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文課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課程改革不斷推進,新課程理念層出不窮。語文教學出現新氣象,但看上去熱鬧流暢的課堂,就是簡約高效的課堂嗎,華美的疑似有效課堂是自然課堂嗎?筆者主張語文課堂當回歸自然。
自然的課堂拒絕假課堂,帶點苦澀滋味。行云流水的假課堂,一定經過預演,常??吹揭恍┕_課,教師在講臺上激情演講,每一個問題的提出,不管難易,學生們都競相回答,思維也完全和教師吻合,好不熱鬧。教師的思路幾乎全班都被調動起來,加上精美課件的配合,氣氛不可不謂濃烈。師生對答如流,沒有一點堵塞不暢的地方。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教師學生都做了多方面的準備,比如充分的備課或預習;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的教師事先“關照”過學生某些困難問題的答案,甚至為了追求效果而多次試教,發(fā)現教學過程中可能會不流暢、影響效果的地方就會和學生們上下其手地溝通,以便在公開課的時候能夠順暢地走過這些環(huán)節(jié)。受到這些因素的制約,一節(jié)行云流水的課,未必就是好課,有課能是預演過的假課堂,并不能暴露課堂上應該暴露出的教法欠缺和思維盲點,要實現語文教學的失效,那么我們的語文課堂首先就必須做到求真、求實,這樣問題才能脫離掩蓋而真實地顯露。自然的課堂也許推進過程不順暢、觀賞性不強,暴露的問題常常令精心備課的執(zhí)教者心中苦澀,但是,能夠正視自己課堂上暴露出的問題,也是我們教學能夠走向實效的第一步。
自然的課堂拒絕錦上添花,帶點喜劇是色彩?!爸厝鰮簟钡恼n堂,讓更多學生變成“沉默的大多數”。在一些課堂上,教師常常會說:“這個問題我們請某某來回答?!苯處熕埖膶W生,往往是思維敏捷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有利于課堂環(huán)節(jié)推進的那些學生,至于那些回答問題一向容易不準確的學生,往往請他們回答問題嘗試一次之后,就不再叫他們了,原因是這些學生的回答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很可能超出課堂問題的預設,使教師沒法繼續(xù)課堂教學;或者他們的答案不全面,需要在引導,浪費了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c這些考慮,教師們往往喜歡請一些班級的“重量級”人物來回答問題,采用“重拳出擊”的方式,既節(jié)約時間,又省略引導的麻煩,何樂而不為呢?殊不知,這樣的課堂,只是優(yōu)秀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而更多的學生被邊緣化,成為“沉默的大多數”。他們在課堂上不聲不響,優(yōu)秀學生回答的連珠妙語他們聽不進去,自己對題目的思考和答案組織也可以省略,認為老師反正也聽不到自己回答問題,所以偶爾開開小差問題不大。長此以往,這樣的既不違反紀律,也不參與課堂的“沉默的大多數”就被造就出來了。所以,我們還要備學情,一個60人的班級和一個30人的班級,上課前考慮的流程應該是不一樣的,在課堂上盡可能地兼顧到更多的學生,調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這是我們實現實效教學的必要條件。
自然的課堂充滿個性率真,帶點五味雜陳。沸反盈天的課堂,往往會忽略學生的個性需求,有些教師執(zhí)教中推進問題時,喜歡采用齊答、自由回答等方式。這些方式簡單易行,節(jié)約時間,頗受青睞。于是乎,教師一提問,課堂上沸反盈天,各種答案紛紛涌現,有科學的,也有不科學的;有大部分學生也可以回答出大眾化問題,也有極個別學生才能回答出的難題,教師執(zhí)教卻比較方便,因為只要有人開了口,引導就可以很方便:正確答案和錯誤答案并存時,教師取正確的答案進行引導;淺層面的答案和深層面的答案并存時,教師選取淺層次的答案進行推進;全面的答案和片面的見解并存時,教師選取全面答案進行概括;甚至,出現某些不能解決的問題,以“我們下課再討論”的這樣沒有原則的開放型話語蒙混過關。何等的經濟、方便!在這樣課堂模式下,一切知識講解的出發(fā)點都只是教師的思路,學生們的疑問并不能得到真正解決,看似教師的提問都有學生回答,課堂既流暢又熱鬧非凡,可是事實上,全班能夠回答的問題,作為一個學生這個獨特的個體就真的沒有問題了嗎?他們自己心目中對課文的合理懷疑能夠解決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耐心傾聽每個學生的想法,化解 他們心頭和疑云,兼顧共性的同時也重視學生的個性需求,是我們追求語文教學實效的必由之路。
無論什么樣的語文課堂,如果忽視了學生心靈成長,或者學生的話語權沒有得到充分最重,那么這樣的課堂無疑都是失敗的。因此,我們追求的實效的語文課堂,應該是關注學生的終身成長為宗旨的,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我們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愉快、輕松、高校地學習,感受自身的價值,感受共享的甜蜜,感受成長的幸福。關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讓學生在靈動的生命內詩意地棲居,語文課堂應當洗盡鉛華,走向自然。
一.未處理好語文的工具性和綜合性的關系
語文學科包羅萬象,具有其他學科無法企及的綜合性特點。當強調語文工具性時,課堂上字詞句章反復講解、重復練習,語文的綜合性內容便被忽視或削弱;當強調綜合性時,課堂上又出現字詞句章的架空分析,隨意發(fā)揮的偏向。
在約制語文效率的諸多因素中,正確認識和把握好工具性與綜合性的特點及相互關系,這是不可忽視又必須處理好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一味地應試教學
語文課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他們讀寫聽說能力,讓他們獲得終身受用的知識技能。但在升學競爭異常激烈,考試成績高低決定教師優(yōu)劣得失的今天,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語文課是唯考必從。
在應試教學課堂上,課本知識失去了完整的體系,教師只揀著要考的內容教,循序漸進的教學訓練過程中斷了。教師只對準試卷上的各種題型搞題海戰(zhàn)術,學生成了應試的機器,為應試而得到的是零零碎碎的知識。以教為用的課堂上,教師是全面系統(tǒng)傳授給學生語文知識,語文能力,提高他們語文素質。兩種教學取向,兩種教學效果,對比何其鮮明。
因此必須改變?yōu)榭级?、唯考是從的錯誤觀念和教法,代之為用而教的正確觀念和教法,從而實現為升學而教到為提高學生語文素質而教的轉變。
三.主導性和主動性不能協(xié)調
語文課上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動性能否和諧地發(fā)揮作用,這也是制約語文課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許多語文課堂上,時間讓教師的讀、講、寫占據了。教師主導成了教師“主寫”,教師“主宰”,學生主動成了“不動”。教師的主導性失去了針對性、目的性、有效性。光有教的主導性和積極性,而無學的主動性、積極性,這種教的主導性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四.沒有處理好傳統(tǒng)教學方法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關系
有不少人全盤否認語文課傳統(tǒng)教學法,認為那是過時的東西,主張語文課要全面實現現代化;采取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先進技術來武裝語文課,引進外國的教學法來改造中學語文課的落后現狀,聲稱這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唯一出路。
毋庸置疑,現代化教育手段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性,許多方面是傳統(tǒng)教學法無法比擬的。但中國語文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也是不容全盤抹煞的,仍有可借用的精華:知識系統(tǒng)的嚴密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循序漸進的原則,對語文文字的反復誦讀與感悟,啟發(fā)思考等等。這些可貴的精華正是我們今天的語文課所需要的。
所以說語文課堂教學現代化的實現,既不應全盤否定傳統(tǒng)教育法,也不可完全采用教學現代化手段,而是應當結合中國漢語的教學實際和特點,有選擇地使用現代化教學設施。
五.不能將課內授給與課外訓練有機結合
課堂上教授語文課本上的知識和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向課外拓展、延伸的起點和條件。
而課外訓練就是在課外開展各種各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把課內授給的知識和方法能夠運用起來,在運用中練就語文的實際能力。反過來,學生再把從課外練就的語文能力發(fā)揮于課內學習之中,使課堂教學更豐富、更實在,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這就是人們一貫提倡的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提高語文課的整體效率,所謂得法于課內收益于課外。
因此,將課內的授給與課外的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好辦法。
六.無“一桶水”,怎能灌滿“一碗水”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這種四平八穩(wěn)、波瀾不驚、平淡無奇、一言堂的課堂教學已適應不了形勢。于是在強調“生本教學”、“知識的生成性”、“把學生放在主置,讓學生動起來”、“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等理論的指導下,廣大教師積極探索實踐,在教學模式上可謂百花齊放,異彩紛呈。但如果處理不善,又會走向另一極端?,F實中,走進課堂,時常會發(fā)現教師們在忙忙碌碌:或激情演講,或放聲歌唱,或展示物件,或演示技法,所有才藝,無不盡情展現。而更熱鬧的是處在學習“主體”地位的學生們:他們或說或笑,或表演,或交流,或講演,凡所應有,無所不有。凡是生活中的場景,舞臺上的做法,都會在課堂上翻版出現,語文課堂儼然成了“綜藝大觀”。至于所謂公開課、觀摩課、優(yōu)質課,有些教師更是使出渾身解數,在形式上大做文章,靠施展技巧來吸引人眼球,課堂上聲色光電讓人目迷五色、耳亂八音,師生互動熱熱鬧鬧,問題鋪天蓋地、討論泛濫無序、拓展漫無邊際、解讀隨心所欲、對話層出不窮、掌聲此起彼伏,令人覺得熱鬧非凡。所謂的“出彩”、“亮點”,也無非是一些小小的“花樣”,一個新奇的“作秀”而已,而這些“花樣”和“作秀”也往往能贏得一些稱贊,并成為其他教師爭相學習和效仿的熱點。有些課堂到了“技術泛濫”的程度,首先最典型的就是多媒體運用的泛濫,甚至到了“非多媒體不能上”的地步。事實上如果引用影視資料和圖片不得當,只會分散學生注意力,那只能是為用而用的形式主義。另外,現在很多課堂,教師特別注重并自信于對方法的傳授,左一個方法,右一個技巧,寄希望于“一招鮮,吃遍天”,語文教學跟數理化別無兩樣,這也難怪會有人說“什么課都像,就是不像語文課”。我們在試圖擺脫“封閉式”課堂時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形式化”。
那么怎樣的課堂既能突破“封閉”,又能避免“形式化”,更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
筆者認為以下幾種形式可借鑒并綜合運用:
一、 “私塾式”。借鑒傳統(tǒng)的私塾教育模式,通過“讀”、“背”“寫”等方式來拓展學生視野,夯實語文基礎,提高語文素養(yǎng)。古代的文人學士,近代的學術大師,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無不與私塾教育有關。學生語文能力低下主要是缺少積累,而貧乏正是語文能力的致命硬傷,還有什么能比“讀”和“背”更有效的積累方式呢?讀,要廣泛涉獵;背,要以古典詩文和精品時文為主;寫,應該形成習慣。教師要鼓勵并積極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要給學生多指定課外背誦內容,不要僅局限于課本,要指導并激勵學生寫作。這些比做大量的習題更有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二、 “星光大道”式。教師就像主持人畢福劍,學生就是參賽選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提出一些有趣、有價值、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并以學生為主體,為他們搭建自由表達的平臺,讓學生的思想、口才、文采、個性得以盡情展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質疑辯難,讓語文課堂成為激發(fā)師生思維的快樂大本營。這比教師照本宣科獨霸課堂話語權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 “百家講壇”式。畢竟學生受年齡、閱歷、學識的限制,在知識的廣度、認識的深度上難免狹窄和膚淺,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糾正、彌補和拓展,那么教師就要像“百家講壇”的主講人一樣,把自己的所知、所思、所感,用個性化的語言和盤托出,教師的風采和才華、個性與人格得以盡情展現同時,使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展,思想得到提升,心智得到開啟。
可是,縱觀近年的語文課堂教學,不難發(fā)現,語言文字逐漸被冷落了,聽、說、讀、寫逐漸被淡忘了,字、詞、句、段、篇更足無人提及了?!皼]有語文的語文課,如同沒有情人的情人節(jié)”(黃耀紅語)――這不禁令人悵然若失:語文課堂的“語文”怎么會不見了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語文課程標準》,它對于課程的性質、理念、目標分類以及教學建議等方面內容的闡述應該說是比較清楚、明了的,為廣大語文教師實施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起到了很好的引領和導向作用。但是,各學段基礎知識的教學目標卻顯得空泛、不具體,這就使得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無法確定目標,不便把握標準和尺度,在操作層面上產生了困惑。
另外,課標強調“不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目的是避免教師脫離文本進行孤立的純知識性的講授。但是,實際情況卻變成了許多教師在課堂上不敢講知識,生怕一涉及知識就會被戴上守舊復古的帽子。我們說,不追求知識體系,但不等于不要知識。扎實的知識功底是增強能力,豐富情感,形成積極人生態(tài)度的基礎,我們不能因噎廢食?,F在,問題的關鍵不在于爭論語文課上要不要講知識,而在于探討各學段應該講哪些知識,怎樣講這些知識。
課程標準的目標空泛,容易導致教師無所適從、教學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
目前,依據新課程理念編寫的各種版本的實驗教材,正在全國各地試用。它們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廣人教師面前,為教師的課改提供了優(yōu)秀的范本。但是,教材在強調人文熏陶,反映時代氣息,突出文化內涵,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整體提高的同時,卻忽略了基礎知識的呈現、提示和要求。這就使得教師在鉆研教材、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中,難以確定字、詞、句、段、篇的訓練點,課堂上“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知識”(“課標”中的表述語)很難落實。于是,許多語文課被上成了思品課、常識課、活動課。
實驗教材的上述缺陷,容易導致課堂教學的盲目性和教學評價的隨意性。
其次,教師在把握新課程理念、實施新課改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誤讀和偏差。尤其表現在對“人文性與工具性統(tǒng)一”的理解和認識上。一是對人文性的庸俗化理解,即把“人文性”等同于“思想性”,用思想教育替代人文熏陶,掩蓋了人文精神的真正內涵。課堂上的具體表現為:教師時時要求學生與文本中人物的表現一一對應,聯(lián)系自己實際談體會,于是“作檢討、喊口號、吹牛皮、說大話”充斥課堂。二是課文內容與人文熏陶脫離,出現“兩張皮”。課堂上的具體表現為:理解課文時,教師帶領學生一味糾纏故事情節(jié),忽略人物內心體驗;教學結束時,卻引發(fā)學生脫離文本作無休止的拓展延伸,進行大量的非語文活動。特別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目前的語文教學,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趨勢日見端倪――即“強調人文性的同時忽略了工具性”。往往以削弱學生的語言基本功為代價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課堂上看不到語言文字的訓練,語文教學淡忘了最根本的學科特點。
我們說,人文性帶有共性,它隱含于各個學科的教學內容之中,而工具性則具有鮮明的個性,它是語文學科最突出的特性。試想,如果每門學科都去追求共性的東西,卻失去了自身的學科特點,那么,九年制義務教育豈不成了一句空話?因此,如何處理好人文性與工具性之間的辯證關系,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如何用我們的實際行動來縮短新課程理念與教學現狀之間的距離,以填補其中的空白?這,應該成為我們今后深入探討的重大課題。
不少語文教師曾經提出疑惑:課程標準中沒有提到“訓練”一詞,是不是表示課堂教學不要進行語言訓練?我們說,課標并沒有否定訓練,只是用“言語實踐”替代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語言訓練”。它要求我們:堅決摒棄過去那種脫離文本內容,采用五花八門的題型進行抽象、機械訓練的形式,摒棄那種用題海戰(zhàn)役來加重學生負擔的無效勞動。極力倡導在課堂上,在學生閱讀、感悟課文內容的過程中進行相關的言語實踐活動。
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應該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樣,講究一個“滲透”,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內容中去,滲透到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中去。在語言中學習語言,在閱讀中學習閱讀,在游泳中學習游泳。課文學完了,訓練也就基本上落實了。沒有必要課后去做大量的習題。
語文課堂的“語文”缺失,還與當今的公開課不無關系。我們經常有幸看到不少精彩紛呈、風格迥異的公開課。透過教師深厚的功底、廣博的知識、精妙的設計、左右逢源駕馭課堂的能力以及獨具特色的個人魅力,我們不難發(fā)現:有的公開課,以教師自我才藝展示為中心,任意顛覆合理的課時目標與教學步驟,想方設法展示自己的亮點;有的公開課,于學生的實際水平不顧,想方設法逼著學生往“深處鉆”,以至于違背教學基本常規(guī),一堂課上成了五、六十分鐘甚至七、八十分鐘;有的公開課,大量使用多媒體手段,過度開發(fā)教學資源,無限制地拓展延伸;有的公開課,東拼西湊,一會兒繪圖作畫,一會兒舞蹈歌唱,一會兒演講辯論,一會兒實驗操作,一會兒模仿表演……于是乎,讀書習字沒有了,語言訓練沒有了,閱讀感悟沒有了,語義課的“語文”也隨之不見了。
有趣的是,在課后交流時,執(zhí)教老師說,他們平時上課不是這樣上的。這是不是想表明,他們平時的常態(tài)課反而更接近語文課的本色?但愿如此。不過,既然平時不是這樣上課的,為什么公開課就一定要這樣上呢?
閱讀理解與閱讀教學是不同的,讀懂了,閱讀理解的任務就算完成了。而閱讀教學就不同了,他是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終身學習打基礎而進行的“教與學相結合”的活動,閱讀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而且要在此基礎上學會學習。也就是說,閱讀教學不僅要使學生閱讀語言文字,理解內容,而且要學會運用語言文字表達內容。
那么在語文課堂中如何體現語文味呢?
一、語文課要重視語文基本功的訓練
小學語文是一門最基礎的課程,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而在這個基礎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讀與寫的能力。這個能力不培養(yǎng)好,學生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就受到制約,甚至成了空中樓閣,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小學語文必須姓“語”的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育是工具性質的教育,從這樣的認識出發(fā),語文課不僅要上得情意濃濃,而且還要上得扎扎實實。
要把語文基本功訓練作為語文課的重要任務,教師要安排足夠時間,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給他們一個展示的平臺,同時要加強指導,低起點,嚴要求,讓學生從識字寫字開始,遣詞造句,讀寫結合,進行基本功的訓練。特別是一些觀摩課、研究課,要堅持正確的導向,把課上得真實、撲實、扎實,為廣大教師做出榜樣,而不要搞得花樣繁多、華而不實。要注重自學指導的編寫,即是說:找考點(考什么)、建體系(學什么)、尋方法(怎么學)、搭平臺(能夠學);圍繞中心設計一、二個問題或思考題,同時要重視閱讀教學中的練習設計。
閱讀教學中的練習設計大致可分為理解性練習、鞏固性練習、運用性練習等等。練習設計要優(yōu)化,要重視綜合性、靈活性與創(chuàng)造性,但更要適用性、有效性,現在連必要的抄抄寫寫也廢棄了,這是不對的。為什么達芬奇學畫從畫蛋開始,因為再高超的技能技巧的學習與掌握都是從最基本的訓練開始的,基礎打得越牢固越深厚,發(fā)展的潛力越大。當然,抄抄寫寫這樣的練習也得創(chuàng)設喜聞樂見的形式,要搞得富有情趣。
總之,在小學階段,嚴格的字詞句篇基本功訓練,是要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的,是語文學習永恒的主題。
二、切忌淡化教學過程中的語文意識
筆者所說的語文意識是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始終具有清醒而明晰的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意念。始終不忘記一個語文教師的職責。哪些情形是語文意識淡薄的表現呢?
一是學生在個體閱讀以后交流感悟體驗的時候,教師往往只關注學生所說的內容是不是正確,是不是有創(chuàng)意,至于語言表達得如何就不計較了。有時還以“你懂是懂的,就是說不清楚”或“你想得很深呀,就是話沒有說好”來原諒學生。二是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拓展閱讀的時候,有時文本的含蓄蒙朧處或空的地方,需要學生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去詮釋去補充,或展開想象的翅膀去充盈去豐富,或引入課外的材料(包括網上的),進行對比交流。這些時候有些老師往往借口時間倉促,不容學生比較鑒別,分析歸納,探究不到位,拓展性閱讀徒具形式。三是把上述口語交流的內容轉化為書面文字的時候,以為思想正確就可以了,文字表達方面的評、議往往馬馬虎虎,甚至根本不評議。說完就算了,錯別字、句子殘缺也不訂正。
三、遵循“四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規(guī)律,教學過程要具有語文味
加強語文意識,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必須樹立“無時不語文”的思想,時時處處都要引導學生學習語文。
首先,要有明確的語言表達訓練意識。學生無論是口頭說還是書面寫,都是訓練語言的表達。表達的內容與形式是統(tǒng)一的,要想內容表達得清楚深刻,就得在語言上下工夫。語言中蘊含著思想,鍛煉語言就是是鍛煉思想,語言流暢了就是思想順暢了,語言精煉了就是思想深邃了。
一.健康的語文課堂必須是文化課堂
我們的母語――漢語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在語言文字形成的過程中,它與社會各方面發(fā)生著許許多多的聯(lián)系,也與社會制度、風俗、勞動融合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說,漢語就是一部民族史、文明史、文化史。學習語文就是學習一種文化,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語文教學的實質是利用文學作品和語文實踐活動來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以培植學生的人文精神,塑造人文品格。我們教語文絕不能忘記它的文化性,語文的文化性決定了語文課堂必然與文化有著勾連,必須打造文化課堂。
文化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發(fā)展為根本,體現課堂文化和課程文化的課堂,它以師生共同傳承和學習文化為主要目的來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突出人文關懷,強調思想引領,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體現文化特色。語文課的文化課堂注重解讀語文的文本智慧,彰顯語文的文化魅力,課堂由“高效”走向“文化”,是一種課堂精神的升華。語文課的文化課堂關注的是充滿人文內涵的語文課堂,是在課堂中落實三維目標,通過恰當的方法,清楚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感受文本本身的精神和人文內涵,形成基于思想文化的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能力,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淀。
二.健康的語文課堂必須是寓教于美的課堂
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體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比绻f激活語文教學妙趣橫生的是情感;那么深化語文教學回味無窮的則是美感。所以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意識,激活學生審美情感,誘發(fā)學生審美體驗,拓展學生審美鑒賞,開創(chuàng)學生審美創(chuàng)造就在現今語文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語文教學應該飛揚著激情,在語文課堂上,引導學生欣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偉,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奇異,西湖“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的秀麗,從而讓學生感受自然之美;引導學生從《動物游戲之謎》中了解動物也會游戲,而且動物們在游戲中表現出來的智能潛力、自我克制能力、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狡猾、計謀、豐富多彩的通訊方式等,都遠遠超出人們的估計,引導學生從《宇宙的邊疆》了解我們所見的奇異的天象和宇宙發(fā)生的壯觀事件相比,微不足道,宇宙更深處的奧秘和奇觀還有待人類去探索發(fā)現,從而讓學生感受科學之美;引導學生欣賞《背影》,感受普通人身上的善良真誠的本性,欣賞《老人與?!罚惺芷椒踩松砩显馐艽煺蹍s意志堅定,永不屈服、永不言棄的精神,從而讓學生感受人性之美。要讓學生懂得:世界之美、生活之美是生命賦予的,生活中充滿了美好,每個人都要學會欣賞,懂得珍惜。
三.健康的語文課堂必須是情境教學的課堂
健康的語文課堂的打造需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只有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使課堂充滿活力。如果說教學過程是骨架,那么教學情境則是血肉。沒有情景的教學是枯燥的教學,也是死板的教學。學生由于年齡閱歷、生活經驗各方面的原因,對很多問題都不能透徹深刻地理解。如果使用情景教學,以教學中要解決的問題為中心,再與他們已經形成的生活體驗相聯(lián)系,就會在學生的心理上產生一種不平衡的感覺,從而引發(fā)解決問題的渴望和好奇。
學習《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學生對王熙鳳的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出場感到驚訝,對王熙鳳的光鮮的衣著服飾感到唏噓。但學生對王熙鳳本人并不羨慕,詢問原因并不清楚。我給學生設置了下面的情景;一個雍容華貴的夫人向我們走來,她耳朵上戴著一副閃閃發(fā)亮的金耳環(huán),脖子上戴著一條價值不菲的鉆石項鏈,手腕上戴著一個粗粗的金手鐲,雙手只有兩個大拇指未戴金戒指,手上拎的是LV皮包,全身名牌包裝,在街上她旁若無人地行走,似乎一條街也容不下她一人,她高聲大嗓地說話,似乎整個世界都是她的,她無所不有,她無所不能。同學們身邊有這樣的人嗎?這樣的人真的無所不有,無所不能?她為什么會這樣?同學們經過討論,結論是:這種人經濟上富有而精神上空虛,沒有理想,沒有追求,生活毫無生機。通過這樣的情景設置,學生很自然地就理解了王熙鳳貪婪、虛偽、庸俗的本性,還進一步理解她用華麗的裝飾掩蓋內心的空虛這一精神世界的本質。
四.健康的語文課堂必須是民主平等的課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創(chuàng)造力量最能發(fā)揮條件的是民主”。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在教學中創(chuàng)建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人格和創(chuàng)新思維得到良好的發(fā)展,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因此,健康的語文課堂必須是民主平等的課堂。如何打造民主平等的語文課堂呢?
在語文教學中挖掘學生優(yōu)點,激勵學生自尊。我們不能帶著有色眼光去看待成績參差不齊的學生,而應注重挖掘學生優(yōu)點并加以強化,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長處,讓學生知道教師對他的欣賞和關注,這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自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中獲得自信,占據學習的主動性,在師生關系中獲得一種平等的主體意識。這種優(yōu)點的挖掘可以是一次微小的進步,可以是一次勇敢地發(fā)言,也可以是一次完美的作業(yè),事無大小,關鍵是我們的態(tài)度和看法,我們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學生,就像對待一堆未經雕琢的璞玉。當然對學生優(yōu)點的挖掘不能是盲目的,隨意的,而應該是認真的,有的放矢,這樣才能獲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使學生確信自己的能力。還必須指出的是,在肯定學生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如何揚長避短,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進步的快樂。
在語文教學中增進師生溝通,加強師生合作。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只有對學生傾注了感情,才能獲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碧幱谇嗌倌陼r期的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fā)育,由于表現欲與情緒控制力的水平發(fā)展不平衡,往往會出現迷惘、困惑、沖動……這就是心理學上所稱的“心理斷奶期”,加上知識閱歷限制和社會家庭影響,如果在學校得不到教師的理解,而教師又沒有進行適當地引導,教育,聽之任之,放任自由或者埋怨批評,粗預,勢必造成師生關系緊張,從而影響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梢酝ㄟ^周記對話,促進師生關系;通過聊天對話,加強情感交流;通過角色互換,加深彼此了解。從而,在教學中構建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增進師生溝通,加強師生合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五.健康的語文課堂必須是溢滿德育馨香的課堂
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健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來彌補?!比~圣陶先生也說“學語文,就是學做人”。不抓德育,只抓分數,不僅走不遠,而且會使教育失去良知。因此,健康的語文課堂,就是要將語文課堂打造成為溢滿德育馨香的課堂。
健康的語文課堂就是要幫助學生正確地領悟學習,發(fā)揚其精神、人格、氣節(jié)、情操,以促使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樹立為社會的發(fā)展、人類的進步而不斷進取,奮力拼搏的遠大理想與宏偉抱負。這些人、這些精神,我們應該讓學生銘記:為了治水患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克服重重困難修成澤被后世的都江堰的李冰父子,深入民間、“周游列國”、“隨俗為變”的扁鵲,“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精忠報國的岳飛;文天祥對祖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貞不渝,屈原“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人之滋垢”的高潔品質,譚嗣同“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有之,請自嗣同始”的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為了國家的振興而勇于犧牲自我的豪邁氣度,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膫ゴ缶衽c高尚人格。
健康的語文課堂就是要讓學生了解悠久的歷史、璀璨的傳統(tǒng)文化,明確中華文明不僅對東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為整個人類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激發(fā)學生熱愛偉大文明古國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壯麗山河和勤勞勇敢智慧的人民的優(yōu)秀品質,激起學生對祖國的錦繡山河、對勞動和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華民族語言文字、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的思想感情。通過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的學習把握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神韻,啟發(fā)學生熱愛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堅定學好本民族語言文字的信心。
所謂“預設教學”是指教師在課前針對施教對象(學生)所展開的一系列教學設計。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預設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教師只有在先清楚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對象的水平的前提下,才能更有序地組織教學內容并開展教學活動。我們不能等走進課堂時,才發(fā)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許多與預設不相符的地方,所以在教學實踐之前,我們就要根據對學生的了解加以思考:學生學習的起點在什么地方?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對什么更感興趣?舊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距離有多大?教師需要給學生怎樣的暗示?這些暗示會不會降低學生的思維強度?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在預設時應該多多思考、加強關注。而通過這一過程,會使教師更注重學生的心理感受,更講究有意味地形式,更能夠完美地去把握教師與學生情感的契合點,使師生之間在生成教學的過程中,相互認同,相互接納,共創(chuàng)一個良好的合作式的學習環(huán)境。
在課堂實踐中,教師的語言如同沐浴大地的春風細雨,能勃發(fā)出遍野的紅花綠草,教師的語言,如同熊熊燃燒的火把,能點燃學生的激情,啟迪學生的智慧。由此,教師語言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有些教師上課愛用一些優(yōu)美、詩化的詞語,這固然可以把學生帶到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世界從而充分展示語文課堂教學的無窮魅力,但我們也應該考慮到整體學生的接受水平,如“雄深雅健、沉郁頓挫、奇鬼怪誕”等拗口不常見的詞語,對于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講就如同聽“天書”一樣,飄飄然昏昏然,不知教師講的所以然。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情感的表達,把握好象征與符號的關系,盡量使語言趨向于口語化、通俗化,使不同程度的學生,能夠對專業(yè)知識欣然接受,并掌握運用。
課堂上,教師的主要任務在于把握好動與靜的關系,把握好節(jié)奏與進程的控制,那么,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疑問便成了課堂的核心與靈魂。
一、準確簡明——語文課堂評價語言的靈魂
課堂評價語言必須準確,即準確地表述概念、規(guī)則、原理等教學內容,清晰地傳達思想、感情、愿望等教育要求。準確地使用語言,是讓學生正確理解教育內容的關鍵所在。正如于漪先生所說:“教師要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打動學生的心,使他們胸中或泛起漣漪,或掀起波濤,激發(fā)他們愛憎分明的感情?!彼蠼處熢诮逃虒W活動中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辭,切忌拖泥帶水、重復啰嗦,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嚴格區(qū)分教育對象和教育內容,把握學生和本門課程的特點,做到對癥下藥和因材施教。如果一個教師不能使用準確的語言來傳授知識,會使學生如入五里霧中,出現不說還清楚、越講越糊涂的狀況。
二、巧妙應對——語文課堂評價語言的劑
1. 善待“意外”,生成精彩
馬卡連柯說過:“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隨機應變?!钡拇_,有時學生的回答可能與老師的意圖相差甚遠,甚至背道而馳。這時,教師不能以否定的語言來評價學生,那樣學生會很受傷,也容易使學生喪失信心,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師應該用巧妙機智的語言來點撥學生,發(fā)揮“引導者”的功能,因勢利導地進行評價,不斷促進教學動態(tài)生成,讓課堂充滿生命的張力。利用好“意外”,突發(fā)事件便會轉化為不可多得的教育契機,給課堂增添不少色彩;不善利用或者利用不好,不僅會失掉教育時機,而且突發(fā)事件可能會使一堂課變得很糟糕。
2.生動幽默,創(chuàng)設氛圍
教師在評價學生時,不是給學生一個精當的結論,更不是給學生一個等級分數或與他人作比較,而要更多地給學生一個學習的催化劑,激活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內在潛力。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著名的教育家斯塔佛爾姆強調:“評價不在于證明,而在于改進。”因此,有效的教學評價要求教師評價時不只是簡單的判斷或褒獎,而應注重具體引導,應更多地從內容方面去點撥和啟發(fā)。
比如特級教師靳家彥老師在指導《舍身炸暗堡》中“連長,我去炸掉它”這一句的朗讀:(一個學生第一次讀得不夠好)師:如果我是連長,我不讓你去,你知道為什么嗎?再讀。(這位同學又讀了一遍)
師:好點了,我可以考慮考慮。(這位同學想了想,又讀了一遍,這一回感情到位了。)
師(稱贊):好,語氣堅定,信心十足,同意你去。(這位同學滿意地坐下了。)
這種富有趣味的評價容易引發(fā)學生的反思,思維活躍。這種幽默的語言不僅可以使知識變得淺顯易懂,更可以使人的精神放松,使課堂氣氛和諧,增強師生間的親密感。
在教學中,學生時常會出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如果教師在批評教育時對學生厲聲指責,往往會令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在感情上難以接受。這樣的教育不但達不到批評教育的目的,可能會適得其反。英國心理學家貝恩布里奇說:“錯誤人皆有之,犯錯更是學生的專利。”因此,如果教師能夠讓批評語言更有趣、更幽默,靈活機動地讓學生“痛”并“快樂”著,體現“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風格,才會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多元化的評價方法——語文課堂評價語言有效性的鑰匙
建構動態(tài)有生命力的語文課堂,需要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法。而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評價主體、評價方法以及評價功能的單一性已經嚴重制約著學生的發(fā)展。正因為每個學生的智力各具特點,所以多元性評價要求我們從多角度來評價學生,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潛能,重視個性化的心智活動過程,容納學生不同的然而是合理的認識,允許學生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建構生成個性化的見解。多元性課堂評價拒絕“唯一標準”,提倡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拒絕“唯一答案”,期待思想的豐富多彩。
1.評價內容——廣角多元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既有針對學習內容的評價,也有針對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合作學習等方面的評價。同時還要注意評價的靈活性,因材施評,因時施評,因地施評,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筆試與口試評價相結合,評語與等級評定相結合,才能讓評價發(fā)揮出激勵的力量,促進學生的成長。
2.評價策略——多樣融合
單一的評價方式無法滿足學生鮮活的個性,促進學生的多元智力發(fā)展。課堂教學評價應是多種評價方式的有機融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以學生評價為主;統(tǒng)一性評價與分層評價相結合,以分層評價為主;批評性評價與激勵性評價相結合,以激勵性評價為主;單一性評價與多樣性評價相結合,以多樣性評價為主;結論性評價與建議性評價相結合,以建議性評價為主;即時性評價與延時評價相結合,以延時評價為主。
3.評價主體——凸顯個性
評價是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發(fā)展的有效方式。傳統(tǒng)的課堂評價,教師幾乎成了唯一的評價主體,教師是學生發(fā)展及其學習狀況的裁判員或者“法官”,教師評價的結果具有絕對的權威性。新課程理念在課堂評價方法上要求打破教師一統(tǒng)天下、主宰課堂、壟斷評價的現狀,提倡開展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相結合的多元性評價,以增進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溝通,更好地促進被評價者的自我反思、自我發(fā)展。
作為普通的語文教師,我們有足夠多的理由為語文課堂尊嚴的失落找到借口,用體制的問題為自己開脫??晌覀兊谋г购吐槟?,掩蓋不了語文教師群體的缺陷。只要開課,總是聚焦在課堂的起承轉合,課件雕鑿,對上課技術的迷戀欲罷不能,但揭開技術的華美外衣,還是慘白的面龐,重復著人云亦云的陳詞濫調,淺薄得嚇人,思想和文化在語文課堂消亡的干干凈凈,全然不是陳仲梁老先生早就說過的上什么永遠比怎么上更為重要。語文課越來越像精細的理化,答案重點一二三,語言賞析是修辭加情感。教師從來不是以文本的第一閱讀者介入教學,有意或無意地把自我弱化成了教參和電腦的傳聲筒,以致有學生戲言:抄抄教學參考,上網查查拉倒。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有些語文教師的讀書量少得可憐,缺乏基本的常識。魯迅被打扮成苦大仇深,滿臉褶子,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好斗之徒,弄得我差點血壓升高――暈,真擔心先生從地下爬起來大聲抗議。平時霸占著課堂的話語權,公開課上讓學生大肆討論,哄哄作秀,學生提不起興趣,事后還連連感嘆不夠活躍,不諳合作之道。教師自己的作文堪稱“如水的白話”,卻每每要學生注重開頭結尾,好詞好句。教師審美水平底下,有句無文竟然被批成了范本。文章的語句再好也是為了傳遞思想和情感吧,沒有思想和情感,文字的磚墻堆砌的再好,那也只是磚墻,不是建筑……
臺灣學者龍應臺犀利地指出:體制的問題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比體制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自身。辭去清華教職,痛陳中國教育弊端的陳丹青也說,每個人都應該把體制的問題在自己身上盡可能多的化解。我們是站在講臺上普通的一線語文教師,語文課堂的尊嚴關乎到我們自身的尊嚴,沒有語文課堂的尊嚴,就沒有語文教師的尊嚴,而沒有尊嚴的群體是可悲的群體。對于我們自己的課堂,我們不能也不應無能且無力,因此,在當下把著眼點回歸到我們自身顯得尤為迫切和緊要。
在我看來,一個語文教師課堂尊嚴的基石是他的閱讀。一個語文教師課堂的魅力緣于自身的素養(yǎng),道理人人都懂,可又有多少人坐得住冷板凳,下得去苦功夫呢?很多語文教師汲汲于名利,“出名要趁早”,用功地讀教學刊物,拼湊出一些味同嚼蠟的教育八股論文,作為晉身的器具。文章要不要寫?當然要寫,但絕對不是為了名利而作,而是扎實的閱讀,教學的實踐,自我的思索的產物。一個好的語文教師肯定是一個雜家,歷史,哲學,文學都應涉獵。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肯定是一個愛讀書,會讀書的語文教師,在任何時候,他都拒絕成為教輔的傳聲器,堅持自我的思考和選擇,教參在他手中只會是參考,而不是《圣經》。只有教師的閱讀成為語文課堂的基石,我們的語文才有尊嚴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