(yī)生學雜志,2008,36(1):28-30.

[6] 于丁,林彩娜,栗曉,等.漸進抗阻肌力訓練對與工作相關的慢性頸痛療效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5,30(6):587-591.

[7] 惲曉平.康復療法評定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150.

[8] 吳鑾,黃鵬程,鮑官軍,等.表面肌電信號分析及其在康復醫(yī)學中的應用[J].機電工程,2011,28(11):1368-1373.

[9] Lorentzon R,Elmqvist LG,Sj?str?m M,et al.Thigh musculaturein relation to chronic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ear:musclesize,morphology,and mechanical output before reconstruction[J].Am J Sports Med,1989,17(3):423-429.

[10] Snyder-Mackler L,De Luca PF,Williams PR,et al.Reflex inhibition of the quadriceps femoris muscle after injury 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J].J Bone Joint Surg Am,1994,76(4):555-560.

[11] 冼祖新,楊延硯,周謀望.關節(jié)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股四頭肌肌力訓練方式的選擇――開鏈還是閉鏈?[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2,27(12):1174-1177.

[12] 蔣擁軍,李克軍,.平衡促進訓練對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術后患膝本體感覺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1,26(3):251-253,267.

[13] 劉麗娟,敖麗娟.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生物力學研究現狀[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5,30(6):619-622.

[14] Tsai LC,McLean S,Colletti PM,et al.Greater muscle co-contraction results in increased tibiofemoral compressive forces in females who have undergon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J].J Orthop Res,2012,30(12):2007-2014.

[15] 李春鎮(zhèn),舒國建,陳穎,等.Thera-Band漸進抗阻系統結合針刺、推拿治療慢性非特異性腰痛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3,28(1):51-53.

第6篇:膝關節(jié)康復方法范文

【關鍵詞】 康復訓練; 脛骨平臺骨折; 膝關節(jié)功能

中圖分類號 R683.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5-0039-02

脛骨平臺骨折是常見關節(jié)內骨折,占全部骨折1%,占老年骨折8%[1],該類患者大多數是由于高能量損傷所致出現系統癥狀,由于骨折劈裂、塌陷,對膝關節(jié)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該類患者致殘率較高,如果不能及時利用合適方法對其進行治療,通常情況下會遺有各類并發(fā)癥,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筆者所在科對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進行早期系統康復訓練,療效顯著,隨機抽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2年1-6月42例患有脛骨平臺骨折病例,進行分組,其中21例采用常規(guī)方法進行治療,并與同期采用早期康復訓練的21例患者治療療效進行對比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2年1-6月收治的42例患有脛骨平臺骨折病例,致傷原因:高處墜落5例、摔傷15例、車禍傷18例、重物砸傷4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1例,對照組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齡(33.0±4.2)歲,觀察組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齡(30.0±3.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一般臨床治療 兩組患者均采用手術治療,術后臥床休息,常規(guī)抗感染止痛,促進骨折愈合等藥物治療。

1.2.2 康復治療 觀察組患者除常規(guī)治療外,當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即行早期康復訓練。術后由康復治療師、護士共同制定康復訓練計劃。(1)心理康復護理:醫(yī)務人員對患者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采用健康教育,個別交談,用語言鼓勵患者,提高患者自信心,樹立戰(zhàn)勝疾病信心。(2)功能鍛煉:術后麻醉清醒后即可進行股四頭肌靜力性收縮及踝泵屈伸鍛煉,術后24 h后可行直腿抬高,病情允許術后48 h后可行CPM鍛煉,循序漸進,其速度與范圍視患者病情及切口情況進行調整,禁止過早負重。術后2周指導患者坐床進行屈伸練習,術后3~4周增強肌力鍛煉為主,同時增加膝關節(jié)主動運動,在屈曲最大程度上維持5~10 s,每次屈曲5~10次,每天練習2~3次,力量以膝關節(jié)產生輕微酸脹向無明顯疼痛為宜,術后4~6周膝關節(jié)屈曲高度按行90°,加以練習后,情況許可,加大活動幅度,但要嚴格保持6~8周患肢不負重,根據X線中關節(jié)骨折愈合情況決定負重質量,情況允許,可慢慢指導離床活動,利用輔助器練習軀體轉移。術后3~4個月可使用單拐練習,逐步加大膝關節(jié)活動度。(3)理療:術后48 h熱療,紅外線照射,2次/d,30 min/次;超聲波,軟化瘢痕,松解。(4)按摩與被動主動運動:在康復治療師及家屬配合下對患者進行按摩和被動活動。

1.3 療效評價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骨折治療效果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9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24%,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骨折治療效果比較

2.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

3 討論

脛骨平臺骨折是常見關節(jié)內骨折,嚴重者合并半月板、韌帶腓總神經損傷,故該部位對膝關節(jié)完整性、活動度有很大影響。術后正確系統進行早期康復訓練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清除腫脹,還能預防深靜脈血栓、關節(jié)粘連,促進骨骼生長,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正確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是功能恢復的關鍵。康復鍛煉爭取在骨折復位,固定后盡早進行,并貫穿整個骨折愈合過程。術后早期使CPM治療可增加關節(jié)營養(yǎng)代謝能力,刺激可使間質細胞分化成關節(jié)軟骨,加速關節(jié)軟骨與其周圍組織愈合,同時CPM可防止關節(jié)粘連和僵硬。膝關節(jié)術后采取早期主動運動訓練,能有效促進血液及淋巴回流,從而縮小關節(jié)內外肌肉組織粘連和攣縮幾率[2]。骨折術后,應針對患者具體情況制定鍛煉計劃,指導、鼓勵正確完成,定期評價康復成果,鍛煉應循序漸進。根據骨折類型及內固定的情況,嚴格控制下的延遲負重訓練,對防止關節(jié)面塌陷重要意義[3]。術后系統地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是取得遠期療效重要環(huán)節(jié)。

參考文獻

[1]榮國威,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019.

[2]方麗.膝部骨折患者術后兩種功能康復方案的比較[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06,14(4):56-57.

第7篇:膝關節(jié)康復方法范文

十二經脈有重要作用的五腧穴、原穴、絡穴、郄穴均在上肢肘部以下和下肢膝部以下的經脈上。經常刮拭這些經脈腧穴,可以疏通經絡、暢達氣血,不僅對四肢關節(jié)病變有良好的治療和預防作用,還對五臟六腑有直接的調控作用,對臟腑的各種急慢性病癥起治療和預防作用。

方法與部位 四肢刮痧用刮法,線盡量拉長,遇關節(jié)部不可強力重刮。刮拭上肢外側部時,由上向下經肘關節(jié)分段刮拭,即手陽明大腸經自曲池刮拭至商陽,手少陽三焦經自天井刮拭至關沖,手太陽小腸經自小海刮拭至少澤;刮拭上肢內側部時,由上向下經肘關節(jié)分段刮拭,即手太陰肺經自尺澤刮拭至少商,手厥陰心包經自曲澤瀉刮拭至中沖,手少陰心經自少海刮拭至少沖;刮拭下肢前面、外側、后側部時,從上向下避開膝關節(jié)分段刮拭,即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自犢鼻刮拭至厲兌,足少陽膽經自陽陵泉刮拭至足竅陰,足太陽膀胱經委中自刮拭至至陰;刮拭下肢內側部時,從上向下避開膝關節(jié)分段刮拭,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自陰陵泉刮拭至隱白,足厥陰肝經自膝關刮拭至大敦,足少陰腎經自陰谷刮拭至涌泉。

中風后偏癱恢復和后遺癥期的病人大都需要在家庭進行康復治療。家庭成員不妨學學推拿法,對病人康復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推拿治療作為中國康復方法,其特點為療效較好、安全性高,得到廣泛肯定。推拿主要用于中風后偏癱恢復期和后遺癥期的病人,是用推拿手法作用于穴位和有關部位,并配合進行特定的活動,以促進中風病人早日康復。除可以改善偏癱患者的肢體功能狀態(tài)外,還具有雙向調節(jié)(包括溶栓、止血)作用,可解除頸腦血管痙攣和降低顱內壓。許多醫(yī)生在為中風患者推拿時重點只是放在四肢上,收效較差。以下介紹中風的推拿方法,注意推拿時力度輕重適度,循序漸進。

推拿步驟

第一步:病人俯臥,先施滾法于背部脊柱兩側,自上而下2 ~3次,主要在于背、腰、臀及癱側上、下肢;按揉腰椎兩側重點在天宗、肝俞、膈俞、腎俞,及患側肩貞、曲池、合谷、環(huán)跳、委中、承山及跟腱部;被動活動肩、肘、腕、髖、膝、踝各關節(jié),時間約25分鐘。

第二步:患者取仰臥位,先從下到上施滾法于癱側上肢內外側,重點按揉肩k、肩內陵、肩、曲池、手三里,捻手指、掌指關節(jié),并配合肩、肘、腕關節(jié)的被動活動;施滾法自癱側臀部,沿大腿外側經膝部至小腿外側,向下沿大腿前面至踝關節(jié)及足背部,重點在髖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重點按揉伏兔、膝眼、解溪,同時配合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的被動伸屈活動和整個下肢內旋動作,再拿捏癱側委中、承山,按揉風市、膝眼、陽陵、解溪,最后用搓法施于下肢,時間約15分鐘。

第三步:按揉患者頭臉部的肌肉和百會、鹵會、印堂、太陽、人中等穴位,最后拿肩井大約5分鐘。

第8篇:膝關節(jié)康復方法范文

【關鍵詞】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康復

近年來。筆者應用手法中藥內服,外洗等中醫(yī)康復方法治療,獲得較好的療效?,F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42例,男性12例;年齡最小40歲最大68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12年;右膝23例,左膝17例,雙膝2例。

2診斷標準

2.1中老年患者,膝關節(jié)酸軟乏力;活動時疼痛,以半蹲位和下擺時明顯,單腿下蹲試驗陽性。部分病例有關節(jié)腫脹。

2.2膝關節(jié)有不同程度的外傷或勞損史。

2.3排除風濕類風濕骨折及關節(jié)感染等疾病。

2.4X線攝片示:所有病例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髕骨關節(jié)面邊緣骨贅形成,脛骨髁間隆突變尖。關節(jié)間隙變窄或兩邊不等寬。

2.5化驗室檢查結果無明顯異常。

3治療方法

3.1手法治療:病人取坐貨仰臥位,醫(yī)生位于患膝邊,一手扶膝上,另一手用拇食指末端分別點按痛點鶴頂雙膝眼陽陵泉足三里委中等膝關節(jié)周圍的穴位約3分鐘;再以一手掌按住膝關節(jié),另一手握住患側的足踝向下撥伸1分鐘屈髖屈膝各90°將膝關節(jié)從內收到外旋或外屈內旋搖轉2-3次后伸直;最后醫(yī)生用雙手掌對掌上下左右搓揉關節(jié)2分鐘。如膝關節(jié)腫脹明顯。關節(jié)積液較多,浮髕試驗陽性者,須先在無菌操作下抽出積液,再行手法,但手法宜輕柔。

3.2中藥口服治療:以筆者自擬的"膝痹方"為基本方。藥用:當歸15克白芍15克細辛3克牛膝15克薏仁30克杜仲15克雞血藤30克灸甘草6克。若有靜息痛,刺痛等氣滯血瘀癥者加蘇木9克赤芍9克元胡9克等理氣化瘀之品;若腫脹較重,膝酸重沉著,疼痛纏綿等痰濕內停癥者加白芥子10克半夏9克茯苓12克等祛痰除濕之品;若患外紅腫,便結尿赤舌苔黃膩等濕熱襲絡之癥者加黃柏10克,忍冬藤15克等清熱祛濕之品;若膝酸痛乏力,伴耳鳴腰酸等肝腎虧虛癥者加枸杞12克鹿銜草12克,仙靈牌9克等補益肝腎之品;每日1劑,水煎兩次取汁混合分二次服用。

3.3熏洗治療:用口服的方藥經煎取二次后的藥渣,加入3000ml的水先以急火煮沸在慢火續(xù)煎30分鐘后,加入高度白酒和老醋各100克,將患膝置蒸汽中熏洗15分鐘后,用紗布浸透藥液的熱敷患膝反復數次至冷卻為止;每日1次。

上述療法,每10天為1療程,休息5天再進行每二個療程。本組病例多數治療3個療程。

4療效觀察

4.1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制定如下標準。優(yōu),腫痛消失,功能活動基本正常1年內無復發(fā)。良,1年內偶有輕度發(fā)作,但仍能維持正常生活及工作,膝關節(jié)活動稍受限;可:1年內有數次出現疼痛,關節(jié)少量積液,關節(jié)活動輕度受限,對日常生活,工作有影響;差,治療前后無變化。

4.2治療效果

本組42例,經12個月至16個月隨訪,優(yōu)19例,占47.6%;良12例,占28.6%;可10例,占23.8%;差1例,占2.4%(系嚴重畸形者)??傆行?7.6%.

5討論

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以關節(jié)軟骨損害,骨膜炎性改變及半月板退行性變?yōu)椴±硖攸c。自然退變和傷應力作用的結果為其主要原因;屬祖國醫(yī)學的"痹癥"范疇;多數醫(yī)家認為本病癥與肝腎下足密切相關。如《脈要精微論》"腎藏精,精生髓,髓充骨"。"肝主筋,筋附骨。盤靠肝血濡養(yǎng),肝血不足則筋所養(yǎng)"。筆者經多年臨床觀察認為,本癥多系肝血不足。寒凝經脈。致筋脈失養(yǎng)而成。膝關節(jié)有著諸多的韌帶和軟骨均屬祖國醫(yī)學的"筋"。《張氏醫(yī)通》指出:"膝為筋之府,膝痛無不因肝腎虛者,虛則風寒濕氣襲之"。膝為全身負重最大的關節(jié),最易為外邪,勞損所害。中老年人,肝腎漸衰,不能溫煦經脈,易受寒濕之邪侵襲,使氣血不暢,而有膝痛等癥。

第9篇:膝關節(jié)康復方法范文

摘要目的:探討應用三柱固定技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術后護理與康復指導方法。方法:選擇本院2011年3月~2013年12月復雜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78 例,固定術后對其進行系統規(guī)范的護理及康復指導。結果:本組患者平均住院22 d,所有病例都復位滿意。經24~60周的隨訪,膝關節(jié)功能基本恢復,術后恢復優(yōu)良率達91%。結論:三柱固定是一種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新固定概念,固定術后科學有效的護理及康復指導有利于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達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復的目的。

關鍵詞 脛骨平臺骨折;三柱固定;術后護理;康復指導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83

作者單位:430030武漢市同濟醫(yī)科大學附屬普愛醫(yī)院骨科病房

周蓓:女,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

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是包括Schatzker的V、VI型的關節(jié)內骨折,多為高能量損傷,其導致的粉碎性骨折使得對骨折的分型比較困難,又容易引起膝關節(jié)的功能障礙,在臨床上其處理充滿了挑戰(zhàn)[1]。傳統多采用前外側和前內側手術入路,然而這種技術有時不適用于多平面關節(jié)的粉碎性骨折,尤其是累及后側柱的多平面骨折,因骨折部位難以暴露復位固定,導致臨床并發(fā)癥增加而影響療效。朱奕等[2]提出了“三柱”理論模型來定義脛骨平臺骨折,為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據。我科2011年3月~2013年12月共收治脛骨平臺骨折患者213例,其中復雜脛骨平臺骨折78例,應用三柱固定技術治療,術后進行系統規(guī)范的護理及康復指導,并隨訪24~60周,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78例,男44例,女34例。年齡19~77歲,平均41.2歲。致傷原因:交通傷58例,高處墜落傷12例,重物砸傷7例,其他傷l例。閉合性骨折73例,開放性骨折5例?;诔R?guī)X線片和CT影像,所有骨折根據“三柱骨折”的概念分類,意味著在脛骨近端外側柱、內側柱和后側柱至少發(fā)現一片分離的骨塊(Schatzker分型V型和VI型)。合并傷:上肢骨折2例,股骨骨折5例,半月板損傷25例,交叉韌帶損傷12例,內側副韌帶損傷3例。傷后行急診手術5例,5例患者由于傷勢嚴重在住院2周后才接受手術治療,其余患者均在1周后接受手術治療。

1.2治療方法初步處理包括石膏固定、遠端骨的骨牽引或在術前外固定支架固定,根據X線片和CT結果除了按Schatzker分型外,所有骨折也使用一種“三柱”概念進行分型[3],從俯面觀上看,將脛骨平臺劃分為三個區(qū)域,定義為外側柱、內側柱和后側柱,根據三柱分型法制定治療計劃,進行三柱固定[4],所有患者均由相同手術小組在實施全身麻醉和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后,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若累及后柱損傷,即使用倒L型后側入路聯合前外側入路?;颊呤中g中處于漂浮,首先患者取俯臥位,使用倒L型后側入路處理后柱骨折。當需要實行脛骨平臺的前外側入路手術時患者改為半側臥位,患肢小腿旋轉以利于手術部位的暴露。48例患者使用聯合入路,30例患者僅采用后側入路或前側入路。

2術后護理

2.1術后的觀察與護理

2.1.1生命體征的觀察監(jiān)測血壓、脈搏、呼吸,術后24 h持續(xù)床邊心電監(jiān)護和低流量吸氧,對各項體征細致觀察,真實記錄,如有異常應立即通知醫(yī)師,術后如有體溫升高,要警惕感染的可能,應查明原因對癥處理,確?;颊甙踩?。

2.1.2患肢的的觀察與護理患肢抬高15°~30°,以利于靜脈回流,但嚴禁肢體外旋;注意觀察切口敷料,因聯合入路在小腿上有兩個切口,后側入路的切口在小腿下側,敷料壓在腿下,容易被忽視,所以要特別注意,若滲液、滲血較多時,應立即更換敷料;嚴密觀察患肢遠端皮膚顏色、溫度、感覺、運動、腫脹程度等情況,并與健側比較,防止骨筋膜室綜合征和深靜脈血栓的形成[5]。

2.1.3引流管的觀察與護理若放置引流管者應保持引流管的通暢,特別是聯合切口有2個引流管時,應在引流管上貼上標簽,并注意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和折疊。認真觀察引出液的顏色和量,并分別做好記錄,若術后4 h內引出液總量超過600 ml應立即報告醫(yī)師,給予處理。

2.1.4疼痛的觀察與護理觀察疼痛的性質,以判斷患者是切口疼痛還是腫脹引起的疼痛,復雜脛骨平臺因創(chuàng)傷程度重、手術復雜、切口大且有兩處,術后患者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局部冰袋持續(xù)冰敷可以減輕腫脹引起的疼痛,對于腫脹后石膏過緊者還應將石膏切開松解,持續(xù)麻醉泵和睡前使用雙氯芬酸鈉塞肛可以減輕切口的疼痛。

2.2心理護理患者積極的態(tài)度對其康復至關重要,手術回病房后,管床護士應第一時間告知患者手術非常成功,以解除其顧慮,麻醉清醒后即可鼓勵患者主動參與到康復訓練中,護士還要細致觀察、耐心講解,并對其進行示范指導, 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當患者能配合時應及時給予表揚鼓勵,以增加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從而更好地促進患肢功能的康復。

2.3飲食護理術后6 h內禁食水,24 h內給予清淡、易消化的飲食,避免豆、奶及過甜類食品,防止脹氣,以后可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指導其進優(yōu)質蛋白質、富含維生素、鈣、低鹽易消化食物,如乳類、蛋類、蔬菜、水果等,并囑其多喝水,可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防止便秘,合并高血壓病患者每天鹽攝入量應不超過2 g,糖尿病患者應關注并控制其總攝入量。

2.4康復指導

2.4.1康復方案遵循盡早、安全、有效的原則盡早原則:術前進行康復指導,發(fā)放康復知識宣傳冊;術后盡早指導患者進行關節(jié)活動度及肌肉力量的訓練。安全原則:早期需要佩戴膝關節(jié)鉸鏈支具,循序漸進地增加關節(jié)活動度,在進行關節(jié)活動時注意嚴格控制腫脹,必要時使用冰敷。有效原則:術后應該有系統的康復評定以判斷康復訓練的有效性,關節(jié)活動度的獲取與維持、膝關節(jié)周圍肌肉力量的訓練,是康復過程中必須高度關注的要點。

2.4.2具體康復方案術后清醒即可指導患者進行足趾及踝泵運動,并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術后1周患肢石膏托固定、抬高,若切口愈合良好無滲血滲液,1周后佩戴膝關節(jié)鉸鏈支具固定,小腿下方墊枕抬高患肢;在院期間CPM每天行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0°~45°范圍內,術后每周增加10°,出院后繼續(xù)在膝關節(jié)鉸鏈支具的固定下行膝關節(jié)周圍肌肉力量訓練及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術后4周到達90度[6]。術后4~6周,繼續(xù)膝關節(jié)周圍肌肉力量訓練及關節(jié)活動訓練;復診時指導患者在助行器下站立,轉移,不負重。術后8~12周,拍片復查,如果骨折線周圍已形成較多骨痂,即可少許負重,但患者下地活動還是需借助助行器[7]。術后12~16周 ,逐步增加負重, 慢慢減少對助行器的依賴,特別要注意走路的步態(tài)盡量自然,尤其是站立相。

2.5出院指導(1)根據患者的情況制定出院康復訓練計劃并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告知其繼續(xù)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但必須遵循早活動晚負重原則。(2)告知佩戴膝關節(jié)支具固定的時間和注意事項。(3)告知復查時間,并囑患者要根據復查情況決定是否能完全負重。

3結果

78例患者住院15~31 d,平均22 d。所有患者都復位滿意,3例患者術后切口滲液,經換藥等對癥處理后切口愈合。經24~60周的隨訪,術后12~16周骨折愈合,膝關節(jié)功能基本恢復。用Rasmussen評分法評定治療效果,優(yōu)38例,良33例,可7例。

4討論

恢復膝關節(jié)的靈活性和穩(wěn)定性是脛骨平臺復雜骨折患者康復的最終目標,我科采用三柱固定的技術對多平面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尤其是那些涉及后側柱的骨折加強后側柱固定,結合一種新的手術(漂?。┑暮髠热肼泛颓巴鈧嚷摵先肼芬源娼浀涞碾p側(內側和外側)入路來處理這種骨折可以給予骨折充分暴露,良好的復位、堅強的內固定是康復的基礎,但良好的手術效果更離不開科學有效地護理。護士在術后對患者進行密切的觀察,給予心理和飲食護理,并在正確的康復治療原則的指導下,針對每例患者進行個體化的訓練,為術后盡早的康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達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復的目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張貴林, 榮國威, 吳新寶. 脛骨平臺骨折手術復位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2010,20(4):219-221.

[2]朱奕,羅從風,楊光,等.脛骨平臺骨折三柱分型的可信度評價[J].中華骨科雜志,2012,32(3):254-259.

[3]張巍,羅從風.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治療新趨勢[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0,31(4):217-220.

[4]羅寶風,林麗芳.關節(jié)鏡輔助下微創(chuàng)治療脛骨平臺骨折32例圍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4):52-53.

[5]黃云英,金先躍,梁劍敏.關節(jié)鏡及C臂X線機雙向監(jiān)測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34):4145-4147.

[6]孫科兒,王海燕.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動靜平衡康復訓練的實施[J].護理學雜志,2014,29(2):81-82.

[7]許紅璐,陳燕,楊秀玉.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早期康復訓練和護理對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10,13(2):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