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留守兒童心理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5-012-01
一、國外研究情況
斯里蘭卡與2009年研究得出,留守兒童相對正常兒童,其總體表現卻是和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成績也是很優(yōu)秀的。只是情感方面,相對會弱勢些。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所受到的關心比較小,因此造成幼小的心靈孤獨不安,失落恐瞑的心理。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往往會對他們表現的很漠然,讓其心理殘留巨大的傷害,情緒不高傲,自卑的心理突發(fā)性狀況會經常發(fā)生。
據菲律賓的研究調查不難發(fā)現,留守兒童的心理和身體的健康程度總會亞于非留守兒童。在研究結果中還特別提出,父親的外出和母親外出相對比的情況下,母親外出對兒童會造成極端消極的情緒,也會產生悲觀主義情緒。
據查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調查研究表明,留守兒童年對于社會方面的適應能力會相對落后點,父母經常性的缺席會給他們心里造成被拋棄的感覺。而且經常會出現一些偏差的行為,列入暴力行為,泛濫使用藥物的作用等等。聯合兒童基金會將近10年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后得出,摩爾多瓦國的青少年犯罪的留守兒童占據重要的比例,其犯罪案例隨著留守兒童的增長而增長。而留守兒童犯罪比例卻是總比例的60%。
二、國內研究情況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存在的心理問題
自上世紀90年代自今,辛自強博士一直觀察研究青少年心理的變化模式。字觀察研究發(fā)現,過去的20年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其下降的主要表現在,消極的心理因素增加,抑郁癥狀和心理焦慮呈增長的趨勢。而近10年來,青少年心理焦慮問題又增長了8%,敵對和抑郁方面也相應的增加了。其實據分析統計的結果可以看出,我國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沒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提高,反而有下滑的趨勢。這是一個不好的社會現象。
對于目前我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問題的看待,其留守兒童的原因占據著只要作用。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對比,親情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奢望。家庭村子感太弱,在認識事情價值上往往會存在很大的偏理性。留守兒童在心理問題上存在的問題是相當嚴重的。
為了更多的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的問題,喬良對于四川某處農村的83名留守兒童進行了調差研究。其結果顯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存在著焦慮過敏,沖動恐懼等傾向。其情節(jié)非常嚴重,而這個調查結果比以往對四川的調查的次心理問題更為嚴重。
李寶峰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調查研究,字對271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進行研究。發(fā)現其留守兒童中有30%以上的兒童有明顯的心理不良的問題。健康的問題的檢出率也是相當高的。留守兒童在與人交流和敵對方面有明顯的差異性。而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重要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王東宇在福建調查284名中學的留守兒童時,運用王極盛編制的“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研究現實,留守兒童的有明顯的心理問題,其中心理問題主要包含比較敏感,情緒較正常兒童不穩(wěn)定和抑郁等等不良的癥狀,其情節(jié)較為嚴重。
據華中師范的調查結果顯示,90%的留守而通過都缺乏有力的支持,有著比較嚴重的心理障礙。由于長期缺少父母親的關愛,也相應的缺少這個年齡所應有的活潑性和天真的個性。他們自身都是較為成熟的,性格上卻也顯得較為的孤僻,并且對親情的有極度的渴望。
葉敬忠主持的西部留守兒童課題研究發(fā)現,留守兒童其實對于父母的外出有著很矛盾的態(tài)度,但是在父母后卻表現出極大的渴望父母的關愛,也渴望能有個完整的家庭。同時他們也對自己的父母親表現出強烈的思念的感情,以及開始為自己的父母擔憂。從而形成了自己比較孤獨和自卑的心理,缺乏嚴重的安全感也有消極的情緒產生。
林宏通過問卷調查、入戶訪談和實地考察等方式對福建省的留守兒童進行了調查。并發(fā)現,如果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生活,與父母之間也缺乏心靈的交流,生活上大多會呈現出自閉的癥狀。大約55.5%的留守兒童有性格方面的缺陷,集中表現為:敏感、孤獨、不安、冷漠和自我封閉等。有的一些留守兒童會隨著父母分離的時間的長期而出現較為暴躁的情緒極度自卑的心理,少數兒童也會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不聽家長的話比較我行我素,在學校的時候回違反校規(guī)校紀,打架等嚴重的行為。
大部分研究結果顯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存在諸多問題;但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情況的比較,結果仍存在爭議?,F有的調查研究都為橫斷面研究,缺乏設計更為嚴謹的其他類型的研究。
參考文獻:
相對于成長于健全家庭的兒童來說,留守兒童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而且這階段處于成長的重要階段,如果該階段產生心理問題,不利于留守兒童后期的成長,也會引發(fā)一定的社會問題。
1.留守兒童容易產生心理偏激。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因而留守兒童的內心較為孤僻,且容易對父母的離開產生偏見,進而出現逆反、叛逆的心理,甚至有些兒童會發(fā)展為仇視社會,這種不良心理的發(fā)展會造成多數留守兒童性格孤僻且難以與人相處,同時易怒,聽不進別人的勸導,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一定的心理疾病。同時,由于缺乏來自親人的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在學校以及社會中容易受到“另類”對待,這對于留守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是極為不利的。
2.容易出現心理疾病。相對于正常家庭的兒童來說,農村留守兒童患有心理疾病的幾率更大,且由于學校教育的忽略以及社會教育職能的缺失,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在遇到成長問題時,得不到良好的溝通,而且多數留守兒童的心理以及精神需求長時間得不到滿足,促使其內心產生一定的落差,這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心理的危害,從而使他們容易患上一些心理方面的疾病,如對待學習以及生活缺乏積極的態(tài)度、孤僻心理的產生等等。同時,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多數留守兒童處于散漫的成長狀態(tài),迫使他們自身的自控能力較差,同時內心較為敏感。
二、控制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有效對策
1.重視家庭教育,加強溝通。相關的調查數據表明,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環(huán)境不同,所造成的心理危害程度也是不同的,如單親監(jiān)護的留守兒童往往要比隔代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狀況良好。而且農村留守兒童產生心理發(fā)展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的教育、關愛與心理溝通,因而作為孩子的父母來說,應該履行家庭教育的職責,成為孩子精神上的依托,同時父母要經常與孩子進行心理溝通,為留守兒童在成長中遇到的心理問題提供幫助與建議,進而為留守兒童營造出健康快樂的心理成長環(huán)境。此外,父母要讓留守兒童了解自身的成長環(huán)境,進而避免他們對于父母以及社會產生怨恨,同時有條件的父母在外出打工過程中,應該帶上孩子,進而發(fā)揮出家庭教育的價值,當然對于條件不允許的家庭來說,也應該為留守兒童挑選出合適的監(jiān)護人,促使孩子能夠在遇到成長問題時能夠得到合理的溝通與指導,避免他們內心受到危害。
2.加強學校教育,重視教育的針對性。在日常教學中,多數教師并不會特別地去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進而致使留守兒童在遇到心理問題時無法得到快速的響應以及合理化的解決措施,因而加劇了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問題的嚴重性。事實上作為教師,如果能夠在生活上、學習上給予農村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走入她們的心理世界,那么留守兒童同樣會擁有一個快樂而又幸福的童年。同時,農村學校是對留守兒童施行心理教育以及文化教育的主要場所,也是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作為農村學校的教師來說,應該善于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避免他們在學校中受到區(qū)別對待,或者受到不良行為的誘導。同時,作為教師也應該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重視心理溝通,同時當留守兒童出現心理誤區(qū)時,要善于做好相關的疏導工作,并且要盡量營造出“愛”的氛圍,促使留守兒童的內心得到情感的撫慰,從而有助于他們對待生活與學習都能夠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
3.營造社會教育的大環(huán)境。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也與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雖然,為了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農民工子女可以在父母打工地就近入學的政策,但是面對高昂的擇校費、贊助費,各類費用的增加讓留守兒童無法享受到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快樂,更加無法享受到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這些因素都間接或直接影響著留守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因而應該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協助、各方參與”的方式,實施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工程,通過與“留守兒童”建立幫扶機制,營造社會各界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濃厚氛圍。為了減少農民外出務工,國家應該具有針對性地出臺政策及文件以促進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發(fā)展并鼓勵農業(yè)生產。同時,為了能夠讓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問題得到父母的關注與幫助,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指導文件,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相應的家庭教育的培訓,促使父母能夠與留守兒童得到及時有效的心理溝通。
三、總結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大規(guī)摸向城市遷移,在城市務工以謀求生存和發(fā)展。由于“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與呵護,久而久之,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1.自卑與焦慮
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大多缺乏依賴感和安全感,雖然有祖輩們的照顧,但老人們所能給予的更多的只是身體方面的關心,而心理方面大多愛莫能助,這種長期的矛盾心理導致了孩子極易產生焦慮心理。此外,父母不在身邊的兒童總覺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認同感,再加上同伴們的冷嘲熱諷以及學業(yè)不良,他們更易表現出膽小怕事,行事萎縮以及自以為不如別人等自卑消極心理。
2.任性與自我中心
兒童的任性和自我中心并非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后天生活中由于他人對其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和欲望盲目滿足造成的一種心理特征。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因代養(yǎng)人過分溺愛嬌慣造成的任性的現象尤為嚴重。祖輩們對孩子的各種要求往往只注重簡單的滿足,不愿讓孩子受半點委屈,積久成習,便逐漸使孩子形成任性的個性。任性的孩子多以自我為中心,為人處事總是以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為原則,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基本的“利他”意識。
3.學習滑坡、厭學逃學
遠離父母,由于臨時監(jiān)護不夠,使得“留守兒童”出現學習觀念淡薄,尤其是在學習上碰到困難沒人輔導,加之成績不好,嚴重影響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這就使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現象時有發(fā)生,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傲羰貎和痹趯W習上由于缺乏父母的監(jiān)管和鼓勵,出現學習滑坡,對學習喪失信心甚至對學習有一種恐懼感。有些“留守兒童”因學習成績差被教師忽視或被同學譏笑,由此感覺受到冷落或打擊,對學習失去興趣,不喜歡學習,有的甚至害怕學習,經常逃學。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家庭教育對孩子有著直接、持久和潛移默化的影響,而“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幾乎是空白。在農村,很多“留守兒童”因祖輩管教不力,在學習上放松自己,大部分時間耗費于看電視、與伙伴嬉戲,甚至沉迷于錄像、網吧、電子游戲,學業(yè)幾近荒廢,隔代撫養(yǎng)下的“留守兒童”在學習習慣培養(yǎng)上的疏漏,嚴重影響了其自身的學業(yè)成績。另外,隔代撫養(yǎng)下的農村“留守兒童”,一方面由于道德情感的缺乏和發(fā)展偏差,另一個方面由于祖輩的驕慣,缺乏監(jiān)督和管教的能力,自律道德水平很低,道德意志薄弱,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誘因的影響而做出違背道德甚至法律的事。
2.學校教育不足
學校是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將直接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但由于學校的辦學條件、教育理念、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約了“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大部分農村小學缺乏寄宿條件,即使有,一般條件都較差,學校很少開設心理課程,也很少對學生進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發(fā)展缺乏正確的引導;部分教師忽視了與“留守兒童”的溝通,很多的“留守兒童”反映老師沒有家訪過,被忽視、被遺棄的感受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心理發(fā)展。
3.社會教育不良
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多元文化的沖擊,學校周圍林立的網吧、游戲廳、歌舞廳,對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兒童”來說簡直就是一個“潘多拉的魔盒”。一些學習、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不錯的學生,由于長期沒有父母的監(jiān)督,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以致道德和守紀意識滑坡。他們開始逃學、曠課、不交作業(yè),后來沉溺于網吧、游戲廳、歌舞廳,以至于沾染打架、賭博、酗酒等不良習氣。一旦受到社會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唆使,他們就容易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
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發(fā)揮父母和監(jiān)護人的教育職責
“留守兒童”的父母應該慎重地選擇留守監(jiān)護人。充分考慮到祖輩撫養(yǎng)和教育的勝任力,而不僅僅是選擇一個能照顧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如果祖輩確實沒有教養(yǎng)兒童的能力,建議父母雙方留下一方 ,承擔孩子的撫養(yǎng)和教育任務。再如果被委托者年齡很大,身體欠佳,本身的行為能力有限,那么這種委托不但沒有意義,甚至有害?!傲羰貎和钡淖孑呉矐撧D變教育觀念 ,學習教育兒童的新策略、新方法,嚴格要求孩子 ,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 ,把更多的精力從關注孩子的物質生活轉移到教育上。
2.整合社會力量,構建“留守兒童”教育和監(jiān)護體系
“留守兒童”的問題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責任主要在政府。建議相關政府部門要組織有關“留守兒童”的專項調查研究,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部門要把“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問題提到重要決策層面上加以重視,作為當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項基礎工作來抓。各地方政府的有關部門要積極醞釀,制定有利于“留守兒童”中貧困孩子接受教育的政策,并計劃投入一定資金資助這些孩子。
3.改進學校教育方式,促進“留守兒童”的全面發(fā)展
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根本在于引導他們建立健康、樂觀的心理狀態(tài),鍛煉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從而促進他們自然、順利成長。班級應成立“留守兒童小組”,學校要成立“留守兒童”委員會,要選用其中具有獨立能力的孩子擔當成員,從而擴大他們的影響,發(fā)揮他們的輻射作用,讓他們在老師、學校的引導下自我管理。不管是班級還是學??梢越ⅰ傲羰貎和睂iT檔案,跟蹤他們的成長過程,他們生活上的求助給予解決,對心針對“留守兒童”的個別問題和個性問題,學校還要設立相應的咨詢機構,如:設立“留守兒童辦公室”,成立“留守兒童熱線”,確定接待時間,委派熱心且懂心理知識的老師負責接待。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僅會危及他們的健康成長,還會給農村教育乃至社會發(fā)展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需要家庭、學校、政府各個方面的關注與協調合作,構筑起關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立體化網絡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李永鑫,駱鵬程,譚亞梅.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研究,心理學,2008-4,3-7
[2]課題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教育研究,2004-10,15-18
[3]一張.留守兒童,t望,1994,45
[4]佘凌,羅國芬.家庭自我認同意識理論: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的新視角,心理學,2008-4,15-18
[5]周宗奎,孫曉軍,劉亞,周東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問題,心理學,2005-5,63-70
[6]周宗奎,孫曉軍,范翠英.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與對策,心理學,2008-4,19-24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育策略;有效性研究
研究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眾多文獻,提出很多對策。但這些對策的有效性如何,就鮮有后續(xù)研究成果。為了更為有效地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有效性的實證研究,課題組成員在閱讀大量心理健康問題研究文獻的基礎上,遴選出較有代表性的5個方面共20條措施,編制成問卷,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有效性評價的調查研究。
1 調查對象
1.1 對象概況
隨機抽取陸河縣農村兩所中學、兩所小學,共向初一、初二和四年級、五年級學生發(fā)出問卷1800份,收回有效問卷1507份,問卷有效率83.72%。其中:留守兒童897人,占樣本學生數59.52%;小學留守兒童145人,占留守兒童數16.16%;初中留守兒童752人,占留守兒童數83.84%;男留守兒童391人,占留守兒童數43.59%;女留守兒童506人,占留守兒童數56.41%。
向四所學校教師共計發(fā)出問卷222份,回收有效問卷219份,問卷有效率98.65%。其中:小學教師37人,占樣本教師數16.9%;初中教師182人,占樣本教師數83.11%;學?;虿块T領導16人,占樣本教師數7.31%;班主任88人,占樣本教師數40.18%;一般專任教師115人,占樣本教師數52.51%。
1.2 對象界定
本研究所指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qū),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的農村地區(qū),并因此一年中,半年以上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
2 調查方法與工具
2.1 方法
以問卷調查為主,以心理健康測驗和訪談為輔。
2.2 工具
2.2.1 問卷調查使用自編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機制建設措施,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具體措施,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聯動共育”機制建設措施,家長加強家庭親情教育措施,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等五個問題,每個問題呈現A、B、C、D四項備選措施,要求被試針對每個問題就四個備選項中選出一項“最有效的措施”。
2.2.2 心理健康測驗。采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該測驗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標(折半信度為0.91,結構效度大于0.516),適用于小學四年級直到高中三年級學生。本測驗共有100個項目。除總量表分外,還包括8個內容量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和1個效度量表(即說謊量表)。心理測驗采用整群抽樣、集中施測的方法進行,測驗所得數據使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3 調查結果分析
3.1 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機制建設措施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發(fā)現,學校和部門領導選擇人數最多的是A(具體措施的四個選項依次為A、B、C、D,下同),班主任和留守兒童則為C。(見表1):
表1 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機制建設措施調查結果
在對“是否有特別要好同學或同伴”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測驗結果作t檢驗發(fā)現,有特別要好同伴留守兒童(n=797)在總量表分和對人焦慮、孤獨傾向內容量表分上得分低,其中在孤獨傾向(t=-4.65,P=0.000)因子上差異極其顯著(差異顯著:p
3.2 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具體措施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發(fā)現,不同對象的措施選擇人數前兩位的都依次是C、B,并且超過31%的領導還選擇了D。(見表2):
表2 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具體措施調查結果
在對“是否經常參加課外活動留守兒童”心理測驗結果作t檢驗時發(fā)現,經常參加課外活動留守兒童(n=244)在總量表分和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身體癥狀等4個內容量表分得分較非經常參加課外活動留守兒童,其中,孤獨傾向(t=-3.96,P=0.000)差異極其顯著。
3.3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聯動共育”機制建設措施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發(fā)現,在加強家校聯系方面,50%的領導、36%班主任選擇A;有44%留守兒童選擇D。(見表3):
表3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聯動共育”機制建設措施調查結果
3.4 家長加強家庭親情教育措施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發(fā)現,不同對象的措施選擇人數分布較分散:超過56%的領導選擇A,超過42%的班主任和留守兒童以及超過31%的領導選擇了D,超過27%的班主任選擇了B,超過25%的留守兒童則選擇了C。(見表4):
表4 家長加強家庭親情教育措施調查結果
在對與父母一方一起生活和未與父母雙方一起生活心理健康測驗結果作t經驗發(fā)現,在總量表分和學習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等6個內容量表上得分低,但未達統計學上的顯著水平。
3.5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顯示,不同調查對象都有超過53%的人認為A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自助最為有效的措施,同時,還有超過28%的班主任選擇了C。(見表5):
表5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調查結果
在對“是否經常和父母聯系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測驗結果作t檢驗時發(fā)現,經常和父母聯系留守兒童(n=491)在總量表分和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等5個內容量表上得分低,其中在孤獨傾向(t=-2.83,P=0.005)、身體癥狀(t=-2.39,P=0.017)因子上差異達到顯著以上水平。
4 討論
主體間性理論認為,教育過程是一種“主體(教師)――客體(教育內容)――主體(學生)”交往實踐關系[2]。學生的主體間性具有交互性,師生在相互作用、影響、認可、理解的關系中不斷重構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情感、觀點與行為。師生或基于以往經驗、或基于理性思考、或基于情境誘發(fā),面對備選策略四選一,如果更多的領導和班主任與更多的留守兒童作出的策略選擇一致,我們就可以據此認為該策略有可能是最為有效的策略。
4.1 關于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機制建設措施調查結果的討論
結果顯示:56.25%領導認為成立專門機構、組織專門隊伍加強管理最為有效,且31.25%領導認為配備專職教師和專業(yè)設施最為有效,這與當前貧困地區(qū)農村中小學普遍未建立留守兒童心理援助機制,缺乏必要設施與專業(yè)教師,導致留守兒童心理援助工作必須做、愿意做,但力不從心的困難現狀有關。
結果顯示:班主任和留守兒童分別有44.32%和46.6%認為“建立教師指導下的同伴幫扶制度”最為有效。心理學研究證明:同伴關系在影響兒童社會性發(fā)展中起到成人無法替代的作用[3]。對兒童人格健全發(fā)展影響深遠。教師指導下的同伴幫扶,有利于促進積極同伴關系的形成。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測驗也證實“有特別要好同伴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在總體水平和對人焦慮、孤獨傾向方面好于其他留守兒童,尤其是孤獨傾向焦慮水平顯著低于其他留守兒童。
4.2 關于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具體措施調查結果的討論
結果顯示:領導、班主任、留守兒童以認為“豐富有益心理健康的課外文體活動,培養(yǎng)留守兒童積極心理品質”最為有效的人數最多,分別達到37.5%、56.82%和46.6%。健康的課外文體活動有利于促進人際交流、增進友誼、培養(yǎng)歸屬感,有益于緩解焦慮。
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測驗結果表明,“經常參加課外活動留守兒童”在總量表分和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身體癥狀等內容量表得分低于其他留守兒童,尤其是孤獨傾向焦慮水平顯著低于其他留守兒童。
4.3 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聯動共育”機制建設措施調查結果的討論
結果顯示:在加強家校聯系方面,50%的領導和36.36%的班主任選擇了“通過家訪”這種直接的方式,但44.37%的留守兒童卻選擇了“通過社區(qū)”的間接方式。訪談發(fā)現,現在的農村中小學,家訪已經很少了,教師“無事不登三寶殿”,找上門來,就是學生出問題了。
4.4 關于家長加強家庭親情教育措施調查結果的討論
結果顯示:56.25%的領導認為家長主動尋求學校支持以加強家庭親情教育最有效;42.05%的班主任和43.03%的留守兒童認為,家長多與孩子團聚最有利于加強家庭親情教育。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測驗結果表明,至少“與父母一方一起生活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與其他留守兒童相比,差異雖不顯著,但也表明跟父母在一起,有利于緩解留守兒童心理焦慮。
4.5 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調查結果的討論
結果顯示:75%的領導、53.41%的班主任和59.31%的留守兒童認為“主動與父母交流,積極面對留守生活”最為有效。心理具有主觀能動性,只有那些為留守兒童所認同、接受并愿意努力付諸實踐的教育影響,才有可能在他們身上發(fā)生預期的觀念與行為變化。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測驗結果表明,“經常和父母聯系留守兒童(n=491)”在總量表分和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等5個內容量表上得分低于其他留守兒童,其中,孤獨傾向、身體癥狀焦慮水平顯著低于其他留守兒童。
5 結論
建立實施教師指導下的“同伴幫扶”制度機制,豐富課外活動、培養(yǎng)留守兒童積極心理品質,家長爭取更多時間與子女共同生活,留守兒童主動與父母聯系、積極面對留守生活,構建學校、家庭、社區(qū)“三育”聯動共育機制等,是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 中小學心理測評系統指導手冊[M].北京.北京華夏賽科技術發(fā)展有限公司.88~107
關鍵詞:家庭功能;學齡前留守兒童;心理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fā)展,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背井離鄉(xiāng)涌向城市,將自己的孩子留在農村,由父母或者親戚撫養(yǎng)照看,因此形成了“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
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與2005年全國1%抽樣調查估算數據相比,五年間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增加約242萬。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0~5歲)達2342萬,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占38.37%,比2005年的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增加了757萬,增幅達47.73%。
“父母外出,子女留守”這種現象的出現,對農村的家庭結構、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情感等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孩子成長的主要場所,對孩子的成長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學齡前留守兒童,在成長的關鍵時刻,不得不面對父母缺失,接受家庭結構、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情感的變動。那么,家庭功能的弱化會對留守兒童造成怎樣的影響呢?目前已有的研究少有針對學齡前留守兒童,而研究方向主要也是集中在家庭結構、
家庭經濟、家庭的教育功能弱化對其社會化的影響,從家庭的撫養(yǎng)、情感交流功能弱化方面探討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利用社會學、心理學理論探討家庭功能弱化對學齡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影響。
二、相關概念的界定
1.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是我國經濟特殊時期的產物,20世紀80年代,伴隨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轉型,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進入城市,
面對城鄉(xiāng)二元制的戶籍、教育、醫(yī)療等壁壘,使大多數農村孩子無法跟隨在父母身邊,而留守在農村,形成農村留守兒童。
目前學術界對留守兒童概念的界定尚未統一,主要爭議焦點在“兒童年齡”的界定和留守期間的界定。有的學者認為留守兒童指的是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在外打工,由親人或受托人照顧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6~16歲)的未成年人。有的認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一方或雙方流動到其他地區(qū),留在原籍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18歲以下的子女。而本研究的學齡前留守兒童主要指的是0~6歲的兒童,這部分兒童尚未達到入學年齡,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出外務工,而將他們留守于農村上學、生活。
2.家庭功能
“家庭功能”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紀70年代,對其概念的定義說法不一。概述而言,對家庭功能的定義可歸為兩類:第一類是運用家庭功能的具體特征來定義。如Beavers用家庭的關系結構、反應靈活性、家庭成員交往質量和家庭親密度、適應性來表示一個家庭的功能;Olson認為,家庭功能是家庭系統中家庭成員情感聯系、家庭規(guī)則、家庭溝通以及應對外部事件的有效性;第二類以Esptein和Skinner為代表,主要從家庭完成的任務定義家庭功能。他們認為家庭的基本功能是為家庭成員生理、心理、社會性等方面的健康發(fā)展提供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為實現這一基本功能,家庭系統必須完成一系列的任務,如滿足個體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質需求,適應并促進其家庭成員的發(fā)展,應付和應對家庭突發(fā)的各種事件等。
3.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衡量一個人健康的重要內容,心理學家英格里希(H.B.English)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xù)的心理狀態(tài),當事者在那種狀態(tài)下,能做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發(fā)揮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狀態(tài),不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标悷橒櫾凇洞髮W生心理健康與自我調適》一書中,將心理健康界定為“個體能夠適應發(fā)展著的環(huán)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征;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于積極狀態(tài),并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睂W術界對心理健康的界定各持己見,本研究將心理健康界定為個體能夠適應發(fā)展著的環(huán)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征;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于積極狀態(tài),并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的
狀態(tài)。
三、家庭功能弱化對學齡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學齡前留守兒童是孩子社會化的重要階段,也是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對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響。以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為基礎,對其日后的意志力、品質、情緒管理、人際交往、自主性與適應力的形成都有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兒童心理健康形成的初始環(huán)境,是兒童獲得早期生活經驗、形成最初的道德認識和行為習慣的主要場所。家庭的所有因素都會給個體心理健康帶來影響,如家庭結構、家庭環(huán)境、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態(tài)度、教育方法,以及家長的人格特征,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等都可能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1.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對學齡前留守兒童學習與行為習慣形成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學齡前留守兒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學齡前兒童在家庭的教育中學習掌握生活技能、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品質和高尚的行為。而學齡前留守兒童由于父母的外出,受到的家庭教育時間也相應減少了,例如,有的父母雙方外出,對于隔代監(jiān)護人來說,他們本身就是弱勢群體,需要他人的關心和照顧,再加上本身文化素質較低,教育方式缺乏有效性。有的一方外出,另一方留守家中,又要承擔沉重的家務農活或者照顧幾個兒童,根本無暇顧及學齡前留守兒童的教育。
社會學家認為,父母雙方對其孩子的教育是缺一不可的,因為父母雙方的教育內容是不一樣的。同時在隔代監(jiān)護的家庭中,由于監(jiān)護人的受教育程度低,對現代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的方式不了解,因此,對學齡前留守兒童的教育是放任,在他們的觀念中,只要小孩能吃飽喝足,不生病長大就可以了,很少關注孩子的親情需求,心理需求和行為發(fā)展,更沒有科學輔導和有效引導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使得學齡前留守兒童的教育內容單一,道德品質出現問題,行為習慣養(yǎng)成不良。
瑞士學者讓?皮亞杰將兒童道德意識的發(fā)展分為“他律階段”和“自律階段”兩個階段。他律階段,兒童主要通過服從權威來獲得基本的道德意識。那些處于“他律階段”的留守兒童在習得基本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關鍵階段,父母雙方或一方的缺位使他們失去了可靠的權威。權威角色的失效致使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對社會規(guī)范的識別和對價值標準的遵從處于盲目和混亂狀態(tài),對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規(guī)范意識與法律意識等起到了一定的負面作用。
2.家庭情感功能的弱化對學齡前留守兒童個性和心理行為的影響
從心理學角度而言,孩子在幼年時期如果缺乏父母的教育、撫養(yǎng)和親情,他們的性格、個性都會受到影響。在富有情感中成長的孩子,成年以后性格開朗樂觀,善良正直,富有同情心,易獲得幸福感的體驗;在缺乏情感中成長的孩子,成年后易形成個性冷漠自私、缺乏愛心和責任感。
學齡前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外出,長期得不到面對面的交流和情感體驗,產生了嚴重的親情饑渴,有的孩子甚至認為父母拋棄了自己,或者有寄人籬下的感覺。長時間的情感饑渴,導致兒童喪失基本的心理歸屬和心理依戀,使親子關系變得冷漠,成年后便會對他人及社會也是一種冷漠的心態(tài)。同時,由于看到其他非留守兒童與父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自己卻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會逐漸產生一種自卑感。學齡前留守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天都會遇到不一樣的事情,而這些問題無法得到父母的幫助和解決,就會產生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的產生會讓他們不愿意與別人交流,隨后也會出現孤僻、寡言、郁悶、內向性和逃避。
四、學齡前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途徑
學齡前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是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出現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具有持久性的特點,因此,解決學齡前留守兒童問題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形成不僅是社會的原因,也有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發(fā)展的原因,需要各方力量、各種資源一起綜合解決?!皬膶嵸|上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集中地體現著城鄉(xiāng)一體化這一社會轉型中多種矛盾和沖突的、綜合性的未成年人教育問題,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城市發(fā)展與鄉(xiāng)村發(fā)展、經濟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不協調的現狀?!睆拈L期來看,需要國家城鄉(xiāng)二元戶籍制度的改革來解決;從近期來看,則需要家庭、學校、社區(qū)共同配合來解決。
1.家庭方面
(1)家長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當前大多學齡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都是由于家長的教育觀念落后,對孩子期望較少,只關注孩子的吃飽問題,卻不太關注孩子的教育和情感體驗。因此,家長急需改變這些陳舊的觀念,應當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并將這些理念融入自身的行為中,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2)善于選擇監(jiān)護人,注重與孩子的情感溝通。筆者認為,學齡前留守兒童年齡尚小,需要母親的親自照料和撫養(yǎng),所以認為,如果不能把父母都留下,盡可能地留下母親監(jiān)護。如果實在情況特殊的,請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監(jiān)護。
(3)長期保持與孩子的情感交流。據有關資料顯示,有的外出務工的父母,一年或者幾年才回一次家看孩子,電話交流也甚少。因此,外出務工的父母,要增加回家的次數,每個星期需和孩子進行電話交流,交流的話題也不要局限于學習,可以多關心孩子的生活、人際交往等情況。
2.學校方面
學校是學齡前留守兒童學習和生活的第二個場所,一般孩子在3-6歲,會進入幼兒園上學。學校要加強與監(jiān)護人的聯系,多交流孩子各方面的表現情況,互通信息。學校要多開展較豐富精彩的戶外活動,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愛好,也要增加與其他孩子的合作和交流,讓孩子能感覺到溫暖和愛。另外,學校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排除孩子的心理隱患,增加情感投入,彌補孩子的情感缺失,使他們感到擁有快樂感和幸福感。
3.社區(qū)方面
學齡前留守兒童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的責任。但是,就我國當前教育的現狀來看,社會對兒童發(fā)展提供有效幫助的機構太少,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qū),由于基層很少或沒有相關的兒童少年的社區(qū)教育組織,使得農村學齡前的教育與成長在社區(qū)教育中尚屬空白。因此,動員社區(qū)力量,共同來關愛學齡前留守兒童。
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教育
一、貴州農村留守兒童概況
農村勞動力轉移,留守兒童增多,教育面臨新問題。貴州省是喀斯特地區(qū),石漠化嚴重,交通不便,山地崎嶇不平,農業(yè)生產無法進行規(guī)模生產,農民務農機會成本增加。而且人多地少的矛盾,剩余勞動力逐年增加,在我省廣大農村,尤其是經濟困難的農村山區(qū),勞務輸出已成為農民求生存圖溫飽、求致富圖發(fā)展的一條重要途徑,已成為他們供子女讀書的重要經濟來源。這樣一來,農村留守兒童的隊伍也越來越龐大。我省在校留守兒童占其學生總數的35%以上,且根據目前的形勢,其比例將會逐年增加。這些留守兒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不少人心理異常,染上不良習氣,誤入歧途,因此,“留守兒童”現象已經成為了一個新的社會課題。通過對貴州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的遵義、黔西南州、銅仁等地區(qū)進行調查,在農村留守兒童中的各年齡段分布狀況如下:
圖1 貴州農村留守兒童不同年齡段的比例餅狀圖
其中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留守兒童已成逐步上升趨勢。超過半數的農村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按其監(jiān)護類型,可將農村留守兒童分為“單親外出”、“雙親外出”兩大部分和“與母親單獨留守”、“與母親及祖父母一起留守”、“與母親單獨留守”、“與父親單獨留守”、“與父親及祖父母一起留守”、“與祖父母一起留守”、“與他人一起留守”等幾中類型。筆者對遵義市仁懷市銀水小學的部分留守兒童進行了抽樣調查,其監(jiān)護情況如圖2。
很多外出的父母將孩子留在家中,對孩子只管“吃”,甚至家里也沒有代為照看的老人,只定期寄錢回家,托老家的鄰居或朋友照顧孩子的一日三餐。沒有親人,沒有關愛,一個年幼的孩子要如何成長,這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圖2 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銀水小學留守兒童監(jiān)護情況抽樣調查比例圖
情況稍好的留守兒童在老家尚有親戚,但是親戚也有自己的家庭和工作忙碌,不可能花很多時間在寄居的孩子身上,因而無法對留守兒童“管教”。雖然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可是沒有人引導孩子的行為和心理正確成長。通常留守兒童性格孤僻,不愿與人交往,不相信他人,加之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對社會上某些不良行為缺乏正確的認識,分不清好壞,一味地模仿盲從,最終沾染很多惡習。父母長期在外或人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教育幫助不足,部分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時好時壞,對學習缺乏熱情和進取心,有的甚至厭學、輟學,成為老師眼中的“雙差生”和“問題兒”。
二、貴州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
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心理發(fā)生了不小的變化,這些變化大多是消極的。雖然監(jiān)護人在一定程度代替孩子的父母親照顧孩子,但是,這種替代是不得已而為之,不論在哪些地區(qū),這種替代都或多或少給留守兒童造成不良的影響。兒童成長時期,對于父母的關愛的需要特別強烈。但是,由于生活環(huán)境所迫,他們的父母很無奈地選擇外出打工,造成了留守兒童在成長時期這一最需要父母親的關懷與教育的時候,父愛母愛卻缺失了。通過調查數據顯示,貴州留守兒童的父母親打工地60%以上在省外,有26%的人在省內,14%在(市)地,他們一年中回家的次數很少。62%的父母是一年或一年以上才回來一次,與子女見面的次數很少,平時很難管教和照顧孩子,只能讓監(jiān)護人代替他們照顧。父母的長年在外,分離時間長,團聚時間短,往往給他們心理造成一定的陰影,使他們中部分人產生叛逆、孤僻、內向等不良性格。
(一)消極自卑,冷漠無情
小學階段的兒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和缺乏溝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溫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關愛,加上常受到非留守兒童的歧視、排擠和欺辱等,留守兒童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愿意接觸,不少留守兒童情緒消極,失落自卑,與其他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自我認識和評價明顯偏低,自我消極情緒體驗較多。因為這些兒童與家長接觸較少,一旦在某些方面落后于其他同學,往往會產生自卑感。留守兒童的交往活動很需要父母、老師和同伴的積極反饋和成功經驗的指導,但留守兒童不能及時得到父母的積極評價,有些教師視他們?yōu)椤安顚W生”,挫傷了他們交往的勇氣,使他們在冷淡中變得蒼白無力,漸漸地便會導致其形成自卑心理,并愈來愈嚴重。
(二)隔代撫養(yǎng),厭學嚴重
兒童的身體和心理都在成長和發(fā)展中,可塑性極強,他們的品德、觀念、行為習慣都在形成中,容易接受正面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影響。而從小學起,學習就是影響學生發(fā)展的主導因素。調查顯示,大部分留守兒童與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撫養(yǎng),他們往往只求物質、生活上全方位的滿足,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與引導;另外,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絕大多數是文盲,無法對孩子進行輔導,以至孩子成績上不去,從而無心問學。
另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價值觀逐漸多元化,農村中流行著許多不良文化。一些家長目光短淺,也鼓勵自己的孩子放棄學習去打工掙錢。同時,部分農村留守兒童認為自己上學是迫于父母和老師的要求或壓力,這就潛移默化地使孩子產生厭學、甚至放棄學習的心理。
(三)缺乏安全,叛逆心強
留守兒童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懷疑,他們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他們距人于千里之外,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不信任,他們這種潛意識中的不信任導致了他們的逆反心理極強,對抗情緒嚴重。他們愛與人對著干,即使老師和家人的話也不肯聽,常喜歡鬧對立。常表現為“不聽話”、“不禮貌”、“不謙虛”、“惡作劇”等。
(四)心負重壓,情緒焦慮
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飽嘗了人間的艱辛與無奈。把希望都完全寄托于自己的子女,期望值過高,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好好讀書就對不起在外艱辛打工的父母。孩子越想提高成績但越不見進步,為此總覺得對不起父母,覺得自己沒用,心理負擔沉重,內心焦慮不堪。
過度的焦慮,對懲罰的恐懼和地位喪失感,會使兒童產生強烈的不適、無力等身體反應,不能把注意力集中于解決學習問題,而指向個人所擔心的事情,出現失眠、惡夢、食欲減退、腹瀉等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絮亂,導致思維混亂,記憶減退和動作準確性降低,抑制了原有技能水平的正常發(fā)揮,對完成學業(yè)產生負向作用,也稱為“妨礙焦慮”。長期的過度焦慮使兒童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出現逃避和退縮行為,產生學校恐懼癥,甚至造成逃學、出走、自殺等嚴重后果。
(五)依賴心強,虛榮攀升
留守兒童多由祖輩撫養(yǎng),祖輩怕對孩子照顧不好會遭到子女的責備,所以對留守孩子千依百順,百事包辦,除了學習,一切家務農務全不讓孩子做。導致孩子形成了較強的依賴心。另外由于無法與孩子生活在一起,為了彌補對孩子的愛,父母寧肯自己省吃儉用,吃苦耐勞,也要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他們給孩子大把大把的錢,以為這樣便可能補償對孩子愛。殊不知,孩子根本無法體會父母的艱辛不易,根本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覺得理所當然,經常把父母的血汗錢請同學吃喝玩樂,在同學面前顯闊,虛榮心日漸增長。
三、貴州留守兒童教育對策
(一)用“愛”開啟留守兒童的心門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完全是“愛的奉獻”??梢?,愛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出發(fā)點。每一個兒童都有自己的思想,他們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尤其是留守兒童。這就要求教師用愛心滋潤他們的心田,使他們“親其師,信其道”,從而產生一種奮發(fā)向上的力量。愛留守兒童,并且給予尊重與理解,是打開他們心靈的萬能鑰匙,它能使教育者走進學生的心靈,與學生進行生命的對話、情感的交流與和靈魂的碰撞。
(二)用賞識樹起留守兒童的自信
兒童需要賞識,賞識是一種包容,是一種欣賞,是師愛的表現,而留守兒童由于缺失了來自家庭的關愛與教育,一部分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上課不認真, 擾亂課堂秩序,課后不完成作業(yè),成績不夠理想,從而產生一種失敗者的心態(tài),有自卑感,這時他們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幫助和鼓勵,就會無所適從自暴自棄。因此,教師對這些留守學生更應該真誠地贊美和鼓勵,以此來增強他們的信心和勇氣。
1、通過賞識教育,培養(yǎng)留守兒童自信
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那么如何樹立留守兒童的自信?首先,教育者應該堅信每個孩子都有優(yōu)點,當然也都有缺點。其次,教師要善于捕捉兒童的“閃光點”, “東方不亮西方亮”。教師應該千方百計地挖掘留守兒童的每一個閃光點,及時贊揚,肯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教師看上去幾句普通的話語,卻能激起學生心靈上的感應,使他們產生一股向上的動力,對他們的成長起著積極的助推作用。
2、實施賞識教育,主要渠道在課堂
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要求教師做到正確的認識學生、評價學生。留守兒童因缺乏父母的關愛,產生了孤獨、寂寞、焦慮、自卑、敏感等諸多心理,在課堂中不敢發(fā)言,不敢大膽地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學習效率低,針對這種情形,教師要學會寬容、真誠的善待他們。在課堂上,沒有厲聲地訓斥,不要“唐僧”式的說教,有的只是燦爛的微笑,鼓勵的眼神,親切的話語,真正觸動兒童的心靈,錯誤得以改正、障礙得以掃除、方法得以改進成績得到提高、自信得以增強。
3、深化賞識教育,培養(yǎng)留守兒童學習興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崩蠋煈⒅亓羰貎和d趣的培養(yǎng)。有的學生常說對某類活動沒有興趣,也不愛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嘗試和練習的結果。對某項活動缺乏興趣的人,一般是懷疑自己缺乏某種能力,怕做不好,惹人笑話,干脆說沒興趣,不愛好。事實上,只要肯練習,慢慢嘗到甜頭,興趣愛好也就有了。因此教師要耐心教育學生,人對任何事物的興趣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后天培養(yǎng)的,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多嘗試多練習,促進孩子興趣生成 。孩子興趣一旦形成,教師就要多開展一些活動,讓留守兒童有展示的機會,讓每個孩子看到自己的長處,可以從自己的身上而不僅僅是從別人的贊賞中獲得自信,還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自信。
(三)多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生活
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僅憑教師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學校、班集體作為一個群體組織,它對正處于身心快速發(fā)育的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學校、班級要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氛圍,充分利用良好的氛圍感染和轉化留守兒童,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活動為手段,以校園精神為特征的群體文化,可以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來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創(chuàng)設有利于針對留守兒童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物質文化環(huán)境,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針對留守兒童的文體活動,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衛(wèi)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
農村“留守兒童”是特定時代下的產物,而且將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為此,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用愛心、真心、耐心去幫助他們,走進他們的心靈深處,感知他們的喜怒哀樂,讓留守兒童在沐浴著愛的陽光里,接受教育,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張珍輝,彭尚平.農村留守孩子問題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教育導刊.
[2] 李維編寫.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人民教育出版社師范教材中心組編.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 陳幗眉,馮小霞,龐麗娟.學前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研究 流動兒童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 山東省貧困地區(qū)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報告 青海省化隆縣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查與思考 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 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談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原因分析 青海省農牧區(qū)留守兒童現狀探析 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與心理健康問題研究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 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關于泰順縣九峰鄉(xiāng)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與對策研究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策略研究 農村初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相關研究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葉敬忠、王伊歡、張克云等.對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綜述[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5(10)
[3]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4]吳雪琴.四川省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調查及對策研究――以成都雙流中和為例[D].四川師范大學,2009
[5]Liem Nguyen,Mika Toyota& Brenda Yeoh,Report on Impacts
of Migration and The Left-behind in Asia,International Workshop co-organised by Asian MetaCentre for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Analysis,and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Studies,Vietnam 2005
[6]王婷、王文忠、劉正奎等.留守兒童社會焦慮及相關因素[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8(17)
[7]周宗奎、孫曉軍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2013年,全國婦聯《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指出,“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全國婦聯課題組,2013)同時,該報告界定了留守兒童0-17歲的年齡界限。而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改革,提出了提高中西部地區(qū)高考錄取率和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的政策。假設按照近幾年高校招生74%的錄取比例不變,未來17年每年將有254萬有留守兒童成長背景的考生進入大學,成為大學生雙創(chuàng)工作的重要開展對象。
現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態(tài)的研究從不同維度、不同年齡、不同地域、不同經濟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留守兒童孤獨感與社會不滿意程度高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社交焦慮程度高于非留守兒童[1]。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外顯自我提升存在顯著差異,留守兒童外顯自我提升的水平要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2]。在幸福感方面,兒童期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得分均低于無留守經歷的大學生[3]。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在人格上更容易焦慮、也更缺少冒險精神,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更能自立自強,從事專業(yè)或訓練成功的可能性更高[4]。
2.問題提出
在留守兒童長期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下,諸如缺少父母的關愛,社會交往不穩(wěn)定,長輩監(jiān)護教養(yǎng)方式不當以及監(jiān)護人文化素質過低等因素,都會不同程度的對該群體大學生心理健康及行為模式造成消極影響。大部分對照研究結果表明,有留守兒童成長經歷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較于非留守兒童經歷大學生較低,但也有部分對照研究說明兩組人群心理健康狀況無顯著差異。而當前關于將具有留守兒童成長背景的大學生與創(chuàng)業(yè)結合的研究卻很少。因此在研究時,首先要考慮具有留守兒童成長背景的大學生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特有狀態(tài),然后研究該狀態(tài)對創(chuàng)業(yè)活動所要求的心理素質的構建的影響。
二、研究分析
1.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選取具有留守兒童成長背景的大學生男、女各100名及沒有留守兒童成長背景的大學男、女生各100名,共計400名,分別作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分析兩組的心理特點及行為差異,及對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基本素質構建的影響,提出相應建議。調查使用《自尊量表》、《社會自我問卷》及《多維領悟社會支持量表》
2.測量結果
經測量分析,整體上有留守兒童成長背景的大學生自尊水平要低于對照組,但在自我認知上,兩組的差異并不大。在社會自我的維度上,研究組的外顯社會自我的人際敏感性高于對照組,研究組的角色調節(jié)能力低于對照組。在社會支持維度上,研究組的領悟社會支持低于對照組,且在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方面都要低于對照組。
3.結果分析
自尊是個體對自我所持的總體評價,往往自尊水平較高的個體,表現出較低的焦慮水平、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和更高的主觀幸福感。其除受個體自我認知影響以外,也會受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嚴格而又民主的教養(yǎng)方式更容易產生高自尊。但研究群體絕大部分的家庭教育來自隔代教育,祖輩的低學歷水平及過度嚴格的、過度溺愛的教養(yǎng)方式在留守兒童自尊養(yǎng)成這一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客觀缺失。
無論是在留守期還是在大學階段,父母、老師、伙伴都是構成青年學生社會支持系統的重要部分。其中家庭社會支持網絡是首要部分,對個體在留守期的價值觀和行為力產生重要的影響。而到了大學階段,原本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因素,加上新的環(huán)境規(guī)范,再次影響到師生關系、伙伴關系的構建,從而影響到自身的角色調節(jié)和人際關系處理。
領悟社會支持是社會支持的重要部分,其對個體調節(jié)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壓力、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的調節(jié)。眾多研究表明,有留守背景大學生的抑郁、焦慮等情緒狀態(tài)顯著高于非留守背景大學生,而領悟社會支持是在個體的特征下,在成長過程中與應對壓力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研究群體在面對壓力時的家庭支持、社會支持的缺乏導致了此項指標的偏高。
三、測量結果對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心態(tài)的影響
在“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宏觀導向下,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激情空前高漲,關于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的相關研究也在不斷深入。通過研究發(fā)現成功創(chuàng)業(yè)者的心理素質特質鮮明,其中在構建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素質的模型中,創(chuàng)業(yè)意念、創(chuàng)業(yè)心理品質不可或缺[5],而創(chuàng)業(yè)意念中的需要和動機以及創(chuàng)業(yè)心理品質中的適應性又是二者中的最重要因素。
自尊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自我評價的結果,是在社會比較和對自尊需要的追求中形成的。研究發(fā)現具有留守兒童成長背景的大學生自尊水平相對較低,而創(chuàng)業(yè)需要和動機是推動創(chuàng)業(yè)行為的內驅力,是產生創(chuàng)業(yè)行為的前提和基礎。那么對于強動機、強需要的創(chuàng)業(yè)活動來講,該群體便缺少了創(chuàng)業(yè)活動的原始動力。
一、激發(fā)留守兒童閱讀興趣,增強留守兒童閱讀意識
學生只有對閱讀產生興趣,才能讓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閱讀,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留守兒童由于缺少家庭對自己的關愛,學習和閱讀意識不強,教師要關注他們的心理想法,讓他們從心理上產生閱讀的欲望,使學生通過閱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使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品質,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發(fā)展。
二、推選應讀書目,使留守兒童進行有效閱讀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沒有父母進行閱讀指導,使他們在選擇閱讀書籍時存在盲目性,使學生的閱讀效果不好。在學生選擇閱讀書籍時,教師要對他們進行指導,使閱讀真正對學生起到促進和提高作用。在進行閱讀書目選擇時,既要讓學生閱讀古詩詞,使他們體會傳統文化的精髓,陶冶他們的情操;又要讓學生閱讀中外名著,使學生受到書中人物性格的影響,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能充滿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三、指導閱讀方法,提高學生閱讀效率
張之洞曾經說過:“讀書不得要領,勞而無功。”小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在進行閱讀時的方法和時間有很大的隨意性。同時,由于小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在課外閱讀時對自己要求不嚴格,導致課外閱讀效率降低。所以,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方法進行指導,使他們能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閱讀,并在日常閱讀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加強課內外溝通,拓寬閱讀渠道
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閱讀教材中的課文進行方法的指導。通過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和引申,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使他們在課外時間主動對課文的引申知識進行探究。例如,在教學《新型玻璃》前,為了讓學生對課文內容了解更深入,我讓他們在學習之前收集和課文內容有關的知識,并在課堂上把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向大家介紹。在教學過程中,我尤其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動態(tài),給他們創(chuàng)造發(fā)言的機會,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在課堂學習結束之后,我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新型玻璃的想法。其中一名留守兒童說:“我想用新型玻璃做一個房子,它可以根據人們的指令進行飛行,這樣我就能時時刻刻去看我的爸爸媽媽了。”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利用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積極地進行課外閱讀。
2.根據不同文體,進行分類指導
各種課外讀物的閱讀方法是不同的,應根據不同的文體,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我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從怎樣閱讀連環(huán)畫、童話、寓言、故事、小說、科普讀物、優(yōu)秀作文和少兒報刊進行分類指導。如,指導學生讀少兒報刊,運用瀏覽和細讀兩種方法指導學生拿到報紙先統覽全貌,大致了解有哪些消息和文章,然后選擇重要的、新鮮的和自己感興趣的細讀。還教給學生根據專題收集資料剪貼、寫摘要、做卡片的方法。
3.重視技能訓練,培養(yǎng)閱讀方法
在學生進行閱讀時,教師可以指導他們通過三個步驟來提高閱讀效率。首先要對文章進行粗略瀏覽,并能簡單復述其中的內容。然后進入細讀階段,深入探究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最后,重復閱讀達到熟讀的效果,并寫下讀書筆記。
四、培養(yǎng)留守兒童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進行有效閱讀影響是非常大的。在良好的閱讀習慣下,學生能積極地進行閱讀,按照自己的計劃來實現有效閱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體驗美的享受,使心靈受到熏陶,使道德品質獲得提高。在對學生進行閱讀習慣的引導時,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1.在讀書時,保持姿勢正確
坐姿:抬起頭,挺起腰,坐端正;看姿:保持眼與書的距離一尺左右。引導學生愛惜書,將書用舊報紙等包起來,平時翻書時輕輕翻,保持書內頁面整潔、平整,沒有褶皺,并不亂丟、不亂撕書。每次讀完書將書放在固定的位置。
2.養(yǎng)成默讀的習慣
減少眼動次數,逐步擴大閱讀視野,縮短注視字詞時間,減少回視,這樣既能提高閱讀的準確性,又能提高讀速,形成默讀習慣。
3.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